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2022-11-16

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必然要将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那么,如何才能卓有成效的进行汇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让非遗保护工作的“四有”成为标配——温州非遗保护经验谈

让非遗保护工作的“四有”成为标配

——温州非遗保护经验谈

焦雯

近年来,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一面旗帜,而温州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浙江省内又可谓独树一帜——在还没造访温州前,就多次听闻温州市非遗馆的大名,有幸拜访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后更是感慨,这个民营企业众多、素来以重商闻名的城市,居然并不“轻文”。这显然是一片在走向开放的同时仍对传统怀有深深情感的土地,为了守护珍爱的地域文化,温州人不仅乐于付出、勇于奉献,更敢于实事求是,先行先试。

是什么让温州非遗保护工作在近年来驶入了快车道,引得政府、学界、民间纷纷叫好?或许下面四点经验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员:独立机构,专职人员

早在2009年前,温州市及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全部挂牌,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其中泰顺县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单设非遗保护中心,并有3个编制,至今年该中心已经增加至9个编制。

截至目前,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有专职人员12人,下属11个县(市、区)有9个已经独立设置机构,除个别中心专职人员2人,其他的专职人员都在3人以上。整支队伍充满活力,平均年龄36岁,大多数非遗中心主任都从事非遗工作8年以上。在温州市非遗中心的带领下,已经确立了较为规范的季度例会制度,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工作交流和讨论氛围。

有制度:建章立制,规范运行

早在2009年,温州市就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给予明确规定,如市财政对市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年2000元的补助;对进入国家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给予每项6000元、3000元的申报补助;对经市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给予每项活动5000元至1万元的补助;对省、市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给予2万元至5万元补助;对市和县(市、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体予以经费补助。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2013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又出台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与此同时,下属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除了非遗保护制度外,温州市还设立了“温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基金”,每年对开展得较好的非遗项目给予支持,对出版非遗书籍给予一本2万元补助。

这些制度的出台,助推温州非遗保护工作稳步前进。

有重点: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非遗是地域性极强的文化符号,每个地方的非遗都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民情风俗。温州市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尤其注重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在非遗的几大门类中,温州的传统美术技艺类、传统戏剧类和民俗类尤其典型。因此,温州非遗保护工作在兼顾各大门类的同时,突出以上三大类,常年的非遗活动也紧紧围绕这三大类开展。如“百人百工百技”大展示,“百名大师收徒”等活动;如组建了60多个民营剧团,与国有剧团一同传承传统戏剧,每年演出3万多场次;如每年开展大量民俗活动,留住百姓的乡愁。

在保护中突出重点,既有利于凸显地域文化,也有利于拉近非遗和百姓之间的距离,使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充满活力。

有突破:善于思考,大胆创新

难能可贵的是,温州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实践中思考和总结经验,不断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手段。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不绕道而行,而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围绕“如何让非遗以最适合的方式保护与传承”等工作,争取有所突破。

比如在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上,大胆尝试评审代表性传承团体和代表性传承群体;在“非遗进校园”上,提出“点单式”和“长效式”相结合,开启每年一届的非遗进校园论坛和全市非遗征文大赛;在项目和基地评审上,采取现场展示、交叉验收等方法,加强评审的直观性,加强各县(市、区)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分析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思考如何建立最适于保护的新方法和长效机制。

《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02日

第二篇:非遗保护

《关于金盆村春节风俗习惯变化的调查和研究》

亲爱的村民们: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我是调查员方玎玲,又到新年啦,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村民们过春节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我想针对这些变化做一些调查。本次调查不记名。感谢您的配合,谢谢大家。

1、 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处于?

A、少年B、青年C、中年D、老年

3、您的文化水平?

A、未读过书B、小学C、初中D、高中E、大学

4、您对您所在地过去的春节风俗习惯持何种态度?

A、认可,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B、不认可,太繁琐

C、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改变D、无所谓

5、您对您所在地现在的春节风俗习惯持何种态度?

A、认可,变化的恰到何处B、不认可,忽视了中国传统

C、有些变化的号,有些变化的不好D、无所谓

6、您认为春节风俗习惯哪些方面变化了?

