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

2024-04-15

师说导学案(共6篇)

篇1:师说导学案

编号:3——09编制人:慕乾财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 年4月日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师说》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扎实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②反复诵读,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预习导学,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展示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并借助“教材助读”,基本理解文章大意,能准确诵读和断句。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012级高一学年(慕乾财)

生无所息,学无止境。(浩化学校导学案)

二、了解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 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 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三、文体知识

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 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 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四、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等),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五、整体感知

1、根据下列步骤理解文章大意。

(1)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答:。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无所息,学无止境。(浩化学校导学案)。

③今之众人。..

(2)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将“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②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是怎样做的? 答:。③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答:。

2、勾画重点语句,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第一段:。第一段:。第一段:。

3、本文的中心论是什么?

答:。

Ⅱ预习自测(组长批,教师阅,学生改错。)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师说.()游说.()句读.()六艺经传.(谄.()媚不拘.()于时或不.焉()贻.()之谀.()郯.()子苌.()弘老聃.()李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及今义。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④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韩愈,字,(朝代)散文家、诗人,他与 共同倡导的 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体改革运动。

(2)、《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著作,“传”是。5.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1)

也,夫

其年

乎?

故,。(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6.将下面《师说》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探究案】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文中提出的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答:。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答:。

3、作为一篇论说文,本文是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句子翻译及赏析(请翻译下面句子,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这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地位?

翻译:

赏析: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提示:本句论述了什么?

翻译:

赏析: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生无所息,学无止境。(浩化学校导学案)

提示:本句和论点的关系如何?

翻译:

赏析:。

4、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做赏析。精句: 赏析:

探究点二提炼概括

1、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

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

2、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

关系?文章有没有这样的表示? 答:。

探究点三赏析评价

1.有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答:。

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

Ⅲ拓展提升训练:为课文补充能为中心论点服务的素材。Ⅳ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岂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谕盛:大,高 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作《师说》以贻.之贻.

笑大方

3、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生无所息,学无止境。(浩化学校导学案)

5、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教师的职能是什么?

答:。(2)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答:。(3)作者引用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

Ⅴ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课堂小结:本文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有积极进步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人也有着非同导常的重要影响。

篇2:师说导学案

一、信息链接

1、龙的精神: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元明清后,建共和国,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

2、散文诗: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独立的文学形式,从形式上看,它近于一些短小的抒情散文,形散神不散,不讲究押韵;又具备诗歌的想象力和美感。

二、课文阅读四步曲:

1、认真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并记下来,把不会写的字词在预习本上多写两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写出每一小节的意思。)

4、练习背诵诗歌。

三、预习自测

1、识记本课生字并按常规组词在书上,然后默写一遍,给家长批改。

2、比一比,再组词。

觉()捞()宵()搅()涝()霄()喜()震()壁()嘉()振()譬()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呼()唤()崇山()()腾()驾()直冲()()()()而下()()而过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2)指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3)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5、填空: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文章把中国比作()。

2、奶奶告诉我龙是(),爷爷告诉我龙是(),爸爸告诉我龙是(),妈妈告诉我龙是()老师告诉我龙是(),我告诉大家龙是()。

四、我思考,初探究:

1、奶奶爷爷说的龙和爸爸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为什么?

2、写一写:

(1)改写第5节的第二、四、六行(用铅笔写在书上)。

(2)你对龙有哪些新的认识?仿照诗歌第六小节的形式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大人们这样说》教案

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歌颂龙所象征的精神的诗歌,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落笔,赞美龙,就是赞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美好前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教学不应片面理解龙怎样,而应该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龙文化,感受今天中华巨龙腾飞的气势。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龙文化,感受今天中华巨龙腾飞的气势。教学过程 : 课前三分钟:

小组竞说龙的俗语、谚语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带给你一段精彩的视频(舞龙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5NDM0MDYw.html 请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形容一下这场表演以及你的感受吗?

是呀,中国人喜欢热闹、喜庆,在农历新年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舞龙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身边的龙。

二、预习检测:

1、朗读检测。

2、生字词检测,并听写。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文章把中国比作()。

(2)奶奶告诉我龙是(),爷爷告诉我龙是(),爸爸告诉我龙是(),妈妈告诉我龙是()老师告诉我龙是(),我告诉大家龙是()。

三、重点品析,深入探究。

1、奶奶爷爷说的龙和爸爸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为什么?(1)奶奶心目中的龙是怎样的?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边、她相信龙的真实存在)

(2)爷爷心目中的龙是怎样的?

