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宣传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文化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医文化遇到了多方面现代因素的挑战,其发展也受到相关学者的深切关注。本文着重关注中医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希望这项研究能为中医文化发展在理论的发展上贡献绵薄之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医宣传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医宣传研究论文 篇1:

初入幼儿园的苦恼

你可能遇到过送孩子去幼儿园时的艰难:大哭不止,抓住亲人不放,拒绝分开,很难把他送进幼儿园……那这些情况是孩子出问题了么?

安安3岁了,是个乖顺可爱的小姑娘。可最近才上幼儿园的安安却变了个人,让爸爸妈妈很着急。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安安出生4个月就住在了爷爷奶奶家,父母每周来看她三次。安安有点内向,平时在小区里跟小朋友一起玩得比较少,大部分时候她都是静静地待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2岁半时因为妈妈觉得爷爷奶奶平时太宠她了,就接她回到了父母身边。半年后,安安迎来了自己的幼儿园生活。可没想到,安安却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每天早晨,妈妈叫她起床,她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问:“妈妈,今天我会去幼儿园吗?”如果妈妈告诉她会去幼儿园,她就不肯起床,每天从起床到出门就像是“一场战争”,被妈妈连拖带拽地拉出家门,到了幼儿园门口也死活不进去,使劲哭,拉着妈妈的手不松开,老师强行把她抱进教室,她便坐在那里大哭,老师安慰她,她哭得更厉害,只说:“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妈妈不要我啦"。在幼儿园里也不吃饭,不睡午觉,晚上回家更是一定要妈妈陪着才能睡,有时还会做噩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快半年时间,幼儿园也只能断断续续地上,每天送园犹如一场战斗。

安安的父母为此很是苦恼: 我的孩子是怎么了?对她来说幼儿园真的那么可怕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她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呢?

这可能是分离性焦虑

当孩子出生以后,一直与照料他/她的人一起生活。初入幼儿园,有些幼儿初次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祖父母)分离,对环境、老师及幼儿园的生活感到陌生,会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表现出当他们和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熟悉环境后这种焦虑可以自行缓解,这是正常儿童分离焦虑的反应。这种“分离性焦虑”每个孩子几乎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可是当幼儿的这种恐惧持续时间超过4周,并且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要考虑分离性焦虑障碍。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儿童与亲人,尤其是父母离别时产生的严重焦虑反应。幼儿常表现为与主要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分离时,大哭不止,抓住亲人不放,拒绝分开,一旦分离后家人很难把他送进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会静坐少语,不与其他孩子交流,拒绝吃饭,甚至呕吐,严重者哭闹一整天。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般幼儿初上幼儿园的适应时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发展。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约占一般儿童人口的3.5%~5.1%,在青春期及少年中为0.7%~4.1%。性别上,女童较男童明显多,约为3:1。

为什么会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物学研究发现,有遗传史者占12%,父母有焦虑特质,则幼儿更会容易发生。与依恋对象分离是引起分离性焦虑的直接原因。分离性焦虑常和生活事件有关,如上幼儿园、上小学、转学、搬家等;也与家庭矛盾冲突、父母生病、离异等有关。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情感没有获得满足、家庭战事不断,孩子就会有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面对分离,就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较难适应。分离性焦虑幼儿大多性格内向、害羞、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环境。

如何应对分离性焦虑?

(1)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兴趣

当孩子要上幼儿园时,家长需要提前告诉孩子,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让他对幼儿园生活有所期待。

首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 你长大了, 上幼儿园了,我们真开心。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而自豪。

其次,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观看幼儿园的活动,告诉他,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各种玩具,还学到很多新本领,讲一些幼儿园的趣事,引导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产生兴趣。

同时,带领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丰富孩子的人际交往体验,为过集体生活作准备。还要注意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心中的想法,避免因语言障碍表述困难影响入园后的生活。