A、庆祝活动方面B、饮食方面C、人们的娱乐活动方面

D、人们对过年的态度方面E、其他反方面

7、您觉得您所在地关于春节风俗习惯变化程度如何?

A、一点没变B 、变了一点C、变了很多D、完全变了

8、您对这种变化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B、认可C 、部分认可D、部分不认可

9、您认为春节风俗习惯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多选)

A、经济水平提高,人们收入多了B、受现代文化喝外来文化影响

C、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对春节有更多的要求D、新农村政策的影响E、原来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太繁琐,不符合现代社会节奏

F、现代通讯技术影响

10、您家现在的收入大概是?过去的收入大概是?

11、您希望怎么样过春节?

最后,还是非常感谢您的配合。并衷心的祝您节日快乐、合家欢乐、美满幸福。

2011年1月6日方玎玲

第三篇:非遗工作汇报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堰桥实验小学在2012年成立了“无锡民间文艺校园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国泥人博物馆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存才、无锡市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徐瑞才、无锡市民协副主席、被誉为“江南百灵鸟”的吴歌大师唐建琴等数十位艺术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分门别类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吴歌剧社”、“阿福工坊”、“吴韵吟诵社”“乡音小学堂”“小脚丫寻寻团”等五个社团开展具体研究活动。

活动期间,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先后多次来校,深入班级学生中间,手把手地教学,学生在与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中,尽情吸取非遗文化的精髓,学校还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一档用无锡方言播报的“老小讲劲头”栏目,并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非遗小学堂”的宣传栏,堰小学子在一系列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无锡人民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包容大度的精神,激发了爱乡爱国情感。

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作为中国人,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象征。此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都充分体现了彩虹小学的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所追求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尖山马灯”是戴村镇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奇葩,已被列入浙江民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重点保护,从前在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马灯盛会是戴村云石一带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传承者相继去世,能系统地表演马灯的艺人为数不多,马灯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灯文化,云石小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马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参与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情,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还将把“尖山下马灯”编入校本教材,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小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年北京回民学校“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是“共赏非遗艺术,品鉴民族美食”,活动期间将举办“非遗”课程讲座、“非遗”小吃品鉴、“非遗”文化互动体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人人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多彩童年”,享受“幸福人生”

北京回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三年来重点打造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学校制定的“课外活动计划”大课表中,“非遗”课程以其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模式,有效带动了其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发展。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课外活动计划”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挖掘社区、博物馆、文委等周边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3月18日,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特邀安阳殷都区被列为安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花炮拳的传承人栗如明、麦秆画的传承人黄艳泳、剪纸的传承人董焕娇、糖画的传承人李峰走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现场,栗如明和他的徒弟们表演了徒手套路及刀、剑、棍、拐子、流星等各种拳械套路,精彩的表演引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一幅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环保、典雅的赏心悦目的作品让学生赞叹不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是剪纸老人董焕娇的工具,几剪刀下去,一只蝴蝶就翩翩飞来;糖画展示区被学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只见李峰师傅用铁勺蘸少许稀糖,便开始在白色大理石板上运腕走笔,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快慢高低构成不同的形状,顷刻间一幅幅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马”“鸡”“鱼”“蝴蝶”便跃然石板上,同学们争相索要。

本次活动得到了殷都区文化广播新闻和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与“非遗”名家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据悉,安阳市铁西路小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核心学校,该校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已经开展了书法、武术等许多社团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是该校实验的内容之一。

第四篇:浅谈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浅议溪港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非遗民间文化遍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民间文化,是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将历史形成的特色显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创造的群众创造性。溪港乡紧紧围绕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的建设,重视辖区内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投入人力、资金挖掘本土非遗民间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间文化活动,特别是保护、传承好清音寺庙会这一非遗民间文化,将未来的溪港打造成独具“非遗”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慢生活”体验区。

一、溪港非遗民间文化传承的意义及现状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悠悠长河中,非遗民间文化被烙上社会各时期的文化变迁与融合,展示着社会在前进与倒退中艰难且有活力的顽强发展足迹。通过非遗民间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人类演变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赋予人们心灵的滋润,同时也给人们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发展中予以指导和鞭策,在创造不同形态文化的人类发展中,促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承非遗民间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溪港经济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方式日益西化的今天,许多古老、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后继无人、面临消亡。对非遗民间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找到民族性在文化和精神上的本位,更有助于赓续民族的文化血脉。

