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024-05-09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共12篇)

篇1: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摘要:三维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最终期望的结果,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在传统的单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基础上提出来的,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一次延伸和拓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有效的兼顾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三维教学目标不仅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教育。在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过程是一个身心统一的过程,超越了过去单纯为了接受知识技能而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学习本身的一种教育过程,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情感目标得到实现后,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或者是快乐的情感体验,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内心对其活动的积极趋向,在多次的刺激下学生就会把这种积极的趋向转换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有兴趣后任何教学目标都将有了逐步实现的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不同经度、不同纬度、不同高度、不同层面三个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及精心选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思路等。否则是不可能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无论设计科学程度与新颖程度如何,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和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因此,强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于公于私都是一件非常积极的做法。

二、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做法

(一)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分析,以及直观材料的呈现,要让学生知道动作技术真正内涵和延伸含义。其次,通过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在练习中使身体肌肉和神经感官得到反复的刺激,使其感知动作技术的概念及要领,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再次,通练习和学习过程,使学生不但自己学会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动作技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在相互合作、团结互助中获得积极体验。并最终激发和培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三个层面的目标,既要看成独立个体,又要高度统一看成一个总体。体育课上不一定每次课都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但是从一个学习内容或者是一个学习阶段的总体上是一定要达到并实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毕竟有些动作技术的传授必须经过传统直接教授。因此,在每一个学习时期或者每一次体育课中要从实现每下独立层面的目标开始,一个一个的去完成和实现,最终实现三个层面目标的完整统一。

(三)不要只为教学而教学,要把育人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关注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因此,体育教学也同样要遵循这样一个理论,在任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都要以培养人为出发点的,教学中不能只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看成一个育人活动,要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以教学为本,以育人为本进行了安排系统的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内容。

(四)精心设计生活情境,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也就是要注重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后学生会获得不同的程度的快乐和情感体验,并最终通过对比使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获得更深度的情感体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建议

(一)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各级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的教学课中,强调教师落实三维目标,同时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丰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二)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及方法多种多样。建议相关领导部门要不断的、及时性的举办教学交流和相关科研活动,丰富其内涵和手段方法,把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去。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云田小学,甘肃 定西 748100)

篇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灰姑娘的故事》这一课上得非常好,设计新颖,课堂自由、开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结合平时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例如:在案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深入到故事里面,亲自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灰姑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表演课本剧,比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感受去理解文本,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舍不得砍树,对于舍不得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先谈谈平时自己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再回到文中去理解舍不得的意思,这样,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篇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1 尊重学生主体, 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 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给以不同的任务或对同一任务要有不同的要求, 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才学有所获。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特点、生活体验、生理及心里特点出发, 以达到高中新课程以人为本和满足学生发展的理念。

我们发现在很多公开课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容量, 而为了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 只能蜻蜓点水, 学生还云里雾里时, 就一闪而过, 教学内容的设计虽看起来

挺丰富的, 但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觉得没真正学到什么, 这样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此现象, 我们及时进行探讨及反思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们依据学情进行分层次教学。由于北师大版教材所配套的听力材料篇幅较长, 设题方式也挺多样化, 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 我们就依据不同的教学班, 进行调整、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对教材进行整合。这样就达到了尊重学生主体, 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的教学目的。

