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工作价值观透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各地作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纽带的女性的犯罪趋势不断上升和扩大,由于女性犯罪的不断蔓延,成为社会当今舆论的一大焦点。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影响性更为特殊,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因贫困而走向犯罪的女性不同,有一些女性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们精神极度空虚,不知如何打发空闲时间,从而走向犯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家暴工作价值观透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反家暴工作价值观透析论文 篇1:

全媒体中的“现象级传播”探析

【主持人简介】

卢 霜,荆楚网资深舆情分析师,长期致力于政府类舆情研究和处置。连续多年被湖北省网管办评为“湖北舆情工作年度先进个人”,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如今,傅园慧已成新晋网红。8月8日,CCTV5一段视频在微博发布后,迅速引发了一股“傅园慧”热,短短3天时间内,傅园慧本人的微博粉丝从几万暴增到目前的684万。她的视频被截图做成表情包和gif动图流传开来,已经到达了“全屏皆是泥石流,人人皆谈傅园慧”的地步。

一、全媒体中的“现象级传播”定义及特征

现象级传播就是通过和借助全网优势的传播技术、资源方法,能够在阶段时间里成为整个社会公众或者目标群体关注、讨论、转发、分享热门传播事件[1]。如今,我们正处于传统媒体、门户网站、APP等平台占据一壁江山,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民间话语系统活跃的全媒体环境下,当全网全媒体都集中关注同一个事件和人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媒体和媒体信息的不断互动,通过全媒体多方面不断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又催生了许多围绕着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延展性的内容和现象,这些内容可能与最初的相关事物相关,有可能已经完全不同。这就是全媒体环境下的现象级传播现象。全媒体中的现象级传播,具有相关性、集中性、蔓延性、互动性、深度性的特征。

相关性,即自始至终与相关话题、人物和事件相关;

集中性,即从时间和内容的多维度上,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全媒体多个不同的平台,集中普遍关注相关话题、人物和事件;

蔓延性,即相关内容虽然围绕同一事物,但媒体和舆论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是变化的,是由此及彼、由浅到深层层蔓延的,比如关于傅园慧事件,后续关注点发生了多次变化,关注套路式采访、国人对金牌态度变化、体育精神、我国的体育制度等多方面;

互动性,即自媒体和媒体在关注同一事件和人物过程中,通过信息挖掘的不断互动,在话题讨论、关注点、内容深度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又催生了许多围绕着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延展性的内容和现象;

深度性,即由于微信、微博、传统媒体网评等对话题、人物和事件参与的深入,产生和传播的内容通常能较为深刻,往往直指问题本质,透析问题成因,洞察社会问题和相关弊端,并在不断探讨中凝聚一定共识或者得到了相关观念和内容的普及。

二、傅园慧走红等现象级传播裂变过程

1.传统媒体是第一传播源。

近些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很大冲击,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个性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应该看到,各种主流报纸、电视台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次里约奥运会,由于版权原因,央视的报道依然是奥运消息的第一手来源,傅园慧接受央视采访的视频被曝光后,社交媒体才开始关注、转发、点赞、热议,因此,传统媒体仍是傅园慧走红的第一传播源。

2.自媒体是现象级传播主力。

由于傅园慧赛后的表情比较夸张和讨喜,一些自媒体开始对傅园慧的表情进行大胆又多样的二次创作,一些动图、表情包以及段子迅速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传播。一篇《如果宁泽涛是游泳界的一股清流,那傅园慧就是一股泥石流》在朋友圈内广泛传播,仅两小时内阅读量就超百万。微博上#洪荒之力#的话题两天内也迅速超过4500万的阅读量,傅园慧的微博粉丝迅速涨至600万。微博的热议和微信深度内容的挖掘,在傅园慧走红现象级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全媒体共振催生新话题。

