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转型升级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建筑业转型升级范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

发展的意见  2014年05月17日

 省政府办公厅川府发〔2014〕3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抓住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建筑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更加突出建筑经济发展质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建筑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超17000亿元,比2010年“翻两番”。建筑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进入建筑业强省行列;全省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5家,年产值500亿元以上企业5家,3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5家,四川建筑业企业在省外海外产值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筑从业人员600万人。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支持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

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支持地方优势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引导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业企业。支持建筑业企业发挥优势,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实现多行业发展。

(四)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积极探索推动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车一条龙的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制定出台适应工程总承包模式的配套政策措施,并适时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中推行工程总承包。

(五)大力发展工程中介服务企业。培育和完善建筑市场中介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中介机构,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行政垄断,促进中介服务企业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验检测等中介服务企业联合重组或互补合作,拓宽服务领域。探索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率先推行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代建的方式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六)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快推进建筑标准化、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动建筑业与建材业相融合,通过建材产品与建筑施工标准化结合,实现建材产品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设计,形成建筑工业化生产和施工。支持建筑业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建筑业企业引进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可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以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快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研发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七)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区和建筑产业园区。各地要制定引导扶持政策,吸引和推动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优先保障企业总部落户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地。支持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业企业与我省建筑业企业组建联合体,共同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产业园区,整合装备制造、建材生产、设计咨询、资金物流等要素,引导建筑业企业集聚发展,努力形成建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八)加强科技创新及应用。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编制工程建设标准和施工工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对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企业申请,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范围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再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建设单位可给予相应的奖励。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研究出台支持建筑业发展的职称政策,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健全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动建筑业企业与专业院校合作,着力培养一批企业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建筑业人才评价标准,在职称评审上向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加强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建筑业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禁止在工程招投标中压减职工教育经费。对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以上“天府杯”金银奖的项目负责人,可不受学历、资历、论文数量等限制,破格申报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开展建筑企业职工队伍的全员培训和劳动技能竞赛,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不断扩大农民工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提高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方式,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建筑劳务用工方式,鼓励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自有的技术骨干工人队伍。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加快建立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四、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

(十一)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市场。支持建筑业企业跟踪国内外投资热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走出去”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可以依托政府驻外办事机构,与当地构建区域间的协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荐我省建筑业企业,为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开拓省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我省建筑业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和援外成套项目实施企业资格,努力争取国外工程承包和国家援外工程项目,带动我省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以及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发展。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外事、公安、财政、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要积极为建筑业企业境外发展做好服务。

(十二)落实扶持政策。积极运用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四川省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资金,对我省建筑企业开展境外承包工程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建筑业企业承包工程项目避免双重征税,企业所得税按现行国家、省关于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缴纳。各地可结合自身财力状况,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与鼓励企业承接省外工程项目。对境外承包项目工程项下符合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国产设备、原材料出口,及时办理出口退税。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对承包境外工程的建筑业企业实行授信额度差别化管理,对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承包项目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外汇周转贷款。对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在评优晋级方面给予倾斜。评选各类先进时,同等条件下对在境外省外承包工程的企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监予以优先考虑。境外获得的各项荣誉,在本省参加招投标资格审查时予以优先认可。境外承包工程年完成营业额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在资质升级和增项时予以支持。对境外从事工程经营管理的人员,在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定等方面予以支持。

五、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十三)建立健全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建筑业企业、人员和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加大工程项目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报送、发布、查询制度,实现全省建设市场信用信息互通、互认、互用。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将信用信息与招投标、资质审批、评优评奖、工程担保等挂钩,提高失信成本,营造依法守信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积极培育工程担保市场,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资信管理,健全担保机构备案、保函等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担保调节和规范市场的作用。

(十四)规范招投标和工程造价管理。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完善招投标竞争机制,提倡优质优价和综合最优价中标,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坚决遏制和打击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和低于成本价报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分行业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机制。

(十五)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主体责任,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规范执业资格人员从业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加快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数字化监管系统和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考核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强化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六、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建筑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制定落实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深化行政管理和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制定、落实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协调服务和指导;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各项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配合,形成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的合力。

(十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十八)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筑业企业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建筑业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建筑业企业在境外提供建筑业劳务,暂免征收营业税。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保修)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比例,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除此之外的其他保证金,并不得随意提高上述保证金的比例。建筑业企业可采用银行保函和工程担保函作为保证金缴纳形式。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约束机制,研究制订年度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联保、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区域统筹、保证金信用浮动等制度,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治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评比达标表彰、向企业要求捐赠和赞助行为,控制各类涉企检查行为。

