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2022-04-16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历史教师●没有感动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每次走进教室,我都很惶恐。我总在想,很可能我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能够在教育中不断积累爱和智慧,所以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历史学科德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篇1: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的渗透

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已经十多年有多了,给我的感触颇深,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历史这门学科不受学生的重视,被家长学生视作为“副”课,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难记、难背、难理解、难应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且在恩施多年的中考中分值只占50分,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认真思考写一篇语文作文或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放在历史学科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味索然。所以我觉得要开展好初中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的渗透,首先就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历史教育怎样渗透学生的德育,可以利用多种因素,而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如何应用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多种因素来实现的。

(一)历史教材内容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八年级历史教材百日维新对英勇就义谭嗣同的描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英勇就义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比如,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再如,日本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居民30万人。这样,对学生进行“以史为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远离战争,热爱和平”深刻的教育,激起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吗?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三)教师情感的熏陶是情感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就在致远舰即将沉没时,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开展如下活动:

(一)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利用世界近代史主题活动三:老照片——新蓝图即火车的历史与未来开展主题活动,从史蒂芬逊发明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到现在的近200年间,火车在不断更新。蒸汽火车、电力火车、磁悬浮列车、在不同时代的路轨上飞奔,铁路交通工具日益现代化。科学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更加安全、高速、舒适的新一代火车已经在中国出现。乘上时代的列车,回顾火车的过去,展望火车的未来,让我们去见证工业文明的成果,感受工业文明的伟大吧!通过本学习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为世界的科技进步并以此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

三、历史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我校为了顺利接受“建始县校园文化建设”的验收工作,这项艰巨的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也和各个学科之间是分不开的,更和每一个班的班主任、学生之间是分不开的。利用历史教室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进行教学、教研,特别是可以发挥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德育工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每期黑板报的内容都呈现历史的相关材料,如“五四青年节”、“七月一日建党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也可通过教具、图片的展示,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广大学生了解了过去,放眼于未来,感到责任重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四、引导学生古今对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开拓未来的创新能力

历史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中,但历史往往具有许多相似性。课本中一系列史实的叙述都表明了我们今天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指导生活。在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与今天热点问题相联系的史料,如割让香港和香港回归,清政府的举借外债和今天的引进外资,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强国的确立,再到当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煤炭、蒸汽时代到石油、电力时代,再到信息、电子、纳米时代;从地中海文明到大西洋文明再到太平洋文明,从武力竞争到经济竞争再到知识竞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融入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我国也在不断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如1991年加入的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2014年10月24日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国加入这些国际组织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合作,实现双赢。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可行的。历史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德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正是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作者:雷松云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篇2:

新课改下加强历史学科德育的思考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没有感动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很惶恐。我总在想,很可能我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因为能够在教育中不断积累爱和智慧,所以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

●我希望能够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智慧的启迪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作为庆洪老师曾经的师兄,我亲眼目睹了他学业上的进步;作为庆洪老师现在的同事,我们又一同努力,用坚韧和执著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在庆洪老师身上,集中体现着师者的智慧与美德。

作为一名教师,他钟爱自己的职业,平日里言语不多,用行动诠释着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认真勤勉、恪尽职守。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他痴迷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领着学生一同畅游史海。他默默无闻,却真正做到了立足本校、优化课堂,师生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醉心于班集体文化建设,以足够的耐心、直抵心灵的沟通技巧以及自主式的管理风格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征服了学生,与学生一道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共进的优秀集体。

作为一名教研组组长,他无愧于领导的嘱托和同行的希望。虽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他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学科组建设中,让校本教研变得更加有效,使组内教师真正从中受益,通过共同努力使历史组成为多年来学校一直推崇的优秀团队。

这就是庆洪老师—— 一位在普通的岗位上不懈追求的不平凡教师。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 李树林)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及作用,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时的限制等,德育渗透工作存在着诸如随意性、零碎性、表面化、说教化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德育的实效。而学生的心态、价值观等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改变并复杂化,这也给历史教师落实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上种种矛盾与困惑,要求我们必须反思历史学科德育的价值、意义、途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把目光从课本移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要教书,更要育人。

一、高度重视是前提

德育为教育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君子”。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德育更成为全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自觉地在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而历史教师更应该走在德育工作的前列,因为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邓小平)。

二、率先垂范是基础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也应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和塑造者。这就要求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其“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表率作用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德育目标要明确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目标,避免随意性,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德育目标。目标的设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要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过高、过空,也不能一曝十寒。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科书,挖掘出德育材料,找到实施的切入口,本着“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现代公民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方式方法最重要

众所周知,教育效果和教育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当代中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欲较强等特点。针对其特点,放弃简单空洞的说教,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得到教育,使教育收到实效。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方法。

1.课程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注意挖掘教科书,将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点上,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材料,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表现出的正气和爱国精神;如孔子“仁者,爱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所表达的对人的关怀;如唐三藏历尽万难西天取经、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所体现出的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等等。在课堂上,教师既可以运用比较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用真挚的感情、感人的话语对这些历史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逐步地从中体会到一种崇高的美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憾、情感得到升华。

课程育人不应忽视校本课程的功用,有时校本课程在德育上的作用更大。近几年来,我校几位历史教师开设的“旅游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漫谈”、“天津地方史”等课程在学科德育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我们把乡土历史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讲述家乡的风土民情、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由于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的,而所学内容往往又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亲近感和情感共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科德育自然也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活动育人。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历史学科德育的实施同样应该贯穿渗透于学生的活动中。实践证明,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由知到行的转化。历史知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应开辟广阔的途径,开展各种活动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举办历史辩论会、编演历史剧、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办报告会和纪念展览(我校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观锦绣中华行旅游门票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图片展等活动),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遵照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历史学科德育在学习中感动、在思想上升华、在生活中回归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科德育一定会硕果累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推荐的书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有效教学》,崔允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个性化学习设计指南》,黛安·弗谷森著,王玲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教育 好人生》,肖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庆洪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篇3:

浅说语言对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作用已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与阐述。不少同行也撰文介绍了他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德育功能的种种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很多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诸如﹕课堂上,教师用直观教具;课外活动中,学生唱革命歌曲、举办演讲、参观考察﹔学校里,建立历史展览室等等。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语言对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语言对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一个好教师,他会拥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技巧和艺术的保证,语言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语言质量,是教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1]这是因为 :

首先,语言具有感染力。好的语言,或洗炼简洁,或抒情生动,或激情澎湃,或浅吟低唱,或叙事错落有致而入情入理,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因而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说,“学生的灵魂就如长长的胶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上面‘感光’,留下永久的印迹”。

其次,语言可用来交流、沟通。正如夸美纽丝强调,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到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礼记•学记》也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正是与弟子通过交流、沟通,增长了弟子学识,砥励了弟子品行。事实上,语言在历史学科教育中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实现知识承传,还能影响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品德、养成人文精神。

那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去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呢?

一、重视师生对话、沟通、驳辩

巴赫金说:“任何真正的理解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对话”。道德的培养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心灵的体验与自我感受,学生只有在反复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有人曾批评说:“今日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事(当然更不知《离骚》情了)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2]。在历史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沟通不应只是通过语言实现知识的传递,也应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二、在教学中准确生动地进行进行叙述或描述

历史教学本质就是讲故事。在讲授教材内容时,或穿插一些小故事,把内容讲述得栩栩如生,或对局部现象进行有声有色,富有时代色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历史,以语言的魅力打动学生,以情感的激流感动学生。这些都能使学生长久留下深深的记忆,对学生人生观的塑造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方面历史同行们总结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如一位青年教师他是如此讲授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其中持续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更是震惊世界。据调查共杀死三十五万人,许多和平居民被当作射击的活靶、拼刺刀的对象,砍头、活埋、水淹、剖心挖肝,惨不忍睹。有两个鬼子竟然进行杀人比赛,一个杀了一百零五个,一个杀了一百零六个,最近报上登了一则消息,说在缴获的一把日军战刀上刻有南京杀人一百多的字样。……”

三、利用文献资料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况,充分利用课文的文献资料(如诗歌、童谣、民谣、歌词歌曲、名人名言、政论评论等),也可适当引用一些课外材料,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材料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讲述蒋介石在30年代初推行不抵抗政策,教材编了四段重要史料作背景材料。其中一段蒋介石的讲话出自冯玉祥回忆录。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3]这段材料能使学生深刻认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投降卖国本质,在教学中可予以突出,甚至可让学生模仿蒋介石的语言神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其内心世界,从而激起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愤恨,养成爱国主义情操。又如,讲述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课文引录了一幅漫画图《“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图的左上角配诗曰: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4]图,形象夸张,诗,通俗易懂,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授课时,在讲述完大跃进时期的基本事实后,引导学生读诗,可加深学生对浮夸风的认识,让学生形成道德判断,培养诚信品质。再如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教师先讲清楚基本史实: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事端,炮轰沈阳,挑起战争;20万东北军执行将介石不抵抗命令,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民众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后展示图片《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大营》、《日军占领东三省官营总号的金库》。再播放历史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样,学生的情感在语言、图片、歌辞的交融中宣泄升华……,学生又一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对教材中的内容予合理的发挥

在生动准确讲述课文内容前提下,合理地对一些事件、人物的效果影响予以发挥,可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譬如,我讲授“明朝专制主义加强”一课时,认为“八股取士”是重戏,这一制度对明清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介绍内容后对学生们讲道:“‘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埋头于《四书》、《五经》,不讲求真实学问,培养出来的是皇帝驯顺的奴才,他们睁一眼说,‘奴才该’死,闭一眼说‘皇恩浩荡’”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对人生观的一种更深刻的思索。又如,我在讲授“黄花冈起义”这部分内容时,在讲述了林觉民的《与妻书》,喻培伦的身挂炸弹,黄兴的伤断两指的史迹后,仍觉意犹未尽,然后话锋一转,说:“这次起义失败后,人们收埋了72具烈士尸骨,这些都是革命党的精英骨干。对此孙中山先生非常沉痛地说,‘是役也,碧血黄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时,教室里一片静寂,谁不为死难英雄悲叹?谁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学生们又一次受到英雄主义的感染,又一次在情感上得以升华。

五、教师教学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历史学尚真实,忌浮夸,讲究言而有据,信而有凭。在历史教学中要以信为准则,不可添枝加叶,更不能胡编乱造。但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史学并不排斥文笔的生动,叙事的起伏错落,乃至文章在某种风格上的渲染和铺陈。古代众多的史学家为此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莫不是熠熠生辉,文采照人。同理,在历史教学上,以真实为基础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的内容远不如语文课本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这时,在学生预习历史课文的基础上,你就可利用《陈涉世家》的丰富内容,用语言去打动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语言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不仅能大大增强授课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思想成形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作为教育者平时应加强自身知识修养,“自己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除历史知识外,应广泛涉猎文学、艺术、诗词散赋各个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在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上运用自如,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1]魏丽杰,魏丽华•教师的语言艺术[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1年•

[2]彭泽平、姚琳•《教育:呼唤人的回归和超越》[J]《教育参考》2002•3

[3]《中国近现代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教育版社,2005年。

[4]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教育版社,2005年。

作者:刘达庆

上一篇:课程概念探析论文下一篇:日语教学改革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