网上曝出傅园慧接受央视采访的视频后,先是微博中的表情及段子轰炸,再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加紧传播,再到各大新闻网站的热点跟踪,“洪荒少女”让媒体和网民关注点逐渐发生演变,从“行走的表情包段子手”到“真正的体育精神”只用了短短几个小时。具体而言,在傅园慧热的现象级传播背后,各路媒体、自媒体和网民,主要的关注点有诸多方面,包括对“傅园慧式”的性格及态度的赞赏、对媒体套路式采访的吐槽等,并由此催生了多方面、多维度的话题。

4.多维度深入后扩大全媒体传播。

傅园慧事件中,舆论对傅园慧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其表情,在逗逼的表情之下,网民开始关注她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随后,随着媒体和自媒体各路文章的不断挖掘,推进了话题深入,舆论的关注点还有国人对金牌态度变化、体育精神、我国的体育制度等方面,而在这种深入后,傅园慧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在水涨船高,客观上扩大了全媒体传播。

5.直播等形式致“余音绕梁”。

如今,当一个话题人物引发广泛关注后,直播、真人秀节目等平台往往也最终参与其中,导致这种现象级传播出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如8月10日,傅园慧做客映客直播网站,与粉丝畅聊,在线围观人数超过千万。整个直播过程中,傅园慧没有“被套路”,照例一如既往地做自己,让大家看到傅园慧身上的闪光点。8月17日晚,傅园慧及李静受《静距离》和“它基金”之邀参与一直播的公益直播活动。直播中傅园慧狂撒表情包,可爱的样子引不少网友围观。此次直播持续约1小时,当日直播视频累计围观次数3697万,获得点赞数量达6680.4万。

三、傅园慧走红等现象级传播的形成原因

1.切合社会大背景需要。

一个事件、话题和人物,之所以能形成现象级传播,必然是切合社会大背景的需要的。正如傅园慧走红的背景,是在不同于当年刘翔退赛被“千夫所指”,舆论对体育精神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金牌的执着不再如此强烈的情况下。此外,她的“率直发言”其实与国家倡导的回归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的价值观同步,所以避免了被舆论管控的风险。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不再需要用金牌数量来作为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手段,人民开始越来越享受奥运,关注体育本身,回归常识,回归体育本身。“热情率直,享受运动;一旦走上赛场,就拼尽全力”这种理念逐渐取代“金牌唯一论”。而契合了主流价值观、切合了社会大背景需要的事物,才是现象级传播的发生的最基础和最必要的条件。

2.90后网民的主体因素。

正如人民日报微信号文章所言,如今“90后已统治世界”[2],90后成为社会主力军后其群体本身给社会面貌带来了新的变化。90后偏好诙谐幽默的信息,拥有自然生动的表情和自由的身体,他们对自我和个性高度追求和认同,而傅园慧作为一个90后,彻底颠覆了中国运动员接受采访时中规中矩的印象,一上来就说“我已经很满意了”,网友们纷纷表示,“姑娘你好清纯、好不做作,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就是不一样”。傅园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她的“与我有关”程度较高,与构成主力“90后”网友的价值观契合,相关信息被接受并给予了迅速反馈,而这些反馈信息极具创造性、数据量庞大,短时间内“席卷”舆论场。

3.自媒体平台的运营因素。

自媒体平台话题参与的活跃性和凑热点的特征是现象级传播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自媒体话题参与的活跃性非网站、纸媒等媒体可比。傅园慧事件信息源虽为CCTV5一段采访视频,但是相关信息后续暴增并得到受众认同跟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参与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分析,自媒体平台的参与者网友对于趣味且符合其价值观的信息存在特定“需求”,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体,在接收到相关信息时,自媒体平台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并开始几乎全面的参与创作,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从自媒体平台为了获得流量的运营目的的考虑,凑热点往往成为其创造更多流量的选择。因此,自媒体平台在话题讨论中,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4.直播等新兴传播助力。

