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案范文

2022-06-16

教案环节内容/特点身体表演与空间互动+理论讲解将“空间尺度、限定与围合方式、光线、材料、建造、场地、结构”等知识点的认知与训练综合地介入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活中的比教案范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生活中的比教案范文

生活中的比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耀州区锦阳路寺沟中心小学 袁阿娟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经历比产生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产生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三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问:“老师想做一面红旗,该选那张纸呢?为什么?”

2、介绍红旗长宽之比。

3、引入课题:长宽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启今天的课堂探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比。

二、探究新知。

(一)比照片

师:老师带来了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的照片,这些照片有不同的样子,我们一起看看,哪几幅照片与A比较像?他们为什么这么像呢?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1、明确探究任务。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和宽)现在我们将这些照片移入相应的方格之中,找出与照片相应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课件出示表格)

2、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3、指名汇报表格中的数据。

4、你发现长方形A、B、D像的秘密了吗?

(二)认识比。

1、揭示比的概念。

6÷4也可以写作6:4,你能仿照这样再说几个比吗?你觉得什么是两个数的比?

2、认识比的读、写。

(1)在教材50页中认一认的内容里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请同学们自学。

(2)指名汇报自学结果并板书。

(3)求比值。

课件出示三道题,请学生求比值。并提问:比值可以是什么样的数?

(三)理解比的意义。

1、说说下面比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得到了比。比如: 甘蔗汁和水的比是1:2。树高和树影的比是6:3。说说你对这些比的理解。”

2、速度中的比。

师:不光像这样同样表示体积或长度的数量可以比,其实,不同的数量也可以比。马拉松选手和骑自行车的小刚谁快?( 课件出示比较速度的情境)

(1) 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速度。 (2) 你发现速度跟路程与时间之比有什么联系?

3、单价中的比。

师:我们购物时要货比三家,谁家便宜去谁家,我们看A、B、C三个摊位上的苹果,比较谁家便宜?比什么?(单价)怎么求?(总价÷数量=单价)

(1) 写出总价与数量的比,并求出单价。 (2) 你发现单价跟总价与数量之比有什么联系?

(三)探究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师:我们知道了比的意义,知道了比与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除法与分数又密不可分,你能说说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吗?

1、课件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3、如果用字母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该怎么表示? a÷b =a/b= a:b ( b≠0)

三、拓展应用。

1、请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比。

2、认识黄金分割比。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询生活中有趣的比。 板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 4=6÷4=6/4=1.5 前

比 项

值 a÷b =a/b= a:b ( b≠0)

第二篇:生活中的比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该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经历比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照相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想把自己的美好瞬间拍摄下来,留作纪念,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也不例外,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

1、比照片

师:这些照片有不同的样子,我们一起看看。哪几张照片与A比较像。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但是只是用眼睛判断究竟是否准确?现在我们将这些照片移入相应的方格之中,找出与照片相应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三个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他们比较像。

2、求速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很多,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

师:要比较谁快必须求什么?(速度)怎样求?(速度=路程÷时间)那你能分别口算出马拉松选手和骑车人的速度吗?(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师:通过计算我们比较出谁的速度快了吗?(生汇报)

3、求单价

师:我们购物时要货比三家,谁家便宜去谁家,我们看A、B、C三个摊位上的苹果,要比较谁家便宜只比较给我们的总价行吗?比什么?(单价)怎么求?(总价÷数量=单价)你能分别口算A、B、C三个摊位上苹果的单价吗?(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师:通过刚才我们计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和单价的认识吗?(生汇报)

二、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意义。

师:像计算照片这样的长与宽的关系6÷4

路程÷时间

总价÷数量等这样的。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单元比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师板书

师: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师:6÷4可以说成谁比谁呢?6÷4写作6:4 读作6比4

2、认识比的读、写和区别。

师:在教材50页中认一认的内容里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请同学们自己学习。(同桌交流)

师:指名汇报板书

4=6÷4=6/4=1.5 前

比 项

师:用比的方式说说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与时间的比40:2 。A摊位上的苹果总价与数量的比是15:3

3、求比值。

师:你能求出比值吗?怎样求?(出示口算题)

师:我们知道了比的意义,你能说说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吗?(小组讨论)(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a÷b =a/b= a:b ( b≠0) 师: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呢?(生汇报汇)

三、巩固练习: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遇到比,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交流汇报)生活中到处都有比,在我们这个教室内你发现了哪些比?(结合教室内人数比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我们身边找到了这么多比。能接受更高难度的挑战吗?(能)(课件出示判断题)。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的身体各部分也有很多有趣的比,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尺子量一量,找出你身上的比。(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汇报)师介绍身体各部分有趣的比。

