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我国的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同样也离不开当代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世界的社会管理发展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从世界的角度出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国家开始试图实现国家现代化,当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管理已经被大家提上日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论文 篇1:

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统战部门要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服务与促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本文结合社会调查了解的部分情况,选择四方面视角进行一些剖析与思考。

关键词:统一战线;社会管理;民主党派;民族和宗教;新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变迁,社会组织结构和阶层结构也同时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差异性和价值趋向多样性等发展趋势。在党的统一战线领域也呈现出统战工作范围,对象的广泛性不断增强,利益和诉求的包容性不断扩大,各类成员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日益鲜明,统战工作在广大基层的社会性日趋明显等时代性发展特征。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国际性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民生、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受国际因素影响日益加大。这些,给爱国统一战线围绕服务和促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要求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履行各项职能开拓了新的工作空间,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战线广大干部和成员在学习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要求中,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和智力密集优势、议政建言的渠道优势和协调关系的功能优势,认真履行对各类统一战线组织和广大成员的政治引导和服务导向职能,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服务与促进“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而不懈努力。

笔者结合几年来参加相关社会调查中所了解的部分情况,选择四方面视角进行一些剖析与思考。

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重要特征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政治共识更趋一致,步调行动更趋协调,为把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特色与优势坚持好、完善好,把它的功能和作用运用好、发挥好,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使他们更有效地履行“政治参与、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政党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胡总书记在春节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民生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希望同志们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这就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参与途径。参政党的参政监督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既要有全局意识,又要有民生情怀,最终离不开民生政治,各民主党派要在富民、利民、惠民为共同目标的导向下,积极协助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是各民主党派要发挥联系各界人才、科技和民间资本优势,协力打造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同心”工程,因地制宜地选好工作点,优势互补、聚合资源,分步实施好“助推发展”、“改善民生”、“智力支持”、“生态建设”、“示范带动”等民心工程,使之成为参政党投入社会建设、加强自身建设的载体。各地民主党派组织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工作基础,以多种形式开展“致富”、“致福”、“惠民”、“送温暖”等富有统一战线“同心”品牌的特色活动,多做合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得民心的好事、实事。

二是要发挥各民主党派组织进步性与广泛性结合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在广泛反映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上发挥应有作用。各党派成员生活在更加开放、多样的社会中,在他们所联系的领域、阶层和界别中具有联系广泛、代表性强等优势,做好新形势下各自成员的教育引导工作,相机开展所联系界别群众的团结、联系、服务工作,注重把各界别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和意愿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与重大决策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从参政党组织的角度,有序地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三是要适应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习惯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涉及到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集散地和各种意识形态交锋、较量的前沿阵地,成为他们常见的生活形态和社会交往的新形式新课题,要关注网络舆情导向,各民主党组织在各自的网站和网页上要选择一些共性的热点问题,择机解惑释疑,以正面的声音和形象,多做各自成员中网民的疏导工作,减少行为失范、失规,成为有序、理性社会参与、增加和谐稳定的促进力量。

江苏作为民族散居地和宗教大省,近些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来自民族聚居地区、有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的外来务工、经商、婚嫁、求学和暂住人员增多,他们在我省一些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利益群体。有些社会研究表明,鉴于汉族中多元信仰源流久长,民间社会中,在传统的五大宗教事务依法管理体系之外,有各种民间信仰或信仰各种新型宗教乃至学习传承各类宗教文化的人员也在增多,各类民间宗教活动处于合法、非法和违法界限之间的事与人也会大量存在,给我省城市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在城市与市场管理、“新市民”公平待遇、外来人员维权乃至不同民族在校学生间因信仰和文化习俗不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成为民族宗教工作领域中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新任务。

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的新要求,统战部门、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挥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健全的优势,认真履行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依法维护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加大向社会各界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全面、准确宣传教育的力度和实效。使各级干部和各类民间组织的负责人都能了解民族、宗教问

