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网络城市化对策建议论文

2022-04-29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提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应考虑发展战略重点和发展战略取向两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网络城市化对策建议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网络城市化对策建议论文 篇1: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

摘 要: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动,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发展也不容忽视。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民素质的提高,相反也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文盲人口较多、教育设施落后、师资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河南省城市化与农村教育同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教育;教育现状;河南省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和职业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二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不断向城市以外的地区扩散,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而城市化速度和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人口文化水平高低决定的,也就是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应注重城市化的内涵,走内涵型和可持续城市化道路。而内涵型城市化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化迅猛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给城市化发展水平带来了严重阻碍。而历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素质一直较低,农村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在目前城市化快速背景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基于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和农村教育现状,研究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河南省的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城市化进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水平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呈直线上升趋势(图1)。至2008年底,城镇化率达到了36%。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必将伴随有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较快的城市化进程也必然伴随着较快的教育发展过程”。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从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表1),河南省近十年来,6岁及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都有所下降;高中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都有所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同时也表明城市化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一)在校学生

城市化标志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对象多以年轻人及其家庭为主。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其次,许多农民进城打工,随之而来子女也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学习。2001年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数大幅下降,而城镇的在校生数却大幅上升(图2),由此形成了农村學校资源浪费,许多校舍闲置,而城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却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办学条件

经费短缺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校舍简陋、教学设备和图书短缺、体育设施残缺不全乃至空白。与城市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设施完备的体育场馆、宽敞舒适的宿舍形成强烈的反差。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欠缺,有的学校连实验都无法开展,更谈不上校园网络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普及使用,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大多数村落没有学校,即使有。也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村的孩子在一所学校就读,交通的困难加上经济条件的落后,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三)师资力量

目前,全省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纯收入的低下决定了教师工资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一部分人不愿意到农村去教学。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代课和民办教师占了一定比例(图3),另外还有许多教师是农教兼之,在从事教育的同时,又耕种着土地,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尤其在农忙季节,更是两者不能兼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虽然代课教师的比例在不断大幅下降,但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占总代课教师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至2005年底仍高于70%(图4),农村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代课教师,专任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基本需求。

三、存在问題

(一)基础教育经费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中央财政拨款都明显倾向于城市。因此,城市的教育基础设施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而农村却比较薄弱。加之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长期短缺,迫使农村教育费用的大部分不得不由学生及家长、学校来筹措,这对贫困的农民来说,上不起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农民收入很低,年均收入仅够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子女的学习费用,这样造成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过早辍学步人社会,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另外,由于河南省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和大中专毕业的分配制度,以及教师工资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的较大的差异,也使一部分农民放弃让子女上学的机会。尽管目前推行了一些助学贷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远远不能解决每个贫困学生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受到经济条件的严重制约。

(三)师资配置差异显著

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带来的后果则是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差距,而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资源与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的条件远远高于农村,在农村地区就很难留住人才。多数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宁可呆在城市里从事其他职业,也不愿到农村去教学,这样城市拥有许多高学历教师而且可以优中选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远远低于城市学校。农村由于师资的缺乏,要想正常教学。只能用一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教学的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任教。基础教育师资缺乏现象如此之严重,这必将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教育观念滞后

在农民的意识中。要想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升学来改变农民的身份,也就是说,农村

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用来追求升学率,而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的机会与城市孩子相比较少,因此,农村父母对待子女教育问题很现实。只要看到孩子考大学没有希望,对教育的需求就相对减弱,甚至要求孩子退学;其次,由于一些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文化观念相对滞后,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能够认、写一些简单的文字,会简单的算术,就足够了,读太多的书也没多大用处。与其花钱上学,还不如挣钱贴补家用更实际”,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至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大批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当低,使得他们在城市失业和不充分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带来负面的影响。

四、城市化与农村基础教育同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旨在解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问题,以促进城市化与农村教育同步。

(一)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宣传,强化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旧观念,增加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热情,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

(二)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盡管近年来,河南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努力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师资状况和经费投入等。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农村教师水平低下始终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分流一些不合格,不称职教师下岗,补充新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另外,可推行城乡学校定期互换教师制度,在城市教师了解农村的同时。农村教师也可以去城市开阔视野,学习城市教育的理论和制度,以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城市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而带来的教育资源分布出现差异,因此需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虽有缓解,但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人,彻底解决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提高农村对教育的重视,

(五)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影响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因此,应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以改变因经济落后而影响教育,又因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现状。

