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宏观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发挥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费用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企业实现开源节流,达到费用精细化管控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篇:宏观经济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复苏与宏观经济调控

【摘要】中国经济近期呈现明显的企稳回暖趋势,但其基础并不牢固。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实施半年,在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在充分肯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对中国经济未来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充分估计与准备,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的潜力及前景,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以及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为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与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济复苏 市场规模 价格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

一、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不管是在全球范围还是从自身发展进程角度,其长期发展潜力和前景确实值得我们充满信心。从全球范围来说,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潜力较大,工业化、城市化扩展空间也很大。同时,中国经济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体制条件,具备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从自身发展进程来说,中国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进一步发展空间巨大,而且中国经济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市场规模,这样的市场规模将为中国技术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基石和可能,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前现代社会,市场规模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虽然在工业革命之后,数学模型以及可控试验等科学技术的出现使规模在技术进步中的优势消失;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与技术的应用必须以需求为支撑,随着技术应用中累计规模效应逐步被即时规模效应所取代,市场规模的大小正成为新技术需求大小的关键因素,市场规模又将成为未来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不管是外部环境比较还是自身条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要想将潜在的优势和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与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条件下,阻碍因素也非常多。

二、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中国经济此次下滑是近二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虽然有世界金融危机的外部因素影响,但中国经济自身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的问题等内部因素更是不能忽视。中国经济从2003—2007年经历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增长使中国经济规模和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从宏观经济数据上看,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的“失衡”——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内外需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失衡等,中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投资、出口;但从更深层次上说是结构性问题,主要在于经济中配置资源的价格信号被严重的扭曲。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之所以能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就在于其价格的调控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价格都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在充分竞争下形成的均衡价格才能实现,计划经济下的计划价格体系就是因为其由人为因素确定,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但长期以来,为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管是利率,还是能源、土地和各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中国的投资成本一直非常低。这不仅导致大量的资源被用于投资,从而减缓了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1995—2007年,扣除通货膨胀后,经济总量增加2.5倍,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加1.2倍);而且,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缺乏效率,投资整体可以在较低的水平上重复进行建设,导致我国的大量投资应用到最有效率、最能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的领域,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中国的出口领域的情况也是类似,汇率管制以及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导致部分出口行业的规模超过了应有的水平。中国大部分出口企业技术含量低,出于下游产业链,其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资源也没有被用到更有效率的地方。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结果就是老百姓补贴投资、补贴出口,导致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必然会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中国经济自然出现“失衡”现象。

三、中国经济复苏与宏观经济调控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很多问题会被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掩盖。此次危机的爆发,使政府、学者、专家都有机会冷静地思考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所积累下来、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初期就有人提出“借危机、促改革”的想法,但这种声音很快就被经济刺激计划的声音所淹没。因为,中国当前的许多现实问题确实需要经济保持比较高速度增长来暂时解决或缓解,比如失业问题。所以,我国政府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果断地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拳,这对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现在也确实看到经济回暖的种种迹象,如股市回暖、楼市回暖、消费特别是汽车消费增长态势良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达到2.1万亿美元等。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保持头脑清醒,经济学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方案,也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其实任何危机的解决方案都会有后遗症,而且有的可能是很大的问题。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缓解短期内的部分矛盾,但对于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长期根本性问题帮助不大,同时还必须看到可能带来或加剧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此轮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需失衡,内外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下滑,治理的一个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扩大需求。对于外需,我们采取的稳定汇率、税收优惠的政策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对整体需求拉升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而扩大内需,采取的是通过投资和产业刺激计划来间接提高收入,以提高消费需求,但这却面临一个较大的风险,积极的政策会首先体现在供给上有更大的提高或至少保持不变,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透支同比增长33.5%,这个速度比2008年同期还快7.2个百分点,如果需求不能实现我们预计的有效恢复,产能过剩将会更加严重,供需失衡是否会更加突出?是否会带来后期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这也是短期内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要应对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第二,在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宏观管理体制下,一方面会使银行为急于完成放贷任务,使项目控制不严,影响效益(据报道,由于国外市场的不景气,某出口企业企业主在打算放弃银行授信贷款的情况下,由于银行增加信贷的需求,致使他最后不得不申请,其获得信贷资金后便转移到另一家银行的企业账户上,最后流入股市)。另一方面因为过多的货币供给会使原本不应该投资的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经济达不到预期的恢复或增长速度时,由此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坏账、死账。而且,中国商业银行经过上次股份制改造之后,不可能再享受当年剥离不良资产的免费午餐了,因政府积极政策产生的银行坏账、死账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地区可能因为经济刺激的需要,减少了对环境保护审批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如前段时间就报道过现在有地区存在简化环保审批环节的现象,原来大概需要三个月审批,现在能够一个星期内完成,使环保审批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这样是否会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第四,经济刺激计划中相当部分经济成果将会归属于政府,而据报道,中国目前76%的资产是政府拥有,民间只有不到24%。是否会使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恶化,使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更加突出呢?

