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道路桥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间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道路交通的核心枢纽,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升高,汽车使用量也不斷上升,对市政道路桥梁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政道路桥梁不仅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状况,更直接关系到市民日常出行的便捷和安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日常结构设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常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篇1:

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的若干思考

摘要: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开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现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对课程教学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可行性分析;教学问题分析;教学方法改进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不断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借助计算机来辅助人们完成产品的专业设计分析已经很普遍[1-2]。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已成为众多实际工程领域((如土木结构、材料、建筑、电子、机械等领域))及其产品设计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与重要手段[3-4]。

国内众多理工科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其含有众多的工科院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其包含有如土木、建筑、机械、材料、电子等专业,鉴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在众多工程实际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与方法,能够实现具体工程产品的设计分析,已成为上述相关专业领域人才所迫切要求具备的素质。

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的开设对于提高众多理工科院校或综合性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的可行性

1.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对专业知识需求门槛较低,可面向全校学生包括低年级学生授课

该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需要学生具有三维空间想象能力。而高中期间三维立体几何的学习已使学生具备了该方面的良好能力。因此,该课程学习对专业知识需求门槛较低,可面向全校学生包括低年级学生授课,学生具有一定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即可借助计算机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

1.2 相关专业知识为课程授课与学生学习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保证

除前所述的高中期间的三维立体几何学习,众多理工科/综合性院校的土木、建筑、机械、材料等专业在低年级都开设有画法几何与制图等课程,为课程授课与学生学习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保障,为该通识课的顺利开设提供了有利基础。

1.3 学校/院系软硬件设施保证

众多理工科/综合性院校在每个学院都专设有学生机房,且机房电脑上安装有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工具软件,这些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软硬件设施保证。此外,该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的应用,随着目前PC电脑在学生中间的普及,众多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的开源化,都确保了学生能够很方便地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分析教学内容分离

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为了解决本专业内的工程产品设计问题。而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而目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通常不包含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强调设计能力,缺乏性能分析过程。

2.2 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内容

现有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基础教学中,会花费很多课时来介绍数值分析技术理论,有限元理论基础等知识。这些知识内容中涉及众多的理论推导、数学运算、公式演化,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教学效果也很差。

2.3 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软件操作,缺乏与学生专业的关联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相关软件的学习,而目前相应的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的软件操作学习,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与自身专业工程问题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完之后只会软件操作依然不会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

2.4 缺乏有效的课下学习要求及其保证措施

仅靠授课教师在课上的演示,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熟悉该课相关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分析过程,以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学生的课下学习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基础,而如何保证学生能在课下学习效果同样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分析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为了解决工程产品的初始设计问题,而计算机辅助分析是产品性能分析的重要手段。将两个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应于产品的设计与性能分析。因此,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习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方法流程,还可以对所设计的工程产品进行分析,确定所设计产品是否符合最终的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则可以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修改设计,这与工程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性能分析-再设计的闭环相符合。

3.2 通过软件学习与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基础理论

避免以往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教学中较多的理论推导、数学运算、公式演化,仅用一定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物理意义的理解,而将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的具体应用上,让学生在实际软件学习与案例设计分析过程中理解相关理论的基本思想。

3.3 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作业要求更具有学生专业特色

在教学中引入更多贴合学生专业的工程教学案例设计,从专业工程问题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不再强调软件本身的学习,而更强调软件在其专业工程问题上的应用。此外,教学作业的布置也可以多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让学生选择以其自身专业工程产品为对象进行设计分析。

3.4 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和辅导材料

该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显示,课程授课可以直接用软件界面操作进行授课,使课程内容更直观、丰富、生动。教学过程可以对各种教学案例及软件分析操作过程进行相关视频制作,并提供网络下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通过课后自我学习与内容巩固,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5 良好的课下学习要求及相应的保证措施

章节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下针对其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实际案例,进行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性能分析。要求学生在完成后,提交相应的设计分析过程与结果的电子文档。对各种教学案例及软件分析操作过程进行相关视频制作,并提供网络下载。要求学生自行学习并提交自己所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教学案例三维设计模型与分析计算结果的电子文档。

4总结

(1)分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开设的可行性:课程对专业知识需求门槛较低,可面向全校学生包括低年级学生授课;相关专业知识为课程授课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课程学习保证等。

(2)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内容;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软件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软件操作,缺乏与学生专业的关联性等。

(3)提出课程教学改进措施:通过软件学习与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基础理论;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作业要求更具有学生专业特色;运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和辅导材料等

参考文献:

[1] 范玉青,冯秀娟,周建华.CAD软件设计[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2] 李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 2016(4):11-11.

