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新方法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档案管理新方法范文

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

构建和谐平安双辽

近年来,双辽市委市政府以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双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突出发挥政法部门打击和预防犯罪、强化治安管理、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排查化解纠纷等各方面职能,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法,大力构建和谐平安双辽,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入推进“一分钱创安”工程建设。在继续推广双辽白市村治安有偿承包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以群众自愿为原则,按照“每人每天一分钱,经济务实保平安”的思路,动员、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安管理工作中来。

深入推进“大喇叭”平安之声联防互助网工程建设。为全市577个村屯安装了大喇叭报警、法律宣传、科学普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目前运行良好。

加强对特俗服务人群的服务管理。对社区服刑人员,健全完善了接受、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将全市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对刑释解教人员,全面落实安置帮教措施,同时拓展安置渠道,安置率达到98%以上。对精神病人采取“三联包”措施,即辖区派出所、社区、法定监护人共同进行监护。对“法轮功”邪教等重点对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其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对流动人口,实施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方法。

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整治,特别是加强了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190所中小学、1所公立幼儿园及93所私立幼儿园全部成立了保卫组织,14所中心校、20所中学和市区6所小学、1所幼儿园共配备专职保安员152名,在市直52所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针对学校管理,健立健全了安全保卫、值班值宿、消防等工作制度,全力保障了学校幼儿园及教师的安全。以公安机关为主要力量,动员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开展了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治安排查行动,共排查暂住人口4131名,出租房屋1013户,旅店52家,洗浴场所36处,娱乐场所11家,网吧28家,废旧金属回收点70家,爆炸物品从业单位16家,枪支弹药从业单位22家,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2家,放射物品从业单位1家。消除了治安稳患,堵塞了管理漏洞,完善了管理措施。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人防体系建设。在城区,我们根据民区、公共场所、较大企业的不同情况,建立了责任明确的保安员、专职联防员、治安联防员、义务巡逻员和三老联防员五支队伍,在农村建立起以村为单位的巡逻队189支共2196人。二是加强了物防体系建设,在城区大力实施楼宇、亮灯、防盗门等工程;在农村大力推行“车有库,畜有舍”工程。三是加强了科技建设,在全市99个金融网点全部安装了报警器,并与辖区派出所或110连接,在农村,为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富裕户安装报警器3000多个,2009年以来,我市从强化技术防范入手,又大力推进了城市报警和监控系统建设工程,目前已安装了100个监控前端,在治安防范以及刑事和治安案件侦破方面发挥了极为显著的作用。

严厉打击方针不动摇,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命案攻坚,2006年至2010年,发生的39起命案全部破获,命案侦破连续五年保持100%,多次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的表彰。市委610办公室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加强对“法轮功”、门徒会和其它邪教的控制取缔工作,5年来,共取缔邪教组织聚会点8个,劳动教养10人,行政拘留26人。

同时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深入组织开展“法律六进”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使依法治市工作深入推进。

第二篇:论新农村建设耕地质量管理方法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湖北省江夏区耕地质量管理

方法及对策

摘要: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其中将过去“质量不下降”改为“质量有提高”。

关键词:耕地质量管理 耕地保护制度 验收评定

一、新农村耕地质量管理背景

1、耕地质量发生了新变化。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不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新华社《半月谈》2011年第15期报道了包括湖北在内的此类情况,农业部有关领导发表了观点。据我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近30年来优质耕地大面积减少,其中一等地减少约30%%;而劣质耕地大面积增加,六等地增加两倍多。具体表现和原因除耕地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投入不足外,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中央全会作出了新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其中将过去“质量不下降”改为“质量有提高”。

3、国家投入增加了新项目。《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文件指出: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将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比例为20%。据了解,湖北省每年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为500亿元左右,其中约100亿元由中央和省国土部门组织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平均每个县市每年约1亿元。