第五,如果继续使用积极的经济政策,为提高税收来缓解财政赤字的压力,可能会使原本突出的部分行业垄断利润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当前的中国成本油价格问题,公众对其价格形成机制充满质疑,一方面成品油价格机制不能真实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定价,具体体现在价格机制对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十分敏感、而对价格下调十分迟钝或无动于衷;另一方面部分政府机构、专家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暧昧,今年6月的第一次价格上调的前几天,发改委某官员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近期不会涨价,这不仅不会改变未来民众对价格上涨的预期,而且还严重影响中国政府机构的公信力。而在6月30日最近一次价格上调、外界普遍质疑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的事实时,面对质疑,石油系统的某位“权威人士”很快抛出一份清单作为回应,其中,巧妙地选择比较对象、选择税率,并偶尔犯个概念性的“小错误”,最终得出一个“中国油价比美国低”的“权威”结论,这种结论除挑战国内国民智商、损害政策的权威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不是不能高于美国水平,而是按照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的定价模式,确实难以做到明确界定和公开透明,也不能够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国成品油价格在国内现有的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高于美国成品油价格的事实,这种不能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民众的“政策解释学”无疑将会严重损害政策的权威和政府公信力。其实,在关于中国高房价的原因的争论中,也出现类似情况。揭露背后的问题往往比衡量问题本身更具有意义,大家如此争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行业都与政府的收入有直接的关系,如2009年6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近两成,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燃油税。中央政府刚要决心治理的垄断行业利润问题,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肯定会被较长时间搁置,这对长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公平不利。

第六,从前一阶段经济刺激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久前有专家预测,上半年7万亿新增贷款中保守估计有超过20%的流入到股市、房市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导致在经济还未出现强势回暖的情况下,股市、房市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地区的房价甚至超过了2007年10月左右的历史最高水平,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层面并不太理想,大量的资金仍然流入到大型企业,而在经济复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没有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多大的改善。所以,在外需下降20%的情况下,内需增长不明显,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CPI降1.1%,这个增长速度虽然不算低,但与我国经济刺激力度相比效果不算好。资产价格脱离经济基本面的高涨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形成的资产泡沫破灭,将来必然严重破坏经济运行,经济必然再次进入衰退;即使不破灭,资产价格非正常上涨将会扭曲市场的价格结构,给市场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可能诱导原来实体经济领域的资源流入到股市、房市,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带来社会财富逆向分配效应,恶化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问题;更糟的可能出现资产价格传导到其他领域,导致在经济恢复前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形成滞胀,中国经济将陷入两难的境界,政策选择的余度更小,经济复苏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中国经济潜力与前景巨大,按照上半年经济增长态势,中国经济今年“保8”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并不是要否定所取得的成绩,只是我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充分估计与准备,要更关心经济增长的质量。只有认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直面问题、治理问题重要的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对于此次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阻碍我们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要着眼长远,“借危机、促发展”,“深化改革、理顺价格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解放生产力”,充分利用市场规模、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在使中国经济迅速企稳回暖的同时,夯实经济基础,使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佳贵: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郭宏宝:财政政策:遵守规则还是相机抉择[J].当代财经,2005(6).