作者:贺 振 贺俊平

农村网络城市化对策建议论文 篇2:

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提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应考虑发展战略重点和发展战略取向两方面。

关键词:农村教育;不平衡; 经济发展;优先发展

农村问题是国家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探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与城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无疑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

第一,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显著改善,但仍嫌不足。在教育财政制度上,我国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的基本特征是地方负担为主 ,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国家把农村教育交给了县镇,而县镇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教育经费在农村实际上主要由农民直接负担。城市居民只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不再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居民除了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 ,还要以农村教育费附加及教育集资的方式负担大部分义务教育基建费和部分事业费。

第二,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城乡受教育机会存在较大差异。教育所带来的个人福利的增进并没有均匀惠及每一个人,城乡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城市已普及微机教育,实施网络教学的今天,一些贫困农村小学甚至买不起必须的课桌椅、粉笔,常因为基本教学仪器不足而使办学难以为继。而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较低,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影响着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使农村教育的质量一直都在低水平徘徊。低质量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个人的教育收益都不明显,降低了农村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使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减少,这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城市上。

第三,教育改革的某些措施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加大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一方面,招生评价存在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倾向。如,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查,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等。这些改革的动机是好的,对选拔优秀人才非常重要,但对那些缺乏优秀师资、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显然不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农民支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热情,也影响其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或者干脆放弃考大学的愿望,辍学在家;或者选择收费相对偏低的一般性院校。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般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由此看来,现行的某些教育制度安排使农村学生获得社会提升的机会明显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二、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平衡,这是制约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同城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00年,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大学程度城镇是农村的18倍,高中程度城镇是农村的4倍,初中程度人口数量,城乡基本接近,只有小学程度人口数量,农村大于城镇①。如果考虑不同受教育程度质量上的差别,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差别更大。农村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难以推广运用,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耕作粗放,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半自给状态。这就存在一种不良循环:“农村教育落后

—→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教育落后”。类似地,也存在这样的不良循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人力资本存量不平衡—→城乡经济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不平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知道,循环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惯性,要改变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不良循环,就需要借助某种力量打破旧循环的惯性,从而实现新的良性循环。

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其真理性都已得到证明。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状,笔者提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三、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制约了农民在未来获取社会升迁的机会;而低质量的农村教育使农村学生很少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这使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倍。在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的差异使教育分配趋向不平等,而城乡的教育分配不平等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并呈现出收敛的趋势。Galor和Zeira(1993)的研究认为,个体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存在投资门槛h,通过比较效用的大小,初始财富大于h的人进行教育投资是最优的,而初始财富在某一值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着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平等的教育服务是每个人应当获得的基本人权。自亚当·斯密以来,教育就和社会公平和经济进步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总地来看,我们的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减少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手段”②。教育对收入的形成和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让穷人接受较多的教育会减少社会收入的不平等。与土地和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的平等分配对全面的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减少更加重要。Comer(1988)在他的论著中指出,教育在减少未来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将教育公共投资向农村教育倾斜,通过分配教育服务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安排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改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

(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现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已成为农业产业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里走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这更加大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据估计,到2020年将有2.2~2.3亿的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存在,首先,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且闲置劳动人口数量过大,会导致社会秩序恶化,社会治安混乱的严重后果。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是解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农民城市化战略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是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和现代民主制度建立的根本保证,其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的动力。目前,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随着城市化和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必然会逐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而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创业、就业,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大的趋势中,最大障碍将不再是政策限制,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问题。因此,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国家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全民族、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实现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的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证实和认可。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村教育,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世界银行对低收入国家农民教育与农业收益的关系开展了18项研究(Lockheed 1980),研究报告的结论是,一个受过四年初等教育的农民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多生产8.7%,研究还发现,如果进行如化肥、良种或农业机械等补充投入,教育的收益会更大(可增产13%)④。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研究(Jamison and Lau 1982),以及近来在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孟加拉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Jamison and Moock 1984,Moock and addou 1992),进一步证明了教育对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研究表明,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主体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杜雷塞米(1989)发现,印度农民使用高产稻的水平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正相关。林毅夫在对湖南五县500个农户采用新稻种的研究中,发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倾向于较早采用新稻种⑤。

另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收益的外部性来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它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持久的推动力。Foster和Rosenzweig发现学习的外溢效应的强有力证据:农场主自己的和其邻居的关于高质量品种的经验,显著提高了效益,拥有一个有经验的邻居的农场主比其他人赚取更高的收益⑥。从教育——生育决策分析,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抚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减少其对子女数量的需求,从而降低农村的生育率。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减少犯罪率,增加社会内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等。

四、结论与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包括科教兴农,而科教兴农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对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发展的战略的重点上,不能只注重增加教育经费,而忽略了“教育”本身。农村的教育发展与经费投入有极大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教育决策、教育法规等也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从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高度做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是教育现代化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二是在发展的战略取向上,立足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经济发展,而应考虑到农村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教育与经济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它只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资金、区位、管理、自然资源、国家政策、周边环境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 释:

①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②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05.

