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是在局部均衡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缺陷,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呈下降趋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论文 篇1:

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策略研究

摘   要:步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战略选择。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具有天然的依存关系,由于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的现实冲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必须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坚守本土化、专业化、特色化底线,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拓展营销渠道,创新发展模式、深化管理改革、优化业务流程,以降低风险、控制成本,构建中小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体制,才能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環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模式创新与流程再造:中小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3.007

一、引言

在我国商业银行生态体系中,资源在向大型商业银行集中,而风险在向中小商业银行下沉,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恒小恒弱”的现象十分明显,研究解决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解决其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于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十分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在增加,金融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在各个金融服务中,普惠金融的发展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程度。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存在对立与冲突。当前各方都在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来解决这个矛盾,但由于金融科技投入巨大,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可望而不可及。如何运用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其体制机制如何构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的研究

王婷婷(2020)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各有其特定的内涵。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指除了工农中建交邮六大行以外的商业银行,主要有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民营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普惠金融是指为服务中小微企业、农村经济和弱势群体的所关联金融的总称,既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也包括为这一特定群体所提供的金融结算、投资、理财等服务。普惠金融体现了金融的现代化程度及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普惠金融发达意味着整个金融发达程度高。徐博欢(2019)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本源相通,中小商业银行因普惠金融而生,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支柱主要是中小商业银行。杨亮(2016)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对立和矛盾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与普惠金融的高风险、高成本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对其发展定位产生动摇甚至怀疑,从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做出背离初心的一些金融行为,如追求异地扩张、机构向中心城市集中、做大弃小等。虞鹏飞(2015)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冲突是一种相对冲突,因为普惠金融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风险,显现的风险主要是道德与技术、能力风险;成本高是相对的,并不是明亏硬亏,收益相对低,是一种机会收益损失,并不是绝对的损失,因为存贷款业务始终有利差存在,且中小商业银行始终处于定价的优势方。从与其他经济行业相比来看,金融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与资本利润率仍处于高位,因此,将普惠金融的风险与成本作为中小商业银行不做或少做普惠金融的理由不成立。刘凤(2014)认为在当前金融科技高度发展与运用的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及科技基因高的银行明显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形成强大的挤压态势,中小商业银行在高科技、大客户、标准化产品、价格优势等方面根本无能力与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因此,其根本的出路是持续深耕普惠金融,构建普惠金融核心竞争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关于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研究

陆岷峰(2021)认为金融科技是包括但不限于为金融服务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最现代、最先进技术的集合体,根本立足点是一种技术,由于各类技术的应用最终体现在数字的基础、运算上,所以将金融科技应用的过程称为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具有小、散、弱等特点,商业银行在服务过程中难以运用常规的金融思维与手段来解决服务中的问题,而金融科技却可有效地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矛盾与难点。王婷婷(2021)认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关系本质上是金融与科技的关系,普惠金融对科技的创新、应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而金融科技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问题提供新思路,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间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及管控难等问题,为普惠金融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徐阳洋(2021)认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将技术嵌入到普惠金融业务当中,而是要着力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也就是要进一步对传统的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构建新时代的金融科技主导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周军煜(2021)认为金融科技不能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重点在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成本和风险的高级管理。因此,不能就金融科技而谈金融科技,而要将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金融科技应用的主要导向。徐阳洋(2021)认为金融科技不能仅局限在金融侧进行问题的解决,还要从需求方即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数字化程度与水平提升上做文章,只有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普惠金融的发展才有相对应的数字化场景,金融科技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实现效果最佳。陆岷峰(2021)认为普惠金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强大的动力源之一,因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是金融领域最复杂的群体,其提出的需求也是最复杂的需求,金融科技如果能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其他类型客户中的问题也就迎难而解。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创新,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三)关于中小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应用的研究