题的敏感性和特殊复杂性,针对薄弱环节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民族、宗教人员的有关法规和优惠政策;同时,在涉及民族、宗教人士的利益矛盾纠纷引发的冲突事件中,加强预防、化解和应急管理。要深入分析突发事件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防止陷入“泛民族化”、“泛宗教化”的歧途,使一些民事矛盾引发的事件人为复杂化。坚持从源头治理着手,致力于构建保稳定、促和谐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要因地制宜的打牢工作基础,抓好基层社会管理。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在广大基层的“两级责任制”、“三级工作网络”体系,完善信息交换和反应机制,加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谨防出现工作死角和信息盲点。

三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破解民族、宗教工作领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和新问题。包括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制度,探索建立暂住人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双方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关系协调、管理互动和责任分担的工作机制;建立对特殊利益群体动态管理和服务机制;涉及民族、宗教人员参与的突发事件的信息搜集、矛盾化解和预警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宗教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和综合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等,以此来提高依法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本地人”与“外地人”、“新市民”与“老市民”、有不同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融共处、利益共享,共同致力于创业创新。

四是着力培养并抓好新一代各个层次的民族、宗教代表性人士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锻炼,全面提高他们的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支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使得上劲,帮得上忙,能和党和政府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骨干队伍。

党的十五大报告早已明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政治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并已写人《宪法》修正案。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生力量,成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成员、新对象,成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团结并汇集起来的一支新的建设力量。“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就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必须覆盖的新领域、新阵地,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就成为新的工作着力点。对此,胡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这就为统战部门对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之外的组织和群体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中,如何来服务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在依托各级工商联组织开展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把握好工商联是党领导的、由非公经济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的性质,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贯彻好“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遵照文件所提出的各项时代要求,通过实践与探索,因地制宜地完成各项新任务,包括:遵照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作用,坚持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之路;在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渠道作用,组织和引导他们在统一战线制度安排的轨道上,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争当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经济中的助手作用,教育引导他们把自己事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自觉地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励他们创业创新的激情、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增强社会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要讲究社会效应、社会形象;在帮助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坚持鼓励发展和监督引导并重的方针,帮助指导行业性社会组织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自治、自律机制,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市场、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主动参与企业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正确协调和处理投资者利益和劳动者利益关系,帮助建立相关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非公经济组织在管理和服务员工中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关爱员工、回报社会、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使企业家的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同时,要发挥工商联党组在工商联组织全面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协助组织部门推进非公经济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中深刻认识和妥善把握非公经济人士成长规律、非公经济领域党的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规律、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规律,依托工商联的组织网络、工作载体、工作机制和专、兼职工作队伍,在深入开展对非公经济组织、行业性社会组织和非公经济人士队伍的团结、服务、引导、教育工作中,在对他们的社会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的成效。

(二)依托新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社团统战工作的各项任务融入到党的基层组织的总体工作规划和工作部署中去。坚持“以人为本、团结尊重、鼓励帮助、引导服务、寓教育引导与开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中”的工作指导原则,从营造环境、摸清底数、明确任务、开展联谊交友和帮助服务各项工作、拓宽他们的知情渠道,搭建他们有序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的平台,并与打造新社会组织以“公平正义、诚信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社团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关注民生、服务和谐”的主题活动,增强“社团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对统一战线的归属感,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通过推动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引导他们将自由择业与自主创业的价值追求与时代主题、民族命运与国家发展前途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中培育出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创业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社团人”信得过的新一代党外社团工作者代表人士队伍,纳入党委构建的“发现、筛选、入库、培训、锻炼、举荐、使用”为一体的党外人才库,使他们在统一战线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中各展其才、才尽其用,成为统一战线舞台上能坚持与党和政府长期团结合作的新的社会力量,也为创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提供骨干人才支撑。

(三)遵照中央提出的“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在扎实推进各个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既要依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和作用“三个全覆盖”的大党建格局,充分利用当地的党政公共资源;又要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成

