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环境监测网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气象环境监测网范文

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情况自查汇报

为全面贯彻省、市、县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刘伟平省长从“十个方面”进行深刻反思、从“六个方面”做好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全县汛期应急气象服务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抗旱防汛气象服务,有效保证县委、县政府和市气象局关于防灾减灾的部署及要求落实到位,我局对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

5月16日,组织收看了市气象局召开的专题视频会议,及时传达了全县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分析当前气象状况,重点部署2012年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把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结合本次会议精神,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严格落实工作任务,确保今年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春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健全了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体系。

(二)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局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正确应对今年全县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形势,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提高对极端天气下抗灾救灾紧迫性的认识,将抗灾救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安排部署,确定各项应对措施,确保抗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要超前思考,超前防范,深入基层,靠前指挥,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防范,坚决防止因为工作措施不到位致使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三)按照省、市气象局的业务检查方案,全面整改了我局存在的问题。一是进行了测报业务观摩活动。二是进行了预报、测报业务应急演练。三是做到了业务制度人手一册,使值班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四是积极落实山洪灾害县级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区域站建设站点选址工作正在开展,业务流程已上墙。五是对区域站设备进行了全面维护。六是对乡镇气象工作站进行了检查,对信息员进行了督导,引导全县气象信息员积极参加5月中下旬的全省气象信息员培训班。七是对人影作业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八是对乡镇电子显示屏进行了检查维修。

(四)切实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及时收集灾情做好上报工作。严格执行《甘肃省气象部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对气象部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格式、时限以及报送程序及技术要求进行了认真学习。对应急预案、业务流程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科学、客观、适用。

(五)对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乡镇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畅通度进行了检查,通过自检认为我局此项工作运行正常,措施到位。

(六)进一步改进和细化了各项值班工作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有人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值班电话及带班领导电话随时处于接通状态。

(七)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基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强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开展重大过程跟踪服务,加大政府领导批示力度,扩大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范围和频次,提高预报服务效果和效益。

(八)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宣传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救能力,使灾害减少到最小范围。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细化工作,落实责任,做好当前工作让百姓满意,让领导放心,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

天祝县气象局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第二篇: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 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 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 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 靠 性 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 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区域大面积组网布点使用,无线数据传输 工作方式可由用户设置 远程状态监控与参数设置 低能耗、低维护

四、典型应用

气候环境监测 旅游景区气象监测 生态环境气候监测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五、系统组成

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太阳辐射。

FANDA-CJ80综合数据采集器 GPRS/CDMA无线数据通讯服务器

电源控制系统:交流/直流太阳能系统+12V太阳能电池板 10M/6M/3M/定制高度铝钛合金风杆及相关安装固定件 FAMEMS-SD综合数据监测软件

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系统是保障观测网稳定、可靠运行的实时业务系统。系统基于多线程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采用两级部署、多级应用、多方共享的模式,有效利用互联网和中国气象局局域网的优势,实现对我国区域自动气 象站、加密自动气象站及暴雨监测站运行状态、探测数据质量状况、设备维护维修状况以及观测站网的实时监控与保障。从系统的逻辑架构、技术架构、系统建设的 主要技术路线、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以及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系统的建设情况。

第三篇:高速公路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一、项目总体概述及系统构架

1.应用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非常迅速,自1988年建成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以来,到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接近4.5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我国将用30年时间建设“七射九纵十八横”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8.5万公里,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全国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包括铁路枢纽67个、水路枢纽50个和公路枢纽140多个,将覆盖10多亿人口,直接服务区域的GDP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但天气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恶劣天气条件,给高速公路的车辆行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而且还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所以道路天气条件监测是高速公路科学运营的一个重要依据,雨、雪、雾、积雪、结冰等情况对高速公路的运营都有直接的影响。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改变路面的物理性质、观察视线、车辆自身安全等方面。主要灾害及影响有:

A、雾 雾主要通过降低能见度而引发交通事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引起的恶性交通事故的天气现象中,雾的影响最大。大雾特别是<50米的超低能见度的灾害性浓雾是引起重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往往引起数辆甚至数十辆汽车的连续追尾。大雾常常造成重大车辆损失和人员伤亡,导致高速公路限速或关闭,延误行车时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B、降雨 降雨也是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最常见的气象要素,它使路面附着系数降低,导致汽车制动距离增加,易发生车辆侧滑和控制失灵从而危及行车安全。同时降雨使能见度降低,司机视线模糊不清,导致驾驶失误。此外,降雨过后,路面如有积水或干湿不一,路面摩擦系数不均,车辆制动性变差,从而引起交通事故。在山区,暴雨还常常引发山洪、山体塌方或泥石流,从而导致车辆被冲,桥梁垮塌,道路被毁;在平原和盆地,暴雨常常引发洪涝,导致道路被淹,交通受阻。

