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图案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针对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缺乏合适的教材与资源、教学模式较单一、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基于“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提出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采用“课程+”教学设计,突出“高阶性”;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现“创新性”;采用动态考核制度,反映“挑战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改革与图案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改革与图案设计论文 篇1: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基础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通过借鉴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相关研究,总结设计基础教学中数字化理念的渗透作用,论述了数字化时代下,艺术基础教学的教育特征以及目前的弊端,阐述了数字领域时代艺术设计的教学构想,且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加强现代科技与设计教育的融合,以期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现代化。通过数字化理念的借鉴,加强艺术设计中数字化教学的研究力度,探索出适合高校数字化时代的教学实践体系。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ACJYYB2011143)阶段性成果,负责人:谭陶

引言

近些年,各大高校不断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厚基础,宽适应,强能力”的指导原则,对基础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变革,但毕竟现代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较短,且与国际水平相逼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总体而言,我国所期冀的完整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体系仍未完善。现阶段,对于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统一并未达成一种共识,因此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教学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针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重新审定艺术设计基础所应包容的各个构成及内涵,实现传统设计基础教育向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这将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数字化时代的艺术教育

1、數字化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

对于数字化“设计”的概念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为形成完整统一的定论和具体的理论体系,各方对此评论不一,国际教育界对其具体成为以及学科相关的设定也有不同差异。日本有称“情报设计"、“界面设计"和“信息设计”的,美国和欧洲也有“传达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设计”、“媒体与虚拟现实设计"等。正因如此,也使得数字化的设计没有任何的束缚,可以使其按照自身的轨道自由发展。

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可追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并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1)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的第一个时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商用化的笔式绘图仪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利用此设备,使得一些简单的线框图形得以实现,但是这种笔也存在这自身的弊端,只能绘制直线而不能绘制曲线,直到六十年到中期及末期,随着计算机监视器和显示屏的商用化,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观。(2)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的第二个发展时期: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该段历史时期的数字化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三维空间以及动画设计领域。由此同时,随着新一代桌面出版系统、色彩摄影艺术,以及扫描仪硬软件技术的出现,数字化艺术所设计的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3)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90年代开始。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艺术发展的情况有了巨大的改观,个人计算机的性能以及功能的不断扩展,吸引了大量从事艺术设计的相关人员。尤其三维图形技术的发展,以及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

2、数字化设计的优越性

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来看,数字化设计作为运用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多媒体数字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是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它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相关设计人员的思维以及创作灵感,使原先用传统方法所不能实现的事情变得简单且具有现实价值,更使得先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事情,变得方便自如。计算机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便捷了人类从事设计活动的实践性,还改变了长时期以来所固定化了的传统设计模式,并且从本源上对人类设计的观点提出了变革,计算机所带来的新的视觉元素,表现方法等,彻底改变了设计领域的形态,设计更从此产生了深刻而丰富的变化。

二、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基础教育

1、我国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院校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专业基础课大多只设有素描、水粉(或水彩)和基础图案(或称图案基础)。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同益频繁,源于欧洲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经日本传入到中国,此后,在我国艺术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中又都先后增设了三大构成的科目,基础课程设置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独特的教学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图案设计、速写、风景写生、构成设计等。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是二到三个学期。下面以中央美术学院和江南大学为例,简要说明它们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设置。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于1950年4月由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之设计艺术系成立于1995年。其基础课程以造型基础、形式基础、思维训练为三大主干课程,以材料实验、下乡写生、综合训练、传统文化、摄影基础、人体速写为辅助课程,两者构成两个学期的基础课程构架,第三学期为自由选修课程,由一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加以选择,目前开出的选修课程有摄影基础、效果图训练、平面设计的本土化探索等。

2、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基础变革

包豪斯学院的设计理念一直是各个院校沿袭的典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设计不能脱离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当整个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前,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还需要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态势有所涉及,使得艺术与设计的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体现自身的引导作用,而并非是被动的去迎合社会需求。

鉴于技术对艺术的渗透,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主要强调的是绘画基础技能的培养,以提高现今高效率的工作模式。在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学习主要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训练及在掌握相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教育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为中心。

就当前就业市场,对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超过对传统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目前,市场急需大力引进不仅具有高水平的设计能力和精湛的计算机技术,而且更加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设计人才虽然掌握了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但由于设计教育没有按市场的发展及需求开设课程,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能面对和适应数字技术的工作,在激烈的市场中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