长轨迹、职业特点和结构特征,创新工作思路和途径,坚持“以社团为纽带”,旨在延伸工作手臂,“以社区为依托”旨在扩大工作在广大基层的覆盖面,“以网络为媒介”旨在创新工作方式,“以活动为抓手”旨在增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以制度作保障”旨在构建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还应考虑到,在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中,新社会阶层初步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形成,同一阶层成员的认同感也在加强,具有不同阶层特质的文化意识、生活方式也在逐步形成之中。与此同时,仍有不少社会利益群体和择业、创业人群仍处于“游离化生存、阶段性漂移”的变化状态,这就给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必须重视各类新社会阶层、利益群体思想意识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差异性,表现出在他们发展成长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特征:他们中不少人还缺乏与老阶层之间互动合作、互利共赢历练,缺乏与党和政府在政治风波中风雨同舟的严峻考验,缺乏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能力与本领。因此,统一战线应主动承担起政治引导和服务导向的职能,支持帮助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士纳入统一战线制度框架的政治管理范围之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规范他们的行为、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新的社会阶层成员争当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自由择业和自主创业中自觉承担起“关心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成为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促进力量。

(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市场化的改革,各种发展要素在市场交换中,人力资本也呈现出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趋势。在导致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作为知识和先进技术重要载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其内部分化、细化很大,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总体来分析,我国二、三千万规模的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了两大板块的布局:一块是在传统管理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汇集着大量知识分子职业群体;另一块是面向市场自由择业,成为传统管理体制外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私营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他们的组织人事关系都隶属于非国有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一般不参与“体制内收入分配”,以个人的知识、技能、专长和意愿,独立向市场提供管理、劳动和服务,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不同于传统体制内知识分子群体的一支特殊的“社会专业人士群体”和“打工知识群体”。统战部门遵照中央的要求重点是做好有代表性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总方针,按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要求,不仅要继续加强传统管理体制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内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而且要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协同抓好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不仅要把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性特征,同时要分析研究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的差异性特点,才能做到统战部门要“综合反映各方面情况、分析反映全貌”要求,履行好“反映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举荐人才”的职责。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在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孕育了新一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既有直面市场竞争、自由择业和自主创新的激情、拥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又有在市场竞争中遭遇生存和发展诸多方面的不稳定性和危机感,激励他们中很多人锻炼成为创业创新的“双创人才”。这一知识群体往往把市场选择作为择业和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导方向,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精神需求,把“事业的成功”和“受人尊重”作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可见,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与传统管理体制内的知识分子群体一样,成为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支专业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促进力量。从社会政策研究的视角看,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社会专业人士群体纳入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范围和新的工作对象,就成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领域、新任务。在这一特殊利益群体中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既扩大了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覆盖面,又拓展了统一战线的团结面,也就成为统一战线服务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对此,必须继续转变“重党内、轻党外”、“重体制内、轻体制之外”等传统观念,通过因地制宜地构建和创新“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社会知识界联谊会”、“社会专业人士联合会”等载体,搭建发挥他们专业优势和创业才智,以创业创新为主题的多种交流平台,开展专题考察和知识更新的培训,扩大同他们的联系、交友和服务,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类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延伸手臂,探索和建立形成多元化的工作方法、社会化的工作机制、立体化的工作网络,建立和完善诸如“个人信息搜集、整合和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综合管理和服务机制”等工作机制。通过统一战线参政议政的渠道和舞台,促进相关方面逐步完善他们普遍关心的“基本权益平等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配套实施体系”等,避免对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管理中的碎片面和边缘化,有利于在社会转型中对风险和机遇较大的不稳定群体社会关系整合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减少社会歧视和排斥,激发社会各方面活力,推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期盼的语境中,如何深刻认识发展、变化、转型中的社会,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如何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成为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和重点解决的新问题。使之在我国社会发展领域能建立起各种适合国情、民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能有效地形成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探索建立能有效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和新的责任主体,其中,都涉及到包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扶助和依法监管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任务。对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课题”。并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和促进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民众反映强

