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2024-04-12

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精选6篇)

篇1: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法官的语言技巧是指法官巧妙地使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法官巧妙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法官庭审语言的地域性,要求法官尊重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尊重当地人的语言权利。

一、法官庭审语言的概念及特点

本文所指的法官的庭审语言,是指法官开庭审理案件时所使用的话,即说话的声音、腔调、态势、使用的词汇等。

其应具备以下特点:

1、服从性。

即法官的庭审语言要服从当事人的需要,对当事人不懂的语言,法官应为他们提供翻译,让他们听懂。

服从诉讼参与人的需要,是法官庭审用语的突出特点。

2、法律性。

法官审判案件,是代表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法言法语”,主要是使用一些必须的法律术语,如“回避”、“辩论”、“陈述”等词语。

法官在法庭上使用的这些术语,虽不具有“地域性”、“通用性”,但他是法官庭审用语的专业要求,是不能不用的,也是不能用当地语言替代的。

3、通用性。

这种通用是指在审判案件的当地普遍使用,普遍的人能听得懂、说明白,不是在整个方言区通用,也不是在所处的省份通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语言、多种方言并用的国家。

依照我国《宪法》第四条第四款、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法官只能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案件。

4、对话性。

用对话式的语言是法官庭审语言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法官的庭审语言必须是对话式的语言,与当事人产生互动,一问一答、一答一问地进行,当事人还可以向法官请求提问,而且互相对对方说的话都要听懂,否则,庭审便不能进行。

5、地域性。

法官审案,应使用“当地”语言,一般不准使用“外地”语言。

法官庭审语言的地域性,要求法官尊重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尊重当地人的语言权利。

法官庭审语言的这些特点,是我国法律“以人为本”思想在法庭审判阶段的体现,是法官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官尊重当事人语言权利,亲民、近民、爱民的切入点。

二、法官庭审语言的要求

法官庭审语言要求(一):法官庭审语言要合法

法官的言辞要求合法,因为法官是代表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言辞是代表人民法院讲的,是国家法律的体现,法官的身份要求其庭审语言要合法。

具体的:

1、使用言辞的顺序,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

要注意在哪个诉讼阶段,就使用哪个诉讼阶段的言辞。

不能在开庭审理阶段,就使用审理完毕时的言辞;更不能在案件审理阶段,就告诉当事人案件处理的结果。

2、法官的言辞不能违背法律。

例如在法庭开庭审理案件时,法官不能说“把律师押下去”“传律师”或“把证人押上来”之类的话。

3、有法言法语可用的,则不能用普通言辞。

例如到法院去起诉,通常人们会说去打官司。

但法官在进行审判活动时,只能说“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是正当的”,而不能说“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打官司是正当的”。

不能说“原告所讲的是胡说八道”,而应当说“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证据支持”。

法官庭审语言要求(二):法官庭审语言表达的音调要求平稳

法官在审判活动中进行的口语表达,直接关系到他所进行的审判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法官所讲的话,一定要让对方听清楚。

如果法官在讲话时太激动、音调忽高忽低、讲得太快、或者讲得不连贯,都会影响讲话的效率,都有可能使对方听不清楚,从而影响审判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当事人的利益。

体地说,法官在讲话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让对方听清楚为原则。

2、讲话时以中音为主。

3、以平直调为主,也兼顾其他语调。

但是,审判口语并非全部是你问什么,对方就完全按照你的意图回答什么。

因此,审判口语也不排除有时也用高升调、降低调或曲折调等。

4、以中等语速为主。

5、以连续为主,兼用必要的停顿。

审判口语虽以连续为主,但也不排除必要的停顿,乃至有时的故意停顿。

上述五个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法官庭审语言要求(三):法官庭审时的态势语言要得体

态势语言主要包括手势、眼神、站姿、坐姿、步态以及肩部、头部等的动作。

法官是代表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的,因此,他们口语表达的态势直接关系到人民法官的威信,关系到法庭庄重与严肃的气氛能否形成。

法官进行口语表达的态势一定要得体,一定要与人民法官的身份和人民法庭庄严的气氛协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力求少而精。

一般来说,在进行审判口语表达时,需要用态势来配合的不多。

审判人员在审判活动中的态势变化不多,有些动作的态势是有规定的,有的态势是很单一的。

例如:在容貌上,都着统一的服装,男女发型及男同志的胡须都要符合身份。

在姿势上,一般都有预先规定,如指挥法庭辩论要坐着,在宣读判决书时要站着。

在神态上,一般不需要丰富的表情和面部的肌肉变化,就是眼睛,也不需要变化无常。

在动作上,尤其是在法庭上,一般不需要较复杂而又繁琐的动作。

审判人员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只有在必须使用态势语言加以解决、说明时,才能使用态势语言。

2、力求审慎。

例如,在法庭审讯时出示证据,当然要用手,但手拿证据的部位、方向、距离、高低等,都应以被告人及其他有关人员能看清为止。

在宣读判决书时,目光不能到处乱扫,更不得摇头晃脑。

如果在法庭上随意走动、谈天说地,既有损人民法官的身份,又与人民法庭的庄严气氛不相协调。

因此,审判人员在进行审判活动时作出每一个动作,都要审慎,绝不允许在法庭上乱说乱动,谈笑风生。

3、力求自然。

在审判口语中,在借用态势语言时,一定要自然、贴切、恰如其分,不能矫揉造作,更不允许随意变换、创新态势。

此外,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法官的态势语言还应有所不同。

1、刑事庭审中。

应突出法官威严的形象。

刑事案件面对的被告人绝大多数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犯罪嫌疑人。

法官代表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根据检察院的指控,通过审查证据,进一步查清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判断其构成的罪名,决定是否剥夺被告人一定年限的人身自由,甚至是否要剥夺其生命,是否要判处其他刑罚等。

