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的金融法教学,存在内容泛化、手段陈旧、理念滞后等弊端,亟待反思和超越。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导致传统金融法教学所依据的知识载体不敷适用。为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必须重新整合金融法知识谱系,引入案例教学并注重法律经济学思维的运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论文 篇1: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票据法律制度的教学探究

摘要:票据是财务工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工具,学好票据法,对经济类专业的中职生很有帮助。据悉,很多科任老师普遍对上好该章节内容感到比较困难,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并结合自己在法律这方面的职业实践,就如何上好这该章节内容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中职;票据法;教学

票据是指出票人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委托他人于见票时或确定的日期,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在现实经济业务往来中,票据因具有流通性而得到广泛使用,为此,在中职学校经济类专业中,普遍安排有《财经法规》这门课,这在门课中,最难上的当属“票据法律关系”了,据了解,不少任课老师抱怨说这章节内容上得很艰难,则学生对该章节听课也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一、票据法律制度该章节难上好的主要原因

(一)内容理论性偏强。

与其他章节相比,票据法内容相对更专业致使理解起来感觉到很抽象。票据行为主要有出票、背书、保证、付款、追索等。其中“背书”属于专业术语,为了规范票据流转维护交易安全,我国当前法律对这几个票据行为作出很详尽的规定。专业术语多、法律条文晦涩、票据流转程序复杂、相关法律规范太多等因素使得中职学生听得晕头转向,给票据法律制度的讲解徒增了很多难度。

(二)授课老师缺乏实践基础和案例资源,讲解效果抽象。

由于绝大多数中职老师没有太多的机会深入到生产一线去体验,尤其是财务工作,据抽样调查,一部分科任老师甚至根本没有见过真正的汇票、本票,也没有机会去经历票据流转全过程,更没有接触过票据纠纷案例。不少老师纯粹是凭直觉来理解教材内容后就直接搬上课堂了,由此所带来的课堂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

二、上好票据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如何上好这部分内容呢?根据我国现行《票据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多年的授课经验,笔者认为:“吃透三个理论,抓好两条主线,丰富案例素材”是老师上好票据法律制度的关键。

(一)深刻理解票据的特征。

票据具有三个大特征,第一,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上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单纯的金钱支付关系,权利人享有票据权利只以持有符合我国〈票据法〉规定的有效票据为必要,至于票据赖以发生的原因则在所不同,也就是说,就算原因关系无或有瑕疵,都不影响票据的效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票据权利人在行使票据权利的时候,是不用证明给付原因的,票据债务人也不得以原因关系来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二、票据是要式证券,所谓要式证券,是指如果不按〈票据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票据事项的记载,就会影响票据的效力甚至会导致票据的无效。据此,票据的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追索等行为,也都必须严格按照〈票据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否则就是无效。第三、票据行为具有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就同一票据所为的若干票据行为互不牵连,都分别依各行为人在票据上记载的内容,独立地发生效力。例如,一个5岁的小孩在票据上签章,虽然该签章无效,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合法签章的效力。当然,票据的特征是很多的,但这三个特征是最主要的,深刻领会这三大特征,不但对学生掌握票据法律制度很有帮助,而且对工作实践中运用票据结算功能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确掌握票据权利的具体内容。

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值得注意的是,票据的这两项权利不是并列的,必须按先后顺序依次行使,也就是说,持票人必须首先向主债务人行使付款请求权,只有在付款请求权得不到实现时才可以行使追索权。通俗地说,付款请求权是“先权利”,而追索权则是“后权利”。关于票据的取得,还有注意的一点是持票人取得票据必须给付对价,也就是说持票人除因税收、赠与、继承等法定原因取得票据之外,不得无偿取得票据。《票据法》第12条明确规定,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是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