4、项目建设出现了新问题。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全国连续多年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但这种平衡更多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耕地质量则远远没有平衡。各种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的耕地则大多是在山区、丘陵或滩地,新开耕地基本上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漏水漏肥严重,再加之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培肥措施,致使新开耕地明显不如被占耕地。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在2011年7月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上指出:全国各地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的质量一般相差2~3个等级,生产能力不足被占耕地的30%。与此同时,土地平整忽视了表土剥离和回填,甚至有些将原有高产田变成了中低产田。据天门市土肥站监测结果:由于土地整理技术有问题,导致耕作层遭到破坏,土地整理后耕地关键地力指标全面大幅度下降,有机质、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的下降幅度达80%以上。这样的养分水平使得土壤无法保持正常的团粒结构,出现板结现象,缺乏蓄水和保肥功能。另据一名国土局长坦言:国土部门实施完土地整理项目后,全国第一大种粮大户—大冶市农民侯安杰放出一条狗来咬向前来检查工作的局长。农民对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不良耕地反映强烈,我省由于此种原因造成耕层流失、地力和产量下降导致农民群访的事件累见不鲜,愈演愈烈。

5、国土农业拿出了新举措。从2008年起,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等部局代表国务院每年联合开展省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检查工作,农业部门侧重耕地质量检查。特别是2011年的检查内容,将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监测、地力培肥和建立管理制度作为重点。

6、人大政协添增了新提案。近几年来,关注我省耕地质量问题的人大和政协代表越来越多,每年“两会”期间,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耕地质量保护的提(议)案,要求立法和加大耕地质量管理的呼声很高,越来越强烈。

7、省级领导提出了新要求。省人大刘友凡副主任、省法制办陈洪波主任及三名院士在2011年11月1日湖北日报题为《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任重道远》跨版上发表了明确的观点,引起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法律法规政策赋予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职责

1、法律有规定。《农业法》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

2、法规有要求。(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第六条指出: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2)2011年3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接到验收申请的国土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林业、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验收”。“进行验收时,应当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踏勘,查验复垦后的土地是否符合方案要求,核实土地类型、面积、质量等情况”。其中派专家核实质量正是我们评定工作。土地整理、补充耕地开发等法规,都有以上类似的规定。

3、政策有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第23条规定:“实行补充耕地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4、部门有文件。(1)《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应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

(2)《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8号)阐明了补充耕地质量与管理的意义、措施、项目验收评定以及后期培肥改良、管理等要求。

(3)农业部制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4)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5、规章有说明。《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行业管理部门组织验收。这里指的是部门,而不是部门的专家,即要履行部门行为。

6、职能有界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业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鄂政办发[2009]122号)文件中关于省农业厅主要职责的第十二条规定:拟定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改良政策并指导实施,依法管理耕地质量。相反,省国土厅没有这方面的职能。

7、工作有基础。近几年本区通过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标准粮田和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工作人员凝聚了,技术力量增强了(地力评价),化验手段具备了,资金状况改善了,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

三、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各环节工作的借鉴

1、适用范围。(1)167号文件规定补划的基本农田质量应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2)168号文件第二条第一句明确表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而国土等部门使用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就是这三方面的工作。(3)“规范”第三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的质量验收评定。其它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参照本规范执行。(4)“细则”第三条规定的范围: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补划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耕地以及其它需要进行质量验收评定的耕地。

以上说明,补充耕地包括了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土地复垦的补充耕地、土地整理的补充耕地。尽管各级文件题目是补充耕地验收评定,但内涵包括了省厅细则规定的评定范围,大家不能听国土部门说只搞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

2、土样采集数量。“细则”第十一条确定的每个土样代表的面积,是借鉴了外省的上限和下限,幅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地块的具体情况,还要兼顾项目大小、费用大小等情况而定。

3、检测项目。常规五项和容重。测“容重”的目的,一是检验土壤的紧实度,二是在现场使用环刀,能体现科技含量。

4、评定技术。目前按《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1120-2006)、《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1634-2008)两个部颁标准进行。实际上,我省县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已经完成,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在技术上完全没问题,只要根据现场勘查和化验结果就能评定出耕地等级,提出后期培肥改良措施。考虑到技术体系完整性和统一性,省里即将出台湖北省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程,这也是对外形象的需要。