周军煜(2021)认为中小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应用两者都有融合的动力。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的应用水平也代表并影响银行业科技应用的总体水平,况且中小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服务最为了解,最知道其发展的痛点,因而,也是金融科技应用到普惠金融中最有发言权的银行机构。另外,中小商业银行机构小、体制灵活、流程简单、适应市场快,因而对普惠金融的需求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反应。徐阳洋(2021)认为中小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有先天不足。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实力雄厚,标准化产品多,而金融科技在中小商业银行应用有很多局限性。一是其产品作用范围小,不能将科技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二是可复制性较差,中小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区域性银行,科技产品异地机构难以使用;三是金融科技风险应用较大,限于投入、人才等因素,中小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中广泛应用金融的风险较大。陆岷峰(2021)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大量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后,大范围挤占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服务区间,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以技术手段来应对技术侵占,否则将会被技术所灭。当然,技术手段解决金融问题是一种新的探索与思路,特别是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运用更是一种得到初步验证已有特殊功效,但也要防止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万能的。同时要防范技术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平衡技术投入所带来的回报与普惠金融成本的平衡点,不能超过承受能力的投入来解决普惠金融的发展,应当是有序、有计划地进行。周军煜(2021)认为尽管金融科技在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应用中会存在不足,但金融科技应用的实践已经证明可以缓解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的对抗,甚至可以获得非普惠金融业务同等风险与成本的管理水平。中小商业银行要按照量力而行、用而有序的原则、应用好金融科技,实行有序的应用、有质量的应用,有重点应用。

综上研究成果表明,发展普惠金融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出路,尽管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确实遇到传统的财务与成本的约束、日益增长的规模与中小商业银行资源的配置不协调等问题。金融科技赋能是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方向,但如何赋能形成新的模式与流程是关键。因此,本文将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于普惠金融的专营银行的位置,基于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赋能,对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模式创新与流程进行再优化,构建“自然人+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新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并紧紧围绕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坚持本土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对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进行重新的顶层设计,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通过流程的优化和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为中小商业银行构建长期、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

三、基于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与流程的再创新

金融服务模式与流程取决于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及金融企业的资源,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的最主要服务商,一直基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优化业务流程,随着金融科技的运用,新一代的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已经初步形成。

(一)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点

按照通常定义,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是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权和金融业务的享有权,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民和社会弱势群体等。从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来分析,不难得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众多,体量庞大,物理空间分布广。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占整个企业法人数量95%以上,单个企业的规模小,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更是以家庭或个人为经营单位。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风险难以识别,且属于金融企业的长尾客户,管理成本巨大。对于金融机构有较高要求,必须风险识别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财务管理手段多。因此,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更多的地通过智能化解决成本与风险的弱势,通过量大实现微利多销,筑牢普惠金融服务的长城。

2.低收入多,结构复杂,承载风险差距大。小微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些创新型企业由于技术人员少,投入能力所限,公司远景目标也不一定正确,创业风险大;而农村经济本来就是一个低收入率的行业,农村投资的回报率十分低下,特别是广大的弱势群体,几乎处于扶持的对象,为其金融信贷服务无疑是加大自身风险。服务的人群中低收入者占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较大,管理成本较高。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时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且是成本的服务,由于各人之間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又必须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等。

3.文化较少,素质较低,应对金融市场能力差。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相比较文化层次较低,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更低,企业的管理人员高精尖人才很少,金融认知较浅,对高技术的、复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难以理解或接受。中小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更多的面对服务对象的现实,实行金融产品差异化、简单化、实用化,要通过复杂的金融科技的应用,使一切金融服务简单起来。

4.资源缺乏,需大于供,金融企业回报低。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基本属于金融资源缺乏者,不是高净值客户。需要更多的金融扶持,金融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一对一的信贷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集约化经营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成本,提升相对效益。

(二)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传统发展模式

1.经营理念谨慎保守。由于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信息不对称,中小商业银行基于对风险的敬畏,大都持谨慎态度,中小商业银行面临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的金融获得感便也不佳;在风险管理上是以管理自然人为中心,纵向实行层层分级审批,同级实行双人承做同一业务,互相牵制,将风险控制寄托在对人性的管理上;在利率设置上,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不做亏本买卖;很在意外部评价,在意地方政领导的评价,更多要面子,很少在意里子,对长远可持续发展不抱太多的希望;对于金融科技的工具应用,没有将其的放到更高的位置上,没有作为驱动的核动力,而是作为服务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简单的线上化、计算机化。

2.营销模式被动等待。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在营销普惠金融的客户基本上是最原始的办法来实现的,如客户经理进行扫街、扫区、扫楼;按图(企业表格、工商信息等)索骥,或等客户上门,等客户选择产品。这种银客关系被打上浓厚的人情烙印,完全是一种熟人金融,人与人之间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而也为寻租产生提供了可能与机会。被动营销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在相对资金紧张的企业中选择客户,而对于优质的中小微企业或私人客户却游离在服务的视野范围之内。