C、冰雪 冰雪与降雨一样,漫天飞舞的大雪使能见度降低,而且一旦路面积雪被压或是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夜面路面降温结冰,造成里面路面摩擦系数显著降低,严重影响车辆的操作和制动性能,使控制失灵,车辆发生空转、打滑或侧滑,从而危及行车安全。

D、大风 大风对于车辆行驶阻力、能耗、抗侧向倾翻及抗滑移性能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侧向大风对高箱、双箱汽车的行驶影响尤甚。大风会引起沙尘暴、扬沙、吹雪、浮尘等天气,影响高速公路能见度。大风易使路边树木、杆线类等折断阻塞交通,易使塑料类、干草类、丝状物类等漂移到路面上引起车辆打滑、失控;易使灰尘、扬沙、尘卷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

E、霜冻 公路路面有霜时,路面摩擦系数接近于雪面,雨后结冰同雪面结冰的物理性质一样,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F、高温 高温天气同时受吸热、摩擦及汽车尾气等的影响,高速公路路面温度比气温高得多,有时高达六七十摄氏度以上,汽车轮胎因此受热,使胎内气压升高,长途高速行驶,极易引起"爆胎"。高温直接影响司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无空调车更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中署。

2005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在北京签署了《共同开展公路交通气象预报工作备忘录》,双方将开展合作,建立科学高效的公路交通气象信息预测、发布机制,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公路气象信息,避免公路交通延误,减少恶劣天气诱发交通事故。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作为中国气象局探测设备龙头企业,针对高速公路气象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开发研制出了一套适合我国高速公路气象环境监测的实时监测系统??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HMWS)。目前已经成功在山东、河北、贵州等省的高速公路路段上建成,并成功投入使用。

2、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HMWS)系统功能及构成

2.1 系统功能

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HMWS)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专为交通气象监测服务而特别设计的一套应用解决方案。它以能见度(雾)及道面状况(路面温度、积液深度、冰百分比等)监测为核心,并同时测量相关的基本气象参数(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气压等)。主要用于及时发现各路段及关键点的各种异常交通环境因素变化和气象状况,将数据信息及时传送到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中心站,为气象监测服务和交管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科学依据,并将实时气象条件及气象预警信息发送至路面信息显示屏,为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提供实时气象信息和服务。

实践证明,通过在高速公路道路监测工作中应用该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气象监测部门监测数据的专业性和监测要素的多样性,而且可以极大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突发天气状况(如大雾,大雪,暴雨等)决策的准确性并且提供预先实施交通疏导方案的数据依据,是气象监测服务和交管部门工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道路交通的安全性的进一步提高。

2.2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HMWS)组成

华云公司针对我国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环境监测预警需求而开发的道路气象环境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气象与环境监测系统(HMS),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HMI)及高速公路气象环境灾害预警中心站(HMC)三

部分构成。其中高速公路气象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各种气类型象要素监测自动站、高速公路沿线外部气象站网数据及天气预报信息输入等部分构成,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主要包括道路电子警示牌及公众媒体发布渠道构成;高速公路气象环境灾害预警中心站为整个系统的数据接收及发布控制中心。

3.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HMWS)系统设计原则

在我国,交通部门与气象部门联手展开了“公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的专项研究,形成了广泛共识。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高速公路的发展趋势,我国高速公路气象环境监测在设计上侧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气象与交通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气象行业背景场形势与高速公路沿线气象与环境要素的监测实况应该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下加以利用,以形成优势互补。两行业在网络上构筑信息通道,以便实时导入国家基础气象台站的实况资料和天气预报信息,这两部分信息将构成本系统的基础信息之一。

B、灵活高效的公路沿线监测子站的布设

应在沿线相对均匀地布设一定数量的气象环境综合监测站作为数据基准参考站,所谓气象环境综合监测站就是要素相对比较全;所谓基准参考站就是要求该站的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相对比较高,以便今后对其进行沿线气象环境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应在雾多发地段加密布设能见度监测子站;在阴面容易结冰、低洼容易积水等地段加密布设路面状况监测子站。此外,还应该布设一定的气温、地温监测子站以便监测高温。

应适当布设常规自动气象站以强化沿线的气象背景场信息。

高速公路沿线的摄像装置、通信装置是本系统的重要的、有益补充手段,能在许多特殊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C、及时的灾害实况及预警发布系统

应建立适合交通部门的短时预警模式,以气象背景场和沿线实况为输入,实时运算出交通气象灾害爆发几率,并及时通过沿线电子警示牌和各种公众媒体发布公路气象灾害情况和预警等级。

D、系统性与规范化

为了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实现基础气象信息的导入,必须遵守已形成的行业标准并签订共同遵守的规范,使系统能结合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两方面的优势,共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交通气象保障和服务。基础数据库要求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模式,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做到数据采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储存档案化。以达到信息横向、纵向贯通一致、数据共享的目的。

第二部分高速公路气象信息监测站(HMS)

1. 高速公路气象信息监测站整体介绍

高速公路气象信息监测站能够精确、及时地监测道路环境状况,并且能够与高管部门的其它监控子系统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的交通保障网络系统,为高速公