③Comer J P Educating poor minority children.Sci.Am.1988,259(5):42—48.

④Lockheed M,Jamison D,Lau L 1980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fficiency:A survey.Econ.Dev.Cult.Change 29(1):37—76.

⑤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0—243.

⑥Foster,Andrew,and Mark R.Rosenzweig,1995,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P.1176—1209.

参考文献:

[1]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06).

[3]Durlauf,S,1996.Neiberhood feedback’s, endogenous stratifi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Proceeding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 W. Barnett,G.Gandolfo, and C.Hillinger(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alor,O, and Zeira,J,1993.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0,No.4.

[5]Jamison D T and Lau L J 1982.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fficienc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Baltimore, Maryland.On Prio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彭艳红(197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

[收稿日期]2010-05-21

责编:林月;校对:一丁

作者:彭艳红

农村网络城市化对策建议论文 篇3:

办有质量的农村教育亟须校长夯实的几项工作

[摘 要] 农村社会城镇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推进,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提升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但是,当前,农村教育却存在着过分城市化、管理粗放化、课堂教学模式化、发展低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农村居民的历代沿袭、有校长研究缺乏、有去农化培训和教育投入不足等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办有质量的农村教育,关键还是在校长。校长应夯牢做足一个农字、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淬炼形成特色教育思想、用实招精招培养教师团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育;问题治理;校长夯实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投入也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流向城市,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基本满足了农村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缓解了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初步彰显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成效。

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农村教育自身却出现了一些与乡村振兴战略、城乡教育一体化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侵蚀着农村教育的根基,亟须引起农村学校校长的足够重视。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城市化倾向凸现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事业,一方面不断地为农村城镇化助力添彩,另一方面也必将受到农村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农村教育出现弱城市化倾向是一种正常状态,但当前的过分城市化倾向却属异常,集中表现在:

办学理念过分城市化。一些农村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奋斗口号、建设目标以及文化核心要素等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比如:带一流的队伍,办一流的学校;又如,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名校等。类似的办学理念普遍存在于农村学校中,与农村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极不相称。

常规管理过分城市化。无论是学校的行政运行、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学生管理,还是学校的质量监测等,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城市化色彩。有的复制城市学校的规划,有的照搬城市学校的工作内容,有的拼凑城市学校的实施方案等,农村教育不但农气不足,而且人气也不足。

教学过程过分城市化。一些农村学校喜欢设置与城市学校同样的课程,选择同样的教材,教学同样的内容,使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丢掉了土生土长的学习素材、实践材料,加班加点加码地搞应试教育,企图把每一个农村孩子都送进大学校园。教学过程严重脱离了农村实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教得没有劲头,农村本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自然野趣被强行剥离了学校的教育体系。

评价考核过分城市化。一定意义上讲,评价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受城市教育价值的影响,对农村教育的评价考核也出现了过分城市化的倾向,农村教育在无形中被带进了过分城市化的“怪圈”。

2.学校管理过于粗放

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首先始于学校的精细化科学管理。当前农村学校管理粗放化的问题尤其突出。

制度不够健全。有的学校未能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有的制度是学校“少数精英”的产品;有的制度过于陈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有的制度缺乏约束力,学校的一切工作主要还是靠感情凭关系,“盯人看脸”,基本处于无序化状态。

规则意识不足。干部职工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工作上随意性强,临时动议时多,定期研究时少,学校的工作和事务主要还是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想咋办就咋办”。

决策水平较低。当前,一些学校的部分领导班子成员的决策管理能力还比较低,在决定学校改革发展问题,特别是面临“三重一大”的问题时,常常是左右摇摆、彷徨不定,难以决断,因而错失了很多良机。

上述三种形态,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期初无计划,中途无执行,过程少管控,结果少运用的管理粗放化问题。

