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下的工业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下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对交互设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交互设计人才供给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培养专业的交互设计人才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一大突破点。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探析如何基于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交互设计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互设计下的工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交互设计下的工业设计论文 篇1:

侯文军:交互设计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

侯文军教授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交互设计领域,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将技术和艺术结合,开展信息交互设计中的信息可视化、交互模式、交互体验评价以及交互式新产品开发等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本次专访中,侯教授充分阐释了她对交互设计的理解、对国内外交互设计课程设置的分析及交互设计发展趋势的展望。

《设计》: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投身到交互设计领域的?请您谈谈交互设计在中国兴起至今经历过的各个发展阶段。

侯文军:计算机的普及和难以使用,催生出“交互设计”这个术语,专门解决计算机如何更好地与用户交流互动的问题。从键盘鼠标的图形用户界面的产生开始,人机交互开始发展。1984年IDEO的比尔摩格理吉第一次提出“交互设计”这个慨念,这时的交互设计考虑的更多的是各种按钮的普通状态、hover状态、active状态以及信息导航的设计,是GUl时代。2007年,苹果推出了首款iPhone,多点触摸交互通过多个手指在触摸屏上划动方式的不同来完成命令,它丢掉了hover交互方式,开启了交互设计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GUI交互发展和挖掘到极致。随着Kinect、SIRI、智能硬件的出现,可以用语音、手势代替触控,自然交互开始发展,开启了NUI交互时代,自然交互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的交互设计发展可以说与国外基本同步,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崔生了交互设计行业,在2000年之后开始越来越被重视,发展也越来越快,这也是用户体验和易用性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的。

我应该是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交互设计领域的,之前做一些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其实也是对交互有所涉及的。2000年北邮成立工业设计专业,我当时做过分析:北邮的工业设计学生是从工科招生,而北邮是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如果我们的工业设计做造型是不符合北邮的特色的,而且也很难做出特色,因此,当时我们就决定北邮的工业设计以信息产品设计为特色。信息产品设计那就一定是要做交互设计的,但那时不叫交互设计,是将人因工程与界面设计相结合,是从易用性或可用性的角度思考的。由于我承担人机工程的课程,在课程上要解决信息产品的设计问题,因此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等知识,从此,算是真正投入到了交互设计研究领域。

《设计》:当我们谈论“交互设计”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您认为当下对“交互设计”的准确表述是什么?它的定义和范畴从诞生以来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与哪些学科有所交叉?

侯文军:当我们谈论“交互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到界面设计、互动、用户体验、信息架构、用户行为。交互设计的思维方法建构于工业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其实交互设计也分广义和狭义,广义地说就是人、机、环境之间沟通和行为的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具体地说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理解用户的期望、需求,理解商业、技术以及业内的机会与制约,并基于以上理解,创造出形式、内容、行为有用、易用、令用户满意且技术可行的,具有商业利益的产品。而狭义地说,就是设计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针对用户需求和期望,设计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设计信息的表现形式、设计系统的使用方式,追求好的用户体验,包括功效和情感,讓系统最终达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式主动感知用户的命令、意图、情感。所以交互设计包含信息的组织设计、逻辑流程设计、交互的结构设计以及情感设计,交互结构设计就是完成任务的方式设计,就图形界面来说是组件的设计,就如机械零件的设计一样,我觉得交互设计最重要的就在这里。

交互设计最初一般理解为互动,单纯的表现为人与机器的表面的互动,例如动画影视中加入人的控制,这时的交互设计主要指的是单纯的人的参与,研究的是人的参与的时间和机会,更多应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随后的交互设计就是软件系统的可用性,主要表现在对软件的测试评估,这时的交互设计主要是由程序员来根据经验决定,由于当时软件主要给专业人员使用,用户多经过培训,因此用户体验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到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用户体验越来越被重视,人与机器交互的行为大大增加,而这些交互的行为都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发掘、论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交互设计师诞生,交互设计主要成为信息产品使用方式的设计,用户的需求、期望、行为习惯的研究成为重点。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交互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要有一定的对技术的了解、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设计。既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分析能力,还需要创意设计能力,因此它是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结合。主要涉及的学科有设计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技术和管理。

《设计》:国内交互设计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您认为有哪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供借鉴?

