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中的比、兴

2022-09-10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到晚清, 名诗美文, 如天空中数不尽的明亮星星, 又如大地上开不败的鲜艳花朵!熟读这些名诗美文, 既可以陶治性情, 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又可以从欣赏品味中获得艺术享受。但是, 诗歌不是用概念去说明生活。它是通过形象去反映生活, 塑造典型形象的。无疑, 要想理解诗人从大量生活现象中, 选择和提炼具有本质特征的感情材料, 熔炼为生活的艺术形象, 揭开生活的本质, 务必要求读者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比兴。

1 诗歌中的比

比就是比喻。朱熹《诗集传·螽斯》说:“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歌既要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又要有高超的艺术魅力、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这就需要诗人借助形象思维!比喻, 就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把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事物, 转化为看得见、听得到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以熟悉的事物比生疏的事物, 以古的事物比今的事物, 以美好的事物比所崇敬的人或事, 以丑恶的东西比所厌恶的人或事。这样, 叫人感到生动、优美, 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总之, 比喻是诗歌园中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比喻是十分广泛且生动贴切的。统观比喻, 根据方法分, 有明喻、隐喻、博喻。这里仅从这三个方面来浅析诗歌中比喻表现方法:

(1) 明喻。要求贴切、奇警、新鲜而有创造性。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 比作是“春水”, 形象而具体。读者难免疑惑:“君”为什么有“一江春水”那么多愁呢?原来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之子, 二十四岁即位, 世称南唐后主。他不善治国, 惟求苟安, 终为宋所灭。降宋后, 李煜过了两年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他前期诗作内容浮艳, 后期的诗作深沉。而后期写出的作品多表达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李煜的故国失落太大太多!所幸的是, 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江可以为喻, 这就是长江!春水涨满的长江, 不断流逝的长江, 恰是李煜帝王这种大失落的最佳喻体!

同是写愁,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却不说愁有多大, 而是说舴艋小舟载不动。以舴艋之小, 反喻愁之多, 让人觉得新颖而别致。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 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 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 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 又驼到马背上去了。

明喻一般不含蓄, 无余味。但也有例外, 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前四句诗是直叙, 用的是赋体。后两句以寸草不能报答春光的和煦, 比喻做儿子的永远也报答不了母恩, 诗句颇隽永, 耐人寻味。

明喻还可通过写景托情, 如唐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潭水之深, 喻友情的真挚与深沉, 足见情景交融之美。

(2) 隐喻。又称暗喻。它的特点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诗歌里的隐喻句, 喻词往往被省略。如宋朝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时任杭州通判, 是日游西湖, 雨中窥觑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即作五首绝句, 此为其一。诗中上联用“墨”隐喻黑云, 用“珠”隐喻白雨, 重写云浓雨点大, 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

又如晚唐重要诗人李商隐, 《锦瑟》的中间两联用四个典故作隐喻: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诗中构成一唱一叹, 音韵和谐的画面:庄子梦蝶, 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 喻往事可悲, 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 喻旧情已逝, 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 只留下朦胧的回忆!由此可见, 隐喻抒情, 让人联想更丰富, 意境更幽远, 韵味更清雅!

(3) 博喻, 除《诗径》常用外, 苏轼的《百步洪》也是较典型的例子: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 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中说的是轻舟赴急流像兔子奔走和鹰隼从空中疾飞而下;像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冲下来, 像迸裂的弦琴弹开琴柱, 像箭从手里射出去, 像闪电从隙缝一闪而过, 像露珠一骨碌从荷叶上滚下来。连用七个比喻, 再现了百步洪的天然奇观和游人历险的惊异心态, 这就是所谓的“博喻”, 是外在结构的创新, 古来论者, 无不叹为创格:博喻能产生快速的意象叠加, 产生语言的急骤节奏!这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游人置身此境的眩晕之感。水流迅急和心神眩晕, 象征人生速逝和世事的变幻无常!诗行间内蕴着睿智的哲理和禅悟!

2 诗歌中的兴

兴与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很多场合中, 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即所谓“比而兴也”。故通常合称“比兴”。《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观夫兴之托渝, 婉而成章, 称名也小, 取类也大。”宋代朱熹在《诗集传·关睢》中云:“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总的说来, 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兴, 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类是“兴者起也”。“兴者, 托物兴辞, 初不取义。”这个兴就是起发端作用, 为下文开个头。这种兴, 有的与下文内容没有联系, 即所谓的“初不取义”, 只有韵脚和音调上的作用。这种手法, 在民歌中普遍运用着, 如“山歌好听口难开, 杨梅好吃树难裁”;又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 哪得孙儿抱!”前两句和后两句正文, 在内容上毫无关系。

另一类是与下文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触物起情的兴。

如南朝无名氏《燕歌行》:

翩翩堂前燕, 冬藏夏未见。

兄弟二三人, 流宕在他县。

由看见燕子的冬去夏来, 想起兄弟的流落他乡漂泊不定, 难得相见。鲜明的对比油然而生的是思亲之情, 倍感强烈!

再如李白一系列的饮酒诗中最为出色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开头两句气势磅礴、雷霆万钧地写黄河水之一去不复返是诗人的“先言他物”, 引出后两句感伤时光易逝, 人生短促的消沉哀顿是“所咏之辞”, 由此起兴, 李白显然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往下接着叙写饮酒有理, 纵饮痛快。其表面写的是生命咏叹的饮酒之歌, 实质是深藏着诗人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拓展轰轰烈烈的悲壮潇洒的意境, 体现出诗人昂扬自信、腾飞溢彩的另一面生命精神!

综上所述, 运用比、兴的诗句, 凝结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艺术形象精巧, 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比兴可使诗歌:内容更丰富, 语言更生动, 艺术形象更丰满、完美!

摘要:要想理解诗人从大量生活现象中, 选择和提炼具有本质特征的感情材料, 熔炼为生活的艺术形象, 揭开生活的本质, 务必要求读者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比、兴。

关键词:比、兴,诗歌,喻

参考文献

[1] 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崇文书局, 2005∶1.

[2] 周琼.中国古典诗歌[M].作家出版社, 2005∶11.

[3] 吴熊和等.唐诗宋词探胜[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4] 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讨[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5] 傅德岷, 卢晋.诗词句名鉴赏辞典[M].长江出版社, 2006∶1.

上一篇:油气田地面工程的优化下一篇:周密《武林旧事》成书原因探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