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展开的趋势与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建议及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在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平台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优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第一篇:交通工程专业论文

面向一流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包建设实践

摘要:为适应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将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的3门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配套课程设计组成课程包。形成完整、连贯性专业知识体系,结合林航飞教授首创的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差异化通用类课程设置、引入国外资深教授实施教学国际化,取得课程包“1+1+1>3”的教学效果,对于优势专业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成绩综合考核机制、课程国际化与国外交流配合机制、理论-实践-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课程外延教学机制、创新学分赠与措施等系列创新机制的集成和连贯实施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一流专业人才;交通工程;实践创新;国际化;校企联合;综合考核;课程外延

近年来交通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各类地区各级城市的交通系统均由单一系统走向综合交通系统,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走向建、管并重,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独自为政走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相互合作,由城市无序蔓延走向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专业,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机制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交通工程行业发展动向做相应调整。

一、专业课程包设置目的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第一、第二位置,为了引领学科的发展,将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的《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客运交通系统》三门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与相关课程设计组成“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包。其中《交通规划》侧重交通需求分析基础理论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客运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主体,也是交通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交通管理与控制》侧重于交通规划目标下城市道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设置该课程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克服原有交通学科细分课程体系中日益突出的知识点“重叠”与“泛化”倾向,通过梳理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大纲,提高三门核心课程之间的整体性、连贯性及授课效率。形成由基本概念和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结合林航飞教授首创的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差异化通用类课程设置、引入国外资深教授实施教学国际化,取得课程包“1+1+1>3”的教学效果,这对于优势专业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二、课程包知识体系建设实践

1.课程包知识体系整体设计。课程包的三门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逐层递进、相辅相成,《交通规划》侧重基础理论和理念,《客运交通系统》和《交通管理与控制》则侧重理论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三门课程相互配合,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的交通网络规划与交通发展政策、中观层面的公共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微观层面的交通设施管控方面对城市交通系统有全面的认识,能够从基本理论、理念、思想方法逐步过渡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交通规划》是课程包的基础,交通规划专业思想的来源,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重点在“宏观层面”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理解城市交通的本质。《客运交通系统》在《交通规划》课程的基础上,详细讲授客运交通系统的关键问题和规划设计难点,是《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客运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践。《交通管理与控制》主要对城市交通系统在后期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从“交通规划”到“交通建设”的过渡。因此“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规划”方案能够落实的保障。课程包的三门课程均列入同济大学2011年度卓越课程计划,《交通规划》为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交通管理与控制》2010年度列入“国家精品课程”。

2.精细化的课程包知识点梳理与调整方法。在课程包建设项目启动之前,《交通规划》、《客运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然而从学生实际上课效果来看,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三门课程知识点部分重合,而且讲解类似问题的方法、术语有可能出现差异,易使学生在概念上产生偏差,各门课程之间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重叠”。为确保三门课程“授课内容深度相近”、“知识点先后次序协调”和“教学案例不重复且有机衔接”,课程包负责人林航飞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授课内容控制表”方法,将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细化到5分钟的“微板块”,90分钟课堂时间细分为18个“5分钟微板块”。通过对比三门课程的“微板块”,发现其中重叠、不协调甚至有所冲突的内容,再进行彻底梳理。这种方法可从根本上实现授课内容整合,而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提倡整合”或者大纲级别的“概念整合”,最终形成由基本概念和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集、课程设计题目集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

三、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大小班教学质量控制机制。课程包进行大小班授课,即负责教授在大班上讲述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重要案例;青年教师在小班上根据林航飞教授制定的“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着重讲授相关的专业技术及技能,针对学生自选交通工程题目5分钟课堂汇报进行讨论,既充分利用小班上课优势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充分的互动交流与专业深入讨论时间,又能确保小班教学质量。学生如果要取得好成绩,5分钟的汇报通常需要课外花10个小时以上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计算和PPT制作,以此训练提高学生研究分析和表达能力。“5分钟授课知识点控制表”在课程包的授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从业务操作层面实现知识点的整合与顺畅衔接、避免重复、提高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小班、分班”教学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避免因为各小班教师风格、进度差异太大对学生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2.课程包综合考核机制。建立课堂汇报、作业、课程设计、实验或实践报告、课外讲座报告撰写、笔试考试等综合考核机制,便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检验,并保障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示范性。提高学生自选交通工程题目5分钟课堂汇报讨论成绩比例到25%以上,是考虑到学生如果要取得好成绩,5分钟的汇报通常需要课外花10个小时以上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计算和PPT制作,以此训练提高学生研究分析和表达能力。课外讲座报告专家来自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30余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以及国外高校资深教授、学者,每学年关于“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的专家讲座在15次以上,学生撰写讲座报告占课程成绩5%。

