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模式及质量保障闭环体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 篇1:

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目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方法:实践探索法。结果: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结论: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科学; 动物学; 野外实习; 教学模式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进一步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对动物种类识别和鉴定,认识动物的特点,了解其用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为保护和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做好知识与能力储备,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就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如赵格日乐图等研究了“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杨晓杰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以下方面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动物学课程主讲教师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实习内容,建立组织(明确实习领队、指导教师对实习班级分组)保障、落实野外实习经费、确定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强调实习纪律、明确实习成绩考核方法。实习计划的制订,保证了动物野外实习有序进行,为达到实习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2.构建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2.1开展技能培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多年来,学生对实习前的技能培训不怎么重视,相关知识积累较少,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对动物的习性、特征、采集方法比较生疏,理论与实际脱节比较严重,需要强化训练。从2010年2009级生物科学(1)班动物学野外实习开始,在学生到达实习地点安顿好食宿后,采用ppt课件与实际操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动物(主要是昆虫)标本采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形态识别等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特别是现场示范教学,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收到立竿见影的实习效果。

2.2野外标本采集组织形式探索

野外采集是实习最重要的环节,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都是分成小组,每组制作2~3个毒瓶,采集到的标本统一处理存放,统一记载。这样做每采到一个标本,要送到专人保管的毒瓶处理,还要给

记载的同学报告。由于标本集中处理和存放,是谁采集的容易弄错,这使实习效率低,几天下来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持续保持。针对存在的问题,在2012级生物科学(1)班动物野外实习时,对野外标本采集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采取以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采集的数量、种类与成绩挂钩。具体做法是:每人准备一个毒瓶和采集工具,全组统一行动,在野外采集——标本处理(毒死)——记载——保管(标本保存)整个过程都由个人完成。对于不能人手一份的工具,由组内同学调节交换使用。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采集标本的效率和实习效果,使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保持旺盛的精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3标本制作、分类、鉴定组织形式的改革

采集到的标本必须及时进行整肢、展翅、填写采集签和干燥,然后进行分类鉴定装箱防腐保藏,这是一个细致和需要理论指导的工作。传统的做法是由全组同学集体制作、分类和鉴定标本,同学们称之为“吃大锅饭”,这样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共同完成实习任务。但是,这样做责任不明确,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不是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技能为目标,而是敷衍完成任务,马虎应对,没有建立责任机制和缺乏成就感的认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常常标本制作到深夜才把当天的标本整理完,但制作的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分类鉴定错误较多。针对这一问题,在生物科学专业12级(1)班学生进行动物野外实习时,在上述标本采集新举措的基础上,每人一个大号(约30×40㎝2)标本盒,实行自己采集的标本自己制作、分类和鉴定、填写标签、装盒、防腐的个人责任制,建立责任联动机制,制作的质量、分类鉴定结果正确与否和成绩挂钩。同学们称为“包干到户”。这样做,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责任心明显增强,标本的制作质量合格率显著提高,促进学生对标本整肢、展翅技术达到熟练掌握,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4实习效果检查及成绩评定改革

实习成绩考核通过多年的实践,建立了实习表现占30%,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占30%,标本识别占20%,实习小结或专题报告占20%的评价体系。多年来都是由指导教师一人按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效果检查。由于实行实习任务个人目标责任制,对实习效果容易量化考评,同时也需要建立与任务挂钩的联动机制,因此在2012级生物科学(1)班探索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即实习表现由全组同学不记名按百分制进行考核评分,取平均分为此项指标的成绩;标本采集、制作、鉴定、识别由指导教师出题,两位学生互考方式进行。首先由一位学生检查另一位学生采集标本的数量、种类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检查标本制作是否规范,鉴定是否正确,标签书写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防腐药品,放置位置是否正确等,按百分制将规定的任务数分解至每一标本应占的分值进行量化评分;最后从他们自己采集、制作、鉴定的标本中随机抽取10个(去掉标签),说出它们的分类地位和特征,这个过程中,做考官的学生对被考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错误将被扣相同的分,指导教师在考试的全程中监督和判别两位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扣分是否合理,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成绩并进行点评;实习小结或专题报告由指导教师阅评给出成绩。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责任心,促进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认真负责的实习态度。