(2)面對分离时,要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期

与孩子分离时,告诉孩子:“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让孩子感到妈妈并没有扔下他不管。如果孩子无法与父母分离,家长可与老师协作,但要态度坚定地离开。同时给孩子肯定和鼓励。告诉孩子“今天老师说你进步了,真棒” “你真厉害,奖励五角星了”, 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

对于一些过分依赖、任性的孩子,常常会以哭闹的方式来引起家人的注意,家长可以采取不予理会、不予注意的方法,孩子的这种哭闹行为不会被强化,慢慢地就会渐趋减弱直到消失。如果孩子的焦虑表现较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建议到专业机构就诊。

(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服、吃饭、上厕所,让他们学会收拾自己的物品,整理玩具等。当孩子自理时碰到困难,父母有时怕麻烦,往往会直接代替孩子去做了,这就剥夺了孩子学着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他对自己做事渐渐失去了兴趣。只有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入园后才会减少新环境带来的困难,使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生活。

(4)调整父母自身的焦虑情绪

父母的焦虑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暗示作用,因此父母需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离开家长哭闹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责备,避免使用消极性的言语去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避免对孩子说“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里去了”之类的恐吓言语,这样会使孩子觉得去幼儿园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父母也需要减少因不放心孩子而产生的焦虑。

作者:刘乐

中医宣传研究论文 篇2:

中医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文化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医文化遇到了多方面现代因素的挑战,其发展也受到相关学者的深切关注。本文着重关注中医文化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希望这项研究能为中医文化发展在理论的发展上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中医文化、发展研究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中醫文化亦是如此。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产物,发展至今历经千年,其光芒仍旧璀璨夺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医文化遇到了多方面现代因素的挑战,其发展也受到相关学者的深切关注。本文以中医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中医文化发展问题及其必由之路。

1.中医文化发展现状

1.1缺乏系统性

当前,虽然中医文化的研究不断丰富,但研究成效却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中医文化缺乏系统性。现存中医文化研究成果中,多以文学、哲学等方面为主,具体到中医文化上,很多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指引,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隔靴搔痒。

1.2研究浮于表面

对于当前的中医文化研究而言,研究深度严重不足,现有研究仅是浮于表面。中医文化是我国中医发展生存的重要资源,其成长的重要动力,本身拥有详尽而复杂的理论体系。但目前的中医文化研究却未能对现有的研究材料进行抽丝剥茧,未能透过中医现象看到本质,故而也不曾做出实质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1.3体系受到肢解

缺乏系统性,也自然导致中医文学体系被肢解。受到中医体系分散的影响,特别是中医针灸、养生、中药等,各成体系,与此同时中医文化也随之被肢解。中医文化被肢解之后,文化影响力随之下降,其中的不稳定性也逐渐凸现出来,科学性被削弱,导致中医价值不能正常发挥。

2.中国中医文化及其发展研究

中医文化不仅需要立足于中医发展,还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坚持中医学的系统研究,积极建立完善研究理论体系,在掌握研究发展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中医文化发展。

2.1确定中医学研究系统

确定中医学研究系统,为中医文化研究奠定基础。首先从理论研究体系出发,中医文化研究必须以中医为根本出发点,保证中医在整体发展基础上,积极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科学的理论研究。必须掌握中医学基本思想发展基础,确定科学的理论研究框架,明确中医文化在中医发展中的地位。思想研究方面,注重在气一元论,将“和”“仁”相结合,为中医学研究奠定基础。所谓“和”,其表示天人合一基础上,将养生、医药等方面的指导思想进行优化,融入“仁”的指导,注重脏腑气血、渗透于药理研究,既要防治疾病侵害,又要针对疾病发生采取适当措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中医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史记中记载着非常多的中医研究人物,对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行医经历等都要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中医文化发展的脉络。

2.2重视中医文化发展的内核

所谓中医文化发展的内核,主要从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发。中医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中医文化的选择更需要与思想相结合。结合中医学研究,对中医历史人物深入探索,积极树立文化思想,同时掌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组建更加适当的中医文化框架。中医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存在很多说法,主要包含中医发展中,医乃仁术思想,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的进行中医研究。利用纵向、横向等不同角度的研究,对中医思想进行明确,准确选择中医文化发展方向,并且明确核心价值体系,及时将中医思想进行普及,这样才能为中医文化的发展铺垫更理想的发展道路。

