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创新引导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统战工作是特珠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问题创新引导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创新引导管理论文 篇1:

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作为政法机关当前必须着力抓好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一个全新课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对检察工作的要求

第一,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从新的管理思想或者观念的产生开始,直至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机制和制度得以运用转化,整个过程既是社会管理创新,亦是既有社会管理的运行和发展。一是要增強公平理念。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一定物质财富后,贫富悬殊、司法不公等社会不公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检察机关应切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范及时、充分且准确地转化为各类法规范和制度,转化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切实确立和竭力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转化为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提高执法公信力。二是要增强人本理念。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社会管理也是为了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应坚持执法为民的宗旨,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尊重和合理解决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三是要增强统筹理念。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检察机关必须统筹好各方主体,兼顾好各种利益,树立大局意识。学会统筹各方主体,兼顾各种利益,充分发挥好自身职能作用,做到与政府配合相得益彰。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实现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最优化。四是要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立足国情,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把维系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检察机关,既要勇于创新。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又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是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手段要避免实践中存在的“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问题,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更新。就是要善于运用法律监督手段,弥补现行社会管理方式的不足,推动、促使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多元、多方的管理手段转变。

第三,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要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适应社会管理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法律监督中进一步规范各职能主体的职能任务和权利义务,推动建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用法律规范与制度规范引导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同时还要明确检察机关各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责,整合各种管理资源。由部门参与向全员参与转变,建立依法管理、常态化管理和有序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的系列机制制度,以实现长效管理目标,实现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效能的最优化。

二、检察工作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社会管理的基本作用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检察工作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职能的充分发挥,规范、促进、监督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和法治化水平。

(一) 把握四个原则,确保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正确方向

一是要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国家是一个由其内部机构有序组合、良性运行而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平行机关。各自担当着不同职责。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检察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人民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切人点,在于牢牢把握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既不游离于社会管理工作之外,又不越俎代庖于行政事务之中。以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为社会管理服务。规范、促进、监督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和法治化水平。

二是要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矛盾冲突、协调利益关系、修复社会关系,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新时期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离开执法办案,检察职能便成了空中楼阁,社会管理创新更无异于纸上谈兵。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要严肃查办职务犯罪,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要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平正义,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到净化;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及时发现社会管理

领域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同时要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要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

三是要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人是社会性高级动物。是社会的活动主体,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社会管理,就谈不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然而对人的管理的基本前提是要解决好人的生存、生计、生产、生活等问题,即民生问题。只有民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和满意的改善,社会管理工作才能更加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民主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社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把对人的管理寓于对人的服务之中。检察机关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四要着眼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合力的关键,只有着力解决这些当前社会管理体制中的根源性、基础性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道德风尚、社会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检察工作要充分根据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层面广、问题多、难度大特点,大力宣传法治精神,凝聚人们规则意识,以法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民族的社会理想,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负,这个社会才能生生不息。坚如磐石,蓬勃向上;依法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促进公职人员和治理机构厉行善治,尤其重视基层、基础和源头性环节,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注重发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共建、建议、咨询等职能,推进完善公共治理的手段。要围绕政府主体密切配合,促进建立起有关社会事务规范和新型公共服务体制;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为中心开展工作,促进其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

(二) 着力构建五大格局增强舍力,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检察机关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构建大监督格局。整合人大监督、党内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审判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几大监督主体的力量,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最大效果地实现对各种公权力的监督,形成并健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四种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构建大预防格局。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坚持走专门机关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在强化内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的同时。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构筑社会大预防网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是构建大信访格局。强化与上级院和政府信访部门的信访工作联动机制建设,落实检察长接待日、检察长预约接访、网络接访、网上受理信访等制度,拓宽民生诉求的反映渠道;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强化联合大接访制度。坚持首办责任制、领导包案制,提高处理信访问题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四是构建大调解格局。检察机关要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检调对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民事申诉等案件。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基础上,积极依托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工作,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对轻微刑事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依法不予逮捕或者不起诉。五是构建大帮教格局。深化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落实安置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帮教机制。依托社区和学校。加强对五种人的社区矫正工作,防止失管失控和重新犯罪。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与此同时。要结合办案,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三) 突出五个重点作为突破口,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根据上级机关的精神,当前检察机关应着力推进五个重点问题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一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二要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三要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整治开路、服务先行、管理到位,把这些地方纳入城乡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努力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安全和谐的地方。深入开展对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四要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消极影响。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網络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五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完善分类管理政策,探索加强日常监管的有效办法。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准人制度,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做到依法、有序、有效管理。

作者:彭小明 桂兴卫

问题创新引导管理论文 篇2: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及方法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统战工作是特珠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当前,各级统战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服务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统一战线涉及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和海外等各个领域,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献计出力。

