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色彩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研究者运用结构式访谈方法对104名大班幼儿的入学心理期待所进行的访谈发现,大班幼儿对上小学的情感较复杂,不过大部分幼儿具有正向、积极的意愿。大班幼儿比较重视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入学准备,他们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在物质环境、行为规范、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班幼儿色彩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幼儿色彩教学论文 篇1:

色彩运用在大班幼儿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和应用

摘 要:我国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基础教育,不但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习英语、汉字,还会指导幼儿分辨各种颜色。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大班都会帮助幼儿区各种颜色,以增强其对颜色的认知,从而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具体分析了色彩运用在大班幼儿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并就色彩在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色彩运用;大班幼儿教学;特殊作用

艺术注重的是人的精神享受,美好的艺术能够让人感到欣喜、愉悦、快乐,而美术则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对于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会发现,小孩子不喜欢读书、写字,但一定会喜欢画画,因为畫画可以涂上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色彩,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会让孩子感到快乐、满足。由此可见,在幼儿大班进行美术教学顺应的幼儿身体与心理发育的需要,美术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引导其主动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而色彩运用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主体,对色彩在大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挖掘。

一、利用色彩来开发幼儿想象力

大班幼儿年龄虽小,但想象力却非常丰富,尽管其想象的东西似乎没有什么逻辑与章法,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胡思乱想。然而,想象思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幼儿对事物的看法与见解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情感的方式自然也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表达方式,更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幼儿身上,在幼儿利用色彩进行创作时,我们只需要给予理解、支持以及适当的帮助即可,不可多加干预。

例如,儿童绘本《乱七八糟变色龙》讲的是一只变色龙在变色的时候出现了一点乱子,它趴在一朵黄花上面的时候,身体本来应该变成黄色,但是却变成了红色;它跳到了一块大石头上,身体本来应该变成灰色,但是却变成了醒目的蓝色,真是乱七八糟的。大班幼儿就会进行思考:变色龙是可以变出很多颜色的,它变错颜色是因为生病了吗?它应该变成什么样的颜色才能保护自己呢?……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涌现在幼儿的脑海中,此时,幼儿的想象力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二、利用色彩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级的认知能力,对色彩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且心理也有了一定的成长,因此,有的时候幼儿甚至会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为了确认大班幼儿已经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师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如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中一群小动物在灿烂的阳光下做游戏,蓝天白云、小草青青、绿树成荫,小朋友看得十分开心;不久之后,天空出现了一朵朵黑云,暴雨随之而来,整个视频画面变成了灰黑色,这个时候,有些小朋友突然变得害怕起来,甚至哭了起来。由此可见,尽管小朋友的年龄不大,但其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黑色等暗色系的色彩容易引起幼儿的恐慌,而蓝色、白色等淡色系的色彩则容易让幼儿感到愉悦。由此,教师可通过色彩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如在课堂上,幼儿教师让小朋友主动来选择不同颜色的气球,且每个人只能选一个,大多数小朋友欢呼雀跃地跑到老师跟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气球,且他们拿的气球白色、黄色、红色等亮色系的颜色,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了深蓝色,心理学研究表明:深蓝色一般代表颓废、难过。随后,教师与小朋友进行了沟通,发现他今天确实有些不高兴,因为他今天起床起晚了,不想来上学了,因此被爸爸骂了。由此,色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教师以此来了解小朋友的心理状态,可帮助其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从而保证小朋友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利用色彩来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

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色彩运用得当,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完整表达出来,曾有人说过:“想要让幼儿的智慧得到发展,就是让其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而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玩。”而五颜六色的色彩能对幼儿的视觉造成强烈的刺激,从而激起其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班幼儿的年龄大概为4~5岁,其对色彩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认知,包括知道小草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云彩是白色的,这是因为幼儿已经对颜色形成了最基本的感知,由此,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从对颜色的感知逐渐过渡到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当教师要求幼儿画画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将自己所感所想用色彩描绘出来,从而增强其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作为家长或者教师,其不能主观地去评判幼儿的作品是好还是不好,而是给予其充分的尊重、支持与鼓励,让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幼儿对色彩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与成人有所不同,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结语

大班幼儿对色彩的认知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家长、教师长期教导的结果,色彩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能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等等,成人甚至可以利用色彩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因此,大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色彩来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让其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白倩.色彩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巧妙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4):66-67.

