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如何发展特色产业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如何发展特色产业

关于如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在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和发挥应有作用,结合金石镇实际,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金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成效

金石镇是一个传统型的农业乡镇,全镇人口36700人、劳力19000多人,耕地13251亩。同我市众多的农业型乡镇一样,农业产业结

构多年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慢。长株潭一体化以来,为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在上级的引

导、支持下,金石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设施农业为主攻,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长株潭的“茶篮子、花园子”。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确立了改造传统农业(水稻、牲猪)、壮大新兴产业(油荣、玉米、蔬菜、畜禽饲养)、发展特色产业(金银花、晒黄烟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倾全镇之力,催生和壮大具有市场优势和发展

前景的农业支柱

产业、产品/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新的局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镇水稻面积31000亩,建立了石坝、文星、益民三村连片

1000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油荣种植面积9500亩,建立了月形油茶300

亩连片示范区,蔬茱面积4000亩,玉米种植面积1000亩,新开发金银花种植800亩、晒黄烟500亩。苗木800亩,有石坝生态科技园规模特色农产品基础不断壮大,其主要品种有玉兰、桂花、罗汉松等·生猪出栏14.

5万头,禽20000羽,全镇新增规模养殖火户14户,小型养殖户60户,农户养殖产

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

15亿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金石镇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金石镇发展经济的需要。

金石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10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

15亿元,井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

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

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油茶、金银

花、晒黄烟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长韶娄高速公路的修建等,金石镇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好的变化,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心,坚持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

争优“红五星”工程等活动,同时,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

组织进行村党支部负责人届中考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二)筛选与论证产业发展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展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

0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镇党委、政府,把寻求和发现产业项目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依

据镇情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

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

(三)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镇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组织村干部、农户代表到外地考察,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热情,使之逐步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四)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水利、银信、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好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

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

销组织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让其对全镇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镇党委、政府适时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

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几年来的结构调整虽然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从根本解决。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结

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产业结构

调整的进程。

另一方面,受传统社会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难以接受政府产业结构

调整的信息,小农意识使他们窃于探索、不敢冒风险。同时,文化

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信息灵敏、择业观念强、敢于尝试风险的

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务农的主力军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妇女,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这些人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淡薄,导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结构与市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二)农产品品种单一,质景不高。

从目前来看,我镇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逐步趋于雷同,经济作物的种植仅停留在油茶、油茶、金银花等几类上,无法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生产分散,缺乏规模。

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多个分散经营的农户,势单力薄,缺乏规模,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现代农业规模效益,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四)加工流通路径未建立。

全镇仅有油茶加工、销售公司一家,农产品生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缺乏加工环节,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民收入依然微薄。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不少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当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有所减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规划与科学管理。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承载能力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重点,切实解决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棚、节水灌溉等生产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

提高抗风险能力农民合作组织是联接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户和企业的联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结构调研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尤其是规模大户组建各类协会,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充分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融人市场,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

收入。

(三)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围绕提高重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条龙”型经济,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提高经济价值,进入流通领域。按照“孵化培育一批,择优扶持一批,扶强做大一批”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上级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优质粮、肉猪、油茶、金银花、蔬菜、苗木等产

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产业

结构调整。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兴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规范化水平。

(四)推进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把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入股、出租、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

优化种养结构,打造特色经济品牌,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同时,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把油茶、肉猪加工业培育成我镇农业主导产业。

(五)加快新型农民培训

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不断探索现代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以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为平台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突出进行种植、设施农业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第二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发展藤编业富民富村情况调查

水井村地处南郑县以南17公里的浅山丘陵地带,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450户,总人口1450人,有耕地面积585亩,人均耕地0.4亩。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山区优势,把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藤编业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现已形成了一个由龙头支撑、大户带动、农户参与、产供销一体的藤编工艺品生产基地。2005年全村藤编工艺品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极大地促进了村民就业和增收,为构建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定的产业基础。

“一花”引来“百花开”

水井村的藤编业起源于70年代初期。最初由该村村民李汉福从四川引进藤编技术,带领5户村民编织藤椅。随着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村两委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决定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把藤编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人人学技艺、户户搞藤编,建设藤编工艺品专业村。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藤编工艺品这个家庭“小副业”发展成为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村民的“摇钱树”。现在全村从事藤编工艺品生产的专业户380户、从业人数750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总劳动力的84%和85%,其中专业 -1-

大户16户、专业公司3个,被县政府授予“藤编专业村”称号,被省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促进局授予民俗工艺品“十大旗帜村”称号,成为全市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促协作抓销售搭建创业致富平台