5、工作时限。为防止评定工作无故拖延时间太长,影响项目验收进度,国土部门意见大,“细则”规定了各环节的时限要求。即:初审2个工作日,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和送检5个工作日,化验15个工作日,评定及出具意见书5个工作日,共27个工作日。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接到验收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湖北省国土厅《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审批流程》时限30个工作日。申请单位同时向两个部门申请,我们的27个工作日是不会影响总体验收的,可以解除国土部门的顾虑。这个时限经我征求了多个土肥站意见后作出的,希望各地遵守,不要引起别人投诉。

6、评定约束。“细则”第十七条规定:项目单位应将《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意见书》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补充耕地项目的重要依据。凡需要进行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而未按本实施细则执行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土壤肥料工作机构不得出具相关证明,不得派遣行政领导、专家参加相关项目评审。建议各地规定行政领导、专家也不得以个人名义参加相关项目评审。作出以上规定,是为了堵住漏洞。这方面我们省已作出表率。

需要给大家说清楚的是,农业部门开展验收评定是验收补充耕地项目的前置条件,并不替代和排除原来一直开展的项目总验收。也就是说,事先按照省厅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定,由市州作出通过质量验收意见后,县级、市州级农业局才能派专家参加总验收,才对国土部门有关项目项目盖章。设置这个前置条件,是为农业部门派出的代表参加总验收 3

时提供依据。否则,农业部门派出的代表参加总验收时说话没有份量,我本人参加省级有关项目时深有感受,建设厅、环保厅等部门都有前置条件。

7、建立档案。“规范”第十二条、“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立补充耕地质量数据库。同时,我们要求将每次评定的资料建立健全档案,解决过去只盖章、什么也没有留下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农业部和省检查耕地保护时必看的内容。据了解,今后农业部将不再与国土部门联合检查了,以免淡化质量管理,要单独组织耕地质量保护检查,档案是重中之重的内容。

8、各级职责划分。农业部“规范”只规定了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开展验收评定,只规定了建立省级专家库,未对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职责进行划分,要求制定实施细则。但农业部种植业司领导在全国会上明确指出,以市州级主持为好,理由是避免县市政府行政干预,转变目前不利现状,大多数省份是以市州级主持。“细则”规定:县市区农业局负责初审,市州农业局负责主持评定和出具正式意见,省厅管理专家库,这样形成一个管理链。为便于操作,省站原则上规定县级承担现场勘查、化验、收费。市州站向省站提出专家初步人选时,要求一般考虑属地农业部门专家,特别要考虑县级现场勘查的专家。省站按照厅细则确定的原则和项目实际情况,经与市州协商后进行确认,不搞“随机”抽取。

9、责任界定。鉴于国土部门实行的是先补后占(即先补充某块耕地,纳入补充耕地库,冲抵将来占用的耕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时并不知道将来要占哪一块地,无法与占用耕地对应比较质量是否相当。同时补充耕地环境和肥力水平一般较差,与占用耕地难以相当,而改良培肥需要较长过程(至少3年,一般3-5年)。因此,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要定位在对补充耕地现实质量的验收评定,并针对性、科学性地明确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是搞耕地占补质量平衡的验收。国土部门搞的以数量抵质量(即2-3亩质量差的补充耕地抵1亩质量好的占用耕地),我们不需、也不可能搞清楚。

在进行现场勘查采样时,只要核实位置、大致面积即可,具体按申报的经纬度、面积数字填写和匡算采样数,不必准确核实面积。因为面积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开展耕地质量验收评定,不是去管国土部门,不是增加国土部门的麻烦,而是帮助国土部门共同管好耕地质量。就像建设部门下设的建筑管理站一样,不是管建设单位,而是管开发商(施工单位),帮助建设单位管好建筑物的建设,确保建设的合法性、质量,以及安全。

10、化验资质。江夏区土肥站已经拥有有资质的化验室。并取得计量认证。

11、合理收费。收费不是目的,但评定工作需要成本。农业部“规范”原征求意见稿有一条:验收评定所需费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由项目单位承担。后来正式文件删去了,省“细则”也未提,是因其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只有国家才能出台收费许可。目前还未明确的收费许可。但要指出的:一是要按《农业法》第五十二条“可以通过技术服务等形式,提供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益”,也就是实行协议收费,一事一议,每次签协议,把手续搞完备,经得起有关部门的检查。即使化验室挂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已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绿色食品认证及标志使用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2268号),办理了收费许可证的,也要搞协议收费为好。本级化验室与土肥站分开的,勘探采样费要与化验费分开,但需有效的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二是耕地质量评价在起步阶段,宜先少收或不收,以把工作搞起来、履行程序为原则,只要别人服管,以后不怕别人不交费。所谓少收,即先按照每亩20元、每宗地1万元。