直播、网络视频、电视节目真人秀等形式则对于后续传播的延展、实现话题充分挖掘、传播效果最优化具有较好作用,对于现象级传播的形成作用也不可或缺。在经历自媒体的“狂欢”后,直播、访谈、综艺节目等新兴传播媒体基于自身便捷性、及时性、迅速性的特点,跟紧网络热点的步伐,对傅园慧进行了一系列录制节目的行为,或许其参与这些节目的背后存在游泳队出于宣传体育项目、扩大知名度、获取社会关注、赞助商利益需求等因素,但相关新兴传播媒介的确为现象持续高温提供了助力。而傅园慧本人在节目中展现出的“不想当网红,游泳才是我生命”,面对直播收费打赏机制多次表示“不要送礼物”,她本人一直的不愿商业化、不娱乐化、保持运动员的本质等众多被网友称赞的特点被加工放大,相关节目的传播又再次推动事件热度走高。

5.自媒体带来传统媒体的改变。

传统媒体因为受自媒体启发带来的关于表达方式和认识层面的改变,无疑也对现象级传播有着进一步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自媒体启发着传统媒体的觉醒。傅园慧走红前,国内各路主流媒体对奥运金牌不应该过分承载集体荣誉,而应该倡导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的回归的相关认识还没有这么深刻,因为就在傅园慧走红前的几天,媒体面对易思玲获得季军还采用了“易思玲仅摘得铜牌”而遭网友围攻。傅园慧惹人喜爱,才让主流媒体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国人的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奥运精神重在参与的精神内涵的回归。另一方面,从表达形式上,传统媒体也开始尝试向自媒体靠拢。在央视发布傅园慧采访视频后,她“不成熟”的率直热情、耿直表现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喜爱,随后引发网友热评,她的表情包、GIF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刷屏,在自媒体的热点引导下,国内传统媒体开始抛弃以往刻板、讨论的采访报道方式,去匹配此类“不按常理出牌”人物进行信息传递。

四、对媒体报道和传播的启示

1.套路化的报道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傅园慧走红,最初得益于她那打破了媒体记者套路式采访的回答。而随后,傅园慧、宁泽涛等运动员那些不按套路的回答,不仅让他们的魅力值大增,也一下成了“网红”。从“洪荒之力”,到“手太短”,央视记者准备好的所有高大上的脚本、台词在心无城府的年轻少女傅园慧面前根本无处发挥。如果面对采访对象越来越有个性,相关媒体记者的采访和报道,却依然套路满满,缺乏个性,那么必然无法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每个记者、媒体对社会现象都应有自己的态度和风格,不是社会上一出现什么热点,全都一窝蜂地用差不多一样的、缺乏个性的提问来报道跟进。

2.关注主流价值倾向才能找准传播痛点。

傅园慧等现象级传播背后,往往有着切合社会大背景的因素。正是目前在我国国民价值观认同里,已经不同于当年刘翔退赛被“千夫所指”,舆论已经对体育精神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金牌已经不在那么执着。于是,刚好契合国人这种心态的傅园慧的出现,才瞬间击中全民的心,傅园慧才因此得以迅速走红。因此,无论是在选题选取和报道内容的挖掘方面,都必须对当下主流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找准传播的痛点。

3.学习自媒体的引导力和话题挖掘力。

傅园慧走红的现象级传播背后,主力是社交媒体的广泛转发、评论、点赞、发酵,继而引领传统媒体再度跟进,几轮互动炒热才形成热点。与此同时,在全媒体时代,人物和事件的爆红速度非常之快,过去需要一周甚至十几天才能完成的复杂过程,现在往往只需要一两天就能快速推到风口浪尖。自媒体的引导力和话题挖掘力不可估量,传统媒体可从中获得启发,充分结合好权威性的优势,挖掘更深、更专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在此基础上,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达到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好的传播效果。

4.对全媒体传播的运用手段带来启示。

从傅园慧走红等现象级传播的演变发展脉络中可见,信息源并非最重要的,自媒体才是现象级传播的主力,全媒体共振才能不断催生新话题,多维度深入后方有利于扩大全媒体传播,而直播、网络视频、电视节目真人秀等形式则对于后续传播的延展、实现话题充分挖掘、传播效果最优化具有较好作用,因此,这对如何运用全媒体传播实现最优化传播效果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注释:

[1]《靠现象级传播打造品牌》,《广州日报》2015年5月16日

[2]《看了里约奥运,才发现90后已统治世界了!》,《人民日报》2016年8月11日

【网友热议】

王俊飞:物以稀为贵。在一篇感谢声中,傅是特别的存在。又没架子。有种“国家运动员还可以这样的”稀奇。

伍佳佳:传播方面,傅园慧的采访内容符合当下网络化传播特质,摆脱了过去狂笑、暴哭等单一刻板印象,像夏日一股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对奥运,对比赛有了不一样的观念和看法。尽管目前对失意运动员的攻击还是有的,但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网民自发的批评水军,就是网民自己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拿到金牌还是有关系,只是没有像以前那般苛责,更具有人性化。傅园慧的出现,恰恰反映出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应该是一个镜面效应。

沈素芬:傅园惠是被网友推上了网红位子啊。网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网民自觉传播。中国人开始越来越享受奥运,不管是金牌还是体育精神。媒体以往的采访和报道套路还可以用,只不过不能预设立场。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脑洞大开,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媒体在采访这些对象之前,就不能指望他们还和以往一样回答,得真正倾听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

蒋润涛:回归常识,回归体育本身。其实传媒人也要反思,我们的新闻采访理念、传播理念是否适应这个时代。

踏歌行者:傅园慧和王宝强等事件都是全民狂欢,对傅园慧的是符合新媒体特征的幽默调侃,跟王宝强一样同仇敌忾,这种同仇敌忾,痛快淋漓,何尝不是一种狂欢?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飞速,但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如此迷失自己,如此空虚,因此找乐子,分享乐子,传播乐子,起哄乐子,乐此不疲。

作者:卢霜 顾伟华 唐珊

反家暴工作价值观透析论文 篇2:

浅析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各地作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纽带的女性的犯罪趋势不断上升和扩大,由于女性犯罪的不断蔓延,成为社会当今舆论的一大焦点。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影响性更为特殊,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因贫困而走向犯罪的女性不同,有一些女性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们精神极度空虚,不知如何打发空闲时间,从而走向犯罪。因此,必须及时对女性犯罪的特征、原因、防治对策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女性犯罪;犯罪特征;犯罪原因;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赵扬(199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文法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刑法。

一、浅析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一)女性犯罪

女性犯罪即案件中犯罪主体为女性实施的犯罪,近年来女性犯罪案件类型呈多样化趋势,社会危害性日益增大,已经是社会不能忽视的热点问题。女性犯罪是指由女性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犯罪学领域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别。在当今社会中,未成年女性、青年女性及职业女性的犯罪显得较为突出。由于女性具有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女性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已经是社会上重要问题。

1.犯罪的现状

在我国,女性犯罪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女性犯罪开始增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女性在各界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的挑战,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绝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但也有少数女性,或为金钱,或为私情,放弃人格,丧失人性,走向犯罪的道路。女性犯罪从社会小部分现象变化成社会的突出问题,直接关联到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和谐。近些年来涉及女性犯罪最多的是毒品的交易,多数为年轻女子,其次非法开设赌场,组织妇女卖淫贪污等行为女性犯罪近几年来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女性犯罪的历史与人类犯罪的历史一样悠久,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犯罪才得以重视,并开始深度透彻的研究女性犯罪,自从有人类犯罪女性的犯罪率就比较低,近些年来,女性犯罪的比率一年年的大幅度涨幅令人们不得不更加重视。不仅在犯罪比率上增加而且犯罪种类也逐年增加越来越复杂,社会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在50-70年代占2%左右,在80-90年时代3%左右,而90年代至今已经上升至5%到20%左右。