[2]朱水琴.色彩,无声的感知——色彩运用在大班幼儿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和应用[J].教育:文摘版,2016(01):69.

[3]景清华.生活化材料在幼儿色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5):91-92.

[4]罗雪梅.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4):34-36.

作者:刘文中

大班幼儿色彩教学论文 篇2:

大班幼儿入学心理期待研究

【摘要】研究者运用结构式访谈方法对104名大班幼儿的入学心理期待所进行的访谈发现,大班幼儿对上小学的情感较复杂,不过大部分幼儿具有正向、积极的意愿。大班幼儿比较重视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入学准备,他们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在物质环境、行为规范、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大班幼儿比较关注小学的教育教学安排、环境状况和作息时间安排。大班幼儿希望在入学准备方面得到成人的帮助,尤其希望在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准备、学习用品准备、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成人的帮助。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班幼儿;入学准备;心理期待

小学与幼儿园有着迥然不同的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和作息安排,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对幼儿是一种挑战。国内已有的入学准备研究大多是从成人视角展开的,基于幼儿自身视角的研究很少。李召存指出,一直以来,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都是由成人主导的,作为当事人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儿童未能很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儿童话语的缺失对于整个幼小衔接工作来说是个缺憾。〔1〕倾听幼儿的声音,了解他们在入学准备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对促进幼小衔接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重要意义。据此,本研究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大班幼儿的入学心理期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访谈法,分大班上、下学期,对浙江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各2个大班的104名幼儿进行了访谈,其中,A幼儿园共55名幼儿,男孩30名,女孩25名;B幼儿园共49名幼儿,男孩24名,女孩25名。访谈围绕大班幼儿对上小学的感受和意愿、大班幼儿对入学准备和幼小差异的认知、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关注与期望以及大班幼儿在入学准备方面对成人的期望等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见下表)。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适当改变提问方式,同时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对于态度方面的问题,采取人次统计方式;对于内容方面的问题,采取频次统计方式。最后,运用SPSS 20.0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对上小学的感受和意愿

1.大班幼儿对上小学的感受:情感较复杂,大班下学期比上学期的心态更正向、积极

幼儿对上小学的情感直接影响幼儿对上小学的态度和入学后的适应情况。访谈发现,大班幼儿对上小学的感受(“觉得上小学怎么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部分幼儿呈现出既消极又积极的复杂情感。其中,有60名幼儿用“很开心”“很高兴”“很好”等含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上小学的感受;有18名幼儿用“还好”等词语表达自己对上小学的感受;有14名幼儿对上小学的感受比较消极,如“很紧张”“有压力”“不想去”;其余幼儿的感受比较复杂,如认为上小学“很开心,但又有一些害怕”“很开心,但又有一些紧张”。

对大班上学期和大班下学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到了大班下学期,对上小学持积极情感的幼儿上升了近10%,而持消极态度的幼儿下降了11%左右。幼儿情感的微妙变化,可能与他们对小学的了解日益增多有关。

2.大班幼儿上小学的意愿较为积极,其影响因素依次为成就取向、关系取向和环境取向

为了解大班幼儿上小学的意愿(“想不想上小学”),研究者采用直接询问方式对幼儿进行访谈,并追问“为什么”,以了解影响幼儿上小学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大班上学期有近70%的幼儿想上小学,下学期有约86%的幼儿想上小学,大班下学期幼儿对上小学的意愿更为积极,不想上小学和持中间态度的幼儿人数均有所减少。

研究者对幼儿上小学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类,将其归为成就取向、游戏取向、关系取向、环境取向和功利取向五个方面。统计表明,其中,成就取向(占41.77%)、关系取向(占27.85%)和环境取向(占15.19%)是排在前三的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均未超过15%。持成就取向的幼儿希望上小学学到新的知识与本领。如,不少幼儿提到,“我想快点到小学学知识”“上小学可以学新本领”“很担心考试考不了100分,不想去”,等等。有幼儿特别关注上小学后的人际关系变化,如有幼儿提及,“上小学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上小学后可能就要和现在自己班里的小朋友分开,所以不想去”“听说小学老师有点凶,我不太想去”,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关系也应是幼小衔接的内容之一,能否帮助幼儿在新环境中建立起亲密、可信任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小衔接的成效。