这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因而表情要庄重、肃穆,手势要果断、明确,目光要有力度感。

而在少年刑事案件庭审中,法官的形象则要有所不同。

少年被告人心理状态容易不稳定,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较强,庭审在查明犯罪事实的基础上,还要以教育、感化、挽救为最终目的。

故法官的形象不宜过于严厉,要像对待偶尔犯了错的孩子一样来对待少年被告人,态度可以温和一些,眼神可以柔和一些,语气也可以平和一些,使少年被告人感受到社会还没有完全拒绝他,只要认识错误,好好改造,还有前途。

2、民事庭审中。

民事案件以解决平等主体间的纠纷为目的,庭审中,法官要着重体现出居中审判的立场,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避免当事人的合理怀疑。

在法庭里,不宜对某一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有态度过于热忱的举动,如握手,也不宜对某一方态度过于冰冷,如不理不睬。

在质证过程中,要给予各方同等的质证机会。

在辩论过程中,要给予各方均等的发言时间。

当事人发言过程中,除非有侮辱、讽刺的话语或重复太多,一般不要随意挥手打断。

3、行政庭审中。

行政诉讼是“民告官”,官民在行政程序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在诉讼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则是平等的。

原告往往由于要求得不到满足、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愤然”起诉,诉讼过程中难免带有一些对政府不满的情绪。

而由于工作接触较多,法官与被告方工作人员有可能比较熟悉。

这就要求法官在法庭上态度必须严格中立,要格外重视保护原告的诉讼权利,注意自己对待原、被告双方的态度,绝对不能在法庭上以表情、举止暗示被告,对原告则要尽可能地宽容一些,只要不违反法庭纪律,可以允许原告多讲一些,法官应当专注地听取其意见,可以用手势多鼓励原告发表对自己有利的见解。

4、在主持调解的时候,法官要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具有亲和力的形象。

要促使当事人顺利达成和解,法官必须先取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好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一般比较具有亲和力的法官形象是:讲道理、谦和、大度、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在同当事人交谈时,要注意对方的情绪反应。

一般认为同性之间交谈时,只有相互注视到对方的眼睛时,彼此的沟通才能建立,若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在整个谈话时间里,双方目光相接累计应达到50%至70%的时间,这一点在法官主持调解时应当意识到。

而如果面对蛮不讲理、出言不逊的当事人法官要沉着冷静、不急不躁,防止不良情绪的流露。

否则,容易使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受阻,使调解难以顺利进行。

三、司法实践中有关法官庭审语言应用的规定及注意事项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法官行为规范(试行)》(法发[2005]19号)(以下简称《规范》)以及一些相关规范性的文件(如法律出版社2006年发行的《审判工作规范手册》)中有关法官语言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

法官庭审语言规定1、法官庭审中的言行规范

关于法官语言(包括态势语),《规范》第二十八条规定如下七项:

坐姿端正,杜绝各种不雅动作;

集中精力,专注庭审,不做与庭审活动无关的事;

不得使用通讯工具、在审判席上吸烟、随意离开审判席等;

礼貌示意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发言;

不得用带有倾向性的语言进行提问,不得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辩论、争吵;

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法槌,敲击法槌的轻重应当以旁听区能够听见为宜;

严禁酒后参加庭审。

关于庭审语言中当事人使用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规范》第三十条规定:其一,诉讼一方只能讲方言的,应当准许;他方表示不通晓的,可以由法官或者书记员用普通话复述;其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陈述,他方表示不通晓的,应当为其配备翻译。

法官庭审语言规定1、法官庭审外的言行规范

《规范》第七条、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三条均要求法官庭审外应谨言慎行,不得有任何损害司法公正和法官形象的言行;使用文明、规范、准确的语言。

法官庭审语言规定2、法官着装仪表的规范

《规范》第六条:严格执行着装规定,保持良好形象;工作时间穿制服时,应当配套;穿便服时,做到整洁、庄重;工作时间不浓妆艳抹,不佩带与法官身份不相称的饰物;开庭时按规定着法袍或者穿制服。

司法是一种专门技艺,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和谐的司法既能平息解纷,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法官正确运用法言法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篇2: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解纷止争的特定场所。在法庭这一特殊的舞台上,法官的庭审技巧高低对于实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维护法庭权威和法律尊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对之作些粗浅的归纳,以求教于同仁。

从法庭上法官居中端坐于讼争双方之间的场景设置以及从纠问式向诉辩式之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来定位,法官在法庭上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和被动的,相应的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静听、多思、少说”六个字。

首先,法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讼争双方的诉辩意见。

听是基础,兼听则明嘛。听不光是实体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法官通过听讼能查明事实,同时也使当事人情绪和主张受到尊重,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法官在听讼时不要老是低头看案卷,应抬起头来观察原、被告双方的言行举止及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简单案件没有问题,困难案件就要求法官运用生活情理等经验法则来确定案件事实,当然这种经验法则是建立在理性推定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五听制度,即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察颜观色的方法来确定当事人的陈述真假。虽然这种方式近于主观,但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这实际上是司法心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下面是一起运用经验法则判决的案例。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二人发生借贷时未打借条,原告在诉讼中不能提供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直接证据,但能提供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曾多次向被告及其丈夫主张过债权。办案法官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其

