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人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热度逐年上升,探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高被引文献的特征有助于掌握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统计人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统计人研究论文 篇1:

医院统计人员工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该文在概述医院统计工作对人员素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当前医院统计人员工作素养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有步骤地提出了提升医院统计人员工作素养的主要路径,以期能够为广大医院开展统计人员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院  统计人员  工作素养  提升  路径

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医院信息统计与利用必然成为提升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医院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给医院信息统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笔者看来,医院应引导统计人员详细学习相关规范和章程,提升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这样才能使其适应医疗事业改革的趋势,另外,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统计人员还需要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1  医院统计工作对人员素养的基本要求

1.1 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对待医院统计工作

医院统计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明确本岗位的职能范围,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需要尽心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对于基础数据搜集以及管理工作而言,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履行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自觉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工作动力,端正工作态度,不断提升工作认知度,了解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业务部门,爱岗敬业,高质量完成医院统计工作[1]。

1.2 以真为本,杜绝虚假统计工作

对于医院统计工作而言,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能提升统计工作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实事求是也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职业规范。无论是门诊工作还是住院接待还是手术管理,都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医院统计工作在于科学采集以及分析医院工作的各项数据、日志以及报表等,这是医院决策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要信息,因此醫院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以真为本,实事求是,杜绝虚假统计工作。

1.3 秉持职业道德与规范,遵纪守岗

医院统计人员应坚持职业道德以及规范,坚守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工作自觉抵制诱惑,调整工作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遵纪守岗,严格按照《统计法》的相关规定约束自己,严格执行《统计法》的相关要求,严禁借助工作工作谋取私利,甚至通过虚报、瞒报等行为损坏集体利益。医院统计人员应时刻谨记医务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严格遵照医院章程开展日常工作。

1.4 提高职业素养,自觉学习、高效学习

对于年轻员工而言,医院应建立持续性一体化的培训体系,鼓励员工自觉学习、高效学习,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同时,医院统计人员也需要随时保持“充电”的状态,对统计专业体系进行延伸与补充。这是不断提升本职工作水平的基础,由于统计通过对象主要以医务工作人员为主,由此只有积极学习部分医学知识,才能降低与医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难度,提高医院统计工作的实效性。

2  当前医院统计人员工作素养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医院现代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各类医院都强化了对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培育和培训,医院统计人员总体工作素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促进了医院统计工作整体效能的提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这一些突出性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对现有统计工作内容的认识较为浅显。部分医院统计人员虽然身处统计岗位,但其对统计工作的内涵以及目的并未形成正确认识,甚至将医院统计工作等同于点数以及填表,因此,此类统计人员无法提升工作的能效。另外,部分经验丰富的人员存在安于现状的职业心理,不愿意主动学习统计领域新知识以及新方向,导致统计实际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医院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医院统计工作人员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部分医院对统计人员的监督考核不够彻底,即便有考核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反映出实质问题。同时,很多医院未能将统计人员工作效能的优劣未列入绩效考核体系,工作成效难以辨识,这就导致一些人员认为医院统计工作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即可,不出问题就可以得过且过,从而造成医院统计工作整体效能难以持续快速提升。

(3)知识更新已经无法紧跟企业信息化进度。现阶段医院缺乏具有较高统计知识能力的人员,另外,技能统计分析又能编制统计报表的专业化人才更是稀缺。目前,大多数医院统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信息化背景下统计工作的认识较低,另外,医院在硬件以及软件方面的支撑力度不足,导致统计工作仍然沿用以往的工作机制,统计自动化和信息化尚未真正落实。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统计工作效能的提升。

3  提升医院统计人员工作素养的主要路径

3.1 加强职业思想道德的培养

培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统计人员是医院有效组织开展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医院要重视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育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学习,并做好培训考核工作;其次,医院统计人员也要强化自身锻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最后,医院统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也要做到爱岗敬业,如实报送统计资料,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坚持统计工作真实性与有效性等。

3.2 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考评体系

医院应当认真研究《统计法》以及卫生统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激励鼓励、择优选拔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考评体系,完善医院统计人员考评细则,使得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医院也要注重考评结果的落实,明确奖惩的内容,加大奖惩的力度,让工作业绩突出的统计人员能够真真正正地获得多元化的激励和奖励[2]。