[3] 邝卫华,夏军英.CAD/CAM/CAE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 20(8):76-78.

[4] 汪中厚,曹歡,刘欣荣.基于理论知识的CAE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5(1):111-111.

【通联编辑:光文玲】

作者:杨勇 曹自洋 张元晶 朱其新 刘威 杨建锋

日常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篇2:

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道路桥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间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道路交通的核心枢纽,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升高,汽车使用量也不斷上升,对市政道路桥梁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政道路桥梁不仅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状况,更直接关系到市民日常出行的便捷和安全。本文通过从市镇道路与桥梁的特点入手,系统的讨论了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的重要意义,对市政道路桥梁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归纳,针对市政道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问题

市政道路桥梁作为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对其结构质量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今,做好科学规划、精确设计仅仅是对专业要求的基础。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市镇道路桥梁设计在职者更应该紧跟时代,及时更新规范知识、创新设计理念,让设计思维与时代同步,洞察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使道路桥梁即要富有符合城市形象的外部美感,更要保证桥梁设计在施工上全面达到符合标准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耐久性。

1、市政道路与桥梁特点

市政道路桥梁属于市政工程,具体说来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建设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配套于整个城市生活:城市道路、桥梁、地铁、下水道、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各个国家的市政设施各有区别,我国的市政设施主要是以各类公共服务产品或对广大群众具有服务功能的建筑物、设备等,比如:仓储设备、邮电通讯设施、公共绿地、广场绿地、风景区等,具体形式分为有偿或无偿,是各个城市区、镇(乡)政府在行使政府责任以及完成政府义务的基础上提供给居民的城市服务[1]。

从市政道路与桥梁的特点上说,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施工周期要求严格,施工进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主要是因为,市政道路与桥梁在初期准备时间普遍较短,并且对于工程的开工时间又较为急迫。通常情况下由各级政府出资,主要是为了在城市服务上给市民提供日常生活便利,但是一旦工期阵线拉的过于漫长,反而会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影响,所以,政府会对这类市政道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工程提出时间上的严格要求。第二,施工过程中受施工场地的局限性较大,并且动迁量大。城市道路工程一般是在城市区域内施工,经常会面对巨大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照顾到附近居民的情绪,这就导致市政道路设计建设在场地上具有较大程度的局限性。第三,城市地下管线网络复杂,对施工的综合要求高。如今,城市建设中电力、通讯、天然气、给水、排水等管线全部埋在地下,导致地下管线的路网结构错综复杂,施工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区域某部分的功能瘫痪,以致延误施工时间。所以在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建设中要综合考虑的方面较为广泛。

2、市政道路桥梁设计中分析的重要性

对于市政道路桥梁建设在施工中的准备时间不充裕、开工要求急迫、施工受场地限制、地下管线网络错综复杂等特点,这就需要在做市镇道路桥梁建设的时候进行充分的设计分析,对工程进度与施工情况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从各个层面对未来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难关进行宏观预判,促进施工工程从开展到完工有条不紊、按时达标[2]。

3、当下我国市政道路桥梁存在的问题

3.1施工技术层面问题

从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层面上说,在施工过程中,在操作层面常常会遇见林林总总的问题,下面展开两种问题进行阐述:第一类,路基问题。如路基回填大面积沉陷、路基缺乏完善排水系统、路基变形等,是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路基病害问题。第二类,沥青路面病害。如今,沥青是我国公路马路路面施工的常用材料,虽然沥青路面具有美观耐用的材料优势,但是沥青路面裂缝、车辙推移、泛油、坑槽等病害也经常出现,这离不开沥青的质量和设计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施工现场气候有关。

3.2施工操作层面问题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实际情况不同于其他的施工建设单位,在施工周期有严格要求的条件下,施工单位常常以倒排进度计划的操作来制定具体的施工作业安排,这样会让施工计划不具备周密性,导致各个施工工种间配合与协调出现混乱。同时,由于市政道路桥梁常常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施工,施工场地狭窄,经常面临拆迁旧房等工程量大的问题,对周边的环境与交通造成诸多不便,所以往往附近居民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最后,由于城市地下管线路网错综复杂,在施工过程中的盲目施工,容易导致挖断地下管线的情况发生,不仅会使区域内城市服务功能停摆,甚至会因维修造成工期压力、额外经济损失[3]。