(十九)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建筑业企业用工行为,推行建筑业务工人员实名制。健全建筑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材料款相分离,实行农民工工资由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直接发放办法。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探索推行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缴费方式。积极改善建筑业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二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政府鼓励引导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和项目,在安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外经外贸、节能减排、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专项资金方面予以扶持。建筑业企业晋升特级、一级资质,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技术研发中心、发明专利、标准、施工工法获国家认定,在境外承包工程年外汇收入达1000万美元以上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各地可制定政策给予激励。

(二十一)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建筑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创新融资性担保方式,支持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的反担保形式,引导保险机构和银行合作开发适合建筑业特点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和质押贷款。支持主营业务突出、实力较强的建筑业企业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4年5月17日

第二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 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

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篇:转型升级文书

附件1 广饶县企业拟转型升级设立登记

证 明 书

原个体私营业户名称: ,注册号: ,性质: ,拟转型升级设立□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已向我局申请转型升级设立名称预先核 准。经我局核准,拟转型升级设立登记名称预先核准为 ,类型为 ,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文号 ,请有关单位依法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

(企业登记机关盖章)

年 月 日

注:该证明仅供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升级设立企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使用,不作为企业经营凭证。 附件2 关于同意拟转型升级企业使用

字号名称的声明

工商行政管理局:

本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字号名称为: ,注册号: ,经营场所: ,登记机关: 。

现因经营需要拟转型升级设立为:□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全体经营者一致同意,拟转型升级企业将使用原名称中“ ” 字号作为新登记名称中的字号使用,原□个体工商户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经营期间的债权债务依法由原经营者承担。

特此声明,请予办理。

经营者(投资人或全体合伙人)签名或盖章:

(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3 广饶县企业转型升级设立登记

证 明

广工商 注升字[2012]第 号

企业名称: 注 册 号:

以上企业于2012年 月 日经我局核准设立登记。 该企业由原□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名称(注册号: )转型升级设立,原(□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于2012年 月 日核准注销登记。

特此证明。

附件:原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

年 月 日

(企业登记机关盖章)

注:该证明供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升级设立新企业后办理相关手续使用,不作为企业经营凭证。 附件4 “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行政指导

提示书

(一)

NO:

你单位成立于 年 月 日,目前你单位的经营情况良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为更有利于帮助你单位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向产权清晰、责任明确、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转换发展、平稳过渡,保证其经营活动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特提示你单位可到 办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升级,设立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

广饶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行政指导

提示书

(二)

NO:

你单位已进入□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升级设立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程序,请你单位携带下列材料,到 办理□个体工商户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注销登记手续。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注销登记申请书》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经营者身份证复印件 □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营业执照正、副本

□拟转型升级设立登记《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广饶县企业拟转型升级设立登记证明书

广饶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行政指导

提示书

(三)

NO:

____________ :

你单位已进入转型升级设立为□个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程序,请你单位携带下列材料,到____________________登记窗口办理拟转型升级企业设立登记手续。

转型升级为个人独资企业登记材料:

□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个人独资企业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投资人照片;□住所使用证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广饶县个体工商户拟升转型级设立企业证明书;其他:________________ 转型升级为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材料:

□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其身份证复印件;□公司章程;□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复印件;□住所使用证明;□验资证明;□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提交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复印件;□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前置审批文件;□广饶县企业拟转型升级设立登记证明书;□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其他:________________ 转型升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材料:

□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申请书□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成员名册和身份证明复印件□住所使用证明□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经名称预先核准的须提交)□登记前置许可文件 (业务范围涉及前置许可的须提交)其他:________________

广饶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第四篇:转型升级主题发言

创新思路 多措并举 推动蜂产业转型升级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市蜂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在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近年来江山蜂业也遭遇了发展瓶颈:全国最大的养蜂县、连续19年养蜂产值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如今蜂群数和养蜂员却队伍逐年下降,且趋于老龄化;全市34家蜂产品企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型经营特征明显、缺少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全市出口企业较少,出口产值较低,国外更加严格的卫生标准和一些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措施,使国外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蜜蜂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社会中影响仍然不够;蜜蜂传花授粉、为农作物增产增效,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蜜蜂是我国的珍贵蜜蜂种质资源,然而从事中蜂养殖的人群越来越少。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挑战,协会着力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潜革新,提升效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蜂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以质量安全为引领,走外向型升级之路

创建浙江省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愈加苛刻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2011年,江山市政府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抓、企业带动、蜂农参与”为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蜂药统一配送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出口预警与应急体系、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销售体系、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等八大 1 体系,完成了我市浙江省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成功带动了示范区内四家蜂产品出口企业、786户蜂农、10万箱蜜蜂走上产品量质提升之路,有效提高了我市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我市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蜂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

