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改造生态惠民精心建设绿洒红城——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纪实

2023-02-26

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公园经过近三年的改造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2016年乌兰浩特市在山城路棚户改造的基础上, 将腾退的76万平方米土地全部用于公园绿化及景观建设, 在克服征拆难和资金短缺这两大难题的同时, 重规划抓建设强管理,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质量建设的原则, 大手笔打造成吉思汗公园山体绿化及景观改造提升项目, 实现了棚户区改造与公园改造同步, 山体绿化与生态修复同步的双赢。

一、面对现状, 寻求改造

成吉思汗公园位于乌兰浩特市城区北侧罕山上, 始建于1980年, 原名北山公园。1987年进行大规模修建改造, 初建人工湖;2007进行了全面改造, 建设了成吉思汗公园文化广场等场所, 使公园在景观设施及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 以及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开始陈旧老化, 人工湖及大部分园路破损严重, 公园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敖嫩湖整体破损严重, 给排水系统不畅通, 给日常养护带来了很大困难。公园的公厕及停车场等设施使用面积严重不足。成吉思汗公园西山坡在成吉思汗庙的西北部, 坡顶植被稀小, 土层稀薄, 西侧多为裸露岩体, 岩体西侧坡下即为山城路棚户区。该区域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 是几十年来形成的集中连片棚户区, 共居住居民4165户, 大小企业33家。由于该片区地处山城路与成吉思汗公园西山坡的连接处, 地势陡峭坑凹不平, 每逢雨季来临, 山水下流, 居民区内淤泥成洼积水成河;冬季雪后路滑难走, 出行极不方便, 造成了当地居民住房难、行路难、取暖难、吃水难、排水难、如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该区域早已成为乌兰浩特棚户区的代名词。

面对成吉思汗公园及山城路棚户区的两大难题, 乌兰浩特市政府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以其早日使棚户区居民走出困境, 改变公园当前状况, 让红城百姓居无忧乐有所, 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二、注重实效, 正确决策

2014年, 乌兰浩特市委、政府按照盟委行署建设“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大乌兰浩特的战略部署, 结合成吉思汗公园整体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启动实施了成吉思汗公园山体绿化及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工程规划总面积146万平方米, 项目计划投资2.7亿元, 分两期实施。

2014年、2015年实施一期工程建设, 主要启动实施了公园原有山体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敖嫩湖周边区域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其中绿化工程累计栽植樟子松、三角枫、五角枫等26个品种的树木60余万株, 栽植花卉2万平方米, 覆盖山体面积70万平方米。主要完成了罕山南山、北山东坡、西坡和山顶的裸露地绿化, 以及新建游园路两侧及道路节点的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6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设, 安装太阳能路灯178盏, 建设了山顶观景台和水冲式公厕, 完善了座椅、果皮箱、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敖嫩湖周边区域景观改造面积3.5万平方米, 主要实施了1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和2500平方米停车场及4.3公里游园路改造, 实施了照明及亮化工程。该改造项目于2015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6年, 继续实施项目二期工程, 即通过2014年启动的棚户区改造, 将原来公园西侧上千户居民全部迁出, 分三期进行回迁楼安置, 利用腾退的76万平方米土地全部进行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 对公园进行完整生态修复。项目计划栽植云杉、白桦等32个品种的树木20万株, 景观及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广场、亭廊、公厕、游园路, 塑石假山和攀岩等景观及设施。工程全部完工后, 破损山体及裸露地将得到有效修复, 公园游人活动面积明显增加, 景观及绿化效果得到改善提升, 绿化覆盖率将达到85%以上。极大的缓解了城区公园、广场使面积不足的现状, 拉动了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在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前, 规划及建设部门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勘察及规划设计, 通过综合分析乌兰浩特城市特点、基地现状资源、用地特征及周边城市规划等, 首先对改造建设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定位。将项目性质定位为:营造让人感知自然的生态空间;形成层次丰富, 特色鲜明, 视角多变的立体空间;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二是结合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总体设计中依山就势, 利用原有道路合理划分功能区, 主要分为日月广场区, 健身广场区, 林荫休闲区, 景观果林区, 景观草坪区等分区, 在满足游人功能需求的同时与原有设施和周边景观合理衔接。绿化配置上强调自然性, 与周边环境的完美搭配, 以期达到人与植物及景观的和谐统一。三是打造特色景观区及活动区。在日月广场区的设计中, 清理原有断崖浮石, 采用塑石景观的方式加固原有崖体, 在岩体坚固部位人工建造一处攀岩景观, 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也兼顾了景观效果。