(二)女性犯罪的特征

1.女性犯罪具有欺骗性、隐蔽性

在古代,女性在各个方面相对于处于弱势。而当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许多公司会雇佣女性任职,女性是比较知性与感性会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导致多数女性好吃懒做,贪图享福,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公款等满足与他人比较之下的虚荣心等,不相信自己会比男性强的基础上,在犯罪形式上多数爱选择欺骗与隐蔽,都成为女性犯罪的源头。

2.女性犯罪客体多种多样,出现暴力犯罪趋势

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且多为初犯、偶犯。女性犯罪已经涉及到毒品交易,开赌场,卖淫等。女性暴力犯罪尤其是杀人、伤害等恶性暴力犯罪明显增多,如故意伤害、抢劫、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越来越常见;50名女性罪犯中高中文化程度仅4人,初中文化程度36人,占72%,女性低龄犯罪也越来越多,牵涉女性犯罪名最开始只为盗窃、诈骗到各类职务犯罪,现在有涉及容留卖淫、贩卖毒品、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甚至出现暴力犯罪。以女性成员为主体或女性成员为黏合剂的犯罪团伙开始出现。

3.女性犯罪具有被动性与从属性

在有女性参与的共同犯罪中,70%的案件女性罪犯所起作用為辅助、协助作用,而这其中占九成的案件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犯罪。一提起女性,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女性”大多数被“温柔,贤惠,善良,知性”所环绕,用这些高大尚的词语来形容比喻为之不过,大家很难把犯罪与女性一词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大家的道德思想和生活观念的大幅度变化,在于男性的相较之下,女性在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尤其是在封建的社会中,女性处于没有权利地位的时间最久,受压迫时间最长。因此,女性的软弱性和被动性以此形成,则成为女性的普遍现象,封建社会中道德对女性的约束,使其被称为男人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自由感,依附性很强。

4.女性犯罪独立性趋势女性独立犯罪案件数与参与共同犯罪案件数比例大致为7:3。由于女性犯罪具有相对隐蔽性,而其参与的案件多数为独立犯罪,共同犯罪数量相对较小。常见独立犯罪为职务犯罪、诈骗、容留卖淫等,而今年所审结的女性独立犯罪案件中,女性犯罪亦有由于刺激,情绪失控而进行的破坏生产经营、故意伤害案件,不再受限制于非暴力犯罪。侵财类案件比重较大。在47起案件中,侵犯财产犯罪案件19件,占到女性犯罪总数40%。故意伤害类案件多。一些女性往往不善于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难以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在事后又后悔不已。近两年女性故意伤害犯罪案几乎全部是由邻里、妯娌、同学之间的口角纠纷所引起的。侵害女性权益案件增多。近两年调查显示受理的女性犯罪案件中,强迫卖淫、介绍卖淫、组织卖淫等女性对女性的犯罪增多,占案件的11%。

(三)女性犯罪的原因

1.自身原因

(1)文化层次低,法律意识淡薄,缺陷的学校教育。由于受文化素质及各种能力的限制,很多女性对事物的认识较为片面,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不知道怎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容易采取愚昧无知的行为方式,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实施犯罪行为,而伤害和被伤害的往往都是女性。

(2)偏颇的价值观,消极人生观。偏颇的价值观可能引导个人做出违反社会准则的判断的价值观,由于犯罪人的个人需求、物质需求、实现自己志向需求等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片面社会观以及不当的价值观对个人心理和行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往往与正常人有不同的结论,促使犯罪人偏离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则,从而导致犯罪。

2.社会环境原因

(1)近年来不良的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新的经济领域,导致女性为追求物质享受或为了寻求某种刺激挺而走险进行犯罪的情况比较明显。女性因自身特点和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要迅速成为“白,富,美”的道路较更加艰难。为了使自己或朋友、爱人对金钱的追求欲望,她们不惜采取侵吞任何财物等方式实现心中的“欲望”。

