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与改革观后感

2023-05-30

第一篇:作业设计与改革观后感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作业

中 学 化 学 教 学 改 革 与实践研 究 作 业 授 课 教 师:陈丽萍老师 学生:教育硕士李连友 学号:2008411501

2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本文就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活动实例分析予以阐明、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环节,原则,注意的问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不仅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加以强调,作为教学建设加以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本文就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理论依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初步的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研究青少年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要建构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者、探索创新者、情感发展的体验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在三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一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建构知识的意义;二要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论证;三要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反映事物尽量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授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

3、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

教学应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它与今天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蕴涵探究的学习活动模式。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如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

探究式学习是指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化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基本环节:

(一)提出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如观察、实验、阅读等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符合逻辑的猜想和假设。

(三)收集证据: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四)解释: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筛选、归类、设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五)评估: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

(六)交流与推广:用语言、文字、模型等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要能够解释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探究性活动包括以上的六个步骤,有的可能会有更多的环节,如在交流了探究结果后,又发现了新的证据,这时还需补充或重新解释等,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由上述某些步骤组成。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验证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学心理学认为:决定学习兴趣的内在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价值有多大,二是学习活动中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如在让学生探究铁的锈蚀和防护前,教师通过播放铁生锈而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录像,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发生在身边的铁生锈的事实和已知的防护知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2、问题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的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问题引入的方式很多,如可采用实验引入,通过日常生活观念与科学观念的矛盾引入,也可采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问题,也可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问题引入等。如在Na2O2性质的探究学习活动,可通过“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由趣生疑,由疑引探,最后获得知识。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不是通过学生事先得到问题的结论,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制作、查阅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设计。如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可设计成如下的探究过程:红墨水中滴入氯水,红墨水褪色:(1)提出问题:红墨水褪色为什么褪色,是氯水中哪些成份起作用了?(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氯水中的HCl;②可能是Cl2;③可能是ClO-;④可能是HClO;(3)设计实验:①将HCl溶液滴入红墨水中;②将干燥的氯气通入放盛有干燥布条的集气瓶中;③将Ca(ClO2)溶液滴入红墨水中;④在次氯酸钙溶液中滴入少量HCl溶液,再滴入红墨水;(4)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5)分析得出结论:在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份为HClO、ClO-。学生通过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同时体会了一定的成就感。

4、量力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难点的突破应是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目标过于容易,失去探究的魅力,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愿深入思考、不会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探究的要求过高,学生会失去探究兴趣和学习信心。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应用的知识技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要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应是经过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另外,还要关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探究方案将难以实行。因此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社区的条件,包括探究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施,教学工具,实验经验,活动空间,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等,使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案能成功实施。

5、合作性原则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从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的,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建构知识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假设,探究活动方案,收集信息的方法、角度、活动的体会和感受,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活动的设计时,应注意组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共享思维的成果,使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全面、准确。同学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用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在发展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和方法,交流探究性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己的探究成果。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发展科学体系的有力手段和工具。教育家施瓦布曾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科学方法最好、最有效的载体。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要及时地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阶段渗透观察、记录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设的方法,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泽推理等方法;在结论阶段渗透如何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及表达和交流的方法等。

2、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用一种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探究过程还是探究的结果都直接与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因此,强调探究学习不等于降低知识的作用。有人将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相比,认为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从探究过程看,两者之间确实只有内容和程度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但是,如果将这种质的相似性随意推广,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科学探究,忽视学生学习上的特点,是错误的。学生的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需要小结的,在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需要把获得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概括与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在后继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能排斥其他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要尽可能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完全靠探究性学习无法完成,且也没有必要,况且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除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外,还与所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易设计或通过探究性学习去获取。但这不意味着间接的知识学习就只有靠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大力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选择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会。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到各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当然,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

第二篇: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作业小论文

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2143093 齐天翔

从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 ,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荀子的“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 ;到近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梁启超的“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 ①。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1958年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由229所猛增到791所,在校生增加百分之三十;接着十年**,高等院校停招六年,研究生停招十二年;1978年回复高考;;再后来的院校合并以及“211工程”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兴地计划》 ②等等。不难看出,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想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就需要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创新。21世纪,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法制化等社会特征,这正日益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现代化也成为了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

(一)教育普及化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基本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但还远远不够,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先进国家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普及化,达到“有教无类”,确保人人都能受教育,这就不可避免的就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只有在教育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普及化的标准。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社会公平标准,如果教育都无法达到公平,谈何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又如何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处辉教授的报告《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尤为突出,教育性别不公平,教育城乡、地区不公平,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③。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也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普及不断的努力,50年代扫盲运动使广大工农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改革开放能力主义下的公平考试入学,1985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高校扩招等等④。要实现教育普及化就要实施教育改革。从政策、制度上保证教育普及的地位,为教育普及的具体实施提供法律基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缩小阶层收入差距;推进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及投入优化配置;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降低高中及大学收费标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经费原因而影响学业。从教育主体上反对教育产业化,坚持教育公益性;反对性别歧视;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性;改变人民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提倡全民受教育,全民学习。从教育方法上改革,从在学校中学习向在社会中学习改变,扩大教育人群,教育范畴,教育场所;从技能教育向道德教育发展,提高人民思想水平等等。

