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落实

2023-01-11

第一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落实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者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注重科学。

科学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2、注重明确。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评价只有不流于空洞,不失之泛滥,只有适时、适当、具体、切实,才能起到对学生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注重激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注重导向。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好的评价语言,不仅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

1、注重整合。

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将三者分开的。好的评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有效整合,落实三维目标。

2、各有侧重。

在实践中,要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是存在很大的难度的。正如有的老师说,从课堂的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我倒认为,允许存在“这个体现不足,那个有所忽略”的情况,因为受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对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平均用力,应该是各有侧重的。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篇:如何落实生物教学三维目标

一、围绕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课堂不是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而要把学生作为长久性发展目标来培养。生物学是社会的科学,自然的科学,与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等息息相关,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以生物教学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识点的基础上才会有相应的应用行为,学生之所以不能对题目正确的解决或无从下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应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以实为要,基础知识伴随学生的终生成长。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解题方法的选择,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和应用,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强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钻研精神。传统的教学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做人,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体会到知的苦涩,行的坎坷,欲获真知必行,故从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应该以活见长,考虑掌握、记忆和再现知识的重要,也应考虑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知识的可能性。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人为本,通过教与学达成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使之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陶行知认为:“这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中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具备学校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向社会。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普及意识。在现实中,学生由于智力结构、思维习惯、知识积累等因人而异,在学科内容掌握上不可能齐头并进,甚至相差悬殊,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分。搞好“学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长中,智能因素的差异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发展的动力因素。“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坚持性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课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之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应该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处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学案,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分层评价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被鼓励和被要求的评价。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1、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会在他们脑海中产生许多问号。所以在刨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学习毫无强迫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闪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师应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1、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可以说每一节生物专题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将德育教育贯穿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2、注重美、体、劳等其它方面的教育。三维目标同样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渗透德育,强调刨新,而且要促进学生的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形态美和结构美的认识,使学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理和营养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营养饮食、科学锻炼,以达到强健身心等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从基础做起,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准确落实,使课堂焕发出教育的功能和活力。

第三篇:例谈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实要关注三维目标,而且认识到过去大纲关注不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新课改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外显的、可以测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就难以测量,更主要的是它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积累来获得,这使得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显得比较难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2、《硫酸》性质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中有关硫酸性质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硫酸的知识基础上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呈现出来的。主要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重点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制一只氢气球”来引人新课,课一开始笔者进行了如下描述:“节日里人民公园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四下看,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抬眼望,蔚蓝的天空映衬下,几只硕大的气球正在迎风招展,煞是好看!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我想让父亲给我买一只气球玩,父亲没有给我买,我伤心了好几天。现在想起来,不能怪父亲,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很紧张,没有闲钱买这些东西给我们玩。不过,从那时起,氢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它里面装的氢气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就一直装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读到初三在化学课上才弄明白。我当老师后,每当我讲到相关内容时,都要亲手给同学们,同时也是给我自己制一只氢气球。”接下来我就用简易装置(小啤酒瓶、小气球)和生活中能找到的反应药品(废电池外壳——Zn,废蓄电池液——稀硫酸)在两三分钟内给同学们制了一只氢气球。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抒发了感情,同学们静静的充满好奇的聆听着老师的故事,在情感上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当一只活灵活现的氢气球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欢乐的气氛充满了课堂。同学们在巩固知识(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在师生共同复习并归纳初中学习过的硫酸知识时,教师着重强调“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才产生氢气,与浓硫酸反应不会产生氢气,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后的金属(如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随后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学生猜测:能反应,并推测产物可能是CuSO

4、SO2和H2O;接着再问,“如何检验CuSO

4、SO2等产物?”同学们回答: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uSO4溶液是蓝色的,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紧接着教师利用设计好的装置(如图)演示Cu与浓H2SO4反应,重点检验产物SO2(如图装置中铜丝可以抽动,用来控制反应,还增加了SO2通入石蕊溶液实验和尾气处理装置)。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描述: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可以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证明

产生了SO2气体;试管底部有灰白色的固体析出,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证明生成了CuSO4 。最后师生共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对比分析Cu与浓H2SO4反应和Zn与稀H2SO4反应,认识到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把Cu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

这段教学设计及实施,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实验Cu与浓H2SO4反应产物的探究,涉及到过程方法的训练;有涉及SO2有毒尾气处理的环保教育,更有一“浓”一“稀”的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接下来,在学习浓硫酸与非金属(如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由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课前他们做的探究实验——“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的过程与结论。让我们来听听梁子琳同学的汇报:“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探究性课题——‘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我们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产物是CO