烈的问题”。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

可见,社会管理通常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其相关社会责任主体,运用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引导和服务等管理活动。包括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回应社会诉求、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内容。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诉求多样化等新挑战,产生了许多保障性社会问题、需求性社会问题、失调性社会问题、整合性社会问题乃至歧视性社会问题和越轨性社会问题等。各类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凸现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基本特点,需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控制、社会融洽、社会救险、社会整合、社会服务等社会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并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注重做好各个领域的群众工作、注重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理的新体制,就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牢牢抓好的重点问题,以此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在一致性增强的同时,差异性多样性也在增多的情况。统战工作作为党对特定群体的政治工作和党的群众工作的特殊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在社会和政治领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重要任务。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已由单一的阶层关系为主转向由社会不同利益主导的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了能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社会各阶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为了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让各阶层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了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以适应社会各阶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能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群众享有公正合理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伴随着社会管理体制从“整合控制”转向“协同参与”,管理方式上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向善于运用群众路线方式、民主方式、服务方式、综合治理方式转变,在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同时,鼓励引导并提升社会协同能力和公众参与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是个人之间联系和关系的综合”,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统一战线服务与促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的实践探索中,必须着力提升统战组织和统战干部服务和促进“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识、能力与水平。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树立“人本统战”、“活力统战”、“和谐统战”理念和“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等新的观念;二是为打牢开展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提升妥善处理统一战线“五大关系”中各类矛盾、差异的能力和本领;提升鼓励、服务、教育、引导“新经济组织”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创业创新、科学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本领;提升引导、帮助、规范“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提升预防、化解、处置统一战线内部一些特殊利益群体参与的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本领以及提升支持、帮助城乡基层社区自治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本领等;三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上虚拟社会的网络空间、网民社会群体和新的联系交流纽带已经形成,成为社会不同人群间新的活动空间和社会场域,在促进社会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互动、扩大社会参与、缓解社会焦虑和不满、开展网上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网络社会区隔、网上信息环境污染、网上行为失范、网络监管薄弱乃至网上欺诈犯罪和网上群体事件多发、网瘾群体庞大等令人担忧的新问题。要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新要求,统战组织和统战干部要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步伐,提高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参与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往往是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的多变期,又是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敏感期。统一战线要着眼于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整合、协调、沟通、疏导、辐射、融通作用,通过对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平等沟通协商、细致教育引导、真诚关心服务、支持并协同有关方面化解和处置相关的社会矛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在“开放社会建设”中,抓好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流动人群的动态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在“风险社会建设”中,抓好因劳资纠纷和因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差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化解和处置;在“有利益差异的分层社会建设”中,抓好传统“单位制”管理体制之外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的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在“基层自治社会建设”中,抓好基层社区统战工作和社团统战工作;在“虚拟社会建设”中,增强通过统一战线网络平台扩大成员的引导与服务,健全网上舆情导向机制等,以此来确保统一战线各领域的和谐稳定,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亮丽转型。

编辑:王芳

作者:戴镇基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论文 篇2:

浅谈社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国际视角

[摘 要]我国的社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同样也离不开当代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世界的社会管理发展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从世界的角度出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国家开始试图实现国家现代化,当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管理已经被大家提上日程。二战之后,人们结合之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政策,这也就预示着,社会管理理论将成为学术理论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之一。

[关键词]社会管理;世界历史;国际视角;社会发展

截止到目前,我国几乎可以说是拥有了一个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尽管如此,各部门各地区仍然要在政策和实践上下功夫。在这个全球化风靡的时代,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要不断的探索新知识,敢于创新,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学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去思考、去计划自己的发展。只有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从历史的角度审时度势,站在国际的视角冷静分析,才能让中国的社会管理朝着一个明亮的未来蓄势待发。

1.社会管理的内涵

社会管理的内涵是指人们通过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协调不同方面的社会关系,解决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从而适当的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进而激发社会活力。这一说法是获得最大部分人认同的一个观点,但是社会管理的外延有很多,比如说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风险等。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对社会管理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或者是一些较为相似的国家来说,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际经验,对社会管理的理论以及外延做了最公正的界定。

基于以上说法,中国将社会管理理解为:在具有一定相似价值的基础上,在统一的规章制度之下,在需要共同遵守的法律范围之内,所有的政府机关、社会场所、企业和社会大众规范相应的社会行为,协调各自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解决不时出现的社会风险活动等。社会管理的目标被界定为:社会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2.社会管理的外延

