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缺口教学探讨论文

2022-04-17

【提要】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课堂实践教学是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缺口教学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缺口教学探讨论文 篇1:

职教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法教学

[摘要]职教外语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并且必须加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交际法教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其在职教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特点、本质特征和制约因素。对其在职教外语教学中理性地认识,能提高其在职教外语教学中应用的适切性,促进职教外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职教外语教学 交际法教学 本质特征 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张凤祥(1966- ),女,贵州息烽人,铜仁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贵州 铜仁 554300)

一、引言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而职教外语教学的发展则落后于其他职教学科,基本上是套用大学英语的教学思路、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对职教外语教学方面的专项研究并不多见。文章研究交际教学法在职教外语教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本质特征和制约因素,以深化对交际法教学的认识,唤起对职教外语教学的重视。

二、交际法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欧洲社会经济和文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急需具有交际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欧洲文化委员会的直接推动下,欧共体国家制定了统一教学大纲。1972年,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D.)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次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作了《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大纲》的报告,标志着交际法教学大纲的产生。交际法教学经历功能法、意念法、功能—意念法,到交际教学法或交际法教学大纲的演变历程。从理论渊源上,它吸收了以弗斯(Firth,J.R.)和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英国功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是对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的扬弃;主张言语行动绝不仅是外在刺激—反应式的句型操练,也应是内在的认知能力的实现。外语学术界普遍认为,1965年Chomsky发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把研究视角从外部刺激—反应,转到探究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机制的作用上来。在批判论证Chomsky语言能力和言语运用的基础上,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交际能力,标志着交际教学法的产生。这是交际教学法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背景,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什么是交际法教学?

戴维、纽楠称交际教学法为目标语教学中的一种哲学思辨方法。它主要包括一系列帮助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方法和方式。而维基百科字典(Wikipedia)给交际法教学下定义为:一种教授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方法。强调把交互既作为方式、手段,又作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简称“交际法”。1986年Richards&Rodgers倡导交际教学的三原则,即交际原则——主张用真实交际活动促进学习;任务原则——学习者在学中使用语言来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意义原则——就学习者而言,有意义的语言促进学习过程。综上所述,结合职教外语教学的实践,交际法教学可被归结为一种由交际法教学大纲演变而来的教学方法。它以意义为中心,以课堂或实训场景为仿真语境,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的、互动的现实交流任务的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者实际应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如Howatt.A.所言,交际能力既可指通过使用语言而达到学习目的的能力,也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前者侧重第二语言教学环境,即有的学者所称的强势交际教学法教学环境;而后者侧重外语教学环境,有学者称之为弱势交际教学法教学环境。语言的具体运用是学习过程的常规表现。若这种具体过程被不断内化而形成抽象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便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交际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又可通过具体化的系列实训交际活动显现出来,实现实际应用交际能力实现。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一过程需要无限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隐性习得的先决条件。外语学习环境中,缺失无处不在的大量自然语言输入环境,显性的交际教学成为自然语言数量输入不足的必要补救。从自然语言量的输入与产出关系来看,母语习得—二语习得—外语学习的自然语言输入量由强变弱,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的课堂教学语言输入量则基本相似。如表所示,这便凸显外语学习中显性外语教学的重要性。这表明,在缺失自然语言输入量的外语教学环境下,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交际教学法,增强语言知识点的整合和概括性的外语教学输入是必不可少的。交际教学彰显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内化的语言教学的特性。

三、职教外语教学中,交际法教学的特点及制约因素

(一)交际法教学在职教英语教学环境中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鲜明的特点

1.以实践训练活动为主要呈现方式。从广义上说,任何有益于教和学而进行的信息沟通、意义协商的交互活动都是交际活动。具体到职教英语,它指在具体专业学科英语实训场景下,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单向、双向或多向,隐性或显性的交互活动。从形式上来说,它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语交际。在职教英语教学中,交际法是传输知识、运用知识、强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手段,可用于语法课、词汇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的知识呈现,也可在听、说、读和写实践训练中展开。