三、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构想与实践

1、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构想

当下,对数字化理解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设备更新、电子课件、多媒体展示等表面上,只是将传统教学理念披上了数字化的外套,使得作为单纯工具的数字化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最终或多或少的被作为本土的传统教育同化了或者湮没了,同时课程建构中不能充分体现数字化文化精神。

面对数字化时代对设计师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设计基础教育必须增加相应的数字化设计基础类课程,并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这种调整应当是根据数字化技术本身的特点及其在设计专业的应用特点来进行,决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就可以的,也不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类课程,而必须根据数字化设计的要求,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基础课程设置中,仍将素描、色彩、构成、电脑、计算机、艺术理论作为基础部的主体内容,但电脑辅助设计并不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而是对所有其他基础课程的“全方位的渗透”,这种渗透不是一种简单的1+1式电脑辅

助教学,更不是一种基础课与计算机并列式的教学,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的渗透。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掌握的既是某几个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电脑与设计的紧密结合,掌握在计算机时代的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从而将电脑辅助設计和数字化设计的思维渗透到人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去。

2、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实践

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使我们对于造型、色彩、构成语言和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设计基础教学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平面、一维空司中形式规律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殴训思维能力,正确处理好数技术同基础造型的关系。艺术创意与现代电脑科技的完荚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设计基础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紧密配合,神队设计基础和数字技术的互动渗透与有机结合上作更为深人的探讨,找到这二者结合的町操作方法和携F共进的教学模式。网络传媒对于每一个从事教学的老师也是一个学习与完善自己教学方法的一个途径。时代在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

总而言之,传统设计基础教育向数字设计基础教育的转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循序渐进的艰难的过程。从数字艺术设计基础性质的教学改革开始,以全面、系统、科学的专业发展思维来指导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结合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共同需求,结合设计师、教育工作者、政府等多方而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整个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其与国际的接轨。

四、小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字化艺术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加以融合,既要全面的体现出传统设计教育方式的内涵,又要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加以利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完善教育体制模式,创立适合学校教学特色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现有的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将数字化教育纳入设计基础教学中去,并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加强基础学科与国际的接轨、交流,吸取发达国家数字化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数字化艺术教育研究的力度,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设计基础教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方兴.数字化设计艺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1-8

[2]潘祖平.基础造型教育与研究.设计.2005(5):146一147

[3]李树.论设计基础课程的变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2):154-156

作者简介:谭陶,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讲师,硕士,从事艺术设计创意与教学研究。于雪,女,山东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广告学系教师,讲师,硕士,从事广告创意与设计研究。陈雪,女,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广告学系学生,从事广告策划与管理研究。

作者:谭陶 于雪 陈雪

教学改革与图案设计论文 篇2:

“金课”标准下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缺乏合适的教材与资源、教学模式较单一、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基于“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提出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采用“课程+”教学设计,突出“高阶性”;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现“创新性”;采用动态考核制度,反映“挑战度”。

【关键词】金课  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  高阶性  创新性  挑战度

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综合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是在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为满足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室内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置的。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类课程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创新力”体现不足,甚至出现设计元素张冠李戴、简单复制等现象,“水分”过多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与创新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金课”的标准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本文拟基于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探讨通过优化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程教学平台,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边学边做,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实施等处理问题基本思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辨析能力、决策能力、执行力等综合能力。

一、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适的教材与资源,学生设计深度受到限制

学生在进行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相关创作前,需系统了解传统民居、传统家具及传统纹样等地域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然而,目前该课程没有适合教材,市场上缺乏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地域性软装陈设设计书籍和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检索获取相关资源时,又面临资源不全面、内容难辨真伪等情况,难以搜集到合适的资源。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和资源,学生对地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理解有限,思维不够开阔,造成设计元素提取不到位或停留在形似阶段,设计深度不足,设计作品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较单一,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枯燥、单一的线下课堂,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而且需要借助网络实现自主安排学习。当前,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仍以线下教学为主,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线上教学由于相关课程及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往往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当前,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成果表现上,课程评价也是侧重于结果考核,主要对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课程作品等做出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缺乏递进性和动态性,学生参与度低。在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下,部分学生甚至养成课程结束前一周集中赶作业的情况,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二、地域性主題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采用“课程+”教学设计,突出“高阶性”

