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承担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本文在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特性之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策略,以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探析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强化,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体制不健全、治理制度不完善、实验人员主体作用不突出、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专业机构参与度不高等现实困境,探究了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机制、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等深层原因,提出了强化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完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打造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强化,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近年来,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每年承担国家、地方的科技项目与研究课题任务也大幅上升[1],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活动愈加频繁,高校科研项目及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数量大幅上升,实验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实验室内日常存放、使用的实验资源种类不断增多,实验用量显著提升,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大大增加。与企业的废弃物及居民生活垃圾相比,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尽管在量上相对较少,但从性质上看成分复杂、种类繁多、污染性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一旦治理不当,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会发生危及生命健康的安全事故。因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治理,对于加快绿色实验室及生态校园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现实困境

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各高校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治理采取多种措施,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还存在着困境。

2.1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验室一般由院系与学校职能部门 (例如资产处、设备处、保卫处、后勤处等部门) 共同管理[2]。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等工作多是由保卫处、资产设备管理处或后勤管理部门兼管,而实验室的人员安排、实验操作、废弃物排放等工作主要是由院系分管、实验室负责教师直接管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校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等工作只是履行兼管职责,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成分、种类等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因而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工作规划的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不够。与此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成分、种类等具体情况比较清楚,但院系、实验室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等工作多为被动听从职能部门的安排,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重要性的认知有待提高,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执行力有待加强。这就很容易带来高校内部权责不明、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问题。

2.2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高校对危险化学品的采购、使用进行了记录管理,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贮藏、转运、处理建立了台账管理,但是缺乏对实验室废弃物从产生到处理的全过程监控制度。首先,在源头上,高校未建立对科研实验室科研项目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的审查、批准、评估等制度,如部分从事高污染、高能耗的科研实验室的科研实验工作,会造成多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往往没有预测、申报。其次,在实验操作环节,往往注重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记录,而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成分、去向缺乏有效的监控,以至于造成了有些实验室废弃物未经收集或处理就作为一般废弃物直接进入生活垃圾的乱象。

2.3实验人员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主体作用不突出

高校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成分、种类等具体情况最清楚,他们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关系到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成效。但就目前而言,虽然大多数高校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实验人员对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主體意识不够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好。表现在:一是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文化建设主动性不够,如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教育培训制度等建设和落实力度有待提升;二是实验人员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观念的培养、实验过程收集处理废弃物的教育等不够深入;三是实验室人员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相互监督机制,因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中的许多不当行为无法及时得到上报、制止,实验室人员的知情权、反映权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4政府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监管不到位

长久以来,政府及环保部门一直将污染物监测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化工企业和工厂等传统的重污染排放源,对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理和防治工作的重视和监督远远不够。环保部门主要通过要求高校有关部门报送工作年报对废弃物治理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记录备案,缺乏有力的监督,因此高校的治理方式仍处于制度框架下的被动防治。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完善,对违反规章制度处置实验室废弃物的行为和个人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往往只有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况下才会对高校相关人员和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和法律责任追究,因此造成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来自政府的驱动力不足。

2.5社会专业机构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

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大多属于有毒有害的危险废弃物, 处理和处置应特别谨慎, 一般高校都不具备独立处理能力[3]。在现有条件下,高校实验室成分复杂、污染性强、数量巨大的废弃物必须交给社会上专门从事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科研机构或专业企业进行处理。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品类繁多,需要具有综合资质的企业承担处置工作。随着国家对危险废弃物处置的重视,尽管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处置资质的企业, 但是与日益增加的处置需求相比, 处置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资质相对单一, 处置范围有限[4]。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协作渠道,因而社会专业机构或企业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

2.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困境的深层原因

2.1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单靠高校职能部门单方面的重视难以系统性解决,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政府、社会相关专业机构或企业、实验室等各个治理主体的作用。高校作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主导,政府作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支撑和保障,都比较重视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工作。但社会相关专业机构或企业受经济效益引导,实验室人员追求科研成本最小化,他们参与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2.2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机制

