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影响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22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冠名单位签约2月16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冠名单位签约仪式在浙江台州温岭市举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参加了签约仪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赛影响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赛影响服装设计论文 篇1: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大赛标准应用与成果转化调研分析

摘 要:对技工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大赛标准应用与成果转化情况做了调研,并进行了分析,提出“大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重点是对标找差、查漏补缺、提升优化,关键在教师,具体呈现主要是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的结论。

关键词: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标准应用;成果转化;课程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世赛成果转化工作方案》,充分借鉴世赛时装技术项目的先进理念、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不断深化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切实做好专业对接世赛时装技术项目标准的成果转化工作,课题组于2019年6月—2019年8月对江苏、广东、北京和重庆等地的16所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开展了大赛标准应用与成果转化调研,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具体如下。

一、调研内容

(1)专业参与技能大赛情况。

(2)技能大赛相关成果转化情况。

(3)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经验和遇到的主要问题。

(4)是如何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的,主要培训哪些内容?

(5)对专业课程、专业对应的国内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和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三者之间内容与标准异同的理解与认识。

(6)对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主要方法、路径和内容的建议。

二、调研分析

(一)专业参与技能大赛情况分析

调研的16所院校,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世赛选拔赛的有11所,其中技工院校9所、职业技术院校2所;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的有8所,其中技工院校1所,职业技术院校7所。所有技工院校都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所有职业技术院校都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

这说明,在国内,技工院校主要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世赛选拔赛,职业技术院校主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二者在参与技能大赛这一块交集还不是很多。

另外,除了参加这两大赛事外,调研的所有院校基本上还会参加行业协会和地方组织的服装设计制板制作类的大赛。这方面,广东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技能大赛相关成果转化情况分析

调研的16所院校,实施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有13所,占比81.2%,未實施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有3所,占比188%。说明多数院校已经意识到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积极效应。

实施成果转化的13所院校,其转化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显示,13所院校中,将大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的院校有1所,将大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4所,将大赛内容和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标准的有1所,将大赛内容、标准和场地布局转化为教学内容、标准和场地建设的有6所,实施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并形成转化研究成果的有1所。不难看出,对于技能大赛成果的转化,各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形成转化研究成果的也不多。这正说明,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有很多值得实践、研究和探索的空间。这也为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经验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

调研的16所院校,3所由于未实施技能大赛成果转化,没有提出成果转化经验和遇到的问题,13所实施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4所只提出成果转化经验,1所只提出遇到的问题,8所既提出成果转化经验,也提出遇到的问题,具体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16所院校,未实施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有3所,占比18.8%,对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做过一定实践和思考的有5所,占比31.2%,对技能大赛成果转化有较为全面实践和思考的有8所,占比50%。说明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工作还没有引起相关院校的足够重视,未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有巨大潜力可挖。

从提出的经验来看,主要集中在将竞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两个方面,至于如何转化,做到什么程度,则言之甚少。从提出的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缺乏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理论指导和模式借鉴、没有相应的研发团队和保障机制、缺少成果转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尚未进行深入实践和思考研究等方面。其中,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几乎所有提出问题的院校都提到的。这说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调研院校对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相关实践、相应举措、必要思考和深入研究还不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还是教师的问题。教师是实现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核心和关键。

(四)技能大赛选手培养模式分析

调研的16所院校,其技能大赛选手培养的模式基本相同,即围绕比赛项目,组织选手单独集训,配备校内专职指导教师。其中,7所院校有外请指导专家,3所院校建立了选手筛选淘汰机制,4所院校有专门对选手开展心理辅导。在内容培训上,9所技工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是围绕比赛项目,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4所中职院校则是比什么就训练什么。选手培养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调研的院校,其技能大赛选手培养还是以校内教师指导为主,占比62.5%,建立选手筛选淘汰机制的和开展心理辅导的也不多,分别占18.7%和25%。说明院校在引进校外指导专家、建立选手筛选淘汰机制和开展选手心理辅导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技工院校和高职院校参加的世赛时装技术项目选拔赛和教育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题是开放性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围绕比赛项目进行系统性训练,而中职院校的竞赛赛题是封闭性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围绕比赛项目开展针对性训练。

(五)专业课程与专业对应的大赛项目之间内容和标准异同分析

对专业课程与专业对应的大赛项目之间内容和标准存在的异同这一块,调研的16所院校,有12所给出了明确的看法,占比75%。12所院校一致认为,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完全覆盖了世赛时装技术项目和专业对应的国内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项目的所有比赛内容,但在内容深度、标准高度、评价广度和要求难度上则有明显差距。从对应的关系来看,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针对全体专业学生,通常采取“一对多”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宽泛,考核评价标准要求适中,其培养目标要求具有普适性;大赛项目是针对专业的顶尖学生,通常采用“多对一”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明确集中,考核评价标准明显偏高,其培养目标要求具有拔尖性和更强的指向性。