一、原、被告系姑表姐妹关系,除本案纠纷外,双方均认可无其

他矛盾。其

二、被告不但否认借款9500元的事实,而且否认了曾两次偿还原告总计2200元的事实,同时完全否认双方存在任何经济往来。其

三、在庭审及庭后的多次调解中,原告情绪激动,诉讼积极,被告则消极应付,异常平静,仅明确否认双方借款事实,并未进行积极辩驳。其

四、诉前和诉中均有中间人参与说和,但未成功,被告曾透露并非借款而是原告在某煤矿的投资。其

五、诉讼中原告坚持主张对双方进行测谎鉴定,并如期缴纳了相关费用,被告虽同意鉴定和交费,但其后予以翻悔。其

六、被告丈夫曾在办案法官面前抱怨原告操之过急,言语中已暗示双方确有经济纠纷之意。其

七、原告提供的几位证人当庭作证时虽不能证明双方借款的详细情况,但均能证明原告多次向被告主张过债权。根据以上多种情况,办案法官经综合分析,排除了原告恶意诉讼的可能性,确信原告起诉的事实属实,遂判决被告偿还原告借款7300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判决后,被告不但未提起上诉,而且在上诉期间恳请法官再次予以调解。被告最终以偿还原告6000元而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事实证明法官的判断是正确的。

另外,法官听讼时态度应诚恳、平和,表情要严肃,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情绪激烈。原告陈述时要将目光注视原告,好象要看透原告似的,偶尔目光转移到被告身上,有意无意地观察被告的反应。被告答辩时也要将目光注视被告并观察原告的反应。法官对当事人不能有好恶情绪或抱有同情心,更不能显露出来。不能让当事人从法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觉察出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当然,有的法官在庭审时抽烟、打瞌睡、来回走动,那更不应该。

其次,法官应深思熟虑。

法官是判官,意即判断的官员,而思考是判断的前提。法官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他那充满智慧的思考。整个庭审过程就是法官在听讼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法官对案件的思考是全面的、理智的,而不是片面的、任性的。法官不但要对案件事实思考,而且要对适用法律思考;不但要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及相关的人情世故的思考,而且要对案件处理后的社会效果进行思考;不但要考虑公平,还要顾及效率。理性的思考指的是法官的每一个判断都有充分的理由,有令人信服的推断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任意胡来。比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就比较详尽地说明了办案法官为何作出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事实的论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理性的,是社会上一般民众能够认同的。当前民事疑难案件越来越多,对民事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要求就体现在法官的思考能力水平上,即能否做到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最后法官应慎言。

法官在法庭上不能不说,但应少说,谨慎地说。多嘴的法官不是好法官。法官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口才而在于他的思考和判断。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庭上喋喋不休的法官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可信度。法官不能过早地透露自己的意见,相反要让当事人双方意见、主张通过论辩以后充分显示。法官应不言自威,无声胜有声。有句话叫做言多必失,话多后会无意中暴露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观点,而使当事人对法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多嘴对法官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官在法庭上说话大都是程序性语言,如宣布开庭,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宣布法庭调查、辩论等等,程序性语言比较简单,可以不费什么脑筋。除此之外还有归纳原、被告陈述的一致事实和争议焦点、认证及宣判。归纳应该全面归纳,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争议事实和理由,不管有无道理。把争议点公开和固定,既便于法庭审理,也使当事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主张是否在理。人是理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一般来讲,只要你把他当作理性的人而给与充分尊重,那么他也会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所谓理不辩不明,有的看似模糊的事实和道理通过庭审这种形式,经过原告陈述、被告答辩、法庭归纳、双方举证、质证及双方互相辩论这一过程,结论便显得十分清晰,这也是公开开庭的意义所在。认证是庭审的难点,何时认证、如何认证的确是法官需要慎重把握的环节、步骤。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显而易见且双方当事人均无异议的证据可一质一认外,其余证据最好在法庭辩论结束之后综合认定或者干脆就在宣判时认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法庭辩论阶段就彼此提供的证据该否被法庭采信展开充分的辩论,为法官的最后认证作厚实的铺垫。这样的认证更能体现法官的被动性和中立性,从而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也可以避免先前的认证错误而需要更正 3 的尴尬。宣判实际上是综合认定案件证据事实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作出判决。宣判的重点体现在说理部分。强调判决说理是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其重要性在此就不再论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官的释明义务。如何把握释明义务也是一个难点。释明义务把握不好会出现二种情况,要么坐视不公正的发生,要么违背法官的中立性。笔者认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释明之外,其余的要否释明就由法官按照自己对公正的理解而自由判断。

法官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说话的口气应该是坚定的、平和的,不容置疑的,语言不能躲躲闪闪、似是而非,不能说废话。法官是法律的喉舌,是活的会说话的法律,是公正的化身,所以法官对自己的话语要慎之又慎。

随着司法改革的步步深入,法官的职业色彩也逐渐浓厚,如庭审时穿法袍、敲法槌,法官的职业门槛抬高等,这些变化和进步让身为法官者感受到职业的尊荣。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目前的法治环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民事法官们经常会面临“秀才遇见兵,有礼讲不清”的尴尬。中国的法治之路依然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笔者坚信,通过我们这些法官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司法环境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到时我们的法官将更得心应手,我们的庭审将更富艺术和美感。

篇3: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1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越性

(1)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可延伸性、重组性及跨台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主要采用组件式的架构设计, 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管理功能以及强大的在线备课、网上教学、组织答疑讨论和在线组卷等功能。高校日渐强调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 以便更好地强化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网络教学平台还能为所有注册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工具及个性化工具。交互工具主要包括:教学博客、网上论坛、问卷调查等。个性化工具主要包括:教学邮箱、个人信息、日程安排、问题提交、修改密码、在线帮助等。

(3)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教学过程的跟踪统计功能, 有了这个功能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课程教学。也便于学校对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课程教学工具, 参与课程教学的详细信息进行实时统计, 从而使学校对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估方便有效, 更加客观。

