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阅读

2022-06-25

第一篇:初中语文小说阅读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人物赏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人物赏析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进入了课程改革时代,各地也纷纷掀起了课改的热潮,徐州市也在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实施“学进去讲出来”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效。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实行“学讲计划”很难把握一个尺度,形成一个模式,尤其是小说阅读教学,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理情节、析人物、归主旨三步走,学讲方式下小说阅读教学该用什么模式教学才能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明确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主题,特别是赏析人物形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赏析到什么程度,赏析人物形象对阅读和写作有何实际意义,于是课题《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人物赏析教学研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2、研究的目的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编特点决定了小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确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进而把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以提高作文水平,力求把作文写得细致生动,意蕴深刻。尤其是当前学讲方式下小说阅读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自己掌握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而不是由教师硬贴标签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再通过仿句、片断练习等多种方式的训练加强巩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如此。

3、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小说阅读中人物赏析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品味鉴赏小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小说人物形象,走进小说的艺术世界,提高文学欣赏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学习,真正透彻理解学讲计划的教学模式,做到举一反三,能借助小说人物形象的赏析方法,触类旁通,更好地赏析散文等其它文学作品。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教师运用“学讲计划”新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正确评价人物,感悟小说主题,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明白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自学要掌握什么内容,怎样才算是掌握了内容,也就是在学讲方式下的课堂明确了自主先学的目标和学习效果的评定标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了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把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明白了要多角度多方面赏析人物形象,要有创造性地理解,抓住关键细节,赏别人所未曾赏过的,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加热爱阅读小说。

(二)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教材中《社戏》《孔乙己》《故乡》等十九篇小说选编特点和作用。

2、学讲计划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自主先学目标的确定和课堂检测内容的设计。

3、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并如何巧妙借鉴到写作教学中。

4、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赏析人物有创造性地见解。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欣赏能力的水平和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小说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先学、能力训练的要求的因素,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2、文献研究法。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搜集和小说赏析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小说评论的理论和经验的学习研究,对人物赏析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

3、个案研究法。以目前存在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小说纯粹追求故事情节的学生为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提高阅读兴趣,学会赏析小说人物

4、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鲁迅笔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揭示社会背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与鲁迅笔下孔乙己对比从而揭示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身心的罪恶本质。

5、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

(二)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

我看到许多热爱阅读的女生沉迷于校园言情小说,许多热爱阅读的男生沉迷于校园武侠小说,而对新课标要求的中外名著兴趣不大,我就在思考学生热爱阅读网络小说的原因,阅读是否只是在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是否忽视了小说阅读的核心任务是明确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于是我就想研究小说阅读如何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读完一篇小说你可以对故事情节没有多大印象,但对小说中的人物一定要有鲜明深刻的印象,况且初中阶段记叙文是阅读写作的重点,小说也是记叙文的一种,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如何明确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在平时写作中如何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是阅读写作重点,所以研究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在选定这个研究课题后,我分别对初一(5)、一(6)两个班10名男生、10名女生展开调查,询问他们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等,为研究课题积累第一手资料。接着我多方听课,看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如何进行小说教学和写人叙事的记叙文的教学,看他们在常规课堂和学讲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比较异同,及时总结归纳,结合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改正教学方法,明确一套小说阅读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学讲方式下小说阅读教学的模式,并运用到平时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以不断弥补小说阅读教学上的不足。

2、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8月)

课题确定以后,我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分四个步骤来研究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编的特点和作用。

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共选编古今中外十九篇小说,这十九篇小说选编有何特点?有何作用?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这十九篇小说放在一起研究,特别是鲁迅小说编排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初一学年选编表现童年生活的《社戏》,初三选编批判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和科举制度毒害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的《故乡》和《孔乙己》。因为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看,初一学生刚走过快乐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进入初中生活,对童年生活充满无限眷恋和回忆,《社戏》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双喜、阿发一群天真淳朴、善良热情的农家孩子也是和初一学生有着共性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初一学生很容易理解。初三学生思想更加成熟,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对封建社会的罪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就更容易理解《故乡》和《孔乙己》的小说主旨,对闰土和孔乙己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当然了,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编并不只有鲁迅的作品,还有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选编特点也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作用都是为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 其次,问卷调查。

在平时教学中感觉学生对中外名著阅读兴趣不大,即使是考试需要,阅读原文渐渐被观看影视作品所代替,而学生却对流行的网络小说很痴迷。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所教两班学生展开调查研究,每班分别抽出男女生各10名,都是比较热爱阅读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和问卷方式,了解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希望在小说阅读方面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指导他们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小说阅读,而不是那些天马行空、脱离生活实际的王子、公主式唯美爱情小说,或者是离奇魔幻的想像小说,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要么是不食人间烟火、高富帅,要么是无所不能所向无敌的英雄,因为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小说设计的情节脱离生活现实,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在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上还要给学生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多是阅读网络小说并且是手机在线阅读,很少选择纸质书籍,阅读时间多选择在晚上10点左右,避开师长,在被窝里偷看,看得上瘾,都熬到12点左右,而阅读也只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打斗的激烈悲壮,对人物的言行及人物形象并没有太多关注,这样的阅读往往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故事的大结局,对文中经典性语句毫无印象,所以首先要改正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并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明确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并不能一味地追求情节,还要注意体会人物言行,把握人物形象。