3.管理模式嵌制治理。为有效控制普惠金融的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过程中实行非常严格的内部纵横控制管理体制。进行贷前调查时,实行客户经理双人调查,双人出具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成立是以两个客户经理都不会违规或不会都违规假设为前提的,但实际上,由于客户经理很少,双方合作的机会又多,双人机制起不到互相制约作用,一些客户经理进行选择性汇报,当然也有部分客户经理由于专业局限,无法识别风险,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生产较多。从纵向来看,对于普惠金融的审批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三级审批制,且层层都强调集体审批,个别行实行审批人制度,从集体审批情况来看,主要也是形式合规审查。因审批者也只有随同审批报告同来的有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多是经过装璜的,由于决策者信息渠道单一,决策依据不可靠,决策失误在所难免。而对于个人审批人制度,是基于审批人是“道德+专业”的,如果专职审批人并不道德,审批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承担责任的,最终买单的仍是中小商业银行。对于贷后检查,基本上是实行人力战术,即客户经理要求每半月要到服务对象进行一次贷后检查等,从现有人力资源条件看,这种贷后管理制度是无法长期实现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实行自然人管理或者有足够多、品质好、专业强的自然人,否则就很难实现贷后管理的目标。此外,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更侧重于第二还款来源,主要要求所有贷款实行强抵押,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手续与流程。

4.服务模式机械较慢。传统体制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的管理目标基本上是通过自然人管理实现的,在有限的技术手段辅助下,计算技术基本上处于录入汇集或事物表象的反应与复制。由于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通过批量业务来相对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也无法通过现代技术来降低普惠金融风险,而用于产品的开发、风险的管理、服务手段创新较少。因此,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相对低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发展虽然付出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竞争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仍不绝于耳。广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以及底层的社会弱势群体,很难到有网点的机构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高大上的金融产品,不仅门槛高,投资合格人的标准也高,对于众多弱势群体是可望而不可及,金融服务的边界对于众多社会底层人来说是越来越小。

5.流程程序拉长点多。中小商业银行在服务普惠金融过程中,一种是按照时间线,一种是按照业务的先后程序线,整个实行是一种串联式管理。从管理的效果来看,前道工序没有做完,后道工序无法推进,而工序间不仅节点多,且流程长。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来看,主要依靠物理网点服务、人对人面对面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没有对等交流平台,普惠金融业务下沉的很不够,只有少数的高知人群享受着有限的金融工具。

(三)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使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由于是“技术与人”双核心,整个的业务操作均打上了科技基因的烙印,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均进行了基础性的创新与重构。

1.经营理念紧跟时代:数字普惠金融在经营的理念上更具互联网思维化,其赢利模式不仅仅将眼睛盯着服务对象的直接业务上,可能是与此相关联或由此业务而产生的效益上。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的应用来做大规模,实现薄利多销;更多的强调客户的服务体验,并要求每项工作达到极致,各项技术不断实现迭代更新,通过技术的持续创新让金融变得更加简单;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强调交叉综合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对目标客户更多立足于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质量的客户;充分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业务审批的客观公正性。

2.营销模式主动精准。数字普惠金融的营销创新主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挖掘客户各方面的信息,多维度进行评估,改坐商转为行商,实行主动营销、自动营销,主动选择客户。其基本思路:中小商业银行首先根据本行的目标定位,确定本行的目标客户标准;其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服务区域内所有客户进行筛选,列出符合条件的客户名单;第三,向客户進行业务信息的传导与沟通,进一步筛选有本行可以提供金融服务需求的客户;第四,对于重点客户、个性化客户安排客户经理上门洽谈,而对于结构性产品的客户,通过人工智能等引导客户在线上完成所有的产品交易和交割。

