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论文

2022-04-28

摘要: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根本性的财务变革,其推行不可逆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论文 篇1:

基于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的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实施,财政资金也逐步由传统的“分散化”转变为“集中化”,进而演化到现如今的“高度集中化”,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的各类风险逐步出现,给财政资金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该文探讨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的优势,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的风险,提出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库  集中支付  财政资金  风险防范

Research on Risk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Funds in Treasury Centralized Payment

LI Xiaohong

(Changchun New Area Finance Bureau,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130000 China)

伴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分散化”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必然走势。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从“0”到“1”,从中央到地方,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不得不说,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现阶段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既要及时全面地提供财政资金的收支信息,还需要完整客观反映预算执行和资金流动的准确情况。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且是属于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优化改进的过程,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安全风险。因此,探索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中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对于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概念和重点问题

1.1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概念

国库集中支付最初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财政资金支出管理中的常规化流程和模式。依托于国库集中支付,有效解决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府资金拨付过程中存在流程多、环节繁琐、账户众多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益。所以,国库集中支付主要是由基层单位进行财政用款预算编制和上报,财政主管部门经过规范化的审批流程之后确定预算,国库再将财政资金逐级进行拨付,基层单位再根据相关业务需求和开支支付给第三方,这样就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依托国库集中支付,涉及国库集中支付的各单位都需要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进行账户开设,基层单位在发起支付需求之后经过国库集中支付审核方才可以进行支付。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还需要依赖于系统功能强大、信息反应迅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系统,以确保银行结算能够及时准确完成,进而实现“集中化”。

1.2 国库集中支付的重点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实际上将部门预算和财政综合预算有效结合了起来,并将财政体制改革中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各级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明确进行了划分,重点落脚于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维度和管理维度。所以,国库集中支付中部门预算是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是国库集中支付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此外,部门预算编制也应当实施规范化和科学化操作,严格执行监督审查机制,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全方位了解预算单位的财务真实状况和资金实际需求。另外,国库集中支付脱离了传统国库支付框架体系,构建了创新型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流程,为预算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留住了空间,但是也造成了预算管理的控制成效降低。因此,国库集中支付还应当将重点放在预算外资金管理维度,将部门综合预算和集中支付制度中嵌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结构,进而实现预算外资金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管控,为预算外资金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1]。

2 国库集中支付的优势

2.1 管理负担轻,财政资金管理有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让国家财政资金在资金拨付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化管理、高度化集中,有效避免了传统“分散式”“多层次”的国库支付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国库资金支付和管理的力度。而且,国库集中支付始终处于发展和变革当中,有效减少了国库支付过程中对于行政资源的损耗,将传统国库支付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安全风险等进行了有效规避。这样,财政部门依托于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了一致化的协同管理,在财务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得到根本性提高,财务资金从申报预算到最终的支付分配全过程各环节都实现了监督和控制,保障了国库支付过程中资金安全。因此,财政部门在国库支付过程中的管理难度有效降低,管理负担逐步减轻,资金管控的效率实现了稳步提升。

2.2 财政资金流速快,社会经济效益高

财政资金支付的传统模式当中中间流程和环节较多,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有效剔除了繁琐的流程和环节,依托账户统一开设的形式替代了不同单位在银行设立独立资金账户的问题,确保了财政制度改革的推进。预算单位一旦出现资金需求或者支付需求,即可通過资金支付管理单位向上级单位提出预算申请或者资金支付报告,审批完成之后预算单位通过资金支付管理单位可以及时迅速获得款项,有效提高了商务活动、经营项目中所需资金的流动速度,加快了财政预算的审批效率。最为重要的是,预算单位的申请信息、上级单位的审批信息、资金支付管理单位的支付信息均能实现可视化和可传输化,为资金管理过程中市场真实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支持,有效缓解了资金管理的运转负担,让有限资金可以迅速创造更大效益。

3 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的风险

3.1 信息技术安全风险

随着我国“5G”时代的深入发展,“6G”时代也将会很快到来,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迅猛发展。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支撑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逐步成熟。但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也会出现一定的安全风险和安全漏洞,给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带来安全风险。比如: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中一些系统性漏洞、技术性漏洞需要经常性和长期性开展渗透测试和修复整改,进而保证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可以在安全的支付体系内运转。但是,由于现阶段国库集中支付依托的主要是数字化信息处理和数字化信息储存,对于数据终端构建的信息系统要求较高。一旦信息系统中的财务数据或者支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外部病毒感染、黑客恶意攻击,出现丢失、损失的风险概率将会大大提升,甚至会出现财务数据被删除和被修改的风险,给财政资金的周转安全带来风险[2]。