2 数字语言室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 数字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 使语音实验室摆脱了模拟语音并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这一时期的语音实验室的三大标志是教学资源的完全数字化、语言实验过程的自主化、语言实验的无边界化, 这也为网络教学创造了必要的运行环境。过去的模拟时期, 语音室学生机只配备了学习终端和显示屏, 没有独立的主机。只能进行一些听力教学和听力录音考试, 功能有限。现在数字化语言室, 硬件设施齐全, 人手一机, 网络畅通, 在进行传统的语音教学外, 还增加更多的学习功能, 更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平台, 具备网络教学所必需的硬件运行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同步教学及异步教学, 即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教学, 也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强大功能自主管理教学内容, 组织师生答疑, 进行在线测试, 控制教学进度, 从而实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得各种学习信息:课程通知、课程作业、课程问卷、答疑讨论 (课程论坛、常见问题、自动或邮件答疑) ;以及拥有教学邮箱、学习笔记、在线测试等学习工具。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平台的主题教学模块, 即能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又能满足师生间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些功能在数字语言室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如果说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教学的软件运行环境, 那么数字语言室就是网络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所必备的硬件环境。它即可为网络教学提供课堂教学环境, 也能在数字语言室进行其他教学管理, 学生也可以在数字语言室进行自主学习。即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所有网络教学功能都能在数字语言室来完成。

充分利用好数字语言室的各项设备功能,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各项学习工具,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培养有创新能力、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所以说, 数字语言室是实行网络教学所依托的课堂教学环境, 是网络教学转化为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教学场所。

3 为保障网络教学平台的顺利运行, 数字语言室需注意的事项

(1) 抓好数字语言室的硬件设备建设。强化硬件设施的先进性, 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要做到及时更新, 遇到设备损坏要及时更换, 以保障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语音室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实验室的各种设备进行检查, 对教师在上课时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记录, 反馈给厂家。做到每周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对实验室所有的教师主机和学生主机进行全面检查, 以保障网络教学正常运行的硬件设施环境。对网络建设方面要有专人负责, 保证网络运行的随时畅通。

(2) 提高数字语言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掌握数字化、网络化的专业技术, 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性上下功夫。随着网络教学普及, 数字语言室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也受到考验。教师及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会经常使用U盘以及上传或下载数据, 难免遇到病毒危害, 一旦有一台设备感染, 那么就会起连锁反应, 致使整个网络陷入瘫痪。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数据, 数据一旦丢失, 那将会产生巨大的损失, 在数字语言室的计算机中存储了大量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 一旦这些数据感染病毒, 就会给教学造成很大的危害。网络层的安全性主要在于网络是否得到控制, 即是否任何一个IP地址来源都能进入网络。解决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是配备防火墙, 利用防火墙将危险或未经授权的IP拒之于系统之外。所以, 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为服务器设置好防火墙, 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 安装杀毒软件, 随时保持病毒库的更新, 定期进行病毒扫描。我校主要采取了设置防火墙及配备还原精灵, 每台教师主机都安装了还原精灵, 保障教师主机上所有教学数据的安全性不受病毒的侵害。所以,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为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打造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运行环境。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高校强调网络教学的过程中, 数字语言室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 是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重要场所, 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网络教学在高校的普及, 对数字语言室在技术上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促使数字语言室在硬件设备上下功夫, 强化设施建设和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成为必然。

关键词:网络教学,数字语言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外语网络教学与数字语音室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08) .

[2]魏荣凯.网络课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Z].看准网 (Kanzhun.com) , 2015.

篇4:话剧表演中的语言使用技巧

关键词:话剧表演 语言 使用技巧

在话剧表演当中,语言表演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语言表演的结果直接会对话剧表演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话剧表演语言和普通的生活语言具有很大的区别,话剧语言直接关系到话剧演员的感情是否得到了有效表达,在话剧表演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话剧语言技巧对话剧表演的重要作用

(一)话剧语言发挥着推动剧情的作用

与其他的表演艺术不同,话剧表演主要是依靠表演和语言来推动情节的变化,演员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话剧表演当中,无论是话剧的开始阶段,还是故事的发展乃至结尾环节,都需要话剧演员通过语言来表达。如果演员不能够掌握好话剧语言的表达技巧,那么就会使观众无法判断出话剧故事的发展状况。

(二)话剧语言发挥着表达人物感情的主要作用

话剧表演是一种融合了语言表现艺术和表演能力的艺术表现方式。通常情况下,话剧演员的表演动作、演员的面部表情以及衣着等等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但是,在话剧表演当中,语言则是蕴含信息量最大,表达感情比较丰满的表现手段。例如,如果话剧演员的声音表现得比较激昂,那么演员往往是在表达自己的欢快之情,如果话剧演员的声音表现相对平稳,则代表了话剧演员的感情是比较平静的。

(三)语言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式

话剧演员为了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演员的各种形象进行塑造。观众通过话剧演员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来判断话剧演员所传达的角色信息。例如,饱经沧桑的老人和年少轻狂的年轻人的说话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别。

二、话剧表演当中语言技巧的特征

(一)接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来源于生活,话剧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应。通常情况下,话剧是对生活的一种表现,通过再现来突出话剧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话剧一般分为三种主要的形式,这三种形式主要为对白、独白以及旁白。对白往往是需要两个或者更多人一起来完成,通常情况下是一种询问式的表达方式。而独白是需要靠演员自己来完成的,通常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例如,“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最后是一种旁白的表演形式,旁白是一种对故事背景等做出的必要性的解释。例如,“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故事……”

(二)对台词进行重复表演或者是即兴表演

对于话剧演员来说,能够利用的表演方式是非常有限的,而语言则是主要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话剧演员能够充分发挥语言表现方式的特点,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话剧演员应该在表演当中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并且能够选择出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话剧演员进行表演也是对情感的一种真实经历,有时候往往能够在表演过程当中拥有新的表现灵感。此外,话剧演员还需要根据观众对信息的反应适当做出一些调整,这就需要话剧表演者能够进行即兴表演。

