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案例社工介入

2024-04-12

家暴案例社工介入(共6篇)

篇1:家暴案例社工介入

A社工介入

成员:王好利 董秀才 陈光辉 王亚萍 徐颖 辛晓伟 陈成奎

整理:王好利

一.准备工作

走访案主所在社区居委会、案主邻居了解有关案主的基本状况,对服务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我们社工有能力帮助他们。

二.接案与建立关系

考虑到案主身体原因,社工主动上门服务。澄清自己是居委会来的社工,是来帮助他们解决困境的。

三.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

1.资料

a.个人资料。王先生,40岁,小学文凭,未婚,无业,有智障。b.环境资料。生活环境较差。

社区邻里给与过帮助,仅能维持基本生活。

2.问题

a.经济问题。生活贫困,非低保户。b.居住环境很差。

c.案主智障生活不能自理。d.案主母亲年老多病。

(告别,约定明天同一时间继续……)

四.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整理资料,写工作计划书。

1.案主的基本情况

王某某,40岁,未婚,无业 2.同上

3.案主要达到的结果和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改善经济条件。尽快与有关部门联系,申请低保;对案主可以进行职业培训,找一份工作。改善居住环境。组织义工、志愿者帮忙打扫房间;建议案主及其母亲入住福利院。

改善身体状况。联系社区医疗服务站关注老人身体;入住福利院由医疗人员帮忙治疗老人;组织志愿者和义工帮忙照顾,呼吁社区、邻里给予更多帮助,减轻老人负担。

4.达到目标所用的期限

一个半月

5.联系方式

社工主动联系案主,案主有困难通过居委会联系社工。

若王先生和七母亲同意,签订协议书。

五.实施计划

其实在收集资料时已经了解了案主及其母亲的意愿,本次假设双方都同意入住福利院。设计主选方案如下: 1.社工和居委会合作帮助他们入住福利院,争取能住在同一个房间。2.在福利院里,医疗机构为他们体检治疗存在的疾病。3.在有关人员陪同下,领王先生到智障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备选方案1:王母亲不去福利院,同意儿子王先生入住福利院

1.社工与居委会合作帮助王先生申请入住福利院。

2.对王母亲申请低保,倡导社区和社会为其提供竞技和医疗援助,希望社区养老,组织志愿者义工帮助王母亲处理日常事务,社工,社区居委会要定期慰问。

备选方案2.王先生和其母亲都不愿入住福利院。

1.为他们申请低保和残疾费。

2.申请社区医疗机构为其母亲治病。

3.社工帮助获得社会援助,保障其基本生活。4.组织志愿者义工为他们做志愿服务。

5.在有关人员陪同下领王先生到残疾职业培训机构培训。

六.结案评估

在一个半月后对整个服务工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案主的目标已经达成,可以结案。并在以后的一个月,半年,一年跟进,看看服务的效果,检验自己的服务。

篇2:家暴案例社工介入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重要性突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养老出现了很多模式。目前,居家养老是一种最主要的、新兴的养老模式。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种种缺陷,需要社会工作做服务的指导以及社工的介入。依托社区,专业社工通过个案或者小组等社会工作模式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精神慰藉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介入

一、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

居家养老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一种把老年人在家庭的居住与社会化的上门包护服务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我国过去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相互扶持。现在改称为居家养老,老年人仍然生活在自己家中,但享受社区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这种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养老模式创新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城市的主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必要补充;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新兴的养老重要模式。另外又出现了诸如,老年公寓、社区“日托班”、“管家”养老、异地互助养老、以房养老、用租房金养老等模式。

(二)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

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已有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大连﹑青岛市各级政府对开展居家养老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大连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多次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整体规划,从财力﹑物力给予资助和支持。大连市中山区推出“货币化养老”,对孤寡﹑“三无”﹑重病或重残的老人,由街道服务中心发给他们每个月有价服务券,最高的300元,最低的100元,资金由区财政和街道按4:1的比例共同承担。老年人持服务券可以到街道养老服务中1 http://zwgk.dl.gov.cn/catalogdetail.jse;jsessionid=afdVvWNdf1gb 心选择自己需要的养护人员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青岛市市北区﹑市南区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原则,落实责任分工,提出工作要求。市南区仙游路社区推出“一刻钟服务圈”,老人们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就可以享受到养老﹑购物﹑医疗﹑文体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

大连﹑青岛市以“社区老年星光之家”为平台,在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设备的基础上,每年还为“老年星光之家”下拨3--5万元的资金,支持其运作3。他们还注意发展非营利性的社区服务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这些机构或组织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运作成本低,方式灵活,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及时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大连市沙河口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与组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志愿服务资源和家庭资源,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收入水平和身体状况,使健康自理老年人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接受服务,高龄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家接受多种上门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三)城市居家养老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特点;社会工作又是一种制度,其有一套明确的理论做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我国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有三种运作模式:

1、以街道相关部门为指导,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成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2、依托物业公司、家政公司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3、政府购买民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

总体来看,各地居家养老服务虽然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覆盖了家政服务、日间照料、医护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但是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已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来看,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性。一方面是管理缺乏专业性。居家养老服务涉及相当数量的老人、家政服务员、护士、理疗师、义工等多方面的人员,如何 2

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65/3619065.shtml http://fucai.qingdaonews.com/content/2006-04/26/content_6770901.htm 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种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要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围绕服务对象来进行管理和调配。另一方面是心理慰藉服务缺乏专业性,无论是社区医疗站的护士、家政公司的服务员还是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在提供心理慰藉服务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困难。也许有的服务员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从完成的效率、效果和成功率来看,都不能和专业的辅导相比,如果不小心还可能产生更深的心理伤害。在对老人的需求评估、综合的资源调配等方面,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社工服务使其得以解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缺乏,这为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提供了可能。

二、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逐步改善,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强烈了。目前,在对老年人精神慰藉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有“五难”:慰藉标准难掌握、老年人需求难理解、精神慰藉难实现、感情投入难到位、慰藉纠纷难解决。