(二)教育国际化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全面交流的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地域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相互联系交流的障碍。整个人类世界从物质资源到知识资源上实现了一种合作发展的趋势,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叫做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这种合作交流方式向着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不断渗透,教育全球化趋势也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效果显著。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1年至2012年仅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增长23.1%,同时,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3万留学生来华留学,同比增长12.21%;教学资源跨国交流合作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政府依法批准及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780个⑤,这些机构的成功举办和项目的顺利开展,促成了我国国际化课程、教材、课件及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通过教育国际化,使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变革。

如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的改革发展?教育国际化改革发展包含了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多元化趋势,只有明确目标,改革方法,创造条件才能切实做到教育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开拓视野明确目标,系统研究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变革教育观念,将教育国际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教育向综合教育,全面培养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造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法;然后要为教育国际化努力创造条件,“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改革留学生引进渠道,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发展,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在国内积极发展外语教学,提过国民外语水平,促进国际交流。

(三)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表述,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它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⑥。 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就要改革、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一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其次就是加强教育内容现代化。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应当改革发展传统教育内容,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智力,更要发展他们的体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破教学范围的桎枯,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展到社会教育,人是社会中人,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发展和提高;改革学校学制、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标准等等。

最后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校舍与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提高教育手段方法、更新换代校舍、设备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倡教育优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就做出了很多优秀成绩。加大财政投入,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减免、公有企业拨款、鼓励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投入,鼓励民办教学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等等。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依旧是逐年提升。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改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都为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远程教育”、“电子教学”、“虚拟实验”等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说明教育现代化早已经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教育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深水区,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及资料:

①中国教育发展史,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7b321bc06137ee06eff91846.html ②教育改革历史,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57ad1d264b35eefdc8d3337a.html ③《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处辉。 ④《教育改革若干问题汇报》,吴国祥,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189674a804d2b160b4ec0b2.html ⑤《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搞笑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钟秉林,《高教研究参考》,西安翻译学院 高教所 评建办 教务处 主办,2013年第7期(总第54期)

⑥教育现代化,百度百科, http://baike.so.com/doc/6140068.html

第三篇:提问生成与设计作业

虽教学无定法,但教学贵在得法。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问,以使教师在课堂中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有趣,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提问无异于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反之,就会让学生处于“迷雾”之中,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学期我校组织教研活动,我听了位年轻的语文老师讲《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教师设计了些相关问题:你能简单描述一下乌鸦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本来这个问题;涉及得非常好,是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在听到问题时,纷纷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时间过于短暂,教师在三到五分钟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只有几位同学能够大概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陷入了沉闷。在回答时,学生由于准备的时间过于短暂,不能够系统的表述。教师应给以适当的肯定,然后慢慢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但是,这位年轻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总结了几句,就进行到了下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系统的认识。针对这次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我的建议是:

1、应根据书上插图制作动画视屏,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接受新知识。

2、设计课堂的提问时,应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性、阶段性。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应设计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就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多些思考的时间,在发现学生有为难情绪时,应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作业设计与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语文作业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在人们眼里都只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然而,在今天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作业观念和思路无疑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不能促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给予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的时候,何不独辟蹊径,来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作业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呢?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单一的作业形式有如“逆水行舟”。因此要让孩子对作业感兴趣。

一、体现因材施教的自主性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要求要明确。明确的目的性是引起和保持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作业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其效果越好。因而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作业”“要做什么作业”“能完成什么作业”是培养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关键。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我联系班级实际,针对学生的差异,适时设计“阶梯”作业,将作业设计成难、中、易三个层次的ABC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

上完《天窗》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题。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到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由于作业难度分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对作业的畏难情绪得到消除,从中树立起完成作业的信心;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优秀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型作业

兴趣是激发学生喜欢作业的内在动力,是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各种各样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丰富有趣的作业方式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型作业,能促进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实践型作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观察。如学了《繁星》一课后,让学生在晴朗的夜晚,抬头仰望星空,说说你看到些什么?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日记;在让学生写状物文章时,要求学生预先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做到有话可写;教学作文《我的妈妈》之前,布置学生回家细心留心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脾性爱好等,学会向生活要素材的方法;让学生写参观记时,先领着学生参观该处,做到亲眼目睹,从而写出真情实感。