2.5实行实习过程值日生负责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野外实习不仅培养学生的动物学学科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长期以来,动物野外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小组长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协助指导教师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担任组长的学生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外,还需协助指导教师对本组学生实习工作进行协调管理,虽然工作忙很辛苦,但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管理协调工作集中到组长一人,其他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未得到培养,综合素质训练有些欠缺,没有达到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组织管理形式入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2011年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小组每位实习学生轮流值日,全权负责实习小组外出采集的准备工作、出发前的整队,工作安排,外出安全的要求、注意事项及标本采集回来的标本整理安排,晚上对当天工作组织小结,总结成绩、指出不足加以改正,每位同学在组织管理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

2.6归纳提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年的模式与实践,不断改革和完善,对动物野外实习各环节进行整合集成,构建了具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特色的“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3.小结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工作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如何有效地改革野外实习内容、方法,提高实习质量,已成为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构建的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和学生评价,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动物野外实习,学生都感觉收获大,实践动手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增强,拿着自己制作鉴定的标本很有成就感。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动物学野外实习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院教发{2011}5号。

参考文献:

[1]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2]杨晓杰,王斌,刘敏,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4):111~113

作者:邓功成 陈嶙 李玉红 熊洪林

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 篇2:

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模式构建

[摘 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模式及质量保障闭环体系。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生物科学 野外实习 闭环体系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与依据,而由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组成的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基本能力的人才。[2]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比,野外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3]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以应用型教育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本文旨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分析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习模式的改革思路,以期在实践基础上构建符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野外综合实习模式。

一、生物科学专业传统野外实习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野外实习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主要有分课程实习和分学年实习两种传统模式。分课程实习,即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课程开设期间或结束后开展实习工作;分学年实习,即在学校根据学年开设课程情况组织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开展2次左右实习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野外实习模式自身限制及外在因素影响,传统野外实习存在诸多问题:1.人员队伍:每次实习需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包括专业指导教师若干名、分管学生工作教师、随队医生等,人员队伍庞大,不利于管理。2.时间安排:在分课程实习和分学年实习模式下,每届学生实习次数达2-3次,总实习时间达20天以上。3.经费限制:由于交通、食宿费用上涨,且实习次数多、时间长,尽管学校划拨有学生实习补助,但学生仍然要承担一部分实习经费,加重学生负担,同时加大学校办学成本。4.实习效果:目前动植物资源保存较为完好地区均建设成为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封山育林区等,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此类地区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多次实习后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实习变为“游览式”。学生通过野外实习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记忆能力。这种机械式灌输知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与“应用型”人才目标不相符合。[4]5.考核机制:当前野外实习考核机制单一,对学生野外实习效果的考核多从学生识别动植物种类数量多少予以单方面评价[4],而忽略动植物分类学特征,物种结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高。

二、野外综合实习模式构建

(一)构建原则

构建“一个目标,二个能力,三个结合,四个环节”的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模式,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并落实野外实习教学目标与内容、实习教学过程、实习考核、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

(二)野外综合实习主要内容及研究层次

野外综合实习应包括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态学三个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实习主要内容各不相同。植物生物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主要植物类群形态特征的认知与识别,植物结构、功能与生长环境的适应关系,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动物生物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主要动物类群形态特征的认知与识别,常见动物类群的调查方法,动物的野外捕捉、鉴定及标本制作等。生态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样地的选择,研究样地生态因子(温度、湿度、坡度、坡向、光照强度、土壤特征等)的测定,主要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植被水平及垂直分布规律的调查等。[5]生态学实习还应注重研究生物体与环境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不同层次之间的生态关系。