(一)慰藉标准难掌握的原因分析

老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方式不尽相同。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晚辈孝敬老人的方式也应相应灵活才对。有的老人喜欢看书看报,晚辈们就应买些老人喜欢看的书、订老人愿意读的报;有的老人喜欢扭秧歌,晚辈们不妨考虑帮老人买套鲜艳亮丽的“秧歌服”;有的老人喜欢下棋、打牌或打门球,晚辈们最好抽出时间,陪老人一起玩玩;有的老人喜欢爬山、郊游,晚辈们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陪同老人走进大自然,尽情地享受一番;有的老人喜欢用电脑打字、上网,晚辈们就该帮老人尽早过把高科技的瘾。总之,在当今时代,老年人对晚辈们“孝心”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物质上、经济上供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生病和康复时的护理等,这些与精神慰藉相比较,标准比较好掌握。物质上、经济上的供养,涉及到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看得见、摸得着,有量化的生活必需的物质指标。但是精神慰藉这种精神上、情感上的东西,一般不太好掌握,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衡量。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精神慰藉的标准,有了对照物和衡量标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二)老年人需求难理解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 遍性又有特殊性。《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子女及其配偶赡养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三者缺一不可。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更为重要。子女应当认识到,从精神上慰藉老人,是对老年人一生辛勤抚育自己成才的回报,是老年人在生活中更高层次的需求,是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和养老质量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再丰厚的物质生活替代不了精神生活。长期缺乏应有的必要的精神慰藉,也会象缺乏物质营养一样,引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由心理毛病发展到生理毛病。从宏观上看,对老年人精神赡养可以反映公民的道德水准,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不能以为老年人吃饱穿暖就行了,这只是老年人最基本生活的需要,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更应当重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经济条件较好的知识型老人,他们更看重精神慰藉和精神赡养。

(三)精神慰藉难实现的原因分析

精神慰藉不同于经济上供养和生活上照料那样容易物质化、量化。比如经济上供养,有些子女每年或每月提供多少养老经费、零花钱,多少粮油、柴草。日常照料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起居上,而精神慰藉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心理上和情感上,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被人忽视,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比如:一周探望老年人几次才算做到了精神慰藉?一个月打几次电话达到了精神赡养?另外,从全社会讲,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尊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关怀、照顾、呵护,为他们幸福安度晚年创造条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人去争取。

(四)感情投入难到位的原因分析

有的子女在经济上供养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老年人,是迫于法院的判决、协议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是靠感情投入,靠子女对老年人的孝心和孝顺,这些血缘关系产生的亲情有时是牢不可破的,但一旦破坏,一时难以弥补和融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不常去看望,不打电话问候,特别是老人生活不便或生病住院时不伸出亲情之手,视同路人,甚至当成包袱、仇人,造成亲情之间的淡化和隔阂,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子女来说,主要是思想道德水准下降。古人讲:“百事孝为先”。尊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要继承和发扬。“乌鸦有反哺之义,母羊有跪乳之恩”,况且我们人类是高级动物,是有理智和有文化的群体,更应孝敬老年人。另外有子女认为“父慈子孝”也是不对的。由于有的老年人可能在年轻或晚年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被子女看不起;有的老人脾气古怪、固执,有的衣帽不整,不讲究卫生,被子女看不惯;有的老年人对子女不能一视同仁,对财产分割不均,使子女不和,引起了子女与老人“老死不相往来”。也有的子女下岗、待业,本人收入下降,自己生活发生困难一时难以接济赡养老年人,有的老年人理解不够,影响感情和亲情。这些情况引起的感情问题,是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解决过程。思想隔阂、感情危机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孝心要逐步树立,亲情要慢慢培养,只有从心底里热爱父母,才能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需老年人之所需,解老年人之所危。

(五)慰藉纠纷难解决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离退休后,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在身体不佳生病时,容易产生失落、孤独、寂寞感,往往使老人与子女及其配偶在精神慰藉上出现纠纷。这些纠纷有的一时难协调、难解决、难判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赡养人在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的同时,提出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但该法过于笼统,没有对精神慰藉做出具体规定。一些地方出台的《贯彻〈老年法〉实施办法》等同样缺乏精神慰藉的具体内容。这些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影响到精神赡养纠纷难参照、难协调、难判决。迫切需要有关法律专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对精神慰藉做出权威的解释,使老年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便于从理论上有更正确的阐述,以唤起人们对精神慰藉的关注,引导人们对精神慰藉有正确的认识。

三、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模式是架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桥梁,也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一条红线。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积累完全可以通过概念化设计与经验化总结,使之上升到对同类事件或案主的服务指导上以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过程中,对社工来说,要有一个准确的社工介入角色定位,这是做好精神慰藉工作的前提。

(一)社会介入角色定位(1)、资源的协调者

在家庭照顾中,有限的家庭资源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家庭照顾的需要,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去发现有利于家庭照顾的资源,协调并动用有效资源进一步协助家庭照顾的正常运行。

(2)、评估者

服务的运行要求反馈。在家庭照顾中,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家庭照顾的可行性是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资源运用的过程中药善于做资源评估者;同时,家庭的差异性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去综合评估家庭照顾的可行性,其中包括家庭关系、成员的 能力等。

(二)社工在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介入

在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在合理的社工角色定位前提下,社工在城市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的介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为服务对象进行建档。建档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完善服务对象的资料,达到个案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以此来判断目前的服务能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针对新增的需求可以增加相应的服务内容,来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提高服务质量。这样就解决了管理不够系统化和需求评估过于宽泛的问题。评估过于宽泛,是指所有的服务对象按照深圳市目前的评估标准接受相似类型的服务。老人被简单的分为六类,这种标准有时候不是最合适的。应本着宽泛评估下的综合评估的原则,对服务对象进行更全面更具体的评估。

第二,心理辅导和个案工作。社工在建档时经过评估会发现一些需要心理辅导和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将其确定为案主,为其提供有计划的分阶段的专业辅导服务;此外,案主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转介,这包括中心服务员的转介、中心行政工作人员的转介以及同工间的转介。

第三,针对护老者的服务。社工可以对社区内的服务人员进行理念层面以及与人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得社工的元素能渗透到其工作中去,以人为本、尊重老人的理念在员工的服务中得到体现,服务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主动关心老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从而提高福利机构的整个服务水平;此外,针对服务员的情感支持以及情绪疏导。服务员在长期的护老服务中,难免会产生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以及由于老人的突然离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服务员的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也是必要的。

第四,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以及和社区社工的连动作用。居家养老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起来。即老人可以住在家里,但是要动用社区的资源和服务系统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在硬件设施上,我国有些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丰富,但是能有效运用的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社区的社工可以调配调配社区的各种资源,主要有场地资源、义工资源等,针对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娱乐活动以及小组活动。

参考文献:

【1】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模式,中国社会报,2008年4月16日,第004版。【2】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3】朱志林,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的思考,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2006-06-30 【4】李瑞,居家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篇3:家暴案例社工介入

随着时代变迁及发展, 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 学生的问题日趋复杂,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前, 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 尚未有学校引进专职的学校社工, 只有专业社工机构会定期到学校开展一些活动, 且开展活动的内容较为有限。2014年底, 淮安市清河区馨诚社工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馨诚社工”) 推出的“青春陪伴, 社工驻校”试点计划, 获得了淮安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资金支持, 率先在淮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虽然这个项目只是对学校社工的尝试, 却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社工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关注。本文试图以这一计划的实际运作为例, 探讨学校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目前淮安市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困境