3.启示

中医文化的发展,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医文化的发展必须明确核心发展体系,再对中医发展基本需要深入研究。掌握中医文化发展中隐藏的现代价值,中医学发展期间,中心思想是为了治病救人。掌握其中的“和”“仁”等在思想,采用文化为发展现代的功能作用,对中医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医文化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扩大中医学的社会认可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文化的发展对中医发展来讲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结合上述内容,不断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扩大中医文化的认可度,为中医扩大发展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孙相如,何清湖.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影响[J]. 中医药文化,2014,9(05):4-6.

[2]宋勇刚,王尚勇,尹晨茹,余婷,李岚春,魏晓. 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及经营管理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8):31-33.

作者:潘林萧

中医宣传研究论文 篇3:

全球化时代下中医国内外推介研究

摘要:中医以整体观为特点,成为当下中国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分析全球化时代下中医国内外推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中医宣传度低、中医标准宣传不到位、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蜕化等问题提出合理意见,力争促进中医的海内外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宣传 全球化时代 跨文化传播 形象塑造与传播

中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1],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下,如何促进中医更深入人心,走出国门,造福大众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中医国内外推介现状

中医优势突出,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经历过的战乱、天灾、疾病不计其数,但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其中,中医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在前人不断地研究与实际应用下,一本本如《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留存于世,为后人在治病防控上提供着可以参考的宝贵经验。屠呦呦也凭借对传统中医著作《肘后备急方》的研究,研究出青蒿素,进而获得我国医学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近年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频发流行,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优势突出,其整体性以及优秀的综合效果深受广大医生病人的认可和支持,在治疗及后期康复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然而,中医在发展上仍有许多不足,并集中体现在推介不充分上。在国内,群众认同率低、中医特色退化等问题困扰着广大中医从业者。在国外,作为中国文化向外推介的重要媒介之一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之各国间严格的出入境管控措施的影响,无法正常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双重阻碍下,中医的国内外推介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中医推介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推介缺失

随着西医传入我国,由于其见效快、时效长的特点,加之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帮助,西医很快占领了国内市场。现如今,不少普通百姓在看病时首选的便是西医,中医更多承担的是按摩推拿等角色。中医由于见效慢,作用不明显的特点,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根据《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20》,2019年全国的医院达到了34354个,但其中中医院数量仅有4221个,仅占总数量的12.2%。[2]在《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中显示,城市患者一般性疾病就诊单位中中医院仅有2.2%,农村患者一般性疾病就诊单位中中医院更是低至1%。并且,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类临床科室的机构占同类机构总数的84.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类临床科室的机构占同类机构总数的54.7%,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类临床科室的机构占同类机构总数的39.1%,而这一数字在社区中心中仅占5.3%,从大医院到基层社区,逐层递减的趋势较为明显。

由此可见,接受正规中医医院中治疗的人数并不多,且中医在基层社区中宣传力度上存在不足,导致中医的影响力不够。且广大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宣传中医知识力度不够,各地地域性中医药博物馆开放时间短,知道的人少。中医对外交流仅仅靠孔子学院,力度还不够。

2.标准宣传不到位,监管不严

中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执行标准宣传不到位、监管不严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深受中老年人群喜爱的传统中医诊疗术如针灸推拿等。在对外传播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针灸穴名国际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被广泛宣传并且合理正确地执行。在英国、西班牙等国,政府始终秉持着默许的态度,不限制中医针灸等技艺的发展,倡导行业内自我管理,没有配备相应的法律法规,世卫组织的相应标准也并未得到推广运用,给行业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医药高校或医疗行业管理部门认可的医师协会培训机构设有正规的中医、针灸教育等相关培训,但是只面向注册医师、护士等相关具有从业资格的医疗行业从业者,这让想学中医的人无法进行正规的学习。