路管理部门针对公路的开放、封闭、维修保障等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系统可对能见度、路面状况、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等要素进行自动监测。高速公路气象信息监测站功能特点:

全自动数据采集、传输及监控,可长期无人职守。

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

监测项目全,能够对雾、路面结冰、积雪等高速公路所需的各种监测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采集处理核心单元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时多任务嵌入式系统,能实现国外目前成熟产品的各种功能并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系统定制。

该系统采集精度高,可靠性好,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灵活性。其性能价格比远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应用选配方式:

观测要素:

能见度、路面等环境参数可任意增减组合,温、湿、风、雨等气象参数可根据需要选配。

传感器接入方式:

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串行口等几种接入方式。

供电选配:

提供交流、直流等多种供电方式。

通信选配:

可选配当前各种类型的通信接入设备,对有线、无线、短信等通信手段提供良好的接口,支持TCP/IP等协议。

可配接显示屏

系统基本指标:

工作环境

温度:-50℃~+50℃ 湿度:0~100% 时钟精度

<0.03秒/天 25℃

(支持上位机自动校时)

防雷性能

雷击感应电压小于5KV 雷击感应电流小于1700A 响应时间小于10-12秒 数据存储 整点数据可存约100天 供电 交流220V 50HZ 可靠性 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检定日或标校周期1~<>

第四篇: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发文单位:国务院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3号 发布日期:2012-08-29 执行日期:2012-12-01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已经2012年8月22日国务院第21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2012年8月29日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本条例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部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七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第八条 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气象设施,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气象设施附近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第十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设施或者侵占气象设施用地;

(二)在气象设施周边进行危及气象设施安全的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

(三)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

(四)设置影响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功能的干扰源;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第十一条 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台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探测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二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3万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城镇、工矿区,或者在探测环境保护范围上空设置固定航线;

(二)在观测场周边1万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100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2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四)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五)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四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8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四)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五)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五条 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的保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保护范围和要求。

前款规定的保护范围和要求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公布,涉及无线电频率管理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征得国务院无线电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建设、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 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干扰源等,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商有关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未征得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或者未落实补救措施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

在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并按照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第十八条 气象台站站址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气象台站。

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拟迁新址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估,符合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在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后,按照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进行迁移。

申请迁移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由受理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签署意见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申请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气象台站迁移、建设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按照职责权限和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决定迁移气象台站;该气象台站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气象台站迁移用地,并承担迁移、建设费用。地方人民政府承担迁移、建设费用后,可以向破坏探测环境的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条 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新址与旧址之间进行至少1年的对比观测。

迁移的气象台站经批准、决定迁移的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后,方可改变旧址用途。

第二十一条 因工程建设或者气象探测环境治理需要迁移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应当经设立该气象探测设施的单位同意,并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复建。

第二十二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日常巡查和监督检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现场调查、取证。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应当由其他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通报有关部门进行查处。有关部门未及时查处的,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直接通报、报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第二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及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迁移气象台站的;

(二)擅自批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无线电台(站)等干扰源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不履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职责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拒不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的,依照无线电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对违法单位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拆除或者恢复原状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违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或者非法占用土地新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依照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济南大学《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电子教案

环境监测电子教案

$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以及它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及作用,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以及常用的监测技术。

三、教学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

四、教学重点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 环境优先监测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①环境与环境质量 ②环境污染与污染源 ③环境污染的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①环境监测的目的 ②环境监测的分类

(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 ①环境监测的发展 ②环境污染的特点 ③环境监测的特点 ④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⑤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八、讲授方法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1. 关于环境污染与污染源

联系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及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提出当前环境面临的状况,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流域污染事件

2. 环境污染的类型

阐述不同环境污染分类方法,阐明该分类方法对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分类方法如:按环境要素分类、按污染源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按污染物生成过程分类、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按污染方式。重点要学生理解分类方法对后续教学中环境监测的取样,保存及分析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

通过不同环境监测相关教材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的确定来理解环境监测的实质。从讲解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从讲解环境监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 环境监测的目的

从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到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逐步讲解环境监测的目的。

2. 环境监测的分类

对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分别举例阐述,如监视性监测(对某一河域长期的质量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松花江流域污染事故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排放标准制定的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 1. 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使学生更为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概述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今后的趋势,举例说明当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动态和研究热点,如:生物监测技术。

2. 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重点讲解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指出环境优先监测在国外的发展及其重要性,进而讲解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监测的发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环境与环境污染:用时20分钟,其中环境与环境质量5分钟,环境污染与污染源6分钟,环境污染的类型9分钟。

②环境监测的定义:用时10分钟

③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用时25分钟,其中环境监测的目的10分钟,环境监测的分类15分钟

④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用时35分钟,其中环境监测的发展5分钟,环境污染的特点5分钟,环境监测的特点5分钟,环境监测技术概述10分钟,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用时1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9-1) (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P29-3)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一、授课题目: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标准的作用以及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并了解部分环境标准。了解我国水质污染状况及水质监测方法,掌握有关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和原则。