(一) 社工机构层面

1. 资金的缺乏。

淮安社工机构均为高校教师出资成立, 由于获取资金的渠道极其有限, 社工机构难以获得相应配套资金。社工机构基本只能依靠参加各种级别的公益创投和较少的政府直接购买服务来获得项目资金, 以维持机构的运营及项目的开展, 并且获得的支持资金数目较小。馨诚社工的学校社工项目仅获得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资金上的缺乏使得社工机构在办公条件改善、人员培训等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

2. 社工人才的缺乏。

从2012年第一家社工机构成立至今, 淮安市总共有四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全部分布于淮安市清河区, 其中规模、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心苑社会工作服务社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 (均毕业于淮安当地高校) , 而其他社工机构则只有一名或者没有专职人员。目前淮安地区的两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有100多人, 毕业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20%, 而留在淮安从事社工的就更少。此外, 淮安市报考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的人数虽逐年增加, 但他们多为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无法从事专职社会工作。由于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工实践经验, 但目前淮安地区较低的薪资待遇、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 降低了这一类人才来淮发展的可能性。清河馨诚社工服务中心目前十分缺乏社工人才。

3. 社工机构服务的局限性。

淮安地区社工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失独老人、困境青少年等, 对其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探索较少。相对说来, 这一类人群问题突出, 社工介入相对容易, 再加上社工机构自身发展不足等因素, 社会工作机构忽视了对新服务领域的探索。

4. 机构间交流的缺失。

心苑社工从事困境青少年、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孵化管理等, 馨诚社工倾向于学校社会工作, 爱尔社工则专注于社会治理这一方向。社工机构涉及领域的不同, 使得他们在交流合作上缺乏共同话题, 并且社工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 彼此相对保守, 交流协作的意识缺乏, 因而社工机构在资源上难以实现共享。

(二) 学校层面

应试教育冲击着学校社工的发展。学校社工的介入, 可以有效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但矛盾之处在于, 社工开展个案、咨询、小组活动 (团体活动) 等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 但是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紧张, 初中、高中生尤为突出, 很多学生放学回家作业写到晚上11点是常事, 即使是小学生, 学习压力也不小。馨诚社工项目实施定点于小学, 就是出于学生空余时间相对充裕的考虑, 但现实情况是: (1) 活动时间短, 40分钟左右。 (2) 原计划每周开展一次的抗挫力训练变成了一月1次。 (3) 每天1次的手工坊活动, 学校出于时间、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而取消。

(三) 政策制度层面

1. 管理上的担忧。

淮安地区社工试点计划的项目经费是由民政局拨付, 项目的实施是在民政局、社工机构、学校三方面的沟通下开展的, 作为学校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并未参与意见, 虽然也曾咨询过教育部门相关领导, 但其态度只是不反对。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实施效果好, 将来学校社工推广之后, 教育部门必将介入, 那时就会出现管理多重化的问题:民政局给予社工机构资金, 社工机构则要派驻社工到学校开展工作, 并且需要与教育局有效协调, 学校社工需要向机构、学校领导、教育局一一汇报工作, 这对于学校社工来说工作量加大, 程序烦琐, 压力骤增。

2. 项目资金分配不合理。

市公益创投明确规定项目中的劳务支出不许超过项目资金的30%。但是我们要知道, 给学校配备的是专职社工, 不是志愿者、义工, 社工需要把自己所有精力花在学校工作上,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正常情况下, 一位社工可以同时负责两个项目, 因此针对学校社工项目的资金安排规定需要做出修改。此外, 由于目前淮安地区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公益项目资金监管体系, 所以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程度难以得到保障。在社工机构缺乏发展资金的背景下, 社工机构会把部分项目资金用于机构的日常运营, 其他类型的项目也是。社工机构能否把项目资金完全用于学校社工项目之中, 也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服务质量。

3. 社工岗位设置的困惑。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的设置有内设与外置两种, 所谓内设就是把社工纳入学校编制之中, 社工以学校正式成员的身份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服务, 类似于心理老师;所谓外置就是社会工作者以机构外派的形式介入学校工作之中。目前试点学校社工的地区在社工岗位设置上以后者居多。

4. 评估机制不完善。

对于项目实施的监管, 淮安地区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首先, 民政局委托心苑社工的工作人员对所有公益项目进行督导, 学校社工项目也包括在内。而在监管过程中, 他们也只是着重于对项目开展的活动的数量进行评估, 而忽视对活动质量的评估, 当然如何评估活动质量是一大难题。此外, 评估人员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 并且缺乏一定评估技能, 致使评价行为不理想。

三、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点反思

(一) 政府加大经费支持, 给予社工机构更多发展空间

淮安地区社工机构资金获取渠道实在有限, 每次的公益创投还要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 真是僧多粥少。因此政府有必要增加对社工机构社会服务的购买, 并根据具体需求设立专项资金, 通过社工机构间竞争的方式申请经费, 也就避免了上述“僧多粥少”状况的发生;此外政策上也可以给予适度的优惠。这样一来, 社工机构就有一定能力改善自身硬件设施, 引进社工人才, 走出以往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留不住凤凰”的困境, 转而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二) 简化管理, 实行层级管理

建立单向的层级管理体制, 即学校社工向学校汇报工作, 学校向教育局汇报工作, 社工机构向教育局汇报工作。这样, 既减轻了学校社工繁复的文字汇报工作, 又让其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服务于学生。

(三) 做好学校社工的宣传, 让社工站成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

学校社工开展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 那么最为关心学生的莫过于家长和校方了。鉴于家长及学校对学校社工缺乏了解和认同的现状, 因此前期学校社工的宣传工作尤其重要。具体宣传过程中, 不仅需要让他们对社工、学校社工有个基本了解, 还需要给他们介绍学校社工的成功的案例, 并且可以具体到通过学校社工的努力怎样改变了一个问题学生, 助其走上正轨, 使得家长、学校给予社工更多的认同。此外, 学校社工的开展也迫切需要他们的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系列资源的介入, 需要家长、学校、社区、社工机构的配合, 因此社工需要进行家访或者是深入学生生活的社区了解情况。社工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资源, 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四) 社工岗位内设与外置相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

内设, 在同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通过在学校体制内设立专职社会工作者岗位并招聘优秀社会工作者到学校任职的方法, 或者通过将学校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 (政教主任、团委书记等) 转岗, 使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社工。外置,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机构派驻社工进入学校的模式开展。与此同时, 社工机构仍需承担对学校内设社工的培训、督导、资源的协调以及大型活动的人力支援职责。

(五) 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估机制

首先, 明确评估对象, 对学校社工和社工机构分开评估, 对机构的评估着重于机构的制度建设;对于学校社工则注重评估服务工作的质和量。其次要量化个案以及团体的界定, 即个案是以时间、会面的次数还是以解决问题数量作为量化的指标。最后, 评估内容的设置也要合理、灵活。

四、结语

在中国, 学校社工的发展已经具备基本雏形,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但是由于其积淀不足, 也面临一定困境。相比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区, 淮安学校社工可谓是一穷二白, 但是馨诚社工的探索也给我们学校社工发展以宝贵的经验, 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合本土化学校社工开展的模式。总之, 学校社会工作的践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社工界同仁的支持和努力下, 一定会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林芳, 王建平.学校社工的实践反思[J].中国社会导刊, 2008, (16) :26-28.