3.课堂教学模式化痕迹过重

近年来,众多的“去农村化”式的培训,让一些农村学校教师也“受到了启发”。这些农村教师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感受到了这些新的模式所带来的教学便利。但是,一些教师却未能及时地消化和吸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都是“依样画葫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囫囵吞枣”地照搬套用这些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农村学校、农村学生、农村课堂的实际,教师的惰性日益增强,探索、创造欲望受到限制,课堂死水一潭,教学也失去了生命与活力。

4.发展质量低质化倾向明显

虽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区域间、校际的差距,但是,现在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速度依旧很慢,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办学条件低质。新建校舍偏少,校舍陈旧,体育场馆严重缺乏;设施设备老旧,计算机、电教仪器过期较多;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有的学校尚未接入宽带网络,有的宽带容量太小,信号极差,难以流畅地下载资源和进行远程网络学习。

办学质量低效。课程开设不全不齐,音体美学科教师稀缺,学生无法接受正规的体育、美育训练;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养不高;教学质量低下,学业测试成绩不理想,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强。

师生发展低能。学校中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名师占比较低。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成绩多不理想,动手能力严重不足,思维和创新能力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师生的能力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造成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历代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意识袭传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农村苦、农民苦,农活脏、农事累。“跳出农门,进入城里生活”是很多农村家庭的梦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只有跳出农门,才能出人头地”的意识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生活中,一些农民立下“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完大學”的誓言。娃儿考上大学,在城里工作是一件“祖上积德”的体面事。与此同时,一些农村教师也常常以“穿皮革还是穿草鞋”的言论来鼓动农村学生。加之,长期的“城市主导”价值干预,特别“紧密”的农村家校配合,学校主导作用发挥不足,致使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不得不用城市的教育模式来管理学校,不得不参照城市的教育标准来发展教育,农村教育过分城市化倾向就成为必然。

2.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方向缺乏研究思考

尽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这种激烈的竞争也主要发生在城市学校间、名校间,对于农村学校来讲,也只能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导致一些农村校长安于现状,求进求新意识明显不足;对学校应该怎样发展,主要发展什么等方向性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一些校长故步自封,思想僵化,主动性不足,上级要求什么,学校就安排什么,发展停滞;有的校长是“两眼向内、两眼向下”,不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评学校,视野狭窄;多数农村校长很少研究农村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农村孩子需要什么,习惯于按部就班,见子打子,“穿着新靯走着老路”“拿着新瓶装着旧酒”,管理粗放化也就成了自然。

3.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事的培训稀缺

近年来开展的各级培训,从级别到项目,从项目到内容,从内容到方式,几乎都是基于城市学校,以城市学校教师为对象,以城市学生为主体,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农村老师,特别是农村村小老师的培训。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农村教师的生活实际,更加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

与此同时,曾经在农村职业学校中开展得风生水起的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一些培训项目,近几年也销声匿迹了,农民学不到新的农业技术,缺少依靠科技提升生产水平的本领,自然不能感受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好处。

4.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依旧十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保持了“三个增长”速率,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农村地区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地区间财力差距十分巨大。对于一些农村学校来讲,经费依然是瓶颈。一方面,这些农村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依然是步履蹒跚,学校标准化建设举步维艰,学校旧貌难以换新颜;另一方面,无法让农村教师走出去,也没有经费去请教育专家教授来校指导,农村教师想要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就成了一种“奢望”,导致发展质量无法保障。

三、亟须校长夯牢的工作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要想搞好农村教育,建好农村学校,校长是关键。当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办有质量的农村教育的征程中,农村学校校长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铭记:农村学校始终属农姓农,有质量的教育应立足农村、农业、农民,做足一个“农”字,写好一篇“农”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为如何办好农村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育不应该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城市如何发展,不管农村城镇化步伐如何加快,农村教育必须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致力于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依托“三农”求发展。

农村学校始终要属农姓农,对此,校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必须要立足农村,着眼农业,关注农民,贴近农事,做足一个“农”字,写好一篇“农”文。

紧贴“三农”做好规划。坚持农村教育要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观点,组织干部职工做好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划学校的发展思路,让规划更富有农气。

立足“三农”管理学校。从学期计划的制订、工作任务的下达、执行过程的监督、执行情况的检查到检查结果的运用,学校“三重一大”、管理常规、重要事情决策等均要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立正服务规矩,落实服务措施,改变学校管理粗放化的现状。