三、教学意义

环境标准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掌握环境标准,使学生理解环境标准既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掌握水质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开展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水质监测项目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五、教学难点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环境标准 ①环境标准的作用 ②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③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④部分环境标准

(二)水质污染与监测 ①水资源与水质污染 ②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③监测项目 ④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⑤污染物形态分析

(三)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①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②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③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八、讲授方法

(一)环境标准 1. 环境标准的作用

从实际工作中环境标准对环保工作的指导为切入点,介绍环境标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2.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从目前国家积极制定与修正各项环境标准的工作展开讲述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的制订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才能既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状况,又促进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

(二)水质污染与监测

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水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质污染面临的严峻形式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不同水体为例介绍各类水体的常规监测项目和非常规监测项目;介绍水体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重点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在选择分析方法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三)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以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为例,介绍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制订时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

在讲解河流监测断面设置和采样点的确定时,用生动的Flash动画介绍各种监测断面的设置和采样点的确定原则。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环境标准:用时40分钟,其中环境标准的作用10分钟,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5分钟,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5分钟,部分环境标准10分钟。 ②水质污染与监测:用时25分钟,其中水资源与水质污染5分钟,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分钟,监测项目5分钟,水质监测分析方法10分钟,污染物形态分析2分钟。

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用时25分钟,其中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8分钟,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分钟,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P29-8) (2)怎样制订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P141-2)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一、授课题目: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方法及水样预处理方法,包括水样的消解和富集与分离(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共沉淀法)。

三、教学意义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是取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前提,而且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通过学习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掌握常规的水样保存和预处理方法,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水样的保存 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五、教学难点 水样的保存 萃取法 离子交换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①水样的类型 ②水样的采集 ③流量的测定 ④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二)水样的预处理 ①水样的消解 ②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八、讲授方法

(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 水样的类型

介绍三种不同的水样类型,重点突出个水样类型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2. 水样的采集

从地表水的采集出发,介绍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方法、采样容器,进而推广到地下水、废水样的采集,并根据各种采集分析项目提出采集水样的注意事项。

3. 流量的测定

分别介绍地表水和废水的流量测定方法与仪器,并介绍部分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流量计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4. 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重点突出水样运输中注意的事项以及常规监测项目的保存方法。并举水样保存的具体实例,分析保存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选择的原理。

(二)水样的预处理 1. 水样的消解

首先介绍水样预处理的重要性,重点介绍水样的湿式消解,以及如何选择酸来消解水样,并强调适用湿式消解时的注意事项;简单介绍干灰化法。

2. 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介绍各种富集分离方法,(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共沉淀法),着重讲解原理以及适用的情况;重点介绍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样的采集和保存35分钟,其中水样的类型6分钟,水样的采集6分钟,流量的测定8分钟,水样的运输和保存15分钟。

②水样的预处理55分钟,其中水样的消解15分钟,水样的富集与分离4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P141-4)

(2)25℃时,Br2在CCl4和水中的分配比为29.0,试问:(1)水溶液中的Br2用等体积的CCl4萃取;(2)水溶液中的Br2用1/2体积CCl4萃取;其萃取率各为多少?(P141-7)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水质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残渣、电导率等)和金属化合物(铝、汞、镉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水质物理指标与水质污染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受“三废”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害金属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掌握水质物理指标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对保护水质污染及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冷原子荧光法 原子吸收法

五、教学难点 原子吸收法 极谱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质物理指标检验 ①水温 ②臭和味 ③色度 ④浊度 ⑤透明度 ⑥残渣 ⑦矿化度 ⑧电导率 ⑨氧化还原电位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①铝 ②汞 ③镉

八、讲授方法

(一)水质污染指标

本节水质污染指标主要从其所反映出的水体污染状况的意义出发,介绍各种指标监测的方法。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本节是水质污染监测的重点,首先用污染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意义,我们将重点讲解汞污染监测中的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以及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镉污染监测的原子吸收法和阳极溶出伏安法,重点突出其在金属化合物监测的适用性,进而推广到所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从方法的原理到监测仪器的构造原理逐步展开讲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质物理指标检验30分钟,其中,色度、电导率、残渣各4分钟,水温、臭和味、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各3分钟。

②金属化合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铝10分钟,汞20分钟,镉3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样中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p141-12)

(2)说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p141-13) (3)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50mL,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p141-14)

编号

水样量(mL)

加入镉标准溶液(10μg/mL)mL数

吸光度 1 2 3 4 20 20 20 20 0 1 2 4 0.042 0.080 0.116 0.190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其它金属化合物(铬、锌、铅等)和非金属无机物(酸度和碱度、pH、DO、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非金属无机物测定项目往往是水体监测中的必测项目,掌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对于环境水体污染程度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重点 铬的测定 溶解氧的测定 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氧电极法测定溶解氧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化物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①铅 ②铜 ③锌 ④铬 ⑤砷

