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控制的护理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目的:加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能更好的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方法:将14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对70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行讲座,利用白板报,个人讲解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进行。从饮食、休息、心理及用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指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体重控制的护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重控制的护理教育论文 篇1:

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董会民

【摘要】 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增加孕妇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有效率,从而降低母婴围产期并发症。本文介绍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应用的意义,总结国内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教育需求、实施者、教育内容及效果评价,为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妊娠期糖尿病; 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1]。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GDM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2]。GDM的发病率因种族和地区差异较大,世界各地对其发病率的报道范围在1%~14%,平均发病率约为7%[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些年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4]。2007年报道中国平均发病率为6.6%,南方为7.2%,北方为5.1%[5],均高于以往报道。韦日葵[6]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生殖道感染、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加,围生儿出现巨大儿、早产、死亡发生率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亦显著增加[7]。因此在规范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同时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进行密切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妊娠期糖尿尿病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次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处于妊娠和糖尿病双重压力下,由于对疾病保健知识和对疾病应对技能的缺乏,依从性差,极易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环节不良因素相互影响,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刘溯[8]认为对GDM实施早期干预、科学管理可降低围产期发病率。

综合大量文献,有效地健康教育方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减少妊娠并发症和不良结局的发生。李宝艳等[9]研究表明对孕妇进行营养指导及饮食控制,可有效地控制孕妇体重增加,减少糖耐量异常及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官产率。(2)提高GDM孕妇的疾病认知水平[10]。(3)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10]。(4)减轻心理负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骆翠琼[11]研究表明,早期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其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有效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代谢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2.1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调查和评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是实施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洪普等[12]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53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与护理服务模式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高的GDM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高,年龄对其健康教育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2%患者最想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孕期饮食控制;94.3%患者想了解该病对母婴的影响;92.5%患者本人建议开设妊娠期糖尿病教育课程需求;90.6%患者关注运动方式;仅有30.2%患者想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用药指导。此外,对健康护理服务模式的需求从大到小依此为:专科门诊咨询、电话咨询、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相关活动、在电脑上学习相关知识。

2.2 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在美国,糖尿病的团队管理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很多研究人员已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其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13]。国内团队主要由妊娠期糖尿病管治小组即由内分泌和产科医护人员组成[14]。Nash等[15]研究表明,66.8%的患者认为最可信的健康教育信息是来自于医生。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新月异,通过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为重心,指导患者积极参与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护理,促进康复。许樟荣[16]认为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

2.3 健康教育的内容 护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础和框架是以健康教育的手段来帮助患者学习疾病知识、技能和提高健康信念及改善其行为,已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崇[17]。综合大量文献研究[10],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大致从疾病认知、饮食、运动、血糖的自我监测、妊娠期的胎儿监测、心理干预等方面指导[10,18]。具体如下:(1)孕妇健康及疾病知识指导:孕期心身改变特点及保健、GDM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对母婴的影响等;(2)饮食指导:饮食控制意义、机制、控制原则、食谱计算方法、制定合理饮食方案等;(3)运动指导:运动的意义及机制、运动方式、时间、运动量、运动禁忌及注意事项等;(4)血糖自我监测指导:正常孕妇血糖波动值、血糖控制的意义、机制、讲解并示范血糖监测仪的使用等;(5)胰岛素治疗指导:胰岛素治疗的意义、作用机制、副作用、讲解并示范胰岛素应用;(6)胎儿监测:数胎动的方法、意义;(7)心理指导:不良情绪对血糖控制及母婴健康的影响、各种应对方式等;(8)其他病情监测与指导:监测血压、体重的意义、方法、日常生活预防感染措施、定期产前特殊检查等。