4、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合理化建议

对于公路建设本身,为使市政路桥工程顺利进行,有必要对市政道路桥梁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施工过程中忽略了施工质量的实践。另一方面,市政道路桥梁设计与分析中的相关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施工技能。对于相应的专业研讨会,我们必须积极参与,研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最后完成对我们自己在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和分析技术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的完整性、安全性、耐久性对城市经济、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做好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是保障其符合标准规范、按时完工的大前提。在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中必须综合考虑施工技术层面、施工操作层面、施工协调调度层面等多方面问题,将理论知识与施工实际相结合,研究市镇道路桥梁方面的成功案例,学会总结与借鉴成功经验,为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做好最佳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鹏程.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智能城市,2019,5(16):63-64.

[2]李京骏.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框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3):2759.

[3]常远,张茜.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2):1776.

[4]张大鹏1,牛庚2.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00(003):P.158-158.

作者简介:

崔飞虎(1987-),性别:男,目前职称:工程师(市政道桥);主要从事:市政道路、桥梁设计工作。

作者:崔飞虎

日常结构设计分析论文 篇3:

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发动机的运行可靠性,不断完善发动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被应用到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中,当前对于在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其可靠性设计分析的思路进行了概括。从发动机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发动机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及发动机可靠性的稳健设计等三个方面对发动机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发动机可靠性的设计技术进行了总结,研究内容对于提高发动机的利用效率及研究其运行可靠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分析

0  引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动机已经成为了影响国民经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产品的竞争越来越复杂,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成为了产品的竞争过程中关键因素。发动机的可靠性指的是特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时间跨度内维持预期的功能的能力。现代机械正朝着精密化、高效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提高发动机的运行可靠性,不断完善发动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被应用到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中。当前对于在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徐凯等[1]对发动机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从发动机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发动机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及发动机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对发动机的可靠性技术上进行了研究,并对发动机可靠性技術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王建平等[2]对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确定了一种可靠性试验方案,为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刘海年等[3]对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可靠性设计与验证工作流程、可靠性设计方法、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方法、成品可靠性试验方法及成品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概述。

对发动机的可靠性进行设计分析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运行可靠性,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减少发动机的使用费用以及可以避免由于发动机的可靠性差的原因造成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原理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发动机可靠性设计技术具体内涵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对于推动发动机的可靠性分析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发动机可靠性设计思路

发动机械可靠性设计工作需要以大量的物理学理论研究和可靠性试验为基础,仿真工作是一种主要的理论分析方式,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对可靠性试验中相关数据的分析尤为重要,这些试验数据是确定发动机设计参数的重要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原理就是通过对发动机的可靠性指标的控制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与长期运行稳定性。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不仅仅是对发动机结构的优化设计,还需要保证发动机产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以及良好的工作性能。

从物理指标角度来说,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主要包括定性设计与定量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定性设计主要是指在发动机的设计阶段,通过以其中某些相关的成功设计经验为参考,或者就以往的某些失败案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以获得优化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减少设计缺陷,提高发动机的综合设计水平。发动机的定性设计还包括可能对发动机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的各种外界因素分析以及各个发动机结构可能发生的故障预测与风险评估,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故障与评估得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将对发动机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逐一消除。发动机可靠性的定量设计主要包括应力计算、强度计算以及对模型的干涉分析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其机械性能失效的状态函数演算推演。在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的定量设计中,可以将发动机的强度参数,受到的应力参数当成随机变量,通过特定的推演计算,结合随机变量估算发动机功能的失效概率与可靠度评估,确定机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  发动机可靠性设计方法

当前在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发动机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性能,通常需要从发动机的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可靠性的灵敏度设计及可靠性的稳健性设计等几个方面考虑。

2.1 发动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加工工艺等不断出现并在发动机的设计加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现代发动机的设计质量,也缩短了从发动机设计到其产品实现的周期。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发动机的性能、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加速了发动机的更新换代,为了更好推动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的发展,需要从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发动机优化设计的概念逐渐形成,它较好的实现了数学规划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对一些现代化大型、复杂、精密仪器设计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的内涵逐渐丰富,其主要包括质量优化、成本优化以及可靠度优化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发动机可靠性优化设计是提高其综合指标的必要手段,它能够保证相关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动机设计制造。

