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2022-04-18

大连供电公司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集约化“大培训”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三个提高”为主线,以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五统一”为基础,以全员培训考试和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为手段,积极探索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提升工程,在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基础和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东风,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互联网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重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以生为本”的互联网用户思维确立职业素质教育新理念,以互联网共享思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大平台,以互联网技术创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新手段,实现素质教育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的纵深发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在基于“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标志着在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后,中国正全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因此,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的发展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东风,结合自身的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互联网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重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的纵深发展。

一、高职院校构建“互联网+”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背景

1.职业素质的内涵与生成机制

关于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在素质教育的论域中,“素质”一般认为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下位概念,是作为“职业人”身份的要求在职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社会文化层面的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团队合作等,专业素质层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等,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职业心理、职业性格等。从职业素质的内涵可以看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与职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与思想教育、职业体验、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在工作实践中生成、在自身感悟中内化、在人生歷练中升华。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最迫切。

(1)“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突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紧迫性。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量行业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开发,乃至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兼职教师直接上台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同时具备了行业学徒的身份,某种程度上已经迈入了职业的门槛,开始了职业实践,就需要提前接受职业素质教育。

(2)“学习”与“工作”的内容叠加,彰显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期间就实现了学习与工作标准统一、内容互通,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无论在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开展模拟实训或仿真演练,还是到企业从事真实的生产实践、顶岗实习,都要求做到“做中学”“学做合一”,既是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学习与锻炼过程,也是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

(3)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的并重,强调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相对而言,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进取意识、自控能力、刻苦精神等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较弱,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较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地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创新,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融合开展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往往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比较典型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在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期间的教育引导,而且需要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的主导方,学校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获得“1+1>2”的教育效果。

3.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根据学生学习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校内学习时期和岗位实习时期两个部分,时间上涵盖课内、课外,空间上覆盖校内、校外,参与主体既有学校老师又有企业导师,甚至还有客户、同事等职业相关人员,素质教育的开展往往零碎不成系统,但是时效性强、情境化特点明显、个性化要求突出,需要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事及时进行差异化指导,因此要取得好的教育成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思维的创新和教学方法革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思想理念、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各个方面,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新的理念、思路、方案和现实路径。

二、“互联网+”时代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念和思路

“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概念,其内涵不仅仅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与各产业领域在物理意义上的简单拼接,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媒体等新兴科技,以在线、互动、功能叠加等形式,连接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更是一种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体现“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特点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教育视角认识“互联网+”,应当看到这场风潮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学习教学、组织模式的冲击及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将“互联网+”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应用于职业素质教育,将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1.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用户思维确立职业素质教育新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统一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来确定教什么?如何教?教育的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教学的方式又不被学生所接受。互联网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对照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关注学生缺什么?需要什么?在需要的时候,学生如何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决定,事先越俎代庖替学生选择好学习、成长的目标、内容、方法,再强加给他们。

2.以互联网共享思维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大平台

要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就需要有形象具体、形式生动、形态多样、来源丰富的教育资源的支持。这些教育资源既要有文字形式的理论阐述、案例分析、职业指导,也要有音频形式的专家授课、经验分享、答疑解惑,还有视频形式的微课、微电影、讲座录像等等,既要有来自于学校的教学素材,也要有来自于行业企业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在当今互联网世界从1.0的PC时代,发展到2.0的移动互联时代,并快速迈入3.0的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所有的数字资源都需要整合到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平台上,既能够以立体化的形式加以呈现,方便教师、学生根据需要、兴趣进行查找,又有助使用者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获取,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时还方便教师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统计学习进度、了解学习效果。

3.以互联网技术开发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新手段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到“95后”时代,是伴随着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原住民”。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学生们更是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信息、看微信、刷QQ空间、发朋友圈。有学者指出,“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渠道,在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中,我们同样要重新审视与信息传播方式相适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职业素质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序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进入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以公众号、微信文章推送等手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并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优势和学生喜欢晒感想、发评论的心理特点,在教师后台掌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发表心得体会,上传优秀视频和励志文章,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论、点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银领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職业学院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负责统一、集中管理全部金融机构订单班级。银领学院面向全部进入订单人才培养的大三学生,探索构建“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是银领学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建设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平台,强调课内课外结合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既需要思想引导、理论指导,也需要职业体验、实践感悟。银领学院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为核心,构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通过开设《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课程,围绕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心理等内容,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意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并同步建设课程学习平台,将理论教学课件、案例、视频等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和练习。在第二课堂开展以提升思想素质为目标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培养意志品格为目标的“磨炼意志,锻造品格,挑战自我”毅行、“奔跑200公里,重塑新自我”意志力挑战、“超越梦想、青春无悔”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提升职业素质,展示企业文化,展现银领风采”文艺比赛、“强化服务礼仪展示职业形象”金融职业礼仪大赛、“爱岗、爱校、敬业、诚信”校庆日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整体设计、系统布局、动静结合,有效提升了职业素质教学成效。