2 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处理

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教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目标方面, 任务的设计着眼眼于解决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思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的前、中、后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们在教授语法———Inversion时, 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 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并尝试归纳课文所出现的语言现象并进行小组讨论、发言, 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共同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点拨, 协助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语法规则, 使学生茅塞顿开, 最后再让学生回到语境当中操练。再如, 在教授Module6 Unit16 Life stories阅读课时, 在读中环节, 让学生观看有关Helen Keller学字的video, 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 再以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事例, 学生应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充分利用自己健全的身心用功读书。在读后环节, 让部分学生蒙上眼睛, 做pair-work活动, 分别让一个学生在另一个学生手心上写上英语单词, 让其猜出所写的单词, 最后再引出讨论的话题“假如你只剩三天的光明, 你最想做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再陈述自己的观点, 从而启迪学生学会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 做中学, 学中用,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质疑,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这也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了真正达到这一教学相长的目的, 英语教师应认真考虑如何运用交互式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系列师生活动,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3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有机融合在过程与方法之中。由上述Life stories教学案例可看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篇中的情感资源, 要对文章进行挖掘和升华, 巧妙地设计、加工和组织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对语篇维度的理解, 领会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让学生就某个话题或现象进行讨论, 是很不错的一种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方式。教师要设计好讨论任务, 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与信息, 为他们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创造氛围,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如我们教师在教授Module8 Unit22 Natural Disasters时, 在读后环节, 让学生观看一些既触目惊心又催人泪下的新闻短片---洪水之灾、南方雪灾、汶川地震,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Disaster has limit while the greatest love knows no boundary.”———灾难有界, 大爱无疆, 众志成城。这样, 通过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深有感触, 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下转第117页) (上接第101页)

总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维目标是始终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它们相互渗透, 共同体现教学目标。因此, 这需要我们英语教师认真领悟透彻, 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通过对“三维目标”教学研究, 我们努力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不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不断落实新课程理念, 立足三维目标构建魅力课堂, 以达到有效教学→优效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我校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如何立足于三维目标做了一些探究。

篇4: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我校正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打造“预学”——“共学”——“延学”三步的“三学课堂模式”教学。在我的“三学课堂模式”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创设情境导入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重视以“激发兴趣”来创设学习氛围。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一开始创设情境,先放一段录像,湛然的天空倒映在清清的溪水中,五颜六色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丁冬,丁冬”的流水声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就在孩子们陶醉其中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山洪暴发,之前看到的一切美景都消失了,这个场景将孩子们一下子从仙境带入一个可怕的世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孩子们愤怒了,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学习课文寻找原因,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要。在心理情绪状态下,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思考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领会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二、在“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首先创建学习小组。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自主能动性,打破传统的座位形式,把班级的52名学生分为9个小组,孩子们面对面而坐,老师可以挑选或者由学生推选一名小组长,每组成员按照优、中、后进生来配置,让学生互帮互助。

2.根据学情设计合理的预学单任务。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预学单任务:

①标出课文自然段。

②给课文生字注音,把带拼音的字读正确。

③在课文中画出词语,认读正确。

④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流利,读正确。

⑤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这几项任务三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独立自主地完成,老师负责巡视指导,这样的任务难度不大,目标明确,学生按照预学单便于操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进步。

其实自主学习并不难,它并不仅仅是优秀学生的专利。通常我们所学的知识是一环套一环的,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也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逻辑加深。遇到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属于正常现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或通过小组学习交流获得收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时,就会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共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在让学生看完录像感受到村庄的变化后,学生就会主动质疑:村庄为什么会消失?是什么原因?之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通过“读、画、查、说”等不同形式给学生充分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从中领悟到学习方法。学生质疑、议论、读书、答疑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求知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解疑的成功过程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主动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一步加强。所以鼓励学生质疑、议读、解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树立了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四、在“延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想象是延伸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启发孩子们想象,你想对小村庄说些什么?如果要让小村庄变样,大家都要来保护环境,这时你会怎么做呢?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写一写读此文之后的感受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保护环境的读物,从中懂得更多的道理,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并鼓励他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渗透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篇5: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浅议小学数学三维目标之落实

【摘 要】: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事关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教教材的要求和特点,总结了几点看法: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关系;其次要关注学生生活情感,促进孩子们健康和谐发展;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另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关键词】:新课程

“三维”目标

情感体验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分析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顾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造成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严重偏离数学教学要求。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下面我来谈谈个人认识:

[现象一] :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

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现象二] : 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反思]: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

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

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现以实例说明: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因为要使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才能实现;做到

篇6: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为了能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的目标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

教师一定要钻研新教材,领会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要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注意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结构,进行系统学习和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篇7: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杨奉环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关键词

三维目标

价值观

新理念

新课改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促进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的推动力,呈现新型师生关系的舞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这里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谈谈本人的体会和观点。