2.4 健康教育的实施

2.4.1 健康教育的模式 (1)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指导患者阅读相关宣教资料,了解患者每餐饮食情况,两餐之间是否有饥饿感并现场指导孕妇调节饮食种类及食量,及时告知患者目前血糖控制情况及出现低血糖的应对方法,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与患者或家属交谈,了解孕妇的心理感受并予以鼓励和心理疏导,取得孕妇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的支持和配合[19]。(2)Orem自理模式:第一步评估基本资料,初次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或血糖异常的孕妇通过交谈了解孕妇的基本情况及病情的轻重,确定孕妇的需求及存在的护理问题[20]。第二步根据评估,在全补偿、部分补偿或辅助-教育系统理论基础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制定合适循征的自我护理计划及措施。第三步执行和评价,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满足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个体化需求。(3)中西医结合小群体健康教育:门诊招募,自愿报名。每次讲课的指导护士为1名,参加人数限定在8~12人,座位排成圆形,课程时间设定在40 min,教学内容包括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与血糖监测,中西医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中医食疗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应用,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运动指导,中医孕期的情志护理,体验分享和提问[21]。(4)全程健康教育:组织产科专业医护人员组成干预小组,进行GDM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干预措施实施严格分工,对自患者明确诊断后,由专人负责进行监督及全程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直至住院分娩[22]。(5)同伴教育:妊娠期糖尿病知识的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4周的同伴教育,包括成立同伴教育小组、选择和培训同伴教育者、实施小组活动等[23]。

2.4.2 健康教育的方式 (1)发放宣传资料:妊娠期糖尿病保健手册、糖尿病食谱、食品交换图、常见食品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品交换量表。(2)随访:专业护士定期电话访视或家访,每2周1次或每周随访1次,通过电话、讲课、电子邮箱等形式进行针对性指导[10,24]。(3)集体授课:开设妊娠期糖尿病准妈妈、准爸爸课堂,由产科专家和内分泌专家讲课,每月1~3次,每次1小时,在每次讲课中留出30 min进行答疑,采取互动的方式。(4)开设妊娠期糖尿病咨询门诊,每周1次。北京协和医院对GDM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均进行营养门诊指导或营养会诊[25]。(5)个体化指导:对文化水平较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孕妇采取个体辅导,建立健康档案,定时检测血糖、根据孕妇个体情况给予营养指导并制定具体的饮食控制方案等,给予影响指导及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的必要性宣教,给予心理辅导及不断评估其不利因素[26]。研究证明,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对病人血糖的控制效果优于单一方法[27],国外糖尿病科护士采用互联网站、手机短信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8],是一种简单、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国内尚未见这种干预方式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报道。

2.5 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评价时间为健康教育前(即确诊为GDM时)与健康教育后(确诊为CDM 1个月后)[10]。评价内容包括:(1)教育前后知识比较:多采用自设问卷测试患者妊娠期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孕期特点、GDM定义和发病因素以及对母婴的影响、低血糖临床表现及应急处理措施、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自我血糖监测、食品交换量表的应用和自我护理知识等;评分以4级评分法,总分100分,20道题,每题5分,90分以上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10]。(2)教育前后健康行为比较,包括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血糖监测情况等依从性[14]。(3)教育前后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等。(4)教育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多采用国际上认可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等[29]。(5)教育后妊娠结局指标评价包括: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胎儿损害、新生儿损害等。

3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 编制稳定、成熟的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测评工具 目前对妊娠期糖尿病研究国际上认可的量表较少,多采用自编问卷。由于对于疾病护理及疾病结局评价方面,尚未统一界定,且自设问卷的信、效度不能得到权威认可,造成不同干预效果之间可比性和可信性降低。

3.2 制定更加循征、可行有效的系统健康教育方案 目前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教育存在以下两个现实问题:一产科虽已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但由于妊娠期糖尿病专业知识涉及学科范围较大,产科护士对妊娠期糖尿病专业保健知识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效果;二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住院,采用传统的以产科医生为中心的门诊治疗模式,医生在与患者短暂的接触时间内只能向患者讲解最主要的原则,缺乏系统、具体,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30],不利于医务人员对其疾病连续全面管理。Marianx[31]建议成立一个多学科团队,根据糖尿病的自我控制教育标准制定科学系统计划以照护GDM孕妇,提供其营养指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饮食,科学自我控制血糖水平,正确有效地锻炼,必要时根据体重、身高制定的个案化营养计。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

[2]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475-477.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 Care,2004,27(1):S88-S90.

[4]林轶凡.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医学营养治疗[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5):307-311.

[5]魏玉梅,高雪莲.全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调查结题会在京召开[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85.

[6]韦日葵.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2-33.

[7] Chen Y,Liao W X,Roy A C,et al.Mitochondrial gene mutations in gesta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0,48(12):29-35.

[8]刘溯.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干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1634-1635.

