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采取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从海外苗族文献的数量、内容、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海外苗族研究的知识结构、特征、规律,掌握其知识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海外苗族文献,对于加深对海外苗族文献的认识,促进中国苗学研究国际化和苗族国际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

小粒咖啡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摘要 运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分析1998—2017年间关于小粒咖啡的科学研究数量及其年度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资金资助现状和期刊分布特征,识别热点研究内容,为云南小粒咖啡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粒咖啡;文献计量学;云南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1.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Key words Coffea arabica L.;Bibliometric;Yunnan Province

作者简介 杨艳(1989—),女,云南大理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高原特色作物种植、市场开拓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1-03

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原产非洲,我国自19世纪初引种后不断发展壮大。云南干热河谷区域光温水充沛,其高海拔和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气候条件是生产高品质咖啡的重要支撑条件[1]。云南省小粒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18×105 hm2,是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总产值在2018年已达210亿元[2]。当前针对小粒咖啡的科学研究日渐增多,研究内容广泛,但有关云南小粒咖啡的文献统计和分类概况尚鲜见报道。鉴于此,笔者运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分析1997—2017年于小粒咖啡的科学研究数量及其年度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资金资助现状和期刊分布特征,识别热点研究内容,旨在为云南小粒咖啡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小粒咖啡”“云南小粒咖啡”为主题进行检索。

1.2 方法

运用以CNKI数据库平台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1998—2017年间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后,统计分析逐年发文量和总发文量、发文机构和作者、资金资助来源和发表期刊现状等。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采用Origin 9.0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粒咖啡文献发表数量和年际分布特征

小粒咖啡相关文献在近20年间(1998—2017年)共发表刊出了166篇(图1)。发文量逐年波动且总体呈增加趋势,2014年的发文量最大,为31篇。将20年划分为4个区间(表1),可以看出2013—2017年间发文量最大,为97篇,分布率为58.43%;2008—2012年、2003—2007年和1998—2002年的文献分布率分别为20.48%、11.45%和9.64%。

我国咖啡市场近1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超过美国的2%和日本的1%。国内咖啡市场增速较快,说明国人对咖啡的需求远未到饱和阶段,未来我国咖啡消费市场上升潜力非常大。小粒咖啡的研究文献数量在近10年里也呈现出倍数增长趋势,符合目前咖啡市场的增长情况。

2.2 小粒咖啡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对小粒咖啡主题文献的刊登期刊进行分析(表2),可以看出刊文量大于3的期刊共有13个,其中《热带农业科技》刊文量最大,为23篇(1386%);《中国热带农业》《热带农业科学》和《云南农业》的刊文比例分别为8.43%、5.42%和5.42%。

我国咖啡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海南、福建等地。其中,云南省是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栽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咖啡种植的96.0%和98.5%。小粒种咖啡是云南主栽品种,对于小粒咖啡的研究文献也多发表于主要关注热带农业发展的期刊中。小粒咖啡由于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每年产量50%以上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在许多综合期刊中也有文章发表。

2.3 小粒咖啡研究资金资助情况

对小粒咖啡主题文献的资金来源进行分析,共68篇文献获得资金资助,资助比例为36.14(表3)。小粒咖啡作为我国咖啡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其年出口创汇达4 000万美元以上,其研究资金得到了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力支持。其中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比例最大,为43.33%,这也体现了云南省对本地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比例为35%,而其他一些基金如国家星火计划、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基金和中國科学知识创新工程基金等的资助比例均在5%以下。

随着咖啡消耗量在中国的增长以及咖啡原材料出口量的增长,包括小粒咖啡在内的咖啡产业将会引起我国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更多关注。因此推断未来小粒咖啡的研究资金,将依然以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其他国家层面的基金也将适量增加以支持这项收益日益增长的产业。

2.4 小粒咖啡研究发文机构

对小粒咖啡主题文献发文机构进行分析显示(表4),发文量大于10篇的机构有3个,分别为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和云南省德宏州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发文量比例为43.37%。其中昆明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大,占总发文量的1928%。对小粒咖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云南高校,作为主要种植地,云南对于小粒咖啡相关数据采集及发展都有较高的关注。