总之,这次问卷调查目的是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基础上规范课外阅读,更好地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更好地沟通课内外,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再次,听课。

在全市积极推行“学讲方式”的课改热潮下,语文学科也不甘人后,也渐渐采用学讲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小说阅读教学,采用学讲方式后,感觉小说的文体特点淡化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作用也淡化了,把握不住小说阅读的重点和考点,于是多方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听他们的课,学习学讲方式下小说阅读教学的模式,发现学讲方式下小说阅读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有话可讲,有点可讲,在充分学习借鉴基础上,我感觉我执教《社戏》这篇小说非常成功。首先由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乐事,导入新课,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接着检测课前自学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字词音形和理清故事情节,理清情节时抓住文题“社戏”,出示例子“盼社戏”,让学生补充,大部分同学都能概括出来看社戏和怀念社戏。重点部分是看社戏,学生结合课前导读内容很容易归纳出我和伙伴们所做的具体事件,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其次是合作学习,以一个问题“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再次品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明确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怀念社戏实际是怀念那群天真善良的农家孩子和热情淳朴的农家老人。最后是拓展延伸,明确写景的方法,和朱自清的《春》中春风图比较,明确两者相同点都是运用视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写景,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才能把景物写出神韵,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怀念社戏实际是怀念那自由惬意的农村风光。课堂检测环节就扣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景物描写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个系统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准确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上。

为研究这个课题,我不断地听课,上研讨课就是从实践上找出适合学生的学讲方式下的小说阅读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明确小说阅读中如何自主先学,再学习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要识记?哪些知识要理解掌握,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最后,大量阅读专著,形成理论支撑。

因为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生,初中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意识,你无法窥探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只能在小说阅读上给他们规范指导,言语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还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寻找理论依据。在听课之余,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小说阅读的专业书籍,特别是《小说的艺术》,作者米兰·昆德拉自认并不擅长理论。书中的思考是作为实践者而进行的。书中陈述了他小说中固有的,他自己关于小说的想法,理论深刻、独到,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读了《名作细读》、《名作重读》,我知道了名家赏析小说的方法和角度。读了一些书后,我才明白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肤浅,在实践上欠缺理论指导,这真应了“人不学习要落后”的老古语。

四、取得的成果

(一)课堂教学更规范,课堂气氛更活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年来,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也随着学讲计划的渐渐推行,我有意识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解决字词,梳理情节,找出主人公并概括形象,最后归纳小说的主题。而学生预习往往流于形式,只简单读过课文,标记好节次,不认识的字词,向同学请教解决,很少有同学做到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更别说归纳小说主旨,甚至都没有养成勤查字典勤请教的好习惯,所以课堂上为完成教学任务,好些教学目标就由教师包办代替。就例如字词教学,课堂上就要出示本课所要掌握的字音字形,就要补充课后词语表中所没有的生字词,还要注意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费时费力,收效不大,教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而学生往往并没有掌握牢固,可是实行学讲计划后,学生的预习任务,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是以导学案的方式呈现,小说阅读教学的流程就变成了:课前自主学习导学案上的字词,梳理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等很容易自己解决的问题。导学案设计非常详细,字、词、音、形、义,一目了然,还注重前后联系,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都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如读完本文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他做了哪些事情让你喜欢?

导学案上自主先学内容的完成一般放在早自习的晨读课上,在上课时,直接以检测方式来检查预习效果,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尤其是基础字词,学生当堂砸实。关键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不是老师硬塞给他的,这样学生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尤其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赏析上,采用学讲方式,学生活动充分,充分体现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在旁边点拨。例如在教学鲁迅小说《社戏》时,在解决完字词和梳理情节时,学生先自主学习,在书上圈点勾画最喜欢的人物,并结合具体语句点明原因。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连最差的学生都站起来回答问题,概括准确分析到位,学生真正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当堂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同学并说说原因,学生或说某同学搞笑的动作,或说某同学帅气的打扮,或说某同学独特的神态,说得多种多样,妙趣横生,语言生动幽默,学讲方式真是解放了教师和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不见了,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由于初中生的自身特点,活泼开朗,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小说主题理解也不存在多大偏颇,在小组合作基础上解决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解决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因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小说阅读教学基础上,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课余时间初一初二的

5、6两班学生,每班有半数以上学生热爱阅读小说,除了语文课标的名著外,学生们还阅读了杨红缨、秦文君、曹文轩、黄蓓佳的系列小说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课后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找同学老师交流阅读心得,体会人物形象,很好地沟通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可见阅读小说的兴趣在于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物形象才能理解体会得深刻透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提高了很多。

(二)个人素养提高到一个层次

小课题研究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地深入研究,既需要理论支撑指导,也需要实践验证,从而进一步完善,不断改进,进行这个课题研究,除了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寻找一套适合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平时在理论上加强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阅读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写了一篇论文《走出高效课堂的误区》,并荣获区级的贰等奖,还写了一篇读书心得《教师巧助高效》,感觉很满意,把平时教学上的亮点系统地梳理归纳,对小说阅读教学有借鉴学习作用。我还把自己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大胆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写出来,充分体现了学讲计划的精神,还写了多篇读书心得,虽然感觉见解还很幼稚,还缺乏高深的理论支撑,但毕竟是自己的所思所感,凝聚了我的一番心血。总起来说,研究这个课题,我明白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明白了学讲计划的精髓。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选编的特点和作用,明白了要创造性地理解小说创造的人物形象,个人素养得到提高。