一、知识与技能并重

俗话说得好“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习技能,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所指的就是《语文标准》中指出的“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教师在引导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必须把培养学习的技能渗透在其中。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启发领略学习的技巧,培养对知识内容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因势利导,狠抓朗读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如临其境,融情其中,把发自内心的感受倾注到文本中,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当然,还要体会文中的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语句、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再者,运用语文中的叙述方法或说明方法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告诉他们今后利用此方法可以运用到写作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把这些体悟、探知、方法变为己有。比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中,诱导学生从课文第六自然中用笔圈出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重点词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利用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的法宝,促进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还要把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来抓,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学习、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多做口头表达训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互相说、互相评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说,发现表达得不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善于启迪、指导,把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多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采访、调查报告等活动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艺术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只传授知识,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敷衍了事,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是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的,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如何分步骤、多角度、深层次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重要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探究性学习等方法,以便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爱读、爱问、多想、多练、勤于动手、善于查阅资料的习惯。对于课文内容是理解要学会抓住重点段落,善于捕捉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多反复推敲,再想想作者是怎样围绕课文的思想感情展开叙述、如何表达的。

三、培养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做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要激发愿学、乐学的精神,把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设疑、讲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播放生动的录音、出示精彩的投影、讲些幽默的语言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还可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来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寓练于乐,把文本内容通过演示体现出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学生的思绪、情感带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使他们内心生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尝试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价值。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内心情感活动上,有体验、有思考,受到陶冶情操,获得启迪,感受审美乐趣,培养审美意识,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从而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奉献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的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中,通过了解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于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等本领的,从而激发学生要向海伦学习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特点,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三维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道德修养的渠道,是实现教育目的,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使他们在今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8: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了知识却忽略了能力, 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 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呢?

1. 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一系列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来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来主动学习知识。

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习得新知、形成技能。一方面通过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掌握知识规律, 实现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将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综合性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3. 知识的实际应用阶段。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学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而且还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此阶段的任务就是巩固学生所学, 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使数学训练多样化, 主要包括:基础性应用用以巩固知识, 综合性应用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 发展性应用主要是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性习题。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讲授为主,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与方法。我认为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 体验知识。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教师不要怕学生不懂, 要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发现。学生只有在遇过挫折后才会成长。

1. 教学内容问题化,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 是探索的动力。在教学中, 一方面我们要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鼓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挑战教师, 勇于发表个人见解,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运用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

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结论。

3. 体验教学。

对学生发展而言,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 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 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比如,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量一量, 实际体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 后者肯定优于前者。

三、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说到这个目标, 许多数学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认为这个目标应该是语文和政治、历史教师的任务啊!其实, 数学教师也有责任而且也能完成这个目标的。

1. 数学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发现、公式和定

理的建立, 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教师应充分发掘, 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的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 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来龙去脉深刻地理解, 而且无疑会赋予这些内容大量的情感色彩, 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信心, 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

2. 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单一的教学评价不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我们要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与多样的评价方式, 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表扬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 又要肯定回答错误的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 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对于学生错误的见解与解题思考要重在引导, 促进学生自行修正。

3. 调动教师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 就应该把所有的烦恼、悲愤的情绪抛之室外, 带着愉悦、微笑, 宽容、鼓励来开展教学。教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微笑、抚摸与鼓励, 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此外, 还应注意的是这三个目标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是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时应该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水乳交融, 切忌分割开来。

篇9: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物理三维目标;创设情境;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提法,有意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挖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功夫。它告诉我们,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师不应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更应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而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之一就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取代过去单一的教学目的。那么,物理教师如何成功的成为教学方案设计者,能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一个崭新课题。本人认为要落实三维目标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首先,教师要正确、深刻的理解三维目标。

