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转型升级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煤炭转型升级范文

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6月8日,第九届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以签约50亿元、专业观众达12000余名的成绩完美收官。无论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参展规模,在展现我区煤炭开发热潮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展会更多凸显的是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金色收获”,这是对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更是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本届煤博会上,新疆的煤炭产业发展已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50000平方米的展场被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占据。博地能源、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润集团、河南煤化、中煤科工集团、塔克拉夫、住友减速机、SEW、葆德电气、卡特彼勒、神华等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乌鲁木齐,连续九届煤博会的积淀使新疆跻身全球著名煤炭展之列。

全球第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和全球第一大科技集团蒂森克虏伯更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现场展示的全球最新科研装备和技术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所副会长、振威展览集团总经理张学山告诉记者,展会全球化是本届煤博会最显著的特点。此次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目前,新疆煤博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煤炭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为中国第二大煤炭展,也是亚洲第二大煤炭展。”

作为首家赴新疆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博地能源非常看好新疆煤炭开发潜力。据了解,博地能源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采煤机、输送机、挖掘机、支护设备„„参展的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其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产业发展模式,都将成为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国内外的煤炭巨头带来了最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郑煤机(601717,股吧)带来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与我区煤炭企业签约将提升我区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区煤炭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转型。”张学山说。

此次展会映入眼帘的都是蓝绿色,而这恰恰是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式转型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开掘黑金到发展绿色煤炭,参展企业的发展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冀中能源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解决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希望这些技术能在新疆得到广泛应用,将冀中能源的绿色开采理念融入新疆的煤炭开采。

山东能源新矿伊犁公司总经理王贯东说:“我们把煤炭转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都是煤的洁净生产和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非常高。”

河南煤化集团被誉为煤化“航母”,如今这艘“航母”开进新疆已近四年。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修启说:近两年,“ 央企和大型能源集团在疆战略布局明显加快,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有关数据显示,各煤企和电企“十二五”在新疆的煤炭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新疆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冀中能源目前在新疆有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张汝海说。

山东能源集团也不甘示弱,王贯东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将在伊犁投资一千个亿,建设4个矿井以及配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煤质烯烃项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煤炭作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予以扶持。自治区提出,要全力推进煤炭资源转化,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及早动手,加快推进,形成长远竞争力。2015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202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贾修启说,河南煤化旗下的新疆龙宇能源准东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年、众泰煤焦化130万吨/年改扩建循环一体化循环项目、哈密大南湖2×1000MW(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盈利能力和职工收入都在新疆同行业处于前列,十二五”“ 期间河南煤化计划在新疆投资500亿元。划在新疆建设一座首期年产5000万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震春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将用最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将这座露天煤矿打造成全世界煤炭行业的样板。”

和博地能源一样,吸引无数煤炭巨头“竞折腰”的正是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正如第九届新疆煤博会组委会项目总监孙伟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家都奔着你来,无非就是说明一点,你这里有"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众多煤炭企业到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多方合力使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磁场效应”“ 再度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困扰新疆煤炭外运的瓶颈逐步打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正逐步由“石化独秀”向“油煤双驱”转型。投资将超过1万亿

元。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投资额更是达到数百亿元、上千亿元,必将引发了疆内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也给新疆煤炭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从“黑、大、粗”的煤炭开采到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炭开发,从单一的煤炭开采到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从传统粗放式到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前行。

从重庆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新疆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央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必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能源装备制造市场。谁先占领新疆市场,谁就赢得先机。目前,公司已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把新疆市场作为重中之重,由原来的单纯经销发展转为在新疆投资、合作、建厂,把公司装备制造的基地建在新疆。”王勇斌说。

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朱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新疆的能源企业,都比较重视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原来简单的资源开采变成资源的深加工。新疆煤炭产业正处于一个提量提质的过程中,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

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推动下,新疆40%的国内煤炭占有率和巨大潜力正成为各大能源集团争相投资开发的聚宝盆和产业延伸的助推器,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煤炭20强企业已全部落户新疆,正带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投资步伐提速。到“十二五”末,自治区力争形成10个千万吨级、5个3000万吨级、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山西今年或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秦皇岛煤炭网2012.5.