续建浙江省蜂产品出口预警机制项目。从2007年开始,在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我协会在全国蜂业界率先实施了蜂产品出口贸易预警机制建设项目,项目实施4年多来,制订了规范的工作制度,多种渠道收集和发布预警信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为我市蜂产品企业在抗击国际市场风险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连续4四年被省外贸厅考评为优秀。今年,组成单位由原来的4家企业增加到6家,预警示范点企业信息员增加至12名,定期向预警示范点办公室和市养蜂产业化协会报送相关出口动态信息,共上报信息262条。协会编制蜂产品出口预警期刊12期、在网站上公布出口预警信息360多条,以手机短信形式对蜂农发布信息26条。举办蜂产品对外贸易技术培训4期,宣传国家对蜂产品出口的有关政策、法规,通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蜂产品中抗生素等药物残留检测标准。培训人次600人,免费印发资料1200份。蜜蜂之都网站对外贸易预警专栏点击率达到55万多人次,成为中国蜂业界最受欢迎、点击率最高的网站。

二、以中蜂培育为引领,走特色型升级之路

2009年在协会的帮助下,福赐德中蜂种蜂场取得“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被评为省一级种蜂场,为全省唯一一家中蜂种蜂场,并建立了中蜂保护区。同时,协会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中华蜜蜂高产品系的培育与推广”,经过两年 2 多的实施,于今年顺利通过了由市科技局、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大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的项目验收、评审会,并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被确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经选择育种素材及生产能力与生物学特性综合测评,采用蜜蜂营养杂交技术和雄蜂配子选育技术,利用人工授精和自然隔离交尾等方式控制雄蜂来源,通过6代的定向选育,首次选育出中华蜜蜂高产品系——江山中蜂1号,并制定了国内首个中蜂蜂种地方标准。项目选育出的江山中蜂1号,蜂王产卵力提高23%,繁殖力提高25%,蜂蜜产量提高49.83%,分蜂性下降11%。项目实施期间,在7省15个县,共推广原种1200余只,应用蜂群达18.4万群,经济效益达到5168万元。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极大推动我市乃至全省中蜂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全市中蜂饲养量从原来的不足一千群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群,协会通过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广大中蜂饲养户从原来的旧式木桶养殖,逐步掌握了活框式养殖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为真正保护中蜂养殖户切身利益,提高大家饲养中蜂的积极性,协会帮助福赐德中蜂种蜂场筹备举办了“蜂养殖协议签字仪式暨2011年蜂农集训会议”,帮助邀请市分管农业副市长、宣传部、农业局、碗窑乡等领导出席,为其联系保险公司为蜂农购买保险。

三、以农牧结合为引领,走共赢型升级之路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做到发展养蜂生产和为农作物授粉并举,从而实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高效发展,协会印发了《关于在全市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帮助绿洲生物公司创建了专业授粉公司——“江山绿洲蜜蜂授粉科技开 3 发有限公司”,并建立了国内首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在现代农业园区峡口镇连丰村租用土地90亩,建成80箱蜜蜂的授粉示范蜂场,开展蜜蜂授粉对比试验、推广示范、技术培训、接待参观考察等业务,建成养蜂生产、授粉业务与技术培训用房等。完成蜜蜂授粉油菜增产效果及授粉技术对比试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经试验结果统计,蜜蜂授粉试验组油菜籽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5.98%,其千粒重和发芽率分别提高32.34%和32.22%,出油率提高28.14% ,种子的畸形率下降53.59%。在研究油菜蜜蜂授粉的同时,授粉基地另外搭建了 8000m2的GLP-832连栋钢架大棚,并在大棚内陆续种植黑番茄,草莓,青椒等瓜果蔬菜,进行蜜蜂授粉对比试验。此外,基地还大量种植了蓝莓、樱桃等作物,开展蜜蜂授粉试验。与此同时,协会制订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实施方案,有序、有力、有效的推进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时总结与推广蜜蜂授粉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开展蜜蜂授粉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维护生态平衡重要性等方面的宣传,使蜜蜂授粉技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认同,促进蜜蜂授粉的产业化。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高效型升级之路

