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导论课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专业导论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采用研讨课形式重新设计了电气专业导论课程并在本科一年级开展教学试验。实施效果表明,新课程改变过去讲授内容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达到了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给师生适度“科学增负”的目的。

第一篇:会计专业导论课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置专业导论课的意义与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专业导论课”。本文根据珠宝首饰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该专业新生的思想特点,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导论课现状及问题、设置导论课的必要性,随后介绍了“珠宝首饰专业导论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关键词:珠宝首饰专业;专业导论;意义;方法

人才可以分为发现知识的研究型人才、运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和完成具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学院,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珠宝首饰类专业作为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技术产业。

纵观国内高校,开设珠宝首饰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专业设置分为珠宝鉴定、珠宝营销、首饰设计及加工几个方向,课程依托于首饰材料、加工工艺、设计方法、营销技巧等方面开展。南阳师范学院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按照新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开设了“首饰专业导论”。本文结合教学探索,围绕珠宝首饰专业导论课程进行介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导论课现状

笔者在珠宝首饰专业教学中,发现新生入校后有诸多困惑。一是随意性,学生在报考时只求有学可上,入学前对专业了解不够,入学后又没有得到系统的全方位引导,不能针对性地设计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二是被动性,学生缺乏对学科深入的了解,认为该专业仅仅学习珠宝首饰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宝石学、地质学、营销学、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深度学习和掌握,思想上的抵触往往导致学习上的被动性,难以深入钻研。三是盲目性,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全局规划和了解,往往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跟风现象,比如扎堆考研、盲目考证,这种不清晰的学习目的浪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又往往不能取得好效果,既是对学生自身的打击,也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置导论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将专业课设置在大二开设,大一多开设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导致新生入校后不能及时了解专业动态、获取专业知识,也不能结合专业方向规划大学生活,在学习学科基础科时不明所以,很难培养起专业兴趣,经过一年缺失专业课的大学生活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减退,在随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在专业导论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等,同时引入珠宝首饰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入门阶段就对今后的学习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对大学学习不再感到困惑和茫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选择地阅读专业相关读物,主动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兼职等方面引入专业内容。

三、珠宝首饰专业导论课的问题

对珠宝首饰专业而言,专业特点决定其与行业市场契合度较高,专业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非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可以满足,这要求授课教师需具备较高的本专业的能力素质和对该行业领域多方面的了解。珠宝首饰专业,自引入我国后,多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主要面向沿海珠宝首饰发达地区培养技术性人才,现存的高水平从业者多是技术院校出身或者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师,学历层次较低,无法进入高校任教,国内高校执教教师多由其他相似专业转来,虽具备高学历,但对珠宝首饰行业入门较浅,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实际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作为技术传承的应用型专业,流传的资料记载相对有限,进入高校后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教材与研究资料都普遍缺失,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对于这类专业的导论课开设亦是困境。

四、珠宝首饰专业导论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首饰专业导论的开课对象是珠宝首饰相关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课时间设在军训之后,保证新生入校后第一时间接触,内容包括学科与专业概述、专业教学安排、大学生的自我提升途径、职业未来发展几个方面,涵盖了专业简介、专业归类、专业历史、学院优势、学科前沿、人才培养方案、大学学习方法等各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专业导论课课时有限,首先要避免“大杂烩”现象,区别导论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讲座、主题班会等课程的作用,某些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的内容不应放在导论课教学中。其次,在教学中应注重“面”的广度,而非“点”的深度,对涉及专业的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的讲述应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具体深入,以免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障碍。最后,要协调统一教学内容,珠宝首饰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方向,这导致了不同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因此,要改变教师独自讲授的模式,改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分别就自己研究的領域进行讲授,比如开展“名师讲座”的教学方式、穿插主题演讲教学模式等。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方法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司于198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而首饰设计、珠宝首饰制作、珠宝商贸、珠宝企业管理等作为延伸专业在高校相继开展,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目录下,可见其是一门艺术和文理科兼修的综合性专业。此外,导论中还应提及珠宝首饰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专业职业教育现状和职业教育证书的考取、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开设情况、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让学生明白学科归属和学科发展历史,可以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按照个人兴趣确定方向。

2.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专业导论应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专业适应岗位与所能从事的职业,国内外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等,以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定位及所从事专业的努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了解通过专业学习,自己应该具备对常见珠宝玉石首饰进行工艺设计、加工与制作的能力,并能够从事珠宝玉石鉴定、评估、营销等珠宝首饰行业的相关工作,具有珠宝首饰检测加工、制作、鉴定、营销等综合应用能力。

3.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这一部分应该是专业导论课的重点,通过对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介绍,让学生整体把握课程类型结构、学时学分分布、学时时序与进程等,在此基础上了解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及理论框架,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珠宝首饰这种应用型专业来说,还要强调有关技能训练、技术掌握、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如强调首饰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首饰批量生产制作(失蜡铸造),以及市场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珠宝首饰制作工艺等的重要性。

五、小结

在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下,珠宝首饰专业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展非常必要,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可以解决学生初入大学的迷茫思想,使他们及早涉足专业领域,了解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发展方向,规划职业生涯。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包括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集中优势师资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快珠宝首饰专业导论课的教材编写、资料收集、基地建设、实验积累、企业互动等,为本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玲,武立民,张喜梅,米龙.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33(03):189-190.

