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基于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特色,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根据交通运输专业补充标准,以及调整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第一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论文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新型的适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详细阐述了对于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创新、以及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针对我国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历史不长,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普遍有待完善的需求,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教学研究和实践对象,以教改项目为依托,在对国内外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科学的、与面向工程应用需求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探索,使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成为交通领域高端专业人才和导向性成果的聚集地。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从其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法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早,发展成熟,其专业学位教育的规模和种类都很丰富。截至2006年,法国专业硕士占到硕士学位总数的69%,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法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已经从学术性教育向应用性、职业性教育转变。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规模仍然偏小,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生的比例仍然偏低,研究生教育仍然以学术型为主体,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自1998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在14年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累计招收1327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09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对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队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深感必须以提升工程硕士的卓越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逐渐实现将该领域内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管理体系完善。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组织体系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在职攻读、订单式培养、个性化强的特点,“到位的管理服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由行政管理体系和学术管理体系两部组成。①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学院成立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由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负责,指派专人分别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配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具体负责专业学位的课程管理工作和学位论文管理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为教师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合作单位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配合研究生院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实施专业学位教育的拓展。②建立学术管理体系。成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学位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和方向;编制和修订本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审定本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确认本专业学位任课老师的资格;指导解决本专业学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本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考核和评估工作。

2.加强科学选拔应用型人才的力度。学院成立了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主抓,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和生源组织工作,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招生宣传工作。自2000年始,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选拔真正适合创新研究的人选进入工程硕士研究生队伍,遵循学院”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塑造品牌,信誉第一“的发展方针,本着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精神,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守招生工作纪律,按时、高质地完成了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3.合理制订培养方案。本学科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目前国内交通运输最为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及特色创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共设有以下七个研究方向:道路与机场工程;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工程;道路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课程设置从结构上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及社会实践等六个部分,既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取向,又相互关联。①课程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设置,本工程领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学位公共课程:英语教学在保证学位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巧与能力。学位基础课程:侧重道路工程、铁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交通信息工程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位专业课: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特色和企业需要拓宽专业面,注意知识更新。公共选修课:为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组织一定数量的人文讲座,培养其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专题讲座:为了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具体工程研究为线索,以技术讲座为形式,内容将涉及国际交通运输领域最新发展和成就、职业道德和知识产权、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等内容。②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基础课教材主要以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为主,辅以自编研究生教材,专业课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积极推进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堂作笔记的压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如制作适合于工程硕士培养的PPT课件,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良好。③教学效果。学院对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严抓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其中优秀率达到90%以上。学院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改进。从学生和所属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开展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就是要为推动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交通运输学院在这方面做得也很突出,目前培养出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送培单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很多毕业生都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技术骨干或者走上了领导岗位。

4.严格制定论文选题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应用型研究工作和开展实际职业工作的主要途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关于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我院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实际情况特制定具体标准。①双导师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被聘专家应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②学位论文选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要求。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④评审与答辩时间。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外专家各1人),答辩委员会应有3~5位专家组成(校内外专家至少各1人,除校内外导师外总人数不低于3人),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外专家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院根据相关论文统一组织论文答辩,答辩时间一年安排四次,第一次为3月15~20日;第二次为6月15~20日;第三次为9月15~20日;第四次为12月15~20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参加学校学位办组织的上海市学位办的双盲检查。

三、探索新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1.培养模式创新。①创新“4+M”培养模式。结合本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调整,创新全日制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4+M”培养方案。4代表本科4年,M代表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模式,M=1~3.其核心在于M的培养多样化,分别说明如下:前置:对于直升的工程硕士,在本科第7、8学期即安排相关专业硕士课程,使其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就可适应卓越硕士的培养要求;视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或将M缩短为2或仍为2.5,夯实该类学生的实践创新培养能力。4+2.5:专业型工程硕士,毕业后获工程硕士学位,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4+1+2:联合培养,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双硕士学位计划。目前已与法国巴黎高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了双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②探索“课题导师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的导师选择模式,改变原有的研究生与导师单纯绑定的培养办法。由工程硕士培养委员会面向全体硕士生导师征求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技术课题或设计项目,由报考学生综合考虑导师情况和可能参与的课题(设计)情况进行自由选择,最后由导师委员会协调。与此相结合,探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的多元化,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发有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以及完成大型工程设计实践报告等都可作为授予学位的标准。③建立“交通运输工程职业技术认证体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同时又拥有三个“卓越工程师”本科专业。针对目前国内仍然无职业注册交通工程师认证的现实,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拟尝试建立“交通运输工程职业技术认证体系”。围绕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方向中必须掌握的各项核心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优化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聘请校外专家及高级工程师授课,部分授课内容可与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企业联合授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多元化。