⑥其它金属化合物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①酸度和碱度 ②pH值 ③溶解氧(DO) ④氰化物 ⑤氟化物 ⑥含氮化合物 ⑦硫化物 ⑧磷

八、讲授方法

(一)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首先用各类金属污染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意义,由上节讲到的各类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普遍应用方法推广到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同样由各类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的意义出发,重点讲解各类指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涉及到的仪器方法重点讲解原理及仪器组成、工作原理。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30分钟,其中铅4分钟,铜4分钟,锌4分钟,铬8分钟,砷8分钟,其它金属化合物2分钟。

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酸度和碱度5分钟,pH值5分钟,溶解氧(DO)10分钟,氰化物6分钟,氟化物10分钟,含氮化合物15分钟,硫化物6分钟,磷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和总铬?(P141-17) (2)怎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怎样消除干扰?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P142-22)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体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有哪些,掌握水质有机污染物(COD、BOD、TOC、挥发酚)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水体中除含有无机污染物外,更大量的是有机污染物,它们以毒性和使水中溶解氧减少的形式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查明,绝大多数致癌物质是有毒有机物,所以,掌握有机污染物指标的监测对水质状况了解和污染物治理非常重要。

四、教学重点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化学需氧量 ①重铬酸钾法 ②库仑滴定法

③快速密闭消解滴定法或光度法 ④氯气校正法

(二)高锰酸盐指数

(三)生化需氧量 ①五天培养法 ②微生物电极法 ③其它方法

(四)总有机碳

(五)挥发酚

①4-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度法 ②溴化滴定法

(六)硝基苯类 ①还原-偶氮分光光度法 ②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七)石油类 ①重量法

②红外分光光度法 ③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八、讲授方法

本节重点讲解各类综合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测定方法,对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运用Flash动画和实验视频录像,深入讲解各自的测定过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对测定操作的每一步都能做到掌握和深刻理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化学需氧量25分钟,高锰酸盐指数5分钟,生化需氧量30分钟,总有机碳8分钟,挥发酚8分钟,硝基苯类6分钟,石油类8分钟。

十、作业

(1)简述COD、BOD、TOD、TOC的含意;对一种水来说,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P142-28)

(2)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P142-30)

(3)下表所列数据为某水样BOD5测定结果,试计算每种稀释倍数水样的BOD5值。(P142-32)

编号

稀释倍数

取水样体积(mL)

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mol/L)

Na2S2O3标液用量(mL)

当天 五天 A B 空白 50 40 0 100 100 100 0.0125 0.0125 0.0125 9.16 9.12 9.25

4.33 3.10 8.76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

测定

一、授课题目: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的意义和主要方法,了解水质底质的意义和目的,掌握水体底质监测样品采集及制备、分解和提取方法。另外,掌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的意义、原理和方法。通过整章节总结使学生使学生了解水体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特定有机污染物是指那些毒性大、蓄积性强、难降解、被列为优先污染物的有机化合物,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引起的更多关注。

水、底质和生物组成了完整的水环境体系。通过底质监测,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并对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沉积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提供依据。通过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可以掌握水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的运行状况,对环境水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底质监测样品的分解和提取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底质监测样品的分解和提取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①苯系物 ②挥发性卤代烃 ③氯苯类化合物 ④挥发性有机物

(二)底质监测 ①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②样品采集

③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 ④污染物质的测定

(三)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①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通过介绍特定有机污染物,如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意义,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二)底质监测

通过对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底质监测的重要性,联系水体中的布点方法介绍底质监测布点的方法,重点讲解有机污染物的提取,与后面固体废物样品和生物样品的制备提取有一定相关性,从而有助于理解后续章节的理解。

(三)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图文并茂介绍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例子讲解,并与水污染控制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测定的意义。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5分钟。

②底质监测50分钟,其中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0分钟,样品采集5分钟,样品的制备5分钟,样品的分解5分钟,有机污染物的提取20分钟,污染物质的测定5分钟。

③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25分钟,其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10分钟,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测定它们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有何意义?(P143-3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8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授课题目: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采样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三、教学意义

大气污染污染监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比如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确定采样仪器与方法。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实际工作中空气污染监测的开展。

四、教学重点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监测站(点)的布设

五、教学难点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①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②空气污染的危害 ③空气污染源 ④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⑤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⑥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①监测目的 ②调研及资料收集 ③监测项目

④监测站(点)的布设 ⑤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⑥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运用图片及实例说明当前大气污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一系列环境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2. 空气中污染物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

结合环境化学知识,针对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及不同存在状态展开讲述,使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并且与后续采样布点的原则相结合讲解。

3. 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举计算实例讲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通过与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相比较,展开讲述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程序,并根据空气污染自身特点,讲解空气污染相比于其它环境介质所采取的不同的监测方案,特别是布点原则的确定。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污染基本知识45分钟,其中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5分钟,空气污染的危害10分钟,空气污染源5分钟,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10分钟,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5分钟,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10分钟。 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45分钟,其中监测目的5分钟,调研及资料收集8分钟,监测项目6分钟,监测站(点)的布设20分钟,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3分钟,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了解它们的存在形况对监测工作有何意义?(P228-1)