(腾空而去,留下足迹、他相信龙曾经存在)

(3)你相信龙的真实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吗?你也来谈谈对龙的理解。(龙只是一种精神。龙是中国人的象征。:龙很威猛,代表中国人的形象。龙是中国人崇拜的一种图腾。)

(4)老师很赞同你们的见解,是呀,龙这种动物并非真实存在,但是我们仿佛又可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它,让我们为之鼓舞;它,让我们为之骄傲,它,让我们心潮澎湃。(音乐响起,听歌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zNTUyNzI0.html(5)爸爸是怎样说的?(生不由自主地念起了爸爸说的话)师再激发:看到这雄伟的万里长城,你激动吗?看到这崇山峻岭中飞舞的万里长城,你骄傲吗?孩子们,再读一读吧?(生激情朗读)

(6)妈妈又在哪里发现了龙呢?(生:长江三峡、京九线上的列车、西昌基地的火箭)

师:让我们随着妈妈的讲解跟随龙的足迹。(播放视频)

http://(师读京九列车呼啸部分)

http://(师读火箭升空部分)你对哪段视频最感兴趣,为什么,和你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享一下吧。

2、改写第5节的第二、四、六行,并交流。

3、你对龙有哪些新的认识?仿照诗歌第六小节的形式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四、借助文中老师的话,总结升华 请告诉老师祖国人民取得这么瞩目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拼搏、不怕困难。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不断进取、锐志创新……)

师:对呀,这就是龙的精神。龙的气魄,凭着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魄,我们的祖国必将越来越强大,它将(生:跃出东海,搏击万里长空;迎接旭日东升。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震惊。)

篇3:师说导学案

一、目标设计偏于繁杂

学习目标依教学内容与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量当、实用。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 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学习目标应是相当“有限”的。少则得, 多则惑。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对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1在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中, 教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共确立了以下9个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二氧化碳, 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 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 学会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 经过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严谨的思维; (2) 通过用紫色石蕊试纸来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 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 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粗略统计, 以上设计中, 抽象目标达到5个。显然, 这样的目标设计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讲, 既不便于他们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也不利于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即便是教者, 本身也不易抓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做到在课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在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时, 教者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混杂在一起, 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行为动词的主体, 说明教者主观仍没有从“以师为中心”走向“以生为中心”, 实现从“教案”到“导学案”的真实转变。

回眸再看, 上述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 (2) 、 (3) 和过程与方法中的 (1) 形如“胶水”, 无论哪节课都可以粘上一点。广义“知识”常分为两大类:外显的知识;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前者, 可以言传;后者, 难以言传, 多为意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属隐含的经验类知识, 是教学的“长期目标”和“隐性目标”, 只能融入、渗透在教学之中。笔者认为,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不必硬性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写出一定数量和须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形式主义的贴太多的标签, 实际教学也必然无法高效。

二、活动设计过于多密

课堂活动是教学体现课标精神的有效载体, 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素。在这种背景下, 积极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并利用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追求。

案例2对“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课题设计教学, 教师先后设计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倾倒、水溶性探究、与水反应 (醋酸滴花、清水浇花、气吞紫花、热风吹花) 、与石灰水反应等11个实验, 力求实现每个 (有时多个) 实验对应二氧化碳一种性质, 以突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主旨和意蕴。

一节课完成11个实验, 如此高频, 必然使较多实验浅尝辄止, 频于动手而疏于动脑, 导致实际探究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 无法深入。也许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 学生看似在不断活动, 但缺少充裕的时间探索和在活动中感悟, 其实际教学的效果仍令人担心。

注重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应是课堂活动设计的着眼点。因此, 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走出以下误区:一是只追求形式, 忽视内容、忽略教学目标;二是活动开展过多过滥, 削弱了知识本体的学习;三是形式单一,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活动形式, 要么“把讲授进行到底”, 要么“全部实验大演练”。

从教学实践来看, 一节课的活动环节一般以不超过3~4个为宜, 应让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占有相应的课堂时间, 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表意见, 避免走过场, 真正让学生获得体验。

三、方案设计疏于科学

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有科学性。在实验方案设计时, 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探究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的内部联系, 准确认知课程标准及教材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 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 做到符合教材的整体逻辑, 贴近学生实际, 体现教学过程的内在完整、合理和可操作的教学逻辑。

案例3上述二氧化碳性质探究教学中, 教者设计的“热风吹花”:取一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并晾干的紫花, 先滴入几滴水, 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取出用电吹风吹干。教者意欲通过吹干后红色恢复为紫色这一现象, 要求学生一步分析得出碳酸分解的结论。

化学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概括等, 而这些方法均需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而发生关联。试问, 倘若根据学生此前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关于酸性质的知识存储几乎没有) , 仅以此实验, 学生能直接分析并获知“碳酸不稳定, 在加热情况下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结论吗?