3.管理模式简单高效。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贷前调查方面。主要依靠中小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及相关的数据信息,对目标客户进行筛选,对于选中的客户进行数据信息的佐证,尽可能的使目标客户的信息完全、系统、全面地展示在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面前。贷中审批方面。一是实行标准化产品,人工智能审批,通过批量审批提高审批的效果;二是超权限或非结构化产品实行集中审批,人工智能辅助审批,信贷专职审批人员审批;三是人工智能审批没有了人为的情感因素,审批具有客观性,且审批流程短,审批效率高。货后管理方面。一是利用大数据构建信贷客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客户结算资金、还息情况等敏感性指标的监测,实时发现风险,及时制止侵权行为;二是运用大数据系统对服务对象进行全流程的监控;三是通过物联网扩大服务对象抵押物的范围,增加普惠金融的信贷资源,将非固定资产转化为信贷资源,且利于对物的风险管理,随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四是通过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溯源功能,增强对参与普惠金融各方的合同约束力,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原理,对挪用贷款、诈骗贷款的资金追踪,对风险资产进行管理;五是对于担保逐步改为信用贷款,根据企业的现金流,改变了风险化解和转移的方式,简化了企业很多的流程;六是对于贷后检查,通过数字机器人多面手功能批量检查,且机器人是24*365天对风险管理进行值守,择疑报警,对风险处置在萌芽初期。

4.服务模式主动周到。数字化普惠金融的业务实现形式是线上化、平台化、自助化、智慧化,更多地体现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通过互联网金融或移动金融,以“一网一机一页面”解决所有的金融服务供给,省去了过去若干个流程,不必进行层层审批,即使有审批流程也没有了过多的物理或部门间的阻隔。从金融可获得性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将金融产品的超市建在平台上,功能实现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金融可以将结算、理财、投资、金融知识的培训等多种功能同步实现,从“一对一”改变为“一对多”,且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降低理财门槛,让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

5.流程优化多头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小商业银行搭建的服务平台,从而突破了业务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在虚拟空间所有金融业务的交易与交割。从业务流程上看,多项业务可以同时进行,实质上是一种并联式。多项工作流程可以同时开展,节省时间,以平台点散开承做。在平台上可以同时进行目标客户的锁定与营销,同时完成目标客户的风险评估与定价,也可以对其相关的客户的资金往来进行预警、跟踪与监督。

(四)以技术为引领,构建长效的服务普惠金融新机制

1.坚定服务普惠金融的市场定位与信心、初心。中小商业银行坚守普惠金融初心是基于监管政策、金融环境、自身条件及市场可能多维度得出的结论,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从现行的监管政策维度看,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照此计算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都是中小微企业;从金融环境维度看,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是结构性金融产品,没有中小商业银行沉底沉的深,也没有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对象连接的紧,其对农村及普惠对象渗透、收割能力十分有限;从市场可能性维度看,中国市场很大,各个企业间的差异性太大,金融需求多元化、多极化、个性化,农村、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多且属弱势群体,会按市场规则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选择。中小商业银行除极少数由于经营中出现问题而财务出现负增长外,基本上没有亏损。根据差别化的监管政策,监管部分仍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留下很长的时间窗口,中小商业银行对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应当有足够的动力与信心。

2.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各中小商业银行要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列为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的核心与主体内容,要与普惠金融发展子规划衔接起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普惠金融个性化、区域化、本土化、民族化等特点,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要与服务对象需求相适应、适用、适当,要让服务对象看得懂、会操作。要将服务老年人、农民等金融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群体的金融服务质量列于长远发展规划中。

3.提升“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产品”的研发投入与能力。金融产品是中小商业银行实现为普惠金融服务的载体,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很多品牌产品模仿、复制大型商业银行,其标准与流程实质上属于换汤不换药。将金融科技嵌入到普惠金融当中,必须根据普惠金融的特点,设计出专属产品,要充分体现普惠性和个性化、通俗化、适用化。因此,产品研发必须完全基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现状及需求上。

4.优化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队伍。相对于业务规模,中小商业银行是人员过多、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员少与员工队伍规模大的矛盾突出,存量人员转型十分迫切。金融科技带来的业务流程的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普惠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将会加剧这两个矛盾。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要统筹金融科技用于普惠金融与员工转岗转型的进度,统筹数字机器人和自然人员工的使用进度,使数字机器人、高精尖人才、自然人员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实现自然人员工的平稳转型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5.切实构建防范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体制。金融科技应用本身也存在巨大的潜在的风险,中小商业银行不能用产生一个新风险办法去解决另一种风险。金融科技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科技技术本身存在的漏洞风险、黑客入侵风险、财务成本投入风险等。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选择适当金融科技开发商,切实做好金融科技产品运用的风险管理防火墙,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要量力而行,要积极与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通过科技产品的输入,节约成本,减少投入。中小商业银行间也可抱团取暖,共建科技队伍,合作开发普惠金融产品,摊薄成本,化解金融科技应用过程中新衍生出的各类风险。

四、结语

中小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具有天然的融合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金融科技的嵌入又将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模式的创新与业务流程的优化使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在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也有了新的特点,而金融科技的创新又为中小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提供新的思维与通道,只有在不断的创新运用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才能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基于数字银行背景下数字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21-26.