(二)大班幼儿对入学准备和幼小差异的认知

了解幼儿对入学准备和幼小差异的认知,能够为我们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

1.大班幼儿比较重视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入学准备

为考查大班幼儿对进入小学所需能力的认知,研究者用“你觉得上小学需要哪些本领”的提问对幼儿进行访谈。通过分析和归类,研究者发现,可将幼儿的回答分为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学习品质、社会性与情绪发展、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行为规范、生活自理能力共六类。

通过对幼儿回答频次的统计分析发现,幼儿回答最多的是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行为规范与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被提及的频次最高。幼儿多以学科知识的方式提及,如提到“会用铅笔”“会拼音、认字、写字”“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会背课文”“会写作文”等。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被提及的频次也比较高,如很多幼儿提到“要跑步很快”“会跳绳(跳一百几十个或二百个)”“每天都有体育作业,完不成要被批评的”“跳绳要很快才行”等。这可能与幼儿平时经常看到小学生在练习跳绳有关。

2.幼儿对小学与幼儿园差异的认知主要在物质环境、行为规范、课程与教学三方面

通过“你觉得幼儿园跟小学比起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的问题,研究者试图了解大班幼儿对小学与幼儿园之间差异的认知情况。通过分析和归类,研究者发现,幼儿提及的差异主要涉及物质环境、教师和学生、生活作息、行为规范和课程与教学等五个方面,被提及最多的是物质环境、行为规范、课程与教学。其中,在大班上学期,幼儿最关注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行为规范的不同。如,不少幼儿提到,“小学到学校要早,不能迟到”“小学里不能请假”“上课时认真听讲,不开小差,不看漫画书,不睡觉”“小学里每天要穿校服,戴红领巾,背书包”等。到了大班下学期,幼儿关注更多的是两者在物质环境方面的差异。如,有幼儿提到,“小学教学楼更高,教室很大,很多,窗户也很多”“小学的桌椅是一排一排的,两个人坐一张桌子”“小学的厕所一层楼一个”“黑板不是推推的,是直接挂在上面的”“操场更大,有足球场和篮球场,跑道是圆形的”等。这可能与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有关。一般幼儿园会在大班下学期开展系统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带幼儿参观小学等,所以幼儿对小学的物质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差异,幼儿一直比较关注。

(三)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关注与期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关注与期望,研究者以“你想不想知道小学的事情”“想知道哪些事情”等问题来对幼儿进行访谈。通过分析和归类,研究者发现,大班幼儿对小学的教育教学安排、环境状况和作息时间安排的关注度较高。其中,大班上学期关注度较高的是教育教学安排、作息时间安排和环境状况。幼儿好奇,“想知道小学上课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小学里必须要认识那么多字,而且还要一分钟跳那么多次绳子”“学不学英语,学不学钢琴,学不学跆拳道”“会不会举行跑步比赛”“他们的作业怎么写的”。到了大班下学期,幼儿还会关注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差异。不少幼儿提到,“小学老师会不会打人或者比较严格”“小学是几点放学的”,等等。这可能同样与大班上学期对小学情况的了解还较少,大班下学期对小学的了解已较深入有关,所以大班上学期,幼儿倾向于关注显性差异,到了下学期,幼儿开始关心起人际关系之类的隐性差异来。不过,无论上学期还是下学期,幼儿对小学教育教学安排的关注度都很高。

(四)大班幼儿在入学准备方面对成人的期望

从生态学视野看,幼儿是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所构成的动态关系网中完成幼小衔接的,其中的各种关系都会对幼儿的幼小衔接产生影响。了解幼儿在入学准备方面对成人的期望,有利于成人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

1.幼儿表示需要成人的帮助

“要上小学了,你需要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为你做些什么吗?”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幼儿表达了希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意愿。特别是大班下学期,75.86%的幼儿都明确表达了这一意愿。

2.幼儿对成人的期望包括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准备、学习用品准备、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培养等