2.5 小粒咖啡研究发文作者和隶属机构

由表5可知,对小粒咖啡主题文献发文作者和隶属进行分析,在1998—2017年共20年间发表小粒咖啡相关论文数量超过10篇的核心作者群共有3人,主要是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杨启良和刘小刚以及云南省德宏州熱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洪波。

小粒咖啡虽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研究分布非常局限,从事小粒咖啡研究的工作者也相对较少。事实上,咖啡作为欧美主要饮品之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咖啡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青睐,小粒咖啡应引起经济学界及相关学术界的关注。

2.6 小粒咖啡相关文献研究内容

从小粒咖啡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表6),主要集中在小粒咖啡的栽培管理,其占比27.11%;此外,小粒咖啡的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产业发展和综合论述等相关内容的占比分别为15.06%、1506%、12.05%和11.45%。其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较少,仅占据了1.81%。这些文章大多从种植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偏少。未来应该加大有关小粒咖啡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对小粒咖啡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小粒咖啡产业是云南省区域特色产业,其研究论文的发文单位较多,体现了区域科研单位对其的重视程度,但发文单位间的发文量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2家单位,适当的鼓励性政策以及基金专项可以刺激小粒咖啡的研究进一步发展[2]。总体发文量呈现日渐增加的趋势,但发文数量较少、刊文期刊影响力较低。小粒咖啡的研究中栽培管理、抗性生理和病虫害防治主题的文献相对较多,这表明了研究内容也较为基础,并未深入探讨其增产增效的潜力和实现途径[3-6]。同时,在小粒咖啡的研究论文中,有关引种育种的文献较少,这对其良种的研发及产量壁垒的突破是一种阻力;对小粒咖啡的基因遗传的研究鲜有报道,特别是有关其产量和产品风味的控制基因的表达机制,而这在小粒咖啡的提质增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7-8]。为新一步打造和推进小粒咖啡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进一步开展其加工和包装等方面的研究[9-10]。

参考文献

[1] 郭容琦,罗心平,李国鹏,等.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3):209-212.

[2] 杜华波.云南咖啡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热带农业,2007(5):15-17.

[3] 蔡志全,蔡传涛,齐欣,等.施肥对小粒咖啡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1561-1564.

[4] 刘小刚,徐航,程金焕,等.水肥耦合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40(1):33-40.

[5] ZHANG Z X,CAI Z Q,LIU G Z,et al.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growth,photosynthesis,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in juvenile plants of three coffee(Coffea arabica L.)cultivars[J].Photosynthetica,2017,55(1):134-143.

[6] CAI C T,CAI Z Q,YAO T Q,et al.Vegetative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in coffee plants under different watering and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s in Yunnan,SW China[J].Photosynthetica,2007,45(3):455-461.

[7] 黄家雄,李贵平.中国咖啡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1178-1181.

[8] LASHERMES P,COMBES M C,ROBERT J,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sation and origin of the Coffea arabica L.genome[J].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1999,261(2):259-266.

[9] XU H G,WANG W Y,LIU X,et al.Antioxidative phenolics obtained from spent coffee grounds(Coffea arabica L.)by 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J].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2015,76:946-954.

[10] 周斌,任洪涛,秦太峰.两种前处理方法在云南小粒咖啡香气成分分析中的对比[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7):1716-1720.

47卷11期 杨 艳 小粒咖啡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15] SIMONYAN K,ZISSERMAN A.Very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largescale image recognition[R].2014.

[16] HE K M,ZHANG X Y,REN S Q,et al.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Las Vegas,NV,SUA:IEEE,2016:770-778.

[17] HE K,ZHANG X,REN S,et al.Delving deep into rectifiers:Surpassing humanlevel performance on imagenet classification[R].2015:1026-1034.

[18] SRIVASTAVA N,HINTON G E,KRIZHEVSKY A,et al.Dropout:A simple way to prevent neural networks from overfitting[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14,15(1):1929-1958.

