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迈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那么如何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更强的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方,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在各高校课程设置当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拥有了公共必修课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中规划意识不清、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工作世界的探索等问题。

第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成才、学习目标确立、就业质量等环节均有密切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理念模糊,而很多高校对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也不尽完善。现从大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一些探讨。

【关健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重大。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一定意义上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就业指导就是要根据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所出现的思想、心态方面的新变化,及时、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并开设相应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误区;有利于使刚入校的新生及早转换角色,做出长远规划,使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今后能更好地走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理想平台

以往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是学校“教”,是单向、不平衡的,学生信息很难反馈上来,无法把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需求,同时作为被动的学生也无法根本上认识到规划对于自己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成功地把握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的技巧培训,还可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等“内在”的素质教育。

2.职业生涯规划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基础

当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确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后,对大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对大学的学习机会自然会更加珍惜,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所以整个校园的学习气氛会更加浓厚,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

(一)自我目标缺失。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升官,学习是为了父母,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进入大学后,他们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迷失了方向。特别是二本B院校的学生因为普遍家庭比较经济环境比较好,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压力从而懒得去思考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并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如何与职业融合等等。自我目标的缺失,致使众多大学生没有建立切实的学习目标,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态浮躁、行为懒散,学习不认真,整天沉溺网络,得过且过。

(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追求大城市、大企业、机关,追求高收入、高地位和高福利单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乡镇锻炼,不愿到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多关注的是眼前的薪金和福利待遇问题,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位置。一些毕业生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不惜牺牲摆在面前的大好发展机遇。

(三)主体意识淡薄。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按部就班”过来,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很少与社会接触,接触职业生涯世界的各种信息更加少;很少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自己人生道路发展问题。不少大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很少认真思考,为己所用。进入大学后,仍然很少主动出去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主体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在就业求职时,主动性不够,“等、靠、要”的思想还普遍存在,较多地依赖学校老师和家长等,很少主动寻找就业信息,求职准备不够自觉,求职不及时。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自主能力不够,缺乏求职技巧、方式不够有效,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差等,此外,创业意识欠缺,创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

三、职业生涯规划应用在就业指导中开展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等教育形式帮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这是大学生成才的有效方法,有助与他们及早确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提高其发展成才的主体意识。

一方面,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目标的差异性以及兴趣、特长、能力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可以通过讲座培训、讨论座谈、实践模拟等形式来实现。譬如,通过了解发现某类同学普遍存在交际能力、口才技巧的欠缺及其培训需求,从而我们可以针对他(她)们举办“交际与口才”专场培训讲座、举行辩论会或模拟谈判等等具体形式。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规划中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比如面对当今商品社会下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青年学生思想中的滋生蔓延,我们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

四、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与帮助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帮助学生设计生涯的同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模拟招聘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树立科学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大学生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如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创业活动、实习见习实践、假期兼职等都是职业训练很好的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启发学生对自身生涯意识和对工作及社会环境的认识,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规划自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不断发展自我潜能。

总之,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他们在明确生涯目标,积极提高自我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能“水到渠成”地面对市场,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

56-58.

[3]潘文.对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思考[J].民风,2008(8):76-77.

作者简介:覃绮梅,现供职于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作者:覃绮梅

第二篇: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视角下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迈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那么如何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更强的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方,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在各高校课程设置当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拥有了公共必修课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中规划意识不清、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工作世界的探索等问题。本文将以艺术教育学生为例,分析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学、课程改革、师资配备中找寻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改革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中,从人数和专业特点上来说,是属于“特殊”群体,在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方面都有所不同,艺术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拥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

从学生的来源看,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艺校、高中艺术特长生,他们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而言,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在文化科方面的不及格和重修率都比较高。

(二)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自由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舞台或者画板是她们自我展示的空间,她们追求自由,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不愿受规则的束缚。