尽管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固体废弃物防治中各类主体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中的各个治理主体之间仍缺乏协调沟通机制,難以形成治理合力。在政府和高校层面都未能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相关规定往往都是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刚性的制度法规和可操作性的工作办法。同时,由于规定办法执行过程中的落实监督不严、教育引导不到位、参与渠道和信息反映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实验人员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中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参与效果不理想。

2.3缺乏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多元主体已经基本构建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如环保部门的监测系统、高校的管理台账等,但是由于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各治理主体的信息系统难以有效建立起联系,信息和数据无法进行交换和沟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成为了制约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重要瓶颈。由于当前各单位、部门的信息无法有效沟通,分散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统一、整合和管理,实验室废弃物的数量、种类、成分、去向、废弃物污染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无法互通有无,从而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形成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合力。

3.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3.1强化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理念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理念。“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环办 ( 2004) 15 号‘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中, 已明确将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的污染纳入环境监管范围,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对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仍然是是环境部门监控的盲点”[5]。政府必须把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对废弃物的处理的监控作为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来抓,推进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强化高校主体责任理念。长久以来,高校对实验室废弃物的治理方式一直都是被动式的防治,即在现有的制度架构和法律条文内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有限的治理,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从过去被动的防治转变为主动治理,加强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主动谋划和方法创新,如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工艺,大力推行微型实验, 微量、半微量实验, 以及虚拟化学实验[6],有效降低能耗耗,减少实验室废弃物产生。

强化专业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利用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专业机构或企业参与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协同治理,让他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治理水平、治理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共同打好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攻坚战。

强化实验人员生态责任理念。通过落实实验室准入制度,加强实验室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引导实验人员牢固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自觉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积极参与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工作。

3.2完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相关工作的经费支持,建立和完善监督监测、应急处理、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法律法规是生态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的法制保障,政府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使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有法可依。经费是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重要物质保障,政府必须加大公共财政拨款力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硬件设施、文化建设和人员编制等方面加大投入。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的前提,必须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情况的监测,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并对失责主体进行责任追究。

高校应设立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专门机构,负责进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工作监督与管理。美国高校较早建立起了环境健康安全体系(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EHS)[7]。“我国高校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制度管理体系”[8],效仿美国EHS管理体系,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后勤、设备管理、安全保卫部门和实验室所属院系的分管领导作为成员,下设一个由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验科研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全校废弃物治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处理和监督检查。在院系层面,明确主要分管领导,并设立专职专岗,结合院系实验室实验内容,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把好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第一道关。

社会专业机构及企业要积极担负参与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工作,延长高校废弃物治理和回收利用的相关产业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补偿政策,如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策倾斜等,有效发挥自身在废弃物治理的专业能力,主动承担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延长高校废弃物治理回收的相关产业链,打造一批废弃物回收利用再循环生产的绿色节能产业(如格林美资源循环项目),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实验人员要发挥主人公的责任意识,利用多种渠道参与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要通过建言献策、参与实验室废弃物治理规章制度修订等方式,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智慧。利用熟悉实际的实验操作优势,将国家的相关立法等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使相关的法律能够更加适应实验室要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导向性。此外,还要通过工作信箱、热线电话等反应渠道,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不规范操作向职能部门举报。

3.3打造高校實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

打造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全面、精细、智能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环境监管、科学预警、智能响应、监督评价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废弃物监管体系,从提交实验计划开始到实验废弃物处置形成全过程管理。“要想从源头上防治废弃物污染,必须在制订实验教学计划或者实施科研项目前对其实验项目的目的、内容、步骤等进行论证、优化”[9],实验室要将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属性、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的类型、数量和污染程度进行实验风险评估,将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备案。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材料的分配和使用、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严密的记录,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种类、成分、数量等基本数据进行详细录入。而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部门和从事废弃物处理的企业及社会机构,按照性质、成分进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进行上报,通过平台的信息数据比对,每月或者每季度核定实验室的废弃物产生量, 明确实验室废弃物的流向和处理情况[10],进行严格监控。政府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结果上传,作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成效的重要评价依据,一旦出现事故或失责,可以通过数据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求,同时也可以将数据作为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通过建立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能够有效规范实验行为,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对高校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全程监督,通过信息数据对相关失责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进行界定和追究,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共享,推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邓吉平,李羽让,李勤华,何中其.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1):283-286.