(三)将演员自身的魅力和话剧角色进行有效结合

在话剧表演当中,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习惯,并且每一个演员的情感体会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话剧演员只是单纯的展示话剧角色的情感体现,那么就会使观众感觉到表演的生硬。如果话剧演员过度地展现自己的情感特征,那么就会使话剧传达出来的演员形象达不到要求。因此,在话剧表演当中,话剧演员需要将个人表达特点和话剧演员的情感特征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话剧演员语言表达技巧的方法

(一)话剧演员需要进行最基本的语言训练

语言表达技巧是话剧演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首先话剧演员必须保证吐字的清晰度,保证观众能够听清楚。此外,话剧演员还应该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方言,以便于能够适应话剧表演的需要。最后,话剧演员还应该对一些传统的话剧剧目进行表演,从而达到对自己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锻炼的效果。例如,《雷雨》《牛虻》等都是我国话剧表演当中的经典剧目,通过对这些经典剧目进行学习,使话剧演员能够体会到话剧表演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二)通过演出对表达技巧进行实践

当演员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之后,演员还应该主动参加一些演出活动,使话剧演员在这些演出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演员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够积累一些表达技巧。同时,舞台表演也是对话剧演员心理素质的一次有效锻炼,在话剧表演中,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往往需要面对台下所有的观众,如果出现心理紧张的现象,那么就会使表演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话剧演员还需要学会与台下观众进行交流,把握住台下观众的情感变化,并且能够根据台下观众的情感变化而对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三)话剧演员需要深入到生活中进行学习

话剧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身经历过一种环境之后,话剧演员才能够体现出一种真实的感受,从而在话剧演出当中能够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因此,话剧演员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深入到生活当中。

四、结语

话剧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是话剧表演当中采取的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剧的表演效果产生了重要作用,因此,话剧演员应该掌握话剧语言表达方式,增强话剧表演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高翔.试谈话剧表演中的语言使用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8).

[2]徐风帆.试谈话剧表演中的语言使用技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07).

篇5:法官庭审语言ppt-word

一、法官庭审语言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二、法官庭审语言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

三、法官庭审语言的基本要求

四、法官庭审语言的技巧

一、法官庭审语言对司法公正产生的影响

当事人最直接的感受往往来自于法官的语言,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一个教士问主教:“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主教感到他对上帝不敬,断然拒绝。另一位教士问:“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主教觉得连抽烟时都想着上帝,可见其心之诚,于是欣然同意。

(一)法庭语言的不规范,使当事人对权利能否实现产生怀疑。•

一是语言内容不公正。

审判中,有的法官法庭语言的倾向性时有暴露,有意或无意在语言上偏袒一方,显得很不公正。

比如在刑事庭审中,法官随意打断被告人或其辩护人的发言,不让其充分发表意见,语言中往往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在民事庭审中,法官代替某一方陈述主张,有意无意的讲:“你是不是××意思?”此时,法官就偏离了应有的中立位置。• 二是法庭语言不客观。

例如,法官问一方当事人:“你将违约情况讲一下。”在没有认定违约之前,是不能让当事人陈述违约情况的。这说明法官不能客观对待案件事实,其实质是未审先定,主观臆断。

• 三是法庭语言的不科学。

使用的语言过于书面化、概念化,或过于口语化、庸俗化,没有科学性。毕竟审判工作不同于一般性工作,法庭语言应当兼具法律性和平实性。

(二)不讲法言法语或语言不文明,使当事人对法官业务水平产生怀疑。•

有的法官表述时,粗俗、脏话、江湖话、本地俚语信口冒出。

有的法官表达内容不准确,意思模糊不清,语言速度过快或过慢。还有的法官阴阳怪气,不合乎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很容易使当事人对法官的业务水平和驾驭庭审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表达时姿态不得体,使当事人对法官失去信心。

庭审中,有的法官表达时手舞足蹈、摇头摆尾,有的还拍桌子打板凳,还有的法官粗暴、冷漠、自高自大、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很不得体。使当事人感觉法官对本案缺乏自信,对法官是否公正失去信心 •

二、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个人素养

法官的负面表现主要有:

1、喋喋不休的法官

特点:废话太多。对说什么把握不准。

对当事人的陈述不断以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和重复,以追求当事人陈述的原意。实际上这些法官经常代替一方当事人陈述;有的时候是处于好意而频频对陷入困境的一方律师“出手相救”。

这些法官通常都是尽职尽责的法官,他们希望明确当事人意思,保障当事人的权利。

但是,给参加庭审的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的印象是法官在“喋喋不休”。

不必要的重复,有时候导致代理律师在当事人面前“很失颜面”。而对方当事人则会认为法官在帮助另外一方当事人说话,从而留下法官不公正的印象。

• 2、不耐烦的法官

特点:烦躁易怒、随意打断当事人陈述,态度粗鲁。

问题主要出在怎么说,出在使用语言的方式上。

法谚有云:“正义不生气”。

有些年轻法官,自以为是,认为法官应当严格就本案有关的事实予以审理,任何多余的表述都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对此并不能理解。法官制止当事人的陈述,律师仅会认为法官过于武断,而普通公民会想:法官为什么不让我把话说完呢?甚至很多旁听公众会认为法官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另一方。•

“在司法实践中,还有少数法官开庭时与当事人打嘴战,甚至动辄训斥当事人。有的法官遇到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双方为一问题争吵不休时,往往会说出“有没有完?”、“少说没用的话!”、“我问你什么你就说什么!”等不良效果的语言。导致当事人对法官信任的全部丧失,即便他胜诉了,也不能减少其对法官的怨恨。

• ——宋鱼水法官:“一位老作家将出版社诉到法院。庭审中,老作家情绪激动,不断地重复陈述,将旁听席上的人送进梦乡。宋鱼水神情专注地听着,不时轻轻点头。一直到中午12点多,等老作家的情绪缓和下来,宋鱼水才向他讲解法律,指出双方的不当之处。老作家一言不发,半晌,突然站起来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尊重,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