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以90、95后为主,这些学生所在家庭在经过父辈的积累以后,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生和规划人生的土壤,逐渐形成了“等待家长安排”、“等老师关注”、“看其他同学怎么做”的习惯。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确实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选择学习的方向,填报高考志愿,进入到大学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却是以艺术专长为敲门砖,敲开高等学校的大门,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对未来开始迷茫。虽说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会有专业思想教育或者是专业导论课程、在大一也会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职业规划引起重视,感性的认为大一的我们还小,大二的我们还年轻,大三的时候准备刚刚好。大多数的学生会在在自我安慰中走过大学的前两年,等到大三、大四准备实习、就业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势必会影响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自我认知不足

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觉知与承诺的基础上,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决策、行动、评估的过程。那么在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就是觉知和承诺之后,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探索和认知。目前,对于自我探索环节常用的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倾向。但是,很多同学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全面的认识和剖析自己,会陷入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造成在职业选择的时候眼高手低,或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认为什么都不会的自卑状态。也有部分同学在技能探索方面,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在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有同学认为自己虽说作为有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很差,有成为拥有“本科学历”技工的嫌疑,认为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因为对自我认知不足而陷入的误区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于工作世界的探索不足

“知己知彼百戰百胜”,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工作世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做出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甚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在大四求职的时候难度增加。在对大三年级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关于个人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信息和就业能力缺乏是他们目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尤其是公招、招聘信息的来源和招聘的流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太少,对于工作岗位设置的要求不明确,准备不足。

(四)兼职活动中的短期收益制约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运用自己在舞蹈、音乐或者美术上方面的特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学以致用,并能够在这些活动当中获得相对可观的报酬,对兼职的满意度较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因为兼职而疏于学业,“工作”与学习相冲突时有选择的舍弃学业,所修课程不及格,更有甚者部分科目重修,偏离了作为学生的本质。加之在艺校或者高中形成的轻文化中专业的思想,在学生当中根深蒂固,这一影响在本科的学习当中可能或延伸到大二大三甚至是整个大学四年,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支撑,制约着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对118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将近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在选择毕业就业方向时都与目前的兼职工作相关,并表示毕业初的几年先工作着再说,不适合再另谋出路。

三、改进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还需要在高等学校教育当中,由教师通过课程、专门辅导、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其自身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特点,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觉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能力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工作世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出。就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改变以往“等”、“靠”、“要”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自己来规划”。

其次,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技能、兴趣、性格等因素,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定。同时对艺术教育专业进行再认识,把我准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艺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师范生技能,做到在不同年龄层次、基础参差不齐的班级的授课当中游刃有余。

再次,通过学校讲座、双选会、网络等正式途径主动去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通过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老师、学姐、学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间接了解岗位需求、了解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不断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工作,把实习提前到大学阶段,并对各种岗位进行筛选,对于有些不适合自己的可以选择放弃,对于适合自己但是能力还有欠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争取做到人职匹配吻合度较高。

第四,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来,利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做好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薄发。虽说兼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对于艺术教育专业尤其舞蹈专业来说,年龄在后期的职业发展当中会是一个瓶颈,要想突破瓶颈,除了专业的学习,文化功底的积累和教师素养的培养将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专业思想教育当中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发展前景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憧憬,会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一次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将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专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接触最多的人,她们的学术思想、专业功底、个人魅力、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专业老师、辅导员老师双重导师制,把规划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由最了解这群学生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进行,结合她们的特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队伍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就业信息的传播者。职业规划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的来源是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和对职业规划有兴趣的老师,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各有差异,要提高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水平,就需要就业指导中心多组织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如GCDF、TTT、GCT等课程的专门培训;组织教研活动,课程观摩等等,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级学院在教师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上予以大力的支持。

(四)加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完善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由选修课变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分为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进行职業生涯的初步设计;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则侧重于就业形势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的培训。在部分学校,也开始在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由职业规划师团队组成的个体咨询团队和工作坊,定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大学生只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或者在就业指导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预约即可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辅导,但是面对整个全校的几万人来说,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有志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尝试在二级学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一来可以缓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的压力,二来是可以更加细致的更具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最终做到以点带面,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做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4).