由上可知,根据人类发展的特点,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现当代中国社会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社会管理的层面将不仅仅是上述所做的界定那么简单。社会管理除了包括社会行为管理、社会问题管理、社会风险管理以及社会关系管理,还包涵了这些关系管理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当社会关系管理不当时就会出现社会关系失衡,一些社会关系得不到解决就会衍生出社会风险,如果社会风险也没来得及解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甚至更为严重。所以,加强这几项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外延的主要工作。

2.1加强社会行为管理主要措施研究

社会行为管理是建立在人们日常行为基础上的一种行为管理活动。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或一定的社会秩序来约束或干预人们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社会规范使人们按照预期行为来避免破坏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秩序。如果出现不在法律框架内的行为规范,将视为越轨行为,行为制造者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要想加强社会管理力度,就要时刻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免越距,但这件事情操作起来是相对复杂的,管理者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管理条例。

比如,在人们做出每个社会都会鼓励和支持的社会行为时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或者建立一些社会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人们必须要遵守的法律法规等,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养成的社会规矩,比如说比赛规则、民族的风俗习惯甚至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些规范条例等。

2.2社会问题管理

社会问题管理也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开展的社会管理。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就是社会动荡或是社会关系失调,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社会的正常活动。这些社会问题也经常出现在大家面前,比如说,社会上经常发生的斗殴事件、校园袭击儿童事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一些自发性的越轨行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和人一样,时而不时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的身体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会找医生解决,生活出现问题人们也会想法设法去治愈,社会同人一样,也会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就会影响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3社会风险管理

顾名思义,这项社会管理是建立在突发事件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它本身的发展就承载着很多风险,当然有些风险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有的社会风险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这些风险的发生很可能会使一座城市或是一个国家瘫痪,社会风险的管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社会风险管理会针对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直到风险解除。中国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绝后的,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说社会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些都是在要求社会风险管理要时刻做好准备。

3.社会管理的历史探究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全球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文明”。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变迁,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所以,在中国的社会特色主义以及新世纪中国的发展,都被这条历史长河见证着。同样的,社会管理作为这条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也时时刻刻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社会管理体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道路,而这条由马克思探索的东方发展之路也一直在引导着人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新天地。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工业所开创的,早期的世界市场是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而逐渐形成的,一直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起以及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的迅速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奔走于世界各地。渐渐的,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管理变成一项管理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世界历史将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社会生产矛盾,这种矛盾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形式也悄然而生。

3.1农业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

在农业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管理形式,只是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体系,直到传统社会的建立,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将社会管理形式也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个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居住形式还是属于群居生活,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里,人们从事着各式各样的生产劳动,可以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生活不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种社会存在形式可以称之为熟人社会。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传统社会同样存在着社会管理活动,比如说出现冲突,即所谓的社会风险问题;或者是婚嫁、丧事等这些也属于社会管理中的社会关系问题。可是在传统社会中没有专门的社会部门去管理这些问题,只能是由整个社会或家庭也解决。再比如说,最基本的教育问题,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里是不存在正规教育的,很多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直到出现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或许不是在一个小家庭里面完成,但它也是由社区所管理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根據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文化以及世俗伦理,在社会大众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社会管理模式,虽说没有正规的社会管理部门去解决社会风险或社会行为问题,但大家依然按照这种传统的治理模式来治理自己的社会。

3.2工业革命下的社会管理模式

18世纪下叶,英国率先发明了蒸汽机,这也就标志着当代社会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再加上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处的安家落户,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很多的非西方国家被纳入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自此,孤立的、民族的、狭隘的地域性历史拉开序幕。在中国,面对这样的世界变迁,大量的农村人民开始涌入城市,这些农民在城市的各个岗位开始工作,在当地城市安家落户,这样就导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亟待出现。

这个时候,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工业社会的生存现状出现矛盾,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比如说失业、工伤、养老等。这些问题是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无法解决的,在二者矛盾的激增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出现了。

在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政府机构。通过政府的介入,开始了政府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新征程,同时也建立了20世纪最伟大的制度之一,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这项制度是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行为的管理而自动产生的社会现象。