2.以意义传达为核心,兼顾语言的句法结构。意义是语言的共核,是交际法教学的核心。语言教学是围绕意义,在语言运用中进行语言规则教学和学习的活动。在自然语言口语交际中,交际者关注的重点在于交际意义的传达,需要临场创造性的应变能力;而在书面语中,语言呈现的意义和语法结构同等重要,需要遵从实用书写的规范。针对不同学习者、不同课型和不同学习目的对语言的意义和结构可有所偏重。例如,口语教学可偏重语言意义的交互,以促进学习者运用语言流利性和应变能力的提高;写作教学则要兼顾意义表达和语法结构的完整性,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强调交际的真实性。真实情景应是多层级的整合体,主要包括:材料层面的真实、教学与学习实践训练场景层面的真实和学习者层面的真实。语言教学情境的真实,是指原汁原味的表达和所处现实场景材料的结合。在职教英语教学环境下,由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与语言材料所表述环境之间的差异,往往导致材料真实、情境真实,对学习者却是非真实的矛盾现象。这时,教师的支架作用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目的语文化的习俗惯例、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及宗教信仰等尤为重要。例如,在外贸业务中的询盘、还盘、反还盘、定购、包装等具体流程实践训练,以及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商务洽谈等实训活动中,目的语材料的真实、场景的真实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巧,协调好目标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4.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转化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弱势地位,修正教师是知识权威、信息发布中心、最终审判者等强势角色,回归教师的指导者、辅助者、参与者、服务者等平易于学习者的身份,但是,这绝非让学习者放任自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动态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能力需求为中心。情感需求主要指学习者学习所处的情感体验状态——安全感、好奇感、兴趣、满意度、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认知需求指不同年龄段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需求是学习者外语能力水平的适应性,它们包括两方面:现有状态和潜在发展状态。要能全方位地掌控学习者需求的现有发展状态,合理预测和估计潜在发展状态;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立足于现有发展水平,充分发掘潜在发展水平;培养出具有一定通用外语知识,且具有某方面才干的专才;而不只是具有泛泛的外语知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的庸才。

5.区别对待学习者所犯错误。职教外语教学发展相对滞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普遍偏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正确认识学习者所犯的错误不容忽视。犯错是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的伴随物,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常态表现和必经之路。教育者要能区分学习者的自省错误和非自省错误、疏忽错误和认识错误,进行区别对待。提示或标注自省、疏忽错误,把纠正的机会留给学习者自我或相互纠正,重点讲解、排除非自省和认识错误;然后再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加以巩固,实现学中用,用中学。不能走极端,一边倒。只注重意义的表述,追求语言的流利性,忽略语言的准确性,而放任错误;反之,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不分时间和场合,见错便纠,使学生产生焦虑感、恐惧心,扼杀学习者开口用英语表达的信心和勇气。

(二)职教外语教学环境下实施交际法教学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1.内在制约因素。(1)对交际教学法缺乏理性认识而生成教学观念上误区。其一,交际法教学等于口语教学。认为交际法教学就只能用来教授口语,排斥语法教学、听力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其二,交际法教学就是开展活动。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或实训场到处走动,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而不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考虑活动所承载的内容、信息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其三,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自学”,放任自流。其四,以舍弃语言准确性来换取交际的流利性。另外,把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对立地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教授语言能力就是抛弃交际能力,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就是不要语言能力。实际上,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没有语言知识内化,就没有交际能力的外显。深化对交际法教学的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出路。(2)缺乏系统理论体系和固定的、易于操作的职教英语交际法操作模式。交际法教学从否定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产生而来,发展至今以功能语言学、社会语用学和语言哲学为其理论基础,未形成自身理论体系,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也未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并且,在核心概念转化为实际教学应用方面难以把握实施。诸如,在实训外语教学环境中如何协调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形式教学,准确性和流利性的关系;怎样区分和评价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内在因素成为交际法教学的软肋。(3)缺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外语教师来实施职教外语交际教学。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即条件性知识;较强课堂的组织、管理、运作和实施能力,即实践性知识。这样的教师,性情和蔼、有亲和力;把直接的经验与间接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长于不断地总结,进行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善于领悟学习者心理动态和需求变化,巧于使用教学策略;把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最终成为具有外语专业素养的教师。职业教育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本民族文化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广泛的西方文化知识,成为“双师型”,甚至“多师型”教师。就此而言,职教外语教学要求外语教师具有比大学英语教师更高的素质。

2.外在制约因素。(1)缺乏教学资源和设备。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资本投入不足,除了教科书和配套练习,没有适合的课外图书资料可供借鉴、学习,没有网络自主学习的环境和设备;许多职教院校还延续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由于资金的缺口,大部分院校未能,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那样设有全英文用语的超市、书店、咖啡屋、旅行社及公司等的Scarborough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制约了学习者开展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2)不完善评价体系。职教外语交际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具有某方面的实际交际能力,造就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如高职A、B级考试,大学四、六级考试,都是以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为主测内容,而非实际的运用能力;导致现行测试标准和手段与交际法教学所要求测评的教学内容存在许多不衔接之处。加之,对实际交际能力的量化,只凭教学实习时用人单位笼统的实习鉴定是欠充分的。这样势必造成测评体系与教学体系目标不一致,致使测评体系对教学体系产生负面反拨效应,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交际教学法的实施。此为交际法教学在职教外语教学应用中一个理论和实践层面急需解决的难题。

四、总结

发端于欧洲大陆的交际法教学,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外语教学界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职教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交际法教学“本土化”的旅程。职教外语教学所关注的并非是需要还是抛弃交际法教学,而是对它进行理性客观的判断、思考和吸收,认清其本质特性和制约因素。这样有利于在吸取国内外教学法普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本土化教学法的发展,推进“本土化”的职教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燕.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施“强势”还是“弱势”交际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7).