物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重点。“过程于方法”是指要做到经历运用物理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物理思想,丰富对生活物理的认识;经历运用物理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物理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初步学会从物理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要在积极参与物理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建立对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感受物理的严谨性以及物理结论的确定性;形成事实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三维一体的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好三维目标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心中有数。才只能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安排好探究、互动,从而在教学中合理、协调的实现三维目标。而不是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刻意编排。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实现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现三维目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合理运用、开发教材,设置好教学环节,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教师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而且学习的心情愉快,全神贯注,能长期坚持,从而形成一种终身的学习爱好,这正是物理学科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合谐统一的有效方法。例如,在 “流速与压强”的教学中,我们用“吹漏斗中的乒乓球”实验来创设情景。先提问:“向下往漏斗吹气,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凭经验猜想,认为往下吹气,乒乓球肯定往下落。考虑到学生对物理的操作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当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乒乓球没有往下掉时,他们惊叹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探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即让学生经历、体验了物理活动过程,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为其下一步掌握“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基础知识做好了铺垫。简单的实现了三维目标。

2、构建探究课堂,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在物理学科的三维目标中,注重让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把科学探究作为我们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探究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让的学习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记住知识。仍以“流速与压强关系”教学为例。如果在前面用“吹漏斗中的乒乓球”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这是因为流速越快,压强越小。大气压支持住了乒乓球。那么教师仅仅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而是被动接受信息,这知识点对学生大脑没有形成强烈刺激,在大脑留下的印记不深,学生容易遗忘。所以可以说这让的教学方式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也没完成好。而换用探究式教学,在前面用激发学生兴趣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液体流速对两支行驶小船的影响和气流对两乒乓球的影响,在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发现,讨论共同点,得出结论。这让的教学学生有参与,有经历、体会,也有同学间的交流,对相应的物理知识点有更多的亲身体会,自然学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牢固。当然,这样的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从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孩子的笑脸可以看出。

实施探究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交流,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的能力。在探究中构建物理思维,形成终生受益的物理探究模式。所以,我认为精心构建探究课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高效方式。

3、关注生活的物理,让学生感知物理的力量。

物理三维目标要求通过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物理世界的美妙,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究兴趣。然而,与学生闲聊时会听到学生发表这让的高论“老师,我们学语文会认字,学数学会算钱,就够用了。”。且先不说学生的片面。但这句告诉我们,让学生觉得有用的东西他们才爱学。还有就是我们教师还没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对他们多么有用。

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蒸汽机、电灯、无线通信对我们生活影响之大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还认为学物理没用?不想学物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少,知识讲解与生活联系少。才会让学生产生物理与我无关的想法。因此,要实现物理三维目标,让学生爱上物理,建立主动探究物理欲望,就要在教学中多关注生活的物理,联系生活。例如,讲完流速与压强关系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问问学生“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利用到这知识呀?”然后和学生一起了解喷壶的原理,学生就会知道物理离我们很近。甚至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简单物品。像上完简单电路,我就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便携带的小手电筒。结果真有几组制作出了钢笔改装的、唇膏改装成的小电筒。在班上展示他们的成功,他们可骄傲了。这样的小制作即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又让学生明白物理我也能运用。也增加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这个道理,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增大了,要求学生关注科技与社会的联系,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整合。

总之,老师若能将生活资源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科书、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物理学科问题解决的基础,课堂必然出现生气盎然的景象。

篇10: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对高中学生来说,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内容主要是指信息处理技术,即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方面的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这门新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课堂内外全面关注和落实“三维目标”。

上大周是校教师教学展示周,每个教研组都安排了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展示。教务处也特别在周五放假时,组织全体教师对这次教师教学展示进行了学习。还具体分析了新课标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作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创设自由、宽松、团结、协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诗歌,语文组陈晔老师在课题引出上就很好的用到了这一点—给同学们创设了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它借用投影,用不同的画面展示出了不同人眼里的幸福,让同学们的思绪慢慢的走近了“幸福”这两个大家都想得到的字眼。接着又以一种平和的语气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同学们眼里的幸福是什么呢?问题简单、明了,又围绕着本课的中心。同学们纷纷都表达出了自己眼里的幸福。

信息技术课和其它科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而我们的学生操作能力普遍较弱,有部分学生甚至因此而感到自卑,所以老师在上课时,更应该给它们创设这种宽松、协作的氛围。让他们大胆的动手,让他们体会操作课本来就是在不断的练习和错误中,通过总结经验,多多动手中成长和提高自己的。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做错了,只要肯努力,多问问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多动手、动脑,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熟练的。(如果有理论依据,再能结合自己亲身事例更好)