(三)切实掌握票据抗辩的涵义及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抗辩”是常用的法律术语,就“票据抗辩”而言,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通俗地说,票据抗辩是票据债务人拒绝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在运用票据进行结算中,常见的票据抗辩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物的抗辩”,另一类是“对人的抗辩”。对物的抗辩,是指因票据本身所存在的事由而发生的抗辩,基于“票据本身的事由”主要是指票据无效、背书不连续和票据被除权判决后等三种情形,其中票据无效的最常见的如欠缺必要记载事项、票据上有法定禁止记载事项、票据金额日期或收款人名称更改以及票面大小写不一致、超过时效期间的票据等等。第二类是对人的抗辩,是指因票据债务人和特定的票据权利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而发生的抗辩。从这个角度来,此情形下票据本身是完全合法的,之所以发生对人的抗辩的事由主要来源于当事人之间的因素。《票据法》第13条规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此外,受欺诈或受胁迫的票据债务人也可以对持票人进行抗辩,对于资窃、捡拾的票据,票据债务人也可以对持票人进行抗辩,其他如持票人通过受让途径取得但票面上记载有“不得转让”字样的票据也是可以抗辩的。

(四)抓住两条主线,展开剖析票据法律制度。

中职《财经法规》教材根据现行的票据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着重介绍了票据法的基本理论以及票据流转中的各种行为规则,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很多,票据流转规则操作性强,因此,笔者建议讲授该章节时,可从用两条主线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理顺好。第一条主线是票据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它包括票据关系和票据基础关系、票据行为和票据权利以及根据抗辩等;第二条主线是票据行为具体规则,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讲解,学生学起来就会思路清晰,顺利地把基础的关系搞清楚。

(五)善于搜集案例,把复杂的票据法律制度寓于生动的案例剖析。

案例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为讲清票据记载事项的变造和更改二者不同的法律后果以及背书连续的重要性,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曾援引了一起发生在上海的真实的票据纠纷案例,从案件审理到一审二审法院判决结果,通过对案件进行分析使学生轻松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法律问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要搜集到好的案例素材,需要任课老师经常积极向活跃在法律职业一线的法官、律师、法律顾问多多接触,从他们那里,我们更加容易得到一手案例资料,这对活跃课堂氛围,强化授课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票据使用流程,以增强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对票据法律制度的掌握。

“体验式教学“是颇具口碑的教学方法之一,有时,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比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口舌讲解的效果要强得多。意识到这一点,笔者在给学生上票据法律制度内容时,就曾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到学校附近的两家企业,让学生分组到这两家企业的财务部去体验票据的流转过程。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这两家企业的财务部工作人员很热情,他们不但给我的学生展示了支票、汇票、本票等等票据,出纳员还热情地带上我的几名学生去银行办理了一笔银行承兑汇票。有了这次体验作基础,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票据及其流转程序有了直观的感知,回到课堂后,我再给他们讲解相关的票据法律制度内容时,就觉得容易得多了,学生也因此而听得津津有味的。体验式教学,它最大的好处是有效地避免了抽象和乏味,建议老师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当今的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簿弱,学习兴趣不浓,如果仅凭老师张嘴比划是难以让学生维持学习热情的,与其让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如创造机会让学生先去体验一番回来再讲。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教学过程精彩纷呈。

由于票据法律制度内容本身所固有的专业性强的特点,课堂氛围凝重是老师经常发愁的事情。如何打破凝重氛围让学生活跃起来呢?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借助多媒体,老师可以把所有的票据原样扫描成图片给学生一一展示,还可以把票据流转各环节描绘成精美的图表让学生一目了然,甚至还可以适当地在课件中穿插一些俏皮的动画,令教学过程精彩纷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老师所期盼的教学效果也就呼之欲出了。据了解,当前,许多中职学校教学条件都很好,这无疑给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用上它,相信老师和学生都会喜欢上课堂的。