[2]喻双桃.学校社工服务的几点思考[J].社会工作 (实务版) , 2011, (04) :49.

篇4:家暴案例社工介入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部分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分离并转交给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的发展日益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社区开始成为人们所熟悉并依赖的生活环境,城市居民自治关系到居民自身的切实利益以及健康安定的生活,也关系到社区建设的稳定性与民主性以及国家的安定。但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服务人员专业化低,居民参与率不高等。

(二)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主要以社会互动理论、社会网络支持理论为切入视角和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无结构式访谈法进行案例研究。以C市N区H社区真实案例,将社区案主与社工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分子均纳入具体的情境之中,以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度提出城市社区与居民建立关系的实务方法,分析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分子在社区服务中的优势。从而探讨、分析具体社区案例中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他们在城市社区中的服务专业提升上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社工是如何整合资源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居民服务当中如何运用等。

二、概念与研究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助与互助为基础,面向生社区全体居民,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额各种社会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

2、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是指在中国城市的区、街、居等社区范围内,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全体社区成员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总称。

3、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指依靠城市社区居民自身力量,以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遵循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统一协商,民主决策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解决社区事务的问题中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二)理论工具

本文试图运用社会互动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进行分析。互动论研究将社区案主面临的问题置于社区这个特定场域之中,集中在社区独居老人与社工以及社区居民自治在这种互动情境中进行研究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指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就越能更好的应付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通过这些支持,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领域,尤其是对农民工、下岗职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研究。

三、社区服务案例分析

本文从C重庆市市N区H社区的调查材料中选取两个长期案例加以分析,凸显社工如何整合有利资源介入社区居民的生活。

(一)案例一:

访谈案主是一位独居空巢老人,王婆婆。外地人氏。为躲避战乱与老伴来到重庆生活,现在老伴已逝,膝下无子,一人独守。

通过和案主的访谈,社会工作者通过案主的态度和言语仔细观察,社工决定每周定期并坚持去看望老人,运用个案开展工作。经过长时间的与老人接触,老人逐渐接受社工和邻。此次探访中,社工特意找到社区居民代表H女士,希望他可以带动小区居民主动去关心、帮助老人,从而减轻老人的孤独感。现在老人没有事就会主动走到小区院里和居民聊天,彼此作为各自的倾听者和诉说者。现在老人明显比以前更加开朗,也结交了小区其他老年朋友,个人的社交圈明显的拓宽了,也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

(二)案例二:

访谈案主是一位高龄独居老人,吴爷爷,重庆本地人氏。案主患有严重的眼疾,行动不便。老人退休金较为优渥,曾经入住过养老院,由于养老院服务质量差,原有的饮食、起居以及生活方式无法得到满足和支持,老人难以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最后决定选择回归家庭养老。虽然子孙会定期看望他,但老人因为自身健康原因,根本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被迫从社会生活中撤离,与之相关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单一,薄弱,稳定性较差。

通过之前几次与老人的交谈,可以发现案主具有一定文化,说话条理清楚。故社工采用缅怀疗法,通过带领案主进行往事回顾,从过往中的获取成就感,从而打开心,探访人员包括案主,社工,以及居民自治委员会社区积极分子何利君阿姨。在前后至少六次的访谈时间里,老人频频赞赏何阿姨平日对他的照顾,通过老人对社区阿姨的赞扬,透露出安慰。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到作为社区活动积极分子何阿姨的热心和不易。

四、社区工作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一)促进居民“四个自我”的形成

社会工作崇尚“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强调开展这次社区居民需求调查就是为了实现以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为本,以预防、治疗和发展的服务模式唤起居民自治的积极性,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在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较低,但他们的社区生活确是单调乏味的。社工入驻到社区后,就将立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能,为居民提供科学化与精细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培养自治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活动机制

一套完善的活动机制,比如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定期开展同时仍让居民对活动抱有新鲜感,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应充分开展具有较强覆盖性的社区活动,这样能够扩大社区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社区居民融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活动有效实现其既定目标,提高活动连贯性。增强居民参与意识,为居民自治打下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魏成.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服务的路径——以B市Q区的个案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赵静.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中的嵌入性发展.[D].西北大学.2015

[5]胡俊.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模式探索——以深圳市X社区为例.[D].郑州大学.2014

[6]闫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经验分析——基于深圳市C社区服务中心项目的实践反思.[D].云南大学.2013

[7]何筠.关于发展社区服务的思考.[J].青年思想家.1997:18-20

[8]霍立珠.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排斥与社会工作介入—以S市D社区个案为例.[D].吉林大学.2013

[9]梁赋.试论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J].2010年3月第3期

[10]马贵侠.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工作职工的应用——以合肥市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为例[J].社会工作方法.2011

[11]李杰伟.社区工作方法在改进社区服务中的实践研究——以昆民是某“村改居”社区为例.[D].云南大学.2014.