3.3 培育培养具备复合化知识体系的统计人才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统计管理工作已与诸多领域相互融合,这就意味着具备复合化知识体系,已成为医院统计人员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方向。医院应当致力于促进统计人员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培养他们熟练掌握常见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优秀统计人员[3]。此外,医院还应当制定科学化的统计人员知识体系培训计划,是他们既能够熟练开展统计工作,又具备公文写作、医院管理等复合型知识,进而提升医院统计工作团队的整体知识水平。

3.4 促进统计人员与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和谐共处

目前,医院基础医疗资料都由兼职统计员搜集与整理,因此对于医院而言,必须加强不同角色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减少彼此之间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工作滞后。需要向相关部门人员解释统计工作的复杂性,使其能够对统计人员多一份耐心和关心,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统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建设,同时还需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这样能够帮助医院统计人员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统计人员是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不断提升统计人员职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统计工作,同时还能提高统计工作的实效性和可靠性。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统计人员必须形成大胆创新的优秀品质,随时保持充电的状态,这样才能满足医疗改革背景下对统计工作的要求,提升个人工作能效。

参考文献

[1] 沈向军.试论医院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J].经济师,2016(7):258-260.

[2] 傅昌,李伟,刘军.医院统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2):304-306.

[3] 张海燕.加强统计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4):65-67.

作者:黎霞

统计人研究论文 篇2:

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摘要:随着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热度逐年上升,探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高被引文献的特征有助于掌握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数字人文领域高被引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Excel工具对我国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的期刊分布、被引频次与作者分布、年代变化、机构分布、地区分布、主题分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与挖掘,并从创建数字人文研究环境、构建数字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我国图书馆界支持数字人文研究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人文;高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36

0 引言

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起源于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传统人文科学中已有的问题、挖掘和发现新的“人文导向”的问题[1]。数字人文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意大利著名人文学者Roberto Busa为了研究意大利神学家ThomasAquinas所撰写书籍的叙述方式和文本,与IBM公司合作,运用计算机技术启动“阿圭那项目”[1]。“阿圭那项目”即为人文计算的首个项目。国内关于数字人文研究最早的论文是周琼和胡礼忠在2012年发表的《图书馆员在“数字人文”中的作为——“2011数字人文国际大会”后的感想》[2],该文章也标志着数字人文研究开始在国内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针对国内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高被引文献的确定

1.2 数据源的确定及检索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2020年12月7日。以主题或关键词为检索项,检索式为“SU=(‘数字人文’+‘人文计算’)ORKY=(‘数字人文’+‘人文计算’)”,检索结果为695条。由于已确定被引频次≥8的文献为数字人文的高被引文献,检索式为“(SU=(‘数字人文’+‘人文计算’) ORKY=(‘数字人文’+‘人文计算’))and CF>7”,统计出主题或关键词为(‘数字人文’+‘人文计算’)且被引频次大于7的文献共133篇。通过人工对文献数据进行清洗,剔除掉无关文献后得到132篇高被引文献,总被引频次2 745次,将所有检索结果导入Excel表中。本研究主要对这132篇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同时采用Excel作为数据的主要分析工具和制图工具。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高被引文献期刊分布

132篇高被引文献共发表在45种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高被引文献的有22种期刊,其余23种期刊各发表1篇。图1展示了高被引文献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与非图书情报类期刊的占比图。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有34种,共发表高被引文献119篇,占文献总数的90.15%;非图书情报类期刊11种,发表高被引文献13篇,占文献总数的9.85%。从表1可知,发表5篇以上的有8种期刊,共发表高被引文献72篇,占文献总数的54.55%;被引频次合计1 752次,占全部高被引文献总被引频次的63.83%。发表5篇以上高被引文献的8种期刊中,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8种,非核心期刊0种。

上述数据表明,国内的图书情报类期刊刊载了90%以上的数字人文高被引论文,对数字人文研究的贡献最大。发表5篇以上高被引文献的8种期刊全部为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表明这8种期刊对数字人文研究成果的发表有更高的贡献率,相关研究人员可以重点关注这8种期刊在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从而更高效地获取最新研究动态[6]。