2.管理体制改革。①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体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分别从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②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新方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由统考生向推免生倾斜,大幅提高推免生所占比例,培养过程实现推免生和统考生的联动及实现积极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探索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③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新模式探索。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实践实习基地,试行实践企业资助、学生绩效考核、补助与奖励联合的多元资助新模式。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面向多元化的专业学位教育,探索管理机构一体化、管理功能模块化、管理绩效考核科学化、企业培养管理当地化、教育管理与学生工作有机化等实践。同时为应对课题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工程硕士导师委员会,协调研究生与导师的选题互动过程。

3.实践教学创新。为了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切实落实实践实习,拟开展实践环节的改革,同时,继续发挥交通学院服务社会,并与企业界有大量课题合作的传统优势,探索“3+9”的工程硕士实践环节改革。即至少3个月全体硕士到相关企业实习(学习了解管理流程),然后再参与至少9个月工程实践性项目。该实践项目可以在实习基地做,也可在学校由导师带领,但必须围绕校企合作课题开展。研究建立基地建设目标及标准,完善基地运行及保障模式,探索基地、学生、学校三方共赢的运作机制。

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其他专业学硕士培养体系的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宋英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刍议[J].理论界,2010,(6).

作者:杜豫川,叶霞飞,杨超

第二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基于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特色,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根据交通运输专业补充标准,以及调整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并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逐步形成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首批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之一,于2010年首次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11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此次认证专家组对交通运输专业在学生招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支撑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就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的对应关系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2018级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遵循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框架,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特色、本—研贯通、大类培养。本次修订要求结合专业工程认证标准,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全面梳理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学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根据此次认证专家的建议以及2018年同济大学培养方案调整的契机,基于国家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依托学院综合交通运输平台,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以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符合行业需求及国际标准的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竞争力。

二、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优化调整

2014级培养方案中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的综合性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并从知识与智力、能力、人格三大方面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以及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基于2016年第二次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的建议以及2018年同济大学培养方案调整的契机,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着眼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大发展的背景,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求,2018级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康、能、知、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遵循“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掌握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胜任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教育、创业、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文化适应、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综合性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

本次修订从“德、康、能、知、美”五大方面定义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具体标准见表1。

在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解析的基础上,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特色,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12个方面提出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共23条,并详细指明支撑上述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

三、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

基于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交通运输专业补充标准,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交通运输专业特色,以及调整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追踪轨道交通发展前沿,围绕轨道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要求,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主要涉及到总学分、各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多方面的内容,调整前后各类课程学分变化如表2和图1所示。

具体来说,在通识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都有课程的增加、删减、内容调整后的重命名、类型调整、学分调整等变化。与2014级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相比,各类课程的主要差异总结如表3所示。

四、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依照交通运输专业优化后的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步形成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通识与大类基础教育课程比例。2018级培养方案在总学分压缩的情况下,增加了通识与基础教育课程比例。课程体系中通识课、大类基础课、个性课程总学分为76.5,占比47.8%,较2014级培养方案,提高了4.2%。除学分占比得到提高外,公共选修课的可选择性也得到增强,8学分公共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与能力拓展课、学部通识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修一门艺术类通识选修课。

2)增加了个性化课程。个性课程包括其他专业的课程、交叉课程、创新能力拓展项目、创新创业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使用和认定。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充分整合优质本科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多元选读的机制和条件。本次新增了9学分个性课程,包括4学分A类通识个性化课程(中文写作与表达、大学生创业基础、批判性思维与方法、行为心理学四选二)以及5学分B类跨专业个性化课程。