上述实验方案设计欠科学的深层原因是, 教师更多的是从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知道碳酸易分解) 出发, 而非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设计。基于不同知识背景, 教师的思维或许是单通道的, 而学生的分析则可能多为发散的。倘若我们的教学总是不自觉地重复这样的实验, 必将人为造成学生思维渠道狭窄, 思考失于理性、缜密和科学, 导致真探究逐渐演变为“伪”探究。

四、情境设计失于人文

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中, “情境”解释为, “境”指境况;境地, “情”则指感情。与此对应, 化学教学情境就是指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激起他们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各种境况。因教材而异创设合适的有意义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4在进行“溶解度”第一课时设计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动脑快速抢答环节:在10g水中, (1) 加入1gNaCl充分溶解, 得到溶液多少克? (2) 加入2gNaCl充分溶解, 得到溶液多少克? (3) 加入5gNaCl充分溶解, 得到溶液多少克?

对上述设计问题而言, 学生心里非常清楚, 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会类似“1+1=2”那样简单, 大多数学生也已猜测到“当氯化钠的量加入到一定质量时, 其不能全溶于10g水中”, 而教师却为了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硬要每个学生跳入陷阱说出具体数值。处于此“套”中的学生心智明显被压抑, 你又怎能期待他们激起好奇心和引发探究的乐趣?显然,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悖人文, 而且也违反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真谛。

若将上述的动脑快速抢答改为以下学生的实验探究设计:在10g水中, 分别加入1gNaCI和2gNaCI充分搅拌, 观察溶解情况。然后设问:若加入5gNaCI, 情况又如何呢?此时, 学生会很自然地由认识中的“当前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 对可能情况产生猜测, 接着, 在猜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学生实验, 进入探究中的验证阶段。整个过程的学习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而有效, 而此情境中呈现的知识, 必然会自动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和兴趣动机。

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 “导学案”可能都具有本然的缺陷或不足, 需要在未来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而实践中,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导学案”设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 在此基础上做到“知”与“行”相统一, 不断设计出有创意、有思想, 既优质又高效的课案。

篇4:谈阅读教学中的“以说导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说导学 应用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拓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说导学,能够帮助教师开展多元化的口语教学实践,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促进阅读教学的生本课堂构建。

一、“说”的教学价值解析

(一)了解对白内涵

语文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全面了解文本内容,会为课堂教学中的“说”提供有效媒介,这也是需要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对白的原因。教师通过生本对话的方式,深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中,课文内容主要以狼与小羊的对白为主,狼想吃小羊,就找出各种理由引诱小羊上当,小羊机智地回答狼的问题,狼最后哑口无言,只能不讲理地扑向小羊。这个寓言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故事情节需要通过对白的方式展开,因此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白的方式深入了解文中对话的意思。

交流的过程也是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经历逻辑思维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二)发掘独白内容

独白,是在一定环境中应用的语言交流方式,属于单向语言交流,使主人公和阅读者之间产生言语沟通。它具有自身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同时也有着信息重构的思维特点。因此,独白语言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中,整篇文章以独白内容为主,以“婆婆,婆婆”为引导语句,后续的内容都是主人公想说的话,并且以独白的方式展开。通过展示孩童的内心世界,阐述出孩童心中的感受和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够和婆婆一起分享来自生活中的快乐。婆婆是盲人,孩子是盲婆婆心灵的窗口。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热爱自然、向往自然是一种生活理想,以此了解文本独白的意义。

学生在朗诵课文时,心中的默读已经形成无声的语言独白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独白者的角度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中独白的内容,达到身临其境的认知效果。

二、构建“说”的教学语境

(一)构建课堂独白语境

教学氛围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打造出学生愿意接受的课堂意境,能够以整体氛围产生综合性的引导效果,这也是构建教学体系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构建出良好的教学独白语境,有利于学生开展更富成效的独白语言学习。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教学中,整篇文章以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现实中的夕阳美景,另一方面则是指老年人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夕阳景色之美,同时让学生了解老年长辈快乐的生活现状。通过课堂媒介的方式将二者进行有机联系,以学生诵读的“独白”方式展开课堂氛围式教学,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独白语境要建立在现实场景和学生头脑中的感悟之上,这样才能营造出影响学生感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的独白教学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建对白交流平台