[2]徐博欢.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3):73-79.

[3]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3-7.

[4]虞鹏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大数据”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经济与管理,2015(3):31-38.

[5]刘凤.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4(1):5-9+15.

[6]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9.

[7]王婷婷.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EB/OL].[2020-11-3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01130.1306.002.html.

[8]徐阳洋.在线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J].南方金融,2020(12):23-33.

[9]周军煜.金融功能的近代史演变与现代金融地位的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百年领导与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1):1-7.

[10]徐阳洋.互联网金融的运行轨迹、风险溢价与治理启示——以中国网贷行业兴衰史为例[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1(1):23-33.

[11]陆岷峰,徐阳洋.科技向善:激发金融科技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正能量路径[J].南方金融,2021(1):33-43.

[12]周军煜.公司治理视角的区域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实证及应对措施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1):17-23.

[13]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1):13-23.

[14]陸岷峰.供应链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基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16-26.

[15]周军煜.经济双循环背景下资金流动堵点形式、原因与治理方案研究——基于全国部分上市银行2011—2020年会计报告分析[J].福建金融,2021(2):5-11.

[16]曹梦石.关于新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轨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基于未来银行发展目标、模式与路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2):46-56.

[17]陆岷峰.新冠疫情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小微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未来银行的发展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5.

作者:陆岷峰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论文 篇2: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是在局部均衡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缺陷,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呈下降趋势。欧美中小银行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情况颇为相似,面临国内大银行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双重夹击,它们实行进取性的经营策略,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克服自身局限,赢得了应有的市场地位,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中国中小商业银行要借鉴欧美的经验,针对自身的不足,从体制、管理、业务、政策等多个层面入手,积极探索,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中确立中小商业银行的一元化。

[ 关键词 ] 中小商业银行 欧美 发展策略

组建中小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一个重要措施。30多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在中小商业银行总数、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市场份额等指标上,不断走强。中小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提高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逐步失去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支持,原先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在新的环境中,这些中小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竞争主体,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高度的关注。

一、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小商业银行的建立,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决策层对金融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一般均衡制度变迁,即整个市场制度或交易规则的变革,采用公共选择的方式,需要利益各方的认同;另一种则是局部均衡制度变迁,通过合约方式或非正规规则的变革,利用局部市场交易实现。采用一般均衡的方式,由于需要高度一致而易于陷入“一致同意的陷阱”(盛洪,1997),出现路径“锁住”问题;而通过对部分市场进行局部均衡式制度变迁,则可以在没有他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新的制度供给易于实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革,囿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博弈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等因素的限制,没有选择对国有银行体系进行全面、激进的市场化改造,而是进行“增量”改革,大力扶植新兴的中小银行,以外部的变化来促进国有银行内部的变革。自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设立交通银行起,我国先后建立了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另有海南发展银行等2家建立后被关闭或兼并)、112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等。截止2008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含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下同)共有机构网点9893余个,资产总额5.26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5.6% 。尽管从量的角度,中小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这些银行从建立伊始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现代企业架构,基本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运作,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了市场竞争,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首先,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后,国有银行由于其自身处境相对恶化,已经不再以国有企业或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受其自身利益函数的支配。通过参与市场交易和股份制改造,国有银行大多已经上市,产权结构与经营模式与市场逐步接轨,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相对优势呈弱化趋势;其次,国外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力度加大,构成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又一市场威胁。早在开放之初,国外银行就开始在我国市场抢滩设点,到“入世”当年的年末,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已达44家,设有营业机构190处,加入WTO以后,银行业对外资陆续开放,外国银行的进入力度不断加大,有专家认为,在未来10到15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从目前的2%增加到30%,如不采取有效对策,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势必将受到有力的冲击。

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中存在深层次缺陷,成为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严重羁绊。表现在:

1.治理结构失灵。中小商业银行最大股东一般为地方财政,持股比例近30%,其余大多是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这种地方政府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使行政干预合法化,其主要经营者通常是由政府选拔和任命,行政管理的色彩较浓,本应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经营班子长期在市场和政府两个目标间徘徊,中小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矫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失灵。