关键词:统一战线;社会管理;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的一大法宝,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本质上都是做群众工作,目标上都是增进团结和谐,任务上都是协调利益关系,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统一战线能够畅通利益表达、协调社会关系、激发社会活力、整合社会力量。

一、充分认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战略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统一战线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统战工作必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在围绕中心中定位,在服务大局中尽职。在现代社会,各国政府的社会管理都呈现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趋势,并成为现代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在这样的形势下承担着重要使命,就是要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凝心聚力。根据党的十八大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牢牢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得的历史机遇,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改革发展,团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人们,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切实提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当前,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利益冲突可能激化,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如收入差距、城乡贫困、城镇失业、劳资纠纷、人口流动、突发事件、社会治安、恐怖活动、老龄化、自然灾害等,这些都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呈现出新的重要特征,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做好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就能凝聚更强大的力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彰显自身法宝作用的本质要求。统一战线作为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对理顺社会管理的内部关系,营造社会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积极的作用。面对转型时期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政府就要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及早预测和充分重视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和防范对策,适时调整社会政策,把影响小康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障碍和问题控制在最低限度。统一战线要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更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在动员广大成员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统一战线也才能彰显自身的战略价值和重要功能。

(四)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统一战线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的客观需要。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是宽为宜,宽有利,而不是窄有利。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必然对统一战线工作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统一战线虽然不直接从事经济和社会管理工作,但社会管理创新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统一战线都能找到自身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因此,统一战线要结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组建新的工作网络、探索新的工作手段,统一战线只有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拓展自身工作领域,才能及时把握统战工作的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进而不断增强统战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独特优势

(一)统一战线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能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民主政治的优势和作用,取决于政治制度的科学架构和有效运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发展为各党派、各阶层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社会利益诉求、反映意见呼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依托,具有重要的政治稳定功能。通过统一战线能够更好地体现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动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和监督民主相结合,增强统一战线成员投身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不断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较好地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二)统一战线具有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资源优势,能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大的力量之源。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特殊群众工作,其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囊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别的代表性人士,通过统一战线组织可以广泛地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统一战线能够切实把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认识、实际行动引导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上来,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大的力量之源。

(三)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组织优势,能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统一战线作为包容广泛的政治联盟,汇集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代表和众多的优秀人才,他们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可以对加强和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科学决策的“智囊”作用,特别是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司法等机关、组织和机构中担任社会职务和领导职务的统战成员,直接参与行使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可以就社会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建真言、出实招,使不同社会群体在制度制定和公共决策中充分表达和反映自身的利益,促进公民有序社会参与,为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当好参谋助手,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四)统一战线具有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根基优势,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牢固的群众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做群众工作,一方面,要做好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得到全面、完整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做好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工作,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具有广泛、真实的民意基础。统一战线是党加强同各方面群众联系、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能为党和政府多做稳人心、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为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做出独特贡献。