[5] 李永军、周达军: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J].财贸经济,2007(5).

( 责任编辑:周 晓)

作者:梁 新 杨文义 张怀强

第二篇:宏观经济、宏观政策与费用粘性

【摘 要】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发挥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费用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企业实现开源节流,达到费用精细化管控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以2007年以前在沪深A股上市的104家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7年度财务指标,结合宏观经济及宏观政策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从产业政策导向的时序性变化角度,检验房地产上市公司在不同期间的费用粘性程度。此外,以费用粘性的三个不同成因为基础,从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解释。研究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现象;受宏观政策影响,随着间隔期间的延长,费用粘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宏观经济上行会抑制费用粘性,通货膨胀会促进费用粘性;紧缩的产业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抑制费用粘性。

【关键词】 费用粘性; 房地产上市公司; 宏观经济; 宏观政策; 时序变化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受国家经济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政府为规避市场风险,稳定整体经济,推出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但是宏观政策与当时金融体系的不匹配,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业,进而加剧房地产业的泡沫程度。而供给侧改革的实行是以宏观政策为导向,对房地产业泡沫逐步消化,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另外,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机制尚不成熟,政府会出台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直接干预房地产市场,以迫使市场供需向政策预期靠拢。因此房地产市场通常会受到国家宏观经济以及政策的影响而波动。在宏观经济以及宏观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对日常经营中的费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实务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费用在业务量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与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增加量呈现非对称现象,学者们称为“费用粘性”。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加强费用精细化管控,有效抑制代理成本以及调整成本,从而降低费用粘性影响,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因此,明确经济发展、政策变化与费用粘性之间的影响关系,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费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费用粘性及其成因

从传统的管理会计成本性态的角度看,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视为单纯的线性关系。Anderson et al.[1]从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的角度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业务量上升1%,其费用上升0.55%;业务量下降1%则费用仅降低0.35%,随之提出费用粘性的概念。Threinen et al.[2]选取20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研究,存在运营费用粘性的有19个国家,由此证明了费用粘性的普遍存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孙铮等[3]通过分析1994—200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费用粘性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

不同的理论前提,费用粘性的成因也有所不同。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成因有三种: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以及代理成本。

调整成本。企业因持续经营所需通常会签订长期契约,一旦企业经营出现短期变动,由于向下调整成本会造成无法履行契约,其成本较高,管理者可能会选择暂不调整,由此费用没有随收入降低而及时降低,出现费用粘性特征。管理层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产生调整成本。Subramaniam et al.[4]、Banker et al.[5]依次从不同类别资源、销量幅度变动以及劳动市场角度验证了调整成本导致费用粘性。华雯雯等[6]對企业不同决策动机所带来成本粘性的变动进行研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尽量避免亏损时所做出的资源调整能够使粘性降低,并且在国有企业中效果更显著。

管理者预期。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预期过度乐观会增加费用粘性程度。Itay et al.[7]研究得到管理层对行业未来的预期会决定企业在业务量下降时对闲置资源再配置的决策。李粮等[8]在模型加入了相关变量的基础上,发现预期乐观的管理层较少地会对闲置资源再配置,导致费用粘性上升。梁上坤[9]通过对非国有企业分析得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影响费用粘性,并且随自信程度而加剧。

代理成本。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使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业务量下滑时并不会及时削减费用、规避风险,费用下降的滞后就形成了费用粘性。Dierynck et al.[10]从公司治理模式和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出发,验证支持了代理成本影响费用粘性。谢获宝等[11]研究发现,经营者可能会在不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情况而过度投资,扩张其资源占有量,使资源利用率低而导致费用粘性升高。