中国第一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蜜蜂专用放蜂车”在江山诞生。由于养蜂劳作辛苦,收入得不到保证,养蜂人数逐渐减少,蜜蜂饲养量也不断下降。为了切实改善蜂农养蜂生产与生活条件,减轻养蜂人的劳动强度,转变养蜂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养蜂生产现代化,提高养蜂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养蜂业向现代养蜂业转变,协会积极帮助我市祥瑞蜂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养蜂专用车的设计、研发。并邀请蜂业界专家和多年从事 4 养蜂生产的养蜂员召开研讨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根据养蜂实际需求结合蜜蜂的生活习性,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修改,经过3年的时间最终开发出了能够满足养蜂户实际需求的养蜂专用汽车。这款集房车和养蜂平台于一体的专用车为蜂农野外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该养蜂车车箱两侧为多层框架,至少可以装128个蜂箱。两侧蜂箱之间的空间为工作场所,在车箱上完成蜂产品采集工作。车箱前部设臵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并配备了太阳能发电装臵,蜂农可以安装卫星电视、冰箱等现代化设施,缓解枯燥的野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车箱下部还设臵了储存箱,方便收纳各种生产、生活用具,非常适合养蜂专业户在野外使用。而且出于对蜂农人身安全考虑,该车还首创安装了“一键救助按钮”,不管蜂农在任何地方,一旦遇到危险,只要按下该按钮,终端管理即刻收到求救信号,在第一时间为蜂农提供救助服务。养蜂户使用养蜂专用平台作为养殖、采集的工作场所,在平台上进行生产,不用装卸蜂箱,机动性强,可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收益。

五、以项目实施为引领,走高端型升级之路

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新产品不断推出。科技创新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灵魂,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我市蜂产品企业今年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强,精深加工新产品不断推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恒亮、健康、野春园、蜂翁等公司进行新厂房建设,恒亮公司投资1.5亿元占地107亩的7000吨蜂产品综合加工厂,并在扩大出口业务的同时,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准备做大国内市场份额。健康公司 5 新厂房的建设也已全部结束,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将在年前全部开工。福赐德公司在继成功开发黄蜂胶后,又与浙江中药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出两款新产品。千红公司研发出了蜂蜜饮料、蜂蜜酒、王浆多胎片等新产品。绿洲生物公司成功转让 “蜂花粉功能因子提取与开发”省科技项目成果,成功完成“蜂花粉多糖”新产品开发。

六、以蜜蜂文化为引领,走内延型升级之路

蜜蜂文化工作有突破。为了突破产业瓶颈,加快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提升我市蜜蜂文化,发挥蜂业观光、旅游休闲功能。今年在协会的宣传发动下,各龙头企业都将蜜蜂文化建设列入企业重要建设项目。目前初步建成的有福赐德、健康、三郎、千红、绿洲。特别是福赐德公司在花园岗建立了占地15亩的蜜蜂文化园,包括产品展示中心、蜜蜂文化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并与旅游相结合,进行蜜蜂文化和企业产品的宣传,其碗窑蜜蜂养殖基地被评为“省特色农业精品园”。供游客零距离接触观赏蜜蜂的群体生活,学习蜂产品知识,感受蜜蜂文化等。恒亮公司计划在新厂房规划15亩土地、投资1000万建造国内一流的、用3D立体效果展现蜜蜂文化的蜜蜂博物馆。今年将成为蜜蜂产业文化提升年。此外,由养蜂协会牵头,邀请市文联、报社、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35名作家与记者编辑。通过深入采访、收集资料、完稿、反复修改、多次校对,于今年9月份编印,共发行2000册。

今年,全市蜂群数量23.1万箱,累计实现蜂业总产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实现养蜂产值3.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8.57%;企业经销加工产值6.79亿元,比去年增长10.95%;直接出口产值约为1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第五篇: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实施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升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四个革命”的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煤炭产业向“六型”转变的要求,我局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支撑,坚持煤炭与煤层气并重,内转与外转并重,延伸与配套并重,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

一、以战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科学制定行业战略规划。准确研判煤炭行业“四期”并存的新形势,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发展战略,修编“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完善“十三五”规划战略目标,提出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新战略规划,即围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依托晋东煤炭基地、晋东南煤电基地、沁水煤层气基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延伸煤、转化煤、跳出煤、超越煤,拓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煤炭、电力、物流、化工、装备制造、文件旅游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1 二是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煤炭主体企业,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科学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投资,规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标杆项目,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鼓励煤炭企业通过收购、出让、参股、兼并等方式实现办矿主体进一步集中。鼓励主体企业对所属煤矿资源进行再整合,特别是对下组煤进行再整合,减少煤矿数量,推进集约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支撑行业低碳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行业转型跨越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实现高碳产业低碳清洁发展。一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按照“安全、科学、经济、绿色”的理念,积极支持企业按照安全绿色开发矿区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煤矿,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充填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二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围绕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部署,以省、市重大科技计划为载体,加快煤基科技攻关步伐,积极开发集约智能化、

