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的一元主导的、带有浓郁政治气息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大学生,传媒的影响力更加明显和深远。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要想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思想、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与问题的实证调研,提炼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与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根据传播要素及传播过程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情况,构建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核心概念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为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基础。任何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问题研究主要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三个层面展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是评价有效性的最终标准。第三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本文以传播要素为横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历史为纵轴,分析和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和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固定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逐渐失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凸显。第四章,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章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动态层面——传播过程环节对有效性的影响。当然,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对传播要素、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传播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传播要素本身应该具备的积极属性及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继续提升和优化这些积极属性以实现有效传播。第六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察,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问题。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鉴传播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无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实践需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同时,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关系紧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第二,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多采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在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三者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效能发挥、运行过程和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传播障碍,寻找消除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模式,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有效展开,初步构建了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理论框架。第三,构建了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模式,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尝试和探索。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都倾向于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型的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存在唯一一种传播模式,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传播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展现出所有的传播活动。因此,本文分别探讨了不同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逻辑构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大众传媒环境

1.5.2 传播

1.5.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1.5.4 有效性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结果的有效性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有效性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的有效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2.2.1 社会标准:社会价值的实现

2.2.2 传播者标准:传播者预期目标的满足和实现程度

2.2.3 受众标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接受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3.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3 传播学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

3.1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

3.1.1 以政治性、社会性目标实现为主的政治传播

3.1.2 以专职传播者为主体的一元主导传播

3.1.3 以政治教育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传播

3.1.4 以课堂教育和政治运动为主要方式的单向传播

3.1.5 以集体人格为主要特征的受众被动接受传播

3.2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路径依赖的嬗变

3.2.1 传播环境:从保守封闭到自由开放

3.2.2 传播实施:从政治控制到利益导向

3.2.3 传播主体:从话语权掌控到话语权受挑战

3.2.4 传播渠道:从组织一元控制到网络多元开放

3.2.5 传播模式: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3.3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存在的突出问题

3.3.1 传播者的可信性有待于提高

3.3.2 传播信息的价值性与实效性不足

3.3.3 传统媒介的实效性降低

3.3.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不佳

第4章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

4.1.1 传播者:影响传播有效性的主导因素

4.1.2 传播内容: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4.1.3 传播媒介:影响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4.1.4 受众: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4.2 动态层面——传播过程阶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

4.2.1 信息发出阶段:影响传播有效性的首要阶段

4.2.2 信息接受阶段: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关键阶段

4.2.3 信息反馈阶段:影响传播有效性的重要阶段

第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

5.1 提升传播者的素质和能力,掌握传播的主导权

5.1.1 加强政治素质以增强传播的权威性

5.1.2 提高理论水平以增强传播的专业性

5.1.3 提升人格魅力以增强传播的吸引力

5.1.4 提高“把关人”意识和能力以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5.1.5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增强传播的技能性

5.2 优化传播内容,增强传播的可接受性

5.2.1 主动激发和创设传播内容的特性

5.2.2 灵活掌握传播内容的适量性

5.2.3 积极创新传播内容的表达方式

5.3 在媒介融合中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5.3.1 课堂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

5.3.2 大众传媒与新媒介的融合

5.3.3 组织传播与新媒介的融合

5.4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5.4.1 重视大学生的需求提高传播的价值性

5.4.2 优化接受图式提高信息接受的主动性

5.4.3 尊重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规律提高传播的针对性

第6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6.1.1 依据

6.1.2 原则

6.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向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2.1 内向传播的基本过程

6.2.2 内向传播模式的构建

6.2.3 内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1 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传播模式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2 扩散式人际传播模式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3 间接式人际传播模式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4.1 正式组织传播模式构建及特征

6.4.2 社团组织传播模式构建及特征

6.4.3 组织传播模式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6.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5.1 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构建

6.5.2 传统大众传播模式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6.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6.1 新媒体传播模式构建

6.6.2 新媒体传播模式有效性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构论文提纲下一篇:职业道德风险企业会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