对明确表示需要成人帮助的幼儿,研究者追问其想要得到哪些帮助。通过分析和归类,研究者发现,幼儿对成人的期望主要包括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准备、学习用品准备、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培养三方面。其中,45.21%的幼儿表示希望在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准备方面得到成人的帮助。不少幼儿提到,“上学第一天不懂的知识妈妈可以帮助我”“希望妈妈先教我一点小学的东西,这样我可以学得更快一点”“很难的作业需要爸爸妈妈辅导”,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班幼儿已经开始初步感受到小学学业上的压力。24.66%的幼儿希望在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成人的帮助,如提到“要进小学了,现在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爸爸妈妈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要教我系鞋带”“帮我改掉不好的习惯”等。另有30.14%的幼儿会对学习用品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如提到“爸爸妈妈要给我买文具盒、校服”“给我买一年级的书、铅笔盒”“报名时还要交钱”等。在明确表示不需要成人帮助的幼儿中,一部分是因为还没有考虑好自己有哪些事需要成人帮助,另一部分则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大人帮助了,我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甚至有幼儿表示,“上了小学,我还要帮爸爸妈妈了”。

三、讨论与建议

(一)重视家园配合和家长指导工作,避免家长向幼儿传递负面信息

访谈发现,大班幼儿很关注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也希望能在认知与一般知识和技能准备方面得到成人的帮助。这些都反映了幼儿对小学学业的担忧。幼儿的担忧是哪里来的?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家长可能向幼儿传递了一些负面信息,引发了幼儿这方面的担忧。例如,有幼儿说:“我考试考不到一百分老师会不让我回家的。”“发烧的时候带点药到小学里去。如果请假的话,老师要骂的。”幼儿说的这些话很可能是从家长那里听来的。这些不准确乃至负面的信息容易让幼儿对小学和小学教师形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不利于幼儿进入小学之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由此可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在关注幼儿入学准备的同时,要关注家园配合和家长指导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园亲子活动时间,多向大班幼儿家长宣传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引导家长科学育儿,以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二)关注幼小双向衔接

从幼儿对入学期待的回答可见,幼儿对上小学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与幼儿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众所周知,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向小学靠近,而是彼此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朱慕菊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中指出,如果学前期没有做好社会性适应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或者小学低年级对儿童社会性适应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提出过高的要求,都会引起幼小衔接适应不良的问题。〔2〕由此可见,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努力。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有助于幼儿的更好过渡。

参考文献:

〔1〕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2〕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作者:刘黔敏 肖方方

大班幼儿色彩教学论文 篇3:

乐高积木游戏中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空间想象力是数学核心组成的一部分,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可以为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奠定基础。虽然数学立体几何部分的核心内容一直强调对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但大班幼儿处于发育阶段,

对具体的直观事物有着强大的接受学习能力,但在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认知方面便有一定的困难。文章通过分析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现状,依据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结合幼儿园实际,详细阐述了大班幼儿乐高积木游戏中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方式,如数形结合,建立空间概念形象;探讨玩法,启发幼儿想象空间;联系生活,拓展思维空间维度;巡回指导,引发立体空间思考;分组合作,挖掘空间思维潜能;多元评价,增强空间观念意识。

关键词:乐高积木游戏;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培养

一、 引言

空间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幼儿园的日常观察中发现,大班幼儿在学习中较少有机会接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因此大班幼儿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存在障碍,通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空间形式观察能力不足、缺乏事物立体结构分析能力,难以进行对二维图形到三维结构的转换。基于学习立体几何内容存在种种困难,教师可以巧用乐高积木游戏的趣味性、特殊性,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二、 幼儿空间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空间想象力的三个层级,即空间观念、建立空间表象和对空间表象的操作。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空间几何形体)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大班幼儿来说,空间想象能力,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分析、判断而在大脑中形成的抽象思维能力。人眼的构造提供了幼儿立体视角的条件和可能,幼儿凭借大脑想象形成的立体图形决定了其空间想象力水平的高低。幼儿大班阶段是儿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黄金时机如未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幼儿在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空间、几何理解及运算能力方面的短板,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维持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幼儿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能帮助幼儿提升运动力,创造力,为幼儿认识空间和在未来的数学立体几何学习方面打下基础。

