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海争端的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涉外争端议题中主流媒体的话语策略 ——以《人民日报》关于南海争端的社交媒体传播为例

摘要:国内学者对于南海问题进行的舆论和话语研究主要聚焦在传统媒体,但是对南海问题在互联网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传播研究较少。本文使用媒介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在微博和推特平台上发布的南海争端相关内容,探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面对涉外争端事件时,主流媒体会使用怎样的话语策略去维护国家主权,争夺国际话语权。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本土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特点会有何异同。《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上,发布总量与频率,态度与方式随事件进程改变,媒体对于国家的媒介形象构建带有一定的偏向性,“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话题刷屏,完成了一次议题“由上而下”的传播。在推特平台上,《人民日报》利用国际平台及时进行对外传播,发布总量与频率随事件进程改变,与美国、日本、菲律宾三个国家的对话方式为“对抗式”、“规劝式”、“从剑拔弩张到共同协商”。媒体通过有意义的词汇选择建构了现实,南海问题的高频词围绕着“主权”和“仲裁”,表达官方媒体的立场。对当事国家的词汇分类体现了“我们”与“他者”的区别,表现为积极的自我呈现和消极的他者呈现。南海问题中的隐喻将复杂话语简单化,通过情态系统的使用表现坚定立场,利用话语描述将官方语言向大众化语言转变,利用预先假设和否定实现对南海主权的话语权的争夺,利用元话语和讥讽实现对“他者”的回应。推特上的《人民日报》账号要比新浪微博上的《人民日报》账号更为积极主动且频繁地发布“南海”相关内容。尽管官方账号在国内外平台上发布内容的主题种类大致相同,但是在传播时,国内外的传播重点有所不同。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推特上的《人民日报》语气更为严肃客观,新浪微博上的语言会更加亲切俏皮幽默。面对政治力量与话语权的博弈,《人民日报》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大量而及时的内容发布在表达中国立场、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未来,中国仍然需要通过及时主动的信息发布与传播以及议题设置等方式,掌控关于南海建设的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社会在岛礁建设上的舆论趋势。

关键词:话语分析;人民日报;社交媒体;南海争端

学科专业:新闻传播学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交传播应用研究

二、涉外争端的媒体传播与话语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理论依据

一、话语与话语分析

二、媒介话语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脉络

第三章 《人民日报》在微博、推特上对南海争端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上的“南海”相关内容总体特征

一、发布总量与频率随事件进程改变

二、国际关系、南海新闻、民族情感三种主题占比大

三、态度、方式随事件进程改变

四、国家媒介形象构建具有偏向性

五、“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话题刷屏

第二节 《人民日报》在推特平台上的“南海”相关内容总体特征

一、发布总量与频率随事件进程改变

二、国际关系、南海建设、军事相关三种主题占比大

三、利用国际平台及时进行对外传播

四、对他国的发声

(一)与美国:呈对抗式,矛盾转移

(二)与日本:规劝日方停止干涉

(三)与菲律宾:从剑拔弩张到共同协商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人民日报》在微博、推特上对南海争端的话语策略分析

第一节 词汇表达分析

一、有意义的词汇选择

(一)南海争端高频词汇的语言特征:围绕主权和仲裁

(二)当事国家的词汇分类:“我们”与“他者”

二、南海争端的隐喻分析:复杂话语简单化

(一)角色隐喻

(二)物体隐喻

(三)战争隐喻

第二节 情态分析:反复重申立场

第三节 互文性分析

一、话语描述:官方语言向大众化语言转变

二、预先假设和否定:话语权的争夺

三、元话语和讥讽:对“他者”的回应

第四节 及物性分析

一、言语过程:表达诉求

二、关系过程:判定归属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人民日报》在微博、推特上的南海争端相关内容对比

第一节 对外传播比对内传播更频繁

第二节 议题设置国内外各有侧重

第三节 语言风格差异化表达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企业节能减排石油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小学会计核算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