在收费问题上,湖北省其他的县市已起步。如,广水市每次不盖章,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国土部门今年划拨7万元给土肥站用于评定、制定后期培肥技术方案和培训。大悟县今年给5万元。这里要指出的,一是可以看出向项目建设单位或国土局收费不是不可能;二是以后不许象这样凭章子和权力简单索取,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按规范程序帮助做工作;

三是要明确工作的目的不是收费而是履行职责,工作搞好了,收费才能成为必然。就像读书一样,目的不是拿文凭而是学习。

12、后期培肥。“规范”第十三条、“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对补充耕地定期跟踪检监测,提出后期培肥措施并指导实施。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可以申请专项资金,或者从土地出让金地方留存中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划拨一笔资金,组织实施后期土壤改良和培肥。

四、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

农业部非常重视耕地质量管理工作,2010年开了六次专题会,2011年召开了两次专题会。从今年7月全国土肥工作会议精神看,今后土肥工作重点要强化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1、切实提高认识。“168号”文件、农业部规范、省厅细则是我们开展评定工作的直接、具体依据。业局内部分要深刻认识到:各类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耕地是农业部门的职责,耕地质量是农业增效之基,争取职能是部门立足之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尽快进入角色。

2、加强政策业务学习。土肥部门要加紧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当地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强学习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技术、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等业务知识,得心应手。

3、积极与国土部门沟通。起步工作是有难度的,一要讲求策略,先礼后兵。二要先易后难、先松后紧。该讲理则讲理,该引导则引导,不要过多地讲国土部门的坏话。只要建设单位接受农业部门管了,就好办了。如,肥料登记管理,开始企业不接受,有关部门不同意,对下级说怕农业部门就办,不怕则可不办,但逐年搞开了,各界认可了。现在有的国土部门对下级说看着办,内心不支持。一方面补充耕地和土地平整后的耕地质量普遍偏低,国土部门担心农业部门卡紧了,不让过关。我们的解释为:主要是对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补充耕地进行一次体检,只要能种庄稼,就可以通过验收评定。另一方面提出“农业部门的质量验收评定意义何在?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多此一举?”我们的解释为:非常有必要。质量验收评定目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通过整理、开发、复垦后,土体和耕层土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进行勘查、测土;二是可否作为耕地,能否种植庄稼需要农业部门给予确认;三是随着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等项目的实施,全国耕地都进行了全面体检并建立有耕地地力数据库,新增补充耕地也要进行体检和等级评定并纳入耕地地力数据库统一管理;四是通过耕地体检可以找出耕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培肥改良的措施;五是通过耕地体检可以确定该耕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

4、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通过汇报上级有关文件政策和精神,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政策和精神,出台地方性政策。

5、积极开展验收评定。现在全国多数省份组建了专家库,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总体是南方省好于北方省,东部省好于西部省,因为东南部省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些。特别是南方省市,如江西省2005年开始,已发展到对全部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的评定。湖南省2010年共组织耕地质量评定727起,参与评定的专家达3615人次,涉及耕地面积60多万亩。其中,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131起。广东省2010年验收补充耕地面积50多万亩。四川省2010年全省21个市州中有9个开展了评定在工作,评定项目171个,面积50多万亩。山西省2010年全省共组织评定53次,其中运城市对2009年所有土地平整项目和2010年补充耕地项目进行了评定。重庆市涪陵区2010年评定项目14个,涉及补耕面积1390.5亩。显然,湖北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在全国滞后了,要绕道超越,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发展。建立专家库. 5

6、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管理立法。外省市纷纷开展此项立法。湖南省2007年人大颁布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天津、甘肃、浙江等近两年省政府颁布耕地质量管理办法。江苏省人大2011年12月6日颁布了条例。浙江省的政府规章规定凡是占用标准农田的,必须经省农业厅签署意见。国土部门因分不清哪是一般耕地、哪是标准农田,实际操作上,凡是占用耕地的都由农业部门签意见。每次检查后,国土部、农业部在反馈给省级政府和上报国务院的专项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些省份存在“没有制定耕地质量考核标准和办法,没有建立耕地质量管理制度”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和监管的整改要求,我省也在其列。