为了促进该村藤编业快速发展,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对农户逐户分析,针对各自情况,落实村委会成员工作责任,实行包户责任制。同时要求党员带头创业、率先致富,开展“一帮一”“一带三”活动。全村32名干部、党员和大户共落实帮扶对象75户,协调资金10余万元,帮助购进原料500吨,累计帮助销售产品2000万元套(件),使全村村民都学起来、干起来、富起来。为了提升藤编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村委会成立了“藤编协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建立了销售网络,在村内组织了15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还在汉中及西北地区开辟了3个专业市场,把小山村的藤编工艺品推向市场,走出国门。藤编工艺品现销售西北12个城市和日本、美国、荷兰、英国及东南亚各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580万元。

抓技术促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增强藤编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黄官镇政府组织技术培训50场(次),接受培训2000多人(次)。还组织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引进外地的能工巧匠到水井村传授技术,进行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现在,全村已由过去的手工生产转为半机械化生产,产品由原 -2-

来单一的藤椅发展到精编藤桌、凳、茶几、屏风、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花色也发展到菊花、胡椒眼、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仙女散花等100多种工艺品。“龙凤藤编厂”聘请浙江师傅开发的精品,有的一套价值上万元,成为高档市场和外销的主打产品。通过有效组织、培训技术、开拓市场等措施,水井村的藤编业实现了“三个转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以大户牵头,典型引路,形成公司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大力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三是由分散销售向联合销售转变。组建专业销售队伍,不断开发新市场。通过“三个转变”,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实现了产品增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水井村藤编业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该村四组的余德忠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去年实现产值16万元,其中藤编工艺品860套(件),产值12万元,纯收入达到5.8万元。藤编大户郑富学,仅去年就编藤椅800套(件),产值10万元,纯收入3万元,他还帮助郑富礼去年生产藤椅150套(件),实现产值5.5万元,纯收入达到2万元。

建设新农村,旧貌换新颜

藤编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点,也使水井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按照新农村规划的要求,分别对村内主干道及人行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对村内住户的房屋实施了饰面改造。截止目前,已累 -3-

计投资64.2万元,打通新村内长730米的街面水泥路,完成人行道硬化4125平方米,粉饰刷新房屋73户280余间,砌筑挡墙护坡230米。建成公共休闲绿地两处,约350平方米,安装路灯21盏。全村有360户新建楼房1100间,占总农户的80%以上。农户住宅内供水、排水、有线电视、卫生厕所等设施齐全。一个村容整洁、村民富裕、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正在水井村形成。(市乡企局李毅)

-4 -

第三篇:南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南郑围绕稳粮、强牧、兴茶、优烟、扩菜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茶叶、生猪、蔬菜、烤烟等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去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0247亩,茶园总面积达9.84万亩,生产茶叶4250吨,实现产值4.3亿元;生猪产业以规模养殖场和母猪专业村建设为龙头,生猪强村大户蓬勃发展,万头规模养殖场总数达10户,发展母猪专业村15个,培育年出栏5—99头适度规模户3237户,100头以上大户399户,今年一季度全县生猪出栏25.25万头;加快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设施蔬菜6000亩;种植烤烟2.25万亩,预计实现烤烟产量4.06万担,实现产值3200万元。

第四篇:**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县农业水利局

**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人口少,土地多,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因此,对**区

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制约“瓶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对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07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01年

第五篇: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岭前镇峪口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发展“一村一品” 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平台,是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会议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科学规划建设,特制订“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峪口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岭前镇镇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辖4个村民小组,312户,1105人。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苹果种植1800亩,人均1.3亩,苹果平均每亩收入5100元,当地苹果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利用水资源充足,加快发展养殖业,目前各类养殖户200户,猪羊存栏1800多头、养鸡3500只,规模养殖户5个,利用丰富有机肥源,建成沼气池300口,初步形成“果、畜、沼”良好生态园生产模式。现有果业专业合作社1个,果农协会1个,从事果业技术推广的持证农民技术员25名,果品销售经纪人26人,年销果品2000吨以上。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很高,果园管理技术规范,村两委会一班人积极探索,思路明确,为“一村一品”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 1 -

近年来,我村依托苹果优生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苹果产业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以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强化果园管理,狠抓结构调整,建全服务体系,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产业”为指导, 按照“增优生、稳适生、减次生”的原则,坚持“大量发展早熟,适度发展中、晚熟,增加晚熟”的思路,努力加快苹果产业的开发步伐,使我村果业区域布局得到了优化,品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5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仅果业一项收入50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90%。

