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感悟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文化的感悟范文

学习苗族文化的感悟

吴新莹

曾有人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而身为苗族同胞的我们,如果对于我们的文化不闻不问或不清不楚,那么我们做人便是糊涂的。幸好,通过这次“学习苗族文化”的活动,让我们这些虽对苗族文化有热情但却缺乏学习机会的苗族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的平台。

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妈妈知道我要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情形。妈妈高兴坏了,在活动举行的前几天,她就帮我准备好了苗族服装。那天我看见母亲把服装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满眼深情的注视着它。我对母亲说:“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的。”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却让既惭愧又感动,“我不整理怕以后你都不穿咯。”那时的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把好多东西都淡忘了。

1月26日是我们这个活动的开始,我记得那天天气非常的寒冷,但没有人缺席。我们不想让他人觉得我们有多么的勇敢,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寒冬腊月里,有一群苗族大学生正在努力的学习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开幕式上,我们都身着苗族盛装,其中也包括带领我们学习的老师们。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齐聚一堂,只为传承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智慧,所以此时的我有一种归属感。我们此活动的主题是:“探索民族文化有效传承模式,积极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不知道我能做的有多少,但我一定尽力而为。

1月26日也是我真正接触芦笙和苗歌的一天。以前在家里看见大人们吹芦笙或是唱苗歌,总是不以为然,直到亲自去触摸去学习,才知道其中有很多奥妙,毕竟先祖们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积累而成的。这天最幸苦的莫过于老师们了,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的尽心尽责。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唱苗歌和吹芦笙不知所措时,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细心讲解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的苗族历史。原来我们属于红簪苗,也叫印牌苗,其中也有苗族先祖们为了生存和自由而奋斗的故事。老师们带给我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谢谢他们无私的教导。

为了学会苗歌,我和我的一朋友去请教我的妈妈,让她一字一句的给我们翻译,虽然过程有点儿艰难,但我们也是认认真真的在听讲并且做下笔记。

我知道对于传承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在努力的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的家乡,有一种习俗叫热情好客;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快乐叫助人为乐;在我的家乡,有一种洒脱叫‘兄弟三碗不过关’;在我的家乡,有一种氛围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的家乡,有一道美丽的风景是美丽善良的苗族女孩着苗族盛装在眺望远方……在我的家乡还有一种信仰叫我们的文化。”

第二篇:宗教文化的感悟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各种宗教从起源到现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对世界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宗教信徒也加入其中,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觐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同时,宗教建筑、雕塑、宗教活动等也强烈地吸引着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文化的发展及传播。如何处理好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惯,法律意识和政治制度,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教团组织等要素构成.宗教的观念和行动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其制约的.宗教的起源和形成,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我国普遍认为,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的,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要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彼岸"或"神仙境界". 严格来说,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社会生活,一种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人类从最初不能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到能够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标志着人类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定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具备宗教观念,几乎是非人与现代意义上的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一种界线.宗教作为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史前社会后期.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发展,形成了独特,灿烂的宗教文化. 宗教景观包含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景观资源,它具如下特征: ① 境界玄奇 这是宗教景观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根本之处.宗教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超自然,超人间,超现实力量的崇拜与信仰,从宗教教义到宗教建筑到各类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宗教用品以及异常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故事等,宗教的各个方面都含有超现实的虚幻的神秘感.这使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玄奇神秘的特征和氛围. ② 文化底蕴深厚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宗教景观的形成,一般都是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的互动及长期积淀才形成了现存的宗教文化资源.所以,宗教文化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民俗方面的底蕴. ③ 文化倾向性强 文化倾向性是指宗教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文化,意识倾向性上的诱导作用.幽静的环境,深邃幽暗的殿堂,缭绕的烟雾,神态安详的塑像,神奇的壁画,舒缓的音乐,深沉悠扬的经声佛号,这一切形成一种强烈的宗教氛围,容易使人不由自主,不知不觉间产生的一种超脱凡世的感觉,对人的意识具有明显的倾向诱导作用. 宗教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理念与文化内涵.宗教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它与自然风光导游差别明显.没有一定宗教文化知识的导游讲解,解释宗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传达相关的审美信息,游客可能感受不到宗教景观的美妙,更谈不上领悟宗教文化的精髓(如宗教的文化哲理,高尚理念).要想使三峡的宗教文化旅游长足发展,旅游部门和旅游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导游人才的培养,开设一些宗教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努力造就熟悉宗教文化并具有较高导游业务技能的专业导游人才,切实保证宗教文化旅游质量的提高. 防止宗教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出现异化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的"本真"和宗教的文化氛围,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适当控制游览区的旅游容量,搞好保护性开发,防止商业化和"伪文化"的出现,创造幽雅安静的环境.宗教旅游开发要保持和体现"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宗教文化意境.此外,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应遵循"保护性开发","建设性开发","开发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宗教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出现异化.