对世赛时装技术项目和国赛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主要异同点的梳理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不难看出,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与国赛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的总体竞赛内容、对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对选手的考核侧重和竞赛目的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在竞赛模式、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具体考核内容和形式要求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从发展趋势来看,国赛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有逐渐向世赛时装技术项目看齐靠拢的趋势。这也说明,在我国,世赛理念与标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对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六)大赛成果转化的主要方法、路径和内容的建议分析

调研的16所院校,12所给出了具体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要深入研究大赛的技术文件和评价标准,通过查漏补缺、提升优化,修订完善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要将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将技能大赛的竞赛试题转化为教学任务,将技能大赛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有机融入教学评价考核。(3)要学习并合理借鉴技能大赛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实现训练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示范作用。(4)要学习借鉴大赛场地规划布局和设备设施配置的方法,有效规划教学场所,合理配置教学设备设施。要将大赛的健康、环保、节约、规范、高效和安全等要求有效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规范中。(5)要将大赛成果转化与专业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6)大赛成果的转化,既要有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更要有理念精神成果。理论与实践成果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从以上六个方面的建议可以看出,大赛成果转化应与专业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其关键在于认可并贯彻大赛理念精神,主要方法和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对标大赛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对标大赛标准,优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3)对标大赛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与训练课题。(4)对标大赛规范,优化教学考核管理规范。(5)对标大赛保障,优化课程配套资源建设。(6)对标大赛项目,优化师资队伍与教学任务。

基本路径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明确转化目标,组建大赛研究与成果转化团队。(2)收集、整理大赛资料。(3)分析研究转化内容和转化方法。(4)开展成果转化。(5)建设配套课程资源。(6)轉化工作总结验收。

三、调研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技工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对大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思路基本一致

调研的所有院校一致认为:要做好大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工作,必须吃透大赛标准与部颁标准,要将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与专业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充分考虑行业、企业、院校、学生和地区实际的基础上,按照明确目标、收集资料、研究转化内容和方法、实施转化、建设资源、总结验收的基本路径实施成果转化,将大赛的理念、标准、内容、规范、保障和项目充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内容与训练课题、教学考核管理规范、课程配套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与教学任务优化的全过程中。

(二)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重点是对标找差、查漏补缺、提升优化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现行的部颁标准和院校所执标准,完全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也完全能满足世赛时装技术项目选手培养需要,只是与世赛标准相比在理念、内容、标准、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罢了。因此,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重点不是推翻已有的部颁标准和院校所执标准,重建标准体系,而是对标找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提升优化。

(三)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关键在教师

要实现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教师是关键。这是调研的16所院校的一致反映。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需要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开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教学实践检验和大赛选手培养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来完成。目前的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工作之所以成效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支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教师队伍。

(四)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具体呈现主要是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

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最终要落实在教学上,落实在大赛选手培养上。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是世赛标准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具体呈现,是检验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实施依托的主要载体,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这一点也是所有调研院校的共识。通过调研分析,课题组一致认为,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开发要做好以下几点:

1.四个关注:(1)世赛标准与部颁标准的不同之处。(2)专业教学实际、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实际用工需求。(3)开发的针对性、时效性、普适性和发展性。(4)开发成果的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关联性、层次性、配套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2.五个注意:(1)要以部颁标准为纲,充分吸收世赛时装技术项目标准的先进元素,注重世赛成果的全过程、全方位融入。(2)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适应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充分考虑与专业、产业、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3)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实际,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4)要将世赛时装技术项目的竞赛内容、技术标准、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合理融入开发成果中,实现有效嫁接。(5)要始终坚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将世赛先进标准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有机结合,将教材和配套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大赛选手培养和教学试点同步进行。

3.八个转化:(1)将世赛理念转化为课程理念。(2)将世赛精神转化为职业精神。(3)将世赛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4)将世赛规范转化为教学规范。(5)将世赛项目转化为教学课程。(6)将世赛试题转化为教学任务。(7)将世赛评价标准转化为教学评价体系。(8)将世赛评价方式转化为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

[2]陈义华.浅谈如何做好世赛时装技术项目参赛选手的选拔与培养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345-346.