[2]张传华.新时代高校专业导论课教改的方向与路径探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105-109.

[3]宋育红.如何给大一新生上好专业导论课[J].价值工程,2012,31(07):246.

[4]任唤麟.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设置探讨——以旅游管理本科为例[J].旅游研究,2015,7(01):66-69.

作者:王笑梅

第二篇: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

[摘 要]采用研讨课形式重新设计了电气专业导论课程并在本科一年级开展教学试验。实施效果表明,新课程改变过去讲授内容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达到了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给师生适度“科学增负”的目的。

[关键词]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课程实施

[基金项目]2017年度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省属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Z023)

[作者简介]张良力(1981—),男,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科研与教学工作。

近期公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内容和要求做出阐述。同时,附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指明了课程建设类型和方向[1]。研讨课是一种突出学生中心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使学生分享过去难以获得的课堂“话语权”,将所学知识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当前的主动传播,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研讨课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一方面,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选择讲授和研讨内容,达到资源共享、知识生成目标,需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研讨选题;另一方面,由于小班课堂内的师生人数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言、交流互动,并接受教师点评,达到因材施教目标,做好课堂管理和课程考核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2-3]。

一、课程概述

电气专业导论针对电气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气工程学科体系、本科专业知识及其课程组成,初步建立起电气专业意识和课程学习方法[4]。教学内容按学生认知特点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讲授人类对电、磁的早期认识、研究、应用,电工技术与理论的发展,电能利用与发电类型,电力工业的发展与特点。此阶段帮助学生了解电气专业发展沿革以及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第二阶段讲授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基本特点及研究对象,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前景。此阶段帮助学生理解电气学科及其涵盖内容,了解电气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第三阶段讲授电力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此阶段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了解国外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研讨课教学设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在接受新知识后的遗忘进程曲线呈“前期下降速度快,后期下降速度慢”趋势[5]。从人类记忆特性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研讨课教学模式无疑有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电气专业导论知识的记忆强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学生已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吸收新知识或接纳新事物,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手机应用软件的兴起,大学生越来越善于探索新奇和表现自我[6]。在研讨课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主动式、探究式学习并形成学习成果;在研讨课进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允许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针对选题内容畅所欲言;教师在研讨课上的职责是“限定范围,把握节奏,记录评分”,必要时参与到讨论中,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本次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如下:(1)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确保完成“电气专业导论”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凝练讲授内容,将讲授课时缩减,从原先总共16课时缩至8课时;增加研讨环节8学时。(2)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研讨课专题方向,每个专题方向配备1名教师,负责出题、研讨课主持、学生考核评分。(3)教师团队需做好研讨课前准备,包括各专题方向下的具体研讨内容设置,制订课程考核办法,设计课堂实施流程,安排学生分组选题,辅导学生做好文献查阅和电子文档制作,以及研讨课实施场地预订等工作。(4)研讨课实施时,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习成果,必要时参与讨论和点评,把控专题讨论方向或讨论时长,提醒学生完成课堂流程各环节内容。(5)研讨课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研讨课研习材料并给予评分,及时总结研讨课实施效果。

根据电气专业导论教学大纲内容以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对电气专业的认知规律,此次研讨课设置4个专题方向:电气工程基础与电工新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力通信系统。根据学生选课人数及其分组情况,每个专题方向下设16个研讨内容(子专题),共计64个研讨内容(子专题)。将全体学生划分为16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每个小组在4个专题方向下各选1个研讨内容(每个小组所选4个研讨内容不得重复)。研讨课环节8课时分4次,每次间隔1周实施,每次研讨课由4名教师各指導4个小组同时进行。经过4次研讨课,所有小组完成4个专题方向的研讨选题。

三、课程实施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实施,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度”。结合此次课程考核办法,要求学生在研讨课前围绕“电气专业导论”知识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展自学和文献资料收集。在研讨课堂上,小组以幻灯片展示学习成果,以答辩形式回答老师或其他小组学生提问,并开启探究式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非标答、综合评价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成果、个性化能力进行多维度考评。