3.2 内部控制安全风险

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过程中一套完整科学、严格缜密、规范合理的支付操作流程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这就使得国库集中支付机构的内部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化行为标准,财务账目核算和预算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财政资金控制权上往往不受限制,给内部监管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资金支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引起的管理不足使得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管措施和审核方法可行性降低,财务资金面临的风险系数无形中增加不少。

3.3 支付形式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是处于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尚待优化的地方较多。而且,国库集中支付从中央到地方、从“0”到“1”的实施过程中,部分资金支付管理单位极易出现诸如财务管理原则违反、资金节流、扣押拨付款、额外限制资金支付制度设立等问题,不仅导致国库集中支付流于形式和流于表面,还让大批量的财政资金脱离了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的法律监管层面,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另外,尽管国库集中支付规避了一些中间环节提高了支付效率和资金管理效率,但是却又造成了资金流向和预算项目的监察效力降低,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单位等资金使用方的行为无法进行约束,资金周转流通过程的及时性、便捷性受到影响,失去了“集中”管理的意义[3]。

4 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的风险防范措施

4.1 建立健全数字化支付网络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数字化支付网络机制,不断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中数字化信息、数据储存构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以及稳定性。具体来说,资金支付管理单位可以逐步将虹膜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安全防护系统中,逐步规避资金安全风险,提高登录安全防控等级。其次,通过等级访问制度的构建,对数据库修改、数据库访问等权限实施管控,针对关键性的财务信息、支付数据等实施云储存。这样,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财务数据、支付信息等财务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储存安全性就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层级化和模块化的现代支付系统管理也能实现[4]。

4.2 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的安全需要会计核算和预算审计多项工作安全、严谨、规范开展才能实现。因此,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改进国库集中支付涉及的资金支付管理部门、各级财政机构、各级预算单位等的内控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逐步规范资金支付管理部门人员的财务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经常性和长期性针对审计财务账目以及清算记录进行核对;建立健全资金支付管理部门的核查制度、监管机制;强化技术设备操作人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管;依托轮岗制度、授权范围调整、审计行为限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账目核对;明确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权责,确保财会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最大程度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漏记账目等情况发生。这样,依托于内部管控机制,国库集中支付中财会人员就得到了约束,财务资金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5]。

4.3 实施资金流向审核监督

财务资金流向审核和监督能够让国库集中支付中管理者、支付方明确财务资金的最终流向,有效保证财务资金的安全。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实施过程中务必实施资金流向监督审核,构建全流程各环节的监管制度,有效避免部分单位通过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对财政资金进行节流,进而提高各个支付业务的管理成效,实现资金流向的全面监管。比如:资金支付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银行转账管理系统对财政资金的具体流向、使用方式进行监督和稽查,采取定期检测、不定期筛查的方式对财政资金收款人进行回访,及时避免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这样,财政资金才能在合法合规之下顺利流转,安全风险才能降为最低[6]。

5 结语

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推进,解决了我国国库支付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因此,更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国库集中支付中财政资金安全,实现资金周转稳定和预算审计准确,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文彩.浅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21(30):7-8.

[2] 柳美芝.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2021(22):61-63.

[3] 贾瑞媛.新常态下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21(27):57-58.

[4] 林春燕.国库集中支付下的内部控制建设初探[J].纳税,2021,15(32):183-184.

[5] 赵雷.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乡:新乡医学院,2021.

[6] 糜鹏.海东市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1.

作者:李晓红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论文 篇2:

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摘 要: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根本性的财务变革,其推行不可逆转。文章基于分析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变化的基础上,揭示高校现行财务管理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财务预算方法、会计核算体系与国库集中支付不适应,财务管理观念、制度滞后和财务管理电子化、信息网络化水平不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等方面问题,提出更新观念、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工作、支付信息系统建设和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信息化程度、高校预算水平、解决好高校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关系、建立满足内部管理和集中支付需要的项目核算体系等对应措施,以顺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财务管理

我国从2000年开始试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2002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开始在5所高校开始试点。从2007年7月1日起,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性资金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标志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国家着力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给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分析现行高校财务管理在哪些方面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针对性,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迅捷、有效的实施,尤为必要。