[19] DAHL G E,SAINATH T N,HINTON G E.Improv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LVCSR using rectified linear units and dropout[C]//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Vancouver,BC,Canada:IEEE,2013:8609-8613.

[20] The ImageNet database[DB/OL].[2018-01-04].http://imagenet.org/.

[21] VEDALDI A,LENC K.Matconvnet: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matlab[C]//Proceedings of the 23r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Brisbane,Australia:ACM,2015:689-692.

[22] YALIN H.Phenology monitoring of agricultural plants using texture analysis[C]//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ogeoinformatics.Istanbul,Turkey:IEEE,2015:338-342.

安徽農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19,47(11):244-246,252

作者:杨艳

第二篇: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研究构想

摘要:采取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从海外苗族文献的数量、内容、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海外苗族研究的知识结构、特征、规律,掌握其知识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海外苗族文献,对于加深对海外苗族文献的认识,促进中国苗学研究国际化和苗族国际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海外苗族文献;海外苗学

一、问题的提出

苗族是一个源于中国的世界性民族,绝大多数苗族居住在中国,还有一部分苗族居住在海外,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属圭亚那等国家和地区。苗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有着极为特殊和鲜明的文化特质,引起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学界持续而广泛的关注,使苗学研究日益成为国际苗学研究中的“显学”。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公认西方语言文字中最早专门论及苗族的研究文献,可追溯到法国人阿米欧托(Joseph Amiot,汉名钱德明)在1778年用法文写就的一篇文章,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涉及苗族研究的英文学术文献中,著作至少在1000部以上,硕博论文有3000多篇,期刊论文在10000篇以上。法文、德文和俄文涉及苗学文献数量也不在少数。美国和法国还有专门的苗族研究中心、苗族资料数据中心、苗族历史档案馆,一些大型的高校图书馆也设有苗族文化资料特藏馆室。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近30年来也出现了大批以泰文、老挝文和越南文出版的苗族研究论著。尤其是随着RPA国际苗文书写在海外苗族中的传播流行,东南亚和西方国家在最近三四十年里印刷出版的苗文著作和杂志论文数量加起来也已成千上万,成为海外苗族文献资料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鉴于海外苗族文献资料对拓展国内苗学研究视野和论域,强化苗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国内苗族学者石朝江、杨昌国等在20世纪90年代未开始对国外苗族文献进行梳理,并发表了几篇关于国外苗学的介绍性论文。近几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对海外苗族文献资料开展了搜集、整理工作。如中央民族大学苗学研究所,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等。其中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立,并致力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目前已搜集海外苗族纸质文献千余种,数字文献6000余份,成为国内海外苗族文献资料收藏最多的研究机构之一。大量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的呈现,为全面掌握国外苗族的历史和动态提供厚实可靠的资料信息参考。笔者认为,要使这些海外苗族文献资料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特别是世界苗族的整体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学苗族研究水平,当务之急除了要对海外苗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检索,提高文献利用率之外,重点还应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

文献计量学作为一门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从学界普遍认可的1917年文献学家F.T.科尔和N.B.伊尔斯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对1543—1860年有关比较解剖学的出版物进行统计分析开始,文献计量学已经在医疗卫生、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农业科学、心理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国内,姜春林等对干细胞人体组织工程技术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王昕亮对1997-2002年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丁麟基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水稻三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进行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张倩楠和李凤兰基于文献计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使人们科学、准确地看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单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很好地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关键信息。因此,以海外苗族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揭示海外苗族文献量的变化规律,了解海外苗族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成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海外苗族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内容

文献计量学包括文献属性和文献相关过程的计量,在方法上包括字词频数统计、引文分析、共词分析和简单的文献累积计量。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海外苗族文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揭示海外苗族文献特征、文献量变化规律、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总量分析。所谓的总量分析,就是根据目前所能搜集掌握的海外苗族文献进行鉴别、整理,宏观统计出海外苗族文献数量。在此基础上,对文献发表年代进行分类,掌握海外苗族文献数量的历史动态变化情况。同时,根据海外苗族文献产出情况进行阶段划分,探寻海外不同国家苗族文献的产出峰值,并分析其阶段性特点和变动原因。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文献统计情况,结合普赖斯、弗拉杜茨、纳里莫夫等人提出的科学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和逻辑曲线增长规律,对海外苗学所处的阶段进行评价,预测其未来发展,估计海外苗学研究不同时期的文献寿命,并做好相应的文献馆藏和图书情报服务工作。