3.3近代历史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

近代社会的社会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生产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因为全球经济都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段时期比较明显的就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在70年代以前,中国的一切都是由政府主管,主管经济、主管教育、主管政治等。但7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许多主权经济开始变得不统一了,在世界经济上,有人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紧接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个国家也在积极寻找可以解决这些社会风险的方法,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主权国家会坐下来一起商讨全球经济治理问题。

4.社会管理发展的国际视角

从国际视角上来看,人们习惯性的将社会管理划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一个是社会的宏观管理,最后一个是社会冲突管理。

社会管理中的技术层面指的是对一些国家政策或项目规划以及一些固定的工程实施所进行的一些公正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监督、大众参与来完成的。市面上有些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是根据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所提出来的,很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现下国情,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有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如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国家的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体制,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而社会宏观管理是与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截然不同的,社会宏观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公共政策来帮助社会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等。与中国的社会模式不同的是西方国家一直到现在都是在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中国要想更快的习惯社会宏观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5.结束语

由上可知,世界经济发展是瞬息万变,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通过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转型经济有可能带来的社会秩序紊乱,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时间变迁不能保证不会出现社会问题,再加上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这些都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有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时社会管理模式更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社会风险,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元竹.社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国际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6:42-46.

[2]丁元竹.社会管理概念的理论、历史和国际视角[A].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9.

[3]邱添.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思辨: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杜奉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素英:女,1981年出生,内蒙古人,包头市行政学院,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统一战线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王素英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论文 篇3:

浅议“两新”组织和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新课题,而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更是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解决的好坏,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两新”组织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两新”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围绕如何把“两新”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培育成为统一战线紧密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纽带和着力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对策

“两新”组织,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新经济组织,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它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另外,从所有制特征上看,现行法律法规把这类组织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胡锦涛同志曾就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两新组织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以及“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等重要论述。这就为两新组织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两新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政策依据。

一、两新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两新组织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又是社会管理的客体,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两新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社会管理是由国家和社会组织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组织调控的活动,目的在于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有效的社会管理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说明政府不是社会唯一管理者。两新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理应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其次,两新组织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客体。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两新组织管理创新本身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领域,应主动把两新组织的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框架。

总之,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两新组织的参与,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创新,而目前两新组织也是社会管理服务比较薄弱和缺失的地方,所以,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求,予以重点加强。

二、两新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两新组织发展迅速,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人民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充满活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虽不是政府机构,但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支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两新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对两新组织认知和态度方面存在问题。首先,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尚未完全转变,对两新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管理重要力量的地位认识不足。社会管理职能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从理论上来看已成共识。然而,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对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仍有抵触心理,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的现象很普遍,社会管理工作往往成了政府的“独角戏”,社会参与和监督严重缺失。其次,体现在对促进两新组织发展心存顾虑,要么不关心,要么不热心,没有真正形成重视、关心、支持两新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造成一部分两新组织长期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成为社会管理的盲区,随之而来的是引发诸多无法预料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二是从两新组织自身来看,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和客观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部分两新组织负责人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时,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对于其自身作为社会服务管理主体之一的身份认识不到位,缺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责任感;其次,许多两新组织的负责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经营管理队伍的总体水平较低,因此,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往往是力不从心;再次,少数新社会组织行政色彩浓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最后,个别新经济组织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是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党,但从目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层面看,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一,党建工作氛围不够浓厚。近年来,全国两新组织党建氛围有所好转,但仍有一部分业主对建立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两新组织党组织对开展党建工作有畏难情绪,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其二,部分“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目前,仍有一部分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活动没有抓手,且组织活动内容不实、流于形式,仅限于开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或仅满足于读报、汇报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其三,两新组织中部分党员的觉悟不够高。认为自己是打工者,赚钱才是工作的目的,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其党性观念和先锋模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从政策层面看,主要表现在社会管理法规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首先,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还没有形成,涉及两新组织发展和管理的法规体系尚不健全,还存在法律的空白,且立法层次较低。其次,已经制定出台的一些支持、鼓励两新组织发展的政策,往往宣传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并且,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优惠条件不多,吸引力不强。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漠、办事流程繁琐、拖拉扯皮严重、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于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不利,已严重影响到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作用的发挥。