一、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在预算单位动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商品、劳务和支付款项时,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将财政性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我国在汲取国际上一些市场经济化国家的通行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从2000年开始试点,这是继预算外资金管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之后,我国财政管理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国务院把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作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对高校来讲,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其变化主要表现在:(1)经费领拨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库集中支付后,学校收到的不再是实拨资金,而是国库零余额用款支付额度,用款额度实际支付才等于拨付资金。即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由国库根据已批复的高校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直接向高校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下达和划拨用款额度。(2)银行账户管理发生了变化。高校多头开户将取消,而是由财政部门为高校在指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高校在银行的账户不再是存款账户,而是零余额帐户。学校当日发生的付款先由银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支出,每日终了,代理银行再与财政部门结算。学校也不能从零余额账户向存款账户划转资金。(3)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变化。国库集中支付首先是“有预算才有支出”,学校不能先行垫付未落实预算的项目支出,也不能期望对前期支出用以后的拨款归还。这就要求预算的编制要尽可能具体、准确和完整,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资金开支的需要,遗漏的项目将无法调整。(4)结余资金管理发生了变化。年终决算,年底尚未使用的用款额度会自动注销,下年要使用必须重新申请。(5)校内资金转拨权限的变化。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学校不能向分校(校区)、校医院、设备处和基建处等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

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拍头预算”、“先斩后奏”、超预算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减少了资金层层拨付环节,最大可能避免了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提高了资金运转效率;增强了预算执行透明度,提高了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加大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强化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发生。

总的来讲,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与国际接轨探索公共财政改革取向的必然,其推行不可逆转。对高校来讲,它不仅仅是一种财务制度的变革,还带来对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理念和模式的冲击,必将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必须尽快应对并适应这种制度变革,建立与之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模式,以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二、高校现行财务管理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虽然高校在资金使用权、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主体方面没有变化,但财政性资金支付和流转方式的变化还是使高校现行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1.高校现行财务预算方法和水平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我国高校实行“两上两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在预算的编制上,通常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大多由财务部门根据上年预算的基数及当年发展的需要确定当年预算,缺少论证及反复讨论、修改,更没有设立专门机构研究预算问题。[1]这种预算方法导致各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参与度较低,预算与实际业务所需资金差异较大,除了项目支出外,财政预算中的基本支出根本无法确切地与实际支出相对应,致使预算经常调整,数额过大,预算刚性程度不高,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两张皮”。国库集中支付后,要求高校提供科学、合理、准确、详细的年度支出预算,并要根据资金来源的性质将财政性资金与非财政性资金区分开来,同时根据预算编制按季分月用款计划,落实到类、款、项、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类、款、项、目之间不能调剂使用,用款计划年末结余要注销,第二年再重新申报。[2]这种预算编制和执行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提高预算的水平和刚性。

2.高校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与国库集中支付不适应。目前高校财务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打破了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之间的界限,实行“大收大支”、“收支两条线”的核算模式,收入按来源,支出按性质和用途划分,收入和支出没有资金的一一对应关系。这种核算体系便于高校统筹安排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益,同时还有利于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性支出要求明确内容,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支出,并要明确哪些项目属于财政直接支付, 哪些项目属于财政授权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这与高校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产生矛盾。[3]

3.高校现行财务管理的观念、制度滞后,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仍以服务职能为主,内部资金合理运作与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和财会工作重点还停留在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水平上,财务管理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另外,高校内部的一些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与模式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薄弱环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会计核算不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它将成为科学理财和经济决策的依据。高校现行财务管理的理念、制度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4.高校财务管理电子化和信息网络化水平不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高校、银行间的结算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就必须建立一个与之兼容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准确报送、反馈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信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国库支付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及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或由于技术问题无法与财政信息系统对接,再加上高校使用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够成熟,程序操作复杂,致使经常出现信息不畅,数据采集、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行。

三、高校应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措施

1.更新观念,精心组织,着力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施势在必行。对高校讲,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是一项新生事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管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逐步形成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理财观念和管理模式。其次,要充分理解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大力宣传,对需要做的工作和改变的工作环节进行详细解释,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对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处理。最后,要做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后的会计账务衔接工作及相应的财务管理、跨系核算和对账签证工作,健全高校内部的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提高高校预算水平。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粗线条”和执行的非刚性是阻碍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主要问题。而这一问题本质上就是由于以往的软预算惯性难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严格约束,以及预算本身难以达到集中支付所要求的水平。如果预算环节没有做好, 集中支付环节就必然会出现难以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只有在预算阶段尽可能对各项支出的安排做到细致准确,才能使国库集中支付时做到按部就班。[4]为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刚性,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体系,对基本支出预算实行零基定额编制,对项目支出预算实行滚动编制,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使执行预算和上报的部门预算从内容和形式上逐步对接,同时在预算的编制上要用好机动性支出的预留额度。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使所有资金支出都建立在明细的预算基础上[5]。

