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2022-09-01

第一篇: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

摘 要:目前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智慧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势,其主要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促使教学系统能够进一步走向网络化以及广泛化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相关的技术和整个教育发展相互结合,能够进一步对其教学的改革进行目标的达到。其不仅能够对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还能够进一步对整个教育的模式和学生们感知能力以及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因此,在目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目前我国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信息化手段的教学变革创新途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创新;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105-2

1 目前我国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其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只是对于其自身教学的方式以及相关的方法等等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在其转变的过程中利用了相对比较多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这就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创新的速度,但是对于其根本模式的创新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

对于教学的模式来说,其主要说的是在相关的理论基础条件下,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为主要的基础,对各个能够保证其教学过程达到相应的目标的因素进行相应的融合,进而促使其能够融合成相对比较稳定并且操作相对简单的教学结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主体都是老师,老师通过相应的知识解答并且进行相应的教学等等向学生们传输一定的知识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被动,而对于各种教学器材来说都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提高老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但是会促使学生们失去主动的感知能力,进而对学生们自由发挥的能力进行了限制,这种教学模式长时间的发展下去,就会促使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机械化,没有创新能力,进而阻碍了人才的建设。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与创新的主要要求

首先就需要相关的学校和老师对教学的主要性质进行相应的了解,并且还要将相对创新的理论作为主要的基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促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将学生以及老师进行相应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保证其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就是要对其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促使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为学生们引导的作用,并且组织学生们能够积极的融入进学习的气氛中去,学生们并不只是被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整个创新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个信息技术与其创新的方式相互融合。

3 信息化教学变革与创新的途径

智慧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其中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是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校园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网络建设为主要基础,能够给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更加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对各个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以及高效化。对于智慧教育的发展来说,其主要就是利用互联网作为主要基础,进一步促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相关的资料源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提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转变。

3.1 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理念创新

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教育价值观体现在教学理念上,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代表的互联网,其“精神内核”是“民主、协作、交互、共享、探究和创新”,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并随着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教学理念朝着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等深化,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培养。

3.2 对相应的资料源进行建设,并且完善相应的平台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要积极引用相应的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并且还要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不仅要保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网络资料,还要对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配置和研发。而且还要进一步对老师们的资料源开发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促进整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实现电子教学化的发展,保证资料源能够被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所享用。

3.3 建立网络管理平台,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

网络管理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整个网络管理平台,将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育和教学的管理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网络管理的短平快效应,以促进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工作、学习的快捷高效交流,加快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效度,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综合的教育整体。

3.4 构建运维管理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培养

建立与信息校园建设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是“信息化校园管理”建设的长效保障。同时,系统监控、系统管理、项目管理、维护服务等,是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最后,提高体育特色信息化管理水平。香雪小学作为体育项目特色学校,通过信息化管理,做好体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开设体育项目特色网页,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以求体育特色效益获得最大化。

3.5 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3.5.1 建设标准化多媒体教室

在目前我国信息化形式教学的模式下,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对于整个教学质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多媒体教室都产生了数量相对较少,供应不足的现象,还会产生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的问题,对于课件的制作效率以及制作的水准都相对比较低下,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相关的学校在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断的加大,并且还能够对其曾经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断增多,进一步促使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相应的教学。除此之外,还要利用统一的标准对多媒体教室进行相应的建设,提升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3.5.2 提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化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料

目前我国网络化发展相对比较发达,进而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这不仅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相应的发展,而且也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式进行了相应的丰富。不过,网络的发展不单单只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懒惰性的影响。对于相对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说,不建立相应的学习以及教学的目标,就会产生选择过程中的迷茫性,这不仅会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而且还会进一步耽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因此,相关的老师在对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目标以及对象和其自身教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网络资源选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大部分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还要多方面掌握更重要媒体设备的使用,促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其自身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相应的知识。