[12]谭寿敢.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社区建设中的运用于整合—以东莞市塘厦镇四村社区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5:家暴案例

在法院庭审中,胡女士提交了身体受伤的照片证据。然而,由于高某当庭否认,胡女士又没有举证受伤与高某有关,法官一时无法认定该案存在家庭暴力。

法官遂对夫妻俩的大儿子(已满12周岁)进行与其心智相适应的询问,孩子告诉法官,曾看到高某和刘某抱在一起。不料,刚刚还声称自己“从不打人”的高某勃然大怒,认为是胡女士教唆孩子说谎,当即冲出座位对胡女士挥拳打去。法官当场喝止高某后,继续询问,高某竟然在法庭之上再次冲向胡女士进行殴打,经法官严厉制止才最终作罢。

法官因此审理认为,虽然胡女士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实受到家庭暴力,但结合被告在庭审中的表现,可见被告的暴力行为已属常态,有实施家庭暴力、虐待的行为。

由于法院审理时还发现,被告方有从银行账户内转走170万元财产的行为,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判决两人离婚;高某赔偿胡女士精神抚慰金5000元;男方支付女方房屋、汽车补偿款48万,公司股权补偿款26万,退回转移财产68万元等。

案例2

男子刘某与受害人李某婚后生育一双子女。刘某长期吃喝嫖赌,经常向李某要钱,拿不到钱就对李某大打出手。李某不堪忍受,与刘某离婚。但离婚后,李某仍未

能摆脱刘某的骚扰,刘某不仅把不三不四的女人带到李某家中当面侮辱李某,而且经常三更半夜翻墙而入强奸李某,对李某拳打脚踢,棍棒加身。

在一次又一次的被虐待后,李某终于忍无可忍,有一天李某在刘某进入屋内后,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把刘某砍死。李某为此被判刑,扔下年幼的两个儿女。

案例3

来自夏邑县50多岁的张某因不堪忍受丈夫家暴要求离婚,丈夫陈某坚决不同意离婚,并扬言道:“如果离婚,要报复对方”。后经河南夏邑县人民法院积极调节后,两位半百老人顺利离婚,皆大欢喜。

农村半百老人为了捍卫自己尊严要离婚

据了解,原告张某与被告陈某1979年在各方父母包办下年结婚。陈某性格暴躁,酗酒成命,酒后经常打骂原告性格、柔弱的张某,每次都是遍体鳞伤,为了年幼的女儿和儿子,原告张某忍辱负重了几十年。现女儿和儿子已成年和成家,陈某仍然对张某施辱,原告张某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2009年8月份起诉至法院,要求与陈某离婚。第一次法庭以调不离婚结案。而被告陈某不珍惜那次机会,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导致原告受伤住院三十多天。在儿女的支持下,2011年6月份,张某再次起诉离婚。

妻子要离婚,丈夫扬言:“如果离婚,要报复对方”

经法庭审理查明,张某经法庭审理,被告陈某经常对原告张某实行家庭暴力,两夫妻之间的感情已彻底破裂,无调解和好可能,依法应准予离婚。但被告坚决不同意离婚,扬言道:“如果离婚,要报复原告。”这着实吓坏了张某。“既然离意已定,我就要坚持不懈走下去”张某说。

最终在夏邑县人民法院的积极调解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双方,好离好散,后法院又找到当地比较有权威的村支部书记和几位老人的调解下,甚至又找到双方父母和儿女,让他们用亲情去感动和说服陈某,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丈夫陈某刚硬的心终于被打动,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同意与妻子离婚。

半百老人手捧离婚协议书热泪盈眶,感谢法院伸张正义

“这份离婚协议书我盼了几十年了,终于盼到了,我知道对于50多岁的农村妇女来讲离婚意味着什么,但是为了今后自己能够更加有尊严的生活,为了这一天,我一直在挣扎,在坚持。这次多亏了这次法院为我伸张正义做了主,撑起了一片天,给了我自由。”

50多岁的陈某拿到离婚调解书的当天,留下了百感交集的泪水。

案例四

女子王某再嫁后,不堪忍受丈夫殴打自己和孩子,而将对方杀死。昨天记者获悉,市一中院对王某从轻判处无期徒刑。

三婚后仍不幸福

死者大力是王某的第三任丈夫。现年49岁的王某和第一任丈夫生了两个孩子,离婚时女儿判给了王某。王某的第二任丈夫出车祸去世,留下一个儿子。此后,王某带着两个孩子,第三次出嫁,与大力(化名)结婚。

王某说,婚后大力对他很不好。大力不但好吃懒做,还小心眼,总怀疑她和别人有不正当关系,出去嫖娼还把嫖娼过程告诉她。王某说,她最不能容忍的是,大力不但经常打骂她,还打她的孩子,于是她便提出了离婚。“大力不同意,还威胁我,说要是离婚就杀了我,然后剁成肉馅,包成包子给我的儿子、女儿吃”,王某说,她忍无可忍,决定找机会把大力杀死。

勒死丈夫后抛尸

去年4月14日,王某很早就睡觉了,大力则和几个哥们儿喝酒到深夜。半夜,王某醒来,看到大力睡得特别实,“我坐在床上想到大力对我的种种不好,不禁流下了眼泪”。王某越想越委屈,就动了杀死大力的念头,她下床把大力的鞋带解了下来,绕在大力的脖子上,使劲地勒。勒了两分钟左右,王某松了一下手,随后又勒了两分钟,这次勒得比上一次还要用力。见大力没有呼吸后,王某便躺在他身边睡着了。

次日早上,王某把鞋带连鞋一起扔进火炉中烧了。

夜里,又用被子裹上大力的尸体,再用布条捆好,拖上三轮车运走,扔进了生产队的氨水罐中。

报案称丈夫失踪

第三天,王某来到大队村委会,称丈夫喝完酒后没有回家,让村干部帮她广播找人。又过了几天,她到派出所报案,称丈夫丢了,让警察帮忙找人。

4月18日,大力的尸体被发现,警方从尸体上提取了捆绑所用的布条,并在大力家屋外发现了相同颜色的碎布。警方通过整体分离技术,对布条和碎布进行了鉴定,发现两者来自同一条裤子。此后,警方又通过缝线痕迹鉴定,发现布条的缝线痕迹和大力的其他衣物上的缝线痕迹,属于同一人的缝制手法及运针习惯。因而,认定王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事出有因获轻判

警方对大力的亲属和周边村民进行寻访。包括大力哥哥在内5人均证实,王某为人和气,从来不急,人也本分,守妇道;大力脾气不好,平时经常喝多,爱打牌赌博,经常嫖娼。村民张某证实,大力曾因为几十元钱,打妻子和孩子,她还亲眼看见过大力拽着妻子的头发打屁股,此外大力还总对外说要去找小姐。

法院认为,王某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考虑到此事是因为婚姻家庭矛盾而引发,王某又是初犯,因而决定对她从轻处罚,判处无期徒刑。

据悉,大力的母亲和5岁的女儿提出了民事赔偿。法院判决王某赔偿两人46万余元。

案例5

2011年12月26日上午10时07分,河北省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杀夫的被告人高荣斋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罪从轻判处高荣斋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判决书宣读完毕,高荣斋回头看了看旁听席上的亲人,点点头。她的女儿抹着眼泪,轻声说:“不管发生什么事儿,我依然爱我的妈妈。”

案情回放:

长期遭受殴打怨恨爆发 女子拿起铁棍打死丈夫

2010年12月31日,高荣斋的命运在这一天发生了转变。因长期遭受虐待和殴打的怨恨爆发,她拿起铁棍打死了丈夫。对于她这或许是一种解脱,但她也必须面对冲动之下酿成的苦果。

据高荣斋供述,31日零点左右,丈夫王占朝从外面回来,她跟王占朝说想回娘家看看病重的母亲,丈夫不让,并说等她母亲死了有人给报丧后才让她去,并称她敢出门就把她两腿给弄残。

争吵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多,期间还说到离婚的事,但丈夫不同意。吵完架,高荣斋毫无睡意,一直在想日子没法过了,她怕丈夫把自己打残,更怕他去娘家找事儿,最后,她决定不如直接把他打死,再给他抵命。

高荣斋去自家院里拿了用来抬水窖盖的铁棍,回屋时王占朝正在睡觉,她站在他身边想砸他的头,可不忍心下手,就又拿着铁棍出了屋。回屋后她叫醒丈夫继续求他允许回去看看母亲,丈夫依然绝情地拒绝,并躺下继续睡觉。

这次高荣斋急了,出门再次拿上铁棍回到屋内,用尽全力朝丈夫头上砸了几下。之后,她担心丈夫还能起身打她,所以也不敢扔铁棍,拿着铁棍往外跑。一边乱跑,高荣斋用手机打了110报警自首,并给邻居打了电话。

王占朝被送往医院,因抢救无效于2011年1月10日死亡。经法医鉴定:王占朝系因颅脑损伤死亡。2010年12月31日,高荣斋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平乡县公安局刑事拘留,2011年1月12日经平乡县人民检察院批准被逮捕。

审理判决:

235名村民联名求情 一审判决从轻处罚

2011年12月1日,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

法庭上出示的被告人高荣斋、被害人王占朝儿女以及邻居的证言,均证明被害人王占朝实施家庭暴力,经常打骂高荣斋,高荣斋在不能忍受的情况下打死了王占朝。

据高荣斋的儿女说,从他们小时候父母有一丁点事儿不和就打架,父亲劲儿大,母亲经常挨打,父亲手边有什么能拿的,就拿起来打母亲,不管轻重。2010年农历9月父母闹离婚,父亲说母亲要是敢离开家就把她打个半残。

邻居们也证实王占朝与妻子高荣斋经常打架,有一次因为高荣斋不同意去王占朝大姐家过庙会,王占朝就追打高荣斋,高荣斋吓得钻到别人家床底下。高荣斋挺老实,也不爱说话,夫妻打架的事儿从不跟人说,憋着,打完架后她还照样干活。

村民的证言中还提到,王占朝父亲与高荣斋关系不好,闹过矛盾。高荣斋的儿女也说,爷爷、奶奶和四个姑姑还有叔叔和母亲的关系都不好。

法庭上还出示了高荣斋所在的平乡县南柴村235名村民签字并按下手印的《请求书》,请求“对因家庭暴力而不堪忍受,以至于在不理智的情况下伤害丈夫致死的高荣斋从轻处罪。”

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高荣斋不能正确处理婚姻家庭矛盾,持械故意杀害其丈夫王占朝,并致王占朝死亡,其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高荣斋犯故意杀人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

本案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系被告人高荣斋因不堪忍受长期家庭暴力而发生,被害人有过错;且案发后被告人高荣斋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构成自首。综上,可依法对被告人高荣斋从轻处罚,故对公诉人及辩护人提出以上述理由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意见予以采纳。

同时法院认为,被告人高荣斋忽视与其丈夫家人之间亲情的培养,不能积极主动融入其丈夫家庭,对导致夫妻矛盾长期存在及夫妻关系日益恶化,负有一定责任;且被告人高荣斋故意杀人的犯罪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对辩护人所提其行为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可对被告人高荣斋减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不予支持。

12月26日,法院判决被告人高荣斋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12月1日的庭审中,高荣斋情绪激动,几度落泪。但在26日,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时,高荣斋的情绪已经平静了很多,甚至在听完判决结果时,她回头对旁听席上的亲人点点头,还露出了释然的一丝微笑。

庭外对话:

女儿: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依然爱妈妈

“妈妈都是叫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娜,但是现在每次回家,再也听不到这样亲切的呼唤了,心里空落落的”,高荣斋的女儿跟单位请了假,来旁听宣判,她说,本来哥哥也要来的,但没能跟单位请下假。

妈妈离开家后,娜和哥哥基本都在厂子里住,很少回家,“回家挺难受的,听不到妈妈喊我,也吃不上妈妈做的饭了”,娜说,早晨临出来,她去了爷爷奶奶家,奶奶心脏不好,他们都不来听宣判了,但是临来,奶奶叮嘱让问问妈妈会去哪个监狱,以后可以多长时间看一次。

当记者问娜,爷爷奶奶申请撤回了附带民事起诉,并叮嘱问问妈妈在哪个监狱,是不是他们已经谅解了妈妈。娜摇摇头说,不知道。“撤回附带民事起诉,可能是爷爷奶奶考虑我和哥哥都没有成家,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放弃了吧。毕竟妈妈杀了他们的儿子,他们心里的坎儿也不好过。”

也许是经历了家庭的变故,22岁的娜有着同龄人难有的冷静和成熟,听完宣判结果,她抹了抹眼泪,轻声对记者说:“不管发生什么事儿,我依然爱我的妈妈。”娜说,妈妈挺苦的,她能体谅她。妈妈跟爸爸打架,从来不跟外人说,甚至也不跟女儿说,妈妈很要强,爱面子,性格内向,妈妈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两口子还老打架,很难看,所以她对外人尽量瞒着。

在娜的记忆里,从她能记事儿的时候起,父母就没停止过战争。她说,他和哥哥的性格也都很内向,在单位,她很少说话,哥哥也不太愿意跟人沟通。她觉得,家庭对他们性格的影响挺大的。

妈妈:希望孩子们坚强遇事冷静

宣判后,高荣斋在法院恳谈调解室里接受了记者采访,并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歉疚和对儿女的牵挂。高荣斋很平静,一直克制着没让眼泪流出来,恳谈室墙上的一句话“化去干戈为玉帛能够容人是美德”,也许恰是她杀夫一年后,冷静之下的想法。

高荣斋说,母亲心脏不好,她的事儿母亲是半年后才知道的,她对不起娘,现在只能拜托姐妹和弟弟替她多尽孝了。

她让女儿转告儿子,千万不要喝酒逞强,遇到事儿要控制情绪,不要冲动。上下班路上别慌张,要小心。她还劝女儿,长大了,自己照顾好自己,要坚强,别让别人看笑话。谁一辈子没个磕磕绊绊啊,她说她现在挺好的,人也胖了,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何不高高兴兴过日子?