2.内容分析。对内容进行分析,意在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深入文献内部,发现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单元及各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利用关键词词频分析从成果数量的角度反映出相关研究的热点。具体的研究中,对海外苗族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30-40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确定各时期海外苗学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以及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通常,关键词频次高低的线性排列结果无法反映海外苗学研究的全貌,因此可以通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进一步反映这些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再如,可以采用文献共引分析方法,对与海外苗学相关的文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海外苗学学科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视化出海外苗学的主流分支领域,并分别追踪200年以来近五年每一年间的研究热点,以预测出海外苗学主要研究领域演化发展,为进一步的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潜在的发展方向以及范式的划分提供量化的数据基础。

3.来源分析。海外苗族文献分布地域广、语种多,因此需要对这些文献的作者、产地进行计量分析。例如,针对文献的地区来源分布,可以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检索的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中界定海外苗学研究的核心国家和高产国家。或利用CiteSpace绘制文献共引网络图谱。从中发现海外参与苗学研究的机构,并界定其中的核心机构及高产机构。对于文献的著者来源分布,可借助Bibexcel、Spss和NerDraw软件,采用作者共引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海外苗学学科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以掌握海外苗学研究力量分布及学者间的相互联系。除此之外,还需对海外苗学文献的刊载平台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海外刊载苗学论文的期刊种类,按其刊载苗学论文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并运用期刊所载论文被引的篇数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以客观地反映海外苗学研究各刊物的学术地位,对学科、专业发展所做贡献。等等。

4.跨国比较。通过跨国比较研究,主要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在苗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学术群体、科研机构,以及基金项目对苗学研究的扶持等方面的异同,优势与不足。尤其是国内外的苗学文献比较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用数据来科学、客观、公正、合理地分析我国苗学研究工作和成果质量,揭示我国苗学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在现代国际社会科学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可以选取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获取国内苗学相关研究文献的数据源,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用分析结果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分析国内外苗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经验得失,为我国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促进苗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事实上,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广泛,挖掘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文中提及的也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小部分。要深入揭示海外苗族文献特征、结构、规律,追踪海外苗学研究的产生、发展、分化、相互渗透的情况及其动向,尚需大量地对文献计量学方法加以运用。

三、海外苗族文献计量分析的意义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进量的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文献知识单元的体系结构和数量变化规律,其分析方法对于提高数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结合海外苗族文献情况,我们认为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海外苗族文献知识结构及其知识单元之间关系的认识。海外苗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是海外苗学研究的基础工作,而要进一步掌握海外苗族文献的数量、类型、内容、特点以及文献的来源、研究群体、国别语种等基本信息,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即可来实现。然而这些工作无法科学地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发展规律和趋势,而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数据挖掘手段,可以从中发现海外苗学研究所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主要有哪些?海外苗学研究形成了怎样的合作群体,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关于海外苗族文献在地域(或国别、语种)上如何分布?以及上述各种现象和问题在不同的年份有着怎样的演变等深层次问题。

2.有助于中国苗族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苗族作为一个跨国民族,加之其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苗族,苗族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对海外苗族文献资料进行文献计量比分析和国内外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化对海外苗族文献状况的认识,拓宽国内苗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可以从中找准国内苗学研究在世界苗学发展中的地位,激发我国苗学科研工作者加强与国外苗族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弥补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使自身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中国苗族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并促进国内苗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3.有助于我国全面掌握海外苗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相关信息,为我国完善跨国民族政策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资料参考。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中存着一股妄图分裂苗族、有意割裂中国与海外苗族之间历史关系的反动势力。加强海外苗族文献的研究既可以从学术上有效遏制这种反动学术倾向的扩散,又可以加强跨国苗族间的沟通和联系,增进国际苗族之间的认同感。