(二)宏观经济、宏观政策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Calleja et al.[12]将多个国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环境、经济政策以及政治的不同,导致其存在费用粘性差异。谢获宝等[13]通过对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发现,公司的经营、融资以及投资都受到了宏观经济的影响。然而非效率投资将造成公司在未来收益不明确的状况下费用加速提高,使费用粘性上升。马文超等[14]将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十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发现,货币政策越宽松,企业的费用粘性越大。叶玲等[15]发现,产业政策与企业的投资规模正相关。李海英等[16]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相关信号传导到资本市场,使投资者以及管理层对行业未来发展做出高于实际的乐观估计。江飞涛等[17]认为,政府会对通过宏观调控干预市场,取代市场本身的自由机制。

以上对费用粘性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整个经济市场或制造业所进行的,而针对房地产业以及从时序变化角度对费用粘性影响的研究很少。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宏观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从时序变化的角度,检验房地产上市公司在不同期间的费用粘性,以期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以及宏观政策的应对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假设的提出与模型构建

(一)提出假设

基于前文研究所述,本文提出H1: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管销费用与营业收入存在费用粘性特征。

随着观测间隔期的延长,管理者通过一定时间观察内外部环境,会更准确地预测以及判断,合理地配置闲置资源,企业的费用粘性程度会相应减弱。因此,提出H2:随观测间隔期的延长,费用粘性程度将逐渐减弱。

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宏观经济上行的环境中,若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管理层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会延缓实施对资源的调减措施,减慢费用降低速度,从而致使费用粘性恶化。相反的,在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中,管理层会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迅速调整,合理配置,降低费用,从而抑制费用粘性。因此,提出H3a:宏观经济与费用粘性呈正相关关系。

在通胀较高水平的环境中,房地产企业各项材料、人工等其他成本费用也会相较于低水平通胀环境中的各项成本费用有所提高。所以,通胀水平较高时,若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由于受到较高的材料、人工等其他费用水平的限制,费用下降程度要比在通胀水平较低时的费用下降程度小,使费用难以达到管理目标,导致费用粘性增大。因此,提出H3b:通货膨胀与费用粘性呈正相关关系。

宏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两个层面。

产业政策层面,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并不完善,政府会以产业政策的形式直接干预市场,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但产业政策并不可能完全影响房地产市场供需机制,因此,在产业政策没有达到预期调控效果时,政府会在短期内连续出台导向性政策,迫使市场发展方向趋向产业政策调控方向,见表1。

政府产业政策调控最终是通过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及销售价格得以体现。一方面,当市场遇冷时,随着刺激性产业政策的出台,会给市场传递利好信号,使得管理层对行业做出乐观估计,带来投资行为扩大,增加规模,成本费用控制弱化,加重费用粘性;另一方面,当市场过热时,政府会出台相应的紧缩性产业政策,降低或控制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的增长速度,给楼市降温,管理层基于不良预期,会调整配置资源,减少费用,费用粘性相应减弱。因此,提出H4a:紧缩的产业政策会抑制费用粘性;刺激的产业政策会加重费用粘性。

货币政策层面,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会有所提升,房地产上市公司易于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不同渠道获取资金,扩大投资规模,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费用管理的积极性,费用粘性程度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货币很可能超发,推高通货膨胀,增加企业对费用管理的难度,导致费用粘性增大。在緊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获取资金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投资规模降低,管理层会强化费用管理的积极性,导致费用粘性降低。因此,提出H4b: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加重费用粘性;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费用粘性。

(二)模型设计

1.费用粘性的测量模型

基于前人对费用粘性的研究,本文运用Anderson et al.[1]提出费用粘性检验模型来检验房地产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现象,具体模型如下: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公司管销费用、营业收入选取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宏观经济增长率(GDP)、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商品房销售面积(Area)、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Price)选取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选取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07—2017年统计数据。其中,样本公司管销费用、营业收入选取的步骤如下:

1.以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准,选取2007年以前在沪深A股上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2007—2017年的数据。

2.剔除2007—2017年ST、*ST的样本企业。

3.剔除在此期间存在异常、缺失的观测值的样本企业。

经过筛选,最终样本房地产上市公司为104家,共计1 144个样本观测值。

(二)假设的检验与分析

1.对H1的检验和分析

利用模型1对H1进行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中α、β1与β2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β2<0。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房地产上市公司的β1=0.585,β2=-0.115<0,则表示当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每上升1%时,相应的管销费用也会上升β1=0.585%;相反,当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每下降1%时,相应的管销费用却只会下降(β1+β2)=0.47%。预期H1得到验证。