五、结论反思

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养成了热爱读书的好习惯,特别是评论性的论著。以前读书只是喜爱阅读一些文艺性的书籍,感觉评论性的文章,理论太强,专业术语太多,深奥难懂,为研究课题的需要,逼着自己去阅读这一类文章,发现文章阐述的观点正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困惑的东西,心中也有类似想法,但就无法形成理论。我结合本次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教给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让人物更加鲜活

优秀小说的基础就是人物塑造。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造就一个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小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是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正确体验作品情感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小说阅读教学处理较显灵活,并不一定每篇都按照小说三要素教学,先理情节,再析人物,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如在教学《社戏》时,第一课时就直接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人物,并说说他做了哪些事让你喜欢。其实是把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整合在一起,就能把农家少年的形象概括出来,也能很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写在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乐事是为看社戏作铺垫,农家少年开船的熟练动作是与他们的勤劳能干分不开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分不开,这是一个小渔村,这样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既让学生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也有环境的侧面烘托,也让学生感觉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是那么死板地对应人物的描写方法、概括人物性格,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有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鲜活起来。

(二)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课堂鲜活起来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要把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对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见解。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在学生都在指责父母重财轻义的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我做法有不当的地方吗?”学生活动积极踊跃,大胆发言,有的同学说文中的我太软弱,不知与父母讲道理,也不知反抗父母。有的同学说文中的我做事脑子太热乎了,一激动就送出了贵重的羚羊木雕。有的同学说文中的我该事先和父母商量一下,多沟通一下。学生不仅评价“我”行为不当的地方,并且还指出具体解决的办法,整个课堂大部分同学都活动起来,回答问题积极热烈,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教师也不必刻意地去指出谁对谁错,只要能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大胆发表对人对事的看法,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小说阅读教学人物赏析的目标也就达成了。这样的课堂才不会显得沉闷、枯燥无味,才会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课堂鲜活起来。

(三)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教材鲜活起来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组织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其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巧妙有效的问题设计,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问题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力潜能,是关系到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例如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处理教材。传统的教法就是分析,先分析理清故事情节,再赏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最后归纳小说主题,我创造性处理教材,扣住文题《故乡》,让学生分别添加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和表示作者感受的词语,添加表示行踪的词语目的是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回”、“在”、“离”几个词,由作者对故乡的感受引出变化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故乡的人,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样处理教材就不显得死板,也不显得零散,而是巧妙地抓住关键词眼设计两个大问题,主问题让学生有抓手,能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赏析人物。当然,小说阅读的最基本的东西并没丢掉、舍弃,只是换一种方式巧妙处理教材,这样的设计就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就使得教材也鲜活起来。当然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赏析的方法多样,教师处理教材也是多样,关键是能让学生掌握小说中人物赏析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研究这个课题虽然也找到了一些赏析人物的方法,学生也能有意识地去运用,但在平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现总结如下:

1、学生能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人物,但不知将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刚上初一时,学生就知道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出来,简单的还能概括分析出人物性格,但稍微难一些的描写方法就不知前后联系,不能将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体会。例如在教学小说《孔乙己》时,学生从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和教店伙计定茴字的多种写法的描写中只读出孔乙己好卖弄的迂腐穷酸的书生气,并没有体会到孔乙己满口不合时宜的之乎者也的语言只是让人知道他的读书人身份,是高人一等的,是那些短衣帮们高不可攀的,就像他那件长衫一样,是他身份的象征,这个衣着和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他心里认为只有穿着长衫,说着之乎者也才能显示自己是读书人,并不是单纯地卖弄自己,而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孔乙己教店伙计写茴字的多种写法,也并不是卖弄学识,也不是善良朴实,而是孔乙己在这个酒店、在成人那里受到的多是嘲讽、冷漠,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多么渴望温情,他只能从孩子那里寻求慰藉,所以他热心地教店伙计写茴字,他热心地散发自己并不富余的茴香豆。引导学生读到文章深层,体会孔乙己的悲哀无助,才让我们学生更加痛恨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现在的社会。在赏析人物形象时,巧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是必要的,尤其有必要带着学生读透文章开头对鲁镇格局的介绍,体会那个阶级森严、人情淡漠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就很容易走进孔乙己,也就不会一味地嘲笑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或憎恶孔乙己的好喝懒做,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孔乙己的可怜可悲、辛酸无助,所以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赏析时,选取恰当的时机展示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要的,还要把人物放到典型的自然环境中去体会。这个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这个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典型的环境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赏析人物要把人物还原到典型的环境中,去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2、学生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但不能巧妙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从学生刚入初中就明确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间接描写主要是自然环境的衬托。但在实际作文实践中,学生较多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不知去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更不知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或人物心理,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如学生描写父母争吵的场面就只知道写父母争吵时说的话,吵时两人脸色,手脚动作如何?学生史会大而化之的用面红耳赤、摔盘子砸板凳等来形容,至于眼神、嘴角甚至头发学生都没有细致地描写,大多学生亲眼见过争吵场景,由于不留心观察,再加上词语匮乏,就写不出逼真的吵架场景,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有些进步。战争停止后,战况如何?学生也只会用一地狼藉来形容,不知运用侧面烘托,可以运用他人上门指责争吵影响到别人休息突出吵闹激烈,战况惨烈,也可以用周围的狗叫声声来衬托,也可以用周围的寂静来衬托争吵声音的吵杂。学生明明有生活体验,但在作文中却无法描绘得真实生动,干巴巴地纯粹叙述。学生不知道运用描写,更不会描写,在教师指导下能简单描写一番,但语言苍白无力,所以学生作文的当务之急就是教会学生描写,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充实作文,丰富语言。在学习小说时,教师就系统地归纳过写人和写景的方法,写人可以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写外貌可写身材、年龄、肤色、衣着、脸庞、长相、五官搭配等等。写景可以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描写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姿态、形状等,再配以生动形象贴切的修辞手法,针对学生描写不生动的现象,我尝试运用了加强积累的方法,每周坚持让学生写观察笔记,记下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长跑、追逐打闹等,并展开评比,坚持每日一背,背一些名言警句和优美的语言,特别是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这样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在平时加强积累的基础上,在班级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班级举行作文竞赛,好的作文在两个班级中张贴出来,并给予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但收效不是多明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六、附录:

(一)研究方案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二)读书心得

1、读《名作细读》——《假如孔乙己愿意脱掉长衫》

2、读《高效课堂22条》——《教师的巧助高效》

3、读《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小说应运而生》

4、读《致语文教师》——《学讲方式下的情境创设》

(三)典型案例 教学案例《台阶》

(四)故事随笔

1、小说《社戏》的教育故事

2、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

(五)论文

1、《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编排特点》

2、《动起来才能高效》

(六)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课外小说阅读的调查》

七、参考文献: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商务印书馆 2011.12 [2]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5 [3]余映潮 《致语文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5 [4]孙绍振 《名作细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6

第二篇: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摘要:小说阅读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点,其次要注重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的目标。

关键词:小说阅读 地位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注意事项

小说是文学的诸多门类之中成熟最晚的。它融会了先行成熟的各种文体之精华,成为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几乎包含了语言艺术的所有审美属性:诗的真挚情感优美意境,散文的挥洒自如、平易庄重,戏剧的高度集中、尖锐冲突„„而它自身又有其固有的审美特色: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的典型环境。小说生动的形象、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构成了令人心醉神往的艺术魅力,难怪初中生最喜欢读的文章是小说。

当然,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缺乏学生自己对小说的阅读、欣赏和体会,把小说的教学变成了文学知识的教学,变成了繁琐的分析,小说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性格„„的分析中消耗殆尽,那么,学生非但不会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会增长厌恶、反感,对语文教学产生排斥与逃避的情绪,从此对文学敬而远之。

正因为如此,研究初中小说教学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地位、作用、特点

纵观我国文学历史的发展长河,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它们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对读者有一种神奇的魅力。

我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发源于上古时代神话传说和先秦寓言,中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至唐宋传奇小说而逐渐成熟,元明清小说则尉为壮观,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小说,一般认为发源于希腊史诗,成熟于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西方文学作品的一面旗帜。古今中外,小说这一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描绘、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精神食粮。

既然小说有其重要的文学地位,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初中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对小说作品进行教学,这是摆在我们人类灵魂塑造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谈到小说,有些学生就以为它是一种消遣、娱乐工具。其实,小说这种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不仅仅具有娱乐、消遣的作用,它更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特殊方式让读者受到思想教育,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写作技能。这一点,是每一个阅读小说的学生必须明白的。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小说的作用充分发挥,又要能通过小说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初中语文课的小说教学为阵地,教学学生课余选择什么小说阅读、用什么方法去阅读,突破传统小说教学的窠臼。

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因此,小说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条件下,引导他们去分析人物,特别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结合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特点(方法);学习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的

分析。

二、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语文工具性的单一性质,而增加了人文性,并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目标,因此就阅读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更新,更是阅读理念的更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为此,在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改变枯燥死板、单调无味的教法,努力让教学灵动起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代的学者、教育家就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的道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南宋理学家朱熹也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地参加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愉悦的阅读教学氛围呢?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应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的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黑板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个别学生提出有悖于书本的观点或意见时,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回避,允许学生理解上的差异,为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领域,让他们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

其次要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发扬课堂民主、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激励学生大胆思考,质疑问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在无疑处生疑,挑起矛盾,引起学生思考,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阅读的乐趣。如阅读《变色龙》一课,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使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学生就会去探究奥楚蔑洛夫个性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了解到这个人物是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对中学生而言,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精神。自由、宽松、活泼、能思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发潜能创造条件。

(二)重视阅读方法、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思考方法或思维模式,就如同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小说阅读教学,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进行小说欣赏。可以给学生介绍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教学时指导学生从鉴赏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助学生认识作品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

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是学生阅读小说后最津津乐道的内容,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停留在小说曲折跌宕的故事结构中,而忽视了情节在小说中的深层作用。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因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解读情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渗透写作知识。

阅读也为了写作,读小说尤其如此。不然学生只被人物和情节所吸引,过后只知道这小说讲了一个什么人,大概发生了什么事而已,这样的结果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对小说的学习,我们既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也要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写作时要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去丰满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描写人物的方法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使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如鲁迅《故乡》中的对中年闰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写,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痛苦、贫困生活。

言行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如《故乡》中刻画杨二嫂这个人物,除了极精彩的几笔肖像描写外,主要是写她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例如《心声》中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很多,这些都充分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当他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得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

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也可以由作者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还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