(2)基层组织调解不力。最近几年,社会解组,人情关系冷漠,社会价值观混乱,人们越来越看重金钱与物质,人口流动加快,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给基层组织带来了监督与控制的破坏。剩余的劳动力的存在,是犯罪的重要后备力量。基层组织对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不力,客观上导致女性伤害犯罪升级。农村基层组织对家庭纠纷尤其是家庭暴力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并没有解决真正矛盾。等一遇到“导火线”,矛盾迅速升级才想起法律,但为时已晚。

(3)工作上的职务之便。有许多女性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工作,物质贪欲是大多数财产犯罪的基本驱动力,为了汲取自己及他人的利益,很多是自身心理失衡,不能抵抗住金钱利益的诱惑而陷进深渊而造成的犯罪。有些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可能是出于非金钱利益,就是单纯的嫉妒或恶作剧,往往是为了泄愤或报复。这些犯罪者明显缺少道德法律意识。

3.家庭原因

(1)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法上,女性大多都是沉默,把所有的埋怨与仇恨全部积压在心里,到一定程度会爆发甚至杀人,发生家暴的原因农村发生的几率大于城市,文化教育低,延传的传统思想,女性没有工作自然在家里没有权利,会经常遭到殴打。

(2)传统思想束缚和夫妻感情破裂。古代时的中国,夫妻之间的关系主要靠“礼”来调解以相适应,漠视女性的权利。男性在传统思想“男尊女卑”的影响下,促使很多男性没有意识现在已经男女平等了,促使一直感觉自己的地位高于女性。可以随意谩骂,指责。而女性怕亲朋好友知道,又选择默默无闻。日积月累,无法忍受,导致女性用极端方式报复。夫妻之间感情不和很容易促使女性走向极端或则产生低弱的心态,比如男性一直外打工导致女性自闭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男性在外面的婚外情都会导致女性人格变化产生犯罪欲望。

(3)破裂的家庭结构。由于从小父亲母亲离异导致一方再娶或再嫁形成了不良家庭,不良的父母养育行为,对于犯罪心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孩子早年心理发展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化结构,由于不完整遭到他人嘲笑或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与照顾,造成的心里扭曲,心里悬殊差异大因此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四)女性犯罪的防治对策

1.国家层面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女性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要使女性树立起自尊、自强、自爱、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女性的自身免疫力。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增加妇女的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社会科学、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女性的法制观念教育,努力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2)要完善法律体制,保护女性的政策实施。使女性的权益保护做到有理可依,有法可依。因此女性要利用相关健全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安全常识,以此完成经济上不依靠任何人,独立自强,防止吞财型案件数目增加。,使女性在受到各种侵害后能及时得到帮助或心理咨询,就可能避免陷入个人情绪中。所以,社会应该设立更多的援助机构,帮助受害女性寻求合法的手段保护自身的权益。就能有效避免这类女性犯罪的发生。针对女性特殊的心理特点,对女性犯罪也应该有特别的防治措施。要加强对女性的文化、法制教育;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避免因为歧视、性骚扰等不公平待遇引发的激情犯罪;建立系统的社会援助机制,包括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各个方面。

2.社会层面

(1)对不良社会现象,犯罪不但需要道德约束还需要法律管制辅佐。法律应该多出面干涉,更多地参照道德观念。通过立法来提高人们的认识,让婚姻双方发生家庭矛盾时注重分寸或者让其矛盾以大化小,一小化了。之所以引发女性刑事犯罪就是因为双方当事人家庭矛盾处理的不完善,从而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为维护家里的稳定,为使女性犯罪减少,现在当务之急是国家应该出具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时代风气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才能被维护。与此同时,侵害妇女权益的犯罪也应该被同时打击,保护女性权利也是减少,预防女性犯罪的自身,法律的意义在于预防,惩治只能被说成手段。

(2)社会应该设立更多的援助机构,帮助受害女性寻求合法的手段保护自身的权益。让女性能及时得到帮助或心理咨询,就可能避免陷入个人情绪中同时在家庭中受到委屈一定要申请法律的援助,多学习,加强学习法律常识,接受良好的教育。

