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2022-12-11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19世纪60年代奠基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但作为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 微生物学的理论体系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 微生物学的教学更是罕为研究。本文即针对微生物学对当今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学课程知识点繁多而分散、概念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特点, 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1 课堂教学

1.1 上好绪论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论》是微生物学教学的第一课, 教师能否把握好教材和学生的心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为重要。只有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 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 在学年的初始, 首先要上好绪论课, 使学生明确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从人类自身谈起, 讨论微生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讨论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时可以结合目前的流行病例 (SAS和禽流感) ,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树立了良好的开端。

1.2 合理使用多媒体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这一特点势必决定了该课程的抽象性和单调性, 单纯的文字讲授必然起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然而, 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多媒体的放映效果,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只有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的细微结构, 便于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尤其是目前CAI等课件的出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教学质量。CAI课件色彩鲜明, 声画并茂, 给学生以新鲜感, 直观性强, 使用CAI比用无形的抽象的语言来教学要形象化, 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创设了有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情景。比如在讲述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时, CAI课件动态地描绘了微生物分解有机大分子产生小分子, 并利用小分子合成大分子最终保持地球动态平衡的生动景象。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展示CAI课件, 老师适当讲叙, 启发提问, 有动有静, 有问有答,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活动。

但是,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的同时, 应该同时兼顾肢体语言和口头讲述。对一个学科来说, 任何多媒体教学课件都不会是特别系统和完善的, 更不会适合所有的教师的教学风格, 这样会限制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不利于因人施教, 因时施教,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在兼顾肢体语言和口头讲述的情况下, 合理运用多媒体, 以避免授课过程的机械和乏味。

1.3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方法主要是作为主体的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跃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微生物细菌细胞的结构时, 一般的授课方式可能是借助多媒体图片、概念式的讲述, 逐一列举鞭毛、纤毛、液泡等的定义及形态。授课单调而缺乏趣味性, 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自然起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对授课内容和重点全面把握后, 巧妙地设立问题, 引导学生自发思考却会收获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同样讲授细菌的结构, 我们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 细菌能象动物一样进行运动吗, 那么它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怎么进行运动呢, 在导出问题后再带着目的讲授课程, 逐个回答问题, 层层抽丝剥茧, 在与学生热烈的互动中最终掌握学习内容。当然设立问题情境绝非只是简单的询问, 收效良好的问题情境有赖于授课教师对教授内容、目的全面的把握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 是不断完善和总结的过程。

1.4 引入课堂讨论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讲授, 学生在台下聆听, 其弊端之一是它的封闭性, 它与外部世界的隔裂性 (刘湘庆)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呆板, 缺乏趣味性;教学内容教条, 理论脱离实际生活;学习方式单一, 互动性不强等。而在编排课程大纲时针对上述传统教学的弊端引入一定比例的课堂讨论, 给出一个讨论主题, 让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并在讲台上归纳讲授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尝试。通过这种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科技查新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语言归纳和口头表达的水平, 同时在查新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 拓展了视野,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课堂讨论,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 自我体验, 能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2 实践教学

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现针对如何提高微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作出一些探讨。

2.1 让实践活起来

走出室外, 引领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及造成的影响。比如让学生观察因微生物而引起的食物霉变和各种动植物的病害, 带领同学参观酿酒车间和食用菌栽培基地, 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微生物与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让实验活起来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模式多为验证型, 即教师先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学生聆听后按照实验步骤操作, 类似“机械手”。该实验模式教条而无味, 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通过微生物学创新实验的设计,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 同时激发学生勤恳踏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比如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这一实验中,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教师给出实验配方和步骤, 学生只是按照程序完成。但是经过教师根据实验目的合理编排后, 同样的实验就可以转变成设计型, 方法可以是教师先给出欲培养的微生物种类, 对学生根据创新能力大小和性格特点分组后, 让其自行设计配方并对微生物培养后加以验证。教师只是旁观并适时加以点评和纠正, 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这样既提高了实验兴趣, 又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 真正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2.3 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活动, 让学生活动起来

组织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有效形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一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费, 那些对微生物学实验感兴趣、具有较好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学生可以组成科研团队申报相关的项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

总之, 课堂与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师要根据自己授课内容的具体情况,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材, 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与学的融通。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特色的教学语言, 生动形象的讲述, 抑扬顿挫的语调, 恰到好处的手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作用,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根据微生物学课程知识点繁多而分散, 概念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特点,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探索。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探索

上一篇:国家优质投资项目申报推介工作正式启动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