(2)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力为100.00 KPa。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空气中SO2日平均浓度,每隔4h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集30min,采样流量0.5L/min。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0mL,取10mL测知含SO22.5μg,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2日平均浓度。(P228-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一、授课题目: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浓缩富集法(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静电沉降法等),了解采样仪器的组成及专用采样仪器(空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等)的原理及使用。

三、教学意义

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浓缩富集法以及采样仪器的组成及专用采样仪器的原理及使用对开展大气采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原理也能有较好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空气样品富集采样法 颗粒物采样器

五、教学难点 颗粒物采样器的原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直接采样法 ①注射器采样 ②塑料袋采样 ③采样管采样 ④真空瓶采样

(二)富集采样法 ①溶液吸收法 ②填充柱阻留法 ③滤料阻留法 ④低温冷凝法 ⑤静电沉降法 ⑥扩散法 ⑦自然积聚法 ⑧综合采样法

(二)采样仪器 ①组成部分

②专用采样器(空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等)

(三)采样效率

(四)采样记录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展开讲述各种采样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并且结合大气污染控制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如静电沉降法),重点讲解其在大气采样中的使用范围,比较各种采样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采样方法做到较好的理解与掌握。

(二)采样仪器

结合大气采样实际应用的试验装置进行讲解采样仪器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原理,在颗粒物采样器讲解时,结合大气污染中的除尘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既理解采样原理,又能够对今后学习大气污染除尘的原理做到较好的理解。

(三)采样效率和采样记录

针对大气存在状态的特殊形式,讲解不同存在形式的采样效率表示和评价方法,强调大气采样中的记录,使学生对实验记录的严谨性有充分的理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55分钟,其中直接采样法10分钟,富集采样法中溶液吸收法10分钟,填充柱阻留法10分钟,滤料阻留法5分钟,低温冷凝法5分钟,静电沉降法5分钟,其它方法10分钟。 ②采样仪器27分钟,其中组成部分8分钟,专用采样器空气采样器4分钟,颗粒物采样器15分钟。

③采样效率6分钟 ④采样记录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P228-6)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0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特别是对大气常规监测中SO2和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有很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意义

本节是大气污染监测的重点,也是关于在大气常规监测中的一些必测项目的内容,掌握本节内容,特别是SO2和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对进行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的开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SO2的测定原理和过程 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

五、教学难点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 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SO2的测定

(二)NOX的测定

(三)CO的测定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五)臭氧的测定

(六)氟化物的测定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八)汞的测定

(九)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十)VOCS和甲醛的测定

(十一)其它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大气SO

2、NOX的测定,结合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进行该项目监测的图片与录像进行讲解,重点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原理,仪器的操作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有关监测项目结合水质监测中的部分相关性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大气监测方法的同时,再次掌握水体污染监测的原理。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SO2的测定15分钟,NOX的测定20分钟, CO的测定6分钟,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5分钟,臭氧的测定5分钟,氟化物的测定7分钟,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6分钟,汞的测定7分钟,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8分钟,VOCS和甲醛的测定6分钟,其它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简述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影响方法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P228-9)

(2)简述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NOx的原理。用简图示意怎样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测定NO

2、NO和NOx?(P228-1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一、授课题目: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颗粒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了解大气降水监测的采样点布设及降水组分的测定。

三、教学意义

通过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怎样去判断主要环境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及大气降水监测的采样点布设及降水组分的测定的掌握使学生在今后常规大气颗粒物监测中更好的去开展工作。

四、教学重点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颗粒物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二)颗粒物的测定 ①TSP的测定 ②PM10的测定

③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 ④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三)降水监测 ①采样点的布设 ②样品的采集 ③降水组分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空气污染指数,并判断主要的环境大气污染物。

(二)颗粒物的测定

重点讲解TSP和PM10的测定的意义与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结合水质污染监测讲解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同时,加深对水质监测原理的掌握,特别是对其中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进行重点讲解。

(三)降水监测

从样品的采集到测定逐步展开讲解,使学生了解降水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15分钟。

②颗粒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TSP的测定10分钟,PM10的测定15分钟,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10分钟,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25分钟。

③降水监测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假定某地区的TSP日均值为0.35毫克/立方米,SO2日均值为0.155毫克/立方米,NO2日均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计算其空气污染指数,并判断主要污染物。

(2)怎样用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229-15)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2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一、授课题目: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污染源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如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和基本状态参数的测量,重点掌握烟气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测定;掌握流动污染源监测中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意义

掌握固体污染源监测有助于今后开展大型工矿企业的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掌握流动污染源,特别是汽车尾气的监测,有助于了解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状况,对推进城市汽车污染源的排放具有指导意义。掌握大气标准气体的配制,有助于今后研制大气标准物质,为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控制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四、教学重点 固体污染源监测 流动污染源监测