3.女性自身方面

(1)注重提高女性法律意識,加强学校教育。女性的感性与天生善良的本性十分容易被不良犯罪行为迷惑,注重提高女性对犯罪的认知也亦于预防女性犯罪,更加利于预防的犯罪法治教育女性比男性更强,从而不可缺失之一的是女性法制教育。能及时得到帮助或心理咨询,为保护自身的权益寻求合法的手段。同时在家庭中受到委屈一定要申请法律的援助,多学习,加强学习法律常识,接受良好的教育。学校制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学校的不良风气,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2)注重以家庭为核心、交流学习,社会互动,维护女性的权利。男性对于家庭的依赖感存在程度要远远小于女性,如何保护一个女性不受家庭暴力,预防与控制十分重要。而邻里之间相处、与丈夫相处,这些对于女性思想道德与生活习惯有重要指引作用,它们之间应该相互补充,已达到犯罪数量的减少。对女性要赋予相应的权利以防止女性受到伤害。

(3)创造良好的家庭归属感,给予女性足够安全感。国家在保障《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的基础上,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对女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加强保障。对实施家庭暴力的人进行防止与打击共同进行。使其女性不管从身心的健康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保持夫妻和睦相处。多给孩子心理和教育方式的监督与管教。

二、结论

不断增多的女性犯罪给社会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女性维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多方面因素,女性法律意识淡近些年来女性问题日益突出,不断有各地区女性犯罪的消息,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多方面看,形成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当前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更加希望女性的权利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当下依法治国的方针做预防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创造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十分重要,对家庭情况不好比较困难的女性家庭能给与适当的关心与问候,充分发挥基层领导干部的组织能力,同时加强对女性的法律知识等各方面进行培训,只有根基抓稳了才能真正减少女性犯罪,法律的意义在于预防。如果女性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或心理咨询可能会减少犯罪数量所以,应该设立完善的法律机构,助受害女性寻求合法的手段保护自身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吴宗宪.罪犯改造论—罪犯改造的犯因性差异理论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

[3]王牧主编.新犯罪学[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晶.我国女性犯罪原因的社会学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07.

[5]宓洪波,李英燕.透析女性心理遏制女性犯罪[J].法制与社会,2009.12.

作者:赵扬

反家暴工作价值观透析论文 篇3:

“语言暴力”现象对小学生的危害及消除对策

摘 要:语言暴力现象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小学校园,教师的“语言暴力”正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文中,笔者重点探讨了三种常见的“语言暴力”类型,即:讽刺挖苦型、威胁恐吓型、妄下论断型,指出了它们对小学生身心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语言暴力类型;身心危害;法律援助;心理咨询

语言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是专门用语言传授知识解决疑难的。因而,教学用语是否规范成为衡量教师职业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长期以来,不良的教学语言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小学校园,“语言暴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汲取,还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处于我国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学生价值观的萌芽阶段,教师的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审视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小学校园里仍然存在尚未充分引起人们注意的“语言暴力”现象。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前,我国48%的小学生遭受到老师的“语言暴力”。因此,笔者展开对小学教师的“语言暴力”的研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减少小学生遭受“语言暴力”和促进教师语言规范性有积极意义。