绽上所述,票据法律制度虽然以专业性强而著称,但笔者相信,只要科任老师能够深刻理解票据的特征,精确掌握票据权利的具体内容,切实掌握票据抗辩的涵义及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并且在讲授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来展开剖析,同时善于搜集案例素材,就一定能够把复杂的票据法律制度讲得透彻、生动。

参考文献

[1]赵新华,票据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

[2]王小能,票据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郑孟状,票据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4]张小霞,现代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作者:黄伟平

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论文 篇2:

金融创新视域下金融法教学的反思与变革

【摘要】当前的金融法教学,存在内容泛化、手段陈旧、理念滞后等弊端,亟待反思和超越。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导致传统金融法教学所依据的知识载体不敷适用。为应对金融创新的挑战,必须重新整合金融法知识谱系,引入案例教学并注重法律经济学思维的运用。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法教学 法律经济学

随着“社会金融化”与“金融社会化”两股浪潮的交织演进,金融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法课程,进而使得金融法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金融法教学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特征,教学内容泛化、零散且恪守传统金融法的知识疆域,未能及时回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以至于存在脱离实践诉求的现实倾向。本文置于金融创新视域下,审思金融法教学的弊病与局限,探究改进金融法教学的现实出路,旨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寻求经验共识。

一、当前金融法教学的特点与问题检视

金融法是一个典型的跨部门的法规范群,内容涵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支付结算法、货币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其知识谱系可以类型化金融交易法、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由于金融公法与金融私法交织叠加在一起,学界关于金融法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論争,金融法到底属于经济法还是属于商法抑或是独立的学科未形成统一的认知。撇开金融法的学科性质不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金融法课程一般安排36个课时)之内,有效地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达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是金融法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事实上,很多法学院校除了开设金融法课程之外,还普遍开设了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课程,如何确定金融法与其二级部门法之间的教学分工,破费思量。按照一般法学院系的做法,金融法教学总是按照“金融法总论—银行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政策性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这样一条主线加以展开,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决定了金融法之下二级部门法的教学不可能太深入,只能停留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的阐述以及对主要法条的解释,且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诊所教育较为缺失。特别一提的是金融法总论,这种金融法基础理论系统化和体系化的高级形式在教学中被严重忽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金融法总论的空洞化与碎片化。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很多同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金融法之后,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规则,对金融法理念与精神实质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