[2]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3]王建芬.高职教育法律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0(24).

[4]王玉英.再论交际法教学的适用性与迫切性[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孙鸣.我国英语交际法教学之若干问题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6]David Nun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7]Richards,J.& Rodgers,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8]Howatt,A.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作者:张凤祥

语文缺口教学探讨论文 篇2: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提 要】对外汉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课堂实践教学是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本文试以浙江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课程为例,指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讨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措施为: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采取 “翻转课堂+实际课堂”、“模拟课堂+翻转课堂”、“联合课堂+模拟课堂”三步走的新型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为今后的教学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课堂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 模拟课堂 联合课堂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教师缺口日益增加。然而,无论是出国做汉语志愿者,还是在国内一些语言培训机构任教,都需要学习者具备极强的教学能力。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即时上岗,承担汉语教学任務。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提出了课堂实践、基地实践、社会实践三步走的实践教学理念。然而,这一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实习基地的接受学生数量有限,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去基地实习的机会。其次,实习基地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高校基地以语言培训机构为主,其中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专业素养不一,无法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专业性。再次,实习基地的地理位置因素及消费水平影响了学生的实习选择。以浙江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实习基地的位置分为是韩国首尔和中国上海,所在地的消费水平较高,使得学生主观回避参与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而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以从事网络孔子学院教学为主,参与人数有限,实践效果不佳。因此,课堂实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缓解基地实践与社会实践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浙江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11年起,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强化教学环节的认知,体认教学实践流程。授课对象为本专业大三的学生,授课内容围绕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三个部分展开。学习者选修本门课程时,应完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本体论内容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教师讲解占40%,学生实践约占60%。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选课的学生虽然在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相较预期目标而言,仍存在很大差距,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内化程度不够。知识体系的内化主要出现在课前准备阶段。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习知识、课下内化知识”,尽管学生已经学习汉语本体论知识,但在课前准备阶段,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基本要素的构成、教案的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安排等。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任课教师也会选取相关知识点视频,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讲解。不过由于缺少课下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环节设计等知识体系的消化和吸收效果不好。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课型不明确、教学目标理解不到位,教学设计中课时安排不合理,混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知识点讲解方法过于单一等。课前准备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备,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环节完成度不高。授课总学时是影响实践环节完成度的主要因素。本门课程现有的教学安排为16个教学周,共32个学时。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约30人左右,课堂实践的时间按照每人15分钟(讲课10分钟+课堂讨论5分钟)计算,每节课安排6名同学讲课,在学生都能遵守10分钟教学约定的前提下,完成一轮教学实践需要5-7个教学周。然而,由于学生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时间把控不好,有时一节课只能完成2-3个学生的讲课。任课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讲课信心,也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可控范围内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环节的体认。这样一来,使得整体教学节奏变慢,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热情。

此外,由于缺少与留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出现语速过快、使用方言词汇等问题。如学生在讲解初级汉语综合课第14课《我买了一件毛衣》,解释名词“衣服”时,使用的教学语言是“这是遮蔽身体的物件儿”。“遮蔽”是超纲词汇,“物件儿”是方言词汇。一些选课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仅以拿学分为主,因此在在实践环节表现得并不积极:为了讲课而讲课、照本宣科、无视台下学生的有之;课型认知错误,将综合课变成词汇课或语法课的有之……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都不满意:一方面,教师认为学生实践环节的完成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讲练次数过少,无法调整或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教学讨论参与度不高。随着手机智能化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专心上课。如何让学生认真有效地听课、提高“抬头率”是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往教学实践过程中,台上讲课与台下听课的学生分成了两个部分,各自为政。在教师组织教学讨论过程中,由于台下听课的学生未能认真听讲,无法指出台上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所出现的优缺点,教学讨论流于形式,未能深入主旨。这一情况的出现,师生双方均有责任:一方面,教师教学组织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参与教学讨论的任务分配不明晰;另一方面,受耻感文化的影响,学生不愿在公开场合评判其他同学的教学优缺点,缺少对教学讨论环节的参与热情。