“金课”标准中的“高阶性”是指将知识点、能力点及素质培养有机融合,侧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达到“高阶性”标准,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可采用“课程+科研”“课程+项目”“课程+赛事”等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并根据项目任务、科研或赛事要求开展教学。

以“课程+项目”为例,根据真实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步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根据知识、技能之间的黏度,归纳出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阶段性任务设置,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完成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阶段性成果由导师团队审核通过后方能继续推进,从而以任务使命感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主探究兴趣,提高学生任务执行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依据设计师项目设计的工作流程,归纳出方案调研、设计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和方案汇报五个典型阶段;其次,归纳出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执行力、归纳总结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然后,将两个步骤的两条脉络融合,以工作流程五个阶段为序,结合完成五个阶段任务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构建五个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确保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一致。五个教学模块中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由初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由理论到实践呈递进关系进行设计。

接下来,将课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点进行细化、量化。首先,地域性主题表现与配饰设计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定位根据五个阶段解决问题所需具备的知识进行细分:其一,方案调研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资料收集内容、辨析判断、调研手段和方法等,主要技能点包括资料组织、排版能力、ppt软件应用等。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根据实际项目(科研、赛事等)信息确定资料收集内容,根据项目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和手段等。其二,设计分析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资料分析方法、创新方法、功能分析及定位、风格定位、元素提炼等,主要技能点包括分析图纸表现、辨析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该阶段主要让学生根据前一阶段的资料做出相应的设计定位,包括风格定位、功能定位、方案构思等。其三,方案设计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空间处理方法、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市场要求、材料肌理、色彩设计等,主要技能点包括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该阶段主要让学生根据前一阶段的成果完成空间、家具或软配等方案设计,并完成相应的图纸绘制。其四,方案实施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传统工艺、传统构造、现代工艺与构造等相关知识,技能点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构造等。该阶段主要让学生根据前一阶段施工图纸选择适合的工艺、构造,完成相应的实物制作。其五,方案汇报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方案排版设计等,主要技能点包括方案汇报能力、成果展现等。该阶段主要是学生向导师团汇报作业成果,并展示作业成果。其次,素质目标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团队协作、沟通、组织、管理等能力素质,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体现“创新性”

开放式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创新性”。

开放式课堂可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课程教学平台,组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课程教学师资团队来实现。首先,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式课程教学平台,以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其次,组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课程教学师资团队,由校内外教师根据课程阶段进度按各自专长安排授课、开展指导。具体实施中,由专任教师总体推进,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需求,协调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进行教学安排,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学生以2~3人自主组成设计小组,小组成员进行详细分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教学方面,根据教学设计中的五个教学模块分别按照五个阶段进行。例如,方案调研阶段,学生要对传统民族图案、色彩及寓意等资料进行收集,此环节就由非遗传承人主导、专任教师协助指导;学生还需要对软装市场、市场需求、设计趋势等进行市场调研,此环节则由设计师主导、专任教师协助完成。设计分析阶段,学生需要了解设计分析方法、创新方法及相应图纸绘制等相关知识及技能,此阶段以专任教师为主导,负责线下具体教学工作推进、教学示范及答疑解惑,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为辅,以线上教学形式负责学生的答疑工作。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相应规范、制图标准、方案表达及样板制作等知识和技能,此阶段教学组织以专业教师为主导,负责线下教学推进,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为辅,以线上教学形式负责学生的答疑工作。方案汇报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线上教学形式进行汇报,线下进行作品展示,此阶段全体导师根据课程目标对学生作品提出相应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全程负责项目的组织及推进,促进非遗传承人、企业设计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课程的运行及教学质量。

上述线上线下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见图2),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加强了学生与教师、设计师及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地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大大提高了互动的时效性。

(三)采用动态考核制度,反映“挑战度”

笔者认为,金课中的“挑战度”标准是指课程设计要具有一定难度。由此,前文已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工作流程,构建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课程教学模块,相应地,还需要采用与课程模块相匹配的动态考核制度(具体见图3)。动态考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挑战的“通关”闸口,引導并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斗志,反映了课程的“挑战度”。