侯文军:国内交互设计教育目前主要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中,没有设立专门的专业。我们在2010年做过一次大数据分析,当时收集了大量数据,从事交互设计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工业设计专业(包含视觉传达),其次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大部分交互设计的教育不系统,一般只有一两门课程,主要以做产品(web、APP、智能硬件)为主,加入互动设计,但其实需要设置系列课程,比如:用户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交互设计认知理论、用户体验度量预评估、信息可视化设计、web用户界面设计、移动用户界面设计和虚拟/增强现实交互设计等,现在还应有语音交互设计。国外CMu、普度大学等高校在交互设计方向都设有系列课程,而国外交互设计都设有编程的课程,国内一般没有。北邮的工业设计专业与国外比较接近,设置有交互设计的系列课程,这些年为互联网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在行业内有较好的评价。

《设计》: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在提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空前关注,AI跟交互设计是怎样的关系?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着交互设计的设计流程、方法及发展方向?

侯文军: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交互设计本来就是研究人机交互方式的,它追求好的用户体验,由于技术的限制使得人机交互并不能达到自然和谐、高效的状态,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促进各种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交互技术的发展,语音、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也改变了交互设计的方法,交互设计的流程、交互界面的表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人工智能的成熟使语音助手得以快速发展,语音助手与产品信息架构的整合将使每一个功能都可以被迅速访问,产品入口不再是首页,语音助手给沉重的产品信息架构赋予了活力和流动性。因此,交互设计中的信息架构的设计、导航设计都将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又如以往交互设计中的上下文感知的问题,也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使推荐系统的准确度大幅度提高,用户发现内容的成本降低,产品不再需要复杂的架构来承载不同内容。阿里鲁班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来量产Banner,其实就是将设计师的经验知识总结出一些组织和风格的设计规律,让机器通过自我学习和适当演绎,上亿的Banner批量拼装而成,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生产可被公式化(规范化)的设计。因此,交互设计的改变主要在以下两方面,—方面是交互设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设计图形用户界面中WIMP模式的组件,通过隐喻来完成感知和认知,而是更加关注情境感知、意识感知和情绪感知的计算来完成人与机器的交互;另—方面就是设计人工智能在产品中的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也会提供更多功能给第三方应用,例如摄像模块、语音模块、身份验证模块、支付模块等组件,交互设计就是要设计如何使用这些组件,考虑不同场景和突发事件时产品如何服务用户,在哪些情境、哪些场合下人工智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用户体验,同时也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所以未来的交互设计需要设计师提高技术水平,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交互设计。

《设计》:时下除了交互设计是设计界热词外,体验设计、服务设计也被广泛提及,三者还经常被穿插使用,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否有所重叠?

侯文军: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确实经常被穿插使用,三者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是有所重叠的。从时间上来说,交互设计出现最早,在中国大约是在2002年左右,随着互联网产品的诞生而产生,主要是从人与计算机领域考虑的,来自人机界面,它和计算机领域结合比较紧密;体验设计是在2006年左右,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它的概念更广泛一些,包括了人的活动,更注重体验的评估,与心理学领域更密切相关;而服务设计应该在2010年左右产生的,它主要体现产品的整个流程,包括商业和价值。所以说交互设计注重功能,体验设计注重用户、服务设计注重价值。也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打比方:把价值分成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和魅力价值三个象限,交互设计是解决基本价值的,体验设计是核心价值部分,而服务设计是解决魅力价值部分。

服务设计的定义:以用户为中心,对整个用户体验过程的服务引导和质量把控;服务设计以企业为推动力,基于自身特点和商业目标,对于服务运营管理作出的规划和设计。服务设计意识:以用户为中心,研究用户的形态提升竞争力。

交互设计的定义:以用户为中心,针对用户需求和期望,设计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设计信息的表现形式、设计系统的使用方式,追求用户体验。

体验设计的定义:英文叫做user Experience,缩写为UE,或者UX。它是指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全部体验,他们的印象和感觉,是否成功,是否享受,是否还想再来/使用。

从定义上看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实际经常混淆,也分辨不清楚,但他们相同的都是面向产品设计,以用户为中心,但却是各有侧重。