3.5.3 加强老师对于课件的制作水准

对于老师的教学过程来说,一个品质相对优秀的教学课件是其保证教学水平提升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相关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其自身的条件,对其课件制作的水准不断提升。对于学校来说,还可以开展相应的讲座对老师们进行课件制作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每一个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的方法,进一步为老师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收集。在老师们进行课件选择的过程中要明确所讲解的内容,并且还要对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多使用相应的图片以及表格等等,促使其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程度,进而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在乐趣中进行其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而且,对于老师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不能对学生们学习的中心思想进行偏离,要利用相应的课件对难题进行相应的简化,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3.5.4 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

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促使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新型的教学方式过程中,老师们不仅要发挥其主要的引导作用,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中心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方式以及结构进行相应的创新,对其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丰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选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工具。不同的媒体工具起到的教学作用不同,因此,其相应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如果同样的教学资源同样的媒体设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相关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对其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且总结相应的经验,进行教学效率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对教学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以及规律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相关的媒体以及网络进行相应的创新应用,还要对其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创新,进而促使教学的创新,促使我国教育事业走向智慧化的发展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1-9.

[2] 陈耀华,陈琳.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70-74.

[3] 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9:4-8.

[4] 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29+34.

[5]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6] 陈琳,陈耀华,张虹,赵苗苗.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2-18.

[7] 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4,01:4-7.

第二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 孙 唯

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围绕这个内容,我们开展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搭建环境、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0年3月,我接任校长之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呢?经过对学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瞄准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找准方向就要自主前行,带着这样的理想,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

1.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2.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国家省市级课题,与东北师大签定了教学资源合作项目,引进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作课件的困扰。同时加强培训与教研,带领老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点,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的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是现成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老师们经常是被动应用;二是应用方法零散,现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某一课某一点,解决的是一课一课的问题,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经过与东北师大的教育技术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象搭积木似的就可以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们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老师梳理知识体系,分析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分析实现条件,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还原知识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用信息技术再现,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一般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增强学生体验,形成应用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本体)与学习规律”研究为本的“理想化”教学设计方法。

4.创新发展期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用技术来支撑学生的学。

为此我们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认为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构思出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以数学学科为例,首先按知识模块梳理出学科知识点分布情况,这是数学知识体系分析表,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这些知识可以归为图形与位置这一类,这类知识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这类知识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比如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内容的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三是学习目标设定;四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最佳学习思路,分析实现条件。

如针对学习目标之一:能发现单靠方向或者距离不能准确确定位置,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所需要的条件。理想的实现条件是: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受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我们挖掘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教室环境之外丰富、逼真的问题场景,例如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学生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并可以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回放研讨,这是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及汇报,通过自己探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角度与距离两个条件,结论得出之后,接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训练:一是描述物体的位置,老师利用网络查看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实现了因材施教;二是学生自主选择分层的任务,自由设计题目进行分层次训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师生活动、互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课堂结构、互动质量,实时反思、调整,通过评价我们得出:这是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再例如语文多维智能电子教材,我们首先将语文按照字、词、句、段、篇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按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程序化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链接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实现了学习任务自选、学习资源自助、成果编辑自如、成绩反馈自动的个性化学习。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构建出“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对我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二、教育信息化探索心得

1.鲜明的办学理念

我们之所以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源于我校“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做到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坚持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2.务实的合作引领

2003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从思路方法到软件与资源,从应用指导到队伍培训,东北师大给予了全面的引领和扶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3.实用的教学资源

目前,语文、英语学科的多维、智能电子教材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以及各学科的主题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条件。

4.鼎力的行政支持

近些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给予我们高度关注和设备支持,市教育局领导经常亲临学校关怀指导,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的士气。

5.多元的校本培训

培养现代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老师们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没有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他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这种挑战给了他们极大的刺激,不断创新的热情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

6.有力的保障制度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变成课题,用课题来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通过课题来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完善

(1)硬件环境建设

我们本着边应用边建设的原则,我们构建了多种教学环境,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环境、有固定学习终端的网络教室环境、有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和pad环境,满足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满足了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软件资源建设