2.2 高被引文献被引频次与作者人数分布

高被引文献132篇,总被引频次2 745次,篇均被引频次20.8次。被引频次≥50的有10篇;40-49次的3篇,30-39次的8篇,20-29次的17篇,10-19次的71篇,8-9次的23篇。圖2为高被引文献的被引频次分布图,其中横轴m为被引频次,纵轴为高被引文献篇数。

在132篇高被引文献里,署名独立作者的文献有66篇,占全部高被引文献的50%;署名2个作者的40篇,占30.3%;署名3个作者的20篇,占15.15%;署名4个及以上作者的6篇,占4.55%。文献合作率是指由两位及以上作者共同完成的文献数与文献总数的比率,由表2高被引文献作者人数分布表可知,数字人文领域的文献合著率为50%。论文作者合作度是在确定的时域内样本的每

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期刊论文作者合作研究程度的重要指标[7]。数字人文领域的132篇高被引文献共涉及173位作者,其作者合作度为1.31。

周晨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特征与知识结构》[8]中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统计得到475篇数字人文论文,作者917位,可知国外数字人文领域的作者合作度为1.93。高瑾在《量化数字人文综述》[9]中提到,Henny-Krahmer与Sahle两位学者通过分析德语地区的数字人文会议DHd2018的论文,发现其文献合著率为72.7%。由此可知,虽然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的作者合作度与文献合著率都较为不错,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3 前20篇高被引文献分析

被引频次前20名的高被引文献见表3,被引频次最高的114次,最后1名33次。前20篇高被引文献被引频次合计1 114次,占高被引文献总被引频次40.58%,相当于15.15%的高被引文献贡献了40.58%的引用频次。20篇高被引文献中,上海图书馆的夏翠娟发表了3篇,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朱本军和聂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许鑫、上海图书馆的张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赵生辉等5位作者各发表了2篇,其他作者各发表了1篇。

被引频次前20名的文献共发表在10种期刊上,其中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8种,发表18篇高被引文献,另外2篇发表在《南京社会科学》和《浙江档案》上。前20名的高被引文献中,《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5篇,《图书馆杂志》发表4篇,《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各发表2篇,这4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65%的前20名高被引文献,成为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发表最重要的阵地。

文献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重要程度[1]。根据表3可知,从被引频次来看,被引用最高的为《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该文从宏观层面对数字人文的整体方法论和理论结构进行研究。从被引前20名文献的研究对象来看,涉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历史地理信息、家谱、古籍等,表明数字人文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具有研究对象多样化的特点[1]。从被引前20名文献的文章主题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3篇综述性文献说明国内学者对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其中《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和《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两篇文献从全球视角出发,对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热点、实践和发展进行阐述;(2)研究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探索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在古籍中的应用、GIS技术在历史地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关联数据在家谱服务方面的应用等;(3)研究数字人文对图书馆的影响,探索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参与问题和角色定位。

2.4 高被引文献年代分布

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文献从2012年开始出现,当年即有高被引文献,133篇高被引文献分布在2012-2019年(图3)。除2015年稍有回落外,2016-2018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发表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最多的年份为2016、2017、2018、2019四年,并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47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也分布在2016、2017、2018、2019四年。考虑到文献发表时间的影响因素,理论上较早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应当相对较高。反之,引用频次相同的文献,如果单纯以引用率为考察指标,则先发表文献的影响力要低于后发表的文献[4]。可见,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文献,2016年-2019年发表的高被引文献,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更占优势。

2.5 高被引文献机构分布

以第一作者统计,132篇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分别来自82个机构,发表3篇以上高被引文献的机构见表4。

高被引文献涉及的82个机构中,公共图书馆3个,发表高被引文献12篇;高校图书馆31个,发表高被引文献44篇;高校院系、研究所47个,发表高被引文献75篇;其他机构1个,发表高被引文献1篇。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研究所发文量大面广,作者众多,合计达到78个机构,占机构总数的95.12%;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研究所发表的119篇高被引文献,占高被引文献总数的90.15%。由上可知,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研究所在机构数量和高被引文獻篇数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由表5可知,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研究所的高被引文献篇数、总被引次数、高被引文献百分比、篇均被引次数都比较高,表明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研究所发文较为集中,文献影响力相对也较大,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起到了理论引领的作用。