2.资本规模过小。中小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大多为两亿元左右,而《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又规定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最大十个客户发放贷款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这就使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十分狭小,贷款能力呈现内生性约束。在资本金的补充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增发和配股等方式注资,而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收益留存、红利转注册资本等方法来补充资本金,难以适应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后对资本金的需求。

3.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各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在差异化的市场中进行市场细分,导致与4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高度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轻视零售业务,热衷于依赖地方政府承办市政、交通等批发业务,没有形成经营特色。

4.创新能力低下。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偏小,盈利水平较低,难以承受过多的创新投资负担。在创新人才的吸收与培养上,也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因此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普遍低下,由此带来的收益还不到总收入的5%。一些中小银行的经营手段仍然较为传统,高科技设施不足,业务的开展往往凭借常规的经营方式,效益的取得只能依赖职工的劳动技能,营运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中小商业银行这种“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使人们不禁对其市场前景产生了疑问,在这个自古以来强调规模效应的特殊行业中,中小商业银行能否寻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以较低的改革成本,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中确立中小商业银行的应有地位?为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小银行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求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二、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体系的基本情况及其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体系相对发达,是各国经济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尽管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但中小银行在数量上始终保有一个较大的规模。如2005年底,德国仍有3404家信用机构,其中商业银行323家(包括4家全国性大银行、319家地区性中小银行及私人银行),储蓄银行607家(包括1家中央储蓄银行、606家州和地方储蓄银行、)以及信用合作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等共2340家。美国银行业结构比欧洲大陆更为分散,2006年底共有商业银行8315家,储蓄机构1590家,其中中小银行约占银行总数的94%左右,资产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3%左右。

与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大多有着数百年发展的历史,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控体系,在制度、法制、信用、经济等宏观环境方面也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饱受诟病的产权制度为例,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大多内生于资金供求的矛盾之中,由民间资本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发投资形成,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而完善,由于不存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那种由地方政府实际控股的股权结构,因而银行的运作以市场为取向自主进行,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是近几十年来,欧美中小银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国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业内部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受到侵蚀,1994年美国《跨州银行法》的实施,更是使地方中小银行直面大型国民银行的竞争;在国外,中小银行也受到外国金融机构的威胁,因为欧美国家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开放力度大,中小银行承受的来自国外大银行的压力也更为强大。

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一,加强行业内部战略联盟或合作安排。在英国,储蓄银行的内部整合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最终组成了信托储蓄银行集团。在法国,合作银行重组成4家大的合作银行集团,储蓄银行转化为第五大合作银行集团,从而垄断了免税储蓄账户。在意大利,许多合作、储蓄机构成为大的银行集团的一部分,并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而在美国,中小银行则是通过银行控股公司及联系银行制度进行业务合作。

其二,大力开展专业化经营。欧美一些中小银行在对客户和业务进行市场细分后,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了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经营目标。有些银行选择某一子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如专门从事清算支付、定期存款等,即所谓的“窄银行”业务,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少银行还成立了附属机构,完全通过远程网络从事经营,取得了不菲的收益(丁志杰,2002)。

其三,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国中小银行探索了一些新的业务形式,如以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进行套期保值或转移风险;以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等。一些中小银行还将业务经营的技术支持部分和非核心银行业务外包出去,以集中力量从事核心银行业务,降低经营成本。各国还普遍注重强化内控措施、实行资产证券化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产质量,分散了市场风险。