• 3、急于查清事实的法官

指的是那些在双方辩论还没有充分展开之前法官就急于查清事实而提前介入双方之间辩论的法官。

这些法官对说话的时间发生了错误认识。极易给一方当事人造成法官在帮助对方的印象。

法官的音调、语气、节奏,能集中表达出法官的情感。法官的言谈、举止会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庭审中,当事人总是千方百计从法官话语中捕捉对己有利的诉讼信息。

法官急于查清事实而提早介入改变了矛盾的对抗形式,由当事人之间的冲突转换为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冲突。这使得法官的处境十分被动,也影响了法官公正形象。

• 4、缺少知识的法官

特点:不知道该在法庭上说什么。

《新民晚报》曾登载一篇文章:“郑惠强代表说,他旁听了一个庭审,两位辩护律师唇枪舌剑,口若悬河,再看看审判法官,他真是为法官着急。为什么?因为法官的表现比起律师太逊色,一场庭审听下来,法官言辞干瘪,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两句话,驾驭庭审实在是勉为其难。”

能言善辩绝非法官的职业目标,在英美当事人主义的庭审程序中,法官应当是沉默的。

美国有一个故事,老法官教新法官怎样当法官:开庭时喝一口水包在嘴里,休庭时才吐出来。

• 经过改革之后的中国民事审判制度仍然有很重的职权主义色彩,中国法官为了查清事实而不得不说话。

• 有的法官话少,似乎一点错都没有,但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无言以对,内容空洞,一件案子一次开庭不知所云,还需二次三次开庭,极大的浪费了其他法官和当事人的时间、浪费了司法资源。•

有的法官不知道如何控制庭审,诉讼参与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引导他们回到正题;参与人陷入误区时,不知道如何去引导他们走出误区,这样的法官是 “愚蠢的法官”,他们很难得到当事人的尊重。•

三、法官法庭语言的内容分类、基本要求 •

(一)法庭语言的内容分类。

按照新的司法理念和要求,法官的角色是主要是居中裁判,但是,法官还可以发问,这意味着法官既要履行程序职责,还可以参与实体调查。这两种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是有区别的,对语言表达方式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程序性语言 • 实体性语言

• 一是程序性语言。

指法官执行程序法、履行程序职责时实施的语言行为。

两大类:

一是按照诉讼法规、实现程序正义必须说的话;

二是那些不属于实体调查的辅助问话:庭审前身份及相关情况审查问话;赋予法律权利的问话;关于权利理解清楚与否的问话;就证据等提请质疑的问题;话语推进性问话;话语监控性问话;调节、裁断性问话等。

• 二是实体性话语。

是法官参与实体调查时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些行为是为“实体”和“实体正义”目的服务的,也即有关案件本身问题的问话或者事实调查性话语。•

(二)法庭语言的基本要求。

为保证法官的中立位置,语言表达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程序性话语可多说。

中国司法改革中,一个最主要的趋势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并举。法官的角色转变之后,法官应该多说程序话语,目的是保证当事人程序权利,让当事人感到法官对其权利的重视。•

• 二是实体性话语要少说。

对实体调查问题,法官应该采取消极的态度,少说或不说,鼓励控辩(诉辩,原被告)双方多说。因为实体性问话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是诉讼的真正目的,当事人对这方面尤其敏感,不能轻易多言、表态,否则回影响当事人的评判。•

三是总体上要少说、多听。

威严和能力更多地出自法官的沉默。新的司法精神和理念下,法官应该少说,多听,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和技巧,是当事人对司法公正认识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法官应该根据庭审的进程,适时把控,坚持少说,多听,认真地听,慎重地听。•

四、法官法庭语言的技巧

是指法官巧妙地使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巧妙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对于法官提升自身形象,提高裁判质量,树立司法的威严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程序话语的语言要求。

现在,司法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程序和程序正义问题,这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无论是程序还是程序正义都是通过语言来实施的,因此,法官的法庭语言,是程序和程序正义的一面镜子。

(一)程序话语的语言技巧。•

一是要说到位。

在程序问题上,不能偷工减料,不能马马虎虎,不能视程序为过场而认为程序问题无关紧要。

一个案子涉及很多人,有很多被告人,很多辩护人,法官必须一个一个地问,绝不能说:“大家(你们)听清楚没有”,“大家(你们)有没有异议”。法律就是法律,审判毕竟是审判,不是开群众大会,不是讨论问题,也不是征求意见。

• 二是要明白易懂。

程序话语往往 “法言法语”较多,容易形成障碍。

常常听到被告人说 “我不懂法”。“不懂法”是不了解法律知识,还是读不懂法律呢?恐怕兼而有之。

法官有责任和义务让参与诉讼的人听懂。法官要“因人施语,随机应变”。

法官要了解被告人的文化背景,否则,可能还闹出笑话。

• 例如,有个被告人,法官问他是否“上诉”,他莫名其妙,问法官:“上树?”对不同的对象,同样的问题,语言表述起来就应当不同。• 三是要说得体。

人的话语不仅形成了指向意义,还形成了褒贬意义。因此,说话措辞不仅要指向正确,还要说得得体。

例子:一被告人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审判时,被告人拒不说出作案时间,经检察机关做工作,被告人的老婆愿出庭作证。再次开庭时被告仍不说作案时间,审判长一气之下,高声叫道:“把他老婆带上来!” ——“老婆”这个词语不适合这个场合;——侮辱证人:证人是可以随便“带上来”的吗?