上述金融法教学的特点反映出的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缺乏重点,难以深入。金融法的二级部门法数量繁多,不一而足,如果面面俱到,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层面,不可能过于深入。在金融法与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课程均有可设的情况下,这种追求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毫无意义,纯属教学资源的浪费。如果以金融法总论为中心,将金融法的规范定位、历史发展、特色范畴、基本属性、功能价值、基本原则、主体类型、行为方式、权义结构、责任形态、体系构成加以拓展,同时辅以制度规则和案例,则有助于形成金融法与其二级部门法的合理知识分工,能够深入到金融法的基础理论内部,教学的重点亦更为突出。金融法总论具有统摄分论、指导实践、学科自省的功能,其体系化构建并非学者们的自娱自乐,而是夯实基础理论的需要,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引。 金融法教学有必要改变“重具体制度、轻基础理论”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将教学资源往总论上倾斜。当然,这需要学界齐心协力,集中力量提炼和总结出一个科学、系统且“接地气”的总论作为统领,以此来破解学术研究中“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引领金融法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其次,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课堂互动。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多数高校的金融法教学都是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方式,较少进行案例教学,更缺乏诊所式互动教学法。这种以规范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法条主义”,注重的是应试而非能力培养。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典型金融法案例不断涌现,对这些鲜活的教学素材视而不见而固守传统金融法教科书的僵硬范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最后,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缺乏突破与创新,不利于卓越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既有的金融法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自媒体时代,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亟待反思与超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综上所述,金融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均存在较大缺陷,如何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法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带来了金融深化和自由化,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具、新业务、新组织,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世界。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异常活跃,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银行发起—分销模式十分盛行,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和对冲基金异军突起,围绕住房金融制度的创新如火如荼,金融创新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力量,金融创新必然带来深刻的法律变革,而天生具有贴近生活和解释实践的内在品性、以满足市场诉求和回应社会关切为己任的金融法,必然会通过理念更新与制度调适积极回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面对与时俱进的金融法,如果教学的内容设计不进行及时更新的话,势必与实践相脱节。事实上,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已经对金融法教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导致传统金融法教学所依据的知识载体不敷适用。目前,国内的金融法教材多达百余种,但编排体系大同小异,内容构造几乎雷同,且很多章节的内容被锁定在根深蒂固的观念误区之中,未能根据时代变迁与法治发展进行同步修订。以金融监管为例,多数金融法教材对金融监管的论述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认知层面上,热衷于相关概念的界定、金融监管特征的描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类型化区分以及我国监管体制改革的同质化表达,对于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运动的最新动态视而不见,对于统合监管、原则监管、轴式监管、激励性监管、嵌入式监管等21世纪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趋势更是选择性遗忘。这场危机带给金融监管的启示在于,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金融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进而启发我国要改革和优化金融监管体制,牢固树立风险思维和危机应对意识,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行动的意愿。 如果金融法教学对于最新的监管动态不予关注的话,无异于对学生不负责任。再以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个知识点为例,现有金融教材几乎都是从“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的银行”四个层面加以论述,对于以英国为代表的中央银行法制变革浪潮缺乏关注,对于以G20为代表的全球金融治理视野下的中央银行重新定位缺乏敏感性,对于中央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新职能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述。对于本科生而言,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金融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加以修订,及时回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是教材编写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二,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学的影响,如何回应科际整合的挑战成为金融法教学的一大难题。如果说法学注重稳健的话,金融学则具有敏感的特质,它总是率先对金融创新作出反应,将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自身的思想谱系并渐进性地作为自身的知识传统。传统的金融法研究偏重于概念法学、注释法学和解释法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偏重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两者长期处于割裂状态,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二者需要从割裂走向联姻,共同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 金融法教学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将最新的实践动态展示给学生,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扎实的跨学科知识积累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逻辑分析能力。

此外,金融创新不断催生出鲜活案例,如何将其纳入金融法的教学流程,同样是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讲到信托设立问题时,安信信托与昆山纯高案作为我国收益权信托第一案是个绝佳案例素材;在讲到企业融资的法律风险时,海富投资对赌协议案是个绕不过去的经典案例;在讲到商业银行破产时,英国北岩银行破产案非常值得深入剖析。此外,互聯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争议案例、民间金融异化与扭曲引发的系列案例、大数据交易与区块链引发的新型金融案例均值得嵌入课堂教学之中。将丰富的案例引入金融法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寻求案例与相关知识点的契合之处,引导学生关注案例背后的法理与逻辑,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金融法教学回应金融创新的路径展望

在金融创新滚滚洪流的不断冲击之下,金融法制结构性变革的时点已经来临。所谓金融法制的结构性变革,不再是针对个别条文的修修补补,而是着眼于对全球经济竞争的适应性而进行的理念更新和制度重塑。面对金融创新复杂而深刻的影响,金融法的教学模式必须作出改变,将应试导向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能力培养型的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市场,更多运用案例,更频繁地进行课堂讨论,将金融法课堂打造成为砥砺思想、启迪新知的舞台。为此,金融法教学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度变革。