2.6 高被引文献地区分布

数字人文研究132篇高被引文献分布来自国内24个地区及国外2个国家,高被引文献产出5篇以上的地区有6个。其中,江苏省31篇,占全部高被引文献的23.48%,上海市29篇,北京市17篇,广东省13篇,湖北省8篇,以上5省市分列高被引文献数量的前5位,合计占全部高被引文献数量的74.24%。江苏省和上海市高被引文献具备明显优势,不仅数量大,而且高被引文献辐射范围广,涵盖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产出5篇以上的地区见图4。

2.7 高被引文献作者分布

以第一作者统计,发表数字人文研究高被引文献5篇的1位,3篇的3位,2篇的13位,1篇的92位。发表2篇及以上高被引文献的作者见表6。由表6可知,南京地区的作者最多,共有5位;其次是上海地区的作者,共有3位;广东地区的作者共有2位。作者的地区分布与上文2.6中的高被引文献地区分布趋势一致。8位作者所属机构为高校图书馆,6位作者所属机构为高校院系与研究所,2位作者所属机构为公共图书馆,1位作者所属机构为高校档案馆,与上文2.5中的高被引文献机构分布趋势一致。[FL)0]

2.8 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分析

文献关键词体现其学科主题和关注点,高频关键词则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32篇高被引文献共有288个关键词,被引3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共计27个,见表7。

数字人文高被引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反映出以下几点:(1)被引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数字人文”123次,第三为“人文计算”14次,属于数字人文的2种不同说法,因为数字人文的概念起源于人文计算。(2)被引频次较高的是数字人文的研究主体,依次为“图书馆”20次,“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各6次,“数字图书馆”4次,“数字人文馆员”3次,表明图书馆是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阵地,尤其以高校图书馆最为活跃。(3)关联数据、文本挖掘、数字化、可视化、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储等是进行数字人文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也是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关键词共出现12个,分别为“关联数据”和“文本挖掘”各7次,“大数据”6次,“数字化”和“GIS”各5次,“可视化”和“知识图谱”各4次,“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仓储”和“文本可视化”各3次。(4)其余高频关键词,概括来讲主要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应用领域,如特藏资源、知识服务、档案、古籍文献,其中“特藏资源”和“知识服务”各4次,“档案”和“古籍文献”各3次。

2.9 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有计划地阅读梳理获取到的期刊文献摘要及全文,并结合上述高频关键词,得到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点如下:

第一,数字人文的概念及研究范畴。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在各领域的研究应用中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研究范式[10],其定义也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从“数字人文”概念的演化来看,其内涵与界限是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技术在人文领域的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11]。数字人文的落脚点在人文领域,其努力方向是将数字技术与人文领域相结合,运用数字技术提出、探索和解决人文领域的各种人文问题[11]。

第二,数字人文在人文领域的探索性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人文的蓬勃发展,数字人文在多个人文领域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将其技术、方法与人文学科进行结合,进而提出新的思考方式、获得新知识。在本文分析的高被引文献中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档案领域,二是古籍领域,三是历史领域。

以历史和社会记忆为研究对象的档案领域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对象和资源,有学者以威尼斯时光机器项目为例,构建数字人文框架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12],或是通过案例分析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13]。古籍是人类知识文化的载体,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支持,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存储、组织与分析,可以实现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和对古籍所承载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14]。历史研究在数字时代何去何从,这是史学理论的宏大问题。哈佛大学以宋代政治为例,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借助符号分析法对“中国历代人物资料库”进行实证探索与可视化分析,为研究宋代党争政治格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同时展现了数字人文技术在人文历史领域研究中的可行性与巨大潜能[15]。

第三,图书馆与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是图书馆服务边界延伸的新兴领域,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服务是图书馆新的服务生长点。与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图书馆作为资源保存和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重组资源,为人文研究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辅助人文研究[16]。一方面,引入“数字人文”的思维,可帮助馆藏资源可视化研究摆脱封闭性等限制,最终实现馆藏资源可视化的价值[17]。另一方面,图书馆具有馆藏及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协作优势等,所提供的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学术、文本挖掘、教育和培训等服务内容能够促进数字人文研究的开展。

第四,数字人文教育。数字人文是近年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而我国在有关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18]。国内相关高被引文献主要介绍欧美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发展历程和数字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提出我国数字人文课程及人才培养建议。