2 自动化、高端煤化工、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矿区循环经济、煤层气开发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矿山机械再制造等技术研发、示范及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鼓励煤炭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各(县)市煤炭主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也在积极筹备和建设中。

三、以体制创新助推行业转型发展

一是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与省厅对接,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定煤炭改革路径图和时间表,确保2017年基本实现煤炭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快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依托省政府决定建设的集煤炭安全生产、运输销售、煤炭库存、价格成本、市场运营、供需预测等为一体的煤炭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做好衔接、配套、配合等工作,将相关信息、监管、服务等纳入大系统、大平台,发挥数据

3 信息、政府监管、决策服务三大功能,实行全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三是深化煤炭行政审批管理改革。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着力推进“六权治本”,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有序完成权力和责任清单的编制,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实行阳光运作。已清理保留权力事项54项,其中:行政处罚事项40项,行政检查事项5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9项。调整权力事项28项,其中:取消权力事项12项,承接省厅下放事项6项和改为属地管理事项3项,自行下放管理事项2项,简化办事程序5项。涉煤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企业事务性负担均减少1/3,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四是促进主体企业做大做实做强。制定出台全市加强地方煤炭主体企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理顺主体企业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按照“集团化建设、资本化运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遵循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依法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营机制。五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鼓励企业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化项目,加快培育引进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育创

4 新文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创新潜力,营造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2011至2014年,共承担省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6项,

四、以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多元发展

创新煤炭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煤炭价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煤炭、电力、煤层气、煤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一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依托大型煤、电、化项目,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煤矸石、粉煤灰再生利用工作,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煤炭、煤层气价值最大化,积极建设煤炭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二是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依托我市区位资源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立足城市、服务全国、辐射国际的煤炭物流中心,建成具有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煤炭产业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无烟煤价格形成中心,实现煤炭洗选配煤、在线交易、在线结算、在线融资和“坑口”到“炉口”的全程物流配送,形成完整的煤炭产业生态圈,降低煤炭流通成本,提升协同供应效率,推动

5 区域产业转型。三是发展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发挥我省煤炭装备制造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发展煤炭开采设备、洗选、煤化工成套装备、煤层气勘探装备、抽采装备、压缩装备、安全防护装备等设备制造,大力建设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四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加快旅游资源产业化、旅游产业市场化、旅游发展品牌化步伐,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五、以政策创新构筑产业循环发展体系

紧抓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建设机遇,坚持将循环经济建设作为新上煤炭开采项目的准入条件,引导已建项目理性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一是煤炭产业链延伸取得新突破。聚焦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晋东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推广煤炭、煤化工等典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煤炭企业延伸拓展、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延长煤-电-铝、煤-焦-化、煤-气-化、煤-电-材等资源循环产业链,加强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提升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突破。以

6 “多联产、全循环、高端化”为基本模式,加快形成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粉煤灰资源化开发利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四大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资源产业与环保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积极与发改部门对接,选优筛选适合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项目大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创出工业固废高效利用新模式。三是行业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采取“煤参电”、“电参煤”、“煤电互参”、“煤控电”、“组建新公司”等多样化的煤电合作模式,加快煤电一体化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煤炭、冶金、焦化、电力、建材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整合,促进资源型企业跨行业、一体化发展。

六、以理念创新打造煤层气战略新兴产业 一是打造瓦斯抽采利用基地。根据全省煤层气开发总体规划,依托沁水煤层气基地,实施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建设城市矿区瓦斯抽采利用基地,到2017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重点建成一批高标准瓦斯抽采示范工程,引领和促进全市煤矿瓦斯井上、井下抽采协调发展,煤矿瓦斯防治能力显著提升。二是拓展煤层气项目。围绕煤层气基地建设,统筹推进煤层气开采项目、煤层气地面集输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一批

7 瓦斯抽采、瓦斯利用、科技攻关等高标准瓦斯抽采示范工程,形成包括煤层气勘探、抽采、输送、压缩、液化、研发、综合利用、煤层气装备等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全力把煤层气产业打造成产业转型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强化瓦斯综合利用。坚持瓦斯抽采利用与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相统筹,加快建设瓦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瓦斯利用范围,大力倡导全社会开展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地面抽采瓦斯以管道输送为主,就近利用,余气外输;煤矿井下抽采的瓦斯,以就地发电和民用为主,推广瓦斯提纯压缩(CNG)及液化(LNG),推进节能减排,为“气化城市”转型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见证人员授权书范文下一篇:客服的工作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