境和幻觉等来反映。写好人物的心理,关键是作者对人物的透彻的了解和深人的体察,仅凭一般观察是不够的。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细小的情节或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细微特征的描写。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就像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它能够突出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属性。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读者。如《范进中举》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得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种细节描写,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细节描写很多时候是集合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于一体的,它让读者“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鲁迅语)。

侧面描写,是让被描写的对象不出场,而是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渲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示出一幅旧中国荒凉、衰败的图画,反映出“我”回故乡时的心境。

3、 引导学生深读环境语言,解读人物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我们说话要有语境,才让人好明白话语的确切含义。同样,要想更好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了解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我们也必须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

环境有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可以烘托人物的心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社会现实。例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中以芦苇荡、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妥切、很真实的舞台。作者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成长的历程。

社会环境是人物形象的生存依据,对主题的表现功不可没。《变色龙》小说第一小节的环境描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跟许多饥饿地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地生活,所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地。作者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环境,为小说更深刻地表现主题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离开了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人物的存在就缺乏意义了。正如有人说《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不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而放到现在,我们也许是咒骂她的放纵和道德败坏而不是歌颂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了,这也从一方面告诉我们社会环境的作用。

4、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小说是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喜闻乐读的一种样式,但不少学生读小说,只停留在追求情节的层面上。其实,一篇内涵丰富的小说,是一个充满间断和空白的“框架”。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对语言现象及蕴蓄于其内部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入小说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对作品间断处加以连接,对空白处加以填补。如教学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设置“奥楚蔑洛夫巧遇将军哥哥”这一话题,通过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活现奥楚蔑洛夫卑躬屈膝、媚上欺下的奴才嘴脸,再现俄国当时统治者的黑暗腐败。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补充小说的“空白”。在获得情感的愉悦和

精神的陶冶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关键要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

(三) 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自主学习。

课内的阅读教学毕竟有限,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师要通过拓展阅读,把课文向外延伸,使教学内容更深、更广,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其

一、由节选的课文内容扩展到原著的阅读,如《智取生辰纲》到《水浒传》。其

二、由某一作者的一篇作品,扩展到他的其他作品的阅读,如《变色龙》到《装在套子的人》。其

三、阅读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书。广泛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之作,与大师对话,是开阔视野和胸襟,提高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次结合小说单元的教学,我们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学校教师进行文学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市、区举行的征文活动,进行小小说的创作竞赛,讲故事竞赛等。如在讲故事这个活动中,学生满怀激情,积极准备,找资料,熟记,揣摩故事的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等,个别选手讲得生动、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听众。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张扬。另外,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而很多学生课外阅读却不知读些什么。往往是“抓”住什么就读什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在小说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系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小说,学生多喜欢科幻、武侠、言情小说,可指导学生有选择来看,但不应该作为课外阅读的主体,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要看一些经典名著,完善自己的心灵和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引导学生“博约结合”,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发扬学生的心灵自由性和主体创造性。并由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我最喜欢的一部(篇)小说》,向同学推荐。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体验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活动的观察,及时发现他们发展性所在,以便在某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三、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及注意事项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还要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老师给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将小说分成几个方面去探究,教师起指导、组织作用。课堂上老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搜集资料、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由偏重于机械记忆转变为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小说阅读教学要体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思想。

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也是实现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3、小说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做到资源共享。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或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

的限制,每个(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性。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5、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是初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小说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小说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还要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和审美教育。从小说的阅读,进而提高学生对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新课程标准

文∕教育部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 许嘉璐 沈阳出版社

3、《教学论》 李秉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语文 九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6、《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方利民

中国基础教育网

第三篇:语文阅读训练(四)小说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思维训练班

语文阅读训练

(四)(小说阅读)

班级姓名

正能量

①在我儿子查理11岁以前的照片里,很难找到他微笑的面孔,即使在他开心的时刻,小小年纪的查理也显得忧虑重重。我经常坐在他的床边,让他把担心的事情排列出来,以便我们能逐一化解,就像是图书馆里划掉丢失的书籍一样。比如,查理向我坦承:最让他内疚的是,在奶奶快要去世时,他盼望的只是她会在遗嘱里给他留下一笔钱。我告诉查理,他这样想并不说明他是个坏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这件事他总算是想开了。可后面他还有16个心结堵在心里。

②后来他上小学六年级了,本应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可他却经常被忧郁情绪控制着,每天都无精打采。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只是太担心以后的生活,因为生活很复杂。我听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③一天,听完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假日音乐会后,我开车接他回家,在路上,我侧过脸,看到他两肩耷拉着,又是满面愁容的样子。我们的车要经过一家门前挂着“占星家”招牌的小店,我不知从这里路过多少次了,可是从来没在这里停过车,但现在我来了个急刹车。“你想算算命吗?”我问查理。

④5分钟后,查理走进一间挂着门帘、点着矿灯的屋子。我告诉查理,我会在外面等他。“我们需要20分钟的时间。”占星家说。她说她叫左拉。

⑤20分钟后,我儿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我把5块钱递到左拉的手上。回到车上,我又看了看坐在身旁的查理,现在的查理不但露出了笑容,而且还兴高采烈。“她说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儿子对我说,“我将来会考上大学,毕业后还会找到一份棒极了的工作,会在电影里扮演角色,也许还会成为摇滚明星呢。我会挣到很多钱,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会住在一栋带有游泳池的房子里,我们会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会很长寿,我们全家人都会长寿。”