近几年学校已建成了校本库、项目库、广域库,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可以说,老师们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在优质的硬件、软件支撑下得以实现,反过来,很多优质的资源让老师们视野更加开阔,不断催生出他们创新的教学思路。

2.教学方法创新成效显著

以前老师在常规环境下备一节课很容易,把握好知识传授、应对好考试测验就可以,信息技术进入到教学中后,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越时空限制的探究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的变化使我们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应运而生。我们提出了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五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梳理出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流程。构建出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发自内心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

3.学习方式转变效果明显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优质的硬件、软件搭配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与三边关系》一课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利用测试工具互评、自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团队合作、应用与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实现了由教材变学材、教室变学场、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4.学校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

我们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目前,教师们的教研、交流,管理者的日常办公、师生考评等都统一在管理平台上进行。例如: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我们了解到,部分家长比较担心数字化的学习是否影响孩子的视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加大科学应用的管理力度,事实证明科学的应用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革命性变化,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3)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功能,带动农村教学点校同步发展。

以上就是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中的一些浅显做法,有品质的学校一定是内涵丰富、赋有生命力和不断创新的学校,香滨人将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路上继续跨步前行,追逐教育梦想,谱写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三篇: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以知识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产的创新管理模式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这种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将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依托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企业战略知识联盟、企业知识流程和改善供应链管理三个方面,形成整合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核心结构,从而实现企业高效率、高回报、高适应性、高反应性和持续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模式, 战略知识联盟,知识流程,供应链管理 1 引言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1]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化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而且意味着一种全新意义的

管理模式创新与变革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

代中,企业传统的资源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保持对物质资源关注的同时,企业开始了对于数据、信息,特别是以知识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产的关注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⑴强调变革;⑵提倡企

业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⑶增加企业的持续

发展能力;⑷以顾客为中心;⑸提高企业的

核心竞争能力;⑹注重企业知识资产的系统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为企业管

理模式提供了强大工具和技术支持,同时这

种基于知识资产的创新管理模式也极大地

影响和提升了信息技术的效用和潜能。

针对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变革产生的影响,当前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变革传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根据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出的要求和日益变化的环境,重新构建新的管理流程,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传统资源和新资源的关系,使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正常、和谐运转,以达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优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l所示。在这个模式中,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平台是基础,企业知识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核心,最终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战略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和知识流程的管理是两条主线,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最终效果。

2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平台

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企业信息技术基础结构建设。其中企业信息技术基础结构建设是前提,而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是整个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

2.1 企业信息技术基础结构建设的实施

首先,企业应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企业信息化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进行良性对接,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在信息技术基础结构建设过程中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将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企业真实需求相结合,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机制相结合,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另外,企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必须与企业业务重组和企业创新工作相结合,以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重新整合企业组织的各种资源,打破旧体制和传统管理规范,根据信息化要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重构新的管理模式,以达到系统整体效能的优化。

2.2 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KMS)以如何增加信息价值,加强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目标,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有机地结合体。知识管理系统通常以一些熟悉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结构为基础,如内部网(Intranet)、群件(Groupware)、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推送技术(Push)和智能搜索(Intelligent Search)等。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具有一些典型的部件,其中包括:(1)知识加工和存储系统。用以本地或远程知识的收集、加工和处理。(2)全球网络。由网络控制设备、网络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和网络软件系统构成。是一个面广、高速、数据丰富的电子通信网络。(3)知识库。由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知识源库和专家库组

成,使用数据仓库技术、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4)软件工具。包括用于生成知识的分析工具、用于协同工作的群件技术、用于服务的智能代理技术、用于网上搜寻的Web浏览器和检索引擎等。(5)多媒体表示和多样人才汇聚。