综上可见,《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我们引入了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拟课堂和联合课堂。根据学习者所处的阶段,综合运用新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即知识内化阶段,主要采用翻转课堂与实际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阶段,即教学实践体认阶段,主要采用翻转课堂与模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第三阶段,即实践教学运用阶段,主要采用模拟课堂与联合课堂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阶段:翻转课堂+实际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优化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为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发源于美国,突破了传统的“课上学习知识、课下内化知识”的模式,强调“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内化知识”,故名“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主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两大趋势:一是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一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在知识内化阶段,教学任务侧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知识点的讲

解我们采用讲解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借助新媒体交流平台(微信平台、QQ群),将甄选后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视频作为课前学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课上完成对教师知识点讲解的学习,课下通过翻转课堂强化知识点的理解。第一阶段中,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以全国高校汉语教学优秀课程示范视频和本校教师的教学实况录像为主。

这一模式的运用,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知识内化的周期,通过学生熟悉的网络视频,将知识点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展开。

第二阶段:模拟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一阶段是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环。1989年布朗、科斯林、杜吉德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处在情境中并且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所谓“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 模拟课堂是模拟教学的延伸。模拟课堂中我们对台上讲课的学生与台下听课的学生分别做了不同角色的定位:台上的学生,模拟角色定位为汉语教师,承担教学实践的任务;台下的学生,模拟角色定位为留学生兼听课教师,承担课堂提问和教学评定的任务。这一模式的运用有效地缓解了台上“师”与台下“生”的对立矛盾。台上的学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台下“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其更加准确地理解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台下的学生既要负责提问,又要依据《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量表》为台上“教师”打出评判分。

在教学实践体认阶段,翻转课堂是以课堂录像,课下复观,课上再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阶段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主要来源于学生讲课的实况录像。通过课下实况录像复观,将学生的教姿、教态、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在第二轮讲解过程中,及时纠正类似的错误。利用QQ群、微信群进行课下讨论,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典型性问题,在下一次课堂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由于第一阶段翻转课堂+实际课堂教学模式缩短了知识内化的周期,为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时间保证。因此,改革后,学生一般可以有两次左右的教学实践机会。第一轮模拟讲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轮模拟以学生课下完成教学视频并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共享为主。选课学生在课下可以看到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视频,取长补短,完成教学反思。通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学习者基本熟悉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

完善地考评体制是保证课堂实践教学良好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台上学生的发表时间、台下学生的教学评定成绩纳入到平时成绩系统。经过实践改革,98%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发表超时的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而台下学生为了给出恰当地成绩评定,往往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并仔细观察台上学生的教学行为,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与“参与率”。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课堂组织管理。学生模拟留学生提问环节,应注意范式提问,即忽略教学难度要求、以取笑、逗乐为主的模拟。此类模拟将造成台上的学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混乱。2.教学的完整性。有的学生在模拟教师环节,出现语速过快、语言点一带而过的现象;有的学生在词汇讲解的过程中,过分强调PPT的花哨,忽略了对重点词汇的讲解;有的同学教学过程仅有语法点的展示,而缺少其它部分的讲解。通过模拟课堂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说课与讲课的根本区别,体认完整的教学环节所包含的要素。3.视频制作不够清晰,画面晃动,以及教学场地的选择都会影响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第三阶段:联合课堂+模拟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一阶段强调在课堂内完成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教学任务。联合课堂主要由留学生进本科生课堂和本科生进留学生课堂两个部分构成。

首先,引入浙江财经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资源,将不同国籍的留学生请进实践教学课堂,按照留学生对中国学生1:3的比例分配,即三名学生教一名留学生。在联合课堂中,规定汉语教学任务,如10分钟之内完成5个词语的讲解和5个句子的讲解,并通过留学生与本科生上台表演所学内容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对于完成情况好、表现突出的队伍予以奖励;对于完成情况不太好、表现不积极的队伍,给予再次表演的机会,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其次,利用国际学院实践基地开展免费汉语教学活动。以往学者指出本科生进入留学生课堂容易影响留学生听课效果,增加授课教师负担。我们的联合课堂主要利用留学生和本科生的业余时间进行,选派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模拟汉语教师,完成真正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感受真实的汉语教学课堂。