⑥这位占星家给我儿子算到的肯定是上等的好命,她给我儿子算的未来完美而又顺畅,可能是任何人都梦想得到的。那一天对我来说也是完美的,我为查理花10块钱买的算命用品派上了用场——包括按照快餐店侍者左拉的建议买的一张描述未来的图片,还有一个邮购来的水晶球。

⑦也许有一天,查理会发现,他的生活不像左拉告诉他的那么美好——现在的查理已经30岁了,过的生活比左拉说的困难多一些,但也更有趣。但是那一天,我送给了儿子最好的礼物,那就是我花钱为他买来的一条正能量信息:“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自《环球时报》,作者:[美国]乔伊斯·梅纳德,孙开元编译)

14.(2分)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5.(2分)读第④段,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这5分钟内发生了什么。

16.(2分)第⑥段画线句中“也是”一词表意丰富,试加以品析。

17.(3分)读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划线句子,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18.(3分)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正能量”一词的理解。

掌声

高军

⑴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⑵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⑶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⑷‚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⑸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⑹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⑺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⑻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⑼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⑽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11)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12)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13)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14)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15)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16)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17)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8)——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19)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20)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21)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22)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2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24)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25)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26)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27)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28)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9、体会文中画线句“我一下子惊呆了”和“我心中一惊”,说说两个“惊”字表现的人物心理有何不同。(2分)

10、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⑵段中“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一句的作用是为接下来矛盾的突然出现蓄势。

B.从高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智慧,善于克制自己又能随机应变的老师。

C.第(27)段写李晓成为作家和王娜娜在法国留学且博士后在读这一结果,印证了这两个学生都不是“坏学生”。

D.从这篇小说的主旨来看,是要告诫同学们要尊重老师,不要随意损害老师的人格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11、仔细揣摩本文第(25)段写王娜娜发言的文字,体会它对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12 、本文的标题若改为“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好不好?请简述理由。(3分)

《正能量》答案

14. 本段概述了儿子的精神状况和“我”为化解儿子的忧郁情绪所作的努力,为后文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5. 答题方向:1.也许查理最初不愿接受这样的方式,在经过“我”的巧妙劝说之下,勉强接受进去试试。

2.也许查理没有信心与占星家(陌生人)交流,通过“我”的鼓励,他克服了心理障碍。 3.或者查理不知道如何去与占星家交流,通过“我”的提示,他找到了方法。(答出一种即可,想象合乎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身份、性格的其他答案亦可)

16.从“也是”一词可以看出,那一天因为儿子心结得以解开,对儿子来说是完美的;更可以看出,“我”为自己的苦心安排终有结果感到非常高兴;“也是”一词巧妙地引出 了事件背后的原委,原来儿子的转变是父亲苦心安排的结果;还可以看出,“我”作为一名父亲为儿子能够健康成长感到无比欣慰。(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7.两个句子都是对查理的神态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展现出“我”的巧妙设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18. “正能量”是指能给人或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精神力量。“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正是这样对未来生活的正面暗示才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忧郁情绪,走向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掌声》答案

8、高老师面对突发事件,巧妙地把黑板上的那句话变成说话课的题目,与学生交流,不仅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而且把对抗化解成对话,使教师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高大。(3 分。能答出①“突发”、“偶发”或“意外”,②“巧妙”或“机智”,③“对抗”、“对话”三个要点,每个1分)

9、第一个“惊”是震惊,甚至有被学生捉弄之后的生气、愤怒。第二个“惊”是惊叹,意想不到,同时内心还隐含一丝对学生能明察秋毫、善解人意的惊喜。(2分。若第一个答出“震惊”、“震怒”、“生气”、“愤怒”等,第二个答出“惊叹”、“惊喜”、“意想不到”等即可给满分)

10、D(3分。小说的主旨是启示老师们要理性、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教育效果)

11、这段文字揭开了前文所设置的悬念。(3分)

12、不好。理由:以“掌声”为题,内涵更为丰富,事件本身、人物情感及评价都融入在“掌声”这一文题中。而“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仅就事件本身而拟题,内涵显得单薄。(3分。意思相近即可给满分;若答“好”并阐述了理由的均不给分)

天使儿

凌鼎年

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

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免得出什么意外。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

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

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妻子歉意地说。“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商未央的兴奋溢于言表。

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

⑦也许是那《无题》的照片太小,看不出名堂,娄城老百姓议论的很少是画的本身,更多的是商未央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弱智儿子。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这叫平衡,世上的好事哪能全让他占了。⑧这一报道,引起了电视台的兴趣,电视台来了两位记者,原来他们只想拍一两分钟的新闻片,可一见满屋满墙的画,就激动起来了,立刻改变了主意,拍起了专题片,还专门采访了葵葵。葵葵说话颠三倒四,让记者摸不着头脑,但他一拿起画笔,那投入状、兴奋状,很入镜。也是巧,不久就是国际助残日,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天使儿的杰作》专题片,不但在娄城电视台播放了,还作为宣传片送到了省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商未央比自己取得了成功还激动,为此,专门给报社写了篇《发现、鼓励、培养》的文章。

⑨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诸如这商未央也不知作了什么孽,生了个傻儿子,如今又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真不要脸„„,⑩妻子忍不住说:“你为什么不解释呢?葵葵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子,孩子的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了,你不嫌葵葵是低能儿,收养了他„„”