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可以

实现以下几种功能:(1)知

识的表示与管理。(2)知识的积累与传递。(3)知识的挖掘与再生。(4)知识的利用与评价。 3企业知识资源的优化整合

企业的资源除包括资金、物料、设备、厂房等硬件资源外,还包括更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品牌、声誉、知识资产、融资能力等无形资产构成的软件资源。在企业运行发展中,后者在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完成客户订单、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资源。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新环境下企业对知识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新思想、新方法,在这种经营思想的指

导下,我们将其分成企业知识管理的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和理解,即高层的战略思想、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知识流程的构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3.1 立足长远规划,构建战略知识联盟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所制定的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企业自我变革和外部全球化市场与竞争的态势,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决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技术优势差距越来越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单凭自身的能力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很难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此在不断改善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与合作伙伴特别是与客户之间构建基于知识共享的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知识联盟是指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出于对市场的预期和当前企业发展目标、以及可能遭遇的经营风险的考虑,为实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特别是商业竞争信息、情报和产品技术知识,以及增强合作双方的竞争优势等目的,通过签订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知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这种联盟同传统的兼并和收购相比较具有灵活、快捷等特点,它只是以合作为前提,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客户——企业知识联盟”是企业战略知识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在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与经销商、供应商以及最终用户之间,通过供应链或售后服务体系而结成的使企业和客户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知识联盟。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客户关系提供的信息和知识,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2)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3)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4)实现客户与企业的利益“双赢”。[3]

3.2 重组业务流程,构建企业知识流程

业务流程重组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重构企业的业务流程。对于信息时代的企业而言,它除了具有传统的业务流程之外,它还具有一个知识和信息流动的流程,而这两个流程贯穿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传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只关注了单一的业务流程,而忽视了知识流程的存在和价值。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就在于在企业业务流程中将知识流程显现出来,用知识流程指导业务流程的运行。为了保证企业知识流程的构建,在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下,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发展战略出发,以知识创新流程为核心,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沟通、员工授权、顾客导向,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依托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知识流程,以达到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对于剧烈变动的竞争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目标。

3.3 整合内外资源,完善供应链管理

在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中,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内外的知识资源,我们不仅要修炼内功,提高企业知识流程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应该做好企业外部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工作。而要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的资源,就需要一种新的整合方式——供应链管理。

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市场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时,需要借助企业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将资源的范围超越企业的边界,延伸到企业以外的其他地方,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诸如信息、知识、技术和竞争情报等等,达到对市场需求提供快速响应的目的,形成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的贯穿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的“链”,链上相邻企业表现的是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所属关系,这就是供应链。它是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知识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

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4]供应链的理念体现在知识管理模式当中,就是对企业知识流程中的知识价值链的延伸和拓展,它使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而且包括了企业的战略伙伴和最终用户等。 4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知识模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管理,不断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信息化条件下,衡量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企业的经营绩效,如市场份额、销售额、销售收入、利润率、企业生产总值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考察企业运用来自于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对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应对、适应和敏捷制造能力,这些指标反映了新的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价值能力。

企业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拥有和使用的先进的技术,而且在于如何正确地运用先进技术的方式或途径;企业的成功也不只是摄取和占有这些凝聚知识的最新技术,而是在于如何运用凝聚在这些新技术中的知识创造价值,实现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战略目标。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作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一种思想、理念和方法被提出来,目的是使企业能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借助信息时代的技术手段,整合自身拥有和能够把握的知识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能力,实现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宋泽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途径[J]. 管理科学文摘,2003(2):60-62

[2]林健等.知识管理的支撑技术及实现框架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3): 62-64.

[3] Wang Jiabin, Suo Baimin, Ci Yuzhou, Creating a New Method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 In Jian Chen (ed.), Service System and Service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ICSSSM`04[C], Beij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7

[4] 杨家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5):243-245,257.