• 四是要说规范。

目前,在法庭审判中,法庭调查开始之前对被告的程序性询问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比较严谨、正规、正式,有的则相当随便。• 例如:一位审判人员在法庭调查时,问双方当事人,是这样的:“你们打群架的时间,是用什么家什打的?”

在这里,“你们”应由当事人的姓名代替,“打群架”应改成殴斗,而“家什”则应改成凶器或工具。

• 不规范的、不一致的地方很多。

如:有的问被告人的姓名,有的不问而直呼其名;有的问有无别名,有的不问;有的既问年龄又问出生时间,有的则只问出生时间;

对于提起公诉前侦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有的用“羁押”,有的用“刑事拘留”,有的用“被抓”,还有的用“被抓获”;在同一场审判中对不同的被告询问时,有时用“羁押”,有时用“被抓”(还见过“关押”)。

对于出生的地方,有的用“籍贯”,有的用“出生地”;对于以往受到的法律方面的处理,有的用“法律处分”,有的用“法律处置”(此外,还见过“法律处罚”);

在援引法律条文的时候,有的说出具体条目,有的笼统地说“刑诉法”,有的更简单干脆就说“依法”;在告知被告人权利时,有的较全面,有的有遗漏;在援引法律条款时,条款序号不一致,等等。

法官的语言,不是无缰的野马,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赛道上奔驰;如果撇开“法”来谈法官的语言技巧,那么,这些技巧就很容易让法官走火入魔。

• 五是说话要适时。

法官说话要符合诉讼法和诉讼法的程序。要注意使用言辞的顺序,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要注意在哪个诉讼阶段,就使用哪个诉讼阶段的言辞。

不能在开庭审理阶段,就使用法律审理完毕时的言辞;也不能在法庭调查阶段,就叫诉讼双方去辩论;更不能在案件审理阶段,就告诉当事人案件处理的结果。

• 六是不能随意打断当事人讲话。

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有一段话说到法官在法庭上的作用,“在民事诉讼中不允许法官传唤他认为可以使事实得到澄清的证人,法官只能传唤诉讼双方请来的证人。同样,要由律师轮流质询证人,而不是由法官来质询,以免显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师尽可能完整有力地阐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断律师的话头,以免影响他辩护的效果……”

一个开车时经常按喇叭的司机,一定不是一个驾驶技术出色的司机。同理,在法庭上,一个动不动就打断人家话语的法官,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的法官。

法庭话语统计分析表明,法官打断他人话语最多,这种做法总给人“你不用解释”,“你的案子已定”的感觉。如果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实在非打断不可,也要讲究技巧,尽量在话语结尾时打断,等当事人把一个意思说完时再打断。

七是要多用封闭性问话形式。

封闭性问话是指问话限制了答话的范围,例如:是否申请回避?听清楚了吗?答话选择余地非常小,只能回答申请或不申请,听清了或没听清。

在程序性问话中,宜采用封闭性的问话形式,除了开庭前有关被告人身份核定的问话以外,其余的问话,要么是审判长宣读或者解释法律规定和权利问题后,询问诉讼参与者是否清楚;要么是就证据等询问有无异议等。法官不需要对方提供太多的信息反馈,用正反问话和是非问话能较好地控制审判的进行,提高效率。•

是非问话和正反问话在法官的话语中主要起程序功能和作用。在民事审判中,法官可以多使用正反问话;在刑事审判中,法官可以多使用是非问话。•

(二)实体性话语的技巧。

庭审中,实体性话语直接关系当事人诉讼目的实现,是当事人在内心对法官产生信任还是怀疑的分界点,是法官业务水平和庭审能力的最好体现,也是司法公正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就实体方面,法官的语言显得更为重要,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 一是多用开放性问话形式。

开放性问话是指问话人给答话人提供较大的余地,答话人可以有选择的回答。

例如,问:被告打在你什么部位?原告可以有多种选择回答此问题。开放性问话的好处是获得的信息量大,支配力小。实体调查主要是查清事实的真相,因此审判人员在不得

不询问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开放性问话,以便于查清事实。

• 二是要合乎逻辑地问话。

合乎逻辑地问,是说询问一定要符合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一般的认识规律,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因果顺序,或者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或者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顺藤摸瓜,循序渐进。这样容易理解,容易问清。

我国的诉讼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庭调查质证的顺序,实际上也是按照事情的自然发展规律去进行的。法官的目的是查清事实,因此不能对被告采用“突击式”、“跳跃式”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式,和“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怪招。

由于现在法官的主要职责是程序性的,因此,在实体调查询问时,只限于事实不清楚的问题,尤其是重要的、关系到有罪无罪、罪行轻重的问题。法官如果采用一些怪招来询问,那么法官就不是在履行法官的职责,就背离了法官的角色。• 三是要让当事人解释。

法官进行实体性调查时,其问话不同于公诉人的问话,也不同于辩护律师的问话。公诉人和律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常常要控制对方当事人或被告人。法官不能这样做,因此,让被告人在答话之后做一些解释,听一听解释(尤其是那些被告人不服指控的案件),有利于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了解真相,公正判决。• 四是不要与当事人较劲。

法官要心态平和,不要当事人一说出为自己开脱的话,就跟他较劲。例如,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说他害怕,法官马上讥讽道:“你别害怕了,都30多起了。”这种话都不是法官应该说的。被告人一般总要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找理由,这很正常,如果法官在每一点上都要“针锋相对”、“对着干”,那法官就不是法官了。•

五是不要就一个问题进行多重问话。

在一个问话话轮里,可以有重复问话,也可以有多种表述,但不应同时在一个话轮里问两个命题或者内容互相独立的问话。

在修辞学上,这种问话叫做“多重问话谬误”。一个问话问一个问题,这应该是法官问话的一个原则。

例如,法官一口气连问了三个问题: “小女孩儿对你怎么样?”“你对小女孩儿怎么样?”“小女孩儿怎么称呼你?”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中心,没有重点,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除了给答话人增加负担、令当事人无以适从外,没有任何作用。