(五)统一战线具有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功能优势,能为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统一战线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趋势,统一战线能够坚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同,存不同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不同民族和宗教之异;坚持求爱国主义之同,存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之异。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社会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班讲话中特别强调,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理念。通过统一战线在全社会形成谅解宽容、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风尚,从而为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三、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发挥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既要在思路和理念上创新发展,在参与和服务上统筹推进,也要在一些关键点上求得突破,更要立足统战工作全局,对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抓手多、切入点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服务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积极引导统一战线全体成员加强自我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取决于发挥人的作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主要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全体成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鼓励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提高社会管理的参与度,积极参加诸如社会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决策评估等活动,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众利益。二是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参政议政中把视野投向自我管理,并通过他们的自我管理,对所联系群众乃至社会各方面成员产生积极影响。三是统一战线要鼓励和引导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具体行动,立足本职岗位,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为广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四是要组织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开展专题调研,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政府对口联系和特约监督工作,推动政府职能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就一些社会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政策、贴近群众,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献计出力。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我国的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也不同于我国其他社会团体,具有紧密的政治组织特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功能更强。因此,要支持民主党派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一是要支持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深入调查研究,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二是要发挥民主党派组织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特点,支持各民主党派在反映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保障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功能,应让党派成员围绕社会管理和创新各项具体工作,行使好监督权力。通过民主监督,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等具体事项的落实,做好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这篇大文章。四是发挥党派基层组织的作用,开展社会服务。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工作。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对非公经济组织,要从两方面研究探索工作思路和介入点:一方面研究探索党委、政府、社会对非公经济组织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引导带动非公企业探索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方式。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精神,在统战工作中要依托各级工商联组织开展非公经济领域的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包括: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经济中的助手作用;发挥工商联对有关经济类社会团体主管单位的职能,在帮助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发挥工商联党组织在协助组织部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对非公经济领域党建工作、统战工作中探索中,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行业性社会组织和非公经济人士的团结、服务、引导、教育,以取得社会管理创新上的新成效。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深入推进新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新社会组织是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体。要把新社会组织作为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新社会组织参与,按照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类别新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实行新社会组织中行业协会自我管理,统战部门以此行业协会为依托联系新社会组织人员,加强与新社会组织人员的联系和沟通。发挥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按照“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的要求,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加强队伍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树立典型等一系列工作,实现统战工作的全覆盖,使统一战线更好地为新社会组织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服务。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突出抓好民族宗教领域的工作。民族宗教工作既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宗教关系和谐,维持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各级干部都能深刻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切实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工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群众基础。要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切实改善民生。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认真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针对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面临的突出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实施“帮扶解困”工程。三是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运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手段来协调民族宗教关系,解决民族宗教问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添新的活力。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制度,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促进各族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加强合作。要不断深化“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切实引导宗教界营造积极健康、崇尚和谐氛围,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建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机制,努力使宗教组织的规模、功能、作用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相适应、相匹配。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努力协调海内外同胞关系。正确处理好大陆同胞和海内外同胞的关系,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关注海外统战工作。一是要整合海外统战资源,健全工作网络,努力形成海外统战工作的大格局,不断增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向心力。二是应始终把联谊交友作为开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要搞好服务,应更多地了解和关心回国投资兴业的港澳台海外朋友的事业发展,为他们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引导“三资”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海联会理事特别是港澳台海外理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总之,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总结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特殊规律,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定位、对象重点、方式载体,努力形成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不断推进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虎.关于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探讨[J].前进,2011(9).

[2]王考.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J].江苏政协,2011(7).

[3]马力.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落实到民族宗教工作中[J].共产党人,2011(12).

[4]王克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经济师,2011(8).

[5]戴镇基.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6]罗一民.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统一战线,2011(6).

编辑:龚万达

作者:叶华青 杜建中 宫捷

问题创新引导管理论文 篇3:

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分析

摘要:在创新高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治理理论的应用非常关键,这一理论要求学校着眼于校园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求,实现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及沟通,不断提升内部管理的感知力,确保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本文以法治理论为分析切入点,了解这一理论基础上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改革的相关策略及要求,以期为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治理理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分析

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要求学校以校园需求为基础,促进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践,加强对管理手段、习惯以及管理者管理行为的有效调整以及规范,真正实现统治向治理的顺利过渡,确保管理意识的优化升级。治理理论能够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确保对症下药,实现管理质量及水准的综合提升。

一、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以经济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等问题分析为基础,国外学者明确强调了“治理”这一重要的概念。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治理理念应用而生,治理理论有助于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及纠纷,在推进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治理理论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与治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该理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治理理论中的核心思想比较一致,具体包含法治、责任、透明、合法、有效及稳定,在应用治理理论的过程中需要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运用为基础,充分体现法治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尽量避免管理权力的简单压迫,确保责权一致,顺利实现前期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管理现状

在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整体的管理质量不够理想,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首先,管理压力比较大,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外部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受到了阻礙,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舞弊、抄袭等行为时有发生。另外学术造假问题不容忽略,有一部分教师出现了造假行为,有的学生没有端正个人学习态度,出现了逃课等行为,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以及校级校规对学生的约束力不足。其次,学校的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比较僵硬和机械,教师的管理态度比较强硬。不利于学生的良性成长,学生会产生许多逆反心理和消极对待情绪。

三、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现状

在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运行机制比较复杂以及多元,大部分的运行机制主要沿袭国家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稳定运作,这一点符合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国家的稳定性设计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该阶段的学校管理工作以及组织工作以官僚层级以职能体制为基础,存在明显的集中性。这种传统的高效管理体制备受诟病,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够理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量大打折扣。

首先,整体的管理工作质量与预期目标差距较为明显,管理权力集中化程度相对偏高。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权力高度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改革工作被提上日程,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变动,管理权力配置体系实现了全面的改革。行政主体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其中学生权利、教师权利及学术权利产生了明显的变动,但是这几大权力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上级行政管理主体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直接掌握着主体权利,下级管理层所拥有的权利比较少。院系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足,教师非常的被动,难以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自主自治权力相对偏少。