[2]熊顺子,秦敏君,徐毅,许杰,彭华松.高校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处理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2):171-174.

[3]高红梅,高增安,刘义全.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293-296.

[4]顾明文.高校实验室化学性污染的防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3):52-5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处理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2):158-160.

[6]郑传明,支俊格,龙海涛.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废弃物回收处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7):102-103.

[7]樊梓鸾,张华,孟琳,王振宇,杨鑫,王路.美国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究——以康奈尔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4):130-131.

[8]周龙,廖肖依,王美军,庞立.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22-23.

[9]闫旭宇,李玲.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危害及管理措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Z1):144-146.

[10]常生华,古丽君,张程,吴淑娟,侯扶江.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2):175-177.

作者:吴秋凤 洪扬

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承担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本文在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特性之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 安全管理

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应对安全管理的策略。

1.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特性

1.1实验条件的复杂性

为了能够让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的发展得到满足,增强其自身的水平,展现学校的优势,一般学校会安排或者是开设一些特点性较强的实验:第一,要求有高温、高压、强磁、微波、辐射、生化或超低温、超真空等的特殊性环境[1];要有强光或者是阴暗、在水下或者是空中、高电压性的、高转速等的特殊的实验条件;第二,需要运用一些易燃和易爆的气体以及压力性的容器,需要运用一些剧毒或者是易致毒的危险性化学用品;第三,需要排放一些有毒或者是有害的物质,放射出各种不同性质的有害射线等的一系列的情况。

1.2实验项目的复杂性

第一,高校的学科相对较多,使得实验的项目也较为繁多,种类各样,一般性的社会组织是无能够比拟的。第二,涉及到水、电与气体的使用,器械设备的操作,以及药物试剂的安全运用和运输管理,合理解决“三废”等许许多多安全、节能及环保等的综合性问题。

1.3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些高校在新形势之下实施多个校区的办学模式,如此一来,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协调变得更加的复杂。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

2.1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足

时下,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关注教革及科研成果的创新,在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上关注度远远不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实验室的安全性;往往注重于教学科学研究器械设备上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学校实验室安全预防性设备的及时更新;通常注重于实验室中硬件上的建设,而忽视了对实验室进行软件方面的安全建设。有的高校的实验室安全事务还是让门卫人员以及实验中心的相关人员来负责的,他们的安全意识往往较为淡薄。有一些领导甚至觉得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仅需要定期性召开安全会议、编制制度和搞搞培训,便能够万事大吉。很多高校尽管制定了关于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制度,可是因为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安全预防性意识较差以及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导致制定出的制度犹如摆设,毫无意义。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上以及考核形式上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与统一的标准,导致教师与学生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环保、消防和自救等的知识知道的非常少。

2.2安全监管不力

现今在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还依然有着安全管理不力以及执行实施不细等问题。在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中所涉及到的部门有很多个,而且涉及的层次也很多,使得高校实验室的类别和层次呈现出纷繁复杂,由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不属于同一个部门,因此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的管理通常会因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而停留在形式上[2-3]。

2.3多校区缺乏统一协调与规划

在我国大力倡导高校事业发展的政策指导之下,大部分高校都纷纷扩大各自的规模,使得一所大学拥有多个校区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多校区这一发展形式给学校带来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以及宽阔的发展空间的时候,也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多地办学,让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比如:高校实验室的重复性建设以及投資的安全预防性设备与人员的利用率低下,药品和实验器材的采购上、运输上的不便与存在着安全隐患及监督[4]。

3.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3.1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发生的安全事故和人们安全意识的不强有着联系。所以,高校内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实验室的安全宣传这一方面来入手,提升全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要将安全教育归入到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当中去,要让安全知识走进课文、步入课堂,当作是实验学科的关键组成元素,归入到常规性的考试与考核的范围里边去,充分增强大学生的实验安全知识与技能水平。而实验室的工作者更应该认真学习实验安全知识,增强自己的实验安全素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努力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建立起校园实验安全文化环境,如此也是增强全员实验安全意识与提高全员实验安全理念的有效渠道,高校的有关部门可以借助设立实验安全知识宣传栏和安全知识网站,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以及安全知识竞赛等的相关形式,努力增强相关人员的实验安全技能。让每一位在实验室中工作和学习的老师与学生统统具有基本的处理突发性事故的技能。让全员正确认识到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大家共同的责任[5]。