31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山西计划建成投产100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到今年4月底,山西开工建设各类矿井694座,其中重组整合矿井663座。全省累计综合竣工验收矿井59座,新增生产能力7650万吨/年。今年全省计划建成投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100座,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目前,山西已投产和在建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矿井有10个以上,全国为37个。山西同煤塔山、晋煤寺河、平朔井工一矿等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成为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排头兵。201

1年,山西煤炭产量8.72亿吨,其中出省销量5.81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煤炭总产量将控制在10亿吨。

此外,为提高办矿水平,今后山西将对煤矿办矿主体企业实施“等级管理”,企业经过整改后仍达不到最低等级将被取消办矿资格。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山西将依照办矿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百万吨死亡率等10多项条件,按照特级、甲级、乙级、丙级、丁级5个级别对其进行管理。

从5月底开始,山西将在3个月内对办矿企业进行等级评定。管理级别较高的办矿企业在配置接替资源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级别实施动态管理,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管理水平对其实行升级或降级。首次被评定为无等级的企业,如果整改后下仍达不到丁级标准,将被取消办矿资格,其所属煤矿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将被停止。

新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符合等级管理的丁级标准,否则企业所属煤矿不得开工建设。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煤矿建设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严禁随意增大矿井生产能力。

第二篇:煤炭价格走势低迷时期 云南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猪价格网 2012-09-06 云南省大力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煤矿机械化程度,全面提升煤矿生产力水平。从今年开始,全省对适合机械化改造的664对生产矿井进行全面改造,力争到2015年底纳入改造的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同时,规定新建矿井必须符合机械化标准要求,接替矿井必须推行机械化改造。

截至去年底,全省持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矿井1126个,仅有13个煤矿实现了机械化开采、19个煤矿实现了机械化掘进。各类煤矿矿井(坑)平均产量仅8.84万吨/年,乡镇煤矿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以上,煤炭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全省煤矿散、小、弱的局面改变不大。针对存在的问题,8月初我省印发了《云南省推进煤矿机械化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规定,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带动、技术服务等多项措施,大力推进煤矿机械化改造步伐,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云南省在推进煤矿机械化过程中,大力支持和鼓励煤矿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煤矿机械化改造。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帮助煤矿通过股份制改造、煤矿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增强资金筹措能力。加强煤、电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拓宽煤矿企业的融资途径。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的骨干作用,通过兼并、托管等方式解决小型煤矿技术力量薄弱的难题。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建设、引进一批煤矿机械生产和维修企业,全力推进矿井机械化改造。

第三篇: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愈加困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凸显,诸多因素叠加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河南省必须顺应能源革命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一、河南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受能源资源赋存制约,河南省以煤为主的生产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今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促进产品多元化,在煤炭产业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地质储量289.47亿吨,年均增长0.66%,建成了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6个大型煤炭基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五年来兼并重组小煤矿490个,淘汰关闭215个,累计去除产能3300万吨/a;在建矿井数量为15处,新增生产能力为1293万吨/a。截止2015年底,河南省现有生产矿井及在建矿井共有517座,其中大型矿井48座,中型矿井80座,小型矿井389座,总设计生产能力为22654万吨/年。但是受国家经济增长和煤炭形势的影响,河南省煤炭产量逐年递减,2015年产量为1.25亿吨,与2010年相比,煤炭产量累计下降41.3%。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经过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河南已形成以河南能化、平煤神马、郑煤、神火等四家企业为主,地方煤矿为辅的煤炭资源开采格局,产业集中度达到了95%,煤电一体化、煤电铝、煤化工等链条逐渐完善。骨干煤炭企业选煤厂56座,总入选能力为1.05亿吨/年,原煤入选总量为7540万吨,原煤入选率达到71.8%。5家煤制合成氨公司,年生产能力合计为124万吨合成氨和192万吨尿素;7家煤制甲醇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35万吨;5家煤焦化共公司,年生产能力为700万吨;煤制其他化工产品(煤制焦油、煤制液化天然气、三氯氢硅歧化生成硅烷)年产量33.6万吨。初步形成了集煤田地质勘探、科研教育、煤矿设计、矿井建设施工、煤炭生产开发、矿山机械制造、洗选加工和煤化工、煤发电、煤层气开发、煤化工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中坚力量,社会广泛参与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科技创新机制正在形成。五年来,全省煤炭工业推广应用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推动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了一批国家 1

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高校、科研单位的主要转变方向。

矿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15年土地复垦面积为1597公顷,比2010年增加77%。随着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燃煤电厂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增强,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矸石利用率由2010年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85.5%提高到87.4%。