《设计》:请您和《设计》的读者分享1-2个最近您正在关注或研究的理念/领域/问题。

侯文军:2019年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与人工智能结合,注重语音交互、手势交互以及虚拟现实,AR中的交互研究和设计,以及信息可视化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将技术和艺术结合,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国际知名公司、国内研究院、大型企业等合作开展如:复杂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综合评估系统研究、基于本土文化的用户行为研究与应用交互评估与改进、AR空间信息交互(社交)研究与原型开发、基于AR虚实交互的科普绘本创作等智能化趋势下的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和基于AR/VR的交互式新产品开发等实践和理论研究。近两年的研究都集中在自然交互的研究与设计,目前承担了一项北京市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项目名称“北京古都传统文化挖掘与再利用”,内容主要是建立北京古都文化知识图谱,挖掘文化之间的关系,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古都文化的脉络。这个项目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用于文化知识的构建与表达,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知识图谱,挖掘交互形式,并寻找文化知识的表达方式,以便用户更好的利用,通过該项目的研究,我们在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交互设计的关系。同时也在和企业合作做语音交互、眼动交互和手势交互的项目,研究语音系统设计元素,交互层级及评估指标。针对眼动交互的论文《User Deftned EyeMovement-based Interaction for Virtual Reality》荣获HCI international2018(人机交互国际大会)大奖——“最佳论文奖”。

作者:侯文军

交互设计下的工业设计论文 篇2:

基于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当下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对交互设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交互设计人才供给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培养专业的交互设计人才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一大突破点。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探析如何基于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交互设计人才。

关键词: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人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育;设计专业

与工业设计一样,交互设计这门学科是舶来品,它作为一门设计教育专业最早出现在1989年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在我国,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及其课程,大多数与之相关的教育都是出现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或是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人机交互课程中有涉及。然而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与前提下,交互设计在产品、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等行业呈现急速飙升的态势,交互设计人才供给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院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极大不平衡的矛盾之下,专业的交互设计师可谓炙手可热,如何培养优秀的交互设计人才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一大突破点。

一、社会各界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现状

交互设计是一门注重行为设计的学科,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传统的产品行业需要交互设计师,承担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前期开发与用户调研工作。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交互设计师承担着产品需求分析和设计人机界面交互流程的工作。在最近新兴的用户研究顾问企业,交互设计师又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与综合的调研能力。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对交互设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其行业特点。

通过分析诸如腾讯、阿里巴巴、淘宝、网易等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得出对于交互设计人才的要求是:(1)对各种常用软件或网站有强烈的兴趣和灵敏的触觉,富有创造力和激情;(2)有强逻辑思维能力,熟悉掌握业务需求分析和产品需求分解的技巧;(3)有一定的视觉设计能力和诸如HTML/CSS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和技能;(4)团队合作能力与优秀的理解、沟通与协调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5)设计产品人机交互界面结构、用户操作流程等;(6)对交互设计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可以独立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熟练掌握流程图、线框图等交互设计方法等。而对于研发和生产实体产品的企业对交互设计师的要求多集中于对该产品的最新技术与使用方式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交互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掌握用户调研的方法等。各企业对于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多集中在工业设计、计算机、心理学、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等相关专业领域,并要求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从各大招聘媒介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中小型计算机或网络企业都有交互设计师这个职位,社会各界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非常庞大。

然而,在对部分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互联网巨头公司能聘请到有经验的优秀的交互设计师,他们大多数曾从事相关职业并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并多来自工业设计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同时他们也聘请部分对交互设计有深入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重视其专业知识并愿意对其进行培养和重用。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只能聘请到对交互设计行业有兴趣的人员,他们对其专业与学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完成任务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相当于承担了对交互设计入门人员的实践培养工作,但由于社会对专业的交互设计人才需求非常紧张,在获得经验之后交互设计人才将会谋求更好的发展,所以中小型企业难以留住专业人才从而造成人员流失与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为社会各界培养专业及优秀的交互设计人才成为各高校设计专业的迫切需求。

二、我国交互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现今,纵观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或高校的设计学院并未建立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有人机工程学的课程会涉及到相关内容。但由于其课程的课时有限,并不属于学科重点课程,且校内教师与行业最新动态接触较少,人机工程学课程对交互设计的内容研究并不深入。

同时,交互设计主要作为研究方向在高校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中出现。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设有交互设计实验室供其研究生使用,并承接企业的实题项目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香港理工大学也有专门的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及华南地区的几所高校也先后设立交互设计专业。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校开始重视交互设计但其教学体系并未十分成熟,我们需要参考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对此行业的教育进行完善。