[9]李宝艳,周萍,曾亮华,等.妊娠期饮食控制对胎儿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7):37-38.

[10]曹爱娣,李秀梅.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8):45-47.

[11]骆翠琼,骆翠枝,莫才英.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77-78.

[12]洪普,邱海燕,陈亚旋,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1):2492-2493.

[13] Norris S L,Englegau M M,Narayan K M. Effectiveness of self-management training i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J]. Diabetes Care,2001,24(12):561-587.

[14]朱银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1): 38-40.

[15] Nash I S,Mosca L, Blumenthal R S. Contemporary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cholesterol as a risk factor: Results of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ational Survey[J]. Sourc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3,163(13):159-1600.

[16]许樟荣.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7-729.

[17]钱琴伟,赵黎.护理健康教育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41-42.

[18]杨素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203-204.

[19]胡翠月,陈帼恩,王平,等.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心理支持度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458-2460.

[20]费秀珍,吕讷男.Orem自理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孕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12(16):1494-1496.

[21]吴俐红,徐丽琴.中西医结合小群体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161.

[22]雷春梅,刘战捷,闫慧,等.GDM患者的全程健康教育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5):777-779.

[23]邹红,万小红,段嫄,等.同伴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12):79-81.

[24]叶春花.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联合运用食物交换份法与血糖生成指数概念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6):1523-1524.

[25]李莉,刘存英.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1),665-666.

[26]姚叶珊,曾丽玲,彭丽.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9):1321-1323.

[27] Pan X R,Yang W Y,Li G W,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 in China,1994[J].Diabetes Care,1997,20(14):1664-1669.

[28] Linda P.Automated telephone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 with nurse follow up improved self care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Evid Based Nurs,2000,3(4):117.

[29]倪红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7):8-10.

[30]李明子,郑修霞,纪立农,等.糖尿病教育在改善妊娠期糖耐量降低孕妇妊娠的结局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53-256.

[31] Marianx. Improving the care of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J]. Am J Matern Child Nursing MCN,2003,28(5):301-305.

(收稿日期:2014-09-04) (本文编辑:陈丹云)

作者:董会民 刘朝英 来艳辉等

体重控制的护理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摘 要] 目的:加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能更好的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方法:将14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对70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行讲座,利用白板报,个人讲解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进行。从饮食、休息、心理及用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指导。B组(对照组)对70例患者只作相关治疗。结果:A组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好的控制了血糖,住院时间较B组病人明显缩短.(A组病员平均住院天数是10.1天,B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是12.3天)结论:加强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好的掌握糖尿病的相关,能尽快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并使其提高自身健康防护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

近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1.2亿,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3亿中国将达4000万,在未来的50年内糖尿病仍是中国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糖尿病(diabete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软弱、乏力皮肤瘙痒。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除了急性期需要住院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控制疾病的有关知识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延长存活时间是非常有效的。[1]在住院期间加强病员的健康教育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住院天数。

1 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间在我科住院病人140人,按入院日期随机分组,A组(观察组)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6.3岁,糖尿病史1~11年。B组(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7.1岁,糖尿病史1~13年。

1.2教育方法

对A组病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更多的则是个人讲解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评估,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实施中及时评价,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教育计划。

1.3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的情况(附表一)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按疾病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2.1.1饮食指导

嘱其定时定量进餐,早晨7:30测空腹血糖后进食,中午12:00进餐,晚餐18:00,每餐后2h,监测血糖。2.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2]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少吃零食,戒烟限酒。适当控制主食,宜精粗粮搭配。在一般情况下,休息的病人每天吃主食(米、面、玉米、小米、荞麦等)200—250克;轻体力劳动者每天250—300克;重体力劳动者每天350—400克。待血糖下降或尿糖减少后,可适当增加主食25—50克。每日油脂摄入量应在50克以下,烹调用油少于20克,每日蛋白质摄入90克。每天保证500克以上的新鲜蔬菜,减少盐的摄入,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10g以下,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盐量以6g为宜。

2.1.2运动指导

2.1.2.1运动治疗的方法和组成

1、准备活动:5至10分钟的四肢和全身活动。如步行、太极拳和各种保健搡。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冬季准备活动时间相应延长。

2、运动锻炼:核心部分。通常适用于糖尿病人的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称耐力运动。