三、两新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引导和扶持两新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1.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充分认识到两新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两新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管理主体之一的身份,要牢固树立“从思想上重视其地位、从政策上扶持其发展”的理念;要加强宣传、引导两新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

2.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将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纳入政府规划,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明确政府与两新组织的关系,逐步把执业资格、资质认定、公信证明、行业核准、行规行约制定、行业评比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职能,法律服务、宣传培训、社区事务等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性职能以及业务咨询、统计分析、资产项目评估等技术服务性职能转移或委托给两新组织承担。

3.要积极完善支持两新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将政府促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相关人事考核,以便为各地各部门支持和服务两新组织发展注入动力。

4.要尽快出台并完善两新组织在税收、贷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解决两新组织在自身发展、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制度缺陷,逐步提高两新组织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扶持和帮助其持续发展、逐步壮大。

5.要积极为两新组织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中,增加两新组织的代表,充分发挥两新组织的功能,不断提高两新组织的政治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深入,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两新组织的代表委员人数应不断增加。

(二)从两新组织自身来看,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首先,作为两新组织的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地位,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强两新组织管理队伍的总体水平,提升两新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再次,对新经济组织来说,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加强人文关怀,要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推动劳资双方就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劳动安全保护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以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建立起良好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最后,对新社会组织自身来说,要不断完善自律机制。要尽快建立负责人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等,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其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推动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培训计划,广泛开展负责人和专职人员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政策理论素养高、法律意识强、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的社会组织领军人物,为新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

(三)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1.加快党组织的组建步伐,夯实社会管理基础。首先,规范组织设置,创新组建模式。积极开展“建组织、扩覆盖”活动,创新“兼合式”党组织组建模式,通过缺额补建、空白派建、片区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形成点与面之间、条与块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整体上实现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在“两新”领域全覆盖。其次,规范组织运行,建章立制。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文件,从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党组织的组建、隶属关系,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党费收缴使用,党务力量配备等方面提出规范化的制度要求。最后,规范组织管理,强化力量。推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两新组织制度,成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结合行业管理强化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推动。

2.发挥党组织的推动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实现党建思想与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通过党组织的工作,引导两新组织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激发他们对党的热爱,形成“搞好党建工作为两新组织发展服务,两新组织要发展必须搞好党建工作”的共识。其次,要实现党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的向心力的对接。通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积极引导党员职工转变“临时”观念、“雇员”思想,为两新组织发展贡献力量,使党组织成为两新组织发展的促进者、两新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劳资关系的协调者。最后,要实现培养党员骨干与优化企业管理层的统一。两新组织党组织要注重在业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和一线优秀员工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以实现最优秀的职工在党内,最优秀的人才是党员。

3.党组织要做好决策维权监督工作,在维护和谐中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党组织要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一方面,积极主动参与两新组织生产经营战略、项目开发、投资方向等问题的研究论证,提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建立党组织参与两新组织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机制,参与对改革、管理、分配、投资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其次,党组织要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通过对业主的“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预防违法违纪、偷税漏税、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事件的发生,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最后,党组织要维护企业与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员工尊重和维护出资者、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财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用人自主权。健全职工代表大会、重大事项集体讨论以及民主恳谈会、党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制度,推动两新组织建立健全与员工的沟通对话和劳动纠纷协商处理机制,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维护员工的劳动、生活和民主权益。

(四)完善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实现对两新组织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对两新组织的管理关键是依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备就为两新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为此,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首先,要健全两新组织相关法规,实现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要设立主管单位,从制度设计层面上,考虑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准入、教育、培训、评价、汇报等系列问题;其次,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对两新组织的管理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消除部分两新组织游离于社会服务管理之外、成为社会服务管理盲区的现象,以督促其规范运作,使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最后,要把两新组织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工作中,把法制培训纳入两新组织负责人培训内容当中,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情况作为评价考核两新组织负责人的重要指标。两新组织要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依法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促进两新组织依法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信平.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建设路径[J].人民论坛,2011,(11).

[2]许德明.两新组织党建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编辑:壬古

作者:卜莲玉

上一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设疑艺术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