首先,以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为主线,将金融法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配置。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金融创新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监管旨在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有时会诱发新的危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既存在互动关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和健康稳定的发展。以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为主线,完全可以把金融法的知识框架进行有机整合。 将这些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组建“金融创新案例库”,推广金融法的案例教学,强化金融法课堂教学面向实践的适应性。金融世界瞬息万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将鲜活的金融创新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金融法教学在关注境外国家和地区金融案例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内发生的最新案例,通过案例讨论提炼金融法制的义理和精神,阐释金融法制的理念与制度,分析金融法制的程序与运作。组建“金融创新案例库”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库搜索的便捷化,操纵难度并不大。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为例,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借贷、互联网保险理财、网络货币等领域出现的新案例不胜枚举,且多是由金融创新所引发,难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得到圆满解决。建议以学生为主体,由其进行案例搜集、分类,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后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普遍性采取案例教学,意味着金融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要进行相应调整。金融法教学模式的这一转变,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能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精神,促使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金融法教学应当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尤其是经济学(金融学),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科际整合的产物,法律经济学的兴起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不仅形成了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且为法学和经济学提供了若干创造性的思想源泉。时至今日,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博弈分析、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几乎可以应用到法学的每一块领域。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被裹挟到经济学“攻城略地”的历史征程中,法律金融学的发轫与勃兴无非是法律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投射而已。走过了制度变迁与知识进化的金融学,不再偏安于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均衡分析之一隅,而是将视野拓展至了融资结构、控制权配置、股利政策、并购接管等领域。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下,金融法首当其冲成为经济学成功征服法学的“殖民地”和推行其方法论的“伊甸园”。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引入金融法的教学,能够摆脱从概念到规范的传统金融法教学思路,锻炼学生的交叉学习思维,拓展其知识范围和学术视野。有理由相信,经过金融法知识结构的重新配置、案例教学模式的引入以及法律经济学思维的运用,金融法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堂,实现蜕变,迎来新生。

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税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页

[2]乔安妮·凯勒曼、雅各布·德汗、费姆克·德弗里斯:《21世纪金融监管》,张晓朴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序言第13—14页

[3]李安安、冯果:《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释——以金融法和金融学的科际整合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4期。

[4]何佳:《中国金融监管与创新的逻辑》,载《中国金融》2016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李安安,讲师、法学博士。

作者:李安安

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论文 篇3:

判例教学法对我国卫生法专业案例教学的启示

摘 要:美国判例教学法为美国培养大批杰出法律职业人才。我国卫生法专业案例教学法存在该教学方法地位不高、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案例的来源较为混乱、教学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我国应借鉴美国判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建设我国的案例教学法:在教材安排上,应组织编排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加强师资力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判例教学法;卫生法专业;案例教学法

一、美国判例教学法概况

(一)研究概况

美国的法学教育领先世界,其中有個重要因素在于其采用了判例教学法。它为美国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法律职业人才。判例教学法是由兰德尔在1870年至1895年执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期间推行的教学方法。后来由其接班人艾姆斯改革并推广了判`例教学法,并编写了《票据法判例教科书》。到1910年这一方法在整个美国取得了统治地位。但美国法律界对判例教学方法一直有批判之声。如霍姆斯就认为兰德尔思想的弱点在于其将法律作为一个逻辑统一体,事实上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著名的社会法学创始人庞德在批判兰德尔的同时,肯定了判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方法的合理性。以弗兰克为首的现实主义者对判例教学法进行了全面批判,直指判例教学法理论的学术化与实践化,科学训练与职业训练相脱节的内在矛盾。美国法学界在对判例教学法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在对它进行改造,所有的改造都指向一个方向:协调法律教育中学术化倾向与职业技能的实践化倾向的矛盾。经过改造,形成了临床法律教育法、问题教育法和实际训练法等新的判例教学教学法[1]。

(二)基本特征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博登海默认为:“法学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以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脱离。”[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认为法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所以,法律教学应注重实践。此外,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社会中塑造出一个“法律者阶层”,他们中有法官、法学家、律师、企业中的法律顾问、金融组织的法律从业者等。这样的阶层只能由经过训练的有基本相通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系统的人构成。若只进行抽象理论的教育,不可能形成这样的群体。

判例教学法在早期曾追求法律原则逻辑自足性,可是判例法是建构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在判例中有许多现实因素需要把握。完全切断理论与现实联系、剔除法外因素,根本不可能。美国大学法学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判例时,一方面要得出一个在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某一法律理念或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3]。