动态考核即阶段性考核,不同于在学习结束后才进行统一评价的传统评价方式,其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动态考核能促使学生对该阶段学习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体的考核方式如下:在方案调研、设计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和方案汇报五大教学模块学习完成后均设置一次课程考核,学生通过导师群审定通过后方能进行下一模块学习。

引入动态考核后,学生成绩结构包含动态考核成绩、成果考核成绩两个部分。其中动态考核成绩包含五个教学模块的阶段成绩,占总分的60%;成果考核成绩是对作业完成的效果决定,占总分的40%。这种动态的进阶式的评价体系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改革效果良好,课程学习过程、课程教学成果得到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的肯定,他们认为课程内容直接对应岗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相对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也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及技艺了解深度仍不够,造成方案反复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度;二是民族图案图形、图形文化等相关教学资源片段化,系统性不强,影响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此,未来可考虑联合非遗传承人及设计师编制课程教学资源库,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储备,助推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2]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6).

[3]王玉玺.知识为凭·能力为用·素质为本——现代教育的三个境界断想[J].内蒙古教育,2006(3).

[4]毕杨,杨晓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标“金课”标准实现“数字 信号处理”课程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33).

[5]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作者:黄芳

教学改革与图案设计论文 篇3:

高职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在近三年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推动下,通过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企业项目为教学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简析高职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化课程;课程体系

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其工艺设计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构建高职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综合考虑,将岗位需求、地方经济因素以及学院本身的特色考虑在内,用科学的、发展的动态观念来构建高职陶瓷课程相关体系。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办学近三年来,学院努力将其打造成福建陶瓷行业发展的人才摇篮。在这一过程中,学院以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逐步探索构建“工学结合、大师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配套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与原则

(一)依据

社会对陶瓷生产工作者有着较高职业要求,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老师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企业开展岗位调研,构建以陶瓷设计为根基、以提高技能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表现形式的陶瓷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学院注重对实践能力的锻炼,突出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陶瓷作为中国古老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其课程培训设计中,可适当加入新思维的培训,让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交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原则

1.差异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中曾写道:“所有大学开设的课程都是存在差异性的。”陶瓷设计与工艺课程也是如此,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在对该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也不应该照搬其他学校,而必须考虑到学校本身特色,使课程体系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将建窑建盏的制作技艺融入到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还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鉴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独特性,它与机械、设计以及美术等相关科目存在交叉性,要求陶瓷学习者有着丰富的知识,因此,在陶瓷课程设计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学科拓展性。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信息时代和现代生产条件的课程与内容,从而形成适合职业教育的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内容现代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架构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架构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各课程的功能和定位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一,职业基础课程包含陶瓷基础理论知识、陶瓷工艺基础操作技能,这些基础课程的设置除了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外,也能很好地服务于职业核心课程。第二,职业基础课程是学生由综合发展向专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能够为后期专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职业核心课程则属于学生成长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阶段。第三,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不仅要重视核心课程,还需要认真对待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充分挖掘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发展层次的学生的潜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学院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的实施全部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来实现,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学各环节中受益,提升陶瓷设计水平。学院教授内容以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让学生学会建立陶瓷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学院传授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符,大幅度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工学结合的目的。

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并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陶艺拉坯成型》教学时,先从“小件器物的拉制”着手,避免因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太杂,而给教学组织带来困难。