溪港乡因地处永、缙、仙三县交界地带,也是金、温、台三个地区的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在古代,这个地方是通向内地的交通喉舌,过往周转人员云集在此,所以非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兼有仙居地方特色,又融入了瓯、婺等外来文化色彩。境内众多深厚的非遗民间文化,如仁庄村的板凳龙,塘弄村的三十六行说唱、跳跳马,安山村的金银舞龙,麻车坑村的滚地狮子、轿里狮子等等均依托清音寺七夕庙会这一平台展现。

清音寺七夕庙会文化是当地民众在农历七月七前后举办的大型非遗民间文化表演活动,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以祭祀和娱乐相结合的表演形态,活动内容丰富,有朝拜、求签、许愿、看戏、非遗民间文化表演、逛庙会等,延续了原始的表演风格、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更彰显了溪港久远的厚重人文,展现了独特的传统非遗民间文化魅力。清音寺庙会于2010年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该乡也于2015年10月正式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

二、非遗民间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乡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非遗民间文化,其中有些珍贵的非遗民间文化已失传,有的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导致许多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主要表现在:

1.对非遗民间文化价值认识不高。社会对非遗民间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广大群众对非遗民间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了解,对它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应有的保护传承观念。非遗民间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涉及到人类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等文化知识产品。目前,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长效的工作机制以激励保护非遗民间文化,没有具体举措使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

2.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力量薄弱。当前现有的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士,尚未形成专业管理机构,并且缺乏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由于一些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中需要的手工艺制作费工费力,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如麻车坑村“轿里狮子”手工技艺现只有少数几位60多岁的老人能掌握,目前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各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断层、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培养新生代传承人难度大。

3.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投入不足。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日常需要,特别是对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古村落等缺乏专项保护资金,而是主要依赖当地向上要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以解燃眉之急。例如,仁庄古石头村年代悠久,遭受侵蚀,损毁严重,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无法得到修缮;各村每年都有一部分开支用于参加清音寺庙会表演所需的表演器材的制作,但由于没有展示厅和适当的存放处,等到来年活动时,很多器材已发潮腐烂,需要重新制作,费时费力又费工,造成很大的浪费。

4.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古建筑、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受到建设性破坏,如新农村改造村——金竹岭脚村的几处古老四合院在拆除与保留之间引发了多方激烈讨论,最终在不影响全村建设的情况下保留了1处。此外,大部分处于野外的文化遗产,如麻车坑古树群落、美女松、猫耳涂高山湿地等原生态文化遗产更易受各类自然、人为因素破坏,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三、保护和传承非遗民间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非遗民间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各组织的共同参与,培养、加强全民保护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意识,发展旅游与保护传承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非遗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1.加大宣传强度,提高保护意识。政府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认识,坚持文化遗产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把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群众对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度。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宣传非遗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存在意义,包括“秀溪锦港·逸境乡居”的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等等,长期、不间断的向群众进行非遗民间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充分发挥非遗民间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们尊重和保护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氛围。

2.健全管理制度,壮大传承队伍。非遗民间文化需要依托于传承制度的完善,将这份历史责任的接力棒传递好。首先,制定完善的非遗民间文化保护制度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承人,还包括技艺的保护方案、抢救方案、申报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次,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加强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人才培养,鼓励文化持有者将具有价值的技艺带徒授艺,避免非遗民间文化的消亡;组建了一支非遗民间文化普查队伍对非遗民间文化项目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传承发展、表现形式、道具制作等内容进行研究、整理,编辑成《溪港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材料汇编》。再次,将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当前的学校教育结合,开展非遗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培养当地学生对非遗民间文化的热爱,为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

3.加大资金力度,释放文化经济效应。重视溪港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投入资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间文化活动,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乡贤理事会,鼓励广大乡贤对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捐赠,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各方对非遗民间文化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进一步促进清音寺庙会这一“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依托下岸水库旅游及抽水蓄能电站兴建、绿色生态无工业污染、仙居西部运动康养版块兴起四大优势,立足全乡生态资源,通过在清音寺游步道两侧栏杆雕刻古今中外爱情故事,种植红豆、紫薇、樱花等象征爱情的植物,悬挂情人锁等各种项目深化清音寺传统爱情圣地建设,烘托中国传统爱情节日氛围,多手段全方位的释放非遗民间文化的经济效应,促进民宿旅游产业发展。