大班幼儿在构建乐高积木结构的过程,就是在创造想象的三维空间里运用不同方位观察、图纸比对等视觉辅助手段,通过搭、拼、画等动作去感受从二维世界变为三维世界的空间变化,在回忆和想象中对所构建的乐高积木作品结构进行完善。然而幼儿的游戏,离不开幼儿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对幼儿搭建的物体,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几何图形或者物体、建筑物,让幼儿感受空间想象力。鼓励幼儿根据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搭建测试模式、探究模型中的科學知识,培养幼儿自主建构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师应在环境创设、任务情境设置、为幼儿铺垫相关经验、在幼儿探索中给予适宜指导、帮助幼儿梳理相关经验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 大班幼儿乐高积木游戏中空间想象力培养方式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关于培养大班空间想象力的内容,从立体几何知识特点入手,促进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文章将介绍从以下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乐高积木游戏在立体几何学习中的优势,以及其对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影响。

(一)数形结合,建立空间概念形象

在培养大班幼儿抽象空间观念时,应先让幼儿认识到空间的内涵,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主要是通过乐高积木游戏利用插图、图片以及拼搭图纸角度作用,对大班幼儿的空间意识进行多种形式的数学引导,使大班幼儿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自然地构建空间思维概念。

1. 投放图纸,幼儿根据图纸的提示进行搭建

教师投放一些已经拼好的乐高图纸,幼儿通过观察图纸中所需零件进行选取。接着根据图纸中,积木的摆放位置进行拼搭。投放一些固定积木以及图纸,幼儿根据图纸以及固定的材料组装成作品,提供计时器,记录幼儿完整拼搭所需时间。

2. 投放同种数量乐高组装玩具,幼儿拼搭

为提高幼儿的搭建兴趣,先从小的作品开始。随着幼儿对看图纸能力的提高,拼搭的耗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再接着,将所有的小作品拆掉,组装成一个大的作品。这个作品幼儿需要跟着步骤进行拼搭。

3. 拼搭乐高作品,绘画记录

幼儿根据兴趣爱好,利用乐高积木搭建自己所喜欢的作品。除了教师将作品用照片的方式进行记录的方式,幼儿用几何图形将自己的作品绘画记录下来。

通过多种方法让大班幼儿对立体结构有初步认知,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确保幼儿能进一步主动思考,在头脑中

自然产生空间意识,为空间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巧用乐高积木的三维特殊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立体事物设计的巧妙,让幼儿在寻找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

(二)探讨玩法,启发幼儿想象空间

教师与幼儿探索用乐高积木玩的小游戏,让幼儿慢慢渗透图形和空间的思维。从平面到立体,帮助幼儿“立起来思考”。教师设置一些游戏玩法,巧用乐高积木让幼儿在游戏中提升空间想象力。

游戏一:复制达人

一个幼儿搭建一个不太复杂的立体模型,请另一个幼儿观察半分钟,然后把模型藏起来,另一个幼儿凭借记忆力搭建出对称的模型。在游戏中,幼儿需要找准对称的位置,还要注意高度、角度的变化,培养幼儿的是三维空间的掌握能力。幼儿在学会定位的基础上,再提升有序观察和瞬间记忆的能力。

游戏二:空间规律

幼儿观察已经建成的几何图形(金字塔、正方体等),按照其中的规律,请幼儿搭建出下一个几何图形。本游戏让幼儿总结空间规律,并进行推理,还可结合颜色变化,变成双因素的规律。

游戏三:方块推理

准备相同数量形状积木组合的不同两组模型,幼儿看一看、摆一摆,移动第一个模型的哪块积木,才能变成第二个模型的样子。本玩法提升幼儿的空间拆分和移动能力。幼儿都要对比两组模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不同的地方又是怎么移动的。

游戏四:多角度推理

教师或幼儿提前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然后用手机拍出各个角度的图片(如:前视图、左视图、后视图)。提供这些照片,请幼儿观察这些图,根据照片搭建模型。幼儿可以根据前视图,了解大概的模型结构,根据左视图,确定拼法和位置,最后根据后视图,确认被遮挡的部分如何拼搭,从而完成整体的复原,通过多角度观察——整合信息——复原模型。幼儿从中知道什么是遮挡、理解前后关系,想象重叠的样子。