2.开展实践活动与体会分享,突出线上线下融合

榜样的力量,特别是来自身边的朋辈榜样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加速提升的强大武器。银领学院每月举办“银领学子成长交流会”,邀请近几年毕业并在单位获得良好发展的校友回校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校友们将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经验教训、心得感悟与在校学生进行分享,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并引发热烈讨论。银领学院还组织对近十年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跟踪采访,收集校友们的成功案例形成系列的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以“信念”“敬业”“责任”“坚韧”“感恩”等为主题,有选择地将校友的成长故事拍摄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微电影,播放给在校学生学习借鉴。所有这些线下的活动,银领学院都制作成微信链接在“成长银领”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可以在线查看、评论、分享体会,做到线上线下互相融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3.开展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凸显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的统一

行为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外化。银领学院通过制定并实施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制度来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统一起来,并开发了职业素质量化考核系统来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考核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六大模块,细化到学生日常规章制度的遵守、文明礼仪规范的落实、实践活动的参与、技能训练的开展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银领学院采用加分或减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定,并录入管理系统。学生本人、教师、订单单位都可以登录系统查询学生的具体的考核分数以及加减分的原因。当考核分数低于一定分值,班主任、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就要分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谈话教育,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督促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行为举止,提升素质素养。

4.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校内校外整合

大三的第二学期,一般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单位顶岗实习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期,也是教育管理的困难期。银领学院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要求学生每周登录系统填写实习周记,汇报一周实习的内容经历、感悟体会。班主任、辅导员定期登录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实习周记进行批阅,点评学生的实习表现,回答学生的思想疑问,指导学生的工作实践。系统还具有分享功能,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将优秀的实习周记在班级和学院里进行分享。银领学院还选择部分代表性的学生周记,加上教师的点评,制作成微信文章,在“成长银领”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分享,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阅读、思考、分享、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还具备行业指导教师的登录批阅功能,以调动实习单位的力量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银领学院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搭建了课程自主学习、职业素质量化考核、顶岗实习管理三大教学与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了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QQ年级群等新媒体工具,整合了校内、校外教育资源,集合了学校教师、订单单位导师的教学力量,融通了第一课堂理论指导与第二、第三课堂实践锻炼的教育渠道,沟通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两大教学环节,成功开展了“互联网+”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历届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金融机构订单需求每年稳定保持在800人以上,学院也被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授予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作者:王祝华

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篇2:

综合能力素质评估支撑全员素质提升

大连供电公司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集约化“大培训”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三个提高”为主线,以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五统一”为基础,以全员培训考试和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为手段,积极探索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提升工程,在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基础和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大连供电公司在新体系下岗位工作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在岗位能力素质任职(胜任)模型(标准)的指导下,将员工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结果应用于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以岗位适应性培训、专题培训、现场技能培训、政治素养建设、廉政教育和创先争优、全员考试考核考勤等多种方式为载体,分层、分类、分专业提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

主要管理做法

◆ 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图1)

◆ 主要流程说明

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求,提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规划,经审议批准后,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

人力资源部作为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办公室,依据《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组织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为员工能力素质测评提供有效的评估依据;作为公司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编制公司员工通用素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汇总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措施。各专业职能部门负责掌握本专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现状,根据专业工作重点和“五大”体系深化建设要求,对照岗位说明书,编制所辖专业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方案。培训中心作为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项目实施支撑部门,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保障措施方案。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措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提交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依据岗位工作分析结果,按岗位类别、专业、性质分别建立《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通过现场技能考核、专业知识考试、岗位工作评价、绩效考核等方式,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和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员工能力素质分模块的测评与评估,形成员工能力素质评估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所属单位、分公司查找员工能力素质“缺项”,对各项查找出来的“差距”按专业和人员类别进行排序;各专业职能部门汇总各所属单位、分公司“差距”后,进行汇总分析,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上报“差距”报表,形成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测评分析报告,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提出《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措施项目》并审议,落实实施经费,并行文下发,为公司经营决策层提供辅助决策意见。