[3]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琦,许晓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6]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邵宝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8]郑虹.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辽宁教育研究,2008,(3):26-28.

[9]马立红.国外高校就业招导的特点及启承[J].黑龙江教育,2005,(4):38-40.

[10]齐雨菡.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

作者:但国艳

第三篇: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摘 要】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通过与部分在校学生约谈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以及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问题。由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进一步的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显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自身的能力和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做出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非常重要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优劣势以及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及工作计划,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系统过程。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块教育的現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的有效根据。通过两年时间与本校会计学院200多名学生的约谈,从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会依据自身情况展开对未来职业设想,但其中也有7.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通过两年的跟踪期调查发现,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行动的比例仅占10%。

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自身具备哪些能力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是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该项调查中,有13.5%的学生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但是较大部分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甚至有一些误区,更有7%的学生对于自身的情况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1.3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辅导的途径

根据南京审计学院的实际办学情况而言,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以开设课程和网络学习为主,辅导员谈话和讲座为辅。但是学生参与度不高,据调查现实,仅有50% 的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这些学习。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2.1.1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毕业以后找一份什么工作”的层面上。70%的学生认为未来职业定位并不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只需要通过征询老师或者家长的意见或与老师或者家长的谈话即可。这样的观念,使得超过50%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没有一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具备的能力,自身的优劣势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不同阶段的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数学生缺乏对自我认识的积极性,极少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情况。只有在与老师约谈时学生才会谈及对自己了解多少程度,有很多学生对于自身的状况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2.1.3 大学生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性较低

就本次在南京审计学院调查中发现,本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一系列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形式主要以网络授课和讲座为主。但在授课中发现,学生不仅关注率、积极性很低,参与度也不高,甚至有5%的学生从未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而仅抱着一种“被规划”的态度。

2.2 从学校层面上来看

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一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存在着召集即将毕业的学生讨论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或者发放几份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书本资料让他们自学的现象,这样的做法肯定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就南京审计学院调查中获知,学校提供了不少途径让学生去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和辅导,比如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根据调查和访谈发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部分课程的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尤其大部分的学校将该课程定性为选修课,这也让学生不能引起重视。这样也是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和目标。

3 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在高校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此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视角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希望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单从学生层面上采取措施,定不能最大程度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也需要学校的科学合理安排,以此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全面性。

3.1 从学生层面上完善

3.1.1 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很多学生都简单化职业生涯规划,以至于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到大三或者临近毕业做一下职业岗位选择即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不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必要能力的培养,更不会及时思考和总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系统化过程,诸环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绝非只是临近毕业才需关注的问题,而是紧随着大学生入学甚至更早时期就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尽早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到行动中。

3.1.2 增强大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形势,全面认识自我,自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在加强大学生自觉性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高校为大学生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辅导才能发挥作用。另外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诸多就业指导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寻求其他可能的路径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

3.2 从学校层面完善

3.2.1 高校应建立更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将其并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中去,要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形成不同的规划意识。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爱好以及优劣势,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参与职业生涯规划。

3.2.2 发挥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在大学里,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亲近的老师,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能力与兴趣爱好。因此,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诊断,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学生有很多困惑或者不配合等问题,致使教师无法正常实施教学计划,此时必须依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或者意识教育,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3]。

3.2.3 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来看,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且其专业化程度也较低,这样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并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着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结构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那么,高校一方面要着力优化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教师进行系统、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3.2.4 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吸引度

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更多地去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一部分原因是该课程没有吸引力,那么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融合一些实践内容。高校可以尝试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可以首先通过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实际职业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建立起起码的职业意识,之后在对职业生涯培训的授课要点加以阐述,通過实践检验,从实践中走出,让大学生在以‘职员’身份对职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4]。另外,高校开设的这些课程针对的是全校所有的大学生,覆盖面广,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应按照专业、学生个性等因素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诸如个性测评、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质,继而根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结合其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5]。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2]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93.

[3]廖小文. 从辅导员视角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13(11).

[4]张辫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张 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06-108.

作者:周丹唯

上一篇:技术政研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