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摘要: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致谢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上一篇:大学生数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系统医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