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灸标准,但由于中医诊疗场所多而散,小而不集中,加之标准宣传的不到位,中医行业尤其是小型私人诊所始终不能实现标准化。

3.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退化

当下,在一些中医院中,存在着中医特色退化、传统诊疗手段弱化的问题。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其他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综合医院占同类机构诊量的诊疗人次占4%,其他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占同类机构诊疗量的诊疗人次更是只占1%。[3]综合医院中,中医科室缺乏建设且缺少竞争力,在其他科室排队问诊的同时中医科室却无人问津;中医院不用中医看病,除了个别科室在治疗中与普通医院无异。中医诊疗手段如把脉、接骨等在实际诊疗中鲜有运用,取而代之的是各项现代化诊疗设备。一是由于中医因人而异,需要对症下药的原因。二便是因为部分诊疗无法标准化,医师不敢也不愿使用。中医特色不足导致宣传不到位,存在感便会不断降低。久而久之,病人对于中医的认同率便会降低。

三、改善中医推介现状的解决措施

1.提高中医宣传度

针对中医宣传推介不足的问题,在国内,应积极发挥基层的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寻求对策,在各个社区、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三甲医院多开展中医进社区活动,免费为人民群众普及中医知识、体验中医诊疗,上下联动,提高宣传度。同时也应当积极利用高效快捷且互动性强的新兴媒体,如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段进行推介传播。发展“中医+”模式,将中医与动漫、小说等相结合,提高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在高校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慕课”“互联网+微课”的“互联网+”课堂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壁垒,同时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师资人才资源,推动中医在理论创新、实际操作以及人才培养上的推陈出新,促进中医的海内外的宣传与发展。

在国外,不同于国内,没有基层社区的介入,要更加积极进行官方合作,注重普及体验。在学校、社区等地可以开展中医知识普及体验活动。由官方带头建设中医体验中心及诊疗中心,让大家切身感受,激发对中医的兴趣,体会中医带给大家的益处,从而提高中医的对外影响力。

2.普及标准,严格执行

针对中医标准宣传不到位、监管缺失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完善一系列有利于中医标准执行的政策并大力普及,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有关机构以及相关国家探讨研究,针对如针灸等需要相关标准支持的相关交流,需要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共同推动相应标准的执行。以中医针灸为例,各国间虽有标准,但执行效果不佳,监管不到位,应积极宣传推进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指南》、《针灸基础培训与安全规范》、《针灸穴位定位标准》等文件,促进针灸的国际交流,让传统中医造福全人类。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未来设计,应以大数据为中心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数据支撑平台与管理监管服务共享体系,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发展为要,积极引进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终端等新思想新技术,加强中医相关标准宣传的同时促进监管与管理。明确执行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及惩戒措施,提高政策监督的操作性,力争做到从大医院到小诊所都能执行同一标准并严格监管,让民众信服。

3.构建中医科室,凸显中医特色

针对中医特色退化的现实问题,首先便要加快中医院中医科室的建设,凸显中医特色。同时,在各个社区、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中医科室,积极构建中医治疗模式,提高基层中医治疗水平,扩大中医在基层的影响力,构建完整的中医治疗体系。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中医医生要积极听取患者意见,以中医诊疗手段为主,辅之以一定的西医治疗,为其进行配套服务,切实保障中医疗效,减少医师和患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在西医诊疗过程中,也不应完全抛弃中医,要积极融入中医治疗,充分发挥中医在术后恢复,调理理疗方面的突出优势。在其过程中,充分凸显中医的独特价值。

结语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文化向外推介的脚步不能停止。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更应主动出击,发挥作用。中华文化在海外不断传播,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背景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责任編辑:李雪威)

参考文献:

[1]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N].中国中医药报,2016-12-07(4).

[2]杜希双,叶植材.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439-440.

[3]张学高.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117-176,193-214.

作者:杨晟玉 张秀萍 吴鹏程 钱龙涛

上一篇:电厂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能统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