3.2 明确安全管理职能,落实安全责任制

明确安全责任制,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具体责任落到实处,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位,这是开展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建立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实施校长责任制,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实施全面的管理。各院系应该建立起院系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具体的责任人,一级一级地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把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实验室,具体的实验室台,具体的药品专柜。高校实验室的专业类型比较的多,应该设置专门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在实验室内设置技术安全科,共同负责和实验室相关连的安全管理工作[6],在体制上健全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部门与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

3.3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应该设置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组,应该坚持定期性的检查制度,以便拍出实验室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由于,高校实验室在科目上的不同,以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测重点也有所差异,实验室应该对所管辖区域的重点安全隐患加以严管。对于那些剧毒、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放射源、高压气体钢瓶与电气设备进行管理的时候[7],应该指定专门性的负责人进行检查。一百及时地发现与排除潜藏的各种隐患元素。而在对违规操作的人员,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那些存在着的不安全因素的应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保障所有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3.4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故处置能力

高校实验室应该对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实施预案准备。而预案需要对各个实验室有可能会发生的具体的安全隐患展开有针对性的预防与处理。应急性预案要包含组织机制、具体的应急措施以及事故处理的步骤等。应该分类型编撰各类不同突发性事故的应急预案,比如:“高校实验室发生火灾的应急和处理预案”、“高校实验室的爆炸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处理预案”、“高校实验室中化学用品中毒性事件的应急和处理预案”等。同时实验室还必须建立起紧急性疏散方案,在必要的时候可组织有关人员展开演练,从而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能立即启动安全预案运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便把事故的代价降到最小。

3.5加强实验室安全保密工作

目前,安全保密这一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之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了。实验室的工作者,特别是科研工作者,是參加和研究保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科研人员是守住秘密的第1道屏障,所以首先应该提升科研人员的法制思想,让他们懂得保密工作的关键性与必要性,应设置严格的法规制度,以保障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去。并且一定得达到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体系的安全性,建立起可靠有力的“防火墙”。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实验室是新时期各个高等院校的“心脏”,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应该在思想上高度关注与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根据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有关标准与管理条例,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认真制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与相关操作管理细则,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努力为高校实验室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瑾.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J].现代科学仪器,2009(5):137-138.

[2]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3]李廷友,郑典元,郑霞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85-86.

[4]唐满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62-164.

[5]宋玉.浅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176-177.

[6]王杰,刘晓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与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247-248.

[7]陈仁森,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系统的安全策略与实施[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8):48-51.

作者:李艳梅 陈庆华

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

摘要:高校实验室安全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建设智慧校园与实验室,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加强高校信息安全的自身建设,同时也是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该文基于实验室安全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信息化检查实验室安全,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采用多平台融合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等方法来实现和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最大化地发挥出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作用,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风险

1 概述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其整体安全规划过程涉及对实验室特定因素的考虑和对各类支持服务的组织与提供。例如,通风和个人防护设备的要求一般按实验室一级的标准要求进行管理,而废物处理、应急计划以及响应服务则通常需要在院校一级进行组织、予以提供。因此,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系统中必然会涉及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环境健康和安全专业人员以及实验信息专业人员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合作开发与实验室程序相关的危害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然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语境来处理相关问题。因此,实验室安全研究和规划过程可能对管理信息化提出重大挑战。

高校实验室安全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建设智慧校园与实验室,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加强高校信息安全的自身建设,同时也是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该文基于实验室安全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信息化检查实验室安全,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采用多平台融合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等方法来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最大化地发挥出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作用,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实验室安全与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安全信息分散在各种来源上,收集并将这些安全信息组织到操作程序中往往并非实验室工作实践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凸显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信息化管理是一套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搜集、过滤、甄别以及如何利用安全信息实现综合管理等。在实践中,信息化管理要求能够收集和分析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系统地对实验室问题安全进行高效管理。因此,高效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其系统的综合评、安全规划则需要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以制定谨慎的操作计划来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效实验室相关信息和管理资源以及风险评估工具的实现更需要来自院校级的帮助与支持,以构建安全信息化管理框架,打造安全信息化平台,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实现科学高效管理,以更好地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最大化地发挥出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作用。