三、对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以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交互设计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与工业设计一样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背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科学,并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统计学、人类行为学和设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兼顾了软硬件的技术开发。在许多专业理论书籍中它的用户研究与设计方法和手段也未能从根本上与工业设计专业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工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交互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把用户研究作为交互设计及其它设计研究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同时建议在高校的课程中合理开设设计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专业英语、设计表达、设计管理学以及文字性训练课程,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由于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范围非常广,所以有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与使用设计工具的能力。设计是一门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交互设计也不例外,除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外,它还有一定的商业目的。

例如在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交互设计师需要掌握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特征,并把自己的设计通过思维导图、流程图和线框图等表达工具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交互设计师掌握快速原形工具、画流程图和线框图的软件。如业内多用AxureRP Pro或Silverlight去画线框图,用于画思维导图的工具有MindManager、FreeMind等,用于画流程图的软件有MicrosoftOffice Visio、Word等,用于界面设计软件有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此外还需要掌握HTML和CSS等软件的应用。在传统产品行业,交互设计师除需掌握上述所说的原型设计工具外,还需掌握平面设计工具如Adobe 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适当掌握三维设计工具Rhino、Pro/E、Solidworks等,以及渲染工具Vray、Keyshot等。

此外,除了上述的硬性技能条件外,交互设计师还必须掌握诸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等软性条件。因为交互设计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领域,一个完整的交互设计活动通常需要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完成,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与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师的生活态度与文化修养非常重要。这里的设计师不仅仅指交互设计师,而是所有对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人,是广义的设计师。设计师们应该懂得如何关心人、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然而,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还较为欠缺,但这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每位学生的文化教育背景与经历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之余很少有精力再对每位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生活态度与个人修养还是得靠学生自己努力。但高校还是可以尽量提供条件,譬如可开设设计鉴赏课程,在课程中评讲部分设计优良、对人类生活有重大贡献的产品,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还需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网络与书籍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现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时候交互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也绝非在教学课本中出现,而是通过互联网或各种交流峰会来发布,如腾讯、淘宝、搜狐、阿里巴巴等都有专业团队在博客上发表交互设计界的最新研究动态,还有部分专业网站如“蓝色理想”、“互联网的一些事”等也会发布与交互设计及UED相关的信息。在我国,每年都会举行交互设计体验日,它是由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高校和业界共同参与的,是交互设计行业里的重要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懂得利用各种途径与手段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

(四)增强校企合作,鼓励自主创新

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同时也与商业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创造产、学、研配套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不同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是主体,也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把企业的实题项目带到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与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来自行业前沿的资讯。同时高校也可与企业挂钩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将学生中优秀的创意与作品通过企业的资源和平台得以实现,把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带到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中。

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此前,有90后大学生创造了一款名为“超级课程表”的手机软件,马上在短时间风靡各高校,两年间已拥有学生用户600多万人,并获得逾千万元的融资。这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成功例子。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学校所做的就是多鼓励并尽量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和条件,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四、结语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摸索与改革中。而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在于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甚至走到行业的前沿。交互设计的专业教育也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两手抓。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行业的最新知识和动态,与前沿知识和技术接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交互设计师的培养不仅出现在硕士教育,也可在本科教育中自成一专业学科,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交互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辛向阳.混沌中浮现的交互设计[J].设计,2011,(2)45-47.

[2]童慧明.交互设计21世纪的新设计专业[J].设计,2011,(2).44.

[3]吴琼.交互设计的域与界[J].装饰,2010,(1).89.

[4]朱慧娟.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8).157-158.

[5]汪晓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08-109.

[6]高聪蕊.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23).124-125.

作者:何晓云

交互设计下的工业设计论文 篇3:

论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

摘 要:交互设计根植于服务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它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和纽带。以交互理念进行的设计创作,其中的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都以放射的形态出现,审美情感不仅是两极的,甚至是多极的。为更好实现设计师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和同构对话,设计师首先要具备情感的原始唤起能力,同时促使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而形成创作情绪,被内觉体验处理以后的情感还要经过某种外化机制才能成为审美情感。

关键词:交互设计;设计师;审美情感;生成机制

当代社会,消费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追求一种体验,人们以与众不同的感受、渴望参与、体验过程的回味为追求。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2009年,交互设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名词在中国正式浮出水面。交互设计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新的设计领域,它跟我们传统的设计行业里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门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根治于体验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不仅在理念上把信息设计、界面设计或其它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设计主张融为一体,更加从设计的本质上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思维。因此,交互设计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据内容创造形态,通过形态传达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设计师把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实际进行高度概括之后产生的难忘的艺术效果,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传递信息,将情感体验深植于受众心中。