六是不要在问话中提示答案。

有时候,法官并非有意袒护哪一方,但是往往在问话之后,又用问话提供回答——可能法官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这成了一个习惯的话,那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作为中立的审判者,法官只能问第一个问题,若第二个问话带有提示,实际上就是诱导或偏袒。•

七是不要随意下结论。

对当事人的陈述、供述、回答,不能没有经过合议庭确认当场就发表评论。这种评论性的或者结论性的话语应该留到做结论的时候再说。•

八是对当事人的相互问话不要先审查。

篇6:法官在庭审中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护士长的管理艺术更是我国护理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卫生部提出关于“以患者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工作方针以来, 更加说明护理管理已经提高到重要议程上来, 所以要想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作为护士组织者, 科室的管理者, 护士长的语言艺术水平在护理管理中更加显的尤为重要。

1 护士长要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1.1 护士长的角色

护士长自身工作表现一定要突出, 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 因为护士长多数是从优秀护士中提拔出, 走向护士长工作岗位, 他们有较强责任心和敬业心。当职责和范围有了变化, 护士长应尽快掌握业务, 熟悉本科室环境, 多和同行交流经验, 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改变, 尽早把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1.2 护士长应专业性强、事业心强

护士长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进取心和责任心。对工作热情、主动肯干, 任劳任怨, 爱岗敬业, 不计个人得失, 刻苦学习理论和实践。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练就一身好本领。

2 语言艺术

熟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做为护士长语言的艺术性在护理管理中特别重要, 尤其是与同事、上下级、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充分体现出护士长的素质与内涵。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充分反映你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底蕴,

2.1 护士长语言要素

说话严谨, 说明主次, 讲清问题。

2.2 根据交流对象不同, 应掌握各自语言特点

(1) 向上级汇报工作时, 一定要语言清晰, 思路准确, 表达简练, 说明问题, 实事求是。

(2) 和同事或下级交谈时, 讲话要有分寸, 不要随意讲话, 无尺度, 无根据, 不分场合, 无休止的信口开河, 举止言谈很很重要, 它直接会涉及到你的威信和形象, 因为你的形象是用你自己的行为写下的。 (3) 当护士犯错批评时, 方式一定要得体, 注意说话语气和自己的情绪, 态度要和蔼, 说明利害关系, 注意处理问题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与病房患者交流时, 一定要注意态度要和蔼可亲, 待患者如亲人, 要让他们感觉医院像家一样的温暖, 时刻以患者为中心, 举止文雅大方, 声音强度要让对方听到就可以,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了解患者情况, 心里状态, 及其他情况, 才能充分体现出护士长的语言艺术水平。

3 行为艺术

护士长应具备一定的行为修养, 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精湛的护理技术。

(1)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 以身作则,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对护士要有真诚爱心, 耐心, 关心理解, 尊重和信任。

4 组织管理艺术——也就是工作目标

(1) 护士长在科室要有号召力凝聚力, 要想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做到, 当他们取得成绩时为之高兴, 出现差错时要耐心及时纠正错误, 落伍同志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建立亲密无间的同志式的关系, 这就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艺术和方式方法。如果情绪化处理事情, 那么不仅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还会相互间造成矛盾, 甚至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对护士要在生活上和困难面前多了解, 多帮助, 多支持。要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妥善安排好人员职责, 要大家各尽所能, 各负其责,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奖惩分明, 大家拧成一股绳, 共同把本科室护理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5 尊重患者的艺术

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中, 要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至上, 要牢记患者利益大于一切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患者出发, 想患者之所想, 及患者之所及。经常深入病房, 根据不同年龄, 性别, 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温柔亲切的笑容, 鼓励和激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减轻其思想负担, 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 同时也能提高护理管理者的风范, 减少患者因病情绪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6 团结护士的艺术

(1) 指护士长带领护士一起完成各项护理的能力, 技巧和本领。对青年护士要培养“三基”训练技能及各项操作, 使护理一定要达到标准化, 熟练化, 持续化, 使护理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 从而使她们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使科室护理工作真正走上新台阶。 (2) 对中年护士, 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克服一切困难帮带新毕业生, 让新毕业生早日提高和熟悉业务技能, 让他们逐渐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 (3) 对老年护士要关心她们多方面的同时, 要求她们认真工作, 不懈怠, 不骄傲, 加强组织纪律性,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做好中青年的好榜样。

7 病房的管理艺术

病房管理要加强: (1) 提高护士素质教育; (2) 标准化管理: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的确立对护理工作提出更多标准和要求, 护理实行标准化管理, 就是以各种标准制度制定和贯彻形式来进行组织监督和控制, 是用于提高病房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3) 病房环境管理:护士长必须用科学管理方法给患者以清新, 舒适, 高雅的感觉, 给患者制造一个温馨, 舒适的环境。

8 质量管理艺术

护理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充分体现和验证。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管理水平, 因为常言道: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更说明护理管理的重要性, 更说明语言艺术在护理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 (1) 督促检查护理质量是落实制度的重要措施, 体现护士长工作方法之一。 (2) 护士长必须做好护理人员培训工作, 经常组织业务精湛人员以讲课方式提高护理技术训练水平, 是提高护理质量重要保证。

(3) 强化三基训练, 护士长要定期组织考试考核, 以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 (4) 根据检查工作要突出重点, 主要护理基础质量和技术操作做重点考核, 不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抢救水平。 (5) 加强培养护士责任心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士在护理操作中一定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一注意”。集中精力工作, 一丝不苟, 做到警钟长鸣。

护士长要抓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的环节, 进行教育, 要有采取防止擦错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在护理管理中护士长的语言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人事部职责与职能下一篇:家电行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