二、突显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学中感受

随着一段音乐缓缓的响起,陈老师有感情的把“海子”的这首诗歌读了起来,别说底下的学生,就连在听课的老师都被震憾了,它不但读出了作者的心声,更是读出了自己的心声。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自然被其所感化了。

信息技术课虽然不像语文课上精选的文章那么美妙,感人。但它有它的独特之处,因为现在是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每分、每秒都在更新着。在讲信息获取的方法的时候,我运用了信息不断更新、变化这个特点,运用图片,分别从不同的年代来论述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印象深刻,掌握的较好。

三、搭建民主、公平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理综组鲁霞老师,在《力的合成》教学中,通过让不同学生上来做实验,得出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行法则。加强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学习中相互协作的精神,并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公平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达到最高峰。信息技术教学中,特别是在操作课上,我每次总会让学生上来演示,和同学们共享,使它们感受到同一种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做题方法,从而让他们找到最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我首先让他们把预习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根据他们自己提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自己再进行补充。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发挥的空间,展示自己的平台。

篇11: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我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只有对新课标认真研读和贯彻,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养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在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新课标提出以科学探究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题,积极倡导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课程内容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仅新教材中安排探究活动就有30几个,足以体现探究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使新概念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意识、实验验证意识,更重要的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高效课堂才能成为现实,才能更好地落实三位目标。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涵养。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篇1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实要关注三维目标,而且认识到过去大纲关注不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新课改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知识与技能维度是外显的、可以测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就难以测量,更主要的是它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积累来获得,这使得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显得比较难把握。化学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呢?

2、《硫酸》性质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中有关硫酸性质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硫酸的知识基础上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呈现出来的。主要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重点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制一只氢气球”来引人新课,课一开始笔者进行了如下描述:“节日里人民公园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四下看,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抬眼望,蔚蓝的天空映衬下,几只硕大的气球正在迎风招展,煞是好看!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我想让父亲给我买一只气球玩,父亲没有给我买,我伤心了好几天。现在想起来,不能怪父亲,那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很紧张,没有闲钱买这些东西给我们玩。不过,从那时起,氢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它里面装的氢气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就一直装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读到初三在化学课上才弄明白。我当老师后,每当我讲到相关内容时,都要亲手给同学们,同时也是给我自己制一只氢气球。”接下来我就用简易装置(小啤酒瓶、小气球)和生活中能找到的反应药品(废电池外壳——Zn,废蓄电池液——稀硫酸)在两三分钟内给同学们制了一只氢气球。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抒发了感情,同学们静静的充满好奇的聆听着老师的故事,在情感上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当一只活灵活现的氢气球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欢乐的气氛充满了课堂。同学们在巩固知识(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在师生共同复习并归纳初中学习过的硫酸知识时,教师着重强调“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才产生氢气,与浓硫酸反应不会产生氢气,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后的金属(如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随后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学生猜测:能反应,并推测产物可能是CuSO4、SO2和H2O;接着再问,“如何检验CuSO4、SO2等产物?”同学们回答: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uSO4溶液是蓝色的,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紧接着教师利用设计好的装置(如图)演示Cu与浓H2SO4反应,重点检验产物SO2(如图装置中铜丝可以抽动,用来控制反应,还增加了SO2通入石蕊溶液实验和尾气处理装置)。同学们观察现象并描述: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可以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证明

产生了SO2气体;试管底部有灰白色的固体析出,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证明生成了CuSO4。最后师生共同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对比分析Cu与浓H2SO4反应和Zn与稀H2SO4反应,认识到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把Cu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