2、SO2和H2O,接着我们讨论用什么实验装置和药品[2]来检验这些产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尹康成同学说‘用石灰水检验CO2,石灰水会变浑浊,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品红溶液褪色,用无水CuSO4检验H2O,无水CuSO4变蓝色。’连嘉成同学说‘可是SO2也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啊。’邓嘉芬同学突然说‘品红溶液、石灰水都会挥发出水分,得先把水检验出来。’我们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在气体产生装置后先连接一个装有无水CuSO4的装置来检验产物中的水,接着连接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来检验SO2,接着连接装有KMnO4溶液的装置除去多余的SO2,并在后面再连接一个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监控SO2是否除尽,最后连接装有石灰水的装置来检验CO2。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实验室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仪器药品,我们组装好仪器开始实验,老师只在装浓硫酸时帮了一下手,其余由全部我们同学完成,实验很成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训练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最后顺利地完成实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获颇多,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样的实验探究让我热血沸腾,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的奇妙性,我对化学更感兴趣了。”“特别是讨论时的思维交流,让我们明悟了更多,正如那一句话:我有的一种思想与你的一种思想交换,我们各自便有两种思想。”“整个实验过程我们都是亲身参与其中,再也不会觉得学习化学只是死记硬背公式那么乏味;探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需要自己亲自解决,这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最后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时,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希望今后能多搞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在演示“黑色的香肠实验”,并解释脱水原理后,给出信息:“清华大学学生刘某用浓硫酸泼动物园的熊事件,还有社会上及个别丧心病狂的人用浓硫酸伤害他人。”一方面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另一方面既教书有育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里品质。

本课归纳小结时,不仅要有知识归纳,还要点明本节课大家分享了活动小组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由浓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三维目标。

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笔者设计以下两个层次的课堂练习:一是巩固知识的练习; [练习1] 下列现象表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 ① 浓硫酸滴在纸上,纸变黑。___ _ ② 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 ③ 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 ④ 木炭放入热浓硫酸里有气体放出。____ ⑤ 铁、铝与冷浓硫酸不反应。____ [练习2] 下列几种气体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 A. CO2 B. H2 C. NH3 D. O2 E. Cl2 二是思维能力训练题。

[练习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请设计简单方法区别它们。(提示:本题是个开放性问题) 练习3使本节课达到了又一个高潮,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达七种鉴别方法:密度法、黏度法、稀释法、露置法、氧化法、脱水法、钝化法。设计这道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生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3、分析与讨论

从本课例来看,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如通过本节课学生要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知识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有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的实验探究、还有课外活动小组课外的实验探究汇报)的方法来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如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了快乐的学习气氛,通过一“浓”一“稀”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的性质差别,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三维目标的实施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从新课程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 创设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情景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即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兴趣、思维和想象;创设与学生新旧知识相联系能够激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如:本课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的实验教学情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一教学情景既是对旧有知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回顾,又是学习新知识(浓硫酸的特性)的生长点,更是与稀硫酸相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疑点,对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浓硫酸强氧化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⑵ 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就是在操作探索中教给学生具有迁移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如本节课中尽管浓硫酸的性质教学不宜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出于安全考虑),但依然可以在课前由几名课外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然后让它们在课堂上汇报实验情况,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方法、结论和心得体会。

⑶ 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新课标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化学教学实际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用问题去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提出问题,让学生怦然心动;分析问题,让学生浮想联翩;解决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应用问题让学生妙不可言。

本课例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浓硫酸可以与Cu反应这一事实,而是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展开思路,浮想联翩,并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本课例中在学生课外小组合作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时,学生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终于解决了问题,那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舒畅感,使学生无比兴奋,学生此时的情感是愉悦、自信的,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妙不可言的成就感,设计练习3无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其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创设情景、激趣启思、合作探究、知能共建。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灰姑娘的故事》这一课上得非常好,设计新颖,课堂自由、开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结合平时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例如:在案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深入到故事里面,亲自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灰姑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表演课本剧,比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感受去理解文本,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舍不得砍树,对于舍不得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先谈谈平时自己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再回到文中去理解舍不得的意思,这样,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上茆小学

【内容摘要】三维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堂、课后构成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个链条,缺一不可,所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才行。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三维目标 【正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近年来教师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堂、课后构成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个链条,缺一不可,所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才行。

一、课前: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学习起来效果才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愤、不悱,老师就不讲了吗?当然不是。课前的引导就是找到愤、悱的切入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进入“愤、悱”的状态。对低年级学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其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识字,喜欢阅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体验,掌握方法,特别是教给其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1.识字读书,养成习惯 (1)识字写字的习惯。