参考文献:

[1]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 [2] 《农业法》

[3]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方法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建学校的班级管理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得班级管理方法很有必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组织,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与落实。

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重点,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重点,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如何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我自参加工作后便一直担任班主任,14年的班级管理经历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些独有的认识和体会,并且在实践中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做法,总结班级管理经验,提升自我班主任工作水平已到适当时机。

现实工作中班主任的管理受到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网络,手机等各类新挑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仍然沿袭过去传统的对学生管制办法,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迫切要求班主任全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而又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提高工作自觉性,在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在班主任工作中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理论层面通过班级管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得重新认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从实践的层面,针对目前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结合对研究对象的探索实践与反思,寻求一套新型高效的管理操作体系。

二、国内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在国外,班级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多立足于多学科视野。首先,班级管理得益于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心理学家们通过对传统班级管理弊端的抨击,确立了各种班级管理的新观念,并试图寻找班级管理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班级管理一方面有了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国内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

在国内学界,班级管理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教育理论界,此后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开始从学校的管理现象出发,多班级管理的性质,职能,内容,方法,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涌现了一批班级管理的代表性著作。

三,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总结成功的班级管理经验,推广典型做法,研究新形势下为应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网络手机等挑战所采取的成功做法。

研究依据:省市方案指出:“结合教师个人成长需要、学校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规律,不断创新研修方式,提高研修效果,促进教师队伍快速成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要制定校本班主任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本校班主任参加各层次的培训活动,组织班主任开展校本研修。

四、研究目标

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班主任从“适应性管理”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管理”,引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班主任从一个现实的人向理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开展校际班主任交流研讨。

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班主任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班主任终身学习、持续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打下基础。

五,研究内容: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实际工作需要,探索研究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等内容。

六、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撰写课题方案。(4)组建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开展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问卷调查。

(二)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5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设计课题研究需要的问卷调查表和工作制度。(3)归类整理各参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及时控制。(5)推荐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工作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4)申请结题。

七、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

(2)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班务管理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及时总结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基本策略。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实地面谈、提问调查等方式收集、了解事物详细资料数据,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研修手册》、《班务日记》各两本,填写完整、规范。 (2)论文及案例分析每人至少一篇。(3)课题工作报告每人一份。

2015年9月18日

第四篇:新方法.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心得体会

渡马中学“十二.五”继续教育

新方法·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心得体会

渡马中学 杨华

在“12.5”期间,通过县级、校级培训和自学后,收获颇丰,更加明白了怎样去评课,怎样去评好课,在理论的认识上有所提高。一堂好的课,不光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活跃等等,主要还要看学生的感受和真正的实际效果。

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教”,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学”,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等。我认为,一堂好课,并不是千锤百炼的公开课,而是常态下的日常教学。

评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授课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参照这些方法,不是去生搬硬套,而是要带着创新意识利用这些方法。过去评课的目的带有许多功利色彩,现在评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评课中既要对教师的教学给予肯定,最主要的是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教,会有不同的效果,同一节课,同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学效果过去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说了算,现在不同了,现在是学生说了算。听评课是学校经常开展的教研内容之一,每位教师都常常听课、评课,但常常不懂如何有效听课,听得数量很多,收获却甚微。个人感受如下:

一、听课和上课一样,要从课前开始准备。听课之前,要先了解听课的课题,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设计过程,从而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并问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怎么设计教学?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思考这样设计的意图和效果,如此以便听课之时能做到有的矢。

二、听课要认真,要做到一听、二看、三记、四想。听就是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听听课学生的发言。看 1 就是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记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想就是听课者在课堂上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此外,还有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需要格外注意。听课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就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听课者必须做到。保 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能漫不经心,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思想开小差,不能随意说话议论,不能干扰学生学习,不能干扰老师上课,更不迟到、早退、衣冠不整或抽烟、喝水、干扰教学秩序等。