一、交互设计时代的来临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交互设计是数字化时代设计的一个新领域,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或纽带。从用户、受众的角度来说,交互设计不仅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一)交互设计的范畴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主流,社会成活的形成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语言和文字信息便成为了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交流称之为对话,对话的过程在不断传弟自我信息的同时,也在检验自己和对方接收、判斷、理解信息的能力。站在“人——物”的角度上来说,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在利用感官、知识、情感等感知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在与周围的产品进行某种形式的对话。例如,在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广告牌、媒体等都是“人——物”交流密切的场合,也就意味着可以从“人机对话”的角度对这些场景内的设施或者服务进行设计。因此,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产品设计。更进一步来说,交互设计旨在创建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最大限度的“人——物”之间的交互空间。交互设计师丹·萨菲尔(Dan Saffer)也认为“交互设计师围绕人的:人是如何通过他们使用的产品、服务连接其他人。”丹·萨菲尔还绘制了一张交互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图,从图谱上不难看出交互设计就是沟通的设计,虽然其间有必不可少的产品或服务作为媒介,但是其本质还是人之间的交流。

交互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组成部分,且大多数的相关学科都是在用户体验设计的范畴内或与之产生交叠关系。交互设计也并非凭空产生,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其与这两大类设计形式有很多共同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交互设计越来越显现出横跨真实与虚拟的双重特征,这也是传统工业设计无法做到的。

(二)交互设计的特征

伴随着全新设计理念的传播,这个更带有服务经济时代典型特色的新设计领域——交互设计——是服务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新的设计领域,它跟传统的设计行业里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的这些设计门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根治于服务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不仅在理念上把信息设计、界面设计等等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设计主张融为一体,更加从设计的本质上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思维,把动态的交互行为作为设计目标,把创新人机交互过程作为着力点,把提升交互体验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标准。

设计将由提供空泛的物质使用和单一的视觉愉悦向着创新人机交互关系全面营造感官品质的新境界转型,在今天交互设计正在呈现出一种放射状成长态势,而且它发展的方式不是线性的,不是有层级的,而是矩阵的,而是爆炸性的,没有权威,只有交流、共享和共同的进步。

二、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多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当代设计的概念与范畴在不断变革。不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还是新媒体设计,设计作品已经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真实走向虚拟,从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从单纯视觉走向感官的多维联动,并与灯光、水体、植物、人物表演、焰火、音响等视觉和听觉形态有机的融合起来。当代的设计特别是以交互设计理念进行的设计创作,其中的形态、图形、结构、空间、色彩、字体、材料等视觉元素,这些形象元素带来的不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愉悦,交互设计作品不但承载了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诸多的文化因素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分,而且浸润了设计师更多的审美情感。

一项成功的艺术作品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情感,但是不是有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品呢?别林斯基有一番自己的言论,他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但也并不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他有情感,甚至写出了侵润着情感的不算坏的诗——却一点也不是诗人”,这种理论,放在交互设计作品中也是一样的,设计师更多的是将产品视为诱发情感体验和进行审美关照的对象,力求能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设计作品的情感性方面。一旦艺术家进入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那么他们的活动就在情感的领域里逐渐展开。人们时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审美情感是受众在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按照这种理解,审美情感就变成了单一、单向的情感。实际上审美情感不仅是两极的,甚至是多极的。

“审美”表示人对生活和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情感评价关系,交互设计影响下的今天,“人——物”的关系更加被拉近。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把城市视为為“舞台”,把景观形象作为“道具”,把环境作为“背景”,让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体验经济下,不管是劳动、消费还是休闲,人们把美好与难得、非我莫属与不可复制等个性化情感体验作为生活的追求目标,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基于交互设计的要求,受众的体验至少应包括心理体验、行为体验、意向体验和情感实现体验,这四个部分又有各自的关联点和激发点。为更好的实现人与设计作品的情感共振,设计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的情感投入和表述活动就更加的强烈,设计创作的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都以放射的形态出现。

审美情感的多极性,不但表现在每一审美范畴都可以以其独特的情感,并且从美感的多样性上也可以表现出来,美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鉴赏时的美感类型多样,当多种美感交织在一起,审美情感的多极趋势就愈加明显。

三、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生成

艺术家面对一个固定的主题,当策划与创意有了一定的概念后,就会主动寻找借以传情达意的元素,当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所观察的现象或物象发生共鸣时就会从有意达到有思,在具有艺术性的联想和理性的思考后,就能使较模糊的主题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经不断的修饰和锤炼,最终物化为可感、可观的艺术画面。