良好的识字习惯,主要指“主动识字”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外,还要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让他们凭借生活体验和积累认识汉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认识汉字。

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落笔之前仔细观察、落笔尽量不改动、不用或减少用橡皮,书写规范、保持书面整洁,勤于习字、坚持不懈。

(2)读书的习惯。

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一篇课文要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读不准、读不透,是不能开始讲课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举行一次小小的读书比赛,全班同学按自然座次分成4个大组,全员参与,谁读错了或读断了就下台,最后看哪组读得遍数多,读得效果好,就对优胜组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奖励虽小,但可以调动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他们不但自己想把书读好,还注意听别人是不是也把书读好了,开始,他们只注意是不是读错、读断,后来连朗读时的缺陷都能听出来。

2.教给方法,学会预习

这里要说的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预习。一般情况下,我让学生经历四个过程:

(1)读。读就是读课文,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其次,再读课文,学做批注;最后,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2)查。查就是查阅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咨询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思。思即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其实思考不是孤立的,整个的预习过程都要思考。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思中有疑,疑中有思,问题越多,思考得越深入,否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1 (4)记。记就是记录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预习的收获与体会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有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奠定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文中作者初步达成感情的共鸣。

二、课堂:加强整合,体验过程,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1.创建模式,加强整合 围绕实现三维目标的总体理念,我采用了“交流质疑→自主阅读→研读解疑→拓展延伸”的自主质疑、探究式学习的四步教学模式:

(1)交流质疑。体现的是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包括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感知、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等等。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着解决部分问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也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经过预习,中年级学生要能“提出问题”,高年级学生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大胆地设疑,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直接解答或由学生解答。对于有价值的,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问题可存疑,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动脑思考,问题自会解决。

(2)自主阅读。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获取直接的认知体验,对交流阶段提出的问题试着解决,并进一步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思考,通过圈、点、画、注、读、思、议、悟感知文本,提出深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直接的对话过程,是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积极表现。

(3)研读解疑。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大家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梳理,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这一环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既有教师的学法指导,又有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而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展现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渗透过程,更体现了学生课内外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4)拓展延伸。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其他课文或课外读过的文章,拓展思考的空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更深刻、更带规律性的认识。

2.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为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重视评价的策略。

(1)坚持多元评价。一般来说,显性的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容易反馈,而隐性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检测,就此我采用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来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否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们的意见,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和讨论等等,来获得信息,进行评价。

(2)坚持多层评价。三维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每个个体来说结果肯定不一样,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根据学生上、中、下三个水平层次,采用A、B、C三套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在“过程与方法”上,我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即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

(3)坚持多维评价。所谓多维评价就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共 2 评。如朗读、背诵、作业,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等引导语,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能力,学会评价。

三、课后:迁移运用,突出实践,发掘资源,整体提升

1.迁移运用,突出实践 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学生把课堂获得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经过咀嚼、消化、吸收、加工、提炼后也会有所发明和创造。

让学生读。如讲完《草船借箭》后,让他们去读《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讲完《送元二使安西》后让他们去读《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完《卡罗那》后让他们去读《爱的教育》。

让学生写。如讲完《秋天的雨》后,让他们仿着《春天在哪里》的歌词去创作《秋天在哪里》;讲完《陶罐和铁罐》后,让他们编写《鲜花和绿叶》《大海和小溪》等寓言故事;讲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他们谈谈内心深处的感受。

让学生演。演《半截蜡烛》,演《负荆请罪》,演《晏子使楚》。

让学生画。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画《小桥流水人家》,画《翠鸟》,画《长城》。 让学生做,如每两周为学生布置一期不同专题的班报,在这两周期间,学生要收集大量的材料,并进行筛选、编辑、写作、设计版面,最后还要工工整整地誊写,可以说一份小小的手抄报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2.开发资源,整体提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捕捉学生的兴趣观察点和社会热点,从而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1)开发媒体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进入了家庭。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教师应激励学生予以充分利用。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浏览教育网页,布置收集信息类作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收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和孩子们可以共同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节目,一些节目涉及到了动物知识、海洋生态知识以及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等,同学们出门的机会比较少,这些电视节目可以帮助他们补充此方面的欠缺,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达到了很好的整合。

(2)寻求兴奋点及社会热点。

另外,在开发课内外资源的作业布置方面,要寻求学生们的兴奋点和社会热点。比如学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中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第二天教师和同学们就可以畅谈神

五、神

六、神七号的运行及返回情况。

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能否全面落实,能否尽快取得成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它取决于教师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上一篇:课堂教学种的信息技术下一篇:科学家终于发现重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