其次,学校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存在明显的行政化色彩,无视对教育管理学的创新分析以及研究,实质的管理策略和手段比较机械,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成为了主角。这一点导致管理目标难以实现有效的落实,外加上强制性的高效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定向执行性,因此只能够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稳定运作。专业主义、计划主义、程序至上的原则备受诟病,实质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和合理,缺乏一定的效率性以及执行性,行政命令占据主角,因此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及矛盾,无法更好的调动管理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很少有教师会着眼于教学管理改革的现实条件进行相应的分析。内部的成本损耗比较严重,管理效率持续低下,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除此之外,高校信息管理存在明显的单向化,受到了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的负面影响,往往按照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单向路径的简单传输,无法确保信息获取的完整性以及对称性,不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突破。

四、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意义

许多著名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要求,全面分析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治理理论备受关注。治理理论能够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指明道路及方向,英国著名的地方治理研究学者也曾明确强调了治理理论的重要特征,着眼于高效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要求,积极融入治理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首先,治理理论有助于丰富管理主体,促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真正实现互相牵制和制衡。行政管理职能不再进行局限于具有一定公权力的政府,社会经济组织以及主体都可以主动参与其中,比如民间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社区互助组织以及各种行业协会。通过社会公共主体的进一步参与来更好的解决各种公共事务,获取公众的认可,因此如果能够以治理理论为基础促进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及改革,那么有助于积极规避政府一权独大的问题,确保行政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其次,有助于促进管理手段的丰富化,更好地体现公权力机关以及公民社会的协调沟通作用以及价值,灵活利用各种新技术以及新方法,摆脱传统制度法令政策的绝对服从性,更好的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能动性,规避传统高效管理机制的负面影响,真正的实现稳定运作,逐步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

最后,有助于积极的体现权力运行的多样化发展要求,彰显权力的多向性。治理理论十分注重管理企业系统的网络化发展,充分体现民主化的重要特征,在共建共享共治的基础上积极规避官僚治理体系的负面影响。确保行政信息的有效传输,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社会自治网络协同合作模式,高校也能够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以及发展空间,积极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主动调整内部运作模式,保障高校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以及有效改革,真正实现稳步运作以及又好又快发展。

五、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为了确保高校管理与工作的有效落实,许多高校反其道而行,以管理机制的有效创新为基础,深化自身对治理理论的理解以及认知。抓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在机制创新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充分彰显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一)践行协同管理理念

协同与合作非常关键,符合治理理论的核心要求,对调动动主体的参与能动性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高校需要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明确角色定位,充分体现不同角色的作用及优势,通过对高校管理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积极落实日常工作。日常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所占有的比重偏高,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尽量避免各种矛盾冲突,在互相交流意见和看法的过程之中,深化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以及认知。这一点对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能够充分体现协同管理理念的重要指导作用及优势,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校园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不同阶段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有所区别,协同管理理念的践行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有助于积极规避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矛盾冲突,保障管理机制创新工作的有效改进,真正彰显治理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高校的综合实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丰富以及多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速度较快,教学管理工作也得以顺利改革以及突破。

(二)树立服务意识

良好的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服从学校的管理,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学校需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及引导,给予管理者更多的关心以及支持,在优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向服务的顺利过渡。学校管理并非以限制管理对象为目标,而是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实践空间中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学校管理者需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和本末倒置,而应该针对问题出现的实质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保障现有的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充分彰显校园管理机制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育人价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管理者自身需要注重角色定位,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认清身份,集中注意力加强外部监督以及宏观管理,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做出自身的贡献。服务意识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管理层需要拉长战线,尽量避免紧急措施和拔苗助长,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彰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及优势。

(三)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

治理理论十分注重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治理机制,其中权力分散最为关键。为了确保高校管理体系的民主性以及多元化,学校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重要责任,在共同参与以及互相合作的过程之中明确各自的责权,确保责权分明。校园内部的权责分管最为关键,党委需要注重对重大事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扮演好重要的决策角色。校长则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加强与行政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日常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术委员会需要以学术工作的有效创新发展为基础,始终坚持科学完善的治理理念,只有实现不同机构的互相沟通以及牵制,才能够尽量避免绝对权力。在日常交流以及沟通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需要听取其他两方的意见和想法,主动吸取经验,注重对权力的监督,明确管理机制中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充分体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始终坚持民主管理,确保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以及障碍,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校园内部管理工作的机会,保障高校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以及有效改革,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结语

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管理技术创新工作备受关注,高校治理工作需要以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基础,不断实现大力创新以及改革,促进高校的综合发展。动员主体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协同治理机构的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管理向服务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秋丽. 治理理论视角下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12):169-171.

[2]李国年, 肖昊.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独立学院管理机制创新[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3(03):42-51.

[3]赵旭梅. 创新治理视角下日本新型科研院所制度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039(017):91-98.

作者简介:贾若山,1979,硕士研究生,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作者:贾若山

上一篇:媒介事件构建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