“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行为。”[1]通过对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笔者大体上把语言暴力分为以下类型。一是讽刺挖苦型。例如:“我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还真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你真是笨得无可救药了,回到家让你妈妈到医院给你检查一下智力。”“你真有本事啊!昨天又忘记写语文作业了,你怎么没忘记吃饭?”“你的能耐挺大的啊,学会跟老师顶嘴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并没有直接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指责学生的层面上,未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使教育的初衷与实际产生严重偏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知道教师在责骂,也深深体会到了被羞辱的痛苦,但是对自己犯错的原因并未得到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二是威胁恐吓型。例如“全班最笨的就是你,最懒的也是你,这次考试又是倒数第一,下次再这样你就不要来学校了。”对平时较为老实但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有些老师喜欢用此类话语,但如果遇到对不服管教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一些教师经常用会用更为犀利的语言,比如“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派出所!”“叫政教处、校长开除你!”“回头我再找你算账!”“我的眼神厉害得很,你们干什么坏事都逃不过我的眼睛!”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语言暴力现象。教师在使用这些暴力语言时还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语调和严厉的眼神,犯错的学生在遭受类似的语言暴力时会对教师的权力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对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三是妄下论断型。例如“你天生就是个蠢材,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我看你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还是别浪费你父母的钱了。”“我看你早晚都会进监狱”“你这样下去,以后顶多就是个扫马路的”等等,这些语言对学生的伤害性很大。这些教师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学生发育发展的个体差异和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对某一时期成绩落后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了片面、武断的判定,是极其不负责的。教师利用这类语言对学生的前途信口开河,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有极强的误导性。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校园教师的不良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危害性有多大。小学校园中教师“语言暴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是“语言暴力”威胁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经验性的认识,联系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对学生做出相对固定的评价,并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旦对某个学生做出不好的评价,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就算这些学生在某一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总会与这些学生保持冷漠和怀疑,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总之,教师一旦给这些学生贴上了自以为正确的标签,学生很难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其实,在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对教师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更加亲密和尊敬,对不喜欢的则敬而远之,甚至出现疏远和反抗的心理。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必然对违纪学生使用暴力语言,殊不知,即使是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即使是被教师们认为最差劲的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才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信任,“语言暴力不仅侮辱学生人格,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2]因此,减少暴力语言的使用频率,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健康的发展,增强课题教学效果。二是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发育形成不良的影响。教师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和权威的化身,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有一种近于盲目崇拜的推崇心理,想当然地把教师的话奉为金科玉律,因此,学生常常会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当一个小学生被自己尊重的教师辱骂为“白痴”时,该学生自己也相信自己是“失败”的人,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比别的同伴差,一旦遇到难题,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克服,这种自卑心理给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小学生的自信心会一点点地丧失,最终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人生态度。“这种心理上产生的长久阴影,会使受害者对生活缺少信心和勇气,自暴自弃,自卑孤僻,远离人群甚至产生自闭症等严重心理疾患,影响学生的一生。”[3]心理压抑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释放,可能会导致他们仇视教师,仇视学校,仇视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仇视社会的心理可能会逐渐转化为心灵的扭曲,成年后形成一种反社会暴力倾向,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定的因素甚至形成不幸的恶果,因此,在小学校园里,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应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指出方向。

如何减少“语言暴力”对小学生的伤害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从受暴者即学生的角度提出对策,希望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一是从政策层面为小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尽管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章第25条明确规定“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放弃等”,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让原本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流于形式。建议相关部门增加法律条款,对危害未成年人的专职教师从法律层面加以限制和约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基层教育机构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就是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有效地预防教师故意或过失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4]只有让小学教师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真正明白用语言来攻击学生也是犯法,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小学校园“语言暴力”现象的产生。二是在小学校园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小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在“语言暴力”刚刚发生后,如果能对小学生受到伤害的心灵及时给予抚慰,对其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行正确疏导则可以有效减轻“语言暴力”对他们造成的危害。小学校园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摸底调查,从而做到对学生心理的整体把握。针对调查结果做仔细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切实弄清楚学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与情绪出现异常的小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与学生关系最接近的班主任,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有大体了解,一旦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应及时安抚,找出问题所在,并在第一时间将其带到心理咨询机构找专业的心理老师做疏导工作,从而把“语言暴力”对小学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减少“语言暴力”的发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学校、教育机构的配合,还需要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

[2]胡杨,邢永宏.良言一句三冬暖——关注教师的“语言暴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

[3]杨文建,李强.抹去“心罚”点亮心灯——对校园“软暴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1(12).

[4]王秋芳.教师语言现象的多视角透析[J].小学德育,2010(5).

作者:司余娟 初秀梅

上一篇:自主探究教学初中物理论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