3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数字人文已得到普遍关注和实践,并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近些年来,数字人文研究论文连年增长,其发表阵地主要在图书情报类期刊,表明数字人文研究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持续热点之一。数字人文学科分布呈现以图书情报档案学为中心向其他人文学科蔓延的趋势[1]。

图书馆及高校在数字人文领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有夏翠娟、刘炜、朱本军、聂华、柯平等著名学者活跃在这一领域。同时,无论从数字人文高被引文献的作者人数、发文篇数还是机构数量来看,图书馆及高校都是数字人文研究的主阵地,图书馆员及高校研究人员结合数字人文实践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相较于图书馆和高校,其他机构发表数字人文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偏少,这也与数字人文的应用领域有关。

图书馆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主阵地之一,本身拥有大量的相关数据库和古本珍本等馆藏资源,这些资源是人文社科类研究人员进行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19]。针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未来工作重点:(1)搭建跨学科、跨机构交流平台,提供资源、技术、服务和空间支持,营造友好的数字人文研究环境[20];(2)与高校院系、研究机构合作,突破学科藩篱,构建完整科学的数字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体系[1],培養新生代数字人文馆员和数字人文研究员;(3)建设数字人文项目孵化器,同时为数字人文项目成果传播和转化提供途径等方面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邓君,宋先智,钟楚依. 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探析[J]. 现代情报,2019, 39(10): 154-164.

[2]周琼,胡礼忠. 图书馆员在“数字人文”中的作为——“2011数字人文国际大会”后的感想[J]. 图书馆建设, 2012(3): 82-84.

[3]祝清松,冷伏海. 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高被引论文主题识别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40(1): 39-49.

[4]李海霞,陈曙光. 阅读推广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 33(3): 117-122.

[5]刘炜,叶鹰. 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 43(5): 32-41.

[6]顾琳.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数字人文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分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 38(6): 111-116.

[7]刘瑞兴. 图书馆学期刊的论文作者合作度[J]. 图书情报工作, 1991(1): 24-26.

[8]周晨. 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特征与知识结构[J]. 图书馆论坛, 2017, 37(4): 1-8.

[9]高瑾. 量化数字人文综述[J]. 图书馆论坛 ,2020, 40(1): 54-72.

[10]李慧楠,王晓光. 数字人文的研究现状——“2019数字人文年会”综述[J]. 情报资料工作, 2020, 41(4): 49-59.

[11]朱本军,聂华. 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的新方向[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7, 35(4): 23-29.

[12]朱令俊. 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和实施研究[J]. 浙江档案, 2018(12): 21-23.

[13]董聪颖. 穿梭千年:数字人文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J]. 档案管理, 2018(2): 11-14.

[14]魏晓萍. 数字人文背景下数字化古籍的深度开发利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8, 30(9): 106-110.

[15]严承希,王军. 数字人文视角:基于符号分析法的宋代政治网络可视化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8, 44(5): 87-103.

[16]夏翠娟,张磊,贺晨芝. 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方法、流程与技术[J]. 图书馆论坛, 2018, 38(1): 1-9.

[17]张卫东,左娜. 面向数字人文的馆藏资源可视化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9): 102-107.

[18]徐孝娟,侯莹,赵宇翔,等. 国外数字人文课程透视——兼议我国数字人文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J]. 图书馆论坛, 2018, 38(7): 1-11.

[19]王贵海. 我国数字人文研究演进路径及图书馆支持策略探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9(10): 106-113.

[20]柯平,宫平. 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 42(6): 13-30.

作者简介:刘文秋(1987-),女,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人文、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21-01-07 责任编辑:张长安)

作者:刘文秋

统计人研究论文 篇3:

企业人事统计工作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人事统计工作的效率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管理,而且还对人才市场的运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的人事统计工作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充分的認识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保证人事统计工作顺利的完成。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人事统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企业的人事统计工作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事统计;工作现状;对策

一、人事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统计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也是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实行有效的监督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还是企业制定政策与计划的主要的依据。人事统计本身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人事统计工作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信息依据,这就会涉及到企业内工作人员的工资、奖惩以及福利等人事制度,这些都会直接的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对职工的监督与激励作用十分的显著。第二,人事统计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比较详细的人员量化信息,对企业的内部决策有很大的支撑。而且还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以及政策研究方向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人事统计对企业的深化改革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企业的改革,并不仅仅是改变观念就可以了,更为重要的是要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这是因为良好的人事统计分析研究工作不仅对保持社会和人心的稳定有利,还可以加强企业改革的力度,让改革更加的彻底。