3.解决好高校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关系,建立满足内部管理和集中支付需要的项目核算体系。高校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之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收入和支出有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上。国库集中支付要求详细区分那些是财政性支出,那些为非财政性支出,增加了会计集中核算的难度,使其趋于复杂化。其实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减少拨款环节,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在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推行中,要结合会计集中核算,慢慢理顺相关关系,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的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体系。实践将证明二者最终能够有效融合。

4.加强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会计信息化程度。会计电算化和信息网络化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必要条件和技术手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高校较之从前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加大,且这些都是建立在信息网络系统基础上的。高校应根据需要,加强财务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添置更新设备,设立网上申报专线,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同时要加强与国库管理部门、银行的沟通与协调,以达到信息报送准确无误、反馈批复及时、信息使用方便快捷的目标。

5.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运作程序和各项配套措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人员不仅要领会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内容和要求,还要熟知其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而高校财务人员多年来习惯于国库分散式支付的管理模式和会计习惯,对国库集中支付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还需要时间逐步认识提高。为此,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深刻领会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的每一项政策,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规范会计操作,提高核算水平,从人员素质上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财务管理考察团.对澳、新两国高校财务管理考察与启迪[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1):36-38.

[2] 贾艳梅.浅析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63-65.

[3] 邹长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5(3):86-89.

[4] 张志晖.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58-60.

[5] 刘培胜.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服务和谐性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6):99-101

作者:李万强 霍学喜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核算论文 篇3:

关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分散的收付制度,在这种模式下财政资金的运行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财政部逐渐实施了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国库集中支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分散收付 国库集中支付 财政资金

我国的财政支付长期都是采用以拨作支,层层转拨的模式,这样往往导致的是资金运行效率低下,而且监督管理也比较薄弱,同时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馈比较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准确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财政部于2001年颁发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的序幕;2003年财政部又提出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要求;2008年以来,各省财政厅加快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步伐,到2009年省级全部退出会计集中核算,将会计核算中心纳入为国库集中支付机构,翻开了我国财政制度新的一页,但在转化中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的研究,有利于国库集中支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现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模式

2001年2月财政部出台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开启了我国核算中心我国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的序幕,随后在该方案的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先后结合本地区实际,展开了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的改革,由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差别,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模式。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

1.部分项目和资金集中支付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财政部门对一些资金的支出容易控制的项目,由国库直接进行支付的方式。如在职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等这一类有标准固定支出的;还有像政府采购资金和专项建设资金这一类有预算或定额标准,可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商手中的资金。对于一些金额大、项目单一的财政性资金支出,也采用了这一种模式。各预算单位有一定额度的备用金,用以支付资金量少、项目繁多的支出。例如深圳实行“抓大放小”的做法就属于此种支付模式,还有我国部分高校也采用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

2.财政集中支付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里有一个专门的账户,财政部通过预算情况和单位用款进度将资金直接支付或者授权支付拨付到这一账户上。直接支付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对预算单位的申请批复后直接支付用款计划;授权支付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机构通过开设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来对支付给收款单位或个人,再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与财政专用账户进行清算。安徽省是使用此项模式较早的省份,在2000年8月,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逐步改变财政部门将财政性资金分散拨付到预算单位的传统模式,建立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所有财政性支出,并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拨付和核算。同时要求各级财政抓紧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3.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相融合模式。會计集中核算的改革开始得较早,在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为顺应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的趋势,这些地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相融合模式,在以前建立的会计集中核算上逐渐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化。在保留国库户和预算外资金户的情况下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除保留财政零余额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外,清理其他一切类型的账户;同时明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财政资金管理的主要流程,对支付业务的流程规范化,形成统一的资金管理规范。例如海南省就是会计账务全部在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处理。

二、实现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后的成效

1.财政资金运行成本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前,财政资金因为提前支付,多造成资金户头分散存放,国库资金也常因为此而不足。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全部预算都由国库一个账户拨款,使得在途资金量减少,财政运行成本下降。同时也实现了预算和资金拨付相分离,预算单位的结余全部体现在计划指标上,而真正的资金却结余在国库,使得国库在资金调度上有较大的余地,国债发行数量和短期借款行为也会相应的减少。对各预算单位来说,在拨款的过程中也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地提前了资金到位的时间。

2.财政资金流动得到有效监控,强化了财政预算的执行。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使原有的财政资金流动过程大大的缩短,改变了原有资金的流向,同时也细化了资金的流出,财政资金按细化后的预算直接流向收款人,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动过程都处在财政部门的监控下。使得每笔支出都处应在相预算指标控制之下,财政总预算支出和单位支出是同时形成的,财政可随时掌握各项预算的实际支出进度。同时,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与总的预算支出会比较吻合,这样就能准确地体现出财政经济形势。过去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后,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门根本就不能及时地掌握,造成预算和执行脱节。