第四篇: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5-25

阅读:

栏目: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摘 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对代写论文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了避免陷入误区,在创新过程中应注意坚持正确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高校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集中、储存、传播、应用机制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向社会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一、信息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均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的代名词,它们并无时间先后之分,但共同标示了21世纪的特点。概括起来,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较先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知识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所言,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是生产设备,而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则是知识工作者[1]。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远较其储存更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整理,更多的信息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资料而已。第三,信息工具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众多研究发现,高校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缺点,由于追求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为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缺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现象严重。为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信息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许多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结论。如Trilling & Hood认为信息时代需要七大基本技能(7Cs),即批判性思维与行为(Critical Thing-and-Doing)、创新(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传播(Communication)、计算机素养(Computing)、生涯与学会自立(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等。《21世纪的竞争》(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报告则认为,信息时代的人才需具备十方面的技能,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2]。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根据乔伊斯和韦尔(Joyce B.& Weil M.)给出的定义,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被陆续提出,如模拟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自学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模式等[3],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 Internet网、多媒体技术等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校园局域网、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高校开始陆续出现,这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均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由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媒体的作用由教师的讲解工具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等[4]。以下仅就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

教育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学生所处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卡兹丹(C.Cazden)曾将课堂对话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按照贝布里斯(N.Burbules)和布鲁斯(B.Bruce)的观点,教学对话应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赋权的知识建构过程。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这便决定了“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二者之间的对话往往并不平等,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师生之间常充满矛盾[5]。另外,传统的课堂对话结构由于其封闭性,使学生的思考和行为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最终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学习环境无疑会对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随着即时信息交互系统(如QQ、 MSN)、电子邮件收发系统、聊天室、网络社区(如博客、BBS)等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宽松的、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这种对话平台的创建,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平等的对话机制起到纠正作用,进而会解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发展。

(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

团队与合作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他人的协作和配合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之一。目前,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职员的重要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能学富五车,但在工作中却往往由于无法与他人配合、共处而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国外一些大学在教学模式中有意引入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合作项目,如共同准备案例、学习小组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双赢”理念。如美国高校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有三种形式:小组活动(Group work)、切块拼接式学习(Jigsaw)和团队研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team learning)。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果[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如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允许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习软件进行“市场竞争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活动,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还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网上全国市场竞争模拟大赛,由于类似竞赛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因此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经验背景来建构相关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如布卢姆(Bloom)曾将人类认知领域划分为六个方面,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活动领域依次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并依此建立了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7],不同的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者本身经验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国教育学家凯思尔(Kathie F.Nunley)提出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如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如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开发学习网站,目前国内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就属于此类)等。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参与课件开发等,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已被普遍接受。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性教学模式(施瓦布)及“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和德韦恩)等。

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网络学习社区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到学习资料,如:讨论区(如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络杂志(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杂志均提供网络电子版);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EBSCO数据库等可提供中、英文期刊文章);网络课件(如MIT网络上已公开了部分课件资源,我国也正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可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整理相关主题文献等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抛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正确把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所谓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抛弃,而是“扬弃”,是信息技术、新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特别指出“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8]。

(二)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警惕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在教学实践中已发现了网络教学的一些负面效果,如学生在网上浪费掉大量学习时间,网上交流效果较差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不搞“一刀切”

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也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也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另外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可能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此时黑板板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搞“一刀切”,盲目地上计算机、建网络,不顾教学实际需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李和平,等.论信息时代与教育的变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3]陈金春.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9).

[4]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

[5]赵明仁,黄显华.近20年来西方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6]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7]尹志梅.美国“分层课程”教学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设计_面向云时代的教学创新2.0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提纲

——面向云计算时代的教学创新(V1.0) (Cloud Computing 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了解信息化时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探索和掌握在云计算时代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理论研讨,协同学习,基于项目的研究,教学设计实践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二. 基本学习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面向云计算时代的学习环境设计

单元1. 面向云计算时代的学习准备期

1.1介绍“面向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 1.2 建立“群体学习环境”(CLE)学习小组 1.3 创意、设计和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计划

1.4 申请进入“面向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

1.5 “面向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标准* 单元2. 体验云计算时代的学习环境 2.1 云计算时代的学习环境概述