作者:龙正荣 石峰 潘运

第三篇: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

【摘要】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期刊分布、高产单位和作者、论文/作者频率分布和合著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为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文献计量学 研究现状

1 概述

1.1 文献计量学研究概况

文献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文献的产生、分布、增长、老化和引证都与科学的交叉渗透和发展进化息息相关。文献信息源的定量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以布拉德福(Bradford)定律、齐普夫(Zipf)定律、洛特卡(Lotka)定律、文献增长规律、文献老化规律、文献引用规律六大规律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系统的文献计量学体系,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科学活动特征与科学发展规律,是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1.2 生物信息学研究概况

生物信息学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生命科学中各种生物信息表达、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学科。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最初常被称为基因组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是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三是生物医药的迅速发展及其经济的需求。伴随着基因组研究, 相关信息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迫切需要对海量生物信息进行处理[3]。

2 生物信息学文献分布现状

笔者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本文以生物信息学为检索入口,以主题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并从中删除通知、会议、短讯、动态、简要、消息、新闻报道及部分不相关文献。处理后,共检出了1994年至2009年的5296篇生物信息学文献。

2.1 文献总量及年度变化

经统计,从1994年到2009年5月的生物信息学文献总量为5296篇,我国在1995年就有生物信息学文献刊载,这被认为是我国对生物信息粗浅的认识阶段;但早期的研究文献以综述或评论性为主,并没有进入深度的实验研究。1998年生物信息学文献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文献总量还偏低;2000年文献量剧增,累计文献量303篇。经过其后3年的发展,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文献量基本持平,占总量的11.6%;2006年至今,文献量基本保持缓慢增长。从总体来看,文献量呈现逐年增长到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随着文献量基数越来越大,增长速度渐趋缓慢,表明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

2.2 论文的地区分布

1994年—2009年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发表了生物信息学论文,但地区差异悬殊。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北京以1113篇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占总论文量的21%;其次是上海511篇,湖南295篇,广东251篇。上述居于前四位的地区发文量占总量的41%,可以视为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核心地区。其它发文量居于前12位内的地区包括:江苏、重庆、浙江、陕西、山东、天津、辽宁和四川,这8个地区总的发文量是1482篇,占总量的28%,是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有机力量。但是,贵州、青海、江西、宁夏、海南、河北和广西七省的累计发文量才158篇,只占总量的约3%,说明这些地区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较为薄弱,亟待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有美国(6篇)、英国(1篇)、荷兰(1篇)、德国(1篇)和新加坡(1篇)的作者在我国的相关期刊上发表生物信息学论文,体现了科研领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相关期刊努力吸引海外优秀论文,寻求在国际范围内的学术影响作用。

2.3 论文的期刊分布

5296篇文献分布在839种期刊上,按其载文量的多少排名,前22位期刊的载文量共1853篇,占总载文量的35%。其中,发文量最多的8种期刊是: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生物技术通讯、生物技术通报、遗传学报和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等。这些期刊的载文量大,论文质量高,代表中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可以被视为中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但是,上述的8种期刊总载文量为636篇,只占总论文数的12%;更多的文献则分散在其它期刊中。其中,仅刊载一篇相关论文的期刊多达485种,占总期刊数的58%,但其刊载的论文只占总论文数的20%。这表明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文献的分散程度很高,文献分散在大量不同的期刊中。其中,很多论文刊载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期刊上。

2.4 多产单位分析

根据对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共有475家单位发表过生物信息学文献。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22个单位,共发文2383篇,占总发文量的45.2%,成为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较为集中的核心单位。在22个高产单位中有高等学校17个;科研机构4个,医院1个。说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力军。从高产单位排名看, 中南大学产出的论文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山大学,这五个单位显示了其在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2.5 高产作者分析

在对论文合作者进行处理时,不考虑作者在论文署名中的先后顺序,即只要在论文作者款目中出现一次,其频次计为1,最后,以每位作者的总频次为依据统计每位作者的发文量。另外,统计作者发文量时,由于同一学科中核心作者同名的情况较少,且不会对整体结果造成大的影响,因此,没有考虑作者同名的情况。