3.面向国际化的全英语课程质量保障机制。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每年出国深造比例约占10%(约20名学生),自2009年起国际交流生约30名/年。为了满足学生国际交流、出国深造等需求,拓宽学生国际视野,2009年起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聘请国外著名大学外籍教授开设全英语课。①聘请外籍教授机制。教学团队依托同济大学“985”学科建设平台,按照学校模块化专家聘请机制,定期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教授担任全英语专业课程主讲人。已聘请的3位国外教授分别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②“外籍教授+青年教师随堂辅助”协作授课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根据中国学生特点,创造性采用了“外籍教授+青年教师随堂辅助”协作授课的教学模式,即外籍教授和青年教师首先共同协调全英文教学大纲、进度安排表、知识点;然后上课由外籍教授主讲,青年教师随堂辅助,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及时释疑、补充讲解,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关键知识点,同时相应的课程设计由青年教师主讲,使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同时配备的青年教师是本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青年教师与外籍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青年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③全英文课件、讲义与习题集建设。为保证全英文交通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学团队以外籍教授为主,重新编写了全英语的课件、讲义与习题集,课件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使全英语专业课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生动活泼。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

4.通用类课程设置与建设。为了适应学科交叉、大专业宽口径培养要求,在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方案调整中,教学团队同步开设了适应学科交叉、面向大专业的通用类专业课程《交通规划B》、《交通管理与控制B》。根据其他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制定了深度和广度差别化的教学大纲,重新设计了教学课件和实践教学环节,出版了配合《交通规划B》课程的校企联合编写教材《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理论与实践》。

5.定期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机制。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包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然后根据学生和教师评教反馈结果,评估教改实践活动效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教学团队积极适应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生与同行的高度评价,学生评教与教师评教结果均为优级(9.0以上)。三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多年保持稳定且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目前同济大学每学年《交通规划》和《交通规划B》的选课学生人数约为150人;《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管理与控制B》的选课学生人数约为150人;《客运交通系统》的选课学生人数约为70人。

四、一流人才培养实现途径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系列创新机制的集成和连贯实施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包教学国际化与国外知名高校定期互换学生机制的配合,同济大学实现近3年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国际大赛累计20余人次,发表英语论文10余篇,团队指导国际获奖1次,SCI收录论文1篇。改革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引入课外专家讲座报告撰写成绩(占5%)、提高课堂汇报成绩(占25%);推行创新学分赠与措施;实现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使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依托国家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30余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以企业交通工程问题为导向,近4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获奖3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获奖6次)、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2项)、校级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获奖12次),以及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10组)等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根源解析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学生经过上述专业训练后,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在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方面均获得用人单位肯定,社会认可度很高,实现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面向一流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包建设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较多的改革工作需要细化。例如,基于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工作量在教学管理中的认定方法等。课程包建设团队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探索与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吴娇蓉,孙海浩.交通工程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

[2]吴娇蓉,辛飞飞,林航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卓越课程《交通规划》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0.

[3]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0.

[4]李晔,吴兵.基于创新基地的研究驱动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5]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吴娇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系副主任,教授。

作者:吴娇蓉 林航飞 辛飞飞

第二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

[摘 要]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展开的趋势与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建议及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在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平台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优秀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以及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机制,自2006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来,众多高校纷纷加入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来[4]。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2014年准备迎接工程教育认证起,就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查找自身不足,包括教学顶层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等,并持续改进,促进专业建设。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是国家改革和培养交通工程人才的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培养具有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

自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交通工程专业以来,本专业以培养交通工程优秀人才为目标,持续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和稳固实践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加强教师能力和工程背景、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本专业于2016年首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此专业被评选为本科示范专业。目前,本专业已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交通工程领域育人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此次认证,专家组对交通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及支撑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就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意見。

2018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人才的思想理论道德修养;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与能力,并注重在实践中的多学科融合应用;最后,以联合培养项目及国际交流项目为契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及知识储备得以增加。同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学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6]。

大连理工大学以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的建议及2018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交通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道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完善,参考国际同类专业的培养体系,同时结合我国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本专业逐步推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改革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OBE理念[7]下的交通工程核心课程群设计

经过2012年和2016年两次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持续改进,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顶层设计知识体系架构。将道路工程、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等3个专业方向整合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制订了统一的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材料力学等课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使用专业信息工具的能力;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交通工程导论、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前沿实验、理论力学、运筹学等课程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的公共专业课程,夯实学生的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在道路建筑材料、道路实验与检测技术、交通仿真实验、交通调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课程中设置试验和现场调查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工程设计、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与2012级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相比,各类课程的主要差异总结如表1所示。

(二)加强特色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只有将教学成果落实到教材编写和选用上,才能促进教材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院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已有成熟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现已出版了《交通流理论》《路基路面工程》(辽宁省十三五规划教材)、《交通信息化环境下随机道路网络拥挤收费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施工》等8本特色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其中多项教材荣获省级、市级精品教材荣誉称号,强调教学与科研的良性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中,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在教材中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密切联系实际,了解工程一线科学技术。

(三)加强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1.核心课程之外设置设计教学环节。在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之外,平行设置设计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并行,学生分组,组内协作,完成设计报告、图纸,小组答辩,评定成绩。这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