3 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要素

3.1安全管理数据

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基于实验材料相关信息建立安全管理数据库,依据不同标准对实验材料进行溯源、分类管理,并将分散在各类不同资源中的信息统一组织起来,实现有效传递和分发。这样,便可以让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教学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及时获取这些信息。

首先,实验用品、材料,尤其是化学品、化学原料的安全信息存在差异性,不能笼统处理,应分门别类予以管理。此外,对于相当数量的进口实验材料、用品,会受限于某些法律、商业条款的限制,如司法管辖权和商业秘密等,因此需要額外予以标注。

其次,对于实验材料、用品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信息,应予以查证。此类信息文件的编制往往依赖于已公布的实验数据,而新型材料、用品,尤其是化学品,其安全数据往往缺乏还一定数量的实验支持而显得相对缺乏。以上两点对建立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十分重要,只有完备的数据信息,才能打造出覆盖面广、数据量大、便于检索与查阅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3.2 安全管理系统

建立安全管理系统,就是要使用统一信息的标准与系统来支持实验室科研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斜坡需要额外的化学安全信息和分析。院校相关部门应编制统一的安全指南来对安全模型予以描述,以统一的方式组织安全信息,并随实验室工作的开展而更新、扩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示意性路径。例如:如何识别化学危害、如何评估存在的风险、如何尽量减少危险、如何做好应急准备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承担了很大部分的新科学技术、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这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需要创新安全管理工具与手段以满足新需求。首先,要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协调系统。院校相关部门应基于实验室安全数据信息建立协调系统,打破各个院系之间的局限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牵头制定实验化学品危害分类和通报的统一标准。同时,应结合技术和通信方面的考虑,以满足一致、可理解的化学品危害识别的需要。其次,要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监控系统。对于化学危害,院校相关部门应基于实验室安全数据信息建立监控系统,及时掌控实验室存量化学用品数量、状况,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产品的数量、浓度和变化等。对于非化学危害,如工作温度和压力状况也应纳入系统监控中。当前,随着摄像监控技术以及人脸识别系统的发展,对实验室入口区域进出人员进行人脸抓拍比对,对非权限人员予以警报提醒,实时监控实验室情况,可大大降低实验室被入侵的风险。再次,要建立实验用品信息溯源系统。对于化学品制造商和供应商,院校相关部门应充分掌握其相关信息,对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应追踪来源,为实验室研究的日常实践提供充分的提示与说明。此外,出于慎重的原则,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有必要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基本信息以及相关附加信息。

当前,不少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均集中在安全操作、危险化学品及仪器设备等安全管理上。由于现有管理系统与平台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存在没有构建形成全方位的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问题,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大多各自为营、呈现“信息孤岛”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高效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多平台信息融合,建立人、物品或机器、环境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这种需求,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确立实验室人员、实验室中的物品和物理环境对应的数据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物品、设备管理,系统应设置“实验室物品/设备”模块,将各种设备信息输入系统,特别是对特殊设备、加热设备等进行阶段性管理。此外,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应将各类单独的管理系统,如化学品全程管理平台、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管理系统等都关联至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覆盖。

3.3 安全评估系统

在实验室环境中,决定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关键因素是与化学过程相关的风险。除了所使用的化学品导致的直接危害外,风险还取决于人员对这些危险的暴露程度以及这些危险造成的潜在损害。因此,应评估步骤考虑此类因素,以确定在进行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时该采用何种审慎做法。院校相关部门应统一制定安全评估标准,为评估化学品危害及其风险程度提供支持。必须强调的是,由于统一分类的一般性质,各实验室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分析,以充分评估各自实验室环境中的化学风险。有多种化学危害评估方法,考虑与实验室过程和条件相关的附加因素。