公司培训中心制订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服务方案和保障方案,专业职能部门设计策划员工“缺项”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的方案、项目,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总体设计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员工通用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通用管理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员工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廉政教育等,组织实施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考核。

培训中心作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支撑单位,负责公司各项措施项目的落实、实施工作,为各项措施项目提供师资、培训硬件、实训设施、后勤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所属各单位、分公司开展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通过现场实操培训、技术问答、技术讲解、技能示范、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技能能力素质。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员普考工作,对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专业职能部门通过专业调考、竞赛的方式,对生产、营销、党群、廉政等专业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培训中心在实施每一个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后,均进行培训评估,检验、评估措施项目实效效果,并指导、监督各所属单位、分公司通过技能实操考核等方式考核检验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的实施效果,形成能力素质提升成果报告。公司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对实施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深化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意见。

◆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并依据工作岗位分析、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任职与胜任模型)、员工能力模块化评估等工作成果、多维度实施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为此,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了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并成立了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以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大连供电公司即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中心组成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见图2),出台了以“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工作措施原则,依靠“四轮驱动”,保证全局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有力、有序、有势的状态下稳步推进。

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下发了《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员工内部流动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员工见习(试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全员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大连供电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大连供电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部组织本部各业务部门,聘请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各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制订专业工种《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标准,搭建《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任职与胜任能力)》,细化对各岗位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履职经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廉政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在集约化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评估、提升体系,利用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先进科学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履历档案分析、考试考核、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能力测评工具,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员工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格特点、工作动机、仪表礼仪、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相应项目进行差距查找,分门别类的设计策划素质提升措施项目。

◆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根据大连供电公司公司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结合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岗位设置,将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人才当量密度、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培训积分等纳入全员绩效评价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在公司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两个层级中,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并实施季度、年度考核。

依据“三集五大”岗位定级和岗位或职务晋级的需求素质模型,将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测评结果与关键绩效指标、岗位模型等进行关联评价考核,纳入公司整体业绩评价体系。

管理评估方法

按照公司“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评估、改进体系”及有关办法要求,以季度、半年度为周期对各单位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人才当量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等指标进行测评与评价,并形成动态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发展模型,并不断反馈。

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相应教材为基础,每半年对各专业、工种员工进行普考、调考,并关联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自我评估结果,掌握员工短板技能点、知识点,辅助以专项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 存在的问题

员工能力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冰山模型”,能够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知识点知识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包括心理素质、性格潜质、思想动态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先进的能力测评评估工具得以掌握。

受到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影响,能力素质测评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面和应用深度不够,尚未能形成全面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体系;岗位工作分析与测评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效度和信度层次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尚不完善,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内容会出现偏差。

能力素质测评的作用与效果未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重视,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重学历、重学校、重专业等现象,未能有效地与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相配合。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相对单一。虽然目前流行的能力素质评估工具与技术有很多种,但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中或仅采用理论考试,或仅采用技能实操考核,多数情况下较为传统单一,而更为先进的行为测试、心理测试等尚未全面应用。

心理测试测评工具使用率较小。电力系统员工的工作量大、岗位工作压力大,岗位工作危险性较高,担负的社会责任大,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比重应相应增加。

◆ 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对策

加大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工作,面向电力行业特有工种(专业),进一步开展岗位工作分析,采用跟踪描述、岗位写实、绩效考核、岗位标准规范等形式,建立符合公司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岗位说明书。

进一步推进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的形式多样化工作。作为供电企业,公司在开展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时,应首先明确岗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要求、专业要求等,理顺出企业各需求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能力、员工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然后逐项设计具体的测试评估要项,合理的使用各类先进、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工具。尤其是,供电企业要更加注重提高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素质测验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各方面表现优异但心理测验不符合岗位标准需要的员工,应重点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压力释放等多种素质提升措施。同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国际一流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应对国内仍不完善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作大胆尝试,综合运用能力素质评价技术和工具开展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搭建。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程序的规范化。公司应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和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策划设计岗位能力任职模型搭建的程序和方法,为公司经营者集团提供能力素质提升辅助决策支撑。公司人力资源部应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测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程序进行测评,提高测评的效度和信度。针对岗位的专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应做好能力素质测试评估工具的选择,其次要对不同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测量结果在整个员工能力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