3、放松运动:每次运动结束后有5-10分钟放松运动。如慢走、自我按摩或其他低强度活动。

2.1.2.2运动量的掌握运动量的大小是由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度三个因素决定的。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决定了运动效果。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

2、运动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30-40分钟。可穿插必要的时间,达到靶心率累计时间以20~30分钟为佳。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同决定了再次运动的量。

3、运动频度:每周3-4次最适宜。但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运动锻炼的效果及蓄积作用将减少.难以产生疗效,运动锻炼不应间断。

2.1.3用药指导

我科常用的降血糖药物有:优降糖、二甲双胍和拜糖平。优降糖属磺脲类,主要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剂量是2.5mg/片,按医嘱用足剂量,餐min服用,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反应。二甲双胍缓释片属双胍类,主要作用机制为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无氧糖酵解和抑制葡萄糖异生,剂量是0.5g/片,就餐时服用。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口干苦,金属味、恶心、呕吐、腹泻等。拜糖平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主要降低餐后血糖,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应在进餐吃第一口食物的同时咀嚼服用,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胀气、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的目的在于尽量模拟人体的正常分泌,以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体内胰岛素的不足,从而达到控制血糖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按医嘱按时注射,剂量准确,教会患者及家属注射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于饭前30min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3 讨论

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3],可以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改变生活行为方式来得到控制。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管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曾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者占60.3%。通过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使患者能正确掌握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治疗的目的和方法,防止错误观念的继续,延缓病情的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和治疗的目的。因此,开展有关糖尿病及并发症知识的宣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控能力,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4],同时可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的认识,自觉提高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症状,提高糖尿病早期检出率,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不仅影响其依从性,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造成患者不规范系统的治疗,甚至认为无法根治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糖尿病患者来讲,依从性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5]。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6]。糖尿病病程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防治的难点,通过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去接受正规的终身治疗,还主动去避免不利因素,并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极大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可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可很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可减少医疗费用。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自这些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住院天数随之增加,与之相应的,医疗费用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症既提高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又提高了利用水平,使得糖尿病并发症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作用凸显,从而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因此,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个数的多少,是决定医疗费用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积极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还可从根本上减少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减轻糖尿病对社会和患者家庭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中,宣传教育与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病人的自我管理同等重要。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和广大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在相同的医疗条件下,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宜凤.糖尿病病人服用降糖药物的指导.实用护理杂志,2002,7(18):12-13.

[2]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23-24.

[3]赵列宾,王琴琴,宁光,等.糖尿病控制中健康教育作用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1):40-41.

[4]郭妮,王为民,冯启明,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6):352-353.

[5]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4.

[6]俞娉.不同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13-14.

作者:袁春敏

体重控制的护理教育论文 篇3:

国内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摘 要 我国糖尿病高危人群众多,传统的健康教育收益人群局限。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危险因素。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健康教育使收益人群更广、更便捷,从而有效地减少或延缓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为糖尿病。全文综述国内糖尿病高危人群现有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

關键词 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high risk population with diabetes in China

WANG Qiuhua, Chu Aiqun, PAN Guofang, PAN Mengyun

(Nursing Deparment of Petrochemi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054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ith high risk of diabetes in China, and beneficiaries of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re limite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wareness rate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high-risk groups of diabetes and reduce risk factors. The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for health education makes the beneficiaries wider and more conveni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or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high-risk groups for diabet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high-risk diabetic population.

KEY WORDS diabetic; high-risk group; health education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占50.1%,每年有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患者[1]。有研究认为,在社区居民中,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人群仅为14%,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的达50%~86%[2]。而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控制能起到帮助作用[3]。本文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1]中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对国内糖尿病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的现状进行综述。