3)加强创新类课程比例以及内容丰富性。在原有单纯创新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理论与实践部分。在通识选修课中增加了创新类课程,同时在A类个性化课程中也增加了一门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的选修课程,增加创新类课程比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

4)保证实践环节比例基本不变。虽然调整后实践环节学分由40降至38.5,但其占总学分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同时,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者的内在關系,并遵循学科知识体系和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针对各自开展的未列入实践环节的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增加其课外实践学时占比,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同济大学校内基础实验室和道路与交通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结语

基于2016年第二次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的建议以及2018年同济大学培养方案调整的契机,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特色以及轨道交通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本次教改遵循“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教育理念,从“德、康、能、知、美”五方面重新定义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个标准提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总学分、各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对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形成了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玉玲.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7,(04):56-58.

[2]叶玉玲,徐瑞华,滕靖.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163-165.

作者:叶玉玲 刘佳林

第三篇:研究型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目标

[摘 要]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思路和能力要求,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符合社会所需、突出学校办学宗旨三方面制定了研究型高校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培养目标,并制定详细的目标细则,以培养兼具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研究型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B-2017Y0604-113)

[作者简介] 章锡俏(1978—),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当前,我国交通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业的发展不断呈现出高速化、智能化、环保化、人性化等新趋势,这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培养交通、城建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及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建设部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B+,道路交通领域并列第三。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进入土木建筑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行列。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以培养“地标工程的设计者、超级工程的创造者、圆梦工程的探索者、交通强国的引领者”等精英人才为目标,以教学改革和成立茅以升班为契机,引进最先进BIM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实施课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引导建设国际共建课程实施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一、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随着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生培养目标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曾经单一的培养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转向以培养兼具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后,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实践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交通运输工程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交通运输工程实践教育特色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实践教育内容、管理和保障构建的基础。实践教育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多方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要考虑到个人发展,又要考虑社会所需,还要顾及学校培养人才的宗旨。既要有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参加,前者提供专业相应的能力标准、素质结构与技能的要求,后者既是目标的参与者,又是目标的实施者。构建制定培养目标要坚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1.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来源主要是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都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甚至有不少学生是跨专业考入硕士研究生。不仅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还缺少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坚定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不动摇,又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个体化差异。实践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实践环节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学校为学生发展制订了总体的规划,学院需要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进一步明确的规划,导师则需要为学生个体实践能力的养成制定更为详细的具体目标。均衡各方教学主体意见,制定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短期内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长期内专业实践能力的增长。

2.目标制定要符合社会所需。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产生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落脚点也必将是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近几年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所以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个人发展所需,更要满足行业和社会所需,体现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只有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中,才能真正做到与实践接轨,与职业衔接,才能培养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

3.培养目标要突出学校办学宗旨。学校既是实践教学过程的规划者,也是实施者,更是帮助学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者。培养目标制定中体现学校实践育人,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哈尔滨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成为能够报效祖国、引领社会、造福人类的栋梁之材。

二、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培养目标及细则

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具有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培养具備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现代试验方法、检测分析手段以及建设养护技术,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实践教育培养目标可细化为以下七项:(1)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及自然科学素养;(3)具有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和较强的解决交通系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5)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国际视野;(6)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7)能在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技术开发与咨询、组织管理与决策、研究与教育等相关工作。

三、結语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在研究生教育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建设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研究生知识水平、学习重点等的不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安实,王晓宁,孟祥海,等.关于培养交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6(4):13-16.

[2]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02):23-25.

[3]李香,衷华,刘贻新,张光宇.校企协同背景下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以广东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生班”建设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18(06):91-96.

[4]朱永福,刘徽.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1):94-95.

[5]董云川,李敏.研究生教育规律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1-6.

[6]李怡霏,居占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1(05):100-104.

The Goal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n Research-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ANG Xi-qiao, YANG Long-hai, WANG Xiao-n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90, China)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作者:章锡俏 杨龙海 王晓宁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举措论文下一篇:会计财务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