第三篇:感悟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形象,二是企业规章制度,三是企业经营理念。其中,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和规章制度。凡是成功的企业,其生存、竞争、发展的源动力和凝聚力都是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从成功企业看企业文化的共性

不同的企业成长经历,不同的环境背景,导致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美国的微软公司由于创始人比尔•盖次本人的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因而微软的企业文化特点是富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在用人上愿意聘用那些有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在微软,大家的共识是:最好去尝试,即使失败,也比不去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而在同样的电脑行业的巨人IBM公司,情况却是相反的。其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规则、制度,连上班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和下班后也禁止喝酒等等都做了规定。因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保守与稳健。

海尔的管理方式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海尔强调的是对两部分人的尊重:一是员工,二是客户。对员工,海尔采用赛马不相马;对客户,海尔坚持真诚到永远。在激烈的市场经营中,海尔坚持不断地创新、管理、技术、观念和组织结构的创新,以求得企业发展能够适应市场不断的变化及开拓创造新的市场领域。

从以上成功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具有下列共性特点:

1、团队的重要性。企业经营管理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和团队组织,而不是围绕某个人的意志和思维。

2、强化控制性。严格的监督和过程控制行为的规章制度及回访客户征求意见等等。

3、单位的一体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或相互依存运作良好。

4、强调的是好结果。管理更注重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取得这些结果或成果的技术和过程。

5、对人的关注性。管理决策要靠虑到结果对企业中的人的影响。

从成功企业看企业文化的个性

企业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任何一个成功地企业都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从共同现象看,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几年,有些企业实行资本经营后,通过兼并和收购,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在这兼并扩张的过程中,实施兼并的企业并不是简单地把被兼并的企业文化拿来,作为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而是对其实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的融合上起到1+1>2的效果,从而建立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从不同类型的成功企业来看,企业文化的个性表现为以下几类:

1、对人的要求是坚强、乐观,保持强烈的进取心。

2、对人的要求是对人友好,善于交际,树立“发现需要并满足它”的信念。

3、对人的要求是凡是应仔细权衡和深思熟虑,一旦下定决心就不轻易改变初衷,并善于自我导向。

4、对人的要求是遵纪守法、谨慎周到。

总之,企业文化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的根本体现,是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根本标志,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精神导向。

从成功企业看企业文化的人性

企业文化的人性,是指企业文化对人的塑造。

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关键在于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益处。只有在这钟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也才能表现出爱岗敬业、努力拼搏的精神,企业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所维护。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整个企业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是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塑造,这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行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全体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企业风格的不同,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认识到:成功的企业必然得力于成功的企业文化。因为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塑造了一批先进的员工,企业更具有生命力,更能适应激烈的竞争。

由此来看:优秀的企业文化应成为员工待遇的一部分。首先,企业的决策者要深刻地领会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员的结构、战略的实施、效益的好坏。其次,企业决策不但要使员工深切地体会到有形的待遇,比如工资、福利、权利、股份等,而且要领会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自身的增值,是面向未来的无形资本。总之,企业领导者本身应该看到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完善新的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只有重在对人的塑造,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才能得以实施。

第四篇:感悟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

感悟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浅谈从区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启示

上周三下午,区语文组的教学活动在我校举行。在听汪湖英老师上的《端午的鸭蛋》这一课中,感受到了把文化的气息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宽度与广度兼具。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特点,而是让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慢慢感受语言的魅力,以及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功效。更可贵的是,汪老师点评的语言精妙,在不自觉中运用了与课文类似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课堂浑然一体。这堂课还是一堂课内精读与课外多读相结合的示范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立足课本,开阔眼界,同时又能切实有效地思考现实问题,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保护民族文化等内容,使语文课堂变得灵活而高效,让听课的我们有了为之一振的感觉。

最后在两位特级教师评课的环节中,还学到了怎样在平时的课堂中激发学生扩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你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吗

——— 四月份教师培训感言

四月二十三日,我融入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的集体,参与了第一次高年级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两节教研课,分别是茅以升小学章臻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和彭埠中心小学的何霞老师任教的《全神贯注》,感触颇大。

对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大学见习的时候才接触过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皮毛,我有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感动心灵的美文《触摸春天》。因此,我大胆地再次走进它。