⑩商未央止住妻子的话头:“由他们说吧,葵葵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天使儿„„”(选自《短小说》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介绍葵葵的情况,在行文上制造悬念,为下文写他有突出的绘画天赋,画出令人震撼的作品作铺垫。

B.第⑨段写“在一片叫好声、惊叹声中,也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的复杂心态,反映出人性中有美善也有丑恶。

C.本文通过低能儿葵葵的绘画天赋被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娄城引起轰动的故事,呼吁人们要善于发现、培养低能儿的特殊才能。

D.作者在文末才揭示葵葵不是商未央的亲生儿子,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平淡的情节陡 然掀起波澜,更能打动读者。

1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

了。(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15.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4分)

16.“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

《天使儿》答案

13C

14(1)惊呆:生动地表现出商未央被震撼的神态,突出画作的感染力。(2分)

(2)公平:准确地表现出这些人对商未央有个低能儿幸灾乐祸,反映了

他们的妒忌(狭隘自私)心理。(2分)

15(1)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

(2)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

不作辩解。

(3)善于发现的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4分)

16(1)指低能儿葵葵。

(2)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 (3)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第四篇:2016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刻舟求剑

王蒙

有一位贵客在江轮的甲板上舞剑,一个亮相,手一松,把剑落入了江水之中。

“停船,停船!”他气急败坏地大叫:“快停下船来为我捞剑!我这把剑价值连城!”看看众人漠然的神态,他解释说:“我这把剑出诸干将、莫邪,后来通西域时经过丝绸之路外流到了国外,波斯大帝曾佩戴它出征,奥斯曼帝国宰相曾悬挂它于客厅,英国乔治王子用重金买下,法王路易第八派了五个刺客去抢夺它„„如此这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出口转内销才落到我的手里。看,这是文物局证明,这是税务局收据,这是工商局的批文„„还不快捞!”

船长来了,问道:“您老这柄宝剑上了保险了么?”

客答:“宝剑不是左轮手枪,不存在走火的危险。再说它的价值在于积聚文化心理、集体无意识、工艺美术观赏、保存参观展览,从不曾有过实战的考虑。中东之战中,不论是多国部队还是伊拉克都舍不得用这样贵重的宝剑开打。它们用的飞毛腿爱国者B-2都是博物馆拒绝收购乃至拒绝接受捐赠的东西;你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大都会博物馆见过导弹与轰炸机哪怕是盒子枪捷克造吗?古老的宝剑上保险开关这劳什子做甚?”

船长急得跺脚:“谁说那个开关啦!我说的是insurance,我说的是C.P.I.C,我说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你在那里保了险了没有?”

贵客咕哝道:“放什么洋屁?我自己的宝剑凭什么要给保险公司交钱?我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国务院不让宴会上喝白酒?我偏要喝!你到底停不停船?”

“停船是不可能的。现在船行峡谷,停船是危险的。这里是禁停区。停船违反交通法。停船大家都不高兴。我们的船上还有外宾,还有记者,还有来写文章糟蹋我们的笔杆子哩!”

“你什么态度?你对我什么态度?你怎么敢这样对我说话?”贵客发了怒。他进一步甩出一张牌:“你们航运公司经理不就是张二胖吗?你们财务处长不就是小余吗?我告诉他们一句话就炒你的鱿鱼,我还是归侨台属一贯道徒呢!”

船长没有办法,只好思谋对策。便在落剑处的船帮刻上一柄剑的模样,又刻上几行字:“此处有宝剑,捞上赏重金,捞不上也给钱,全凭一片心!”他问贵客:“我们这样做,该行了吧?”

后来又经过了一个讲价钱的过程。决定:捞上,奖金一万元,剑主出百分之六十,船主出百分之四十。捞不上,每人次奖十五元,船主出百分之六十,剑主出百分之四十。不管谁出钱,都由轮船上的财务科开发票,可以报销。

许多自作聪明的旅客把船长嘲笑了个够,说他是傻蛋,说他是死脑筋:“刻画刻字有什么用?船行每小时二十五公里,走出这么远了,下去捞个鸟!”

等到大家笑完了,船长说:“你们才是呆鸟哩!现在给各旅客出个智力测验题:‘为什么你们是呆鸟?’猜对了的今晚喝啤酒按七五折收费!”

船到站了,一批又一批的潜泳能手在刻舟处跳下求剑。剑没求着,却捞上了各种硬币、易拉罐、罐头瓶子、首饰、金银戒指、手镯、防水手表、怀表,以及各种沙石、水生动植物等。

行船了,打捞停止。又一站,又打捞一次„„。船到终点站,便在终点站打捞。休息保养十二小时以后,船往回开,便又在行进中的每一站打捞。

历时一年,剑虽然尚未捞上来(总有一天会捞上来的),但是捞上来的物品也算得上是洋洋大观。先是办了展览,后又分别举行了拍卖、寄卖、代售、甩卖活动。得失相较,虽然航运公司与贵客所在单位贴了些钱,但不论打捞者、船工还是旅客都捞到了一些好处。尤其是,培养了一批潜水能手,有的走向全国,有的走向世界领了奖牌,他们一致认为该船是潜泳的摇篮,船长是潜泳之母。他们的事迹,翻译成了六国文字,登载在各大报上。据悉,最近《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已派干练编辑人员前来采写他们开创的纪录,并准备将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在“正大综艺”、“世界真奇妙”节目中播放,云云。 (摘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贵客在江轮的甲板上舞剑,一个亮相,手一松,把剑落入了江水之中”这个特定镜头,有作者对其剑术缺陷的讽刺,也有对宝剑落水的遗憾。