识别实验或实验室操作中的潜在危险包括审查要采取的具体程序和收集相关数据,以支持与之相关的风险评估。可能有用的数据类型包括基本危险分类、可能与实验程序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以及危险材料的处理和处置协议。有关化学和实验室危害的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来源中找到。评估实验程序中的风险是一个对收集的危险信息进行优先排序的过程,以突出那些将推动危险管理方法的风险。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实验程序和实验室环境中的具体条件指定风险评估排名标准,包括在实验过程中预计会出现的化学产品,以及可能影响程序进度和危害的物理因素,例如极端的温度或压力等。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及时了解信息来源以及提供这些信息的数据库的局限性和偏差。

3.4安全管理措施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的框架内,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涉及危险控制系统的开发。一般来说,安全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实验室安全准入门禁管理:门禁系统关联安全考试系统,未通过考试者不具备进入权限。所有人员的进出记录也均有记录可查。保证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安全性,有效保障实验室内人员生命安全;(2)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危化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源头开始把控、过程监控、末端回收处理,将危化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可控可查,实现危化品的安全管控。应根据实验需要及时调整所涉及的化学成分,以尽量减少其危害。化学试剂或其他适用的化学试剂的浓度,可采用化学还原法;(3)实验环境监控管理:可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工业传感器技术,对实验室环境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协助管理者在事故发生前获得危险报警,一键联系实验室负责人和楼宇负责人,显著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4)实验室通风管理:确定可用于实验室空间的工程控制和程序,以尽量减少暴露。此类控制的常见例子包括实验室空间的一般通风、挥发性化学物质的适当储存以及通风柜等局部排气装置的提供。如发生气体泄漏事故,联动通风系统将危险气体迅速排出。在排风管中设置防火阀并与消防中控联动,一旦发生火灾,防火阀关闭防止火势蔓延;(5)实验室信息展示管理:通过中控展示屏集中展示实验室动态,多维多样数据展示,实现数据统一管理。事件实时智能监测,自动触发预警系统,将实验室健康状态汇总集中展示,方便管理。做到了数据可视化,应急智能化。

3.6安全管理人员与设备

在进行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同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搭建完善的校园信息化安全平台以及组建实验室安全信息化平台管理团队。院校相关部门应通过安全培训并以考核的形式,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基本安全操作意识,落实人员安全准入,降低了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引发安全隐患的风险。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监督和监督,包括识别和持续监督适用于计划工作的具体预防措施,以及系统中可能需要调整危害控制策略的关键点。其次,分配与所涉及的特定危险相适应的个人防护设备,以尽量减少直接接触。这项措施包括确定哪些类型的个人防护设备适用于实验室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还包括统一着装等要求。此外,用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专用设备,如防爆罩,也可包括其中。再次,基于安全管理制度的统一要求和各实验室具体安全要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持续的培训,并开展安全管理教育培训统一考试。对考试合格者发放实验室准入资格证,工作人员凭证进入相关实验室。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所涉范围也较为广泛。在实践工作中,任何疏忽和纰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和非常恶劣的影响。当前,在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科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本文从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安全评估系统、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人员与设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以期对各高校实验室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及方案、打造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有所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亓文涛,靖杨萍,孙淑强,俞丹亚.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94-296.

[2] 王羽,董招君,方东红.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57-259.

[3] 曹以,赵璐.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3):48-48.

[4] 刘瑞璟,张铁柱,张洪信,等.入口压力对转套式配流系统空化的影响[J].液压与气动,2020(9):P29-34.

[5] 李惠,杨凌雪,胡春帆.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数码世界,2019(12):257.

[6] 吴莹.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探索与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7):132.

[7] 文华.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J].科学技术创新,2017(32):77-78.

[8] 夏昕.英国和新加坡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先进经验与借鉴[J].消防界(电子版),2019,5(6):43-45.

[9] 李军.浅谈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J].青年时代,2019(21):175-176.

[10] 聂江武,朱景阳,辛克忠.ES-FSC实验数据分析及性能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3):85-93.

【通联编辑:朱宝贵】

作者:辛克忠 李明伦 郑书波 刘瑞璟

上一篇:高专护理实验室管理论文下一篇:资金投向的银行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