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物——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点滴

2022-09-12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 环境描写在小说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就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 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土壤

人物的行动, 总是在一定场合进行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 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最为突出。社会环境主要是交代人物生存的特定年代, 一般不明显出现但也起着重要作用。《七根火柴》描写的是红军在长征中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七根火柴确实微不足道, 但红军长征过草地, 暴雨冰雹后的草地、伤痛的折磨、饥饿的煎熬、潮湿寒冷的侵袭, 让红军战士对火无比渴望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却弥足珍贵。正因为这七根火柴是红军所急需的, 火柴的保存和转交才显得意义非凡。无名战士与卢进勇乃至其他红军战士一样, 同样渴望火的温暖。他却甘愿把这份温暖留给更多的红军战士, 帮助他们战胜寒冷和潮湿, 去把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推向胜利。有了这份信念, 无名战士就能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超乎想象地保护好七根火柴, 也就能在转交七根火柴给自己可以信赖的战友卢进勇时露出无比欣慰的神色。饱受困顿的卢进勇之所以接到无名战士的火柴后走得特别快, 正是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最后, 篝火旁的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 烘托出了部队的生机和活力, 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 进一步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二、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根基

人物性格是在他生活的那个特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如,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 (1) 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 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 返回途中, 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 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 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 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 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 于勒的身世浮沉, 像一面镜子, 折射出了人物性格形成的根基。

再如, 鲁迅的《社戏》, 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在乡村看戏的经历。同时, 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乡村的风俗画卷:平桥村的河流、白蓬的航船、两岸的豆麦田地, 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与水气、依稀的村庄、点点的渔火, 生动、有力地渲染了天真烂漫、自由欢快的童年生活, 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一思想。孙梨的《芦花荡》一文, 对环境的描写雅致隽永, 充满着泥土气息。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只是人物事件的背景, 已经提升为文章的一种格调, 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的气息。它淡化了战争时期的腥风血雨, 着力烘托了冀中平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因此, 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根基。

三、环境是决定人物行动的要素

人物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物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对现实采取的态度。《范进中举》中写范进,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 大半生穷困潦倒, 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 穷得揭不开锅, 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 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 臭骂他, 训斥他, 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 逆来顺受, 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 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 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 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 他回忆的情景, 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 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在封建社会, 读书人一旦中举, 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 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 从此将身价百倍, 富贵荣华。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 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乡邻:趋炎附势, 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 他结交新贵, 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 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课文刻画了范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环境是人物的命运的前兆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哀乐。”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冷酷无情的环境之中, 由于封建统治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和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造成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势利。他们对强者敬畏, 对弱者却肆意凌辱。只要孔乙己一到店, 他就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哄笑之声迭起, 以大家的笑反衬孔乙己处境的悲惨, 表现的却是一场令人心酸痛楚的悲剧。短衣帮麻木不仁对孔乙己没有同情怜悯, 相反却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片刻的欢乐;掌柜的唯利是图, 自私卑劣, 在孔乙己打折腿之后, 念念不忘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仍在拿他开心。孔乙己是这样一个多余的人, 生活在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环境之中, 得不到社会的理解, 处在孤立无援的悲惨环境中, 其悲剧的必然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这里, 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腐朽黑暗的封建制度, 显示了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上一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制度协调发展的探讨下一篇:管道泄漏检测设备与北斗精准定位集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