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伴随性的“帆”,开好广播媒体的“船”

2022-09-12

中国的广播事业自诞生之日起或许都没有象当下这样窘迫过。即便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甚至敌特破坏,当年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照样发出强劲的呼号。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难道广播真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吗?我认为,不然。广播的伴随性功能为它的生存与发展支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什么叫广播的伴随性?就是人们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干别的事情,“一心”可以“二用”,两不耽误。早起做饭,路上开车,晚间入眠,都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完成。现在私家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人们通过收听广播节目不但不耽误驾驶,甚至能给出行带来更多的乐趣。特别是在城市“堵车”之际,广播节目还可以安抚驾驶员那颗“躁动”的心。这就是广播伴随性得天独厚优势的体现。这是电视、报纸以及当前的新媒体格局还无法完全代替的。前些年曾经倍受关注的“车载电视”最终不过昊花一现,悄然匿迹,也是因为它无法实现让人放心的“伴随性”。

当然,即使如此,广播的“窘境”还是现实存在的。这一方面来自于新媒体的“挤压”,要在有限的市场上分一杯羹,另一方面更来源于广播媒体自身。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表示,新媒体为广播提供的是一次机会,而不是可怕的对手。在他看来广播和网络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的确,我们在一些地震、抗洪,现场救援等特殊事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最先传出现场信息的是广播媒体,因为大型救灾现场往往电视信号、网络信号全部被破坏,但广播记者凭一部手机却能完成一条条及时的新闻报道传送工作。此外,现在一些传统广播媒体紧密结合新媒体,或自己开发新媒体平台,用以弥补传统广播媒体传输在视觉方面的不足,有效的提升了传统广播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更为媒体自身的市场开发和广告创收拓宽了渠道。作为时代的喉舌,传统广播媒体既不能有“老守田园”的思想,也不能抱残守缺,而是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加快融合,抢占先机。

伴随性给了广播生存的机会,但受众会不会给同样的机会,就要看广播媒体自身能否把握好了。

目前的一些传统广播媒体,特别是地市一级的广播媒体,节目形式老化,主持人或制作人思想僵化,内容陈旧低俗,甚至谈不上内容,连续一两个小时的“口水大战”,信口开河,听众不跑才怪。长此以往,必然死路一条。

“中国之声”的节目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听?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占据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南方许多地一级的广播媒体也有许多足以在当地与电视包括新媒体相抗衡的,有些地方没有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但广告创收连年额度每年提升十几个百分点。他们都是在深入了解地域特点,掌握当地群众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整合地域优势和自身优势,去搭建一个符合市场需要的广播平台。他们的成功既有新媒体的引进与开发,更有自身的不断创新。

广播的伴随性特点救了“命”,但如何治好传统广播媒体的“病”呢?

一、资讯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满足各类受众需要

资讯内容既包括新闻类的,也包括经济、体育以及其它服务类信息。当然一些地方既可以将所有资讯全都整合进新闻节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成单独的节目或是整点播报类的节目。信息资讯要强大,首先需要记者或主持人要“勤快”,要与相关单位或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这样也才能保证有效的资讯能够“第一时间”快速播报出去。其次要拓展一支强大的信息员或通讯员队伍。这是对媒体采编团队最好的补充。有些地方已经将信息员队伍打造成为“二线团队”,他们的采写和现场播报能力甚至不弱于“一线团队”,这极大的丰富了节目内容和声音元素。第三播报风格要口语化,清新活泼。主播或主持人在播报时准确把握激情。没有情感元素的融入,干巴巴,冷冰冰,照本宣科,是难以引发受众的共鸣的。当然,这种“激情”要准确把握,太过则更人生厌。这种激情来源于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长久蕴育而生的新闻素养。这种激情要服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和表达需要。

二、将“专业化”打造落到实处

广播既然属于伴随性收听,它就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内容以及内容呈现的形式都是至关重要。而只有更细致、深入的专业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吸引各种不同的收听群。

中国第一座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自1986年开播以来一直走“专业化”道路,因此也才有了这三十年的辉煌。所谓专业化,除了要求主持人要具备与某类节目有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他们依托专业化知识,让制作出的节目能够让受众喜欢。也就是新闻节目如何能够更出彩,音乐节目如何让受众更爱听,民生节目如何让受众更需要。我们所说的专业化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真正了解受众心理,了解市场需求,并有着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

此外,广播媒体还要注重“外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国之声”近年来一直在忙着建立自己的“智库”团队,各领域的专家座客直播间,解析政策法规,就国际、国内热点话题进行评论,解析到位,评论锐利,这样的节目受众怎能不爱听?现在一些传统广播媒体也在建立这种“外延”团队,但一定要宁缺毋滥,确保专业化才能有收听率。

三、充分发挥广播的互动性优势

前些年,一大批“芙蓉姐姐”、“犀利哥”一样的人物一时间窜红各大媒体网络。虽然随后就遭遇了强烈的“娱乐至死”的诟病,但从中我们应该看到,虽然这种舆论导向不太可取,但它所形成的广泛的互动以及社会关注度却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们的节目,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能策划出互动性强,关注度高的话题或创意,那我们的节目,我们的媒体缘何不火?

吉林市经广89.3都市110在2003年成立之初,凭借几次重大的现场救援和抓盗抢现形等突发事件,立即“火”遍全城。突发事件发生时,节目的互动特别好,出租车司机、私家车司机、普通市民、小业主都纷纷打电话进直播间,提供线索,无偿提供援助,或直接到达现场参与围捕或救援。后期随着社会治安的不断好转,都市110又将“应急,应需,有用”的办台宗旨向“有用”更多转移。

于2005年开办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声音”就是一档民生服务类节目。通过三方通话,在直播间内现场解决群众的问题。这些都是充分发挥受众的互动性而取得的良好效果。互联网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让受众们发挥出活力,发出健康的声音,满足他们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意愿,这需要主持人和负责人认真思考。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伴随性优势,更好的拓展生存及发展空间,还应该多争取开发新的阵地,如学校,特别是大学校园,如商场或人员聚焦较多的广场。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构架恰当的节目形式和传输渠道,让广播的触角更多,更深,更广的向社会延伸。增强覆盖面,也利于节目的挖潜与拓展。

借伴随性的“帆”,开好广播媒体的“船”今天,“互联网+”概念在全媒体新时空范围的影响与介入,已经让广播电台当年的短信平台功能渐行渐远甚至几近消亡。

与此同时,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互联网即时产品迅速牢牢占领潮头并不断聚合与细分受众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统广播人不能做船上的“看客”,更不能畏缩不前。

我们要更多的研究时代的需求,研究受众心理需求,研究市场的需求,重新架构,不断创新,丰富内容,强化融合,只有这样我们传统广播才能继续扬帆远航。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报纸的媒体格局瞬间即被打破。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让许多传统广播媒体倍感“压力山大”,甚至发出“广播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悲鸣。文章从广播的伴随性功能阐发开来,指出伴随性为广播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关键词:伴随性,广播,新媒体

上一篇:激发兴趣夯实基础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下一篇:浅谈历史与社会差异性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