(二)课程设置

通识文化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

职业基础课程开设《中国陶瓷史》《设计基础》《陶瓷装饰基础》《陶瓷设计基础》《图案》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后期职业核心课程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一定的陶瓷产品设计能力和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陶瓷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陶瓷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高度重视职业核心课程的开设,专门邀请了陶瓷行业相关专业人士参与该课程的设计,紧密围绕陶瓷产业的工艺与发展的特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参照陶瓷领域相关标准,以社会公布的三级陶瓷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为基础,梳理出学院陶瓷专业的岗位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8门职业核心课程。分别为:1.《陶艺拉坯成型》主要讲授拉坯的基本技法及有关拉坯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根据规定的尺寸拉、修制一些器皿,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后期其他相关专业课程開展奠定基础。2.《陶瓷泥条成型》主要明确泥条成型技法课程的重要意义,掌握不同的泥条成型方法,掌握传统泥条成型方法对陶瓷造型的影响,使学生对泥条成形技法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法知识进行创作。3.《陶艺泥板成型》主要明确泥板成型技法的重要意义,掌握不同的泥板成型方法,掌握传统泥板成型方法对设计陶瓷产生的效果,让学生综合掌握陶艺泥板成形技法,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4.《陶艺模具成型》主要掌握模具制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利用石膏进行造型设计、制作,为装饰陶艺创作、室内外陶艺创作、综合材料构成课、建筑与陶艺等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5.《陶艺釉下彩绘装饰》主要讲授传统青花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6.《陶瓷釉上彩绘装饰》主要讲授新彩装饰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工艺美术特征,熟练掌握装饰技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法,创作出艺术个性鲜明、富有东方文化特征的陶瓷作品的能力。7.《陶瓷首饰的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服饰配件的设计基本原则,明确陶瓷服饰配件的市场价值与发展的意义;运用陶瓷材料各种成型方法,深入理解现代生活中的服饰配件对陶瓷材料的要求;了解市场需求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陶艺创作技能,以展现个性为设计要旨,结合材料工艺、材质特性进行佩饰的设计与创作。8.《陶艺创作》主要讲授培养学生对粘土特性的掌握,增强徒手制作的能力,开发富有创意的陶艺语汇。

为响应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学院在设计陶瓷相关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兴趣与特长,将其融入教学课程中。尤其是与陶瓷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艺术品鉴赏课程以及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够辅助学生进行陶瓷专业的学习,还能够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对后期学生步入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全程双师、大师引领”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程双导师授课制度,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的大师共同承担课程。学院聘请国家拉坯技能大师占绍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许家有来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形成现代师徒制;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活学活用融于实践中,从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方法上可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设计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真实案例式教学方法带动陶瓷理论基础知识和工艺操作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加大了对专业实践的重视,在实际授课中,不单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围绕实际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用理论知识,让其在完成具体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专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注重学生发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一体,授课过程中,往往选取近期企业组织开发的项目,然后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专业能力培养途径,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工学结合手段,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从而掌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带动学生对设计方案制作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法的学习,通过参观市场、企业、设计公司(机构)、国内外其他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国际著名商品品牌的门户网站等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感性认识,整合教育资源,聘请知名设计师、能工巧匠参与课程教学,共同培养学生。

教师上课过程中,要重视“教”与“学”间的互动,如以典型陶瓷项目为案例,陶瓷项目既可以来自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可以是教师命题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陶瓷工艺制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上课过程中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传递出要讲授的重点。可以建立一个教学团队,将校内与校外结合,设计与工艺结合,避免出现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盲点。同时,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单独性培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诉求。

(三)教学评价、考核

对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的评价要摒弃传统的考评方式,加大对学院实践环节的考核,综合學生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完成程度、阶段测评成果,给出全面、综合性评价。考核采取百分制形式,其中,60分以上为及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评价过程严格参考授课目标,设计出各阶段的合理权重。

针对学生成绩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1.目标性评价:根据陶瓷产品设计所具有的特点选择评价项目,观察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表现,结合最初制定的授课目标以及项目标准,客观给出学生的实际得分。

2.阶段性评价:依据项目实际要求,观测学生在任务阶段的表现,给出合理分值。在该阶段评分过程中,需要观测学生成长表现,认真记录学生任务开始与结束中间的表现,分析其自我调节能力、适应任务能力。

3.多元性评价: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师也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生性格的引导。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真正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活学活用于实践中。对于个性比较独特的学生,不能一味压制,而是应该因材施教。作业评分指的是学生个人评分,没有固定评分标准,但是,学生必须讲述评分的理由,剖析作业存在的闪光点与缺点。评分形式可以是自我评分,也可以是学生互换评分。这种评分方式的优点是让学生参与到作品中来,加大学生的积极性。

4.校企结合评价:校企结合评价指的是学校邀请社会专家与本校老师组成评审团,综合给出评价。校企结合评价的标准不仅包含学校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参照企业实际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在评价过程中,能够真实发现学生的专业素养,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结 语

近年来,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在学院专业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陶瓷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递进与贯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培养出来一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受到了社会与企业的一致认可,避免了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脱轨现象的发生。当然,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成果,在探索中不断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2]赵连瑞,晋秀波.关于优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8).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4]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5]王一伟.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6]许平,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8(S1).

[7]王顺根,付娟.以人为本: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完善[J].机械职业教育,2010(8).

[8]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李清

上一篇:材料出入库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房地产案件调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