单次研讨课视课程时长及参与讨论的人员数量情况,课程实施流程设计如下:(1)小组(代表)就选题内容作幻灯片展示汇报,介绍学习情况(10—15min)。(2)场下师生就汇报内容集中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讨论并回答(7—10min)。(3)小组集体总结研讨结论并由教师简评(3—5min)。

整个研讨过程由小组安排人员摄像记录,以便课后小组成员针对研讨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巩固学习效果,提升下次研讨课成果汇报质量。研讨课结束后,各小组就专题方向提交总结报告、汇报幻灯片、摄录视频,小组内所有学生就研讨内容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学习成果,给予每个学生电气专业导论课程最终成绩评分。

四、课程实施效果

设计的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年级开设。通过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使电气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达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课程取得的实施效果如下:(1)研讨课一改过去讲授内容单一、固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线上线下学习,对知识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在研讨课环节勇于展示、勇于创新;课后自我反思并完善学习成果。这一系列举措,能提升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层次,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培养目标。(2)通过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师生共同将可作为导论课程的电气专业相关知识进行丰富或扩充,并向更深层次推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就能全面了解电气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把握前沿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为后期树立专业自信,端正学习态度,积累科研素养均有帮助。(3)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达到给师生“科学增负”目的。电气专业导论的课程学习过程,特别是在研讨环节,学生需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制作精致的电子文档,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方能自如应对讨论过程,得到较好的评比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2019-10-30/2019-11-30.

[2]唐求,孟志强,银翔,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6):12-14+57.

[3]陈征.基于FKCP视角的工科类本科专业课程讨论课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7(11):54-56.

[4]陈显彪.《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國电力教育,2017(3):56-58.

[5]施小明,王娟玲.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的实践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16(14):88-89.

[6]苏春,张继文.美国里海大学“工程实践导论”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S2): 131-133.

作者:张良力 王斌 陈华丽 陈赟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引言: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的课程现状,理解导论课的授课现状,从而提出了改革,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改革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编程等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确定教学的目标。

了解计算机导论课,在从“导论”来看,其主要的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意义,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导论”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先导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中的主线是对计算机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技术方法的研究。由于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的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学习时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有逐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本专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导论”课十分的有必要。

1、 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在一些理工科的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基本上是利用数学的模型来进行学习的,本专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科学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难度大、不能掌握、学习有困难的现象。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开设有两种情况:以操作为主的入门教育,可能会开设一些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虽然学生很容易了解,但是这就失去了,对于计算机导论的目的;对于本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理论、概念等,这时候由于内容太多、太杂,这就给学生在学习时带来误解,造成学习困难的思想,影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2、 教学进行改革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提倡的是:“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思路,本专业强调的是:采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全面的改革在结构和内容上,倡导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技术要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时候,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强化:导论,通过学生上机具体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血红色呢个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基础的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不断的完善,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学科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科之间发展的速度快。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的丰富,所安排的理论课程要与计算机发展相吻合,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各种应用的软件、对于软件的设计、编程、数据库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以及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满足应用技能做铺垫。

在计算机的课程安排上,还要注重对于两大能力的完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这两种能力结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强调技能,来逐步的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为学生奠定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把技能放在: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组成、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完善对计算机的教学改革。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设“计算机导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本专业的研究。因此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在课程的安排上:了解的方面有:裸机:重点掌握基本的组成以及应用的工作原理;常用软件:对于Windows以及应用软件的使用;数据库应用,各个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问题;高级语言的编程问题;多媒体的了解,如何去处理音频、视频、文字效果以及数据压缩的技术了解;Internet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局域网的设置等;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信息安全的必要性了解。

在學习时,教师创建的是1+2的教学体系:其中“1”指:学习理论知识,“2”指: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对于数据库的应用;各个软件的工程以及应用;高级语言的编程;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实践部分的内容是:对办公软件的从操作,Word.Excel以及PPT的基本操作;数据库ACCESS的操作,Internet的基本操作以及多媒体的技术操作等。这些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部分,来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要领。

4、 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中,要不断的进行更新,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具体的实施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构建知识的结构来强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多元化的进行学习。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在授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和CAI技术,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的操作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对于日程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模拟操作,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建设十分有必要,合适的教材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的教材,力求知识新颖、简单易懂,这样能够优化教材的课程编制。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资料,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此外,进行教学活动时,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好的教材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尽可能的以计算机导论作为校本教材,力求通俗简明、求知创新,实施课程以优化教材为主。

结束语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构建起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奇.高职程序设计课程中生活实例教学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0).

[2]李继芳,白非,奚李峰,方跃峰.计算机导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

作者:何稳

上一篇: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下一篇: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