案件反思:

心理学家:家庭暴力的最大受害者是孩子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系闫晓军教授一直从事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研究,她说,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他们容易自卑、孤独,不安全感很强,而且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暴力就会发生,因此恐惧感长期存在。他们不会沟通,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一味忍耐,或者采取暴力方式解决,因为受家庭的影响,他们内心没有积极解决问题的理念。

“家庭暴力是婚姻家庭中很严重的问题,而且比例很高,家庭暴力有很多原因”,闫教授说,主要还是沟通不畅。缺乏沟通技巧会导致冲突剧烈升级,长期的家庭矛盾不能在理性层面解决,最终以暴力结束。通过暴力解决后又产生更多的积怨,积怨越来越深,最后导致用不当的方式爆发。每个家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冲突并不可怕,夫妻双方要学会沟通的技巧,小的误会,小的怨恨、小的摩擦,及时合理解决掉,别形成积怨。

在家庭暴力中,女性往往是受害者,但是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也应该反思,女性在家庭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据闫教授介绍,“社会支持”是健康心理学

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社会支持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保障,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我们力量和信心。

这一案件中,高荣斋从二十多年前嫁到王家开始,就和公婆、小姑关系不好,如果高荣斋能够和男方家人和睦相处,争取男方家庭的认可,那么一旦发生家庭暴力,公婆也会出面来制止,那么她便赢得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在家庭暴力中,女性也不要一味的抱怨、妥协或忍耐,也应该从自身角度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另外,一旦发现家庭暴力两个人解决不了,要及时寻求外援,通过妇联、心理辅导等机构,来寻求帮助和维权,不要酿成恶果。

法官思考:夫妻要相互尊重也要尊重对方家人

邢台中院刑一庭副庭长陈雁琴,也是本案的审判长,她说判完这个案子,内心并不轻松。作为女性,通过这个案子,她有了对婚姻家庭更为深入和细腻的思考。

她说,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凸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家庭中都有反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收入的差异、社会压力的增强、多元化的思潮冲击等都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夫妻矛盾引发家庭暴力中,受害者90%是女性。有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像本案被告人高荣斋一样,不能正确处理婚姻家庭矛盾,以暴制暴,杀害丈夫,走上了犯罪道路。家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是双方的悲剧,是双方子女的悲剧,是双方所在整个大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包含家庭暴力的夫妻关系,往往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家庭矛盾,并且无法从夫妻两人本身通过内在动力解决。丈夫作为施暴者不能警醒自己,妻子作为受害者不能反思自己。妻子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在处理夫妻关系上存在诱发家庭暴力的原因。高荣斋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不能融入丈夫所在大家庭的亲情关系中,也是导致夫妻矛盾存在和夫妻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夫妻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积极主动培养与对方家人的感情,努力融入到对方大家庭中。这些都是预防家庭暴力、防止家庭矛盾升级乃至恶化的重要因素。

案例

因屡遭家暴

女子离婚获赔40万

婚后签订的《夫妻协议书》,离婚时可据此要求赔偿。因为屡屡遭到家庭暴力,闭女士无奈之下向丈夫张先生提出离婚,凭这份《夫妻协议书》,向丈夫索赔 40万元。该案经过一审再审,广州市中院判令张先生赔偿闭女士40万元。法官提

醒,只要协议书是夫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根据“约定大于法定”的原则,一 般情况下应优先适用当事人之间的协议。

婚后签协议约定赔偿

2005年,闭女士与张先生登记结婚,双方都是再婚,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

2006年,两人签订了《夫妻协议书》,对于个人财产、共同财产、债权债务进行了约定,其中特别约定,“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重婚的、有 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等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有过错方必须向无过错方支付赔偿金,金额为一次支付40万元人民币。”

婚后,闭女士与张先生经常因经济问题发生矛盾,张还动了几次手打妻子。2007年12月,张先生将闭女士打致轻伤,他因此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管制六个月。

随后,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闭女士提出离婚,并要求张先生按照《夫妻协议书》的约定赔偿其40万元。

一审法院判令张先生赔偿闭女士损害赔偿金5万元,准予两人离婚。但双方均上诉,广州市中院维持了原判。闭女士向广东省检察院抗诉后,此案再审。

判《夫妻协议书》有效

广州市中院再审认为,张先生与闭女士于2006年4月16日签订的《夫妻协议书》,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从该份《夫妻协议书》的内容反映,双方约定的40万元赔偿金,包含了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原审判决将40万元赔偿金均认定为精神损害赔偿金,继而认定数额过高,有失偏颇。

而且张先生对闭女士多次实施家庭暴力,已达到刑事犯罪的程度,给闭女士的身体及精神健康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即使按照人身损害损益相当的原则,约定的40万元赔偿金并非明显过高。因此,再审改判张先生支付损害赔偿金40万元给闭女士。

××《夫妻协议书》

篇6:家暴案例社工介入

摘要: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创新信访矛盾解决方法,成为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的契机。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在工作理念、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高度契合,为专业社工介入民政信访提供了实践基础。社会工作以其专业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等优势介入信访工作有利于提高信访矛盾的化解效率。

关键词:信访改革;信访社工;民政信访

信访制度是我国民意表达、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的重要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信访形势发生变化,信访制度也面临着诸如法律地位不明确、功能定位不合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等困境。[1]党中央强调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要求政府部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信访工作效率。社会工作凭借专业优势介入信访工作既适应了信访工作改革需要,又满足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愿望。基于工作需要和对信访问题的关注,本文从对民政信访工作的分析、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关联性、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优势,以及社工介入策略和实践等角度阐述分析,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困境进行反思,以期更好地推动信访社会工作发展。

一、新时期民政工作与民政信访工作

民政工作“保基本,兜底线”,关系国计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政工作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实现了长足发展。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大背景对当前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民政工作保障水平、民政干部工作能力、民政政策宣传力度等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2]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政部门的信访工作也呈现处新的特点。

一是信访主体的多元化。民政基本服务对象包括生活困难群体、老年人群体、优抚对象群体等,近年来流浪救助、收养认定、基层自治、复原干部相关信访群体增加,使得民政信访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二是信访诉求的多样化。民政业务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待抚恤、救灾捐赠、流浪救助、婚姻收养等诸多方面,且多涉及个人或集体的切实利益,信访事项错综复杂。

三是信访方式群体性。群体访的形成原因,一是民政工作对象多呈群体性;二是信访人通常认为“法不责众”,“拉帮结伙”更容易引起重视。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当传播,信访群体偏听偏信,从而“串联”上访。[3]