存在的优势及不足:(1)真实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联合课堂的真实教学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学生无法用语言完成教学任务时,会使用肢体语言,课堂趣味性比较浓,互动性比较好。留学生可以增加学习汉语的机会,本科生可以增加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取得双赢的效果。(2)留学生的数量、质量无法保证。一方面受招生政策的影响,留学生的数量并不稳定,有的时候难以保证中外学生3:1的比例,而超过4:1的比例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留学生汉语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是零基础,有的是中级,同台竞争,高下立见。于是,分到汉语水平好的留学生小组,欢欣鼓舞;分到汉语水平不好的留学生小组,垂头丧气。其实,制约汉语教学的因素不仅是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也与留学生的背景文化有关。如受耻感文化影响的哈萨克斯坦学生、韩国学生会比较内向,互动性较差;罪感文化影响下的欧美学生积极大胆,互动性强。

三、结语

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强化了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汉语实践教学能力,缩短了参与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适应周期。当然,多元化模式的实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教师的工作量增大是一大挑战。授课过程中选取或制作大量实践类的优秀教学视频,将知识点转化为立体、真实的问题或任务,同时设计出合理的学习指导方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或任务的解决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授课者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理论要求相对较高。

2.学生的自主化学习问题。学生能否自觉、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完成相应的课程要求,是面臨的另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原新梅、孙小兵2007《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现代语文》第12期。

马遂莲2009《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与实践问题研究》,《科技信息》第26期。

(通信地址:310018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作者:铁徽

语文缺口教学探讨论文 篇3:

探寻“缺口教学”的有效实施之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认为,创设“空白”可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发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并主动地构造知识。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制学习缺口,促进学生调动自身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从而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缺口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擦边方法,选择教学切入

实施“缺口教学”还需运用一定的方法。“缺口”本意是指物体边沿上缺掉一块而形成的空隙,据此选择擦边方法实现缺口教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途径和巧妙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文本的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缺口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缺口教学要求切入的选择与确定应能够起到以点带面、促进思考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从而引出学生的思索面。例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具体可选择如下切入角度:(1)悬念角度切入。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设置教学悬念,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2)比较角度切入。设计表格列出文章中主要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大事记,引发教学议论。(3)词句角度切入。即拎出几个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4)结构角度切入。通过设问:“自叙生平”一段在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引导对作者撰“表”的目的与意图进行探讨。

二、完形训练到位,填补教学缺口

完形训练即教学填补缺口,“缺口教学”的任务决定了“缺口教学”的要求,完形训练要达到全程训练、全场训练。语言与思维训练高度统一几个要求。教学不应是单一的先学后练的模式,训练应贯穿其全过程。在不影响课文及其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起始、中间、结尾都可以安排训练。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训练走过场、训练作点缀、训练无实效的现象。如此完形训练不落实,也就成了耍花枪,好看不中用,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具体要求:(1)面向全体训练。训练应面向全体,不应是牵着牛鼻子走,变成尖子生表现的活动,而应让多数学生都训练到位。反之,如果一味地肯定尖子生的见解,把全班同学强牵向正确答案,那么教学就会仍然停留于只让学生得到正确知识,不能提高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档次上。(2)选择训练内容。要使多数学生训练到位,就要多为他们提供可选择的训练内容。(3)尊重语言思维发展。尊重学生语言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遵循这一规律,就会抑制学生的天性,抑制他们的个性特长,抑制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4)统一语言思维。语言和思维两者之间是互动、相长的关系。在完形训练中,做到语言与思维的高度统一,是语文学科特性的要求。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强调思维训练,就把生动活泼充满感情色彩的语文教材,当成一种枯燥死板没有生命灵气的思维训练材料,抑或忽视语言科学的艺术表达功能。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注意克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坚持走“语言——思维”辩证统一发展的路子,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进而依靠这些思维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问题。

三、发挥语体优势,彰显人文色彩

语体是人文、生活和语言艺术的统一体,具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其课文的灵魂力量来自于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人文性理论认为“缺口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自我发展组织活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高钢在《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一文中指出: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应“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课文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对待,让学生的生命活动方式在对课文呈现的智慧、情感、精神、真理的憧憬和追求中构建一个健康而稳定的坐标。例如,教学《春》一文时,一生对文中三种花的排序提出疑义,认为文句中“桃花开,杏花败”,应把桃树和杏树的位置颠倒一下。这位老师没有立刻解决问题,而是“留下缺口”,先对该生的质疑进行表扬,接着引导学生节奏朗读,并进行评判处理,通过集体参与打分,选择擦边轨道,排除了学生等待教师分析的依赖心理,加深了学生对“百花争春”这一景象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自我钻研习惯的养成。

总之,实施“缺口教学”能够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使他们懂得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积极充分运用诸多教学理论加大“缺口教学”的研究力度,努力探寻“缺口教学”切实可行的实施之路,才能实现“缺口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刘文龙

上一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