五、教学难点 烟气浓度的测定 动态配气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①监测目的和要求 ②采样点的布设 ③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 ④含湿量的测定 ⑤烟气浓度的测定 ⑥烟尘排放速率的计算 ⑦烟气黑度的测定 ⑧烟气组分的测定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①汽油车尾气监测 ②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

(三)标准气体的配制 ①静态配气法 ②动态配气法

八、讲授方法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从监测目的和要求到采样点的布设,再到参数的测定逐步展开讲授,与实际工作中这些参数的测定相结合进行原理到方法的讲解,特别是对于烟气浓度的测定,我们用实际工作中该监测的视频进行讲解,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开展该项测定及注意事项。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对实际工作中的汽车尾气监测的开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其原理与操作方法。

(三)标准气体的配制

主要深入讲解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各自的原理及适用情况。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53分钟,其中监测目的和要求2分钟,采样点的布设5分钟,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13分钟,含湿量的测定5分钟,烟气浓度的测定18分钟,烟尘(或气态污染物)排放速率的计算2分钟,烟气黑度的测定4分钟,烟气组分的测定4分钟。

②流动污染源监测12分钟,其中汽油车尾气监测6分钟,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6分钟。

③标准气体的配制25分钟,其中静态配气法10分钟,动态配气法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简要说明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各有什么优缺点?(P229-24)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3固体废物监测

一、授课题目:固体废物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三、教学意义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更多重视,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非常关键。

四、教学重点 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①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②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①样品的采集 ②样品的制备 ③样品水分的测定 ④样品pH值的测定 ⑤样品的保存

(三)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四)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①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②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③热值的测定方法 ④渗沥水分析 ⑤渗沥实验 ⑥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测定

⑦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

(五)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①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②吸入毒性试验 ③口服毒性实验 ④鱼类毒性试验

八、讲授方法

(一)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引用固体废物污染的实例,结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以及环境控制标准进行详细讲解。

(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结合固体废物自身特点,讲解其具体的采样与制备过程。

(三)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结合固体废物的有害性指标进行讲解其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四)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结合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特点、危害性及其处理与处置进行讲解其监测过程及监测项目。

(五)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结合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环境毒理学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进行讲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 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10分钟 ③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15分钟

④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30分钟,其中生活垃圾及其分类3分钟,生活垃圾特性分析10分钟,热值的测定方法5分钟,渗沥水分析15分钟,渗沥实验5分钟,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测定5分钟,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5分钟。

⑤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25分钟,其中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13分钟,吸入毒性试验5分钟,口服毒性实验5分钟,鱼类毒性试验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判断有害固体废物的指标有哪些?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4土壤污染监测

一、授课题目:土壤污染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本底值,掌握土壤污染样品预处理及监测的方法。

三、教学意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动物、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土壤污染监测对土壤污染的了解、控制与治理非常关键。

四、教学重点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五、教学难点

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土壤基本知识 ①土壤组成 ②土壤的基本知识 ③土壤背景值 ④土壤污染 ⑤土壤质量标准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三)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①土壤样品采集 ②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①土壤样品分解方法 ②土壤样品提取方法 ③净化与浓缩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土壤基本知识 结合环境科学及环境化学中所涉及到的土壤的基本知识讲解,举实例使学生了解当前土壤污染的现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结合土壤自身特点,讲解其具体的监测项目、布点的过程。

(三)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结合土壤的类型及土层结构讲解其样品采集的时间、频率及注意事项和样品的加工处理过程。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根据预欲测组分的不同,分别讲解其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及提取、净化、浓缩方法。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结合水质污染中有关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讲解其监测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土壤基本知识25分钟,其中土壤组成6分钟,土壤的基本知识6分钟,土壤背景值5分钟,土壤污染6分钟,土壤质量标准2分钟。

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15分钟。 ③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10分钟 ④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0分钟。 ⑤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土壤污染监测有哪几种布点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P289-4)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陈怀满主编 2005科学出版社

$15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一、授课题目: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意义

生物监测结果能够反映污染因素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及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生物监测方法是理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二者相结合即构成了综合环境监测手段。掌握生物监测方法,可以更全面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及人类的危害。

四、教学重点 生物污染监测 生态监测

五、教学难点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①监测的目的、样品的采集和监测项目 ②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③生物测试法 ④细菌学检验法

(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①利用植物监测 ②利用动物监测 ③利用微生物监测

(三)生物污染监测

①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②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③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④污染物的测定

(四)生态监测 ①生态监测的概念 ②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内容 ③生物监测方案

④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⑤生态监测方法

八、讲授方法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结合水污染监测及环境微生物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生物监测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结合大气污染监测,举大气环境生物监测实例来说明空气生物监测相比于理化监测的优越性。