师:利用这些有趣儿的比许多大侦探家破了不少大案、要案。 (师: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福尔摩斯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人体有趣的比。)

3、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国家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张怡宁在一次比赛中以4:0的好成绩战胜对方。(课件出示)这里的4:0你是怎样理解4:0的?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比吗?为什么?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与我们所学比不是一类比。

四、总结全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你们也收获了许多知识,老师真的为你们高兴。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比的有关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探讨。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4=6÷4=6/4=1.5 前

比 项

值 a÷b =a/b= a:b ( b≠0)

第三篇:生活中的比教案[模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

许战民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

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情境图(2)。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 认一认

1、 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 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想一想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 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 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六、【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读作6比4。

6:4=6÷4=1.5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是6:4的比值。

1.5

第四篇:《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罗国飞

这个学期上了校级公开课《比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先说说好的方面吧,这堂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从照片是否像出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只有长和宽按一定比例照片才能像,又如:马拉松比赛谁的速度快;到哪买东西便宜等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数相除。以前我们在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经常会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者一个量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今天换了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因此让学生理解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认识比。在教学比值时,也是通过两个量相除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比值就是商,以及怎样求比值的方法。在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充分去总结“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最后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结束后,我补充了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因为课本中没有说明,我觉得很有必要,就是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法不同,因为后面的比例教学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知道这种表示方法。比如1:2可以写成 。这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说成是比值,也可以说成是比。

再说说不足的方面,重点把握不明确很致命。本堂课比的名称和求比值其实很简单,学生几乎自学都能明白,关键还在于明白比的含义,或者说比的意义。感觉上课时这部分内容还不是渗透的很深,学生还是不明白比。说的再直白一点,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比,学了这个比有什么用。我们知道,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来,最后也要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他们表示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只是知道根据书中的说法,只要能用除法表示的就能用比表示。可见我队教材解读的还不够深,不够透。课上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太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克服这些不足,继续保持好的方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

第五篇:《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是从智利因素上的分析。而从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我们班的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生活化的问题,容易理解和接受生动形象的呈现放式。

三、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合作、交流中,抽象出“比的意义”,在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素材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充分体会了数学生活化。

五、说学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六、教学过程

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我对学生说2008年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的盛会是—(学生回答)这是件令我们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出示实例1:淘气被“2008年北京奥组委”邀请担任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你看:(PPT先出示照片A,接着再出示照片B、C、D、E):照片B、C、D、E是组委会的有关负责人根据需要将淘气的照片有的放大了有的缩小了,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2.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理解比的意义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和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情境。

情境一

“随着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这里还有几张淘气的照片(出示图片B、C、D、E,这时的照片没有放到方格纸中),边观察边思考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哪几张不像?说出你的理由。”在这里学生从直观可以看出哪几张像、哪几张不像,但对于其中像与不像的原因学生能够想到与长和宽有关,仅此而已,无法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正当学生心有疑虑时,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看来判断几张照片是否像与它的长和宽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就将这些图片放入方格纸中,进一步研究它们的长与宽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们感觉又找到了新的思路,在小组内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同学们通过观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得到两种比较的方法,一种是将两个图形的长、宽分别比较,发现B、D与A像的原因,一种是将一个图形的长与宽进行比较,发现B、D与A像的原因。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我对于学生上面探究的内容进行小结:要使两个图形像,就要保证长与宽相除的商是一定的。有了上面的观察、比较、探究,这个问题解决的非常顺利。

情境

二、三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只通过一个情景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因此我又出示了第

二、第三个情景。 “(出示教科书中49页中“马拉松运动员”和“淘气骑自行车”的照片、水果摊位情境图),请同学们口答完成表格内容。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直接汇报即可。教师板书:求各自速度的算式和球单价的算式。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将一个图形的长与宽进行比较时是用什么方法?在求速度、单价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当学生回答长与宽比较是将长与宽相除,求速度时是用路程除以时间、单价是总价除以数量,这时我就可以顺水推舟的总结出比的意义: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课题)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联系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再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总结、提炼出比的意义,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比的意义”得以解决。 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是有顺序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长和宽的比是6:4,宽和长的比呢”。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

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和求比值的知识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和课前的预习中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了体现课堂的实效性,教在当教处,这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自学直接汇报。这样处理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三道求比值的题

首先让学生求比值,巩固求比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结合第三个比值说说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实现的一题多用的效果,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知识迁移”是数学上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们在做除法计算时,除数能不能为0?那在比的前项或后项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了。在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比赛中的2:0应该怎样解释呢(课件出示比赛信息),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问题,很好的将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记分中的 “相差关系”加以区分,学生印象深刻。

为了是学生进一步对比的认识,可以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比。 (4)小结:看书置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疑问?

上一篇:团支部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社会实践心得体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