二、河南煤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叠加”阶段,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提出了新要求,河南省煤炭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煤炭开采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河南省煤矿开采历史普遍较长,有些已经超过百年,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资源接续紧张、煤层埋藏深、开采条件复杂等问题,煤炭生产成本普遍较高,不具竞争优势。目前,省属骨干煤炭企业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300元左右,而同期山西、内蒙、新疆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130—220元、80—180元、50—120元。与西部地区相比,河南省煤炭开采条件和成本处于劣势,这种局面从长期看难以改变,由此对煤炭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这是谋划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加工转化处于低端,优势产品领域较少。目前,河南省煤炭深加工主要包括煤化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盐化等领域,除部分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外,主导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精深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同质化严重,加之资源、能源价格较高,相当一部分产品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低廉的电力价格优势,大力发展高耗煤大型转化项目,在甲醇、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大宗产品上占据显著成本优势。河南省煤炭成本劣势决定了以煤为原料的化工初加工领域竞争力逐渐减弱,在煤炭下游加工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减弱,也对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

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生存发展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亏损大幅度增加,资金链紧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河南省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骨干煤炭企业平均达到80%以上;今年以来,在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调控下,煤炭价格有所回升,但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河南省煤炭企业到了不转型就被淘汰、转型慢也会被淘汰的境地。面对严峻挑战,河南省煤炭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才能实现脱困发展。

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河南省多次出现出现持

续大范围雾霾天气,郑州市位居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第九位,不断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的关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长期的燃煤积累是大面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煤炭开采利用对水、土壤等污染程度逐渐加深,煤炭清洁化生产程度不够,煤层气、矿井瓦斯和矿井水利用水平低,全省采煤沉陷面积达到1.1万公顷,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同时,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和环保法的实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三、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河南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突破,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以去产能为主线,加速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煤种没有竞争优势的矿井一律关停,其中包括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确定的13类落后小煤矿、产能小于30万吨/年的煤矿、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与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具有灾害隐患严重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的煤矿。到2018年,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254万吨。

(二)以优化煤炭结构为核心,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从煤炭品种来看,河南省除了褐煤外,其他煤种均有赋存,其中以贫瘦煤、炼焦煤、无烟煤居多。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河南省煤炭除无烟煤、炼焦煤、动力煤等部分优势品种外,相当一部分煤种不具价格优势,但河南省靠近煤炭主要消费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河南省应结合煤电、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铝等下游产业需要,发挥无烟煤、炼焦煤、贫瘦煤等煤种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质无烟煤、炼焦煤煤矿接续项目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符合政策要求的动力煤煤矿接续项目,在满足省内产业下游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市场。

(三)加快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实现先进产能替代。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的政策下,实行产能指标企业内部无障碍置换、企业间市场条件置换和地区间指标交易补贴制度。对于煤炭企业内部,在符合环保、安全等要求前提下,快速实现资源禀赋条件好、埋藏浅、煤层厚、构造简单、开采成本低的矿井对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成本高的矿井替代,不设置门槛和障碍。对于企业间交易,成立国家级和跨区域的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平台,实行竞拍方式实现产权的有效交易。对于跨区域交易,以新增税收的部分比例向去产能地区进行补贴。

(四)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一站式能源服务。要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引导河南能源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等骨干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煤炭储配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

设区域煤炭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以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核心的煤炭价值链,构建煤炭开采、洗选、掺配、配送、信息、金融、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能源物流产业链,实施绿煤战略,提供煤炭改性提质、炼焦配比、煤炭清洁利用等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能源需求,实现为客户提供从矿井向车间延伸的一站式能源综合供给服务,提供个性定制服务和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五)加快产能技术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要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效率,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升河南省煤炭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充分利用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在资源勘查、现代化矿井建设及运营、煤炭机械制造、煤炭洗选和掺配、坑口电厂建设集运营、煤基产业链开发等优势,加大对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加强与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区能源合作,推动煤炭优势产能和技术输出,收购国外优质煤炭资源,建设现代化高效矿井,发展境外能源合作园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中国煤炭市场发展报告[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2] 岳福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牛克洪.新常态 新方略 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实策[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 [4] 曹海霞,王宏英. 新形势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煤炭2015年(1):6-10. [5]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6]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7]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行业解困的意见》. 4

第四篇:“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国煤炭产业升级

咨询座谈会”纪要

(一)