B.小说总体上采用“故事新编”的写法,与古代寓言刻舟求剑相比,既有坠剑、刻舟、求剑等相同的情节,也有讽刺不知变通、自作聪明的相同主旨。 C.出口转内销、保险、飞毛腿、爱国者、公款吃喝、吉尼斯、正大综艺等等,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众生万相。

D.作者通过“贵客”和“船长”之口,用简洁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当今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心态。 E.“贵客”和“船长”没有姓名,也没有相貌特征的描述,作者把重点聚焦于他们夸张式的语言、荒诞的行为上,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2)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贵客”的性格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船长在“船帮刻上一柄剑的模样,又刻上几行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4)结合具体描写,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8分)

11.(1)C、E(A无“遗憾”之情。B、主旨不同。D、无“生动形象”)

(2).①虚荣、作秀。从“手一松,把剑落入了江水之中”来看,贵客并不是一个舞剑的行家,却故意在甲板上舞剑。 ②华而不实,吹牛。他虚构宝剑经历,夸饰自己的日常生活,语言极度夸张。 ③自私、小气。中途要求停船为自己捞剑,为打捞费用与船长讨价还价。

(3)①从情节结构来看,这个情节使船长摆脱了贵客的纠缠,也为下文双方还价、潜泳能手捞剑等一系列的情节作好了铺垫。 ②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表现了船长的圆滑、富有心机。 ③从表达效果看,给小说融入了荒诞、幽默的色彩。 (4)作为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它的思想意蕴是深广的、多方面的:① 讽刺社会生活中通过炒作造势来谋取私利的阴暗心理。船长明知找不到那把剑,却仍然在船上刻下标记,标明捞剑价码,吸引人们打捞,其目的就是通过造势牟利。② 讽刺社会生活中严重趋利现象,大家明知捞不到那把剑,还是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跳江捞剑,他们惦记的不是捞剑,而是捞剑的奖金。 ③讽刺现实生活中不辨真假、盲目跟风的心理。获取了私利的船长被误传为“潜泳之母”,事迹广为流传,是不辨真假、盲目跟风的结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DE (D给3分,E给2分,B给1分。A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B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C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2)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每点2分) (3)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每点2分)

(4)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土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表现了比较深刻的意蕴,让人读后有所感悟。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表达效果更好,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选C3分,选E2分,选A1分。A项“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正确,而“自愧不如”原文没有相关表述。B项 紧张这一细节是他装出来的。D项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2)①照应题目“高手”②交代人物身份,是“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③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④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写够三点即可得6分)

(3)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 ②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 ③制造赝品水平高。(每条2分)

(4)观点一:不能删去。①从内容结构上看:最后三段借大师的话交代了事情的原委,点出了帅子的失误所在,与第一段内容相互照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②从主旨上看:这三段文字在小说中画龙点睛,使小说的主旨更加明确。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对帅子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生动。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从结构上看,加上这三段,使小说不够含蓄,显得过于直白,如果删去,就给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②从主旨上看:删去后使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明显。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没有这三段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已经很丰满,讽刺性也已经达到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 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 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 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 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 11.(1)DC(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A、B不给分。A项,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也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B项,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E项,“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行窃)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1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2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2分)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魂。(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社会现象;(2分)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因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2分) 

第五篇: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

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 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1 / 38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

2 / 38

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

3 / 38

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

4 / 38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5 / 38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

6 / 38

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

7 / 38

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 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 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

8 / 38

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见课件“5分析第5张”)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对人物形象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

对主旨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 《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9 / 38

答:

① 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 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

10 / 38

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见《世纪金榜》p129-130)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 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

11 / 38

剧,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

12 / 38

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五)小说标题的作用 (见课件“情节

13 / 38

分析第6张”)

<三>情节安排评价及与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关系:(见课件“1”第10-11张) <四>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见课件“1”第12-13张)

四、典型例题(见课件“情节分析”8-15张)

五、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14 / 38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 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15 / 38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 高考命题分析

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 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16 / 38

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

17 / 38

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

18 / 38

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

19 / 38

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 游湖》

20 / 38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

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

21 / 38

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

22 / 38

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辽宁卷《遗璞》)()

答案: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

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

23 / 38

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1点2分)

三、 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一)、【常见题型】

1. 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 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

24 / 38

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

25 / 38

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如: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

26 / 38

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

27 / 38

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四、小结

1、 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 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

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

28 / 38

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 “形象作用”题,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三课时

小说题目与主题

29 / 38

淮安市楚州区钦工中学 马骐骥

教学目标:

1、 掌握小说主题题目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题目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说题目的命题形式

1、XX标题有什么含义。

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

30 / 38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5、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典型例题:《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答案示例: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31 / 38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二、小说题目的答题模式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

32 / 38

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三、小说主题鉴赏方法

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

33 / 38

(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四、小说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34 / 38

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五、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35 / 38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典型事例: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迎宾竹》)

答案示例:

(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

36 / 38

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

(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

(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

37 / 38

六、小结: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七、课后习题:

38 / 38

上一篇:村镇银行如何发展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师述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