作者简介:陈义华(1974— ),男,江西樟树人,硕士,教授级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选手培养与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

作者:陈义华

大赛影响服装设计论文 篇2:

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冠名单位签约

2月16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冠名单位签约仪式在浙江台州温岭市举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参加了签约仪式。经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严格审查,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成为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冠名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等31个单位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竞赛活动。大赛旨在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引导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过多年努力,大赛已发展成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界年度盛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分别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之一,严格按照大赛规程组织和实施赛项,通过各个分赛区的比赛,公正公平选拔进入全国决赛的选手。此项大赛是全面考察、展示和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参赛选手的服装设计专业能力、制作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参赛选手分析应变能力和适应社会与企业要求的能力,引领和深化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搭建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平台。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在全国中等职业院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助推中国服装事业的转型升级和综合发展。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及众多品牌比较后,确定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为此项大赛冠名单位。该公司作为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相当的实力和信誉,并且非常重视和关注中国服装事业的转型升级。该公司负责人承诺开发更多贴近用户的产品,让全国广大职业院校学员用上先进可靠的民族精品缝纫机,愿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广大职业院校师生共同促进中国服装行业和服装教育事业的发展。(杰迅)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2015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征文启动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 2015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已于近日启动征稿。

据悉,“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设立于2013年。此项评选活动始终严格坚持评选标准和条件,保持推广基础研究及推动行业进步,推动化纤行业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评选方法,保证了论文的高水准及其实践性,在行业中享有广泛的盛誉,被誉为我国化纤及相关材料专业最高学术论文奖。

两年来,活动共收集论文397篇,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36名,优秀奖83名。活动得到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在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十项新技术得到业内关注并在行业推广,极大提升了国内化纤及应用的基础研究水平,论文作者得到业内肯定。其中“超高分子量PPTA树脂及其高模量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轶纶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及在滤料中的应用”、“大型化纤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用聚合-溶解-析出法制备强疏水性聚酯”、“生物基尼龙56与尼龙6、尼龙66纤维结构和性能对比研究”等论文的研究成果更是具体指导工厂实践,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主办方表示,为了提升论文奖的影响力,激发化纤纺织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积极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本届活动将继续保持高奖励力度,其中一等奖5万元/篇、二等奖2万元/篇、三等奖0.5万元/篇,并通过有关平台推荐获奖论文发表、后续评选及科技成果转化。

此次征文活动的截止日期为4月20日。活动详情可登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邵蔚)

数据

49.9% 2月制造业PMI

3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2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但仍然位于荣枯线以下,表明经济增长趋稳态势正进一步明显。

50.1% 2月汇丰制造业PMI

2月25日,根据汇丰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50.1%,高于上月终值49.7%,也高于市场预期值,为2014年11月以来高点。这是该数据2014年12月以来首次高于荣枯线50%,表明制造业活动进入扩张区间。

0.25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7.732014年全国就业人员

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3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亿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比上年增长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7575 2014年中国人均GDP

国家统计局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万亿元,大陆总人口为13.68亿人。按照“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1美元兑6.1428元人民币”的标准换算可知,2014年,中国人均GDP已上升至7575美元。

大赛影响服装设计论文 篇3: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美编 苏磊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主办、上海服装行业协会、“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组委会承办的2009“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总决赛于4月25日在东华大学体育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入围选手分别参加童装11组、内衣12组、男装14组、女装14组四个类别的奖项角逐。

2009“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8年10月开始征集大赛效果图,至2008年12月20日截止,共收到参赛效果图近2000份,大赛于2009年1月13日进行初评,4个参赛类别共选出近百幅优秀作品入围全国决赛。并于今年4月12日至18日、19日分别在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举行了“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男装、女装、内衣,沙滩装、童装、全国总决赛。同时,借助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第15届“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选手参与范围之广、赛事规格之高为历届之最。

14年来,150多位国内外著名服装设计师、权威专家、著名学者、时尚媒体领导曾担任过大赛的评委,其中国外人士占65%,而中华国际服装设计大赛评审团的国际化构成多年来一直是该大赛最具国际化水准的体现,本届大赛的评审团同样如此:高级服装设计师李欣任评审团主席,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上海市服装(服饰)行业著名企业家、上海市劳动模范戴自毅任评审团执行主席,评委包括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知名服装专家陈建辉,中国纺织报社社长、高级经济师童之琦,英国诺森堡大学服装学院院长、著名时装评论专家、品牌咨询专家道拉格斯麦克伦那。意大利FOXTOWN总经理赛吉尔·博尔热。服装时报社社长王路,法国及地中海地区Intercoiffure主席、法国著名时尚评论家艾伦戴维特,韩国ESMOD时装设计学院院长张惠林。

作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首批认定的国家级、国际性的赛事,坚持倡导“实用性艺术”的中华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全力推导设计理念的市场化。举办14年来在业界独树一帜,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有活力、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服装设计大赛之一。吴海燕、赵玉峰、祁刚、武学凯、张继成、唐炜、张伶俐、计文波、曾凤飞等众多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都曾以各种方式参与过“中华杯”,也因此“中华杯”被服装界及时尚媒体誉为“服装设计师的摇篮”。

至今,已共有意、法、美、英、日、韩、德、加、新、马、泰、俄等42个国家与地区以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98个城市、357所院校,共约3万余名选手参加过“中华杯”的各项赛事。在过去的14届比赛中,共有近300位优秀服装设计师获得了历届各项大赛的金、银、铜奖,由此“中华杯”已经成为国内参赛人数最多、影响与范围最大的高层次设计大赛之一。

上一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