三、评课要实事求是,说真话 。对授课老师的优点要肯定,而且还要虚心学习,对授课教师的不足也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和大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听课和评课的重要性。评课,不是为了评课而评课,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等。我们也要承认教师个体差异,但通过努力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小,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但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评课的目的,就是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加趋于完善。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更好地利用这一形式,和同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自己授课水平。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个字的调整体现出平等、发展观的落实与进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

2 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 “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概而言之,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有效观课,议课之所以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想是因为: 一,它是构建在观课议课的功能的基础上。

观课议课是一项能让观课议课着双方均收益的活动。由于观课议课者的立场、目的不同,对于观课议课的作用认识各异。概括来说,通过观课议课活动,上课的教师能经常调整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升华课堂管理艺术;对于观课议课者来说,发现别人的缺点时,可以增长自己的业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向授课者汲取长处,从各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研究功能;(1)验证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2)研究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2提高促进功能(1)提升教师素养;(2)提高教学质量; 3沟通协调功能。

二,.观课议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观课议课,不是业余的“听而评之”,我更愿意将之界定为: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与合作研究。

3 1首先,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观课议课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其次,观课议课就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观课议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3再次,观课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进该合作体的每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自己参与观课议课活动,自主建构专业知识,长此以往,可以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听课评课,不亚于一面明镜,使我知得失,知过错而改之,吸取他人的良好建议,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听好课评好课进而上好课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对今后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应时时努力!

2015年8月1日

第五篇: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 》范文

《评好课:新理念

新方法》讲义

培训教师:

2014年7月12日上午8:00-12:00

1-4课时 话题I

反思:我们所熟知的“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本应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

1 当前中小学“听课评课”中常见的认知偏差 当前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教师听课评课的因素,这里既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又有地方和学校教学操作与实践的因素,还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以下几种倾向是当前中小学听课评课中常见的认知偏差:

1.目的偏差

即在中小学听课评课的实践中,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从属于绩效式评价。

2.主体偏差

即听课评课的主体往往是学校领导、教研员等人,而不

是从事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

3.内容偏差

即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起听课评课的机制或制度,他们多代之以教学观摩或对教师的评定等活动。

4.过程偏差

即在听课评课实践中往往是听课与评课各自孤立进行,中间没有延续性或者听评内容不一。

2 当前中小学“听课评课”中常见的行为偏差 1.听、评匆忙无准备

听课评课的目的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果一个教研组或者一所学校经常性地相互听课评课,形成为一种浓郁的校本研究文化,无疑将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个团队的学习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听、评未思缺技术

在实际的听课评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课听得认真,教学过程也记录的比较详细,可听完课展开分析评价时却很难下笔,最后不得不随意说几句不着边际的大话了事。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定的听课评课的技术。

3.听、评未行少实践

在实际听课过程中,不少老师虽然听课很积极,却少有实践,往往听课结束,一切都画上句号,听课的真正目标并未达到,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听课评课是不可取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听课评课只是一种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没有形成一种学习需求和个人品质。

3 当前中小学“听课评课”中常见的现象 1.数学化现象

听课者将课堂教学的过程人为静态化、数量化,以具

体数字的记录来听课和评课。

2.模式化现象

听课者先入为主,带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审视课堂:第一步看教学目标,第二步看教学方法,第三部看教学内容,第四步看情景创设,第五步看语言表达,第六步看板书设计。

3.文本化现象

听课评课被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性的“会议记录”。

4.片段化现象

听课者过分拘泥于听课细节,将一节课完整的课堂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条块”。其主要表现:

一是分段,俗称“三段论”:将课分为“开头、过程与结尾”。

二是分节,俗称“三个15分钟”:按时间顺序将45分钟的课人为分为三节。

5.形式化现象

听课评课被当成一种纯粹为应付任务,便于交差的活儿。其主要表现:

一是听开场,二是听中场,三是听全场。 6.极端化现象

一是专挑短处:是一种以否定为主、伤害授课教师自尊的评课方式。

二是专找长处:是一种虚假的、讲好话、皆大欢喜的评课方式。

二是专找长处:是一种虚假的、讲好话、皆大欢喜的评课方式。

7.学科化现象

听课者“对号入座”只听自己本学科的课,是跨学科听课评课为徒劳的“多余”或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禁地”,偏科倾向严重。