其四,努力用好政策空间。鉴于中小银行对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欧美各国政府对中小银行均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在德国,政府对储蓄银行提供明确的正式担保,用于提高信用评级,以降低融资成本。在美国,政府允许中小储蓄机构自由提取坏帐准备金以减轻税赋;允许中小银行比较自由的调整存款利率,以利于同大银行竞争。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欧美中小银行充分利用了这些优惠政策,使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欧美中小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它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小银行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中小银行内生于一定的经济体中,契合了地方经济和社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即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仍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以人均GDP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与欧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相当(皆在3000$/人左右),中小企业已经逾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吸收了我国年新增就业人口的85%以上,从理论上讲,更应顺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中小商业银行要实施进取性的经营策略,努力拓展生存空间,通过强化同业合作、开展差别化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创新,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与国内外大银行的市场博弈中,以能动性求得竞争的主动权。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要深化产权改革,克服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规范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制度优势,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要多管齐下,加大调整产权调整力度,一方面,一些管理规范、业绩较好的银行要力争早日上市,成为有现代产权制度和社会约束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社会,多渠道吸收社会公众和民营资本入股,稀释政府或国有法人股权,改变这些银行由地方政府事实上控股的现状;也要大力引进有欧美背景的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从已经成功引进国际资本并且上市的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单位的情况来看,国外资本的参与,不仅仅是参股或控股的股权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新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带来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财方式,是一个质的变化。要抓紧研究和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并推动立法,确保在经济和文化转型时期,中小商业银行能够真正摆脱直接的行政控制,转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作,建构符合国际惯例、运作规范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别化经营。从理论和实践二个层面来看,中小规模的银行因自身实力的限制难以对大客户在短期内提供大量融资,或者虽勉为其难实现了融资,但因资产过度集中而易于积聚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经营方向,合理开拓客户资源,避免与大型中外银行正面冲突。除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少数规模较大、业绩良好的中小商业银行可根据政策调整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突破区域藩篱,拓展业务空间外,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应立足当地中小,实施“三市”战略,即面向市属企业、市民和市政部门开展经营,积极开展零售业务,争取零售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以维持自身赢利的稳定性。要将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密切联系顾客型,构筑有效的金融产品供给体制,扩大信息技术投资,提高业务效率。要尽快抢占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尽可能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实行差别化金融服务。对公司客户,要实施存贷款业务、本外币业务联合营销策略,加快新的信贷产品和其他各类信用工具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优质客户提供量体定做的服务与产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3.要完善内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完善的内控体系和较高的资产质量是它们历经劫波而始终屹立市场潮头的一个重要保证,有鉴于此,各中小商业银行应狠下功夫,苦练内功。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建立健全目标明确、高效灵活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在信贷全过程推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实行轮岗制、责任分离制,如帐实分离、审贷分离等,加强风险评估和信贷管理,消除不良资产滋生的土壤,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要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引入激励机制,将清收指标纳入经营目标计划考核;协调有关政府部门,以欠款大户为重点,依法收贷,司法部门将此类案件列入执行重点;要适时建立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对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分类重组,以盘活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4.要准确市场定位,加强同业合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银行向大中城市收缩,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机遇,除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上海、南京等少数几家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向综合类银行方向发展外,其余中小银行应选择专门业务领域或地区集中型的战略定位,把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重点服务目标。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以管理扁平、信息共享、商业智能为目标,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金融服务种类。要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以股权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的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合作各方突破自己的局限,利用各自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延伸经营触角,拓宽利润空间。

5.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扶持。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相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政策环境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应与时俱进,开展制度创新。在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上,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可以研究制定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在加强风险预警和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允许达标的中小银行以及一些实力较强的省会城市的该类银行先行跨地域发展;在业务扶持上,借鉴欧美做法,允许中小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种类对利率作较大浮动,并适当提高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利率,使客户有一个风险与收益的比较空间;要建立有利于中小银行进行贷款活动的辅助体系,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制度及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所得税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和自我积累的能力。

6.重视人才与科技,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以美国地方中小银行为例,他们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如以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等进行套期保值或转移利率汇率风险;以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地方中小银行的经营特色。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应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程,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支持营销策略的完成。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快业务经营渠道的拓展,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功能,并且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功能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使其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种业务品种进行有机整合,增强金融产品的综合功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此外,还要加快数据库的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银行内外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于市场细分、客户分类、需求预测、成本管理、效益分析等各个环节,为中小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洪:1997:《局部均衡、一版均衡与制度变迁》,《经济研究》第2期。

[2]丁志杰:2007:《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金融论坛》第4期。

[3]王学敏:2007:《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人文杂志》第5期。

[4]盛松成等:2000:《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金融研究》第10期。

[5]龚玉池,2002:《从金融体系的逻辑演进看我国新兴中小银行的发展》,《财贸经济》第2期。

[6]李志辉:2000:《美国银行经营与管理模式重大变化背景分折》,《南开经济研究》第2期。

[7]Michael Porter,1980: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Analyzing Industries&Competitors,Free Press.