对白语言是人与人的一种交流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对话能力下降,长篇大论却没有逻辑性,抓不住重点,说出的话语与主题无关,词不达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努力还原“对话”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对话。

教材课文中有很多“对白”可以直接拿来利用。教师运用这些对白创设开放、平等的对话场景,构建与课文语境契合的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对话氛围之中,从而学会对话。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一文为例,信中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卷,语言优美、简练。教师通过播放优秀歌曲,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随着乐曲慢慢感受秋姑娘带来的阵阵凉爽。在朗读结束之后,进行如下对话。

师(面带笑容,语带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秋姑娘都给谁写了信?他们收到信会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思考,之后踊跃举手回答)

生1:秋姑娘手里拿着一片片枫叶,写信给大雁,她希望大雁小心飞行,注意簧全。

生2:我看到可爱的青蛙“呱呱呱呱”地感谢秋姑娘,谢谢她提醒自己进入冬眠的时候盖好花被子,不要着凉。

生3:我看到秋姑娘把信给了可爱小松鼠,她希望小松鼠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贮存好食物,免得冬天饿肚子。看,多么善良的秋姑娘啊……

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认可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如此一来,对白交流平台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抓说话重点,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三、拓展“说”的导向功能

(一)注重说的导向作用

以“说”为主要教学活动的阅读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至关重要。在“说”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正确激发学生说话交流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听得出“说”的答案。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北风与小鱼》一文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北方与小鱼一起经历的故事”来展开实践练习,指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通过“说”的形式,把小鱼儿的勇敢和北方的寒冷朗读出来。当几位同学朗读完毕,其余同学针对角色进行评价。

师:哇,北风、小鱼儿、旁白这些内容,这几位同学读得都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生1:我觉得“小鱼儿”读得最棒,能感受到它勇敢的力量。

生2:我觉得“北风”读得很好,有一股骄傲还有寒冷在里面,读得真有意思。

教师以“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各方面的练习,从而达到教学多元化互动的目的。

(二)解决说的导向困惑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设计让学生思维认知产生>中突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河与青草》教学时,应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小河与青草的关系怎么样?小河的作用是什么?小草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分析解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解读和讨论中,学生经历了“建构一颠覆一重构”的认知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对于以“说”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以说导学,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教师在进行“说”的对白创设过程中,要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其口语能力,如此阅读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篇5:韩愈《师说》导学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整理了韩愈《师说》的导学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学习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使用说明】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了解相关要点后,自主翻译文章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前六句,积累文言知识点,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把握要点】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结合注释)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科举尚属于初级阶段,取士规模很小,只占官员任用的5%左右。贵族子弟都人弘文馆、祟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而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的。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3、文章赏析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篇6:师说导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一)(教师)

《劝学》《 师说》

【复习目标】

1、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要实词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劝学》《师说》全文。

3、背诵并默写《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完成迁移训练,并翻译全文。

【课时】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劝学》中的加点词语或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背诵《劝学》全文。

三、背诵《孔子语录》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二课时

一、默写。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___ 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____。

(3)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____千里。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积____步,无以____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__。(6)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____,非蛇___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

2、(1)子曰:“ ___,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________,不亦君子乎?(2),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是以谓之‘文’也。”(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8)子曰:“____________,不____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二、解释《师说》中的加点词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背诵《师说》全文。

三、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三、四课时

一、默写。

1、(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4)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惑矣!彼童子之师,___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故天将降大任于___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于虑,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迁移训练。

(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三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

①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移让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3分)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B.韦公被任命为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这三州都不是要害的地方,不如让它们归属河东,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C.韦公担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后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并在集市上供应建屋的原料,不获取利润。

D.一名受到韦公惩罚的士卒诬告韦公违法,韦公因此被朝廷免职,但事后朝廷派人来调查,发现士卒是诬告,而这件事使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3分)(2)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3分)(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4分)

三、翻译《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并整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5.(3分)C(重:重叠)6.(3分)D(①个人经历;⑥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

7.(3分)A(“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错,“易将”的意思是“更换将领”)8.(10分)

(1)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

(3分,既、以、爱各1分)

(2)(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3分,句式、其、句意通顺各1分)

(3)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

(4分,卒、当、果、遣各1分)

徐州七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参考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造反,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疏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市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购买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师说导学案】相关文章: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剖析02-27

马说导学案范文05-20

雨说导学案范文05-22

雨说导学案a范文05-23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07-10

2雨说导学案配答案04-13

《书愤》导学案04-12

猫导学案04-23

分饼导学案04-10

雪2导学案04-23

上一篇:四三廉洁演讲稿下一篇:廉政教育参观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