2.以判例法和判例教材作为基础

美国法学教育以判例为中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法学院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判例教材,这些新型教材不再仅通过己决判例展示相关法律的内容,而是大量介绍判例的背景资料,卢埃林编写的《买卖法的判例与资料》是这类教材的典范。通过这种改革,耶鲁大学等名校的法学教育不再只注重案例分析的技术训练,而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适应社会对律师的职业要求。正如耶鲁法学院院长克拉克所说,“对训练有素的律师的持续需求,仅仅职业化是不够的,而且要延展到对所有法律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以及拥有充分的视野来适应职业现在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4]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目前美国的法学教科书内容有各种判例和对判例所做的注释、所提的问题、所附的文章、所列的参考文献等,被称为“判例汇编”。美国法学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这些教科书,在教学与考试过程中,他们会开展针对判例的讨论、辩论、分析、评价。他们在教授法学理论同时,引用大量经典的判例,并强调对法律精髓的理解和灵活、准确的运用。英美法系国家为什么强调用判例作为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因为“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实践主体的操作技能,法律职业技能要通过法律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脱离了诉讼当事人、法官、律师、检察官的法律活动,法律技能就失去了物质载体,判例是“法律人”经验的体现,只有理论素养而缺乏操作技能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必然要被淘汰。”[5]

3.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为教学核心

美国法学教育中的教学任务上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判例法学的法律技术,课堂教学强调通过研究判例来掌握法理与法条,培养学生像法官、检察官、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其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也是在判定考生是否分阶段地具备法律职业所必需的学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判例摘要和判例分析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课前老师会安排一个假想或真实的案件,再提供判例索引,让学生按图索骥,找到判例集,摘录诸如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诉讼目的,诉讼理由,案件的主要事实,法律根据,法院的推理和裁定,裁判和评论等主要内容。随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分析,具体步骤如下:(1)比较判例中的关键事实和目前案件中的关键事实,查看是否有相似点;(2)比较判例中所适用的法律依据与目前案件中有争议的法律;(3)判断以前的法院意见与现在的案件或事实情况是否类似。除了此种课堂讨论和分析外,还有模拟法庭这种方式:即从律师界、司法界和学生团体中推出“法官”,学生以辩护人的身份进行辩护。有时学生还参加学校与地方法律帮助机构合作安排的活动,给穷人提供法律援助从而获得实践经验[6]。在对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他们十分重视判例教学的直观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用判例培养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审核证据的技能、获取和运用信息的技能、谈判辩论的技能、沟通协调的技能、起草法律文书或合同的技能。

二、我国卫生法学专业案例教学法的问题

卫生法学是将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法学专业相互渗透和交融而产生,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都非常强,故卫生法学的教学需要高度注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卫生法学教学紧密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早在1915年,旧中国东吴大学法学院曾经在英美法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教学方法才重新受到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率先开始运用案例教学。2001年中国政法大学首次设置案例实务作为专业课程,采取以真实个案为背景,邀请北京海淀区法院的法官进行授课。这一做法,已在许多法学院校推广[7]。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卫生法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取决于案例在司法体制的地位。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判例法,判例具有法律约束作用,所以判例具有极高权威。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传统一直是重视抽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未实行判例制度,已生效的判决对法院审判工作没有拘束力。虽然《最高法院公报》公布的典型案例具有较高权威性,对于各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指导不等于约束力,这些指导案例没有法律拘束力,司法界也没有形成自觉运用指导性案例的习惯和氛围。案例在司法体系的地位得不到提高,案例教学也就得不到深入开展。