应进一步加大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工具信息化应用工作。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岗位职工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了多个工种、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标准、测试题库等,在专业知识测试方面基本形成了统一模块、统一题库、统一标准、统一测试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并于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生产岗位员工的专业知识模块的测试与评估工作;但在员工能力素质其他方面,如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仍未有较为合适的评估策略,员工能力素质状态的完整性、准确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

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显成效

◆ 稳步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得到渐进式提升

自2009年以来,大连供电公司累计举办各类、各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项目361期,累计参培人次达103369人次(其中,2009年66期、7877人次,2010年86期、16461人次,2011年98期、37234人次,2012年111期、41797人次),员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低当量员工(当量折算为0.6,及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无职称人员)从2009年的788人已减至0人,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公司人才当量密度从2009年的0.9016提升至2012年的0.9787,在国家电网公司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21名提升至2012年的第14名。2013年上半年,大连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营销、基建、财务、人资、党群、安全等专业竞赛、调考活动中,取得了2项团体第一名、2项团体第二名、3项个人第一名、3项个人第二名、4项个人第三名及11项个人优秀选手等荣誉。

◆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分类标准,结合公司专家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及持证上岗等工作,分层、分类开展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公司强调“一突出、三提高”,即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以服务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强化高端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强化一般管理、技术及技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80),强化低当量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在加强员工技术技能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将“ERP员工心理辅助”、全员考勤、廉政教育、政治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工作措施切实落实到员工能力提升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员工心理素质、工作作风、政治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

◆ 立足“全面规范、四轮驱动”,全面深化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工作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公司即出台了“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基本工作措施。一是领导带动,将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各级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二是全员动员,公司倡导全体员工从我做起,人人“动心、动脑、动手、动腿”,全身心投入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去;三是竞赛推动,坚持以赛促培,积极参加上级各项竞赛、调考活动,以优异成绩验证能力素质提升;四是考核促动,出台、细化全员绩效、部门(单位)负责人业绩评价考核细则,量化关键绩效指标。

◆ 以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为切入点,切实规范岗位设置

通过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对岗位重新定级,提炼岗位通用管理能力素质模型、专业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出较为完善的公司各专业、工种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切实规范了岗位标准、工作标准,并通过以此为基础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公司劳动效率,人力资源配置水平在辽宁省公司连续多年排名领先。(作者供职于国网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

作者:李高海 张莹

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 篇3:

人力资源配置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路径的构建

摘要:通过对职场调查结果的比照,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设计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的培养机制,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和企业文化活动等模块,并提出学校、企业、社会等综合体系的立体构建,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专业与素质的双重要求。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素质养成;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片面化、功利化的理解,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更多注重的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养成,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趋势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要素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如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把学生的职业能力比作是冰山的话,那么职业技能就是显现在水面上的那一部分,随时可以调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容易见成效;而潜藏在水面下的隐性部分则是职业人的综合素质,无法通过短期培训来解决,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层面[2]。我们的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职场调查结果的比照,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设计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的方案,包括情绪情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等模块,以帮助学生在短暂的大学生活中,养成基本的职业素质,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道路探索进行试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在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从业人员在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3],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个性及职业精神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制约[4]。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涵盖知识与技能、道德与品质的迁移、整合与类化,是职业素质养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形成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素质的行为总称。在高职教育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关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调研及分析

职业素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是企业对员工提出的与岗位相配置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理念,学校要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必须要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找到这个接口,才能规划出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解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我们从2001届至今的毕业生中抽取10%的比例进行毕业后回访,同时对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毕业生综合素质调查,并对近5年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54家企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访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54份,提取在访谈中企业提及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且不属于专业技能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分析,按照各专业大类,排序如下:

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对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的要求占居首位,其次是沟通能力、良好的个性特点、团队合作精神、诚信精神、职业素养、吃苦精神、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承压能力。

其实工作态度并不是一种能力,我们无法通过训练来进行培养,只有通过引导式的教育来端正学生对工作、学习的态度。确实,90后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比较消极、模糊,甚至他们对待目前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与企业需求的不适应,怕吃苦、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等这些当下的问题,将来也同样会迁移到工作中去。

另外,企业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期望也非常高,几乎每个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提到了这个要求。虽然学校营造了一些平台,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缺乏锻炼的机会,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对沟通能力的提升产生自觉意识,并搭建更多的舞台供他们成长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采取问卷测评的方式来调查学生的个性特点,企业的需求告诉我们,在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学生的性格、意志这些可塑性较强的心理要素。