2.对H2的检验和分析

运用模型2对H2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当N=1、2、3时,β

逐渐增大,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时间间隔延长,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在逐渐增大。这与“反转性”的H2完全不符合。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原因:从宏观形势来看,在观测期间,房地产业先后经历5次调控政策的波动(2008年前紧缩、2009—2010年刺激、2011—2013年再紧缩、2014—2016年再刺激、2016—2017年再紧缩)。面对每一次产业政策的波动,企业都要重新调整资源配置方案,由此产生新的调整成本,从而加重了费用粘性程度。从企业内部治理水平来看,宏观政策的调整需要企业及时应对,但实际上,从公司决策的迟缓与联动的滞后性,再到具体调整后的经营策略落地实施,如此长的时间会导致费用粘性的增加。

另外,当N=3、4、5时,β2分别为-0.177、-0.158、-0.102,β

不断减小,这一现象表明,当间隔期大于3年,费用粘性开始逐渐减小。可能因为当时间间隔大于产业政策调控的间隔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产业政策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反转性的特征。

3.对H3的检验和分析

运用模型4对H3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其中,β3=0.309>0,实证结果与H3a不符合,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宏观经济形势上行,管理层对未来发展形成乐观预期,理论角度费用会增加。但管理者也会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环境,紧跟趋势发展企业,管理层会更注重提高公司整体治理水平,加强费用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削弱费用粘性。

β4=-0.084<0,H3b得到验证。通货膨胀率处于较高水平,原材料(钢铁、水泥、建筑材料等)、劳动力价格也相应提高,当企业营业收入下降时,受到较高的材料、人工等其他费用水平的限制,从而费用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导致费用粘性增大。

4.对H4的检验和分析

运用模型6对H4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

从产业政策角度,β3=-0.371<0,β4=-0.452<0,H4a得到验证。作为调控政策的主要影响结果,刺激的调控政策相较于紧缩的调控政策,销售面积以及销售价格增长率有所提高,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也随之增加,企业持有现金水平又与企业代理问题密切相关,管理层往往利用对持有现金的不当处理来牟取个人利益,实现管理者自利行为,而这种代理问题的出现弱化其费用管理的积极性,导致更大的成本粘性。

从货币政策角度,β5=-0.221<0,H4b得到验证。宏观层面,较高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会提高超发货币与加重通货膨胀风险的概率,进而加深费用粘性(上文已提及);企业层面,房地产企业可获得更多资本,企业面对闲置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的调整又会产生新的一轮调整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费用粘性。

为进一步研究宏观政策变化对费用粘性产生的时序性影响,以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标准,将观测期间2007—2017年划分为五个阶段:2007—2008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4—2016年以及2016—2017年,并基于模型1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表6所示。

2007—2008年,β2=0.224>0,呈现反粘性的现象,这一时期,以紧缩的调控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原因:宏观经济层面,受次贷危机影响,国际经济整体受挫,而国内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问题日益严重,加上受到2007、2008年调控影响,房地产业从降温变成了冰冻,土地流拍、地王退地,销售面积下降14.72%和销售价格下降1.66%;企业层面,市场上供大于求,同时管理层消极的预期迫使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费用粘性减弱;另外,2007、2008两年为了实现控制货币供应量、缩紧银根的目标,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因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资金,费用粘性相应减弱。

2009—2011年,β2=-0.110<0,费用粘性有所增加。这一时期,以刺激的调控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产业层面,在积极的调控政策的刺激下,楼市大幅回暖,2009年,销售价格和销售面积双双止跌,销售价格上涨23.18%,销售面积暴涨43.63%,管理层信心有所提升,由消极转为乐观。货币政策层面,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融资难度减弱,可获取更多的自由现金流,因此,较次贷危机时期费用粘性有所增大。