(二)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在卫生法学专业课堂上,各个课程比如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医疗纠纷与法律实践等课程中案例教学的设置较随意,不够科学,而且案例教学的学时分配欠规范,或多或少,缺乏总量控制。有的部分案例较多,教师就多讲此部分的案例,有的部分案例较少,教师可能会少讲甚至不讲。比如在卫生法学课程中医疗事故、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部分,由于案例非常丰富,所以很多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讲解这部分,最后统计下来,加上其他部分的案例教学,总量可能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可能会挤占理论课的课时;而对于放射卫生等部分,典型案例较少,教师可能就草草举例结束。案例教学的学时通常由教师随性安排。如有的教师在整学期大部分课时都进行理论授课,将最后的几个学时进行案例教学,选择综合性的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面对这样的案例,课堂时间往往略显紧张,导致教师不得不草草收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不可能在短短几个学时的课堂中就能得到提高,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作用。此外,从案例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我国的案例教学教师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再举出案例进行讨论。我国目前的案例教学法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一举出案例一提示与讨论一给出结论”的模式。在为数不多的课堂讨论中,学生既无课前的资料查询和准备,也无课堂辩论的针锋相对,学生只是在短短几分钟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思考案情,再翻查法条依据,最后只等教师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公布,就可偃旗息鼓。这样的案例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也无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流于形式之嫌。

(三)教学案例的来源较为混乱

目前法律界出版的案例教程等一类的相关书籍,大多是案例汇编,有些是真实案例,有些是虚构案例,缺乏对诉讼的过程、不同观点的论争、不同审级的裁判结果和理由、社会因素等进行深入地法理分析。近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每年处理的各类案件达数百万件,这些案件中不乏蕴含着丰富法理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只有一部分被法院公开判决书,作为案例教学法重要素材的起诉书、答辩状、证据内容、庭审目录等重要内容通过公开的法院网站无法获取。最高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从选送申报到确认发布都有一套规范的制度,是具有极高价值的案例教学法的素材,但它们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卫生学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于是很多学校将目光投到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中国法庭》等栏目中的每一期节目至少讲述、分析一个真实案例,或者展示具体案件的庭审过程,这些案例都带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而且经过电视台编导们用艺术化的手段再现案例,通过类似电影叙事的方法,结合十几分钟的现场采访,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再配合背景音乐,形成有人物、有图像、有声音、有背景的优秀案例节目,内容往往扣人心弦,加上高水平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评说,有针对性的提问,专家学者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精深讲解,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些节目中较多刑事案例和民事案例,而且较多集中在一些高发性的罪名种类和民事纠纷种类中,刑法和民法中很多重要内容没有相关的案例节目,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卫生监督学、国际法等卫生法专业中的很多课程,这些栏目往往没有或者较少涉及这些课程的案例。所以这些电视栏目无法满足卫生法专业的教学案例需求。很多情况下,在案例教材质量不佳情况下,卫生法专业的教师就自己收集、整理。由于受渠道、精力、财力等的局限,使得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

(四)教学机制不成熟

目前卫生法专业的案例教学法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机制。从师资力量来看,有的教师本身是兼职律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以其办理过的案件作为案例来源,往往讲述生动。有的教师本身没有实践经验,法律职业能力不强,只有照本宣科,宣读案例,然后展示标准答案。有的教师会请资深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来进行案例教学,但他们可能办案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缺乏,而且他们的授课时间不固定,也不可能长期担任某一门课程的教师。所以总体而言,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讲述案例时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课程进展,而是随性发挥,不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案件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事前准备情况往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通盘考虑。有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存在应付教学检查,搞形式主义,甚至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师生互动。从作为案例教学的硬件配套设施来看,一些院校没有模拟法庭,有些模拟法庭则相当简陋,还有的学校建立的模拟法庭无法起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只是作为学生上课的教室使用或者把模拟法庭作为教师开会和学生活动的场所,与模拟法庭设置的初衷完全背离。

三、判例教学法对我国改进卫生法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在教材安排上,应组织编排高质量的案例教材