为探讨中国煤炭产业升级并购策略和途径,增进社会各界对山西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工作的了解与支持,10月30日,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太原举办了“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国煤炭产业升级咨询座谈会”。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安监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12位国内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另有3位专家提供了书面意见(名单附后)。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清宪主持会议。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全国煤炭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强度、群体化、粗放式开发,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开发格局,带来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去年10月份开始,按照国家关于打好小煤矿整顿攻坚战、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煤炭产业升级的政策精神,山西加快推进煤炭资源产业升级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会上,围绕煤炭行业“大集团格局”下山西产业升级的样本意义、煤炭集团化建设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国内外煤炭产业升级和战略并购趋势、以及“国进民退”、“行政干预”、

“评估补偿”等资源整合热点问题,与会专家发表了重要意见,达成以下共识,现纪要如下:

一、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集约化发展、规模化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全国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刘彩英、姜智敏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遵循了产业演进规律,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要求,提高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战略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王金华认为,与世界主要产煤国相比,国内煤炭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分散的市场结构和过度的市场竞争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煤炭工业必须走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适应了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战略需要,值得高度肯定。

史丹认为,煤炭产业是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安全生产具有特殊要求。世界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证明,必须走大企业主导、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王金华、司坡森认为,煤炭产业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安全隐患突出,小煤矿生产环境恶劣,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矿工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

张宏认为,社会高度关注山西资源整合工作,恰恰说明了山西在全国能源安全保障中占据重要地位。“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山西实践的样本意义非常明显。“大行不顾细

谨,大礼不辞小让”,山西应坚定信心,加紧推进,坚定不移地抓好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二、判断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不能单纯以“所有制”论是非,而应以“生产力标准”作为主要衡量标尺。

专家们认为,按照所有制偏好、所有制倾向来评价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是不科学的和不客观的,生产力标准才是判别是非最为重要的标尺。董继斌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生产力标准是唯一标准。衡量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要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为根本标志。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离开了生产力标准,简单地用道德伦理观念来评价资源整合工作的好坏,机械地采用“国退民进”的既定价值标准来衡量资源整合的成败,都是有失偏颇的。钱平凡认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整合,用改革的成果,比如产业集中度、企业经济效益、行业技术水平的上升,污染度、煤矿死亡率及市场监管成本的下降,对各种质疑和非议作出强有力的回应。

李镇西认为,所有制结构要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不能笼统地谈所有制的优劣。英国二战以后煤炭产业的国有化和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都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政策取向,推动了英国煤炭产业的改造升级。史丹认为,按照要素匹配原则,先进技术匹配高素质的工人,落后技术匹配低素质的工人。大型煤矿有利于配备更高层次的经济要素,煤炭资源整合有利于要素配置结构的改进和优化。

唐元、司坡森认为,从煤炭产业来说,大企业、大集团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按照生产力标准,只要符合“强进弱退,优进劣退”的原则,不管国有、民营,还是其它所有制成分,

都应当给予支持。山西关闭小煤矿,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兼并重组,是发展煤炭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所有制结构的暂时进退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好地担负保障能源安全职责、不断增强煤炭产业的发展活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张复明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方案没有所有制偏好,而是遵从了组织结构、技术水平、规模效益等生产力标准。在兼并重组主体上一视同仁,鼓励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主体参与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工作。单纯强调发展国有或民营任何一方,都会对公平与效率产生损失。拥有多种所有制形式、适当数量的竞争主体,对于保持煤炭产业的活力是至关重要的。

崔之元认为,从污染企业的财产保护原则和责任原则出发,山西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收购合法小煤矿或允许矿主入股大企业,是有法律和经济依据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剥夺、破坏合法主体权益。

刘彩英认为,坚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资源、资本、人才和管理优势,提高煤矿的技术装备水平、机械化开采能力和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煤炭产品的资源属性、安全属性和能源属性,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不断完善以国有企业为主、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共同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和供应体系,是符合生产力标准的,是符合国家能源安全要求的。

三、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煤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家们认为,煤炭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家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安全生产、资源生态环境的多重压力,长期沿袭的粗放式煤炭开发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刘彩英认为,煤炭产业必须走高效安全、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国内煤炭工业的结构极不合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小煤矿的大量存在制约了煤炭集中度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形成了不安定因素。

唐元、王金华提出,必须解决煤炭行业组织结构的“小散乱差”和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都是煤炭生产大国,他们的煤炭集中度普遍都在70%—80%,我国还不到20%。从生态、环保的角度说,也必须实行煤炭资源整合。矿产开发造成资源损害、生态环境破坏,要求作出相关的制度安排。山西利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机会,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资源整合不失为冲出多重压力包围圈的突破口。

第五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 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

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上一篇:秘书工作流程范文下一篇:每日出差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