2011—2013年,β2=-0.100<0,费用粘性较上一期间有所减弱,以收紧的调控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产业政策层面,为抑制上一时期房地产市场强势复苏,调控力度加大,遏制房价上涨,总体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暂时抑制,但房价与销量均实现稳步增长。货币政策层面,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规范性发展,在为公司提供良好的筹资渠道的同时,约束公司资金使用。因此,费用粘性有减弱。

2014—2016年,β2=-0.397<0,费用粘性大幅增长,达到分断观测期间的最大值,以刺激的调控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基调。这一时期,我国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增速平缓下降,整体经济发展体制、方向等都在悄然改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楼市的调控政策也在相应变化,去库存、分类管理成为新的调控重心。产业政策层面,先后颁布四次刺激楼市调控政策,表现为对限购限贷政策的松绑,提高信贷方面支持以及加大税收优惠。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相较于上一时期,在整体政策的刺激下,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企业费用粘性大幅增长。

2016—2017年,β2=-0.192<0,费用粘性较上一期间有所减弱,以从紧的调控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基调。2016年后半年至2017年,国内经济转型趋于稳定发展,以及上一时期刺激房地产稳增长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效果存在区域差异性问题。同时,通胀预期抬头,金融潜在风险日益显著,产业政策开始从刺激转向收紧。宏观政策层面,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政策長短结合,短期依靠限购限贷,长期寻求建立长效机制。从企业层面,经过政策调控,房价和销量迅速降温,管理层的乐观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因此,费用粘性较上一时期大幅下降。

五、结论

通过对沪深A股上市的104家房地产企业2007—2017年数据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2007—2017年期间,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存在费用粘性的问题,并且宏观政策调整频率对费用粘性的反转性产生了影响,当N=1、2、3时,受频繁政策调整影响,费用粘性逐渐增强,当N≥3时,跨越调控政策期间,消除政策调控频率的影响,费用粘性逐渐减弱。

2.宏观经济方面,宏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宏观经济向好时,房地产企业整体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费用管理能力相应提高,费用粘性不增反降;通货膨胀会导致费用粘性增加。

3.宏观政策方面,不同的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趋势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费用粘性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当产业政策趋于收紧与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可以稳定市场发展,费用粘性会减弱;反之,当产业政策趋于刺激与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可以加速发展,费用粘性大幅增加。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M C,BANKER R D,JANAKIRAMAN S N.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2] BANKER R D,BYZALOV D,THREINEN L.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asymmetric cost behavior[D]. Working paper,Temple University,2013.

[3]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26-34.

[4] SUBRAMANIAM C, WEIDENMIER M.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behavior of sticky costs[D].Working paper,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2003.

[5] BANKER R D,CHEN L.Predicting earnings using a model based on cost variability and cost stickines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81(2):285-307.

[6] 华雯雯,耿玉环,张婧超.保盈动机、所有权性质和成本费用粘性研究[J].财政监督,2015(23):31-38.

[7] ITAY KAMA,DAN WEISS.Do Earnings target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affect sticky cos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3,51(1):201-224.

[8] 李粮,赵息.公司高管乐观预期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4-69.

[9] 梁上坤.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约束与成本粘性[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3):122-131.

[10] DIERYNCK B,RENDERS A.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s and the asymmetric behavior of labor costs:evidence from a Non-US setting[C].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Symposium,2009.

[11] 謝获宝,惠丽丽.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4,26(12):142-159.

[12] CALLEJA K M,STELIAROS M,THOMAS D.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6,17(2):127-140.

[13] 谢获宝,惠丽丽.成本粘性、公司治理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基于企业风险视角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7,29(3):110-125.

[14] 马文超,吴君民.货币政策变更、费用粘性与企业债务融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6):105-113.

[15] 叶玲,李心合.管理者投资羊群行为、产业政策与企业价值——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24-32.

[16] 李海英,毕晓芳.制度条件、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5-14.

[17]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26-36.