自1985年最高法院创设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它在实质意义上成为“判例”集,“它既不同于用做法制宜传的一般案例,也不同于学者们为说明某种观点而编纂出来的教学案例。它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海内外人士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珍貴资料”[8]所以最高法院公报可以作为案例教材的重要素材,但仅仅依靠它还不行。笔者认为,应组织经验丰富的法官和法律专家根据最高法院公告和指导案例、各省高级法院的案例以及地方各级法院判决中经过法律专家们的讨论确认质量较高的案例来编写判例教材。

(二)加强师资力量

应鼓励卫生法专业教师参与司法资格考试,鼓励他们作兼职律师参与司法实践,对于未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教师,应加强对他们的司法实践训练和学习,同时加强法院、检察院和高校卫生法专业教师的横向交流和合作。将抽象的法律理论与生动的判例相结合,从而使之变得简单、易懂是判例教学法的一个特点,其中的用词规范、语言风格和裁判的艺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可聘请法官、律师、警察或其他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的优秀者作为师资,并与其所在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之能够长期固定地进行案例教学。

(三)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我国卫生法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1)在案例提供与准备方面,教师与学生应各司其职。从案例提供上看,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在法治实践中案例数量犹如天文数字,选择并提供恰当案例是主讲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此外,教师应在课外提供案例给学生。也即案例提供不应当占课堂教学的时间。可以想象在一个40分钟的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个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案例,单就案例介绍就可能会耗去很多教学时间。因此,将案例的提供放课外似乎更妥当。案例准备与案例提供不同,案例准备是卫生法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这些学生在卫生法案例教学中的首要职责。而且案例准备也应当由学生在课外展开。一个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活动的案例必须在课外由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2)案例分析与评议。在卫生法专业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分析主体应当是学生,即应当由学生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评议也应当以学生的评议为主,即学生表述分析意见后,再由其他学生对此分析意见进行评议,而不是对案例本身的评议。(3)案例讲解与总结。毫无疑问,案例讲解和总结的行为应当由主讲教师完成。一方面,主讲教师应当在此节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就对案例进行充分准备。一个案例在选定时就应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讲教师的讲解应当运用需要掌握的行政法规范和行政法理论。若讲解的案件是典型案例,主讲教师在讲解时就必须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若是争议案件,主讲教师应当将理论界的相关论点介绍给学生,最好不要疏漏目前存在的法学理论和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见解[9]。

(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目前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因为近年来法学专业扩招,各个高校不管是否具备办学能力都陆续开办法学专业,使得法学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法学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与法学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有关。很多用人单位面对众多的法学专业求职者,却无法找到能胜任岗位的法学学生。这就促使我们对包括卫生法在内的传统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我国虽然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都实行了案例教学法,但是仍以精英教育为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不是主要培养目标。法律职业技能是对法律的运用技能、技巧和方法的总和,是掌握和分析证据的能力、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分析能力、辩论和协商、撰写法律文书的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技能很难仅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简单介绍和讨论案例来掌握,要依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培养能够适应法律实践工作的高素质法律职业群体,就要在法律教育阶段把培养法律职业技能作为教学主要任务,不能让学生到毕业后进入职场再去学习。为了培养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组织学生提前查阅案例资料,注重教师的诱导式提问和学生辩论等环节,增加判例讨论的课时,开设判例研习的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谈判、辩论、庭审、起草法律文书等实务技能。它可以与诊所教育结合起来,采用模拟法庭课、法律谈判课、法律方法课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彬.判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美国法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临沂大学学报,2013(2).

[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潘新■.“判例教学法”对我国法律教育的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王彬.判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美国法学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临沂大学学报,2013(2).

[5]李益民.从美国法学院注重判例教学引发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6]陈攀.从美国判例教学看我国案例教学的深层次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1997(4).

[7]牛景林.关于判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2).

[8]唐东楚.法學本科教学应当推行“判例教学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9]关保英.行政法案例教学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作者:汪秋慧

上一篇: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