二、企业人事统计工作的现状

(一)统计标准实施落后

统计工作可以顺利的实施的前提与质量保证就是统计工作标准化,这当中主要包含统计项目的范围、计量的单位以及计量的方法的合理科学的设定等。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逐步发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人事管理制度等虽然都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改革,但是人事统计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同步的地方,比如,人事统计工作的对象就从过去传统的干部逐渐的扩大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统计的指标体系也开始渐渐的落到了企业发展实践的需求上了。另外,企业的职工队伍里内部的人员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像企业内的有些职工就有着多重身份,同时肩负着管理干部与专业人才的责任,出现了交叉的现象。

(二)现代信息化手段滞后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还是在沿用着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利用的效率较低,这些都难以满足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目前,虽然很多单位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备,但是受到资金、设备以及人员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人事部分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停滞不前,那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形同虚设。这也导致很多单位的人事统计工作中的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处理的自动化水平还是不高,对数据的日常维护与更新更是做的不够充分、全面,统计数据中的诸多环节还是采用人工调整、手工辅助计算等现象,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比较滞后。

(三)对人事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事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来说,人事统计是一份很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人事工作实行科学化管理与检查监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企业内人事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人事管理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都进行一个详细的统计调查、开展统计分析并实行统计监督,更好的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但是长久以来,人们都没有全面的认识到人事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大多都是单纯的理解为根据统一的要求来填报上级主管部门所下发的统计报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人事统计工作的基础作用。

(四)人事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现在人事部门中具备一定的统计和会计等专业技能的职工的数量比较少,所占的比重也很小,人事统计工作人员大多都会兼任其他的工作,人事统计工作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有些兼职人员就因为自身的精力比较有限所以疲于应付。就算是专门设置了人事统计岗位,所从事的工作人员也并不是都具备统计专业的学科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统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外有的企业现在还是在采用原始的统计方法,只是为了实现统计而去统计,缺少比较的分析预测能力,很难将人事统计的预警、决策以及参考等作用都很好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企业人事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数据库和统计指标

由于人事制度与机构的改革都在不断的深入,人事统计工作也应该顺应发展的趋势,必须逐步的完善人事统计体系,将分类的指标分的更加的科学,让手段更加的先进,这样一来所提供的资料也就会更加的详细有效。一个企业如果只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人事资料数据库,那也还是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还需要让统计人员在同一的标准下全面的理解统计指标的内涵与外延,将数据更加有效的处理,更科学、合理的研究数据。

(二)提高人事统计人员的素质

每项工作的开展与优质的专业人力资源不可分割,人事统计工作更是如此。在人事统计工作中,首先就要理解专业术语和统计指标,这只是开展工作的一个基础,如果是边学边做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统计岗位的培训,真正的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上来,另外还要让现有的工作人员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并熟练的掌握一些现代统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与人事统计工作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三)加强人事统计的信息化建设

要想全面的提高人事统计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广泛的运用现代科学的人事信息管理手段,并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人事信息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让原本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简单,同样也可以让专业的人事信息管理变得更加的便捷,所以必须要加快人事工作信息化的建设,选择恰当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要和本企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做好长远的规划。人员信息数据化工作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投入较大,建设的周期较长且有一定的维护成本,但是一旦完成,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十分有益。

结束语

目前现有的人事统计工作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多项要求都还不相符,难以达到标准,所以必须逐步的加强人事统计工作的基础地位,让统计岗位的吸引力可以得到提高的同时人事统计工作的质量也提升起来,而且还应该将人事统计工作的重心逐步的向立体化全方位的统计分析与统计决策的方向转变,让统计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只有不断的去探索人事统计工作,并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人事统计工作新机制,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全面、详实、科学且实效的统计信息,让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M].2002,8.

[2]凌丽萍.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认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3]刘梅.事业单位人事统计工作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才智,2009(1):176——177.

[4]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宋秀梅

上一篇:反贫困文化论文下一篇: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