四是非正常上访时有发生。非正常上访具有规模较大、涉及面广、行为偏激、多头行动等主要特征。[4]造成非正常上访的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和方法存在问题;二是上访人维权理念错误,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对违反《信访条例》人员,政府处理不力。

五是积案要案化解任务繁重。积案要案通常涉及多方利益,且目前很难找到适用政策,部分领导干部采取回避推诿的态度,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影响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关联性

一般认为,民政工作包括政权建设、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三个一部分’内容的管理与工作,主要负责兜底保障,其在工作理念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与社会工作联系密切。[5]这为社会工作介入民政工作及其信访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

1.理念。民政工作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为理念,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坚持人道主义价值观,两者“以人为本”,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现实的生活困难,维护基本权益。

2.对象。民政对象包括社会救助、流浪救济、优待抚恤、退伍安置等群体,社会工作主要帮助弱势群体。随着社会工作对象和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工作面向所有“有需要的人”,服务对象可基本涵盖民政工作对象。

3.功能。从个人层面上讲,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都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实现人的发展;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讲,二者通过“助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工作介入民政信访工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处理信访问题方法僵硬,照本宣科,缺乏灵活度。信访事项往往是“民告官”,由于部分信访人和信访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问题,容易导致信访群体与政府部门的直接冲突。社会工作无论?R堤匦裕?还是第三方立场,较于政府工作人员直接应对信访问题都存在明显优势。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1.价值理念优势

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理念决定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部分信访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和专业素质不高,容易给信访群体贴上“刁民”的标签,使信访群众被“污名化”。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平等、尊重和接纳的价值理念能够使工作人员站在信访群体的角度上理解和解决信访矛盾,帮助信访人妥善解决信访问题。

2.专业理论优势

西方社会工作具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有的逻辑结构和不同的理论流派。我国社会工作在发展模式、专业化以及本土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格林伍德认为一门专业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理论体系”是专业形成的首要条件。理论不仅具有解释作用,对工作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政工作因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影响了其社会化、专业化的进程。借鉴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不仅有助于澄清信访问题,全方位了解信访群体状况,指导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而妥善解决信访矛盾,而且社工理论的引入有利于提升信访干部素质,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能力。

3.工作方法优势

(1)个案工作

信访事件多涉及个人或家庭,在反映自身诉求时,个人或家庭往往感到孤立无援,当感觉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容易造成偏激情绪和过激行为。个案工作通过对个人或家庭的介入,建立专业关系,深入了解信访诉求,挖掘信访缘由,通过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服务计划,帮助信访人改善不合理情绪,促进信访案件的妥善解决。个案管理的方法可很好地适用于信访社会工作的实践,其理念、程序和方法为管理和化解信访疑难案件提供了新的思路。[6]

(2)小组工作

某些信访群体的诉求、身份背景以及上访缘由具有相似性,但由于非理性观念和信访方式,影响了信访问题的解决效率。专业社工通过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干预,灵活运用小组工作模式,稳定信访群体的情绪,改善群体整体气氛和凝聚力,推动信访矛盾的解决。

(3)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强调居民参与,通过广泛调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从源头化解信访矛盾。社区工作方法对化解基层矛盾,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4)社会行政

社会行政是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不仅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福利行动,还具有完善社会政策的功能。在社会行政过程中,专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政策实施存在问题而导致信访矛盾,另一方面可及时发现政策缺陷,对政策做出建议和调整,预防信访事件的发生。

4.研究和评估优势

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不仅注重解决现时的信访矛盾,更注重问题的预防。专业社工擅长通过对信访问题的整理归纳,分析各方因素与信访事项的关联性,挖掘信访矛盾。为信访工作人员提供解决方案,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避免信访工作的被动。

5.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立场

朱眉华认为,社会工作者介入信访领域过程中主要担当沟通者、协调者、咨询者、辅导者以及倡导者的角色。[7]社会工作第三方立场有利于在信访群体与政府信访部门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社工的介入能效避免双方直接冲突,理性解决信访矛盾。

四、社会工作介入民政信访工作的策略与实践

1.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及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整合了不同服务对象、服务领域的共性,运用综融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模式为解决一般信访矛盾提供了相对标准化的借鉴。信访工作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基础理论以及工作方法的借鉴要坚持弹性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专业理论和工作步骤。

2.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信访+社工”的信访工作模式,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地均有探索,因该模式对解决信访矛盾的有效性,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和肯定,其他地市也相继借鉴。北京市民政部门引入专业社工介入信访领域的实践,为创新民政部门信访工作的方法开辟了新的路径。

北京市民政局以“人文信访、法治信访、和谐信访”为理念,探索出了“三师一员”助访模式。社会工作者参与形式主要有大厅接待、疑难会商、联合下访、协助办理来信等。除购买信访专职社工服务外,北京市民政局还注重信访矛盾的源头治理,强调服务基层,通过购买单项服务的方式针对性预防和解决信访问题。

助访模式使北京市民政局信访工作明显改善,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缠访、闹访、滞留访等非正常上访案件明显减少,疑难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历史积案逐步化解。同时,信访工作人员也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学习吸收专业理念和方法技巧,不断提高信访接访能力。

五、信访社会工作专业困境与反思

1.关于身份认同。社会工作在信访工作这一全新领域的专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仍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政府“临时工”的角色。制度改革要求稳中求进,使得各部门对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慎之又慎,特别是对体制外人员参与信访这一敏感领域的工作,难免作出种种限制。

2.关于专业素质。受专业认同、薪资待遇等方面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流失率较大,造成社工人才供不应求,从而也促使大量非专业出身的人员进入社工行业,社工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信访工作要接待不同群体,接受负面情绪,应对各种诉求,工作压力较大。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素质支撑,很难做好信访社会工作。信访社会工作岗位上人员流动性较大,社工的非专业表现也对社工在信访领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关于工作地位。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律师、人民调解员相比介入信访领域的时间较短,且社会工作者普遍年轻,社会经验不足,在共同处理信访问题时往往没有话语权,处于相对被动和不利的地位。社会工作者应立足专业,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质,努力争取专业发挥的机会。同时这也对社会工作者处理同事关系和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P于工作立场。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一边协助政府工作,一边接受信访群众求助,政府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不同的角色期待,往往造成社工介入信访的伦理困境。[8]作为社会工作者,应当在维护三方关系和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争取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信访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的一个创新领域,既是对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思路的大胆探索,也是对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路径的有益尝试。信访社会工作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社会效益,也为社会工作新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当然新事物发展必将曲折前进,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与困境。新时期,需要广大社会工作同仁志士,继续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致哈尔滨培训部、营销部经理的一封信下一篇:早朝,早朝韦元旦,早朝的意思,早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