作者:张志诠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论文 篇3:

从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探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之路

【摘 要】2019年5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鉴于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为1年。此次接管是近20年来监管方面再次出手,包商银行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海南发展银行值得关注。包商银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什么在前期的飞速发展之后迎来了如此结局?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之路值得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包商银行;被接管;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地方经济发展及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作用更不容忽视。近年来,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方面严监管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逐步凸显。

1 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

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中国银保监会接管,此次接管是20年以来监管方面再度出手整治问题银行,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包商银行事件有其特殊性,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中小银行存在的共性问题,需正视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及存在的风险,未來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仍需协同作用,支持中小银行健康发展。

包商银行被接管的直接原因在于大股东的违规行为。包商银行大股东明天集团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资金,形成逾期,长期难以归还,导致包商银行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触发了法定的接管条件被依法接管。包商银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其特殊性,但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愈加趋于严格,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以往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风险问题正逐步凸显,故此次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在整个金融市场引发强烈关注。自2016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逐步出现明显分化,资产质量压力陡增,且资本补充难度日益加大,这些都是中小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问题。

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整体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相比较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商业银行更加契合地方发展特色,更具有渠道下沉的优势,在小微民营企业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大。但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相对更高,且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信用风险。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格较为激进,定位不清晰,经营管理理念、战略规划及科技实力均较弱,在过去金融监管环境较为宽松时,中小银行凭借其灵活的优势实现快速扩张,但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金融监管逐渐严格,金融供给侧改革步伐加快,部分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水平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2.1 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减弱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逐步减弱。2016年以前,由于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通过积极主动地吸收存款拓展资金来源,转而投向回报率较高的债券、非标资产,从而实现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然而,随着2016年金融市场开始实行严监管的金融政策,金融层面去杠杆、防风险,央行通过货币回笼和拉长资金期限来提升货币市场利率,提高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挤压套利空间,金融负债端开始“做减法”。如此一来,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进而使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明显下降。

2.2 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相比较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稳下降的背景,中小商业银行近年来资产质量明显恶化,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险峻,这些主要客户的经营状况不稳定直接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其二,政府监管方面对银行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更趋严格。2019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对于过去不良认定的模糊之处进行了明确,规定逾期90天以上债务全部纳入不良,且不良需进行严格的交叉认定,同一债务人在所有银行的债务中逾期90天以上债务已经超过5%的,各银行均应将其债务归为不良,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

2.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从股东结构来看,部分中小商业银行股东持股比例较为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股权结构复杂,尤其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甚。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当地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当地政府多有一定程度的地方持股,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扩张的过程中引入了民营资本但缺乏配套的对民营资本的有效监管措施,导致这些民营资本在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胡乱发挥作用,极易形成股东关联交易,加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之路

在整体金融市场这块蛋糕已被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切分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夹缝中寻找发展的机会是摆在每个中小商业银行面前的难题。

3.1 借助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兴未艾,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互联网科技结合,以求找到新的增长点和转型点。在金融科技领域,相对比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在IT系统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所需的成本更低,且更具灵活性。

中小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可以有效提高营销、风控、运营等效率,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缩短业务流程。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中国建设银行根据客户资料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于其代发工资客户,系统自动审批“快贷”额度,客户无需走进中国建设银行网点,即可获得贷款额度,仅需在网银或者手机银行操作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和发放,真正实现“秒申秒贷、实时放款”,整个过程中无人工干预。利用金融科技的大数据自动、批量的审批模式,减少人工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审批速度和放款效率,还能及时且有效地控制不良贷款。

3.2 确立经营理念,突出自身特色

中小商业银行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在于规模小,而小的优点就是灵活、精准。中小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在发展中逐步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以谋求在金融市场中的一席之地。首先,中小商业银行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当地重点发展及薄弱的产业行业进行金融支持,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紧盯当地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灵活发展的优势,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通过特色金融服务,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3 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中小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小商业银行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银行的治理机制,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加强股东准入管理。商业银行因其自身特点,本身就是一个集聚风险的经营主体,因此在股东准入方面更要加强管理,严格审核,提高准入标准和准入规范。其次,健全公司管理机制。中小商业银行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各个主体的职责要求和考核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偱。最后,规范信息披露。中小商业银行应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增加市场的可信度,确保投资者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经营情况。

参 考 文 献

[1]赵园园.互联网背景下包商银行改进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2]杨扬,时丹丹.利率市场化、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基于非利息收入门限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务,2018(3).

[3]陈卫明.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发展之道——差异化竞争 创特色优势[J].时代金融,2018(12).

[4]佚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依法联合对包商银行实施接管[J].中国信用卡,2019(6).

[5]陈然.中小银行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

作者:彭莉 喻思慧

上一篇:中小企业绩效评价论文下一篇:技能训练高中地理论文