尽管窗外声声沸腾,春光暖暖,但是幽默和谐的互动使得整个教研活动,不仅学生热情洋溢,踊跃展示,而且老师也认真谦虚,大方交流。我们本期教研的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两位教师从课题、课时、教学媒体、板书设计等着手,都做到了对文字或非文字教学内容的择优录取。

听课感受 谭超

由于我自己是教高段的语文,所以选择了听一节高段的课,所以选择汪海老师的《扁鹊见蔡桓公》。我去年也讲过这节课,听了之后也有些感想。

汪海老师是以推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蔡桓公得病的经过以及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细致,教师的教态自然。尤其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引出的道理,很值得人回味。教师的语言比较清晰流畅,但是有写地方的语言的指向性不是十分明确,小学的语文有一些问题是要多重复几遍的,否则学生很难听清楚老师的意图。教师的设计细致,但是我个人感觉设计的细致有些过了。太细碎就失去了课堂的灵活性,显得课堂不是十分大气。我个人认为男教师要有大气的风格。

从总体上讲,汪海老师的课堂还是十分成功的,有许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是我们王曜君讲座体会

“动”中取胜,课堂法宝

1、思路清晰

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设计有清晰的思路,明晰的线索。章老师的课堂以“这真是一个奇迹啊!”为主线索,贯穿全文,学生在感受这个清晨,发生在这个小女孩安静身上的每一处奇迹,层层递进,深刻感悟生命的奇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而《全神贯注》由课题而入,围绕罗丹在创作作品的情境中如何全神贯注,以“醉”为切入点,在语言文字中体会描写如喝醉般的千姿百态,深切地体会到“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教师在课前必然要理清各种线路,不论是层层递进的直线性,还是从中心辐射的射线性,在分明中有机地交织交融,那么协调,那么自然,学生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更容易获得信息。

2、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是营造课堂高潮,推进主旨升华;是有目标地突破,解决重难点

譬如:针对四年级的字词教学问题,一定要明确如何做到泛学,即在学生能自主识字记字的基础上,通过对易错字、难解字的强调,而重点解决难点。

而阅读教学是注重整体感知和个性解读相结合。从全文到段到句到字词,口子越缩越小,感悟越来越深刻。如:学习《触摸春天》时,对“流畅”、“极其准确”、“悄然”、“磕磕绊绊”四个词语的解读是轻重分明。学生能说出“流畅”、“极其准备”、“磕磕绊绊”的意思,并能用朗读来表达它们的意义即可。而在解读“悄然”时候,学生从说“悄然”的解释,到融入文本,感受“悄然合拢”是怎样的一个动作,继而闭上眼睛,走入情境,仿佛你就是此时的盲女孩安静,蝴蝶在手中扑腾,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教师采访现场的安静,把想法说出来!安静的学生们悄然地走进了安静的世界!同样《全神贯注》的“靶心”更分明,师生共同来解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罗丹创造时刻的全神贯注。这两节课中有个共同点,对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学生都是在通过读、写、说三个环节来掌握。

3、评价反馈

很喜欢这两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机智评价,如果我是学生,我肯定很开心,因为每次我回答好问题后老师对我的点评都让我感受到了愉悦。瞧,“你居然拢住了蝴蝶”,“你的理解很深刻”,“你读得很深入”,“就是这种感觉,好”等等。那么自然地过渡和反馈,是充分备战和深厚功底的结果。

撑起语文教学的“支点”

杨老师引用了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一个地球”。这句话很好地提示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找到支撑的点,才能漂亮地撑起一节课堂。而同样杨老师的“你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吗?”也让我陷入思考,语文意识具有广泛的涵义,包括如何解读文本、解读学生、解读语文学习过程、解读教学设计等等。不管如何,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语文意识,而它势必要历经实践的磨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的生命啊,渴望机会,多多实践,多多反思,多多学习!

阅读全文(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感受中感动

———记一年级备课组“快乐识字”主题教研活动

在前期工作有序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一年级备课组开展的“快乐识字”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终于闪亮登场!这次教研活动分这样几步过程:首先由年轻老师匡老师执教《小小的船》,接着由徐芸老师进行点评,继而备课组长郜老师向我们汇报 “快乐识字”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最后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和长河小学的老师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的点评。

感受长辈的全心、精心、悉心

在坐的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了一年级备课组三位元老——郜老师、徐老师、虞老师的她们的一片热心,全心地部署、精心地指导、悉心地汇报。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全面开展识字的调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确定“快乐识字”的主题。虞老师倾囊地辅助,徐老师认真地准备,声情并茂地点评,郜老师幽默风趣而独有建树地汇报,都传递给我们感动。