4.加强经济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应妥善处理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需求的矛盾,依法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乡域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编制,科学定位,避免新农村建设和传统非遗民间文化的断裂,注重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明确保护传承利用的发展方向。如金竹岭脚村对发展村级经济的需求很迫切,但是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发展经济和保护非遗民间文化遗存并不矛盾,两者可以互相依托,共存共荣,因此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三次修改村庄规划,把村里的古祠堂、老四合院和清音寺游步道增加到村庄规划中,兼顾保护开发非遗民间文化和发展村级经济,在经济建设中摸索着自己的“发展经”。

第五篇:兰坪县非遗保护条例

兰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县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传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等;

(二)传统音乐、舞蹈、诗歌、 曲艺、 美术、书法等;

(三)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器皿、用具等;

(七)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手稿、经卷、典籍等文献和谱牒、碑碣、楹联等;

(八)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述规定中属于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四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

— 1 — 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管理、开发、利用、经营等活动,应当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认定、记录并建立档案;

(四)组织评审、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五)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

(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监督使用;

(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

(八)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其他工作。

县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民族事务、宗教、旅游、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

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

第二章 保护名录

第七条

县人民政府建立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并明确保— 2 — 护责任主体。

第八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分为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和县(市、区)级四个等级,按照逐级推荐的程序,由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和申报。

第九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拟列入本级或者拟推荐为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的项目进行评审和申报。

第十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将评审后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其保护责任单位,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日。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公示结果,拟定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及其保护责任单位,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立档案;

(二)推荐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保护与该项目有关的实物和场所;

(四)开展该项目的研究、展示和宣传活动;

(五)为该项目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六)制定该项目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其他应该履行的职责。

第十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因保护项目所在地行政区划变更、单位撤销等客观原因,无法继续履行保护职责的,由县人民政府重新认定保护责任单位。

第十三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抢

— 3 — 救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应当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采取下列主要措施:

(一)采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完整记录;

(二)征集、收购和保存相关资料、实物,保护相关场所等;

(三)采取特殊措施培养传承人。

第十四条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本县行政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境内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研究需要对相关资料和实物进行摄影、录音、录像的,应当征得资料、实物所有者同意,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第三章 传承与传播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中的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的人员,以及不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其他人员,不得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八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已认定的本级代表性传承人,向上一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为上一级代表性传承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 4 — 性传承人,但是应当事先征得被推荐人的同意;公民本人也可以申请作为某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十九条

县、乡级人民政府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和传承补助经费等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代表性传承人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当地人民政府适当给予生活补助。

第二十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和交流等公益性活动。

第二十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难以履行传承义务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原代表性传承人继续保留有关待遇。

第二十二条

文化、工商、版权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依法保护其享有的知识产权。

第二十三条

鼓励和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鼓励开展健康有益的传统节庆、文艺体育和组织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活动;鼓励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服饰、器皿等商品;鼓励对民族民间原始经文、典籍等文献进行翻译、校阅、出版。

对具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场所等,应当在保持其原貌的前提下加以维护、修缮。有条件的,可以对社会开放。

第二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民族节庆、民间习俗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宣传和推介活动。

第二十五条

各级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当开展非物质文

— 5 — 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传播等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应当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第二十六条

各类学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内容的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鼓励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八条

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活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和实物的征集;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书籍、音像制品的整理出版;

(七)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表彰、奖励;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工作。

专项资金由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构成。

— 6 — 第二十九条 县人民政府财政、审计和监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传习所)、专题博物馆以及数据库,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展示、传承和保存。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专题博物馆,开设传习馆(传习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展示活动。

第三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各类专门人才。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培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

第三十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可以依法接受组织或者个人捐赠资金、资料和实物,并建立健全登记入库、管理使用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十三条

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指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提供咨询、信息和智力支持;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交流和培训;提供宣传和展示平台等服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或者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的,由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7 —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截留、挪用、挤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由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职责的,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 8 —

上一篇:法院述职述廉述德报告下一篇:服装跟单员工作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