我村围绕苹果产业发展,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注册成立了岭前镇种家福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完善了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等制度,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果农专业合作社在苗木提供、病虫防治、果品销售、信息服务等方面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深受果农欢迎。目前,电脑购置及互联网宽带接入工作正在积极的筹备和协调之中,即将实现及时发布果业产销信息,在生产、销售关键时期,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供求信息服务,为果品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果农协会作用,扩展带动全镇果业发展,同时积极加快中早熟新品种更新换代,尽大量地增加果农收入,使我村苹果产

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苹果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扶持力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组织化程度差,市场不规范;

(三)品种结构单一;

(四)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低。

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1、改善配套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发挥两委会和果农协会作用,以发展“一村一品”为契机,进村入户做工作,通过算帐、对比,果农现场说教等办法,让果农打消思想顾虑,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改良新品种。以品种结构调整为抓手,准备从2011年起,分批对全村老果园进行示范改造,改良品种,提高授粉率。三年内发展早熟品种示范园150亩,中熟品种粉红女士100亩;改良树种450亩,新增种植面积110亩。

改善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完善渠井双灌,计划新铺设主管道1.1km,完善二支渠二级抽水设施、配套渠系2600m,完成800亩节水灌溉,硬化果区田间道路1900m,配套绿化。建设450亩防雹网示范试验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产业损失,总结完善防雹试验区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提高无公害,打造绿色无公害苹果。力争三年苹果套袋

优袋率达到90%以上,果品商品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优果率从70%提高到85%,五年全部实现绿色果品生产。

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以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依托,邀请县果业局科技人员,省果树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果园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达到每个生产季节和重点管理季节培训一次,以实现适时指导,提高果农种植水平。进一步协商签订与陕西省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联合建设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借助西农苹果试验站的技术力量,依托镇苹果服务站,建立统防统治专业队。每年安排两次外出学习时间,学习技术,学习经验。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今后争取在推广防雹网、诱虫灯、反光膜等新技术的同时,90%的果园实施果园种草,新增家畜400头,建设沼气池80口,在现有“果、畜、沼”模式下积极推广“果、草、畜、沼、肥”五配套模式,生态果园果树下种草,草养猪,猪圈旁建沼气池,沼气照明做饭,沼气渣作为无机肥可上果树,沼液也可作为叶面肥直接喷施果树,既节省肥料支出,又能确保果品绿色安全,大大提高优果率。

在所有果园中,大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特别是对老园,以彻底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并对品质不优的果园进行置换,对于果园大量盲目的施肥,进行全面指导,科学、合理

施肥,增加有机农家肥的使用,在病虫防治中,积极推广果袋套袋,针对虫病的生活习性,加强生物防治,防止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4、服务体系及产业化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注册网站,完善产销信息传输系统。全方位宣传我村苹果优质各项指标和四季无公害管理,建立峪口村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在原有供销市场上积极开拓省市各级市场,积极参加全国各地苹果展销会,利用专业合作社优势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对接,逐步探索“果农-专业合作社-超市”的供销模式,这样大大提高果农收入。申请注册苹果商标,进行初级包装,完善果品贮藏设施,提高果品贮藏科技含量,力争2013年建成储量2000吨冷库一个,新建两座标准化苹果展销厅,推动产业链条的紧密和拉长。根据全镇乃至全县果树发展现状,当务之急成立加工原料基地,逐步引导加工企业进行发展精深,加大提高生产效益,提升产业层次。举办苹果文化相关活动,催生旅游产业,开办农家乐,到十二五末全村建立观光示范园100亩。

5、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投入

我村在资金筹措方面,将采取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业务部门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信用社贷款支持,群众自筹等多方渠道加大对“一村一品”苹果产业的投入。

四、发展目标:

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提高我村的苹果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苹果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格局,实现我村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到2014年,经过三年努力,力增新品种、新技术于一体的现代果业示范园达到1000亩;果业产业覆盖率达到全村的90%,优果率达到90%以上,亩均产值达到8000元;建立中早熟苹果基地,注册苹果商标,修建2000吨冷藏库1个,300㎡果品展销厅2个,使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000元,力争使峪口村苹果生产水平到2014年基本实现全市果业科技展示第一村。到十二五末引进苹果深加工企业1个,初步形成产业链,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真正使我村成为高标准“一村一品”苹果产业名牌村。

上一篇:农村建房用地审批条件下一篇:农村党员队伍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