2、课外阅读。其一,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学完《童子救城》一文后,让学生阅读《一座铜像》;再如学习《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空诚计》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其二,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3、动手操作。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祖国自然风光的图片,给图片写几句说明,参加班里举办的图片展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习完《鲁迅与时间》一课后,我让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制成卡片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4、表演剧本。学完《燕子使楚》一课为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认角色,表演课文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完成了作业,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分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大胆尝试的创意型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思想,要改革旧的作业方法,努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如学了《小白鸽》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你想不想让家乡的特产享誉全国,给家乡的人民带来更大的收入?请你为家乡的一种特产设计一份广告,可以加上适当的插图,再配上精彩的广告语。《上海火车站》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或句子有条理地说一段话。于是,我布置了以下作业:教室是伴我们学习成长的地方,你想不想把自己的教室变成帮助你学习成长的乐园?请你把教室四周的墙壁、空闲的角落利用起来,设计一下自己的教室环境(请你只列出提纲或简要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四、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

例如“三八妇女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来优化课外作业的设计,让课外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负担,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参考书目:

《关于提高小学生语文作业的质量和效益的几点做法》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龙源期刊网2010年第3期

第五篇:浅谈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设计包括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 作业的评价三个方面。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今天该设计什么作业, 又该怎么向学生说明作业的要求呢?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的行为。现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总结一下。

(一)作业内容的丰富化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作品。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中的有关故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另外还可以对精彩的文学名著进行续写和扩写,这使得学生必须更好地阅读原文,主动调用自己以往在电视、电影里见到的技法来编创,十分生动。

2、语文学习向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渗透。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活动,通过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雷锋的精神。如本学期举行的读一本好书;三八妇女节给母亲写一封信;为长辈、老师、同学做一件好事;为社区的环境卫生尽一份力等活动中,学生既从书本上汲取了知识的乳汁,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雷锋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加以引导,就可以写出佳作来。

3、语文学习同学生生活相融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在传统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了解清明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三八妇女节”期

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二)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要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改变作业态度,我想首先应从作业的形式着手。设计的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要将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多元的作业,与听、说、读、写、演等训练巡视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下面我把自己经常运用的几种作业形式分成几类:

1、读写积累类

这类作业有名篇名句的摘记,读书心得,时事新闻,课文的续写、仿写等,它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演说交际类

这类作业有演课本剧,看图说话,课文内容的补说、续说,优秀诗歌、散文等佳作的欣赏吟诵等。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续写《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在学完了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后,让学生排演成课本剧。如学了《两小儿辩日》后,让学生试着把这篇文章改成课本剧排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行二次创造。

3、操作类作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1)绘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习了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列举的民居,及课外资料学习补充,画一幅想象中的民居图,体会民居特色。

(2)动手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内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了《藏戏》,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具等。

(3)剪集编创。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延伸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可让学生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编辑专题手抄报,

给全班同学阅读或欣赏,扩大视野。

4、鉴赏类作业

鉴赏类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观赏资料及线索、背景介绍进行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如学了《藏戏》之后,让学生亲自欣赏藏戏;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推荐学生课外读《大地的儿子》;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是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在学完这样的课文后,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有联系的图片进行欣赏,然后开展相应的活动。学习了《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航天知识”的展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 作业过程的分层化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1、作业量的分层。

由于已有经验、智力、学习习惯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形成了差异。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我们尝试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作业不够认真或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比如巩固生字词的抄写,对平时记忆生字词较快的学生要求抄写一到两遍,对于平时听写错误较多的学生则适当增加遍数。这样,既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又对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作业难度分层设计。

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思想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如学了《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1)摘抄春节不同的时间人在干什么的句子

(2)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或小伙伴介绍北京的春节

(3)学习课文的写法,仿写一段话或几段话介绍我国的某个传统节日 这三道题一个比一个难度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完成。

(四)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无在评价策略上,要灵活地运用“多项评价,鼓励上进,一题多改,延时、协商”等做法。

1、变分数评价为短语评价。教师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尽量从儿童本身角度去看问题,注意儿童本身的智能特征,评价做到个性化。

2、变教师评价为多元评价。改革传统作业评价中教师为中心的作法,提倡师生共同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把教师评价、他评、自评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3、评价以鼓励为主。改革传统作业重点评价失误的作法,提倡成功评价,即重点评价学生作业的优点以保护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善于夸张,要把学生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夸大,让他们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二要勤于动笔,要及时写上鼓励的话,及时写出对学生作业的具体评价。

4、评价还应体现奖勤罚懒的原则。对那些肯动脑筋、刻苦钻研的同学,应多鼓励来保护他们那颗充满创新欲望的心。如对特别精彩的造句,可以在句子旁打了一个“☆”以资鼓励。

以上从几方面谈了自己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方面的心得。

上一篇: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大纲下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