2.2 发动机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发动机综合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发动机可靠性的灵敏度分析设计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新的发动机产品设计时需要针对各个设计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以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预期效果,当发生设计变更时需要再次进行试验。因此,发动机的可靠性灵敏度设计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资源的工作。此外,现代机械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其中需要考虑的数学参数与物理参数不断增多,而发动机可靠性灵敏度设计正是要通过相关的研究与规划来保证这些参数在允许的范围内。较为常见的一些发动机可靠性灵敏度设计方法主要有直接分析法、伴随变量法和Green函数法等。

发动机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其实就是在其可靠性设计的基础上融入灵敏度设计的内容,发动机可靠性灵敏度设计能够得到所需的产品参数,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提高发动机产品的综合性能。

2.3 发动机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发动机的总体质量可以分为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因此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在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过程中需要同时保证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内部质量指的是发动机的综合性能与稳健性;外部质量通常是用户可以通过观感直接掌握的一些质量特征。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内部质量,就需要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上进行综合层次的保障,进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质量。

现阶段,发动机的可靠性稳健设计的常用模式主要包括以经验为主的设计模式或者半经验半理论的设计模式以及在工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优化等几种模式。具体而言,传统的发动机稳健性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田口方法、响应面分析法和广义模型法等;在工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的机械稳健性设计方法主要包括随机模型法与变差传递法。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CAD建模技术极大的促进了以工程模型为基础的发动机稳健性设计水平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动机可靠性稳健设计与发动机可靠性灵敏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发动机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可以找出影响产品综合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发动机可靠性稳健设计创造了条件。

3  发动机可靠性设计技术与应用

3.1 技术原理

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技术主要包括其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发动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评估及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发动机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安全系数,通常发动机设计人员按照经验进行发动机安全系数的设定,这种设计过程中一般比较保守,所以发动机整体设计出来之后会显得非常笨重。

对于发动机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而言,是将发动机的载荷、发动机的材料性能及结构参数用一函数来进行表示,通常会建立一种应力-强度的干涉模型。通常在发动机的结构设计中已经将发动机的优化设计技术、有限元设计技术及可靠性设计技术结合起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未来会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于发动机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分析技术,主要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评估法、上下限评估法、相似设备评估法、蒙特卡洛评估法、故障分析评估法。其中故障分析评估法主要包括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的分析技术通常是指在其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确认,从而对系统的故障原因进行确认。

3.2 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各种自动化设备得到快速普及,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的实践应用也越来越成熟。现阶段,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多集中在大功率产品设计、发动机结构易损件寿命的提高和保持发动机结构运转参数稳定等方面,而发动机的整体可靠性保证是通过加强各个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的主要承载部件在日常工作状态中会受到相关的应力影响,在长时间的动载荷作用下经常出现疲劳断裂、磨损以及锈蚀等失效问题,进而影响到发动机的正常使用,导致发动机出现可靠性不良的问题。

因此,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就是将发动机的主要结构在工作状态中的应力分析,发动机各部件的强度分析以及发动机的长期运转性能与可靠性进行有机融合,结合概率运算,为发动机的整体可靠性设计奠定基礎。通过相关的耦合方程的计算,结合对发动机零部件组合方式与复杂程度的分析以及在各种使用工况下结构或零部件失效的统计研究,从而最终确定发动机的可靠性指标,并在生产制造环节加强对这些发动机可靠性指标的控制。

4  结语

总而言之,发动机的可靠性设计既是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工程,又是发动机综合性能以及长期运转可靠性的根本保证。本文对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其可靠性设计分析的思路进行了概括。从发动机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发动机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及发动机可靠性的稳健设计等三个方面对发动机可靠性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发动机可靠性的设计技术机器具体应用进行了总结,研究内容对于提高发动机的利用效率及研究其运行可靠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凯,朱梅林.发动机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小型内燃机,1998(02):11-15,32.

[2]王建平,贾东明.固体发动机可靠性设计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固体火箭技术,2012,35(03):339-343.

[3]刘海年,王志会,吴新,栾旭,李昌红,张生.航空发动机成品可靠性设计与验证方法研究及应用[J].航空科学技术,2017,28(07):45-51.

作者简介:王德芬(1986-),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杨贺绪(1982-),男,宁夏固原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振动/动力学。

作者:王德芬 杨贺绪

上一篇:唯美主义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暴雨洪涝气象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