2.2 云时代的通信与联系(Gmail邮件、Google Talk聊天、Google Calendar日历)

2.3 云时代的写作与发布 (Google Docs文件)* 2.4 云时代的课程教学管理(Google site协作平台)* 单元3. 开设你的课程/项目

1 3.1 在Google site协作平台上设计和开发课程/项目 3.2 系统化设计课程/项目

3.3 团队结伴开设课程/项目(Team Teaching)

3.4 让你的课程/项目学习环境设计与众不同(个性化设计、艺术设计) 单元4. 课程/项目的学习资源设计(Google site协作平台) 4.1 课程/项目的导航设计(列表式页面,导航)

4.2 课程/项目的文本/网页/超链接资源设计(网页、面版式页面) 4.3 公告、新闻、项目、事件和简易博客的设计(公告式页面)

4.4 信息搜索与订阅(Google的网页搜索、PPT、PDF文件搜索、博客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学术搜索、地图搜索„„RSS发布,Reader订阅) 4.5 学科教学资源的设计实例(Google地球、Google地图等更多的服务) 4.6 学习资源设计设计艺术与技巧

单元5. 学习活动与协作学习社区的设计(Google Docs, Google Sites, Google Group)

5.1 协作编辑文件(Google Docs) 5.2 协作管理项目活动网站(Google Sites)

5.3 互动交流、讨论与聊天(Google Group,Gmail,Gtalk) 5.4 WiKi (Google Docs, Google Sites) 5.5 学习反思、互评(Google Blogger博客)

5.6 基于项目的学习(Google Docs, Google Sites, Google Group,Google日历)* 单元6. 课程/项目的学习评价与管理 6.1 教学日程管理与发布(Google日历)

6.2 在线考试与测试(Google Docs、Google Sites)

6.3 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在线多元化评价(参考Moodle的互动评价)* 6.4 电子档案袋评价 (Google Docs、Google Sites) 6.5 考试与测试成绩的管理(Google Docs)

单元7. 学习环境设计的扩展服务 (Open API Programming)( 能使用脚本语言调用Google提供的程序接口和自定义服务)

* 2 7.1 Open API Programming简介 7.2 多样化的学习小工具的使用 7.3 Google与Moodle的整合运用 7.4 Google学习环境设计的拓展设计

单元8. 信息化校园整合服务(Google 企业应用套件. 学校教育版)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http://) 5.3 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

单元6. 开源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6.1 开源软件的发展 6.2 开源软件的操作系统 6.3 开源软件的办公系统

6.4 基于开源软件操作系统的Moodle安装与使用 6.5 开源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更多应用案例 单元7.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探索沙龙(社区模式)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 单元1. 信息、创意、灵感的获得与产生 1.1 云时代的信息搜索与三角判断* 4 1.2 研究课题与创意的生成 1.3 课题(论文)的构思与设计 1.4 研究(写作)框架的形成

单元2. 云时代网络教育活动的研究方法 2.1 群体智慧的形成与研究

2.2 学习共同体(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2.3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方法* 2.4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单元3. 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 3.1 论文写作方法

3.2 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3.3 常用参考文献管理系统软件 单元4. 论文写作沙龙(社区模式)

三. 考核与评价

(1)学习者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做中学”,设计开发一个主题的群体学习环境(CLE)(可以是一个学习主题、一个研究项目、一门微型课程)。

(2)撰写结合自己实验的研究论文(4000字以上),基本达到在公开出版的杂志/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投稿的要求。

(3)在期末提交一份本学期基于项目学习的总结报告。

四. 主要参考资料

[1]《教学设计》,乌美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教学系统化设计》(第六版),Walter Dick等著,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版。

[3]《建构性学习》,张建伟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人是如何学习的》,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 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信息化课程设计》,黎加厚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注:上面标注*的项目为已经有学习志愿者担任该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演讲工作。

(v1.0编辑时间:2009年3月23日22:22:17)

上一篇:学校监控室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