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有70位,分布在19个不同的单位,分别为,解放军第302医院(21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8位)、复旦大学(6位)、北京大学(4位)、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3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3位)、南华大学(4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3位)、中山大学(4位)、中国科学院(2位)、西安交通大学(2位)、苏州大学(2位)。从这些数据中可看出我国生物信息学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也表现出北京和上海在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2.6 论文/作者频率分布情况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有大量的科研人员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但不同的研究人员攒写的论文数量有多寡之分。洛特卡定律正是对科学论文著者的不平衡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根据洛特卡定律我们可以明确,在宏观的科研著述活动中,少数作者写出了大量的文章,而大多数人的著述则是不多的。

我国生物信息学论文的作者数为7289人,仅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有5321人,占作者总人数的73%;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有95人,占作者总人数的1.3%。结果与洛特卡定律所揭示的规律基本相符。

2.7 合著情况

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开始走向新的综合,学科间交叉渗透日趋加剧,许多研究项目和课题规模与难度不断加大,越来越依赖于各学科集体来完成,这些变化要求科研人员必须采用工业化原则,形成分工协作的研究模式。而科研合作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合作论文。作者合作程度的高低能反映作者合作科研开展程度和合作智能发挥程度,一篇论文有适量的合作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切磋琢磨,充分发挥群体的智力,使论文在知识含量、结构与写作技巧等方面更趋完善。同时合作论文可以改善科学劳动组织,增加科研成果数量,提高科学劳动效率。

评价论文的合作程度有合作率和合作度两个指标,合作率指合作论文占总论文数的比例,论文的合作度指论文篇均作者数,它们体现了作者的合作规模,亦即作者的智力合作规模,数值越高,说明科研合作力度越大,智力合作越强。

1994~2006年我国生物信息学论文的平均合著率为75%,平均合作度为3.65;高于自然科学期刊的平均合著率71.66%和自然科学论文的平均合作度3.02。合作度和合著率是略有波动,但总体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3 结论及思考

(1)生物信息学文献量呈现逐年增长到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文献量基数越来越大,增长速度渐趋缓慢,表明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另外,在通过逐一阅读文献标题对数据进行筛选的过程中,作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早期,我国生物信息学描述性文献占有很大比重。随着科学界对生物信息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大量实验性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文献不断涌现。很显然,我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大多论文都是基于医学(如肿瘤、肝炎)研究中新技术的运用,而对生物信息学的基础研究(如基因或蛋白数据库)则非常少。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有待向更深和更广的领域进军。

(2)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北京、上海、湖南和广东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具有领先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而河北、海南、宁夏、江西、青海等省份,生物信息学研究十分的薄弱。建议这些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特色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3)我国生物信息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而且,国内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与国外共同完成的论文也较少,建议国内的研究主体要积极寻求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提高科研活动的自主创新能力。

(4)生物信息学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学科,小规模合作不利于高层次研究成果的产生。因此,科研管理者更要注重营造开放和信任的环境,同时科研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枪匹马式的科学研究模式,积极主动地与有关机构或个人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攻关,特别是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

(5)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基因组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后基因组研究阶段,致力于蛋白质功能研究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正在蓬勃发展。针对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的现状,我国要制定出其宏观发展战略,注重本国生物信息学研究队伍的培养和专项科技攻关资金的投入,在国际一体化的科技大潮中不断提高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后卿,罗爱静.卫生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8-40.

[2] 刘莉,王倩飞.国内脑血管疾病核心作者测定及其队伍演变规律研究.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 郭晓华,王欣强.生命科学信息时代的标志——生物信息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131.

[4] 王玉梅,王艳,金奇.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发展动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1.

[5] 杨彩霞.从作者分析看我国情报学研究队伍的状况[J].现代情报.2005,(10):153-157.

[6] 程现昆.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6,(8):242.

[7] 朱杰.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J].生物信息学.2005,3(4):186.

作者:付 云

上一篇:配电网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pop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