这段教学设计及实施,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实验Cu与浓H2SO4反应产物的探究,涉及到过程方法的训练;有涉及SO2有毒尾气处理的环保教育,更有一“浓”一“稀”的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接下来,在学习浓硫酸与非金属(如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由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课前他们做的探究实验——“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的过程与结论。让我们来听听梁子琳同学的汇报:“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探究性课题——‘检验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我们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产物是CO2、SO2和H2O,接着我们讨论用什么实验装置和药品[2]来检验这些产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尹康成同学说‘用石灰水检验CO2,石灰水会变浑浊,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品红溶液褪色,用无水CuSO4检验H2O,无水CuSO4变蓝色。’连嘉成同学说‘可是SO2也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啊。’邓嘉芬同学突然说‘品红溶液、石灰水都会挥发出水分,得先把水检验出来。’我们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在气体产生装置后先连接一个装有无水CuSO4的装置来检验产物中的水,接着连接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来检验SO2,接着连接装有KMnO4溶液的装置除去多余的SO2,并在后面再连接一个装有品红溶液的装置监控SO2是否除尽,最后连接装有石灰水的装置来检验CO2。我们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实验室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相应的仪器药品,我们组装好仪器开始实验,老师只在装浓硫酸时帮了一下手,其余由全部我们同学完成,实验很成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训练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最后顺利地完成实验。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收获颇多,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样的实验探究让我热血沸腾,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的奇妙性,我对化学更感兴趣了。”“特别是讨论时的思维交流,让我们明悟了更多,正如那一句话:我有的一种思想与你的一种思想交换,我们各自便有两种思想。”“整个实验过程我们都是亲身参与其中,再也不会觉得学习化学只是死记硬背公式那么乏味;探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需要自己亲自解决,这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最后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时,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希望今后能多搞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在演示“黑色的香肠实验”,并解释脱水原理后,给出信息:“清华大学学生刘某用浓硫酸泼动物园的熊事件,还有社会上及个别丧心病狂的人用浓硫酸伤害他人。”一方面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另一方面既教书有育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里品质。

本课归纳小结时,不仅要有知识归纳,还要点明本节课大家分享了活动小组实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由浓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从而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明确三维目标。

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笔者设计以下两个层次的课堂练习:一是巩固知识的练习; [练习1] 下列现象表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 ① 浓硫酸滴在纸上,纸变黑。___ _ ② 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 ③ 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 ④ 木炭放入热浓硫酸里有气体放出。____ ⑤ 铁、铝与冷浓硫酸不反应。____ [练习2] 下列几种气体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 B.H2 C.NH3 D.O2 E.Cl2 二是思维能力训练题。

[练习3]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请设计简单方法区别它们。(提示:本题是个开放性问题)练习3使本节课达到了又一个高潮,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达七种鉴别方法:密度法、黏度法、稀释法、露置法、氧化法、脱水法、钝化法。设计这道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生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3、分析与讨论

从本课例来看,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体现,即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如通过本节课学生要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一知识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有师生课堂上共同完成的实验探究、还有课外活动小组课外的实验探究汇报)的方法来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如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了快乐的学习气氛,通过一“浓”一“稀”硫酸与金属反应表现的性质差别,使学生感悟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三维目标的实施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从新课程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 创设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情景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即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兴趣、思维和想象;创设与学生新旧知识相联系能够激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如:本课通过创设“给学生制一只氢气球”的实验教学情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一教学情景既是对旧有知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回顾,又是学习新知识(浓硫酸的特性)的生长点,更是与稀硫酸相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疑点,对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浓硫酸强氧化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⑵ 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就是在操作探索中教给学生具有迁移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如本节课中尽管浓硫酸的性质教学不宜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出于安全考虑),但依然可以在课前由几名课外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然后让它们在课堂上汇报实验情况,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方法、结论和心得体会。

⑶ 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新课标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化学教学实际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用问题去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提出问题,让学生怦然心动;分析问题,让学生浮想联翩;解决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应用问题让学生妙不可言。

本课例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浓硫酸可以与Cu反应这一事实,而是提出问题:“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H2SO4反应吗?”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展开思路,浮想联翩,并在交流中拓宽思路,体验乐趣,激荡情感。本课例中在学生课外小组合作探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产物时,学生独立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后终于解决了问题,那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舒畅感,使学生无比兴奋,学生此时的情感是愉悦、自信的,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持久的探索欲望。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妙不可言的成就感,设计练习3无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上一篇:注射用醋酸奥曲肽说明书下一篇:sing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