贴紧“三农”培养学生。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农村学校务必要坚持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的教学理念,调整学生培养目标,可组织学生学做家务、参与农事,了解农情,学习农技,既让学生学习知识,又让学生学习技术,培养农村学生从小心中有农,坚持学农,心中爱农,立志富农、长大服务“三农”的志趣。

2.担当:学校首先是校长的,然后才是大家的,办有质量的农村教育校长应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

一般来讲,学校应该是大家的,学校建设,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但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什么樣子,主要还是取决于校长,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是校长的,农村校长要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来经营、来管理,不仅要当好“班长”,更要当好师生的“家长”。

当好师生的“家长”,需要校长拿出建设家庭的热情和气魄来,拿出培养自己子女的大气和毅力来,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不进就是退的观念,具体需要校长做到以下几点:

从基本条件改善做起。校长要积极做好规划,对上争取,坚持“优先做好必需的,推进可发展的,最后解决最难的”原则,切实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把“钱”用在刀刃上,花少量的钱,办大量有益的事,主动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而清爽的工作和学习场所,让学校成为老师的精神归宿,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关心教师的成长和疾苦。校长一定要先成为一个有温度和温情的人,要多为教师着想。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进修和学习,增强教师的获得感。走进教师的生活圈子,与教师交心谈心,做教师的贴心人。多关心贫困教师,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让教师感受到校长的温度,把学校建设成一个温馨的职工之家。

年终盘点报账,奖励职工。建立完善的年度盘点报账机制。年终盘点报账,不仅要报清楚学校的财务收支,还要组织学校处室向职工报告有关教学管理、行政、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便于教职工查找差距,总结经验,明确目标。校长要多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纳民意,听取民声,做到好事让,难事上。完善学校奖励机制,按年度评选表彰优秀教师。

3.锻造: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把学校建成有质量而富有特色的学校,校长应先形成特色的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建设一所特色学校,校长必须先淬炼形成自身特色的教育思想。

丰富学识,做一个有水准的校长。丰富的学识是校长的立身之基。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校长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吸取人类的文明成果。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要大量阅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形成国际化的教育视野。

勤于实践,做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校长是老师的老师,要当好老师,一定要先当好学生。农村校长应主动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带头执行教学常规,着力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加大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力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同时,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指导,切忌当“甩手掌柜”。

加强锤炼,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思想形成的前提是充分的研究和总结,校长首先要善于研究,及时总结,要研究工作的得与失、对与错,挖掘经验,吸取教训,发现教育的本质和特性,进而提升思想的品质。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多研究学校工作,发现基本规律。

要通过不间断的反复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把自己锻炼成新型的农村教育专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农村群众。

4.培养:有质量的农村学校一定有一个优秀的专业团队,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师团队校长要有实招精招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所学校要想发展,必须要先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面对农村学校师资年龄老化、学科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校长必须要有实招、精招破解。

面向高校招考。可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主动将学校的师资需求报告给教育主管部门,争取将师资缺额纳入地方人事招考计划和人事编制中,面向高等院校公开招考教师。

面向社会聘用。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尽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面向社会聘用教师,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面向内部培养。可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座,与同行交流,观看名师教学视频等途径,做实校本培训,先把学校内的教师培养合格。

组织好传帮带活动。健全师师互学、师带徒、老带新等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学校教师研学共同体。

5.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应看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了农村学校就有质量,自然就会有声誉,有名望,有影响

很多校长都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学校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农村校长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主要应看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了,学校的影响力自然就扩大了。

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个性。要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给有个性的学生以压力,不给“带刺”的学生磨棱角。

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动手成可能。把学生带出校门,走进自然界。高度重视对农村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可借助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素材优势,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劳动生产实践与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农村学生手脑并用,同步发展。

培育学生心智,让挫折教育成常态。农村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挫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面对挫折和荣誉,培养学生正确的义利观,鼓励农村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积极投入学习与锻炼,做名阳光大度活泼开朗的农村少年。

推进学业评价改革,导航学生的幸福人生。积极推进学业评价模式的改革,将单一的评价改为综合素质测评,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突出对农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让评价导航学生的幸福人生。

办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要求,首先应办好有质量的农村教育。有质量的农村教育根在农村,魂也在农村,校长必须立足“三农”,务本求源,努力让农村学校教育魂归“三农”,公平而有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容.警惕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对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2]方宗丹.淺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转型发展[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6).

[3]漆玉林.浅析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界·上旬,2015(11).

[4]崔丕玲.浅谈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薛维学 孙立 杜世碧

上一篇:ERP系统煤炭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银行付款中违约责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