让幼儿在玩中学,每个游戏都可以有不同难度的变化,设置出更多的游戏玩法。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维空间维度

从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切入,为幼儿空间想象力发展建构情境。让幼儿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喜欢的玩具等入手,描述其空间几何体的表现形式。教师联系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关于图形与空间的问题作为主题,设置悬念,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促进大班幼儿思考。幼儿动手用乐高积木进行操作,在游戏中建立和发展幼儿能力。例如,本幼儿园地处临港新城,周边靠近海沧港区多为集装箱码头,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搭建集装箱码头以及吊塔,利用积木特点为长方体,与集装箱的形体相联系,并将作品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观察指导,引发立体空间思考

教师要在不断地观察中发现问题,翔实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积累文字性资料,及时与幼儿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在观察引导中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各式问题。每个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尽相同,对乐高搭建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搭建乐高作品过程中,要与幼儿保持充分的沟通。通过观察和沟通,确保不同特点的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幼儿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在“自主制作乐高作品”活动中,部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幼儿会出现杂乱无章地摆弄材料场面,教师应鼓励幼儿,耐心帮助幼儿找到解决办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通过利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材料搭建立体作品。

例如,幼儿在搭建立体跷跷板时,教师应多加进行适度指导,多方位引导幼儿观察跷跷板的外部形状特征,从整体轮廓详细分析一块块积木之间构建的关系,然后教师亲与幼儿一起交流跷跷板的搭建方法,不拘泥一个方位的指导,可以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引发幼儿对物体的立体空间产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立体跷跷板的搭建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注重调动幼儿的探索欲,赋予幼儿更多的空间来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幼儿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搭建积木情况的发生,让幼儿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在动手拼搭积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五)互动交流,挖掘空间思维潜能

幼儿探索游戏,与同伴一起画设计图,搭建、測试解决方案模型。改变以往教师的评价方式,在游戏评价环节让幼儿自主交流。幼儿根据教师观察游戏所拍的视频或照片评价,或针对自己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一起讨论,通过畅所欲言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提升空间想象力。

在完成每次的作品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样搭建自己的作品呢?搭建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了解搭建的办法,即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的搭建。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好的创意和思路会迅速地被同伴相互借鉴,这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和总结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下,激起幼儿更多灵感火花,更好地激发其他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六)多元评价,增强空间观念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对自己所处的空间环境形成心理表征,也能对其中的空间关系建立模型,并尝试用符号这样的抽象方式再现,以及初步理解空间方位示意图中的空间位置关系。幼儿自由搭建,教师对作品完成时间进行计时,将幼儿作品进行编号,并拍照保存。根据完整性、复杂性以及相似度三个维度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

首先,幼儿通过观察样品或者图纸后,完整地搭建、组装作品的结构;其次,幼儿不受作品的完整性和相似性的制约,进行创建作品结构的复杂性和使用积木的多样性;最后,幼儿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现在新事物的作品中。每个作品都夹杂儿童的独特理解,教师在评价这些作品时,不应只局限于作品的完整性、颜色搭配合理等方面,更要注重对幼儿个人的空间想象力与是否具有科学创意进行挖掘,以鼓励性的描述性语言给幼儿作品进行评价,运用“富有创意”“色彩眼前一亮”“结构新颖”等鼓励词语,来根据幼儿的作品情况分别加以鼓励,激励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四、 结语

在乐高游戏中,着重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立体空间、积极思考问题、动手制作立体作品,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通过乐高积木游戏的趣味性、特殊性,教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将空间想象力与乐高积木游戏进行结合,激发大班幼儿学习兴趣,提升大班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教师运用多样的方法,将抽象的思维性的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联系、相结合,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进行引导。要减轻大班幼儿对这部分知识的畏惧与反感心理,让大班幼儿感受到空间几何图形的魅力,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操作,使大班幼儿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自觉地完成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逻辑体系的提升。

乐高积木游戏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空间思维潜能,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潜在的科学规律,大班幼儿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也要遵循科学规律,教师要去了解、把握好其内在科学规律,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将科学规律逐级、有层次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确保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游戏指导方法和措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黄彦菁,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海沧区第一科技幼儿园。

作者:黄彦菁

上一篇: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论文下一篇:化学接轨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