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已经颇受重视。而在高校,因沿袭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团队合作的训练机会非常少,学生的学习往往仍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

诚信精神、职业素养、吃苦精神、学习能力提及率均在35%以上,说明企业对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有很高的要求。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中,拖欠学费,考试舞弊,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众多诚信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也自然引起了用人单位对品德考量的重视。

三、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实施途径

职业素质是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品性修养等一系列培养途径迁移、整合、内化与类化形成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统筹安排、分类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素质养成要求,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围绕相关专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专长,内外结合,着力研究构建于学校、企业、社会立体体系下的职业素质养成途径。

1.课程教学

(1)专业剖析与课程改革。各个专业都应认真研究社会、企业对人才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深入进行专业剖析和市场需求分析,并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相关课程,确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内容。专业剖析不仅仅是专业本身或仅从教师层面展开,而应该从专业人的综合素质、从“职业人”层面展开。在后续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关于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也应有所侧重,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花大力气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梳理与合理整合,确保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品质结构“齐头并进”。同时,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基于岗位(岗位群)工作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作项目引导、情景熏陶、角色扮演、案例认知、岗位体验活动等为载体,引入企业、车间的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对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实战强化。

(2)职业规划与指导。通过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职业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创业与就业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场,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认知程度,自觉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自我职业素质训练,有意识地将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避免不良自我定位,提高学生首次就业的“人-职”匹配程度,也为将来在职业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累资本。

同时,应将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而不只局限在对课程学习或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

(3)职业素质渗透。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在接受专业教育,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为支撑,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把思想道德要求、人文理念、竞争意识、法制观念、诚信和敬业精神等融通在课程教学之中,同时,把遵纪情况、学习态度等体现职业素质的日常表现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去。尽可能地开展校企间的网络教学,可借助企业网站了解企业文化,开发职业养成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让学生在校、企文化的反复“磨合”中尽快适应企业的素质环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

2.实践教学

职业素质养成应采用体验式教育方式。隐性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往往是被“体验”出来的,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模式和课堂对话模式难以被学生接收;从能力的养成来看,“做到比知道更重要”,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教学互动和习惯养成。其次,强化实践教学,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依托校企合作,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1)校内实习、实训。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法纪观念,强化生产质量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2)校外见习与实习。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在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相关岗位上进行见习和实践学习,实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或经营流程。学生毕业前,要安排他们去企业“顶岗”,“真刀真枪”地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竞争意识,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也能促使学生对行业和岗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增强学生对岗位和社会的适应性,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3)校企合作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选择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作为稳定的职业素质教育基地,借助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完善“产学一体化”,有选择地将企业的车间、分公司引入学校,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课程项目开发和教学,建设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场景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使教学内容按照真实的生产经营流程完成[5],从而培养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自觉性。深化“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研发到位的话,还可以承揽业务,加工真实产品、提供技术服务[6]。在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能力教学和实践创新,能更大范围的、真正意义上做到职业素质的训导、养成。

3.校企文化活动

职业素质教育离不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应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运行方式,做大做强以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内化为目标的各类活动,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

(1)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专业技能节、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体现职业人文特征的主题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对接,不断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前感受先进企业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7],逐步养成敬业乐业、创新创业、团结协作的职业岗位素质。

(2)学术讲座与交流。高职院校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邀请专家教授、企业家、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座谈会和文化沙龙等,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校友见面会,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互动[8],介绍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企业文化,创业过程等,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体验真实的创业搏动。

(3)暑期社会实践。学校应不断扩大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包括校际实践平台互享,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让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认识社会、增长才干、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长使命感,并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的自我教育过程[9]。

四、结 语

职业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丰富,随着从业者职业生涯的推进而不断完善。高校、从业者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把握社会、市场的新需求,加深对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对职业素质教育核心体系达成共识,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高

职教育,2010,(1):42-44.

[2] 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9,(2):41-43.

[3] 邹虹萍.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培

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30-31.

[4] 杨晓杰,涂国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S1):49-50.

[5] 李永萍,吕玲,董自红.融入企业文化构建高职职业素

质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09,(18):50-52.

[6] 徐国庆.如何培养职业素质[J].职教论坛,2007,(18):

1-3.

[7] 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37-38.

[8] 彭远威,陈国梁.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训导的实施途径

[J].现代教育科学,200,(3):103-105.

[9] 李岚,周劲松.高职院建设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2):271-272.

作者:陈国法 朱伟 王催春

上一篇: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论文下一篇:大众传媒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