话题II

是“听课评课”还应是“观课议课” 1 为什么说是“听课”和“评课” 2 “听”实为“观”,“评”应为“议” 1.“听课”实为“观课”

2.“评课”走向“议课”是一种必然

2014年7月12日下午13:30-17:30

5-8课时 话题III

构建“观课议课”新理念 1:观课的本质特征

课堂观察的本质特征主要有:

反思性

科学性

发展性

合作性 2:议课的本质特征

“议”不是下结论、作判断,二是在“观”所得到的

1 信息基础上和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

“议”以参与者的自我解放为手段。 “议”以发展教师的自由为目标。 3:观课议课的五种意识

对话意识

欣赏意识

交流意识

分享意识

援助意识。

4:在观课议课中促进教师发展

一、观课议课的功能 1.探索研究功能 2.提高促进功能 3.沟通协调功能

二、观课议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

2、观课议课就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

3、观课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

话题IV

观课议课的类型及特点要求

人们所观、议的课大致可分为实习课、公开课、示范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评比课、汇报课、检查课、交流课等。

1:观摩型观课议课

观摩型观课议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等而进行的观课议课活动。包括公开课观课议课、示范课观课议课、展示课观课议课等。

一、对观摩型观课议课者的要求

二、观摩型观课议课中应重点关注什么

三、观摩型观课议课后怎样反馈 2:调研型观课议课

一、对调研型观课议课者的要求

二、调研型观课议课中应重点关注什么

三、调研型观课议课后怎样反馈 3:教练型观课议课

一、对教练型观课议课者的要求

二、教练型观课议课中应重点关注什么

三、教练型观课议课后怎样反馈 4:拜师型观课议课

一、对拜师型观课议课者的要求

二、拜师型观课议课中应重点关注什么

三、拜师型观课议课后怎样反馈 5:学习型观课议课

一、对学习型观课议课者的要求

二、学习型观课议课中应重点关注什么

三、学习型观课议课后怎样反馈

6:自我型观课议课

一、对自我型观课议课者的要求

二、自我型观课议课中应重点关注什么

三、自我型观课议课后怎样反馈

2014年7月13日上午8:00-12:00

9-12课时

专题二

有备而战

引子

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一、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二、授课教师县作观课说明

三、观课者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

话题I 观课的理论与学科知识准备 1:观课的教育教学理论准备 2: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观课实践

一、新、旧课程在理念上的区别

(1)课程建构的基础——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课程观。(2)课程实践的策略——体现了不同的整合观。

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

(2)面向每一位学生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育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育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四、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以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3:观课应作的学科知识准备

在学科知识方面,对观课教师具备以下:

一、熟悉学科课程标准,为观课提供学科知识依据

二、具备深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熟悉教材体系及教法。 (2)明确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具备教材解读能力和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

三、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这种信息

2014年7月13日下午 13:30-17:30

13-16课

话题II 观课的心理准备 1:影响观课的因素

一、传统的观课目的导致的心理阴影

二、校园文化的影响

三、传统的听课方式的影响

四、教师不同目标取向的影响

五、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过重

2:观课心理的准备

互动的心理、平等对话的心态、坦诚交流的心态、欣赏的心态、分享的心态、直面问题的心态、尊重实际的心态。

3、观课的情绪和精神准备

话题Ⅲ

观课计划的制订和物质准备

1、构建和谐的观课氛围

2、制订观课计划

3、了解观课的对象

了解授课老师的基本情况、了解观课班级与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观课学校的基本情况。

4、观课必备工具的准备

2014年7月14日上午8:00-12:00

17-20课时

专题三 优化过程 ——理解观课议课新流程 话题Ⅰ 课前会议

1、观课者与授课者共同确定观课的主题

一、观课主题确定的原则

二、确定观课主题的注意事项

三、确定观课主题的视角

在观课主题的确定方面,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

(1)关注教师实际 (2)关注学校现实

(3)关注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特点。 (4)关注教与学的现实问题。

2、观课前授课教师要做教学说明

一、为什么上课前要做观课说明

二、课前说明什么

一般来说,课前的观课说明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说教学背景。

2、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3、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