(三)生物污染监测

结合生物样品的独特性,讲解其监测采样、制备及预处理和测定过程。

(四)生态监测

运用环境生态学知识,结合当前生态监测发展的新动向讲解生态监测方案的制定及监测方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7分钟,其中监测的目的、样品的采集和监测项目5分钟,生物群落监测方法10分钟,生物测试法10分钟,细菌学检验法2分钟。 ②空气污染生物监测13分钟,其中利用植物监测10分钟,利用动物监测2分钟,利用微生物监测1分钟。

③生物污染监测30分钟,其中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8分钟,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分钟,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5分钟,污染物的测定2分钟。

④生态监测20分钟,其中,生态监测的概念5分钟,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内容3分钟,生物监测方案3分钟,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3分钟,生态监测方法6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常用哪些方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脂肪提取器提取法有何优点?(P328-1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生物技术》马放等编著 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16噪声污染监测

一、授课题目:噪声污染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声音和噪声,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及其量度,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及噪声监测方法。

三、教学意义

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但噪声是物理污染,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由于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能够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所以噪声污染监测再生活中十分重要。

四、教学重点 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噪声仪

五、教学难点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声音与噪声

(二)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①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②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③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④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三)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①响度和响度级 ②计权声级

③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④噪声的频谱分析

(四)噪声测量仪器 ①声级计

②其它噪声测量仪器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监测 ①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②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八、讲授方法

(一)声音与噪声

主要通过介绍噪声带来的危害来讲解噪声监测的意义。

(二)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详细讲解噪声的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通过计算实例来讲述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三)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重点讲述响度、响度级及等响曲线以及计权声级;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了解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的意义与表达方式。

(四)噪声测量仪器

从噪声仪原理出发,结合噪声仪器使学生掌握噪声仪的使用。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监测

通过实例来讲解噪声监测方法及如何进行噪声数据处理、结果表达。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声音与噪声5分钟。

②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20分钟,其中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3分钟;声功率、声强和声压3分钟;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4分钟;噪声的叠加与相减10分钟。

③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25分钟,其中响度和响度级10分钟;计权声级4分钟;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8分钟;噪声的频谱分析3分钟。

④噪声测量仪器10分钟,其中声级计8分钟;其它噪声测量仪器2分钟。 ⑤噪声标准10分钟。

⑥噪声监测20分钟,其中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18分钟;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什么叫等效连续声级Leq?什么叫噪声污染级LNP?(P366-12) (2)三个声源作用于某一点的声压级分别为65dB、68dB和71dB,求同时作用于这一点的总声压级为多少?

(3)P367-28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内容以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三、教学意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四、教学重点 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内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五、教学难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①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 ②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③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 ④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三)监测实验室基础 ①实验用水 ②试剂与试液 ③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④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①基本概念

②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③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④直线相关和回归

八、讲授方法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重点强调质量保证的意义,从而引申出其具体的内容。

(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从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出发,重点讲解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三)监测实验室基础

从基本的实验室用水到实验室环境和管理,讲解合格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从误差、偏差等的概念开始,举计算实例来使学生掌握数据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重点在于可疑数据的取舍以及直线相关和回归。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10分钟。

②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20分钟,其中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4分钟;计量认证/审查认可3分钟;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3分钟;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10分钟。

③监测实验室基础12分钟,其中实验用水3分钟;试剂与试液2分钟;实验室的环境条件2分钟;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5分钟。

④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48分钟,其中基本概念18分钟;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16分钟;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6分钟;直线相关和回归8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要开展质量保证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P479-1)

(2)P480-19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8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一、授课题目: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室质量保证以及标准分析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重点掌握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三、教学意义

实验室质量保证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分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目的是保证测量结果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学习质量控制图的使用可以实现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可以用于检查各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提高监测水平。

四、教学重点

准确度、灵敏度等基本概念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五、教学难点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①名词解释 ②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A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B 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③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A 实验室质量考核 B 实验室误差测验

(二)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①标准分析方法 ②分析方法标准化 ③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

八、讲授方法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讲解强调准确度、灵敏度、检测限等的定义概念及表示方法。举实例重点讲解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重点是均数控制图及均数-极差控制图),并使学生了解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二)标准分析方法

从标准分析方法引申出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工作,突出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方案的制定注意因素。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实验室质量保证75分钟,其中名词解释(如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等)20分钟;实验室内质量控制40分钟(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35分钟,其他质量控制5分钟);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5分钟(实验室质量考核5分钟,实验室误差测验10分钟)。

②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15分钟,其中标准分析方法5分钟;分析方法标准化3分钟;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7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

一、作业

(1)灵敏度、检测度和测定限有何不同?(P480-12) (2)何谓监测质量控制图?它起什么作用?(P480-14) 十

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气象环境监测网范文】相关文章:

环境监测网范文05-19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05-10

环境监测学范文05-19

环境监测点范文05-20

辐射环境监测范文05-25

环境监测信息范文05-27

环境监测制度范文05-27

环境监测复习范文05-27

家庭环境监测范文05-28

学校环境监测范文06-03

上一篇:秋游活动策划案范文下一篇:浅谈智商与情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