感受“年轻”的活力

在工作近三个月的匡艳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为我们送上了一堂充满乐趣的识字课。匡老师以她生动的语言、亲切的表情与孩子一起遨游在快乐识字的课堂,受到了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感受“快乐识字”的趣味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更感受到了一年级“快乐识字”的趣味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有趣的方法,如加一加、编谜语、做动作等,可以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生字,更领悟到要在生活中去认识绳子,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而让孩子在生活中主动地乐意的学习汉字,是“快乐识字”的根本目标,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各种资源,如挖掘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引领孩子去认字学字。

最后一切化为姚国娟老师所说的“感动”!希望把“感动”传承下去,我们的备课组更快乐地合作、学习,同样把“感动”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快乐识字”伴随孩子愉快地认识学习汉字。 师德演讲搞

chxd 发表于 2007-3-18 18:58:34 大家好!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我试着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我成功了。爱心让我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多像一枚枚蓓蕾仰着小脸,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我用我的爱心感化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用爱心创造未来

岁月匆匆,我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半年,经过了这150多个日日夜夜,我也经历了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常言说的好: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而这个目的的达成,我仍需努力。争取早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呢?有人会说,优秀老师就是有渊博的知识,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健康的体魄。可我认为,要当一名优秀老师,首先要有爱心,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决不是好老师,学生们也决不会欢迎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这点上咱们学校好多老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她们疼自己的学生吗?疼。有的老师带生病的学生回自己家照顾;有的老师经常给贫困的学生衣物;有的老师甚至为同学挤大便。她们都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爱心,但是她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不放过一点小错误,及时进行教育,以促其不断进步,这才是善爱。“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更好的帮助他们进步。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半夜找不到学生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我犹豫过,消沉过,有时候问自己,和读研或干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谈起“我们老班„„”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事业的执着。我想虽然我的工作做的并不优秀,离“名师”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可能我的事业永远也不能够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我的工作充满着希望,决定着未来,所以我会始终坚持用心去做,用爱心耕耘终生。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都用自己的爱心来创造美好的未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在知识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赞歌——用高尚人格塑美好心灵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从教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煦风化雨 润泽“春芽”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生命潜能,促其个性发展。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作业那样,把学生打磨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标准“构件”。这句话因比喻新颖、妥贴而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很多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又往往成了无力的说教和苍白的表述。

今天,在听了春芽实验学校卢建萍老师的语文课《威尼斯的小艇》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讲台上,卢老师激情四溢,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对话情境后,便睿智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一再用“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仔细研读文本,从而让他们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整堂课,卢老师的话语虽不多,但每句话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听着孩子们极为精彩、极富个性的回答,我不禁想到:卢老师的教学实践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的生动诠释吗?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握话语霸权,让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课前预设过多,而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知识动态生成中的灵性、个性与主动性。其结果便是:知识贫乏化、答案标准化、思维模式化,学生也便成了思维被剥夺、情感被疏离的“标准构件”。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阅读教学中,卢老师以其独具的教育智慧,明确了自己 “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给予了学生宽松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如吐绿的“春芽”,在煦风化雨中茁壮成长。

(戴毅

第五篇: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古人谈论节俗,总关乎伦理道德,无不强调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达弃恶扬善,激浊扬清,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说:“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而多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信仰

古时人们生产与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人们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设置的黄历与自然规律完全协调一致。四时节俗都是以黄历为时间界定,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应”。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们。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 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燃灯庆贺。

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而成为历朝历代的一大盛事。

中秋成为节日,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礼记.祭法》中记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对像。上古时代即有“华夏祭月”,在周代时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

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收起回覆八月十五,此时月色皎洁,月像既圆且亮,正如唐代刘禹锡描写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二、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

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 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行事之时,要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古代祭祀内容极为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对像。

三、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6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淡化、西方节日之所以日益流行的原因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减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生活发展了。但是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按除夕习俗,家人外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乡,阖家团圆。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平实的诗句,道出了除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在“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的中秋节,人们与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写的“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表达出人们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感,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祈,求福;禳,除祸,祈禳意即向神祈祷以降福免灾。新年有很多祈福驱邪等节俗活动。如除夕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时,人们还要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即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传统春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等。

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岳飞大破金兀术〉,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奸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还有些节日也有辟邪驱瘟的内容,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岁时记〉记载:“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辟邪崇。端午节时值黄历五月,天气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人们在门口悬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祛除”毒气和辟邪驱瘴。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等。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出遥想亲人重阳节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记起他这远在异乡的游子,表达了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节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上一篇:天津市企业范文下一篇:文成语接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