1 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和坚持健康行为的依从性[4]。社区可利用公共媒体加强健康宣传教育,例如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资源普及糖尿病知识,增加人们的认知能力[5]。社区还可利用宣传活动手册、组织专题讲座、建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来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知识。王润洁[6]通过预防性健康教育,即建立健康档案、开展每月一次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提供相关知识咨询及指导,明显提高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自我管理能力。沙红兰等[7]对60例妊娠期糖尿病妇女研究发现,孕前体质指数、孕前增重过多、油类摄入量过多是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发生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合理膳食干预和增加运动量可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戴森戈等[8]对8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危险因素分析认为,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能有效改善年龄35岁及以上、分娩前体质指数≥25 kg/ m2、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先兆子痫及巨大儿等并发症。花春英[9]等通过成立糖尿病健康促进俱乐部,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新信息交流主题活动、成立病友学习交流报告团、联谊会等活动,结果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安雪梅等[10]通过成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俱乐部”,让糖尿病高危人群从被动接受健康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健康宣教不再枯燥乏味,提高了糖尿病高危人群主动参与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了正确的饮食运动习惯,有效减少了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林勇等[11]通过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改进,即强化知识和饮食控制和运动的技能培训,传授用手测量法估计食物份量,用主观运动强度判分法以及个体自我感觉法进行运动监控,并定期针对性指导和追踪随访,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31.1%上升到92.5%,同时使高危人群保持健康行为和提高依从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运用网络进行自助式健康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有资料证明运用网络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助式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12-15]。网络健康教育同样适合糖尿病高危人群。李菁等[16]对62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网络使用现状进行分析,88.71%认为可以使用互联网干预,74.19%支持通过网络进行健康干预。陈依鸽等[17]发现,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运用网络形式进行健康管理是可以有效降低干预对象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但对于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的人来说,网络互动存在一定障碍[13]。基于网络的优点,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文化程度高、上班族的高危人群更适合网络健康教育。

2 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饮食指导

刘彤等[18]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8%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知道正确饮食。顾晓瑜等[19]调查结果显示,45.77%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饮食不符合膳食标准。曹亭等[20]调查显示,40.8%的居民不认为或不清楚改善糖尿病前期的饮食方式可以防止发展为糖尿病。阮芳等[21]对310例糖尿病高危人群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饮食干预能改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由此可见,糖尿病高危人群合理饮食知晓率低,而合理饮食指导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危险因素。

2.2 运动指导

曹亭等[20]调查显示,42.1%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不进行体育锻炼。刘彤等[18]调查显示,只有34.9%的人了解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运动注意事项。而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利于降血压、血糖和血脂,减少脂肪堆积[21]。郭伟丽等[22]通过运动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显著降低。何洁等[23]通过对7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干预研究显示,干预后血压、血糖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耿荣娟[24]对366例糖尿病高危对象进行饮食、运动量化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体重、腹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均明显下降,有助于消除糖尿病诱因。因此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运动干预,可减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2.3 控制体重

有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能够显著增加糖尿病风险约2.5~4.5倍[25]。孙田杰等[26]研究认为,健康教育和干预的目的是降低糖尿病高危人群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评价结果有三种,即低危险性、自创性和难以改变性,而自创性的危险因素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通过干预而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造成自创性糖尿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饮食不规律、缺乏体力活动、过度饮食造成的肥胖[27]。对于体重指数25 kg/m2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干预措施应包括膳食指导、体力活动、减肥和糖的控制[28]。专家共识[29]建议,对肥胖或超重者应控制至正常体重指数(<24 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1 674~ 2 092 kJ,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摄入的20%以下。儿童肥胖也是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崔馨月[30]从“学生—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对1 666名学生进行肥胖干预,干预方式包括健康教育、环境改善、健康饮食與运动,结果显示,干预措施有效降低超重肥胖学生的超重肥胖率。肥胖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转变为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2.4 戒烟与控酒

吸烟通过刺激抗调节激素的释放引起暂时性血糖升高,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岛素?细胞毒害而发生糖尿病。有资料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6%[28]。邱伟等[31]的研究显示,吸烟指数升高会加大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随每周饮酒量的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对于35~50年龄段,吸烟和饮酒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车晓礼等[32]认为少量饮酒可以降低BMI<24 kg/m2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但大量饮酒则增加BMI≥24 kg/m2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因此,戒烟限酒有利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减少或减缓糖尿病的发生。

2.5 心理健康指导

何建东[33]调查显示,糖尿病高危人群多数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述情障碍及消极应对方式,须及早进行积极的心理评估和干预。饶友婷等[34]对470名糖尿病及高危患者调查显示,9.3%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具有心理障碍,16.1%存在心理异常。庄前玲等[35]对148例糖尿病前期人群调查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利,但对诊断后的生活质量调控不利。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疏导,既要重视疾病又不要过于焦虑、悲观,从而使人们建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电脑手机的普及等导致糖尿病高危人群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年轻化。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年龄上必须前移。由于上班族受工作、环境限制,传统的面对面健康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健康教育需求,应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基于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广,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目前上海市正在开发完善健康云,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为上海居民健康服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致谢:本文得到上海健康医学院余剑珍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8): 2-42.