(三)实习时间及进度安排

结合课程开设情况,野外综合实习一般放在二年级或三年级6-7月开展,实习前应基本完成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6-7月正值植物花期,动物活动较为频繁,植被状况较好,学生观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方便、直观、准确。由于综合野外实习包括植物、动物、生态三方面内容,因此可以实行轮换实习制,如将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每段5-7天,学生分为3小组,第一、二、三小组第一阶段分别开展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态学实习,第二阶段分别开展动物生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物学实习,第三阶段分别开展生态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固定指导内容不变,而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动植物种类辨认、群落调查和生态景观调查等不同实习内容,且能通过实习将不同课程知识串联起来,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

(四)野外综合实习目标设计及实现

实习目标设计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野外综合实习目标设计及实现过程如图1。野外综合实习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之初做好“顶层设计”,拟定实习教学大纲、实习计划,建设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目标,建立集专业指导、学生管理、后勤保障于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对学生开展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准备实习工具及野外实习指导、植物志、动物志等工具书。

实习过程中,除进行基础知识讲解、技能训练外,还应引导开展综合性、研究性项目训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中,通过讲解问答法、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采集动植物标本,利用工具书认识不同类群分类学特征,检索、鉴定种类,了解生物种群、群落和植被分布知识,充分认识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将验证性讲解与创新性实习相结合,利用野外实习开展综合性、设计性专题调查研究,研究题目及内容可采用双向选择制,既可由教师结合实习基地具体情况拟定题目,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拟定题目开展研究。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5][6]

(五)实习考核、评价与反馈

实习考核是督促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的有效措施,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7]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化的实习成绩综合考核体系,体系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认识生物种类多少来衡量学生实习成绩,而应更多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图1 野外综合实习目标设计及实现

图2 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评价与反馈体系

实习评价与反馈是对野外综合实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估的重要环节,评价与反馈应为三位一体的闭环体系(图2),体系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实习指导的评价,还包括专家对实习组织、过程实施、实习效果的评价。实习考核、评价与反馈一起构成野外综合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体系由内向外,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循环,以落实实习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过程管理、手段改进为推动力,建立全系统集成、全过程管理、层次分明且相互衔接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目标制定、过程控制与实施、测评反馈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三、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是涉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搭建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展创新性项目训练,进行考核模式的多元化改革,做好标本制作、展示等后期管理工作,巩固实习成果[4]-[6],将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训练贯穿于整个野外实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国英等.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张海军等.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

[4] 王玉玲.改革生物专业野外实习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 苗芳,姜在民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

[6] 周宜君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

[责任编辑:碧 瑶]

作者:冯图

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 篇3:

师范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动物学课堂教学的必要和有利补充。如何将实习顺利完成,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当代动物学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在调查了本院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的基础上,作者对实习的评定方式、内容、标准、方法和实施条件做了分析,以此来指导野外实习。

关键词: 动物学野外实习 问题 改革措施

动物学野外实习属于生物科学的专业实习,是教学规划中所规定的实践课程,对于丰富动物学知识,培养和掌握动物学实验技能十分重要[1],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近距离的接触课本上所提到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掌握标本的收集、鉴定、制作和保存的方法,不仅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渭南师范学院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使得直观性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和加深,但由于野外实习的课时安排减少,且实习经费的逐年增加,怎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和实习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更好地达到野外实习的目的,并且还要保证质量,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以个极大的考验[2]。这就需要对野外实习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国家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提升了学生的招收比例,加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改善环境措施的提出,动物学野外实习就暴露出了一些客观的问题。

1.实习地域过于狭小,实习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可供实习的地方很多,而定时、定点的实习方式,只能了解到少数动物的特征和习性,这样就会导致实习内容不够全面,同时学生也会觉得野外实习只是形式主义,从而失去对实习的兴趣,这样实习就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2.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

随着学校招生比例的上调,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相应的老师数量的增加与学生数量没有成相应比例的增长,导致师资短缺,有的老师就会不得以身兼数科,可想而知,老师缺少精力去耐心地指导实习。并且每班本应配备2—3名指导老师,而现在只能是1—2名,这样难免会漏掉对一些同学的辅导,并且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3.准备不够充分,实习目的不够明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实习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准备好了所需的器具和知识,才有可能圆满地完成实习的任务。所有的准备都是为我们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做准备,实习目的是我们实习的初衷也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实习目的明确与否将关系到野外实习的成与败。