(一)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都可以溯它他的原始唤起——即他的最初的原始情感模型是怎样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情感当然是主观的,但“我们的情感总是有生动的对象激起的”,这就同中国古文中提到的“睹物兴情”、“情以物兴”共同解释了情感原始唤起的必然规律。

如果上述关于情感唤起的朴素的唯物观点可以肯定的话,那么人们就可以进一步指出情感并非完全主观,站在这个角度上审视任何一种设计形态的创意过程,设计师的情感表达的初始往往需要一定的具有美感的事物的刺激,这种事物可以是主观的、客观的、抽象的、具象的,哪怕是一个镜头,只要它具有推动唤起设计师情感的作用,那么就是具有审美特征的事物。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人们从齐白石画的虾中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是画面的笔墨线条传达出来的,但也可以说这幅画中的虾本身就包含了这种情绪,推演开来,这也就说明了画家齐白石脑中成影的虾传递给了作者浓重的生机感,“虾”就成了作者情感原始表达的“始作俑者”。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寓意丰富的悉尼歌剧院、“鸟巢”苏州博物馆,还是个性张扬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或者内涵深刻的经典各类广告设计,设计师最初的创意形态总会在一些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具联想象征的具体事物去寻找灵感并唤起情感。这其中有一个事实,就是当设计师以艺术的眼睛面对客体的那一瞬间,他被激发起某种情感,他弄不清也来不及弄清这些情感究竟是客体的性质所致,还是自身内部结构的自动生成,他在那一瞬间甚至与可能分不清主客体的区别,即他觉得物进入我之境,而我又进入物之境,物我互赠,物我融合,情感正是在这主客体的互赠关系、融合关系中开始滋生。

设计师情感的原始唤起不但是主客体两个方面熔于一炉的具体体现,而且这种原始唤起也恰恰是设计师与受众实现情感交互和同构对话的基础手段。

(二)内觉体验

原始情感的唤起并不等于情感的生成,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把原始情感一丝不改的宣泄出来,实际上这也做不到。在交互设计中,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原始情感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灵的土地上,要有适当的条件他它才可能发展成熟和趋于完善,如果条件不成熟,那么它就可能永远躺在那里。这里提到的“条件”除了交互设计中必然的物我交织关系以外,还要有创作的情绪,那么什么是“创作情绪”呢?无非就是促使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的情绪或者条件。

关于内觉体验,用简单的话说明即是一种“情感处理器”,它是非语言的、无意识的,它所处理的情感处在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状态,为人的意向、印象、记忆提供了一个迂回、盘旋的机会。原始情感卷着泥沙从内觉体验的河滩上奔流直下、流到内觉的深潭,这个深潭看似平静但内流汹涌,在这里,原始情感不仅沉淀了原有的泥沙,更是被蓄予了新的力量,并被推送到更高级的河床去。

设计师除了对“形式”的推敲外,更注重“内心的观照”。在艺术构思时,他们非常注意将主观的自我表现跟客观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视觉语言,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稍加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形象。

三、情感外化

情感经过内内觉体验机制的处理以后获得了新颖、独特的品格,但是这个阶段中它还存在于设计师的大脑雏形,没有变成具体可感的形式,不被受众接受,更不能变成一种确定的、能唤起受众共鸣的审美情感,也就是实说被内觉体验处理以后的情感必须经过某种外化机制才能成为审美情感。交互设计逐渐从数字设计领域推广开来以后,其作品的共性有一点很突出,就是形式与内容的愈来愈同一,这就意味着审美情感通过知觉对象呈现为有形的过程也是“物我同一”的过程.

交互设计作品所映射出来的那一片真情,这不仅仅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精神性享受,同时也是对生命意蕴的体味和理解,这样我们的生活不会再如此乏味和单调,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就会相辅相成。设计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睁大发光的眼睛,从中捕捉到创作的元素,使平凡的上升为崇高,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使自己的创意构思以优美感人的视觉形态表现出来,不但使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得以完美实现,而且给人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亚科布松著.孟昭兰译.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4.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朱岩岳.浅议人性化设计[J].皖西学院学报,2004,(03).

6.曾庆抒.产品的情感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

7.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宓文倩(1988-),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

作者:宓文倩

上一篇:矿山企业干部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虚拟工程技术机械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