作者:冯套柱 白杰

第三篇: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摘 要:自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换活动,只能以制定制度的方式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维持市场的稳定发展。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对国家的经济进行调节、管理的方式,但是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相应探讨,并分析两者的概念和异同,以期帮助相关人员更深入理解两者的概念,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一、经济管制的概念

政府管制分为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经济管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了经济能够在平稳中发展,对社会上每个社会主体的企业行为都通过政府设置的某种权限加以控制,调整市场经济的不足之处,以维护社会各个主体的公共利益。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人会误以为经济管制等于计划经济,认为管制即是计划。然而,管制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管制的作用是为现代市场经济所服务的。所以,经济管制和一般的计划有所不同,它是对市场存在的失误或者偏离轨道所做出的一种矫正,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管理方式。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概念

我国是自由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价格都由价值决定,并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受到价格规律的影响。虽然这种自由的市场经济能够激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但是每当经济在一轮经济增长的高潮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在此之后便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甚至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这种自由市场本身存在的不稳定性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此时对国家供给与需求、国家货币发行的规模进行适当调节是国家应对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

三、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管制的联系

1.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决定了使用何种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条件下会出现情况不同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根据情况的不同决定使用经济管制还是使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而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国家宏观调控都不能直接插手干预市场机制内部的具体事务运行方式,两者都是在市场经济无法涉及到的领域进行相应调节,这使得经济管制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都存在这一个确定的实施范围。

2.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管制的实施主体相同。虽然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属于两个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门,但无论所属部门是什么,终归是政府所有。在日常的经济运行时,政府这只“手”需要未雨绸缪,对于市场上存在的任何细小问题都要做好调查与决策的准备,分析市场未来走向,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对缺陷之处进行及时的修补工作,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前进。比如对于某些存在垄断的行业,为了减少国家的贫富差距,政府需要进行打击控制,或者对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又或者对不同等级的收入以税率的形式进行相应调控以缩小国民经济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发展。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政府实施的,但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因此,从上可以看出,虽然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不同,但它们都是由政府实施,并且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使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3.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政府手段。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对象、实施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是以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这使得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调节,而这些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时,采取何种政府行为是需要政府提前预测和正确决策的,所以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细致掌握,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都需要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展开调节。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前途无论怎样复杂,如果政府在进行决策时过多干预市场经济发展,势必会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甚至引起大面积企业倒退。所以,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需要在市场不能涉及的领域进行调节,以保证市场发展积极性和市场与生俱来的优胜劣汰的性质。

5.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能够相互转化。政府在某些特殊时期是可以对国家的经济进行强行经济管制,以达到宏观调控目的的。该种转化只能在某些特殊时期才能实施,在日常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不能够随意进行。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国家可以采取强制的经济管制,以期国家的经济能够得以恢复,最后转化成宏观调控。

四、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区别

1.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存在不同。虽然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大体上都是维护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但是两者的具体目标又有所不同。宏观经济调控是通过调节供求,使物价趋于稳定,不至于使物价波动太大,影响民生。而经济管制则是调节收入再分配,减少盲目消费或者鼓励消费。

2.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不同。经济管制往往是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展开的,比如司法手段,比如政府可以对市场上存在的不法经济人进行处罚,这种做法不是由司法机关所进行,而是由政府实施。而宏观经济调控相对来说是非强制性的,它主要通过制定某些政策来调节供求,使市场的微观主体得到正确指引,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

3.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对象有所不同。经济管制往往针对一些微观经济单位,例如当微观经济单位存在违规或者其他值得奖励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管制对它进行直接的处罚或者奖励。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对象不会选择某个具体对象进行调节,而是以一个全局性的方法对整个市场加以影响,只是每个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都是为了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而由政府做出的相应措施,正确区分以及利用两者的互为补充关系,能够很好地使得国家经济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红荣.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J].中国市场,2014,(12):29-30.

[2] 張胜宣.试论货币政策调控、流动性管理与宏观经济稳定[J].经济研究导刊,2018,(16):77-78.

[3] 范合君,王文举.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异同辨析[J].新视野,2008,(1):28-29.

作者:王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