四、措施得力, 成效显著

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秉承尊重自然、生态文明的规划理念, 采取树种多样的设计风格, 保障了项目高质量、高品味、高效益的实施。

一是盟市两级领导高度重视, 形成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利用盟市共建资金、重点区域绿化资金、企业垫资等资金, 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保证了项目按预期进度施工建设。三是市里选派30余名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征地拆迁、工程管理等各项工作, 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进度。四是选择了江南园林有限公司一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 坚持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一体化原则, 进行精心打造。首先, 在整体规划上, 以乔木绿化为主, 适当栽植亚乔木、花灌木。在局部设计上尊重原有山体形态, 依山就山、随坡就坡进行绿化布局,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 坡地以樟子松为主, 局部片植常绿乔木小云杉, 背阴坡 (沟) 底栽植白桦, 山下平地以片植果树为主。在栽植上以常绿乔木3-4米株距密植为主, 局部陡坡小云杉打畦0.6米株距密植, 保证了裸露山体高密度覆盖, 形成了树荫绿浓的生态绿化景观。山坡下点缀种植高大落叶或常绿乔木, 并片植色彩丰富的亚乔木和花灌木, 使其随季节变化形成色带, 丰富公园景观色彩。在施工建设上, 针对山坡陡、土层薄, 坡顶多为岩石的实际情况, 为破解栽植难、浇水难等众多难题, 采用挖掘机挖长条沟, 清除岩石回填种植土后再挖沟 (坑) 栽植的方式, 保证了树木所需的土壤厚度, 防止水分流失, 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树木成活率。在养护管理上, 2016年栽植乔木17万株, 其中常绿树小乔木云杉12万株, 樟子松及其它乔木5万株, 栽植灌木篱及地被植物15万平方米, 为了保证工程成果, 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由于该项目地势复杂高低不平, 浇水是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攻坚性难题, 共打深水井8眼, 井深均在120-130米左右, 同时选择安装了最大扬程的水泵, 保证了水井抽水的及时供应。共挖深1.3米、宽0.6米的给水管沟9000延长米, 辐射整个山体绿化栽植区域, 缓坡及坡底适合喷灌区域全部安装了喷灌系统。在坡顶供水管运送不到的地方采用水车浇水, 每天出动洒水车4辆16人进行浇水养护, 出动100余人对栽植完成的树木进行修剪、打围堰、松土、除草等日常养护, 从而保证了该项目的绿化建设成果, 使后期养护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五、生态惠民, 绿洒红城

成吉思汗公园山体绿化及改造提升工程包括山城路棚户区改造和成吉思汗公园生态修复两部分, 主要是将原棚户区占据成吉思汗公园规划区域, 全部用于园林绿化及景观建设, 最大限度的释放了绿色家园空间。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改善了群众住房条件, 通过修复公园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区域形象, 最终实现了棚户区改造与公园改造建设同步、公园绿化与生态修复同步的双赢。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惠民、利民, 加快了生态宜居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步伐, 推动了乌兰浩特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乌兰浩特市委、市政府以争创自治区生态宜居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 坚持“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定位, 努力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 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笔者紧紧围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这一主线, 以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为例, 展示了该项目将棚户区改造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棚户区改造,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双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倾力改造生态惠民精心建设绿洒红城——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纪实】相关文章:

有关公园改造提升的论文题目05-04

金水区农贸场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04-18

800车间项目建设改造09-12

机械化改造建设项目汇报材料04-30

公园设计改造论文题目05-04

石津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04-20

公园综合改造好的论文题目05-05

背街小巷提升改造05-02

计划提升改造范文05-28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07-10

上一篇: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教学策略下一篇:对我国大陆地区法定继承顺序的研究——以澳门法定继承顺序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