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三、不要当着学生的面做课前说明

2014年7月14日下午13:30-17:30

21-24课时 话题Ⅱ

课中观察

1、观课的基本要素与要求

一、观课的基本要素

1、教师

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组织能力、注意的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专业知识和能力

2、学生

参与状态、交往特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发展状态

3、教室环境

4、教学材料

二、观课的基本要求

1、克服三种观课现象

2、观课者要进入四种角色

3、明确观谭的基本要求 (1)要做好观谭前的准备

(2)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

2、选择合适的观课位置

一方面要力争处在观察的最佳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

3、观课方法举例

一、分工合作模式观课法

二、同组互助观谭法

三、联合观课法

1、什么是联合观课

2、联合观课的方法与措施

四、视频安全观课法

1、什么是视频案例观课:

2、视频案例观课的特点

3、视频安全观课的操作要点:

4、值得注意的问题

话题Ⅲ 课后分析

课后的分析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及达成程度 第

二、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

第三、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 第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程度。 第

五、教材的恰当运用程度。 第

六、教学手段的合理程度

3 第

七、师生关系、角色。

要做好课后分析,必须要完成分析(议课)之前的三个环节,即议课作息的搜集、信息的整理的分析、信息的反馈矫正。

1、收集观课信息

2、整理和分析观课信息

3、反馈和矫正观课信息

2014年7月15日上午8:00-12:00

25-28课时

专题四 老话新提

话题Ⅰ

课堂观察框架

1、“4568”,即4维度5视角68个观察点

(1)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2)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环节、显示、对话、指导、机智。

(3)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2、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

3、课程观察量表列举

话题Ⅱ 如何做好观课记录

1、观课记录的方法及利弊

2、观课记录的内容

3、观课记录的方式

4、做观课记录时应注意的问题

话题Ⅲ 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课堂要素进行分析

一、抓教学目标分析

二、抓学习内容分析

三、抓教学事件分析

四、抓教学思路分析

五、抓课堂结构分析

六、抓教学情境分析

七、抓学习方式分析

八、抓教学效果分析

九、抓“教师”要素分析

2、运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分析

一、围绕一个核心

二、抓“两个标准”

三、四个注意点

(1)先大后小:抓重点、抓主流。

(2)先学后教:先分析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后再看教师的课堂教学。

(3)先过程后结果:先看过程展开的充分性、合理性,再看结果的实效性。

(4)先近效后远效:先显性的、现实性的教学效果,后看预见性的、长久发展的远期效果。

四、八个关注点

(1)关注教者个体的评价与反思。 (2)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3)关注学习环境的和谐宽松度。 (4)关注学生参与的情感与广度。 (5)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觉。 (6)关注动态生成的资源的处理。 (7)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8)关注教学手段的作用与额度。

专题五

切片分析

话题Ⅰ 定量观课的观察技术

1、定量观谭的基本含义

2、定量观课的记录方式

3、定量观课技术局限及运用分析

一、定量的观谭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2014年7月15日下午 13:30-17:30

29-32课时

话题Ⅱ

定性观课的观察传述

1、定性观课的基本含义

2、描述体系定性观课

3、叙述体系定性观课

一、叙述体系的基本含义

二、叙述体系的记录类型

4、图式记录定性观课

一、图式记录的含义

二、图式记录的案例

5、定性观课的局限与运用分析

一、定性观课的优点

二、定性观课的不足

三、观课记录方法的比较分析

话题Ⅲ 从有效课堂视觉抓关键问题议课

1、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的提出,就是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对当今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课堂的有效性与教学的有效性息息相关。

一、与“有效教学”相关的几种教学状态

二、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

三、有效教学观照下的有效课堂

2、对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追问

一、“抓住关键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二、对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追问

3、着眼于有效课堂的抓关键问题议课

话题Ⅳ

针对学科具体课型抓关键问题议课

1、抓住学科不同课型的关键问题

2、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抓关键问题议课

一、语文“识字”类课堂抓关键问题评课举隅

二、数学“空间与图形”类课堂关键问题评课举隅

上一篇:对电厂的感谢信范文下一篇:财政局领导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