[2] 蔡大斌. 社区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23): 123.

[3] 于茂芝, 于茂莲. 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5): 195-196.

[4] 吴春苑, 曾丽. 社区高危糖尿病患者预防性健康教育的作用[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21): 190-192.

[5] 崔玉萍. 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15): 316.

[6] 王润洁 .探究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J].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22): 90-91.

[7] 沙红兰, 薛卫红, 李亚琴.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膳食状况与巨大儿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5): 2201-2203.

[8] 戴森戈, 张文淼.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4, 22(04): 479-480.

[9] 花春英, 刘佩文. 糖尿病健康促进俱乐部的建立与运动创新[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19): 11-14.

[10] 安雪梅, 江娟.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与治未病[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4): 102-103.

[11] 林勇, 贾荣娟, 姜庥每. 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法的改进效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15(20): 2267-2270.

[12] 何静, 何萍. 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 大家健康, 2015, 9(22): 190-191.

[13] 张丽华, 张丽芹, 钱湘云. 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7): 832-835.

[14] 孟萍, 吴建平, 王虹. 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27): 3457-3460.

[15] 张玲雁, 沈亚欣, 崔史杰, 等. 网络平台在改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应用的研究[J]. 河北医药, 2014, 36(20): 3124-3125.

[16] 李菁, 李铮, 赵维钢, 等. 糖尿病前期个体网络健康干预态度及医院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6, (1): 11-15.

[17] 陈依鸽, 阎黎, 莫峻雯, 等. 社区运用网络形式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效果观察[J]. 广西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1): 96-97.

[18] 刘彤, 李英华, 李莉, 等. 中国6省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1): 11-15.

[19] 顾晓瑜, 江宗星, 周卫国, 等.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体质、血糖和膳食状况调查[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4, 9(1): 9-15.

[20] 曹亭, 丁亚萍, 蒋阿冈, 等. 南京市社区居民糖尿病前期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全科护理, 2011, 9(11): 2994-2995.

[21] 阮芳, 梁蓉, 黃春霞, 等. 生活方式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响研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5): 712-714.

[22] 郭伟丽, 吕从艳, 王述敏. 运动与饮食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响[J]. 天津科技, 2013, 40(5): 126-128.

[23] 何洁, 温洪华, 陈寅晨. 运动治疗在护理干预后对糖尿病的作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02): 67-68.

[24] 耿荣娟, 张慧君. 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不同高危人群远期效果比较研究[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7, 13(1): 36-38.

[25] 王超.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及主要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D].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26] 孙杰田, 金莹, 台文霞. 健康干预对糖尿病前期自创作危险因素的影响[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1): 33-35.

[27] Chao Chen, Deqing Gan, Chaoqun Yu, et al. Study on cover backfilling of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basing on natural classification[C]//Advances in civil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V: Selected, peer reviewed papers fro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Materials (CEABM 2014), May 24-25,2014, Haikou, China,: 2014: 820-833.

[28] 安芳, 崔明亮, 赵玉娟, 等. 健康管理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效果评价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0): 1121 -1123.

[29] 中国医学会内分泌学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0(4): 277-283.

[30] 崔馨月, 陈天界, 马军, 等. 社会生态模式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中对体格指标的干预效果[J/OL].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03): 400-405.

[31] 邱伟, 张红霞, 罗晓婷, 等. 赣州市中老年吸烟、饮酒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0(10): 789-791.

[32] 车晓礼, 万沁. 饮酒量与糖尿病前期3年转归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 天津医药, 2015, 43(12): 1433-1436.

[33] 何建东.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精神状况调查[D].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 2014.

[34] 饶友婷, 张帆, 丽扎.江阿别克, 等. 乌鲁木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与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探讨[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0(5): 662-665.

[35] 庄前玲, 郭桂芳, 刘宇, 等. 糖尿病前期人群焦虑情绪对疾病早期发现和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12, 15(2A): 428-429.

作者:王秋华 褚爱群 潘国芳 潘梦云

上一篇:地形设计及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