4.学生拘泥于课本,缺乏探索创新意识。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当前的学生养成了懒惰的习性,在平日的学习中不善于甚至不愿意去思考,只注重课本知识,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就更别谈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这就使得他们只希望老师对其一味地灌输,而缺乏创新的意识,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5.实验经费的不足,实验器材的短缺。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应增加了,但由于经济的原因,在实验经费和实验器材的配备方面还是略显不足,这样就直接限制了野外实习的正常进行。再加之现在的教学对于知识的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这样就对实验的器材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实验经费不足和器材短缺的问题已成为野外实习的重中之重。

6.记录不详细,考核不规范。

野外实习不只强调过程还很注重结果,而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过程而没有进行充分的记录,以至于前脚学后脚忘,得不到一点实际效果,顾此失彼。为了检验实习的效果,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或只是走个形式,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了解自己的实习情况,即会使学生看轻实习的重要性,也不利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改革措施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应如何去应对,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应共同去解决,而不能只靠从单方面去解决,不仅要从思想上解决,而且要从客观方面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质上解决,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得野外实习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索。

1.尽量扩大实习地点的范围,丰富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的选择对于动物野外实习的效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我院由于种种原因将实习的地点固定在一定的区域,这样不仅使得实习过于单调,而且不能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研究的范围很窄,这样就制约了学生追求更多知识的步伐。由此,在学院的教学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地扩大动物学野外实习的范围和其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参加野外实习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3]。实习地点选好了,实习内容的准备更加重要,实习内容相当于实习活动的灵魂,没有充分的实习内容作为后盾,实习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们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所学知识的情况,制定和丰富实习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完成自己的实习,这样就可以保证实习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协调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比例。

随着大学的扩招,一个老师需要带更多的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不能得到老师更全面的辅导,从而导致实习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对于现在出现的教师紧缺的问题,学校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比如,扩大教师队伍,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相协调;调整学生实习的批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老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知道该干什么,该怎样去做,从而提高野外实习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

3.明确实习目的,做好充分准备。

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知道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这就要求我们有目的地去干一件事。同样,我们想要进行一次完美的实习,就需要我们在实习之前明确实习目的。实习目的就是我们根据课本所学来了解我们在实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以此来确定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在确定了目的之后,我们还需要准备实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保证实习过程中不会有跌绊。

4.抛开课本,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

在校学生大多数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只学习课本知识,而把实习当成是课外郊游,这样就使得学习成为了取得学位证的一种形式。拘泥于课本只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多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很有可能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很多隐患。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发展的人才,学校需要调整他们的育人方式,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课余抛开课本的固定思维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4]。

5.合理解决实习经费和器材问题。

实习经费和实习器材对于野外实习也相当重要。学校可以从平日的经费中给学生挤出一些来,适当增加实习经费,保证有足够的野外实习时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实习[5]。随着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原来的捕杀式、捕捉式实习方式逐步向观察式实习方式过度,所以现在的实习装备不能满足实习要求,需补充部分实习必需的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指南针、对讲机、GPS等实习器材,购买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动物图谱、动物分类等参考书,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保证以实习效果。

6.做好记录,规范考核制度。

在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因为实习过程中如果不做好记录的话,实习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在实习的过程中做好详细的记录,以利于学生以后对实习过程的回顾。实习记录应包含物种名称、外形、生活环境、习性、小组成员、时间和天气,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习过后更好地回顾实习所看所学[6]。实习结束之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考核,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5.

[2]史海涛,熊燕,梁伟等.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四川动物,2007,26,(3):712-714.

[3]赵连泽,蔡元峰.野外实习与学生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2):140-141.

[4]唐鑫生.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6,23,(3):56-58.

[5]郭东生,张正旺,刘全儒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探究[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著.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5-297.

[6]赵文阁.脊椎动物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56-157.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14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10JK5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650)。

作者:吴逸群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下一篇:知识产权发展进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