3.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腐败。在会计分散核算制度下,财政只能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进行事后审查和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实行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后,仍由预算单位自己进行会计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明确,会计责任也明确,避免了责任难以界定的难题,单位资金的使用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只有通过财政审核后才能支出。随着现在预算的更加细化,使得结余的指标也更加具体,截留财政资金基本得以杜绝,挤占和挪用财政资金的可能性也大大的降低,解决了财政对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和管理的缺失问题,杜绝了不合理开支,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作用。

三、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部门利益与改革产生矛盾,认识尚不够统一。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要求取消单位原有的财政性资金银行账户,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预算单位的资金在运用上的随意性受到限制,财政支出透明度和规范性得到提高,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等现象也得到有效遏止,一些部门的既得局部利益受损,因此,地方和部门对国库集中支付产生抵触情绪。再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较短,很多单位和领导都认识不清楚,既得利益者也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抵触。同时,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账户应实现零余额,商业银行减少了信贷资金的来源,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也会给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

2.预算部门编制和管理还不够规范。预算作为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其是否科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顺利实施。而我国现代化的财政体系还不够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一般都是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来进行核定,许多分类没有细化到“项”“目”级,预算支出还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目前仍摆脱不了“基数加增长”编制方法的束缚,加之部门既得利益的相互影响,预算执行较为困难;财政安排的多头决策、主管部門的统筹安排,还有服从发展计划等因素直接制约着部门预算的改革,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正常运转。

3.现行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以前有多个账户支付变为国库集中支付后,国库核算信息将成为政府财政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与以往大大的不同,工作量也变大,繁多的信息量和资金只有通过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为依托,才能确保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高效和快捷。但我国现在财政信息化系统较为落后,特别是财、税、库、行之间互联程度不高,导致很多数据不能共享,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信息。财政的信息化系统日益成为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因素。

4.预算外资金管理还不够健全。对于预算外资金,很多的部门和单位都作为自有资金,其收入并没有纳入到国库,也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而是由财政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拨付单位。这样就无法实现国库存款户中直接拨付。使得某些资金仍游离于财政专户管理之外,某些单位在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够彻底,仍存在收入过渡户,这些都制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

四、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加强改革力度,统一思想认识。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的实施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这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参与,这就需要加强政府改革,转变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认识,破除既得利益群体。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对出现的利益问题进行协调,做好相应宣传解释工作。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只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变革,资金的审批权、使用权、开支渠道、预算定额均不发生变化,也没有弱化各部门和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只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另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代表政府对财政性资金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是在制度上建立一种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并置财政资金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根本措施,是政府改革的必然驱使。

2.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规范项目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是通过预算来拨付的,所以要完善我国预算编制。首先,要改变我国的预算年度,我国的预算年度是1月1日到12月31日,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代会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这就使预算在一定时间里出现了监管真空,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其次,要细化预算科目,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可以具体化的项目要做到细化,只有更接近实际的预算才能确保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环节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3.加快建设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推进必须加强信息化,建立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资金划转的安全、高效与便捷。建立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依托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清算系统,进一步健全完善财税库行之间的信息联网系统,确保收入能完全足额地缴入国库,同时支出能准确到达商品或劳务供应者的账户,这是国库制度改革技术保证的首要任务。其次是要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建立一个覆盖财政各个方面的管理系统。比如预算编制操作系统和预算执行管理系统,收入管理系统,国库现金管理系统,国库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债务管理系统等。上述各种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使得各类财政收支能够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得以高效、安全运行。

4.进一步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预算外资金是否能得有有效的管理,影响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因为在我国现阶段的财政资金中预算外资金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我国整个社会监管比较缺失的环境下,对于预算外资金,可以采用逐渐减少预算外资金,例如对于各类基金、部分行政性收费等可以严格纳入预算内,直接全额缴入国库。同时要对这一部分资金强化制度管理,在收入上实行“票税分离、计算机联网、银行代收、财政管理”办法,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另外,要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切实加大对违反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单位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力度。

五、结论

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深化了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杜绝了一部分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化的一些问题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化改革,更进一步地加强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世安.浅析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变.西部财会,2011(9):10-13

2.何姣.谈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则及意义.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76-78

3.王廷娥.关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财政资金安全性控制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121-122

4.姜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会计

师,2012(4):73-74

5.牛葆华.浅议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财经界,2010(12):131-133

6.王琪元,熊劼.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现状及对策.西部财会,2012(5):8-9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苍南分校 浙江苍南 325800)

(责编:若佳)

作者:许玲

上一篇:技术培训学校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统计制度的建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