2.以竞赛充实课程设计。依托大学生各类竞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建立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评价方法,针对团队合作课程模式,建立了设计报告、集中答辩、提问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方法,合理评价每位学生的贡献和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保学生对教学各环节的高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建设交通工程仿真与设计平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思维

考虑到目前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的困难、学生的竞赛需要等问题,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仿真设计平台,从路面结构响应、材料设计、交通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仿真实训,强化学生对交通工程中路面结构设计与分析、材料特性、交通流理论的理解。在必修课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环境和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路面结构响应分析初步研究,培养学生利用先进数值仿真技术进行复杂交通工程问题分析的能力。开发沥青和混合料性能虚拟测试平台,并用于必修课道路实验与检测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交通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型实验、实验报告、答辩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区域进行交通规划方案、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物流系统规划方案、交通治理改善方案的设计,并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二、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责任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8]。加快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知识,同时也对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和其他相关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突破学科界限、组建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9]。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能力。

(一)多措多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本专业要求青年教师严格执行学校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岗前培训、通识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先完成两轮助教工作。其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责任提携青年教师,为其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指点迷津。老教师通过助课或者同讲一门课、助研、研讨等形式,将自己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我专业邀请校内教学知名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为青年教师把脉,促青年教师成长。最后,学院专业教师要积极参加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相关活动,通过举办大会报告、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我专业与各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了解交通工程学科的最新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

首先,鼓励在职教工赴企业开展博士后研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半年以上,现已有近20%的教职工完成了企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其次,学院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挑战者杯、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赛事。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聘请更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队伍质量。此举不仅促进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密切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认知,为教师传授实践相关知识和开展服务于生产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學和科研水平。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热情,使其了解了企业文化,积累了工程经验,有助于他们的职业规划。

三、工程专业认证体系下的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构建

“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在实现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以及胜任全球合作和竞争的能力[10]。在此背景下,我院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专业国际化认证,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实现学位联授互授,带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学校始终秉持“定位高端、科教融合”的原则,大力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硕士/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并依托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

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国家战略为契机,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11]。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抓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跨文化学习研究能力和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以项目为纽带,以师生为主体,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为保证,不断提升交流层次,拓展交流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推进专业建设。

本专业已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此外,自2013年起,在学校国际化基金的支持下,交通工程专业每年选派并资助学生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丹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进行短期交流,为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提供了机会。例如,本专业部分学生访问了丹麦科技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并参观了哥本哈根中央火车站及自行车交通设施、卡尔斯鲁厄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工程,使学生接收到了国外文化、专业知识,开拓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提升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我院2016—2019年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海外交流信息如表2所示。另外,本专业教师与国内外教师通过学术交流、学术项目合作等方式,现已建立密切的联系。例如:我院邀请原世界交通学会主席、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WernerRothengatter荣誉教授做了关于交通对物流的影响及巨型交通的评价两场报告;邀请林同棪工程顾问公司(台湾)副总工程师、林同棪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交通总工程师林忠正做了“大众运输导向周边开发策略——以轨道系统为例”的报告;邀请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兵藤教授一行三人做了关于多式联运枢纽对区域货运结构调整的影响的报告。我专业教师与田纳西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常常相互访问或开展合作。

总而言之,我专业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基于OBE理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等方面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求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文修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交通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交通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四、总结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背景下,新时代赋予了高校重大的使命。新时代的交通工程类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及科研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专业采取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构建等改革措施来加快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从而全面提高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为建设“交通强国”伟大事业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马香娟.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217,219.

[2] 王军,王美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3(1):81-83.

[3] 黄山,鲍学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6-22.

[4] 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5]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6] 叶玉玲,刘佳林.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43-145.

[7]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8] 滕俊江,喬艳辉,马浩,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9(6):14-18.

[9] 严利鑫,张诚,熊钰冰.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2):6-9.

[10] 刘乐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人才核心能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11] 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收稿时间]2020-08-10

[作者简介]潘宝峰(1967—),男,内蒙古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周长俊(1983—),男,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赵胜川(1963—),男,河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的教学与科研。王宝民(1971—),男,山东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姚荣涵(1979—),女,山西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的教学与科研。

作者:潘宝峰 周长俊 赵胜川 王宝民 姚荣涵

第三篇: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探讨

摘要: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提出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分析了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从业范围、就业前景和执业资格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实施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辅修专业

最近几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基本建设整体投入的加大,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不再是培养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熟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要求、能够打造精品工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就是既具备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拥有经济、法律、管理知识,会设计、懂施工、善管理的能够实施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合格人才。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提出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杨子江,李峻峰,朱锦章.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结构工程师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重要阶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7):130-132.

[3] 应四爱,陈红英.“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J].高教与经济,2010,23(3):36-38.

[4]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等.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31-33.

作者:张立山 董艳英 刘明远

上一篇:保护环境英语论文下一篇:特岗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